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史大全文本_第1页
中国女性史大全文本_第2页
中国女性史大全文本_第3页
中国女性史大全文本_第4页
中国女性史大全文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唐代由于上层阶级喜好音乐,所以有许多地位不高的女性成为女乐,但她们的命运各不相同。以上是其中的几位。第一位是一位名叫王仁淑的女子,太原人,开元初年出生,她的父亲王德,是乐师中的佼佼者,王仁淑由于家庭的关系,从小学习歌舞,长大后由于比其他的艺人出色,16岁被选入宫中教坊,经常在筵席上表演歌舞,颇受欢迎。她后来出宫嫁人,具体原因不详,她在宫中的时间估计有八九年,按她墓志铭的说法,她后来嫁给宁远将军张令晖,并没有很长时间,26岁即开元二十七年病逝于男方的京兆府万年县道政里别墅之中了,男方称其为室人,应该并不是正室的身份,可能就是妾室。第二位叫王卿云,小字娇娇,其生年不详,估计生于武宗的会昌年间,汴州开封人,她和姐姐从小父母双亡,大概无依无靠,故流落乐籍,她的姐姐作为女乐颇有名气,后来成了大臣卢钧的姬妾,她教授妹妹歌舞,由于歌舞出色,王卿云被长安县尉杨筹看中,王卿云在懿宗的咸通初年,成了杨筹的姬人,然而不久之后,杨家就出事了,杨筹得罪了皇帝,被贬到长安万年裔村的地方待罪,王卿云本来可以回到她姐姐身边去,但她却留下来,表示要与杨家人同甘苦共患难,还坚持跑去谷库照顾杨筹,而且一待就是三年,后来大概是杨筹得以免罪,才离开了万年裔村,杨家人认为她虽然出生低微,但是为人“孝谨”,所以正式纳她为妾,然而咸通五年,长安突然开始流行瘟疫,当时她正怀孕,结果又染上了瘟疫,不能服药治疗,这年五月四日,她生下一个儿子,自己很快就死了,她的儿子年末的腊月也早夭了,她还有一个女儿,大概是刚到杨家时所生。第三位叫张翁,她的资料看得不大全,总的来说,张翁是河南南阳人,她精通音律,“无技不总,无艺不闲”,总之能歌善舞,无所不通,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于是她先被选入洛阳外教坊,唐玄宗时有内外教坊,内教坊在禁苑,而长安与洛阳,各有两个外教坊,洛阳的外教坊,都设在明义坊,它是直属宫廷的机构,由宫廷派人管理坊中事务,她到了洛阳的外教坊,由于水平很高,后来她又被选入宫中的内教坊,担任女乐官,即教授他人歌舞的职位,张翁收入颇丰,故墓志铭称其为富人张氏。第四位是陇西郡夫人董氏,她生于大历六年,即代宗时代,她家也是乐籍出身,由于才艺出众,贞元二年,即唐德宗在位时期,十五岁的董氏进入宫中教坊,由于她色艺双绝,所以很受德宗的喜爱,德宗不喜欢一些一本正经陈旧的表演形式,董氏就推陈出新,编创一些新的歌舞,使人耳目一新,她就成了德宗所宠爱的女乐,但妙在她又很会查颜观色,所以后宫的人也都很喜欢她,董氏在宫里可谓混得如鱼得水,后来虽然年纪渐长,但她成了宫中的女乐官,上品宫人,成了宫中的音乐舞蹈老师,德宗死后,她又经历了顺宗、宪宗、敬宗、穆宗、文宗五朝,一直很得皇室信任,她于开成二年八月卒于内院,终年66岁,文宗追封她为陇西郡夫人,相当于四品官的头衔。2、可能由于电视剧的缘故,很多人印象中,武则天身边只有一个女官,即上官婉儿,但事实上,从高宗时代,武则天逐渐开始参与理政之后,她的身边就有一个助手的女官圈子。这些人与一般的女官不同,更多是类似的行政秘书的身份。现在能找到的有以下几位:第一位是裴氏,生于贞观十三年,她出身河东裴氏,跟皇室是亲戚的关系,她的母亲是唐太宗侄女新野县主李令(字淑绚),巢王李元吉的第六个女儿,嫁给了河东裴氏的裴晖。裴氏应该是李令的两个女儿中的一个,其少有才名,后嫁给了京兆韦氏的韦余庆为妻,生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然而在高宗上元元年左右,她是丧夫又丧子,这时高宗封武则天为天后,让其摄国政,所以武则天急需助手帮助处理政事,跟皇室沾亲带故又有才名且死了老公儿子无牵无累的裴氏就成了很好的选择,于是35岁的裴氏就带着女儿入宫当了武则天的助手。她在宫中工作了31年,但在宫中的这段时间里,她唯一的女儿又先她而去,裴氏倒是很长寿,从她的墓志铭中看来,她对武则天是非常忠心的,在神龙政变时依然站在了武则天的一边,故“以当熊卫主”,中宗上位之后,她就离开了宫廷,这年她66岁,5年之后,即景龙四年,裴氏病逝,终年71岁。