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2022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2022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2022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2022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全册优质教案(全册供交流分享)第一单元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2热胀冷缩3水受热以后4水遇冷以后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6月球7太阳8太阳钟第三单元昆虫9庞大的“家族”10养昆虫11探究昆虫的奥秘第四单元繁殖12用种子繁殖13用根、茎、叶繁殖14动物的繁殖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生物与非生物16动物的庇护所17环境变化以后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

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冷热与温度》精美教案课题冷热与温度 单元1学科 科学年级4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过程与方法:学会测量水温,自己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重点学会测量水温。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明确:春:暖 夏:热秋:凉 冬:寒2、你知道什么是温度吗?明确: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越冷,温度越低;越热,温度越高。回答通过生活常识引出温度的科学概念。讲授新课ー、观察水温1、你能判断出1号杯和3号杯,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冷水吗?明确:我们可以运用感官观察法进行观察。用感官观察水温认识到感官并不能准确测出物体温度。方法观察现象1号杯3号杯2、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放入1号杯热水和3号杯冷水中,5秒后再同时放入2号杯温水中,两只手的感觉ー样吗?明确:放入热水中的手指感觉冷,放入冷水中的手指感觉热。同一杯温水中,两只手的感觉并不一样。仅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3、怎样可以准确地知道水的温度?明确:温度计可以准确测出物体的温度。二、观察温度计1、曾经学过用来测量气温的寒暑表,它的结观察温度计结构掌握温度计使构是怎样的?明确:包括液泡、液2、实验室用的温丿温度的。它的结オ分:液泡、刻度手温度单位:授【资料】摄氏温居摄氏温度是1斯提出来的。后ノ的名字第一个字£3、温度计的量程:适的温度计。观看①温度计能»分别是多少?②测量温度,样?③温度计上系明确:目.柱、刻度等。复计,专门是用来测量液体す和寒暑表ー样,包括三部ロ液柱。氏度(℃)モ的由来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为了纪念摄尔修斯,用他t“C”来表示。不同,要根据情况,选择合る回答:リ量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超过最大值或最小值会怎ョー个刻度表示多少度?n一 最大量程looて.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用方法和注意方项最小灵程”0℃・ 1超过,温度计旅破:量0■9毎一刻度1て詠阅读资料超过,温度不显ポ !4、温度计是易碎方法。①用拇指、食指手②将温度计下端白温度计不能碰到笔③待温度计的液・线与液柱的上表市【资料】歌谣测量温度要归轻拿轻放不易レ品,要轻拿轻放,注意使用口中指捏住温度计上端。勺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节器的底和侧壁。キ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日保持水平。噫,キ碎;读数练习测量作出假设读数练习测量作出假设准备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测量水温,知道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液泡全插液体中,不碰容器底和壁;等到液柱不动时,视线要与液柱平。5、读数“甲”温度计是,“乙”温度计是〇6、练习使用温度计测ー测前面三杯水的温度,然后记录下来。三、探究热水降温规律1、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水温是匀速下降,还是先快后慢地下降,或是其他?请做出自己的假设。2、实验器材铁架台、烧杯、热水、温度计、秒表、石棉网、三脚架3、实验设计①摆好铁架台、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把温度计吊在铁架台上。②在烧杯内倒上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③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数填写到表格的0分钟格内。从此时起每隔2分钟记录ー次,连续记录6次。时间(分钟)0246810温度(攝氏度)④把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并连成线。

搜集数据,分析,得出搜集数据,分析,得出结论4、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我们测得的数据记录如下时间(分钟)0246810温度(摄氏度)625651474340热水降温折线统计图讨论交流实验结论:热水变凉的过程,温度的变化是先快后慢。5、实验讨论(1)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2)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明确:热水刚倒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量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独立完成完成课堂达标测评(3)假如继续观测下去,水温会怎样变化?独立完成完成课堂达标测评明确:我的预测是水温继续下降,直到与室内温度相同为止。四、课堂练习1.下列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正确的是

A.俯视B.平视 C.仰视2、如图的温度计中,显示的温度是()二三3。h守11=1A.27℃B.33℃ C.25℃3、温度计使用方法正确的是()A.. B.t C. D..■1□Bi阅读资料4、一杯开水,由热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特点是()了解更多温度A.均匀变化 B.先慢后快 C.先快后计的种类级作慢用五、拓展提高生活中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探针式电子温度计:用来测量各种液体巩固课堂知识的温度,精度高。电子体温计:用来测量体温,读数更方便。温湿度计: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红外线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不需要接触被测物,更方便、快捷。六、作业布置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仅凭感官不能准确判定物体温度,必须借助实验用的温度计。我们在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后,探索出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先快后慢。总结课堂板书观察水的冷热冷热与温度使用温度计热水变凉规律板书设计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热胀冷缩》精美教案课题热胀冷缩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4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2)知道物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2)能够通过做实验,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2)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重点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体积的影响。难点设计物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回顾: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明确:有液泡、液柱和刻度等。2、观察:把两支刻度ー样的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回顾观察通过回顾、观察、猜测等引入问题聚焦,导入新课。

:U|热水•>• ヽ--1-0三:き母r冷水明确:热水中的温度计,液柱上升;冷水中的温度计,液柱下降。3、液泡和玻璃管中装着红色液体。当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液面会随着水的冷热变化而变化,从而显示水的准确温度。想ー想,红水增加或减少了吗?为什么?明确:在密封的玻璃管里,红水不可能增加或减少,液柱的上升或下降是怎么回事呢?我的猜测:液泡里的红水受热时体积增大,遇冷时体积变小。思考猜测讲授新课ー、实验1:研究液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水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会有什么变化?你能设计ー个实验进行观察吗?1、实验材料红墨水、水、热水、冷水、带塞的玻璃瓶、细管等2、实验设计①准备ー个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可以自制)和配套的烧瓶。②往烧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水,用胶塞塞紧瓶口。③记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④把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⑤再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3、实验记录表1设计实验填写实验记录通过设计实验,得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液体名称液体受热时发现液体遇冷时发现液面变化体枳变化液面变化体积变化红墨水4、像水这样受热体积就增大,受冷体积就缩小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热胀冷缩。温度计就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不过温度计里装的不是水,而是酒精、煤油或水银。实验结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二、实验2:研究气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你能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设计出研究空气加热或冷却后体积变化的实验吗?1、实验设计①用气球嘴套住烧瓶瓶口。②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③再将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2、实验记录表2归纳设计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归纳观察回答汇总归纳认真听瓶子所在地方热水中冷水中气球变化3、实验结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三、实验3: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 1、观察演示实验回答:①观察常温下,铁球能否刚好通过铁圈。②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铁圈。③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铁圈。2、实验记录表3物体名称常温下加热后冷却后铜球3、实验结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4、温馨提示①铜球加热后不要触摸,以免烫伤。②用酒精灯加热时,要按正确的方法操作。5、酒精灯的使用方法通过设计实验,得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通过设计实验,得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掌握酒精灯正确使用方法

