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2课件_第1页
苏轼词两首2课件_第2页
苏轼词两首2课件_第3页
苏轼词两首2课件_第4页
苏轼词两首2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词两首苏轼词二首学习导入《旧唐书》说,“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可知民间词唱比文人词作要早。今存敦煌曲子词也可佐证。词初多写情爱,被视为诗余小道。宋城市繁华,酒肆多以唱词为娱。经几代词家经营,词气象廓大,有了“诗言志,词抒情”的对峙格局,词风也由婉约走向豪放。苏轼开创豪放先河,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束缚,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天地里解放出来。词因苏轼而跳出花间月下有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六州为西域伊、凉、甘、石、渭、氐六州。州有鼓吹曲的军歌,战前用鼓、箫、钲、笳等,合奏以壮声威。取用名家诗词中字眼,如《西江月》,出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命名,如《沁园春》,沁园是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还有名家自制词牌,如《扬州慢》,为南宋姜夔自制曲。词发展到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独立为一种文学样式。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上,四川眉山人。嘉佑年进士。苏轼政治上比较保守,却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等,为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谪惠州、儋州等地。北还时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其文汪洋恣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健朗,有“苏黄”并提;其词开豪放一派,为“苏辛”并举;其书、画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轼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花月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宋人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歌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坡为之绝倒。”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号,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因被贬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与黄庭坚齐名,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词与辛弃疾齐名,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子瞻东坡居士乌台诗案二、生平事略苏轼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二品),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1093年(元祐八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二、人物轶闻

1、年少轻狂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4、“尸骨”未寒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漂东坡诗(尸)。”

5、东坡吃草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念奴娇·赤壁怀古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传说中的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颇有感触,于是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背景介绍

1079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捕下狱。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宋神宗才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1082年,苏轼47岁,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词意梳理长江向东流去不舍昼夜,千百年来,滚滚波浪洗汰了无数英雄人物。那西边旧营垒处,人们传说,是三国周瑜大破曹兵的赤壁。石壁陡峭直插云天,怒涛拍打着江岸,卷起千万堆雪似的层层浪花。山江壮美如画,那时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瑜,英雄姿态勃发,小乔刚嫁了过来。他手摇着羽毛扇,头戴着青丝帛头巾,说笑之间,曹操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了灰烬。精神驰骋于(三国)古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生出白发。人生就象一场梦,还是端起酒杯来洒酒酬明月吧!走进文本合作探究

这首词写了哪几个内容?这几个内容是靠哪些语句连缀在一起而形成一个艺术整体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大江赤壁起兴点题状写江山思慕古人缅怀周郎建立功业感伤身世祭奠江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阅读赏析

有人说《赤壁怀古》一词由四幅图画构成,请逐一赏析。试赏析《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第一幅大浪淘沙怀古图:开篇将大江流水、历史人物并提,可谓气象恢宏,境界深阔。江流淘洗一切,唤起后人对于古往英雄的追思;水逝岁月无情,妙用移用,使历朝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瞬间如滚滚江水,去而不返。中间嵌入“人道是”

三字,似已知此地赤壁非彼时赤壁,词人并不想纠缠,意在借此抒发情感。“故垒西边”是词人扫视山河之后的定格,由是不着痕迹地推出三国英雄周瑜。妙在这里先伏一笔,并不急于展开周瑜功业,行文见变化跌宕。全词由四幅图画构成。赏析参考第二幅赤壁如画观景图:词人捕捉峭崖、惊涛这些视觉上极为宏大的意象,横涂纵抹,描绘出山河的壮丽。先写江岸石壁,“乱”写险怪,“穿”绘高峻;再写江面波涛,“惊”见威猛,“拍”状搏击,“卷”描汹涌。山崖险怪、怒涛奔涌的声色态势,尽遣笔端。画面的惊心动魄又暗合赤壁古战场曾经的悲壮惨烈。行文至此,自然归结出“江山如画”的结论。江山亘古壮美,人物一时俊杰。吟咏回到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上,充溢着建功立业的渴望。第三幅周瑜破虏建功图:词上阕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遥想”转入下阕,词人心往神驰,八百年前的周瑜终于在作者描绘的赤壁画图中出现。周瑜的造型是英雄美人,这衬托出周瑜的俊伟风姿,年轻有为。“羽扇纶巾”,从容闲雅中一派儒将风度,突出周瑜谋略深谙,胜算在胸的模样。“谈笑”一词与“灰飞烟灭”形成极大反差,有力地表现了周瑜的非凡胆略和卓越才干。周瑜24岁为将,34岁与28岁的诸葛亮策划孙刘联盟,败54岁的曹操于赤壁,留下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这幅英雄功业图与上阕的江山壮美图交织,动人心魄。第四幅词人酹月怀抱图:表达苏轼对古往英雄业绩的仰慕,引发了自己功业未建的诸多感慨。千古英雄功业既就;把酒问月,自己却白发早生,底事难成,壮志未酬。是年苏轼47岁,待罪黄州。发思古之幽情,自在情理之中。把酒酹月,