第二位是李氏,其生年不详,出身陇西李氏,她的父亲李嗣源一直担任一些职位不高的县令参军之职,李氏是他的第四个女儿,后嫁给了河内名门的司马家族的司马慎微为妻,司马慎微的仕途也非常平淡,仅官至通泉县尉,李氏生有一儿一女,她的情况与裴氏很相似,调露(高宗年号)二年,司马慎微生病去逝,他死的时候48岁,以古人通常的婚嫁年龄来说,李氏应该也是差不多的岁数,她的儿子早夭,只有一个女儿,在她的教育下也颇有才名,嫁给了河东柳氏,载初年间,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招募女官,作为当地的才女,李氏被颖川郡王推荐,召辟入宫,负责为武则天起草诏书等工作。李氏很得武则天的信任,在宫中工作了15年,就在发生神龙政变的前三年,即长安二年,李氏病逝宫中。第三位是颜氏,号真定,出身琅琊颜氏,颜真定有一个很有名的后辈,就是颜真卿,根据颜真卿为她写的墓志铭,颜真定的父亲颜昭甫当过曹王李明的侍读,后赠华州刺史,颜真定是他的小女儿,颜氏一门,自南北朝到初唐,一直是以文化闻名的世家,出的都是大儒名士,颜真定深得家传,擅长书法,精通国史礼经,问而无不知者,她在当时被认为是德才兼备的贤女,在家中有很高的名望,当她的父亲死后,她扶育幼弟,教他们读书,培养成才,她的叔父颜敬仲被酷吏诬陷,颜真定甚至不惜割耳自辩,使得颜敬仲得以免死,“天后当宁,旁求女史”,说明她是和裴氏同一批被争召的女官,颜真卿说她“偕老不俱”,大概也是成了寡妇的情况下被召入宫中的,颜真定在武则天退位后,应该也出宫了,但从她最终的记录,即开元二十五年秋去世,终于84岁,颜真定或许出宫之后曾经在家过一段时间,所以教还是小孩的颜真卿读书,她在开元年间,很可能重新被征召入宫为女官,因此也是高龄死于任上,故有随牒之说。第四位是厍狄氏,她是汉化鲜卑,在当时同样以德才兼备闻名,跟某电视剧演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她是礼部尚书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的继室夫人,裴行俭卒于永淳元年,第二年高宗病逝,接着中宗即位,当了55天的皇帝就被老娘贬到房州去了,于是皇太后临朝,厍狄氏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被召入宫中为女官的,甚至她当时按规定,服丧期都未满,就被夺情征辟入宫了。由于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厍狄氏的儿子裴光庭也沾了母亲的光,获得了太常寺丞的官职,之后在开元年间一路高升至宰相。神龙政变后,厍狄氏出宫,玄宗即位后,曾想重召厍狄氏入宫为女官,但厍狄氏拒绝了,她在最后几年皈依佛门,专心礼佛,厍狄氏于开元五年病逝。第五位是邓国夫人,有一种说法是邓国夫人即窦德妃的姐妹,莘国公窦诞的孙女,唐玄宗李隆基的姨妈,这位邓国夫人也是在武则天登基前后入宫为女官的,便关于她的经历,由于墓志铭的不完整,一直语焉不详。是武则天的被记载的几个女官中资料最模糊的一位。3、林巧稚作为中国妇科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很有名,但在民国时期与之齐名的梁毅文,也是中国妇科学的奠基者之一,在当时被称为南梁北林。梁毅文祖籍广东番禺,1903年,即光绪二十九年,梁毅文出生于香港,她的父亲梁树堂在香港做着家族的象牙生意,来往于省港之间,她的母亲范琼仙,象当时绝大部份的女性一样,在家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然而过度的生育,造成了她的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1917年,就在梁毅文14岁时,她的母亲病逝,年仅48岁。母亲的死对她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对于女性在生育中所受的苦难在陪同母亲看病的过程中,少女的梁毅文印象深刻,于是她立下宏愿,希望将来自己可以去救治那些像她母亲一样受苦的女性,她要成为一名好医生。1918年,梁毅文考入了广州的夏葛医学院(HackeetMedicaiCollegeforWomen),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医学院,192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夏葛医学院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她在上海妇孺医院(今长宁区妇幼保健院)以及北京协和医学院妇产科进修,并回到广州的柔济医院当医生。但在此后几年的工作当中,她深感自己的医学知识不够用,1929年,26岁的梁毅文去往美国费城开始了她的求学之旅。