①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②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③用外焰加热物体。④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6、酒精灯结构酒精灯由灯帽、灯芯和盛酒精的灯壶三部分组成。酒精灯的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7、讨论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物体为什么会热胀冷缩呢?播放视频。四、课堂练习.生活中哪些例子用到了热胀冷缩的原理?()A.压瘪的乒乓球浸入热水能重新鼓起来B.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冒“白烟”C.摇晃汽水,气体冒出.如图所示,关于酒精灯的使用,其中正确的是()・アー'f■''島a3.如图所示,将空烧瓶A放入热水中,会观察到()タ[A.B杯中有气泡冒出B.B杯中玻璃细管中水柱上升讨论,看视频独立完成了解物体热胀冷缩原因完成达标测评

C.没有现象发生4.要做热胀冷缩实验,是()A.I B.下列装置效果最好的C.居15.如图所示,铁轨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崎丹二'4u5朗1解释学会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A.防止因热胀冷缩引起对铁轨的破坏B.减轻铁轨重量C.降低火车经过铁轨时发出的噪声五、拓展提高:你能解释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吗?1、夏天轮胎容易爆胎(轮胎内气体受热体积增大)2、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球内气体受热体积增大)3、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冬天温度低,电线收缩)六、作业布置生活中,你遇到哪些热胀冷缩现象?收集起来,与大家分享。巩固课堂知识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现象,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总结课堂板书热胀冷缩ー液体气体固体板书设计

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水受热以后》精美教案课题水受热以后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4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水的三态变化。水、冰、水蒸气是同一物质,形态不同,(2)冰从固态变成液态,称为融化。(3)一般情况下。水加热到100C时开始沸腾,沸腾时温度成为沸点。(4)冰融化和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2、过程与方法(1)观察冰、水、水蒸气的异同点。(2)实验探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変化。(3)实验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3、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重点(1)比较水、冰和水蒸气的异同。(2)冰融化和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変化规律。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冰融化和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変化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观察图片)明确:水在自然界中有三种存在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形态不同。观察图片回答阅读示意图解释了解水、冰和水蒸气的异同物质形态水液态,有一定体积,没有固定形状水蒸气气态,没有固定体积和形状冰固态,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2、水供1三态变化主要取决温度的变化。遇冷レサー戒を水蒸气遇・今(气态)一遇,拉 遇・热通拉IS)遇.岭水(液态) 冰(固ス讲授新课一、冰的融化了解融化科学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冰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发生怎样的变化?1、实验:研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1)实验器材:铁架台、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冰块、温度计、秒表(2)实验设计①取少量冰,测量它的温度。②用酒精灯加热冰,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烧杯中的水温达到10°C时为止。(3)温馨提示①实验器材的摆放自下而上进行:铁架台、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冰、温度计②温度计不要触碰烧杯壁和底。③正确使用酒精灯。(4)冰融化的温度记录表准备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时间(分)12345678910温度(X)记录实验数据概念,掌握冰融化时的温度変化规律。2、分析数据这是根据冰融化的温度记录绘制的折线图。温度,七1001ミ-5/ノ051015时间/分阅读后分析回答:①冰融化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②冰融化时的温度是多少°C?③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明确:冰融化前的温度一直在升高,当温度升到0℃时,冰就开始融化,在融化的过程中很长时间保持在o℃,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二、水的沸腾♦你见过水沸腾的现象吗?分析数据回答通过实验,掌握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変化规律,♦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沸腾时会发生哪些现象?1、实验:继续给水加热,研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1)实验需要哪些器材?怎么摆放?提醒学生参考上面的实验。(展不图片)(2)实验设计①加热前,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②用酒精灯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每隔1分钟记录ー次水温,直到水沸腾后4分钟,停止加热。③待水面平静后,观察、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3)提示想一想:实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4)水加热过程中温度记录表回答看图回答设计实验回答和体积变化特点。时间(分)123456789101112131415iM(て)2、数据分析把下图中的点连成线,即为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①水沸腾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②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C?③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是否继续上升?明确:水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C;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保持不变。3、讨论(1)撤走酒精灯,水还在沸腾吗?说明什么问题?明确:撤走酒精灯,水会逐渐停止沸腾。这说明水的沸腾需要两个条件:ー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填写记录分析数据回答讨论明确水沸腾的两个条件。(2)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明确:加热f水面上升停止加热f水面下降主要原因:①热胀冷缩②变成水蒸气(3)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还观察到什么现象?明确: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声音大沸腾后:气泡由小变大,声音小4、知识卡片在一般情況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三、课堂练习1、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形态从()A.固态转化成液态B.气态转化成液态C.液态转化成固态2、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始终()0℃A.保持 B.高于 C.低于3、水沸腾时杯内有大量气泡产生,杯中的水()A.增加 B.减少 C.不变4、装满水的水壶加热,沸腾时水会溢出来,是因为水温升高后,水的()变化了。A.浓度 B.质量 C体积四、拓展提高1、满壶的水烧开后会产生哪些现象?为什么?明确:水会溢出来,水烧开后壶盖跳动水做剧烈的运动,壶ロ冒烟这就是沸腾现象。2、小试管中的水能沸腾吗?阅读卡片独立完成交流小结知识点完成达标测评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现象培养查阅资料能力

—1 <三nロム•ノニ一—721・・・〇 明确:当大试管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小试管中的水虽能达到沸点,却不能继续通过大试管中的水吸热,所以不能沸腾。五、作业布置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查阅资料,与大家分享。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有三态变化:液态、固态和气态。掌握了冰在融化的过程中以及水加热到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进而理解沸点的科学概念。同时,能运用融化和沸腾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总结课堂板书水受热以后「融化:升高ー1呆持一升高沸腾:升高ー保持板书设计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水遇冷以后》精美教案课题水遇冷以后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4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凝结是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水。(2)水在一般情况下,温度降到0C是结冰。结冰时,水体积变大。(3)水的三态变化条件是温度的变化。.过程与方法(1)观察露水现象,思考露水与温度关系。(2)实验探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3)实验探究,水结冰时温度和体积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重点认识凝结和凝固的科学规律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凝结和凝固的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猜迷语(打ー自然物)猜谜语通过观察现象小珍珠,和观看视频,了真可爱,解露水的成因花儿草儿身上戴。与温度有关。太阳公公一出来,急急忙忙都躲开。(谜底:露水)2、悄悄问问:①你见过露水吗?②什么时候见过的?回答③那时的气温是一天中最高还是最低?小结:露水,出现在气温较低的清晨或傍晚。3、露水是怎么形成的?(播放视频)傍晚或清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观看视频在草叶上的小水滴,称为露水。4、拓展:自然界中,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滴,在高空便是云,在低空便是雾,降落认真听到地面便是雨,落在草木叶子上便是露。讲授新课ー、实验: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通过实验,探究1、实验器材:得知,水蒸气遇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烧杯、玻璃棒、准备实验器冷能凝结成液温水、锡纸等。材体水。2、实验设计①放上三脚架,摆平石棉网,放上烧杯,加半杯温水,用铝箔纸包住烧杯口,并在铝设计实验箔纸上开个小洞。②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③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ー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观察发生的现象。3、实验现象:玻璃棒上有小水珠滚动。观察现象4、温馨提示