往事如电,英雄伟绩,尚且是过眼烟云,他不免发出“人生如梦”的悲吟。故权作潇洒状,借酒浇愁,来旷达自我的心境。至此,一位襟怀远大、知史识时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末了,尽管缭绕着一层慨叹壮志未酬的愁雾,画面底色却不乏壮丽。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矛盾的。他兼采儒、道、佛三家思想,一方面瞻仰屈原、周瑜等,能经世济时,建功立业;一方面又追慕老庄、陶潜等,想超然物外,旷达无拘。他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词中江山如画、英雄至伟,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的情感,也引发了“

人生如梦

”的感慨。整体把握因而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正如唐代诗人岑参所说:“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种悲感的产生其实是尚未实现青云之志的结果。词人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作此词。词上阕绘长江,咏赤壁,长江与赤壁构成历史画卷。下阕怀周瑜,悲己身,羽扇与樯橹生出现实感喟。全词咏史、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壮阔,气魄宏大,格调雄浑,最能代表苏轼豪放词风格,是宋词中精品。对比解读——突破难点苏轼用精炼的几句话,便血肉丰满地刻画出周瑜儒雅风流、文武双全的“豪杰”形象。

这时的苏轼,依然踌躇满志,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而他面对的却是不幸的遭遇。周瑜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诗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人物形象雄姿英发人生如梦

为什么诗人要想到周瑜呢?

对比当中,感叹自我苏轼满怀悲愤吟啸道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理解分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两句怎么理解?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另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课文小结

苏轼面对滚滚大江,看到赤壁形胜,怀想豪杰周瑜,感叹长江依旧,英雄已逝。自己虽壮志犹在,而今却“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两句,是这种怀才不遇的悲愤,也是一种人生短暂的悲凉,更是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苏轼与英雄对比,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可见,他并不甘于消沉,故以酒祭月,豪情尽显。定风波苏轼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而这首定风波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通雨”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这“余独不觉”不就是“泰然处之”吗?读准字音把握字词⑴芒鞋:草鞋。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⑶料峭:形容微寒。同行xíng吟啸xiào芒máng鞋料峭qiào一蓑suō烟雨萧瑟sè

词前小序云: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时间:1082年3月7日沙湖道中地点:人物:同行、余感觉:狼狈、不觉事件:遇雨已而遂晴解词释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解词释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返回解词释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返回解词释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而又复杂的心情。

返回解词释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返回内容述评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滴黄州时的基本心境: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就是身处危难之中仍泰然自若的鲜明写照。

意存归隐是这首词的主要情感倾向。上片情怀,指向“一蓑烟雨任平生”,下片情怀,收在陶渊明的“归去”,上下一致,心意之所归都是隐逸江湖。上片说“竹杖芒鞋轻胜马”,下片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理相承,都表现出对官场险恶的厌弃,这无疑是作者意欲归隐的动因。而下片中的“醒”字,则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内容述评1、思想内容: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体现作者藐视政治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胸襟。2、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抒情、议理于一体。3、表现手法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虚实结合:“一蓑烟雨”既是眼前的实景,又虚指作者的人生遭遇。4、风格:语言质朴,感情平和,境界明快。5、抒情主人公形象:旷达潇洒、超脱乐观的智者形象。艺术特色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具体来说,这里至少体现出三个方面的审美要素:返回艺术特色一、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写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实景物;想心中事,就是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而这两者之间则必须具有异质同构关系,以使读者能由此而想象到彼。《定风波》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因而作者在进行这首词的艺术创作时是“一心二用”,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在《定风波》中,沙湖道上的风风雨雨,与苏轼仕途上的政治遭遇就是异质同构关系,苏轼在道中遇时的感受,与他遭贬后的心境也是异质同构关系,而词的全部意理情致,也就含蕴在这一系列的异质同构关系中。返回艺术特色二、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系,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这种整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即若离的特点,而不可一一捉对坐实。例如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中,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的社会人生感受;但不能说,这些都是比喻。可以说,隐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隐约而含蓄的,而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中。返回艺术特色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通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