她在费城的便士伊拿女子医学院半工半读,专攻组织解剖学、生理病理学,兼修泌尿科、内科。她的生活非常节约,为了省钱购买医学书籍,经常以面包和鸡蛋作为早餐与午餐,1931年,她获得了博士学院,继而前往奥地利的维也纳医学中心进修妇产科、解剖学和病理学。同年,28岁的梁毅文回到中国,继续在柔济医院工作担任妇产科主任,旧时代的中国的妇科经常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许多女性死于难产与宫外孕,梁毅文进行子宫外孕手术和自体输血术,救治了许多女性患者,她还开创了柔济医院在没有外科医生的参与下完成大手术的先例。1934年,她将自己在国外研究的《输卵管狭窄与痛经的关系》运用到国内实践当中,她运用膀胱窥镜术插入输尿管扩张输尿管狭窄段,治愈了不少痛经患者,1944年,她为一名女性患者切除了重达90磅的卵巢肿瘤,成了当时的大新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方军机轰炸广州市区,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梁毅文与医院的职工组织了救护队,尽力收容与医治伤者。1949年7月,医院派她出国深造,她在美国纽约、波士顿继续研究妇产科。等到9月考察结束时,新中国成立,有人希望她留下不要回去,但她还是回到中国,她说,“我是中国人,我应该回来”。1950年,她除了继续在柔济医院工作之外,还兼任岭南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教授,1954年,柔济医院更名为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梁毅文出任副院长兼妇产科主任。她精湛的医术,高度的责任心,使她在医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说她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自己的职业一定都不为过,她生活简朴,以院为家,每天晚上就在床边摆一套医生制服,以备随时赶往急诊室,有一次半夜起床要救治一位难产的产妇,下楼时一脚踏空摔了一跤,她忍着疼痛工作三个多小时,等助手把她的手术医脱掉时,她的手臂已经肿的袖子都脱不下来了,打X光片才发现手臂骨折。WG时,梁毅文也受到牵连,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让她去打扫医院大院,有一次她听别人在一边讲述自己的病情,依然忍不住写了小纸条,告诉她可能是葡萄胎,向她推荐医生。后来人家问起那段经历,她说,“这是全国人民的劫难,我把它看作是一场考验……”,她说自己顶天立地,问心无愧。1981年,她还把自己的积蓄5000元捐给了广州市儿童福利会,后又把自己获得的补偿金和亲友捐款的5.2万元捐给医院,设立了梁毅文基金,每年奖励在科研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医务人员。1986年,她83岁,她去了北京并到邓颖超家中作客,并在广州过了一个隆重的83岁寿辰,庆祝自己从医62年,当时提任广州市委书记的许士杰亲到拜贺并题诗,其中有几句是这么写的:呕心沥血栽桃李,废寝忘食拯妇孺。奉献丹心救济世,倾城钦佩老英模。这个评价,梁毅文当之无愧,她一生未婚,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1991年3月30日,梁毅文病逝广州,享年89岁。在她逝世的第二年,广州政府为她树了一尊3米的汉白玉雕像,以纪念这位中国现代妇产医学的先驱者。4、王贞仪在死之前,把自己的一部份稿子托付给了她的朋友蒯夫人,其目的就是“彰我于后世”,就是要让后人知道,历史上有我王贞仪这个人的存在,然而讽刺的是,今天的中国人,许多人开始知道有王贞仪这个人,是因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1994年,天文学联合会将金星上的一个陨石坑命名为Wangzhenyi。然后到了近些年在互联网上,大家才进一步开始了解王贞仪这个人物。王贞仪,字德卿,她于乾隆三十三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她祖籍在安徽天长县(今天长市),自祖辈始移籍江宁县(今南京江宁区),所以她自小与家人生活在江宁,有些人也认为她是南京人,她底下有一个小妹叫静仪,但很早就夭折了,她应该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但没有留下名字。