①为了加快实验速度和保障安全,请使用温水。②注意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③在撤离酒精灯时,小心开水烫伤。5、讨论从玻璃棒上流下来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明确:烧杯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棒,水蒸气迅速冷却,凝结为液体。6、知识卡片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二、实验: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1、回顾冰在0C时,开始融化为液态的水。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成冰呢?2、实验设计①在试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温度计,再记下水面的位置。②把试管连同温度计放到加了盐的碎冰中,每隔1分钟记录ー次温度,直到温度降到-2C时为止。③观察试管中冰面的位置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3、温馨提示①温度计不能碰到试管。②首先记录插入水中时温度计的读数。③正确使用秒表计数。④小组分工合作。4、实验观察记录表讨论阅读卡片回顾,思考设计实验记录绘制通过设计实验,探究水结冰时的温度和体积变化规律。时间(分)012345678inn度(℃)试管清水中加盐碎冰中5、绘制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

6、知识卡片: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图方法①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均分成几个时间段。②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差值标上温度值。③将表中各时间段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出来,再用平滑的线把各点连接起来,完成气温曲线图。7、分析数据回答温度/t①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②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③试管中冰面的位置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8、我们的发现一般情况下,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水结冰过程中温度不变。水结冰后体积变大。9、讨论实验中,为什么要在碎冰中食盐?明确:盐会在冰中溶解而发生吸热作用,从而使冰的温度降低。10、小结在自然界中,水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ー定程度时,水会从ー种状态转变为另ー种状5^i〇阅读分析归纳讨论阅读分析归纳讨论归纳独立完成完成达标测评1.下列属于凝结现象的是()年。•A•湿毛巾放在空中变干B.冰棍袋上的小水珠C.河面结冰2.做水结冰实验时,在碎冰中加入较多的盐是为了()A.改变水的颜色B.产生更低的温度C.改变水的味道.水遇冷结冰后,体积会()A膨胀B.不变C.缩小.水结冰的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保持在0C不变.下列现象又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是()能用科学知识BB禰局解释解释生活现象,做到学以致用。,・上バA* U. Wt.尸,.四、拓展提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现象?①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球(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瓶子外壁凝结而成)②水缸里的水结冰后缸裂开(水结冰后体积变大)③水结冰后塑料瓶鼓胀(水结冰后体积变大)④房檐下挂满冰凌(房檐上的雪融化成水,水在0C结成冰)⑤冬天进入室内,镜片上出现小水珠(室内温度高,空气中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凝结成小水珠)⑤冬天水管容易爆裂(冬天温度低,水管结冰后,体积变大造成的)五、作业布置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水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巩固课堂知识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水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ー定程度时,水会从ー种状态转变为另ー种状态。总结课堂板书•水蒸气遇冷:小水珠水遇冷以后一,水遇冷以后:结冰板书设计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地球》精美教案课题地球单元2学科科学年级4学习丨丨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2)地球是球形的。2、过程与方法(1)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漫长历程。(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对地球形状的猜测。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难点模拟实验对猜想的验证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猜猜它是什么球?说它像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人物、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天天围着太阳转。明确:地球。猜测用猜测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导入新课。

2、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你是怎么知道的?思考讲授新课ー、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了解古人对地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①最初,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口锅,倒扣在地上;地像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②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由此,人们认识到海面不是平的。③我国汉代的张衡在他的《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④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推测地球是球形的。2、思考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二、验证合理性阅读资料思考回答球的探索认识。1、模拟实验1:小船进出港实验验证地球(1)实验器材:地球是球体演示仪、帆船、桌子(2)实验过程A同学让小船在地球是球体演示仪上模拟进出港航行,B同学观察,有什么发现。(3)温馨提示B同学视线要与地球仪的顶端保持水平。(4)实验现象进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出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5)实验结论地球是球形。2、模拟实验2:环球航行(1)观看视频(2)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模拟实验实验交流观看视频阅读资料是球形的猜想。

1519年9月30日,麦哲伦率领5条海船、234人从西班牙外港出发,向南航行,12月13日到达里约热内卢湾,1520年10月,麦哲伦率领船队进入一条海峡,经过ー个月オ走出,为了纪念麦哲伦的这次探航,后人把这条海峡命名“麦哲伦海峡”。10月28日,船队向西航行,进入“南面的海”,航行了110天,没有遇到狂风巨浪,平安无事,他们就把这个大海洋命名为“太平洋”。1521年3月6日船队在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首次登陆,几日后,在菲律宾群岛中,麦哲伦插手当地部族的战争,结果受了重伤,被土著杀死。麦哲伦的助手带领幸存者从太平洋绕好望角回到大西洋,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3)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于路线的主要停靠点。提示:见学生活动手册。(4)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并用棉线将小旗按航行路线连起来。提示:小旗可用黏土粘到地球仪上。(5)交流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明确:地球是个球体,是可以环绕的。三、地球是球形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了太空,终于从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1961年,人类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航天员从太空看到了地球这颗蓝色的星球。1、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2、这是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照片的各种颜色可能是什么?哪个颜色面积大?(展示动手操作交流阅读资料讨论随着科技发展,地球是球形已被证实。

照片)白色 蓝色 咖啡色 绿色 明确:白色ーー云层或冰川蓝色——海洋咖啡色——沙漠绿色 平原其中,蓝色海洋部分的面积最大。3、模拟实验:做ー个地球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ー个蓝色气球上。提示:①找准板块相应位置②小组合作完成四、课堂练习.下列现象不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A、日食现象B、麦哲伦率船队环绕地球航行ー周C、海面上驶来的船只,先出现桅杆D、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地球照片.如果你乘船出海,你会看到港口的灯塔()A、整个突然从视野中消失B、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C、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D、塔顶和塔基同时从视野中消失.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A.在海边看到远方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B.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环地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ー个球体C.人造地球卫星拍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ー个球体D.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当了月球,从月食的过模拟实验独立完成阅读资料在实验中了解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完成达标测评进ー步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历程

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五、拓展提高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清楚地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2003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4圈。他说:为了人类共同的事业,我们中国人也来到了太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六、作业布置人类探索地球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收集相关资料,ー起分享。巩固课堂知识与技能课堂小结2003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他说:为了人类共同的事业,我们中国人也来到了太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总结课堂板书r历程:漫长、曲折地球ーL形状:球形板书设计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月球》精美教案课题月球单元2学科科学年级4学习目标人知识与技能(0月球是地球的卫,没有空气、水和生命。(2)月球表面显著的特征有众多的环形山和月海。(3)环形山大多数是流星体撞击形成的。(4)月相在ー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形状。(5)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2、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对环形山成因的猜测。

