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课件_第1页
人生的境界课件_第2页
人生的境界课件_第3页
人生的境界课件_第4页
人生的境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生的境界renshenɡdejingjie【冯友兰】【作家作品】zuojiɑzuopin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哲学家。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直至去世。曾任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2~4届全国政协委员,第6~7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北大教授冯友兰、张岱年冯友兰与研究生宗璞床前伺候老父毛主席接见青年冯友兰老年冯友兰

哲学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考,是对宇宙、世界和人生底蕴的思考和认识。人是一种存在,这一存在包含了两个层面:肉身与灵魂,即物质与精神。人之所以成为人,关键就在于人具有灵魂和精神。人类对于自身的难以把握和无可奈何,便开始思索:我是谁?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这是人类和哲学面临的最根本和永恒的问题。【知识卡片】zhishikɑpiɑn关于哲学境界原指疆界、景象,自晋唐以降,译佛经者赋予它一种特定的含义,所谓“境界”,主要指意识活动中的主观感受;由此引申出某方面造诣的深浅,称为境界的高低,也即认识事物所达到的高度。艺术境界,更与主观感受和创造有不可分的联系。冯友兰是在综合诸多含义的基础上,运用“境界”一词讲人生哲学的。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中,境界是指由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形成的精神状态。关于境界中国禅宗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第二种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种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语出:(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苏轼《罗汉赞》)/(《五灯会元》)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这是开悟到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王国维之人生三境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境界原指疆界、景象,自晋唐以降,译佛经者赋予它一种特定的含义,所谓“境界”,主要指意识活动中的主观感受;由此引申出某方面造诣的深浅,称为境界的高低,也即认识事物所达到的高度。艺术境界,更与主观感受和创造有不可分的联系。冯友兰是在综合诸多含义的基础上,运用“境界”一词讲人生哲学的。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中,境界是指由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形成的精神状态。关于境界整体感知1、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2、冯友兰所说的四个境界分别是什么?3、请说一说这四种境界的含义?4、这四种境界是怎么来划分的?

5、具体解释一下什么叫觉解?

6、一个人境界的高低与所做的事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不大知道自己所做事意义的蒙昧状态)功利境界(一种做事只知追求功利的利己状态)道德境界(一种明白个人与社会关系行事讲道德的觉解状态)天地境界(一种超乎社会整体之上与宇宙同一的自觉状态)。【概括】【文意概括】人生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现在就是的人应该成为的人(自然的产物)(精神的创造)自然人贤人圣人哲学的任务提高途径觉解冯友兰哲学观冯友兰认为,哲学的中心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成为人的道理何在;二是人生的意义何在。他根据自己的哲学理论,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了人生四境界说。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其有觉解,人生的意义就在觉解之中。有觉解是人之理,求觉解是人之性,能觉解是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便需尽心尽性。因而,力求觉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生才有意义。思考:下列材料中涉及的人物的精神境界分别属于哪种境界

有一记者前往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有人问正在建筑工地上砌墙的三个工人:“你们在干什么?”甲说:“干砌墙的活。”乙说:“打工赚钱。”丙说:“在建造世上最漂亮的房子。”后来,据说,甲乙两人的人生事业都平平,只有丙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建筑师。

思考:下列材料中涉及的人物的精神境界分别属于哪种境界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宋真宗时劝学文)思考:下列材料中涉及的人物的精神境界分别属于哪种境界

敬爱的周总理可谓“大无大有”。“大无”有六: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大有”:总理逝世已经26年,可总理犹如身化千亿,人人心中有总理。

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质疑从“正其义不谋其利”中可以看出儒家是怎么样看待义与利之间的关系的?冯友兰先生将之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讨论小结】有人说“哲学是从仰望天穹开始的”。哲学不是公共事业,而是属于私人的灵魂的事情,它是一块清静的园地,在这里,我们可以摆脱琐碎的日常事物,从容地倾听自己灵魂的独白并与别的灵魂对话。作者认为,人生境界具有差异的关键在于内心觉解程度的不同,而非外在表现形式的差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外在表现形式上,超越者与世俗世界的人并无差异,但始终有一个觉解的精神世界,亦即灵魂高居于现实的世俗之上。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散思维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天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人生三境界

池莉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在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自有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难句研读】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什么说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为什么做事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与否?觉即悟,就是觉悟;觉解,就是觉悟了解。作者说无觉解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有没有意义,指的是主观上认识不到某种意义,实质就是处在“无明状态”中,所顺从的是一种本能,那么无论怎样的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认识上的东西了。人现在就是的人/人应该成为的人两者怎样理解?境界的区分,主要是觉解。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觉解或较少觉解,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里。而这样的人,就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换言之,是没有觉解的本原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精神创造的结果,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是人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觉解的目标,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如何理解入世出世?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社会,又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逃避现实。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人生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里的人不等同于不道德的人?在作者看来: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考虑的。实际情况就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则并非不道德。这里说的是动机与结果的统一。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如何看待人“了解到社会的存在”才成为社会的人?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进而认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有了这样的意识和认识的人,就将自己融入了社会。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怎样理解对立起来的义、利观?汉儒所提倡的义、利对立观是值得研究的。冯友兰将这之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呢?这里有一大前提在。对立,是为了更好地将个人利益区分出来。义,归根结蒂,就是要正确处理国家、民族、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各种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时候,怎样做都是义。各种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所以说,“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认识上是片面性的。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如何理解“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宇宙是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太多。即使是地球,在宇宙之中,它只是一个小整体。从作者对“天地境界”的阐释上,可以理解,他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因而,“宇宙的利益”,包括人类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此。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果。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在作者看来,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这样的观点该怎样理解?一般认为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这里为什么被说成哲学呢?我们注意到作者的表叙“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