她的祖父王者辅(字观颜),当过广东海丰县的知县,并一路升至直隶宣化府知府,一直是个风评不错的官员,到了她父亲王锡琛(字友石),仕途不顺,仅仅担任过武陟县丞(今属河南焦作市,县丞就是县令之下的二把手,八品官)的职务,后来干脆辞官回家,钻研起医术来了,后半生以行医为生。由于家长的关系,王贞仪从小就走过很多地方,与一般驻足在家的闺秀不同,她的启蒙教育是由祖母董氏完成的,而她的爷爷则对天文历算兴趣浓厚,曾参与《梅氏丛书》的编撰,这个梅氏,指的就是明末清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梅文鼎(字定九)以及梅氏数学家学派,古人也把他们称为筹人,王贞仪从小就跟着爷爷学习天文历算,王者辅做官做学问都很好,就是不会奉承拍马,所以不受上司待见,最后被贬到吉林为官了,由于王者辅身体不好,她的奶奶董氏决定带着孙女去吉林,乾隆四十四年,王者辅病逝于吉林,于是董氏与王贞仪又在吉林客居四年之久,在此期间,董氏又让王贞仪拜才媛卜谦艾为师学习诗词,事实上王贞仪的诗文也很好,但相比于她在天文筹算方面的成就,这些就不太有人提及了,王贞仪是个典型的学霸,学什么都是满分,她同时还跟着蒙古阿将军夫人学习骑射武术,她能做到“发必中的”,骑马往来若飞。王贞仪16岁时,她回到了江宁,接着又随着父亲和祖母开始了两年的巡医生涯,从南京到北京,又辗转陕西,湖南,广东等地,天南地北走了几万里的行程,王贞仪开阔眼界,也十分感慨,她在华山登云台观,写下了“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之句,这年她18岁。当然说到王贞仪就不得不提到她的天文学研究,王贞仪作为当时的闺秀,也注定了她的科学研究是非常孤独的,王贞仪甚至搞出一些土法来做天文研究,比如说关于月食,某日在家中看到大厅里的晶灯与屏镜,于是灵机一动,就用灯和镜为具,自己动手做摸拟月食的实验。她在天文术算方面有很多著述,举两个比较突出的例子,一个是地圆论,中国传统认为是天圆地方,也就是地是平的,她用的是梅文鼎的测量方法,后来又用简平仪测天星,发现每二百五十里相差一度的现象,所以可以推测地球的表面是圆的。又如日心说,其实当时学术界关于日心说和地心说都在讨论之中,当时研究天文数算的阮元,也认为日心说离经叛道,而王贞仪则坚定的站在日心说的一边,她通过长期的天象观察,认为七政的运行是以太阳为中心的。王贞仪坚持了很多年,观察星辰的运动变化,于是她也可以预测气候变化,而且相当准确,比如有一年她在安徽宣城,她对农民说,今年会有涝灾,你们还是多种些高杆农作物吧,结果后来果然应验了。有些人在讲到王贞仪时,仿佛她的人生是个爽文,升级打怪似的,但从她给友人的一些信中,也可以看出她的很多观点与行事在当时是不被认可的,即便她在当时也可以算成才女的行列,但她与其她人不同的是,她认为女人天天写些香艳脂粉气的东西没什么鸟用,那只是一种闺阁消遣,但没有实用价值,她给自己的闺蜜徐静雍写信说,“以为某也才某也才,殆取其华而不见其实”,说整天这个才女那个才女,结果所谓的才华却华而不实,“非特闺秀忌刻排挤之,而鬓眉之辈其忌刻排挤则有甚焉,夫岂仪之过哉”,不但女的排挤我,男的排挤我比女的还厉害,这难道是我的过错吗?王贞仪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冲突,是因为她已经认识到数学天文是非常重要的科技手段,而不能只放在书斋里玩赏,而当时的天文是被朝廷列为禁学的,但王贞仪则认为,象数之学,用之极广,“可谈笑置之存而勿论”,虽然她没说出科学将来会是重要的生产力,但作为研究者,显然她对此有着比常人敏感的嗅觉,她甚至根据梅文鼎的著作写了《历算简存》,就是希望能用更简单易懂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数学。但这本书后来也没有流传下来。王贞仪的思想中,有一种尖锐的矛盾,一方面,她对于各方面显示出了宏大的理想,但另一方面,她又被当时妇德所谓的内言不出所束缚,在她的一些言论中都可以看到某种自相矛盾的心态,这也造成了她在死前大量的删毁了自己的许多笔记著作,担心自己的言论中有一些“出格”的地方会招致批评,王贞仪一直到25岁才嫁给了宣城的詹枚,这桩婚姻很可能是她自己选择的结果,而非单纯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曾跟詹枚讨论过两性问题,认为男女在智力方面没有什么区别,而詹枚是同意这种结论的,从她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詹枚还算是一个相对开明的男性,甚至在她结婚以后,由于料理家务而没有那么多时间在研究上时,詹枚还会提醒她不要将这些研究荒废了,甚至鼓励她把著作整理出书。