(2)通过实验、持续观察,记录月相变化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技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索月球提供支撑。(2)科学观察需持之以恒。重点环形山的成因和月相变化规律。难点实验探究对猜想的验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在茫茫的宇宙中,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千百年来,她始终蒙着ー层神秘的面纱,编织着许多神话与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撩开月亮神秘的面纱。交流激发学生探究月球的兴趣。讲授新课ー、环形山的成因1、阅读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月球的地形主要有两种:月海和环形山。月海是月球上比较低洼的平原。环形山,即月坑,希腊文中是“碗”的意思,是一种环形隆起的低洼地形。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环形山,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月球上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多达33000多个。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结合观测证据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体撞击形成的。2、模拟实验1(1)实验材料托盘、直尺、大小不同的石子、细沙(2)实验步骤①在ー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用尺子刮平。②从不同高度、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相阅读资料模拟实验「解月球表面特点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同大小的石子。③再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3)注意事项①把沙子倒入盘子后,把沙子抹平,以便在实验中成坑明显。②石子要自然下落,手松时不要用カ。③取出石子时要小心,注意不要破坏“陨石坑”的形状。④重复三次。(4)实验说明观察记录模拟沙面月面石子流星或陨石丟石子流星或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的行动(5)实验观察记录表不变的因素改变的因素“环形山”的大小石子下落的石子的大小12I3髙度石子的位置不变的因素改变的因素"环形山”的大小石子的大小石子下落高度石子下落位置12 \ 3交流模拟实验讨论(6)实验现象①大小相同的石子越高形成的沙坑越深越大,越低形成的沙坑越浅越小。②从相同高度扔石子,石子越大形成的沙坑越大,石子越小形成的沙坑越小。(7)实验结论环形山是陨石或流星撞击形成的。2、实验2:“环形山”阴影的变化(1)实验过程用手电筒光模拟阳光,直射、斜射沙盘里的石子坑,观察石子坑阴影的变化。(2)实验现象当手电筒直射沙坑时,观察到沙坑影子较小;而斜射时沙坑影较大。(3)讨论你认为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了解环形山阴影变化规律效果最好?明确:由于每月农历十五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二、月相的变化1、实验: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的变化(1)想一想①用什么模拟月球和地球?还要模拟什么?②月球是如何运动的?③进行模拟月球“运动”时要注意哪些?(2)实验器材台灯(模拟太阳)、排球(模拟月球)、人(模拟地球)(3)实验过程①拉上窗帘,关上顶灯,打开台灯并放在教室中央。②手臂伸直,双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头稍高。③原地转动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④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形。(3)注意事项①在地面上用粉笔画出八个方向,实验者站在方向标中心。②实验者每转到ー个方向稍停一会,观察并画出球面受光的情形。③实验者按照逆时针旋转。④转动时必须保证月球被太阳照亮的ー面始终保持不变。(4)模拟实验观察的月相变化记录表模拟实验观察记录通过模拟实验和持续观察,认识月相变化规律«*和レ3-外5>'6.-T**衣历叫何上皐月,十八.九二十二.三二十七.ル*桝三.四at.a十二=.十五.六,月相〇*>0川00ノ〇〇0*>交流(5)实验总结阅读卡片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阅读卡片2、知识卡片讨论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天体。它还是迄今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月球自己并不发光,但能够反射太阳光。讨论3、讨论如果到月球旅行你会观察到什么?需要带哪些东西?坚持观察明确:坚持观察会观察到:环形山、月海……需带东西:食品、饮水、氧气、手电……4、持续观察展が:记求

整理记录月相的实际变化和和模拟实验观察到ー样吗?展が:记求

整理记录(1)观察要求①每晚6:00对月亮进行观察。②将观察到的月亮形状和此时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记录下来。(2)展示月相观察记录(3)整理月相观察日记认识下图中各种月相名称,将你记录的月相对照下图进行归类。讨论独立完成阅读小档案完成达标测评拓宽知识面nP1上雑4月 上筑月 离展ふ月 arL(哀寸凸JI 下注月 下“4月月相示含圉(4)讨论①根据月相观察日记,数一数两次满月大约间隔多少天。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明确:两次满月大约间隔15天,月相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由圆到缺。②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什么规律?明确:每天同一时间去观察,会发现月亮每天会向东后退。三、课堂练习1.月球表面环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科学界比较公认的假说是()A.月球表面隆起B.陨石撞击形成C.火山爆发形成.月球有许多不同于地球的特征,以下不属于月球特征的有()A.生活着许多的生物 B.没有水C.没有生命 D.有环形山.下列关于月球的运动轨迹的图形,正确的是()A. B. C.ぐ博ル に小梅K .•川通於', 点、ー, 證-ノ.诗句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所描绘的月相最接近的是()。‘〇!

5.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中这一天出现的月相图是()gee四、拓展提高:月球小档案进ー步激发探究月球兴趣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月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与地球的平均距离1384万千千米直径3476千米质量7356亿吨表面积3800万平方千米表面温度127~-183摄氏度公转.自传方向自西向东五、作业布置你对月球还想知道哪些?请査阅资料,把它整理出来。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几乎布满了环形山。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环形山是小行星或陨石撞击形成的。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持续观察,掌握了月相的变化规律,解开月球神秘的面纱。总结课堂板书r环形山成因:撞击说月球一月相的变化:由缺到圆(上)由圆到缺(下)板书设计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太阳》精美教案课题Iス阳 「单元Iセ「学科 I菊学「年级Iス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的基本情况(2)理解太阳高度与太阳该度角.过程与方法(1)查阅资料,交流太阳的基本特点。(2)通过小组测量,清楚表示太阳一天内高度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1)查阅资料能解决对科学知识的欲望。(2)认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中:点(1)了解太阳的基本特点。(2)学会测量有太阳高度角。难点小组合作测量太阳高度角,探索ー天内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当ー缕清晨的阳光徐徐升起的时候,新的一天开始了;当一抹落日的余晖洒满大地的时候,新的一天结束了。有关太阳的故事或传说你知道哪些?明确:在人类历史上,太阳一直是许多民族崇拜的对象。中华民族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为太阳神。而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则是宙斯的儿子。中国古代有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什么故事。回答激发学生探究太阳的兴趣。讲授新课一、认识太阳1、这个既令人生畏又受人崇敬的星球,你对它了解多少呢?视频:燃烧的太阳明确:(1)太阳是恒星太阳是ー颗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天文学家把太阳这样的星球称为恒星。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2)太阳温度表面温度约5700°C,内部温度可达1600万℃。观看视频查阅资料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太阳的基本特点

