浅议小说的叙述视角与读者在小说中的作用_第1页
浅议小说的叙述视角与读者在小说中的作用_第2页
浅议小说的叙述视角与读者在小说中的作用_第3页
浅议小说的叙述视角与读者在小说中的作用_第4页
浅议小说的叙述视角与读者在小说中的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主人公视角的主要局限是受视点人物本身条件诸如年龄性别、教养熏陶、思想性格、气质智商等等的限制;另一缺陷是,难以用来表达背景复杂事件重大的题材;第三,很难描写充当视点人物的主人公的外部形象。②见证人视角。见证人视角即由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表达的视角,它的优越性要大于主人公视角。例如在普希金的小说【射击】中,在第一部分的结尾,西尔维奥(主人公)向“我〞(见证人)介绍了第一次决斗的情况:他年轻时是一个惹是生非、热衷参与决斗的麻烦精,颇受官兵追捧。一个出身豪门的年轻人的到来使得他不再成为焦点,“我的优越地位动摇了〞。为此,他挑起了决斗。在第二部分接近尾声的地方,伯爵(决斗另一方,主人公)讲述了第二次决斗:新婚不久的他在妻子的庄园遭遇了西尔维奥。他恳求对方在妻子不在的时候开枪。西尔维奥不仅拒绝,还迫使他开了一枪。最后,在伯爵夫人面前,西尔维奥放弃了,临走之前,他又展示了自己的好枪法:“回过头看一眼那幅被我打穿的画,随手就对它开了一枪。〞就这样,在主要表达者“我〞这个旁观者的第一人称限制性表达中,普希金以别尔金的面目,自然地插入了两段由决斗直接参与者提供的第一人称表达。这种将多重表达完美结合的艺术手法,比起全知全能视角的表达或者主角的第一人称表达显然要难许多。见证人视角的优点是,首先作为目击者、见证人,他的表达对于塑造主要人物的完整形象更客观更有效,这是很明显的;其次,必要时表达者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评价,这不仅为作者间接介入提供了方便,而且给作品带来一定的政论色彩和抒情气息;它的第三个优点是,通过表达者倾听别人的转述,灵活地暂时改变叙事角度,以突破他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如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故事有“我〞亲见的,也有听鲁镇的人讲述的;第四,见证人在表达主要人物故事的时候,由于他进入场景,往往形成他们之间的映衬、矛盾、对话关系,无疑会加强作品表现人物和主题的力度,有时则会借以推动情节的发展。例如初中课文都德的【最后一课】由于采用一个小孩小弗朗士的视角来写,把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见证人视点同样受表达者见闻、性格、智力等的局限,有些事情的真相以及主要人物内心深处的东西,只有靠上面提到的主人公自己的话语来揭示,如果这样的话语写得过长,就可能冲淡基本情节,并造成叙事呆板等弊病。外视角外视角这种表达视角是对"全知全能"视角的根本反拨,因为表达者对其所表达的一切不仅不全知,反而比所有人物知道的还要少,他像是一个对内情毫无所知的人,仅仅在人物的后面向读者表达人物的行为和语言,他无法解释和说明人物任何隐蔽的和不隐蔽的一切。它最为突出的特点和优点是极富戏剧性和客观演示性;叙事的直观、生动使得作品表现出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的“不知性〞又带来另外两个优点。一是神秘莫测,既富有悬念又耐人寻味。这样的作品各位可能没有熟悉的。如海明威的【人者】就是这样的,两个酒店“顾客〞的真实身份及其来酒店的目的,在开篇伊始除他们本人外谁也不知道,这必然造成悬念和期待,至于人的内幕在小说中只有那个要被谋杀的人晓得,可他又闭口不言。直至终篇,读者所期待的具体的答案也未出现,然而这却使他们思索深层的问题。结尾的对话好像作了些许暗示,其实仍无明确的回答,表达者只是让尼克觉得“太可怕〞并决定离开此地,从而激起有思想的读者对我们生存的这个世间的恐惧感一一这也许正是作品的主旨所在。由于这一长处,它常为侦破小说所采用。但这种表达视角的局限性太大,无法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因而不利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也就为一般心理小说所不取。又因为作者的“替身〞言而不尽,作者直接明显的介入就十分困难,即使巧妙介入也不易察觉,这样用于写日常题材往往缺乏力度。(二)读者在作品中的作用一个文本的意义最终确定决不仅仅依托于作者,审美欣赏者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对作品语言意象的感受,在空白中,以驰骋的想象力之再创造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美感。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无法满足不同时代不同读者的审美要求。所以,文本应该由作者、文本、读者三者共同营造出意义共同体。留白读者在空白之处咀嚼再三,用自己的想象去拓展思维的空间,一次次地实现艺术的再创造,从而获得最大的审美的愉悦。有了读者的积极参与,文本的内涵自然更加丰厚。比如【陌上桑】对罗敷形象的刻画更是宕开一笔,作者机灵地不写罗敷的美貌,只是侧面表达了旁观者见到罗敷后的表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巧妙地对所要表现的东西“不写〞,让欣赏者、接受者尽情领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空白的特别风味。读者面临许多空白,阅读时不得不多动脑筋,故而他们的期待视野、参与意识和审美的再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所建立起来的对话色彩和读者的卷入气氛,具有新颖的亲切感和浓郁的抒情性,使作者、读者、人物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更容易沟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表达的游戏功能。读者与文本中的表达接受者“你〞建立起心灵上的默契和情感的认同,拉近了作者、人物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距离的贴近实现了接受美学所极力倡导的“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这个创作原则和审美理想。更重要的意义是,由于用第二人称表达故事,所以,作者不再愚蠢地对生活进行强行定义了。整体象征和隐喻法卡夫卡的“从来不现成给予读者〞的创作手法确实留给读者巨大的阐释空间,读者必须积极地全面地调动起更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和丰厚的生活阅历来理解作品。正是这种高难度的阅读和思考,让部分读者体会到思考与想象后得到的喜悦。卡夫卡的【法律门前】写乡下人请求进入法律的大门,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他于是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等待。后来他渐渐老了,在他弥留之际,他问卫士:“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有见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卫士看见乡下人已死到临头,就老实告诉他: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他是专为你设计的。现在我可以去把门关起来了。研究近年小说阅读的考查方向,我们发现有必要多掌握微型小说新知识。比如表达艺术,像掌握小说选择不同人称、不同表达者、有限视角、全知视角的妙处;另外如微型小说的时空结构类型,如时空穿插、历史与现实交织等不同小说文本时空安排;以及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