王贞仪在29岁时即嘉庆二年死于一场重病,她得的很可能是肺结核,这个病是会传染的,这也可以解释,当时她家死的不仅有她,王贞仪是在她的二妹死后的第四年中秋之后病逝的,在她死后几年不到,其夫詹枚也亡故了,王贞仪的父亲是医生,她对医学并不陌生,她把自己整理的大部份著作都托付给金陵的朋友蒯夫人,应该并不是对詹枚不信任,而是担心这个病会不会也传染给自己的家人,而事实上,她现存的著作《德风亭初集》,也可能是詹枚在她死后出版的,因为她留给蒯夫人的那一大部份的著作,最后都没有被出版,而是在传阅的过程中逐渐遗失殆尽,以她最后的心愿,她应该也不再纠结于内言不出闺门了,而是希望后世之人能够通过这些著书知道,曾经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王贞仪这个人,然而她的朋友有负所托,没有帮她完成这个心愿。其实讲到王贞仪,个人觉得,她的出色,反而反衬出性别的悲剧,以及时代的悲剧,在王贞仪生活的时代,她所看重的数算天文,作为科技的新兴力量,是不被中国的上层统治者所重视的,生活在紫禁城的痴迷于十全武功的皇帝,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无论是她尊重的前辈梅文鼎,还是她自己,他们的研究都没有办法进一步转化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王贞仪兼为女性,更是满腔抱负,不能施展,但王贞仪就象暗夜里的星辰,依然闪亮,就象她所兴趣的无穷的宇宙天空。5、元末的一个侍女,没有留下名字,因为姓孙,历史记载称她为孙侍儿。孙氏是明初名将花云家的婢女,也有人说她是花云的夫人邵氏的近侍,当时明朝还没有建立,还处在元末连年战乱的时代,花云作为朱元璋旗下的一员猛将,屡建战功,元至正二十年,陈友谅率水军东下,进攻太平城(即今安徽当涂),花云率军抵御,然而双方力量悬殊,又无驰援,太平城被围三日,弹尽粮绝,太平城终被攻破,花云被俘,但仍不屈,挣脱绳索又连杀五六人,陈友谅大怒,让人猛砸花云的头部,把他绑在船杆上让大家用箭将其射死。花云的妻子郜氏,跃水自尽。这个姓孙的侍女,抱着花云三岁的儿子花炜躲了起来,趁别人不备,找到郜氏的尸体,埋葬了她。然后抱着花炜跑了,在半路上又被陈友谅的军队抓住,这个孩子在军中怕的不断哭闹,孙氏担心这样下去,花炜会有不测,走到九江的时候,找到一户打渔的人家,把自己的首饰脱下来给了这家人,让他们暂时代为照顾,自己又跟着军队走。其后一年间她是如何生活的,没人知道,但作为俘虏,日子应该很难过。第二年,朱元璋的军队反攻陈友谅,陈败,孙氏趁机逃跑,她又一路跑回了九江,向渔家要孩子,但这家人不肯把孩子给她,于是她只好假装放弃,然后看准渔人出门的时候,潜进他家的房子背着孩子就逃,然后躲在山洞里让别人不易找到。第二天带着孩子到江边打算渡船,又遇到陈友谅的败军正在抢船,这些当兵的,抓着孙氏和孩子就直接扔到江中,孙氏死拉着孩子不松手,幸好有飘过一块浮木,孙氏就带着孩子趴在浮木上,顺水飘到了芦苇深处的一小块陆地上,这里刚好有莲花,两人就以莲子为食,硬撑了七天,到了第七天,半夜时碰到有人乘舟经过此处,船上的一个老人姓雷,孙氏就告诉他自己的遭遇,姓雷的老人就带着他们一起上路。第二年二月,孙氏带着花炜终于找到了朱元璋的驻地,孙氏向朱元璋说明了原委,朱元璋将孙氏与花炜交给了妻子马氏(马皇后)照顾。明朝建立后,花炜业已长大成人,袭父爵,后任都指挥佥事,他与孙氏在洪武七年回到太平城,收葬了母亲郜氏的遗骨,而父亲已尸骨无存,于是以衣冠与母亲合葬。这个孙氏在花家应该一直很受尊重,她死后,花家的子孙还请求朝廷,追赠她为安人(即六品诰命夫人)。6、明末一个很特立独行的女性。或者说她的一些观点,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有争议的那种。而且她估计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情书被整理出集的女诗人,比较之下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情书,都不及她惊世骇俗。吴绡,字冰仙,又字片霞。苏州府长洲县人,她大约生于万历四十三年左右,她与江左三大家的吴伟业是同族的亲戚,故称吴伟业为“大兄”,她的父亲吴好古(字水苍),仕宦多年,官至汝南通判,她还有一个姐姐叫吴琪(字蕊仙),吴冰仙是晚明时代典型的江南闺秀,受到了良好的教养,琴棋书画,诗词曲赋,无所不通,而且吴冰仙与其她一些善于自谦的闺秀还不同,她非常自信,虽然这种自信之中,与其出自望族不无关系,吴氏一族是苏州的大族,很有势力,吴冰仙对自己的看法就是,老娘很美,老娘特有才,老娘的诗词直追今古,谁娶到老娘真是他三生有幸,所以这估计也是她后来会把一场婚外恋闹的轰轰烈烈的主要原因。