(3)太阳体积与质量太阳的体积相当于130万个地球那么大。它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2、拓展:知识卡片太阳的表面常常会出现黑色的斑点,这是由于太阳表面气流的温度较低,所以看起来是黑色的,人们叫它“太阳黑子”。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3、算ー算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约为L5亿千米,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30万千米/秒。算算:此刻照在你身上的阳光是什么时候从太阳发出的?明确:阳光到地球需8分钟,但人ー睁眼就能看到。4、拓展:知识卡片1.5亿于米有多远假如乘坐速度为1000千米/时的飞机,要连续飞行17年;假如乘坐速度为40000千米/时的火箭,要连续飞行5个多月。二、一天内太阳高度变化1、一天中,太阳的高度发生怎样的变化?明确:太阳每天升西落,位置不断变化。清晨到中午,高度逐渐增大;中午到傍晚,高度逐渐减小。2、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太阳的高度在一日内的变化?明确:用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阳光照射到地面,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太阳高度角。3、用什么器材测量太阳高度角?明确:阅读知识卡片计算阅读观察回答通过实际测量,了解太阳高度在一天内的变化规律。

量角器、绳子4、怎么用器材测量太阳高度角?明确:①一名同学背对太阳站立。②在人影前端与头顶之间拉直根线。③测出这根线与地平面之间夹角的角度。5、注意事项①测量不同时刻太阳的高度。②选择平坦的地方测量。③小组合作完成。6、太阳高度观测记录表测量记录分析讨论独立完成完成达标测评时间6时(日出)8时10时12时14时16时18时(日落)太阳髙度0*60。75°90°75*60°0°7、分析数据ー天之中太阳高度变化是先增大后减小,日出日落为0°,正午最大。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高度越大;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高度越小。8、讨论上午9:00和下午3:00的太阳高度角有什么不同?明确:太阳高度角相同,只是角的方向不同。三、课堂练习L关于太阳的描述正确的是()A.太阳比月球离地球更近B.太阳是ー个能自己发光发热的星体C.太阳围绕地球运动2.太阳表面经常出现的太阳黑子是太阳()A.不发光的地方B.温度高的地方C.温度低的地方3.如图,根据太阳的方向,可以知道图中此时是ー天中的()

iA.上午B.中午C.下午D.傍晚.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A.髙-低-髙B.低一高ー地C.低一高.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与太阳高度的关系是()A.太阳越高,温度越高B.太阳越低,温度越高C.太阳越高,温度越低四、拓展提高:不同的季节,太阳高度也不同你观察过射入窗内的阳光吗?从南面窗户直接射进室内的阳光,夏天与冬天相比,哪个季节更深一些?明确:冬天正午太阳射进窗户比夏天深。五、作业布置一天中,太阳高度不断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吗?交流拓宽知识面鼓励学生继续探究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从更多方面认识了太阳,经过实际测量了解了太阳的高度在一天内不断变化,太阳高度可以用太阳高度角来清楚地表示。总结课堂板书太阳ーr认识太阳.太阳高度变化板书设计

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太阳钟》精美教案课题太阳钟 单元2 学科 科学年级4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2)一天中影子变化规律:长 短 长(3)影子的长度和位置是随着太阳的高度的变化而变化。(4)影子总出现在背光的一面,其方向与太阳的运动方向相反。(5)古人利用影子一天内方向的变化制造计时工具ーー日辱。2、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2)实验观察物体的影子是怎样的随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3)通过观察小棒在阳光下的变化,探索物体影子在一天内的变化规律。(4)查阅资料,认识日尋的工作原理。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2)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重点ー天内物体影子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规律难点坚持对物体影子的观察记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现在,只要打开手机,看看钟表,就知道几点。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明确: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ー一天。用光影来计时。2、你能根据光影的长短和方向推测出时间吗?交流推测创设问题情境,聚焦课堂问题,导入新课。蝴常しr・・・,®q挙曲讲授新课ー、实验1物体影子随处可见,可大可小,方向也不断发生变化。①影子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思考了解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变化特点。

②影子的大小和方向的改变与什么有关?③影子会消失吗?1、实验材料铅笔、橡皮、手电筒2、实验过程①用手电筒光照射ー支竖立的铅笔,观察它的影子。②改变照射的方向和高度,观察铅笔的影子有什么变化。③试试在什么情况下,影子会不见。3、温馨提示①铅笔竖直固定在橡皮上②照射方向:直射、斜射、平射③照射高度:低、中、高④观察影子:长、短4、观察记录“研究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的变化”记录表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实验讨论知道物体影子照射方向平射斜射直射影子长短“研究物体影子的长短与照射高度的变化”记录表照射高度低中高影子长短5、实验结论影子总出现在 影子的方向与光的运动方向关系:同一物体,照射的高度与影子的关系:在 情况下,影子会不见。6、讨论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明确: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屏,

遮挡物是不透明物体,要在其它两者之间。的长短与方向二、实验2是随‘‘太阳”的早晨太阳出来了,被阳光照射的不透明位置变化而改的物体会产生影子。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是怎样随“太阳”的位置变化而改变的?1、实验材料实验观察变的。铅笔、橡皮、手电筒、竹蔑2、实验过程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半圆形,我们可以用竹蔑来模拟天空,用手电筒来模拟太阳。把手电筒套在竹蔑上,模仿太阳在天空中位置运行的变化,自东向西移动。每移动ー个位置,停下来观察铅笔影子的形状和方向,并把它画下来。3、展示交流各组的观察结果展示交流①什么情况下,影子最长?②什么情况下,影子最短?③影子的方向有什么特点?④影子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归纳4、实验结论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是随“太阳”的位置变化而改变的。①“太阳”位置:低一高ー低同一物体的影子长短变化:长一短一长认识到影子可同一物体的影子位置变化:西一北ー以用来计时。东②“太阳”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③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运行的方向相反。三、实验3人们是怎样根据影子的特点来计时的呢?1、实验材料室外观察小棒、铅笔、橡皮、指南针、直尺、白纸、计时器

2、实验观察①把小棒插在橡皮上,固定在记录纸的观察点上。选择空旷处放置,不要移动。②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并在记录纸上标出来。③每隔1小时在记录纸上标出小棒的影子,并记下时间。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观察记录表记录观看交流时间(毎小时)太阳位・変化“抬影子変化6:00东偏南长度方向(位■) 米西偏北14 移长度方向(位印 米网ー移_・米4、视频:一天中影子的变化5、讨论小棒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明确: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所以影子在西侧,下午从西方落下,影子在东侧,所以影子的变化规律为从西到东。长短的规律为从长到短,再由短到长。正午的时候影子最短,傍晚的时候影子最长。6、这是某组的观察记录。把记录单放回原处,第二天的某个时刻再去观察,观察影子和时间是否吻合。继续观察阅读资料交流查阅资料了解日唇种类、结构、工作原理等。LS-*' .•通-h北孑 fヽ,f»»>♦***南四、古代计时工具ーー日尋1、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阳的移动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有关系,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计时工具。这ー类计时工具在西方被称为太阳钟,在中国被称为日曇。日畧是由辱针和尋面组成。

