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中考对比阅读集锦_第1页
《答谢中书书》中考对比阅读集锦_第2页
《答谢中书书》中考对比阅读集锦_第3页
《答谢中书书》中考对比阅读集锦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酬报中书书》中考对照阅读集锦《酬报中书书》中考对照阅读集锦《酬报中书书》中考对照阅读集锦《酬报中书书》中考比较阅读集锦一、⒈讲解⑴五色交辉()⑵晓雾将歇()⑶夕日欲颓()⑷沉鳞竞跃()......⒉翻译句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巅峰流水三重风光的对偶句是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表现出一派绚烂绚烂的气象情况的对偶句是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味的对偶句是7.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照答案:1.⑴交相辉映⑵消失⑶坠落⑷潜游在水中的鱼2.⑴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美的啊。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有高雅情怀的骄傲感以及希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对照肩之情。4“巅峰入云,清流见底”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川的欢喜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愉悦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二、《酬报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⒈讲解⑴念无与为乐者()⑵遂至承天寺()⑶怀民亦未寝()⑷相与步于中庭().....⒉翻译(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述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参照答案:(一)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2.可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3.月色,月光竹柏影比喻4.复杂细微感情9.讲解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2.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光景特点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1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思路其实不相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碰到贬谪的“”人,《酬报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①消失②门③院子④可是10.B11.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②水中藻、荇交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12、①描述讨论(答“抒情”也可)②闲仙9.标出逗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0.讲解(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1.翻译(1)沉鳞竞跃。(2)相与步于中庭。12.填空。(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经过生命活动的描述,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4分)(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光景,甲文描述了“□□之美”,乙文描述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相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观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凄凉、人生的感想等巧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4分)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0.(1)消失(2)参加,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可是11.(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12.(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山川月色热爱自然,沉醉山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三峡》、《酬报中书书》11.讲解(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哀转久绝(4)四时俱备....1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川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感情的句子。(2分)1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衬着了怎样的气氛。(2分)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自非亭子夜分不见曦月。(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参照答案:11.(1)或:有时。(2)奔:飞奔的马。(3)绝:消失。(4)俱:全,都。12·清荣峻茂,良多兴趣实是欲界之仙都13·《三峡》:猿鸣衬着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酬报中书书》:猿呜衬着了清晨充满活力与活力的喧杂气氛。14·(1)若是不到正午或子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2)夜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四、(甲)陶弘景《酬报中书书》(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搜寻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岳遮住了太阳,清静的洞窟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齐集着翠绿。蝉噪鹤鸣,水声响猿猴啼。友善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一向来尊敬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此地多菊花,旁边又有很多竹实。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是任意说说呀!说明:①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辈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2办:具备。2.张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况,(!分)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议论的?(2分)参照答案2、见译文3、运用多角度描述,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抓住光景的鲜亮特点,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动静结合、化静为动。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五、[甲]陶弘景《酬报中书书》[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上使外将兵B.其一犬坐于前C.腰白玉之环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然是中有深趣也。B.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与月上下。C.①复与疏钟相间。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①倘能从我游乎?②请从吏夜归。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夕阳欲颓,沉鳞竞跃。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述,其作用有何不相同?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梦想?参照答案12.C13.D14.示例:①夕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②若是你不是这样天性清爽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猿鸟乱鸣”使景色灵便,充满活力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沉静。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宛转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六、【甲】来复有能与其奇者。【乙】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①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②,丘陵舄卤③;东则川野沃润畴④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⑤,。斯大体也,可略言焉。(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fù)隐轸【zhěn]【说明】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②山阜(很多巅峰。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舄卤,盐碱地。④畴∶已耕种的田地。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困穷,多形容沙石之地不合适耕种。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印度之人马之千里者(《马说》)B.随地称国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北乃山阜臆轸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D.西方土地硗确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7分)巅峰入云,清流见底。(2)北广南挟,形如半月。(3)斯大体也,可略言焉。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10.《酬报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地清爽,《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3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确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答案:7.B8.(1)高高的山岳耸八云霄,清明的溪流能见到水底。(2)(印度的国土)北面广阔,南面狭窄,形状忧如半个月亮。(3)这是大体情况,大体简要表达一下。9.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10.【甲】山川之美【乙】封疆之域七、(甲)《酬报中书书》(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以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忧如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忧如是在山上登攀的棕熊。说明: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布置竹笱。②突怒偃蹇:突然兴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罴(pí):棕熊。5.讲解(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6.翻译(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分)(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3分)7.回答以下问题。①《酬报中书书》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2分)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相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解析其作用。(4分)答案:5.(1)交相辉映(2)四时(3)参加,这里指欣赏(4)向西北,朝西北6.(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2)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7.(1)异奇状(2)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述出一幅秀美、富饶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八、【甲】风烟俱净,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