她17岁时,嫁给了石门祭酒许士柔(字仲嘉)的次子许瑶(字文玉),虽然她很娇傲的认为自己嫁给许文玉,简直是许家门第生辉,“让王遗胄,高阳鼎族”,但她一开始对新郎是很满意的,甚至破天荒的做了一首《贺新郎》,因为自古以来都是男人写这样的词,但她却公开表示,我们很幸福,甚至X生活也很和谐,“笑楚台,当日巫山雨”。但逐渐的,她与许文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纠其原因,就是她与男方对于婚姻的态度的差别,一般古代女子当然渴望男方的专情,比如白头之约等,但最终都会在现实的婚姻中屈服,但吴冰仙却不是,她对感情的理念,就是“飞必连翅,宿必交颈”,要求男方只有她一个妻子,也不能再对其他女人用情,但显然许文玉做不到,他不仅纳妾,多内宠,而且还出入青楼,走哪儿都闹绯闻,与若干女人有私情,吴冰仙对此非常不满,她骂许文玉是五陵狂客,章台客,说他“马蹄狂踏杏花园”,像个花痴。许文玉虽然不敢公开对妻子如何,但肯定没有把她的抱怨与不满当回事。吴冰仙也因此将注意力放到社交上,以自己的才华努力结交士林,她与当时的名士皆有往来,如钱谦益,吴伟业,陈焯等人,接着她就有了婚外情,她的情人叫陶世济(字子齐),是个美男子,据八卦说就是看见他的人就没有不爱他的,估计以当时的社会风气,不仅有女人,也有男人,而且美男子陶子齐,又与吴冰仙的诗学老师冯班(字定远,明末虞山诗派诗人,文学家,书法家),是熟人的关系,两人约摸是在崇祯九年相识,陶子齐爱上了吴冰仙,他偷偷拿走了吴的一袭羽缎披风,希望她来向他索要,然而吴没有去,这事发生在那年的端午节。或许当时吴冰仙还有些许顾虑?但很快她与陶子齐陷入了热恋,吴冰仙将自己曾经对许文玉的感情,以一种非常浓烈的方式,转移到了陶子齐身上,虽然两人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但她觉得自己是真的爱这个男人,她甚至开始希望自己能与陶子齐结为夫妇,其后陶子齐的妻子病亡了,但很快陶又续娶,吴冰仙非常的抑郁而不甘,但或许是基于某种现实,或是情感中的不舍,两人又言归于好,到了崇祯十三年,两人的婚外情被许家人知道了,许文玉把她囚于别室,但吴冰仙反唇相讥,骂许文玉是“枭贼”,觉得许有那么多情人,为什么她不能有,不过有趣的是,据说当时她的公公许士柔是打算让儿子休妻的,结果吴冰仙平时结交的那些名士们不忍心了,而且他们多半也认识美男子陶子齐,觉得这两人的感情还蛮动人的,事实上他们偷情的事,长期与许家有来往的冯班,即吴冰仙的老师也是知道的,纷纷跑去劝许士柔与许文玉,让他们不要休了吴冰仙。这件事最后的结果,吴冰仙与陶子齐不再往来,重归许家,这其中估计有几层原因,首先吴家势大,另外家丑外扬对许家名声有损,对许父的仕途也没好处,又或者许文玉也不是很想休妻,而另一层来说,就是陶子齐在东窗事发后,所表现出来的怯懦,让吴冰仙心寒不已,“今日闺中妇,明朝泉下人”,她有与之赴死的决心,但陶子齐没有。陶子齐在不久之后就溺水身亡了。这件事也就逐渐平息。然而吴冰仙从没觉得自己做错了,她有一首咏莲的词,自比莲花,“莫笑出青泥,心净还如许”,她认为自己是干净的,没有什么世俗人的说不洁,世人笑她是荡妇,但她认为自己忠于情感,有如冯梦龙所说的,是“情贞”。对一个不爱的人谈贞,才是可笑的,其实这种思想,在当时并不是只有她一个人这么想的,比如她的姐姐吴蕊仙,也说过类似的话,“抱贞静之姿者,尽不乏披风款月;具佻达之行者,或不解赋草题花。”就是说表面上装得很贞洁的人,有些人骨子里却是风月之辈,而表面上显得很放荡的人,却也可能是心思单纯的人。不过吴冰仙就此事后,对情爱显得淡了,她与许文玉成了一对表面上很默契的夫妇,又或许与她显露出来的对于社会事务的参与有关,比如有一件事就足见其B悍的性格,据说当时有一个许氏的族人,突然死了,而一个朱姓的富豪则被指认为责任人,吴冰仙派了二百多个吴家的人,把朱富翁给抓了起来,把他打得鼻青脸肿,朱家也不是无名之辈,朱富翁的儿子是个进士,就跑到县令那里去哭诉求情,让他帮忙才勉强把他爹从许家给救了出来,吴冰仙听了勃然大怒,骂许文玉没用,一路跑到苏州,去找当时驻守苏州的祖大将军,其手腕了得,竟见到了祖,两人还交谈甚欢,然后又告了朱家的状,于是朱富翁被关进大牢,朱家又花了巨额的钱上下打点,一直告到了另一个姓刘的将军处,吴冰仙也不甘示弱,也去找人与刘将军疏通关系,上下打点。虽然这件事的结果不得而知,但也可见吴冰仙对于官场的熟稔,顺治十五年后,许文玉在外为官,她也在身边,日常多参与政务,有些事显得非常赤裸裸的,比如许文玉在广平府当知府时,她还参加了阅操仪式,就是检阅军事操练的活动,她还和一群官员进入唱和写诗。