2、你认为这些日辱是怎么工作的?它们有什么不同?(展示图片)明确:“日”是太阳,‘‘唇”是阴影,“日唇”就是太阳的阴影。日尋是利用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时,投向悬面的尋针影子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来计时的。赤道日畧:即日辱的辱面为赤道面。赤道式日展是日辱世界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也是中国古代最经典和传统的天文观测仪器。牛顿钟: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ー个太阳钟。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ー块石头做记号,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立式日辱:安置在墙上。地平日尋:尋面必须严格水平。五、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的影子,此时是( )独立完成完成达标测评《丹A、上午 B、中午 C、下午.晚上,小明从路为下经过(如图所示),对影子的变化进行了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影子始终跟在人后面B、影子的清晰度是清晰ー模糊一清晰C、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一短一长.小明在研究ー天中影子的变化中记录的某物体的影子的情况,正确的是( )阅读资料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动手做做

卜.丁|一.,”|1二11二14.赤道日导是利用太阳和影子什么的变化来计算时间的()A、方位 B、长度 C、影子大小六、拓展提高:圭表我国最古老的计时器,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它由两部分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七、作业布置用硬卡纸和指南针制作ー个地平日§提示:①在ー张半圆形的硬卡纸上按第23页的活动记录标明刻度和方向。②把ー张三角形的硬卡纸竖直粘贴在半圆形硬卡纸上。③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就能根据三角形硬卡纸的投影确定时间。培养科技制作能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必要条件。影子总是出现在背光的一面。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是随着太阳位置变化而改变。太阳高度较小,影子就长;太阳高度角大,影子就长。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长到短再到长,影子的位子变化规律是由西向北再向东。人们利用影子的规律制造日尋等计时工具来计时。总结课堂板书•影子形成条件太阳钟-影子与太阳.日譽板书设计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庞大的“家族”》精美教案

课题庞大的家族单元3学科科学年级4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昆虫的种类和数量是动物界中最多的。(2)甲虫的种类是昆虫中最多的。(3)昆虫具有三个基本特点。2、过程与方法(1)观察昆虫图片,找出昆虫共同特点。(2)观察图片,找出甲虫的相同之处。(3)制作昆虫模型、描述昆虫特点进行猜测,熟料掌握昆虫的基本特征。3、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2)能辨别自然界中的昆虫。重点掌握昆虫的基本特点。难点甲虫与普通昆虫的区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昆虫它们的家族很庞大,大到超乎你的想象!从天空到草地,从沙漠到森林,从高山到平原,从河流到海洋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到处都有它们的足迹。猜猜看看,它们是昆虫吗?ヌ十Wヽ<猜测以诗歌开课,感受昆虫家族的庞大。导入新课讲授新课ー、昆虫特点1、你能说出这些昆虫的名字吗?掌握昆虫的结构基本特点。»覷断ズ、不回答2、仔细观察这些昆虫,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温馨提示】①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②它们各有几只足③这些足长在身体的什么部位

昆虫观察记录表昆虫结构足的数価足的生长部位蟬螂蝴蝶蝉蚂蚁七星瓢虫蚊尸苍蝇嫦螂蟋蟀戻好明确: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多数有一对或两对翅。3、知识卡片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万种动物,其中种类最多的是昆虫,占整个动物界种数的80%以上。昆虫的体形一般都很小,体长一般为0.5-3厘米之间,翅展(双翅展开时,两前翅翅尖之间的直线长度)一般在1.5-5厘米之间。最小体长还不足0.2毫米,最长的竹节虫的体长可达26厘米。二、甲虫1、昆虫中种类最多的是甲虫。例如,独角仙:头部长有一支两边对称、双分观察记录归纳阅读査阅知道甲虫在昆

虫种类中的地叉的巨型躺角。幼虫是以腐叶土或朽木形成位和区别普通的腐殖质为食,成虫还以树木伤口流出的汁昆虫的主要特液或熟透的水果为食。生命周期约1年。常被作为宠物饲养。金龟子:成虫一般雄大雌小。体壳坚硬,表面光滑,多有金属光泽。前翅坚硬,后翅膜质,多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天牛是人们熟知的ー类昆虫。当你抓住它时,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企图挣脱逃命。若在其腿上缚ー根细线,任其飞翔,还能听到"营营"之声。象鼻虫:大多数种类都有翅,体长大致在0.1公分到10公分左右。其中,,鼻子"占了征。身体的一半。看到这类昆虫令人不由得想起大象的长鼻子,因为它们的口吻很长,所以这类昆虫被人们称为象鼻虫。2、甲虫有什么相同之处?明确:观察交流①身体外部有硬壳制作昆虫模型,②前翅是角质,厚而硬③后翅是膜质三、做ー种昆虫模型①准备ー些枯树枝、开心果果壳和热熔胶。②用热熔胶把头、胸、腹三部分连接起来,把果壳粘在背部,把触角粘在头部。④在胸部的两侧粘上三对足。【温馨提示】①先观察某种昆虫的形态结构。制作熟悉昆虫结构。②每部分材料的两端用剪刀剪齐。熟知常见昆虫③每对触角和每对足的长短要一样。④头、胸、腹的大小分别为小、中、大。的特征和名字。四、我描述,你来猜描述ー种你熟悉的昆虫,让小组其他同学猜。比比看,谁描述的准确,谁猜得快。例如,它的眼睛很大,翅膀是透明的。它不仅可以向前、向后、向两侧飞,还可以像直升机那样悬停在空中。(蜻蜓)描述、猜测

它常常扮成绿色植物,这有利于隐蔽自己。它的前足很发达,上面长满锋利的尖刺,捕捉猎物很方便。(螳螂)五、课堂练习(-)选择题.下列动物属于昆虫的是( )0^ 0.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对足。A.2 B.3 C.4(二)判断题.蝗虫胸部有三对足,所以它属于昆虫类。().蜜蜂、蝗虫、蚊子等都属于昆虫。().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尾四部分。().我们平时所见的虫子都是昆虫。().昆虫是动物王国中种类最多的,约占80%〇().昆虫的个体都很小,所以它们属于微生物。()六、拓展提咼:知识卡片⑴身体小的不一定是昆虫,例如蜗牛、蚯蚓。(2)有很多只脚的不一定是昆虫,例如蜘蛛、娱蚣、蜘蛛、蝎子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段,还长着8条腿,所以不是昆虫。娱蚣、马陆的腿就更多了,几乎每ー环节(体节)上都有广2对足,当然就更不是昆虫了。七、作业布置用放大镜观察各种昆虫,你还会发现哪些特征?(比如触角、口器、眼睛等)独立完成阅读完成达标测评补充课堂知识培养探究昆虫兴趣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图片、模型制作、特征描述等途径,了解了昆虫的基本特征,知道昆虫的种类和数量是动物界最多的,甲虫的种类又是昆虫中最多的,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辨别自然界中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总结课堂

