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曲五首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走近刘禹锡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途径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受当时淮南节度使王播所邀,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此写此诗回赠。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辛酸和愤懑不平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油然而生无限悲痛怅惘之意。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原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思想感情:长期遭贬遭遇坎坷辛酸、愤懑归来感慨世事变迁用典悲痛、怅惘感叹身世展望未来比喻富有哲理豁达、进取感谢赠言振作精神积极、昂扬辛酸愤懑、坚定乐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颔联用两个典故写归来后的感触—————————————所用的典故是: 、。4、颈联摆脱现实,展望未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名句):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资料: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2、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思想感情:赤壁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四)、理解:1、写兴感之由的诗句:2、从反面设想,反映诗人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史识句:3、含蓄诙谐,体现本诗风韵神采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春深锁二乔。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1236~1283),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简介: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21岁读经书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3、颈联两人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过零丁洋文天祥叙事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形势险恶境况危苦抒情舍生取义名垂青史比喻对偶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理解填空:1、概括回忆一生主要经历的诗句:2、千古传颂的名句:3、用地形险恶说明诗人处境艰难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4、运用对偶句:5、运用比喻抒写国破家亡悲哀的句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文集》等。作者简介:资料: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此词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席慕容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题解及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1.如何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整体感知上片大意——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这体现了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往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整体感知上片大意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诗人主要的心愿?——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这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明月什么时候会出现啊?拿起酒杯去问青天。不知有着宫殿楼阁的天上,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借风力返回天宫,又怕在那洁白玉石修筑的月宫里,那么高的地方,一定寒冷得受不了,面对自己清爽的影子,站起来尽情起舞,又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上片翻译赏析月光照遍华丽楼阁,低低照进雕花的门窗,再照到难以成眠的我。月光不应当有什么怨恨,为什么要经常在人们别离时候出现圆月呢?人们都会有悲哀、欢乐、分离、会合,月亮也有显现、隐没、浑圆和残缺的时候,这类事情从古至今都难以圆满解决。只希望人们都能够长久平安,就能和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共同欣赏美好的月色啦。
下片翻译赏析1、词的上下两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两者的联系何在?上片: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下片: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3、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咏月上阕:饮酒问月下阕:难眠怀弟---------追求美好生活圆月衬别离。---------探求人生哲理情景交融乐观旷达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喻清高上阕——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下阕——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明月—天上宫阙—玉宇琼楼月圆—人圆想象联想景物{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宫阙、琼楼玉宇实写虚写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上阕:望月—问天—思归—恐寒—留人间下阕:月照—无眠—恨月—悟理—愿人久情感内涵: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情感剖析理解填空1、词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的句子:?。2、隐含了作者弃绝人间,另觅家园的心曲的句子:。3、暗示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的句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6、表明夜深而离情正浓:,,。5、顾影而舞,不如身在人间句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4、表现地位、业绩超出常人时寂寞孤独心声的句子:。高处不胜寒7、下片中含有人生哲理句:,
,。8、此事古难全“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11、诗中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句子:10、本词名句;道尽千载离人心愿句:9、表达词人豁达胸襟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MTV欣赏元曲简介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代散曲家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曲牌名题目张养浩(1269~1329年),元代著名散曲家,兼长诗文。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直言敢谏,曾因上书议论时政遭贬黜。至治元年(1321年)弃官还乡,以词曲诗文自适,朝廷数召而不就。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而死。
作者简介: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资料: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第一层: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总写作者的感慨。“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从视觉、听觉写出了潼关的险要。这是国家由盛而衰的写照。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代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百姓。思想感情: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内容评析
积累:
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③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范成大)④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崔道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平膜挤出生产线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家庭防溺水安全知识普及计划
- 2025-2030中国家居生产行业市场发展前瞻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农业种植领域知识产权合作协议
- 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研究-以黄石市为例
- 记忆中的冬天900字(9篇)
- 面向作物需求的设施光与CO2环境协同调控决策方法研究
- 铅铋快堆HCOTSG一、二次侧耦合传热数值研究
- 员工综合收入及奖金津贴补助证明书(6篇)
-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师培训计划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广东省汕尾市九年级数学中考二模试卷(含部分答案)
-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单元测试卷(一)含答案与解析
- 2025年(第一季度)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加密)
- 广东省广州市2025届高三二模数学试卷(原卷版)
-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5全国保密教育线上培训考试试题库及答案
- 戒毒医疗常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院感感染培训试题及答案
- 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
- 项目上市居间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