许文玉官至按察使司副使,吴冰仙也得封淑人(三品官之妻),简直风光得很,许也一直在外宣扬妻子的才华,她的很多文友,就是许文玉的同学同事或朋友。有趣的是,当后来许文玉死后,吴冰仙回首往事,就觉得自己与许是伉俪和谐三十年了,仿佛之前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但她确实也没什么可艾怨的,她一直活得非常张扬,即便在那件事之后,她的张扬给当时的人是除了同时代的柳如是之外的另一种印象,她每次出游,总是打扮的娇艳美丽,背后呼拉拉的跟着十几个婢女,去名山大川旅游,然后挥毫泼墨,吟诗作画,即便一群人跑来看她,她眼睛都不眨一下。她的一些思想,也足见对于男性世界的批评,比如她有一首怀古,批评了古时候被称为好客的平原君,说他为了留住门客而杀了自己的美人,就讽刺说,不知宾客成何事,枉向楼头斩美人,说他养食客千人,其实大部份都是一群废物而已,却要依靠杀一女子来赢得声名。她还与其她女人讨论,“多多相怜同覆本,笑她连理妒旁枝”,认为女人不要互相为难,大家的命运是相似的,何必相害彼此呢?7、按今天的职业来说,中唐的刘采春和她的女儿周德华,应该算是母女两代人,同是著名女歌手的例子。刘采春,约生于唐宪宗时代,即永贞到元和年间,一般认为她是官妓或是营妓,但她更可能属于一个家庭戏班中的台柱子,她善演的参军戏,就是两人的表演形式,到晚唐之后发展出了多人的表演形式,比如提到和她一起演出的还有丈夫周季崇或季南,季崇季南或许为一个人,但也可能是两个人,也就是说总有一个人是她的丈夫,这样两人表演参军戏才合理,这类家庭戏班,通常都是居无定所,四处飘泊,以卖唱为生,她们一家人,往返于苏浙一带,是那一带很有名的艺人班子,这类家庭乐团的形象,可以参见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浮草》里的歌舞伎戏班,又或是韩国电影《西便制》里以唱盘索里为生的一家子。只是中国很少有此类作品关注传统艺人生活的艰辛不易的一面。元稹有一首写刘采春表演的诗《赠刘采春》,应是当时他在浙江任浙东观察史时听了刘采春的演唱所写的,他十分生动的描写了这位名优的形象:新妆巧样画双额,漫裹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选望夫歌。他说的刘采春,正是唱她最为拿手的《罗唝曲》别名望夫歌,甫一登台的刘采春,打扮入时,脸上的妆容是最时兴的,头上裹着常州出产的透额罗的包头巾,她的脸非常光滑有致,走起路来仿佛踏着水波而来,她的言辞优雅而有风致,一抬手一低头显得秀丽娇媚,她已经这么美了,没想到她的歌声还那么好听,一下子就把观众给迷住了。你仿佛可以看到一个色艺双全的女歌手的形象,在台上风情万种,而她唱的《罗唝曲》,也很有代表性,当时扬州等地,是商业重镇,这里有很多女人的丈夫长年在外,所以就有了这类望夫的歌曲,其含义就类似今天一些表达自己思念情人之类的爱情歌曲,据说当时刘采春足足唱了120首《罗唝曲》,像“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众中羞不分明语,暗掷金钗卜远人”,刘采春很会唱歌,且有感染力,时人说她唱歌是歌声彻云,“闺妇、行人莫不涟泣”,能把人听哭了,可见功力很高。而且她会作曲,也就是说这些《罗唝曲》多为她自创或改写,以今天的标准就是一个会写词写曲还会演唱的名歌手。而她的女儿周德华,其成就不在乃母之下,她比较拿手的唱《杨柳枝》,据说她在湖州的宴席上唱歌,崔刍言听了她的歌,惊为天人,成了她的歌迷,后来升官了,还把她带到长安洛阳去,所以她的名气并不象刘采春那样只在江南一带,而是在两京也是名歌手,在唐代由于皇室热爱音乐,所以当时女子皆以学习音乐为尚,上层女性也不例外,周德华在京城,因为她歌唱的好,还收了一大群豪门女弟子,教授演唱歌艺,所以也有许多名人往来唱和,与当时的很多名家有合作,也就是你让她唱她还得挑,她看得上才选唱,如杨巨源,藤迈,韩琮等人的诗作。一般后来谈到刘采春,多会把她当成元稹的绯闻女友,甚至CUE薛涛,认为她当时年纪比刘采春大,长得不如刘好看,所以被元稹抛弃了,元稹还为了刘采春在越待了七年云云,其实无论是刘采春或薛涛,都没有什么实际的证据,能证明她们就一定与元稹是情人关系,比如薛涛这样的女诗人,与男性文人有诗文唱和,在古代其实很常见,而刘采春作为名优,她的爱慕者想必也不会少,也不会仅仅只是元稹一个人爱听她唱歌。但不知为何,很多名女人,在后人的记载中,总会沦为男性名人的情爱配角又或是花边新闻的边角料,而不能以她本人来就事论事,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高晓松诉苦的,不让他拍徐志摩,他没法拍林徽因。