板书分头、胸、腹昆虫ー对触角,三对足ー对或两对翅。板书设计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养昆虫》精美教案课题养昆虫单元3学科科学年级4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昆虫一生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不同。(2)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蛾四个阶段。(3)蚕与所有动物ー样都要经历出生一成长一繁殖ー死亡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己亲自养蚕(或菜青虫、面包虫等),坚持观察,记录蚕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的变化。(2)整理观察日记,归纳蚕的四个阶段及其不同特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坚持写观察日记的习惯。(2)认识到生命不息,种族不断繁衍。重点观察蚕一生不同阶段的形态、生活习性。难点怎样记好养昆虫的观察日记。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50万种动物,其中种类最多的是昆虫,占整个动物界种数的80%以上。昆虫具有哪三个特点?明确:①分为头、胸、腹三部分②头部ー对触角,胸部三对足③多数有ー对或两对翅2、昆虫的一生在形态、生活习性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让我们通过饲养昆虫来了解它ー生的变化。任选ー个来饲养:养蚕养菜青虫回顾旧知识选择聚焦课堂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养面包虫讲授新课一N养蚕你知道这些都是什么昆虫吗?Caice养蚕观看交流观察日掌握养蚕基本步骤和要求,这是观察蚕的第ー步。滋レ囲將明确:这些是都是同一种昆虫ーー蚕,是不同阶段的蚕。思考:蚕为什么会有不同形态的变化?不同的形态,生活习性一样吗?让我们从养蚕开始吧。注意观察记录蚕的一生,在形态、习性上所发生的变化。1、养蚕步骤①在春天天气变暖以后,留意蚕卵的变化,等待蚁蚕孵出。②在纸盒里铺上干净的纸,在盒盖上扎几个孔。③放入洗净擦干的桑叶,再用毛笔将蚁蚕轻轻扫入盒内。④每天清除粪便、换桑叶,观察、记录蚕宝宝的成长情况。2、温馨提示很多科学家都有记日记的习惯,他们会从日积月累的日记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我们通过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也会有很多发现。3、注意事项①保持空气流通②最佳温度在20-30摄氏度之间③最佳湿度60-90%,不要暴露在阳光底下4、蚕在生长过程中会有一些不同的变化。让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它的一生。播放视频。二、观察日记蚕宝宝在不断成长,说一说你观察到了

什么。1、活动要求①现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日记②小组汇总观察结果,形成日记卡片③选择ー个阶段的观察日记向班级介绍④把日记卡片粘贴到黑板相应的位置2、知识讲解(1)观察蚕卵和蚁蚕的样子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ー个蚕卵就是ー个生命。蚕卵近似椭圆形,浅灰色,中间凹陷,看上去很像细芝麻粒,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受精的蚕卵,在温度25c左右,经过2周左右的时间,开始孵化出幼虫。刚出壳的幼虫体躯细小,呈黑褐色,布满细毛,形似蚂蚁,一般只有2-3毫米,所以习惯上称为蚁蚕。(2)记录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变化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记录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变化呢?可以这样试试:①将蚕宝宝放在方格纸上,在头部、尾部的位置画记号。②连接两个记号,这条线的长度就是蚕宝宝的身体长度(3)记录蚕宝宝的蜕皮过程①蚕宝宝是怎样蜕皮的?明确:蚁蚕在蜕皮前,吐出丝来把自己的脚固定在匾上或纸盒上,头部和胸部都高高地抬起,不再动弹,它正在做蜕皮的准备,等到旧皮蜕去,新皮长出以后,蚕宝宝就进入下ー个龄期。人们把蚁蚕作为ー龄蚕,蜕了第一次皮的蚕宝宝称为二龄蚕。在我国,蚕农饲养的蚕宝宝绝大多数要经历五龄。②蚕为什么要蜕皮?蜕皮后的蚕宝宝有什么变化?蚕宝宝要经过四次休眠后蜕皮的过程,记认真听讲、回答相关问题观察蚕一生的形态变化及其生活习性。

才能逐步长大。这是由于幼虫表皮的容量有限,其生长到ー定阶段必须蜕其旧皮,换上新皮,才能适应继续生长的需要,蜕皮半天以后,オ吃桑叶,它的’‘牙”还很嫩,体积增加了。【温馨提示】蚕蜕皮时,千万不要弄断它身上的丝,不然它的“外衣”不仅脱不下来,而且还会死掉。(4)记录蚕宝宝吐丝结茧蚕宝宝蜕四次皮,长到五龄末期,身体长有6厘米了,变得白而亮,排完最后一次粪便后,不吃桑叶了,开始摇头晃脑练习吐丝。蚕丝长度900-1500米,茧丝重0.35-0.45克,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茧是丝状物组成的,在蚕茧外的蚕丝比较杂乱,可以从蚕蛹上剥离下来。(5)记录飞蛾破茧而出蚕宝宝蛹茧丝把自己宝裹得严严实实,经过脱皮后变成蛹。蛹,身体呈纺缠形,头部很小,腹面长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体色发黄,有一对翅膀和三对足。剪开的蚕蛹还能正常发育。蚕吐丝结茧十多天,蚕蛾就从茧中钻了出来。它是怎么钻出来的?请看视频。播放视频。蛾,是蚕的成虫,全身都是白的,胖胖乎乎的,头上长ー对触角。蚕蛾羽化不久就会交尾,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蛾就会产下受精卵。蚕的繁殖能カ很强,ー只雌蛾可产400~500粒卵,产卵后不久它们就会相继死去。三、观察讨论1、可以从哪些方面整理你的观察日记(打开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2、用你的一生把蚕的一生画下来(打开学生活动手册第10页)做学生活动手册交流巩固提升对昆虫形态、习性的认识

3、你发现蚕的寿命有多长?明确:蚕的一生,从蚕卵中破壳而出开始到蚕蛾死亡终止,大约为56天。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一成长一繁殖一死亡的过程。四、课堂练习.小明养的蚕不吃桑叶,身体发黄发亮,这是因为蚕()A.生病了 B.要皮了 C.要叶丝了.蚕新的生命是从()开始的。独立完成完成达标测评A・B叫縫 二案;JL(メE(5I.蚕的一生经历经时间最长的是()A.成虫期B,幼虫期C.蛹期1.蚕的一生经历的阶段排序正确的ー项是)ゝ.蚕蛾一幼虫ー蚕卵ー蚕蛹3.蚕卵一蚕蛹ー幼虫ー蚕蛾二.蚕卵ー幼虫ー蚕蛹ー蚕蛾五、拓展提高比较下面两种昆虫,它们一生的变化与査相比有什么异同?比较异同拓宽知识面卵 1幼虫1 弱_成虫ー菜粉蝶餘F1^^f无原ナク通过养菜青虫,明确:昆虫一生的两种发育形态:一种是像菜粉蝶、蚕ー样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一种是像蜻蜓那样不经历蛹的阶段。六、作业布置除了养蚕,还可以养菜青虫(或者去花鸟市场买面包虫),描述它们的ー生。提示:①到菜地里找几条莱青虫,用毛笔轻轻认真听和蚕比较,加深对昆虫形态和习性的了解。

刷到盒子里,然后带回家。②找ー个洗干净的玻璃瓶,在瓶底放些小石子,铺上土,再把菜青虫放进去。③用锥子在瓶盖上扎几个孔,让瓶子内外空气流通。④每天用新鲜的菜叶喂菜青虫。课堂小结这节课,通过养蚕,观察蚕的一生成长变化,我们了解了昆虫的一生经历着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的形态和生活习性都有不同的特点,也经历出生一成长一繁殖ー死亡的过程,懂得坚持观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总结课堂板书r养蚕养昆虫ー养菜青虫板书设计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探究昆虫的奥秘》精美教案课题探究昆虫的奥秘単兀3学科科学年级4学习目标1、能够提出有价值、可以研究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2、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学做科学家。重点能够针对想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难点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你可能没有见过天鹅、没有见过袋鼠、没有见过白虎,但你一定见过昆虫!你知道哪些昆虫?它们身上有哪些奥秘?例举:①蝉的叫声不是从嘴里发出的,而是由肚子两侧,被称为声鼓的薄膜的振动发出的,并且只有雄蝉オ会唱歌,而雌蝉则全是哑巴。②蜻蜓飞着飞着就点ー下水。蜻蜓点水不是为了嬉戏,而是在产卵。蜻蜓的幼年是在水里度过的。回答激发探究昆虫奥秘的兴趣

小组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更合理理由轩轩实验设计晨晨实验设计阳阳实验设计讲授新课③苍蝇爱搓脚,那是因为苍蝇的味觉器官生长在脚上。搓脚同时也是为了清除脚上沾着的食物等东西,保持味觉的灵敏度。④不管是哪ー类讲授新课③苍蝇爱搓脚,那是因为苍蝇的味觉器官生长在脚上。搓脚同时也是为了清除脚上沾着的食物等东西,保持味觉的灵敏度。④不管是哪ー类蚊子,吸血的一般是雌蚊子,而雄蚊子不吸血。雌蚊子吸血是为了产卵,为卵的成熟吸取营养。2、关于昆虫的奥秘,除了通过观察、整理分析观察日记之外,还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_科学实验的设计应该注意明!!些问题? ー、甄别实验设计合理性在研究“葛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这个问题时,你认为下面哪名同学的实验设计更合理,说出自己的理由。甄别,说出理由讦轩的实期设计;!.4%ー个钩糸盒,里面放1。条委文!::2itI。天府桑!:大喂桑叶;3,后I。天给桑!:宜喂葛ア叶通过甄别“哪名同学的实验设计更合理”,帮助学生学会有了探究问题后,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晨展的实验设计:1"而个忸ー,工面各放1来泰家宣:2把両个何茶盒放在相同的地オ;1*f*'チェ”・骨嘖",・万f・チェM*京!:仅萬・叶ニ阳正田实验设计:1.泡备两个制衣盒,里面各放1<>条会文宝;2把両个伪养盒放な相同的地方;3,给ー个食子里的,・宝!:仪桑叶,给乃一个盒子里的桑マ士喉离尹叶明确:①轩轩的实验设计,是同一个饲养盒里的10条蚕在前后两个不同时间段的比较,实验时间太长。②晨晨的实验设计,是两个饲养盒里各放1条蚕放在相同地方同时比较,实验时间虽然比轩轩短,但1条蚕宝宝的实验结果存在偶然性,没有说服カ。③阳阳的实验设计具有公平性,除了对比因素

不同外,其他因素保持一致:两个饲养盒,放在相同的地方;蚕的数量10条更具说服カ。二、遴选研究问题1、我们还有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温馨提示】①提出的问题要带有“谁、什么、怎么样、什么样、哪里……”这类词语。②提自己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找到答案的问题。2、哪个问题是我们眼下通过实验就可以找到答案的?①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②米在什么情况下不容易生虫?③蚂蚁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明确:研究蚕宝宝和蚂蚁的生活习性就是当下可以选择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不容易生虫,是需要一段时间オ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是ー个不能马上通过实验研究解决、找到答案的问题。3、小结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和实验找到答案的问题。实验设计:公平、合理、可操作三、选择与设计1、如果我们选择“蚕宝宝喜欢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这个问题,你该怎么设计实验?(见学生活动手册第10页)归纳提出问题遴选归纳遴选出前期活动中产生的有价值、可以研究的问题。研究的问题0快验i效〇假的发鬼设计选择ー个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设计和研究发现,引导学生像科学家ー2、这是姚明明同学的实验设计。对照一下,修订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1研究者:姚乐乐对照,修订实验阅读独立完成样探索昆虫世界。完成达标测评研究的问覇安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实验设计.找ー个长方体扁纸盒,在盒上的タ边开一条的1座未宽的缝.将五六条娶宝宝放入盒内,X上盒・.半小时后,打开盒』■,观察委宝宝在什么位置。我的发现3、实验探究(1)实验材料:纸盒、蚕(2)实验探究(3)各小组实验现象汇总明亮处数量黑暗处数量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实睑结论(4)实验结论:蚕喜欢黑暗的地方【知识卡片】俗话说:蚕无夜食不长。蚕对光线比较敏感,在有光的情况下孵化较慢。幼虫初期对光线的把控可以稍微松一点,但要避免持续的明亮光线。中后期可以偶尔保持明亮的环境,但还是以昏暗为主。这就是为什么实验设计中给的时间是“半小时”,在明亮处的时间不宜过长。四、课堂练习.下列哪个问题没有实验探究价值?()A、蝇虫为什么总是在菜叶的背面B、七星瓢虫蜕皮吗C、蜘蛛的起源D、蚂蚁喜欢甜食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ー项是()A、蚕宝宝喜欢有阳光照射的地方B、蚂蚁是靠粪便交流信息C、大米不可能生虫D、蝉的鸣叫声来自口腔五、拓展提高:蚂蚁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播放视频。六、作业布置

关于昆虫,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菜青虫冬天去了哪里?蝉是怎么发声的?……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走进昆虫世界,进行一次科学探索吧!查阅资料,把探索的结果分享给同学。观看拓宽知识面培养探究昆虫兴趣,了解更多昆虫奥秘课堂小结本节课,首先,通过甄别“哪名同学的实验设计更合理”,帮助我们学会有了探究问题后,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其次,遴选出前期活动中产生的有价值、可以研究的问题。最后,选择一个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设计和研究发现,引导我们像科学家一样探索昆虫世界。总结课堂板书坦屮向早币通过观察和实睑提出问题找到答案的问题实验设计 公平、合理板书设计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用种子繁殖》精美教案课题用种子繁殖单元4学科科学年级4学习目标.能够提取实景和图片中的重要信息,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系。.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探究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重点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难点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绿色植物的生命是从哪开始的?明确:绿色植物的生命是从种子开始。.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能萌发成新的植株。这与它结构密不可分。蚕豆和玉米的种子结构ー样吗?(展示图片)回答看图思考聚焦问题,导入新课讲授新课ー、观察和解剖种子解剖种子,观察1.播放视频:解剖种子实验观看种子的内部构2.我也试试造,并结合教材(1)解剖工具:用水浸泡一天的蚕豆、镜子、准备介绍,让学生了放大镜解种子的结构(2)解剖过程与种子萌发成①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