这其实不是林一个人,而是一种顽固的男性思维,从来都不曾改变而已。8、中国历史上首位在为产妇助产的过程中发现并实施“拭口法”,让更多孩子免于痘疹而死的是南宋临安的一个无名氏的稳婆。古时候新生儿的死亡率之所以那么高,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痘疹,痘疹在古人的定义中就是先天之毒,孩子在子宫里是五脏之液所养,所以是一种秽液,而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如果把秽液吞到肚子里,那么就很容易得病,然后早早夭折,《夜谭随录》中就说到:自是小儿多患痘疹,百无一生。而临安的这个稳婆,通过自己的助产经验,发现以拭口的方式可以减少发痘的情况,她的作法,就是在孩子出生还没有哭出来之前,把孩子口中的秽液擦试干净。这种作法被医生注意到了,其中有一位叫陈文中的著名的儿科医生,就此写出了《小儿痘疹方论》。提出了痘疹与胎毒之间的关系,认为吸入恶血是导致新生儿发病的重要原因。拭口法到了明代,逐渐得到普及,降低了痘疹的发病率。古代的这些稳婆,往往受教育程度很低,这导致她们虽然能在助产的过程中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与经验,最后却不得不通过男性之手才能将她们的经验得推广。(古代生产就一定会请稳婆吗?未必,一些人甚至连稳婆都不请,就让产妇在家自生自灭,顶多灌碗参汤,而请稳婆是这些人看到产妇已经很明显出现难产等症状的时候,他们才会去请稳婆,但这种情况下,即便稳婆来了,产妇也十有八九死了。)9、王穉登的《吴郡丹青录》中,仇珠是唯一被录入的女性画家,上面夹着一长串的名字,包括她的父亲仇英。仇珠的重要性在于,她是明代最早进入到绘画的商业体系中的女画家,也就是她画画不再只是闺中女子的消遣,而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从她开始,晚明开始出现了一批将绘画作为职业的女性。仇珠是仇英的次女,她的上面应该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她的姐姐嫁给了同是著名画家的尤求。她大约出生在正德末到嘉靖初的这段时间,小时候经常跟随父亲左右,比如她曾与仇英一起寄居在收藏家项元汴的家中,也因此得到父亲绘画的真传。时人评价她是“绰有父风”,说她很多方面都很像她的父亲仇英。仇珠很可能没有结婚又或是与男方长期分居,因为但凡提到女画家,似乎都会带一下她的家庭或是以男方的属性称呼,只有仇珠,直呼仇氏,仿佛就她一个人,特别像单身女性,而且看起来,她很擅长画观音或是一些神仙绘画,比如《玉台画史》中提到她所画的《洛神赋》图,“飘乎洛神,一扫脂粉之态”,又如介绍书画的明崇祯年间的《珊瑚网》中提到仇珠为沈夫人所画的白衣观音,王世贞也曾为她的《观音人物集》写过序言,还有屠隆为她的《观音册》抄写过经文,还有为沈太夫人所做《青鸟传音图》,题材是西王母,就是古代经常作为女性祝寿的题材。也可见仇珠在创作上的市场针对性,也就是说她有她擅长的领域以及这方面很有名气且有市场。不过,《珊瑚网》的作者又说了点仇珠的小八卦,说她和父亲仇英一样,也画春宫密戏图,作为生计之用,然而呢,仇珠虽然画春画,但她平时的生活却没什么男人,“闻其孤洁”,说她日常就是焚香弹琴,言下之意她画春宫仿佛线上YY,就事论事,明代画史上两个被传擅画春宫的,一个唐寅,一个她爹仇英,但两人的春宫到现在都没有看到,伪作倒是一大堆,如果说仇英可能没画过春宫,那《吴郡丹青录》里说她:必也律之女行,厥亦牝鸡之晨也。其实是赞美的话,因为前一句是窈窕之杰哉,王穉登对她评价很高,说她是女中豪杰,认为她虽然做的事情是男人的事(即从事职业卖画为生),但是并不是所谓的牝鸡之晨。从而承认了她在画坛的地位。但反之,如果仇珠真画春宫,也没什么,想想还是一件挺帅的事。女性创作为什么要逃避关于性的主题呢?又或者成为性关系中被动的一方?最后,她还有一点绰有父风的地方,就是在后世,关于她的伪作,其数量与别人仿她父亲的伪作的数量也是不惶多让。就这点,父女两九泉之下可以互发牢骚了。(图为仇珠所画《白衣大士图》台故收藏)10、明代除了朝廷有女官,藩王宫中也有女官,在藩王宫中的女官,最有名气的当属明早期的夏云英。夏云英,青州府莒州人(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夏姓是山东的大姓,据说起源于齐国大夫夏御寇,夏云英的墓志铭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