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杆菌课件_第1页
发酵杆菌课件_第2页
发酵杆菌课件_第3页
发酵杆菌课件_第4页
发酵杆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章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细菌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近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多数是肠道的正常菌群,少数为病原菌,具有重要致病意义。肠杆菌科细菌种类繁多,如埃希菌属、沙门菌属、耶尔森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等。埃希菌属的血清型、肠毒素、志贺毒素和菌毛粘附素等毒力因子及致病机理极具代表性。(Enterobacteriaceae)第一节埃希菌属(Escherichia)

埃希菌属有5个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大肠埃希菌俗称大肠杆菌(E.coli),是最常见的临床分离菌。一、形态及染色特性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孢、兼性厌氧,散在或成对,周鞭毛,有菌毛。三糖铁(TSI)琼脂试验三糖铁琼脂(TSI)成分:

蛋白胨20.0g

牛肉膏3.0g

乳糖10.0g

蔗糖10.0g

葡萄糖1.0g

硫酸亚铁铵(含6个结晶水)0.5g

酚红0.025g或5g/L溶液5mL

氯化钠5.0g

硫代硫酸钠0.5g

琼脂12.0g

蒸馏水1000.0mL

试验方法:以接种针挑取待试菌可疑菌落或纯培养物,穿刺接种并涂布于斜面,置36±1℃培养18~24h,观察结果。TSI结果表示:斜面/底层产气;H2SA=产酸(黄色),K=产碱(红色),+为阳性,-为阴性,()表示偶尔可见反应志贺氏菌都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大多不发酵乳糖,不产生H2S。应该产生什么现象?大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大多数能分解乳糖,不产生H2S。应该是什么现象?沙门氏菌,能分解葡萄糖,不发酵乳糖,大多数产生H2S,多数产气。右图所示1、2、3、4,可能是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还是志贺氏菌?IMViC试验鉴别大肠杆菌与产气杆菌(水的细菌学检查

)I(吲哚试验):有些细菌含有色氨酸酶,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产生吲哚。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结合,就会形成红色的玫瑰吲哚。M(甲基红试验):某些细菌在糖代谢过程中,将培养基中糖先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再分解成甲基、乙酸、乳酸等,因而使培养基变酸,用甲基红指示剂[pH4.2(红色)—6.3(黄色)],可使培养基由原来的桔黄色变为红色。V.P.(伏—普试验):某些细菌可利用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进行缩合,脱羧变成乙酰甲基甲醇,此物在碱性条件下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二乙酰。二乙酰与蛋白胨中的精氨酸作用,生成红色化合物。C(柠檬酸盐试验):有些细菌能利用柠檬酸钠作为碳源,细菌在分解柠檬酸盐及培养基中的磷酸铵后,产碱性化合物,使培养基pH升高,在有1%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的情况下,培养基由绿色变为深蓝色。抗原构造复杂

鞭毛抗原(H)菌体抗原(O)K或Vi抗原

(一)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引起人和动物腹泻,主要毒力因子有两类:1.黏附素(定居因子):菌毛及非菌毛类蛋白,能黏附宿主的小肠上皮细胞,虽不是直接的致病因子,却是首要的毒力因子。肠毒素:分泌到胞外的一种蛋白质性毒素。

(1)不耐热肠毒素(heat-labileenterotoxin,LT)

对热敏感,可转变成类毒素,具有A(1个)和B亚单位(5个)。

A1:毒性部位,导致肠上皮细胞液体分泌亢进;

B:无毒,有免疫原性,与上皮细胞GM1神经节苷酯受体结合。

(2)耐热肠毒素(heat-stableenterotoxin,ST)

耐热,分子量小,无免疫原性。(二)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引起猪水肿病,有两类毒力因子:黏附素

菌毛、外膜蛋白(OMP)、紧密素(intimin)等F18:有助于细菌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定居和繁殖。志贺毒素(Stx1,Stx2)有溶原性噬菌体编码,直接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毒力因子。AB模式蛋白毒素,靶细胞:肠黏膜细胞、血管上皮细胞、肾和神经组织细胞等。引起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在EHEC和EPEC中具有一个35kb的LEE毒力岛(locusofenterocyteeffacement),编码造成肠上皮细胞产生A/E损伤(attachingandeffacinglesion)的毒力因子。毒力岛:III型分泌系统:五、诊断标本采集:根据临床疾病类型的不同,采集适当的标本。如败血症病例采集病变的内脏组织,腹泻病例采集小肠内容物。检查方法:

(一)分离培养:选择培养基(麦康凯),β溶血(二)生化试验:糖发酵、IMViC试验、H2S阴性(三糖铁培养基)。(三)血清学试验:玻片凝集试验鉴定血清型畜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程序第二节沙门菌属(Salmonella)绝大多数沙门菌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人类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之一,在公共卫生上占有重要地位。分为两个种:肠道沙门菌和邦戈尔沙门菌种类繁多,迄今已发现2500个以上血清型一、形态及染色与大肠杆菌相似,除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菌无鞭毛不运动外,其余均以周鞭毛运动。三、抗原及血清型(一)抗原

1.菌体抗原(O抗原):其成分为LPS的多糖侧链。58种,耐

热,1个菌株可含多种,以阿拉伯数字表示。

2.荚膜抗原(K抗原):与毒力有关,又称Vi抗原。有的菌株有,

有的菌株无。

3.鞭毛抗原(H抗原):其成分为蛋白质,不耐热,63种,

分为两相:

(1)第1相(特异相):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2)第2相(非特异相):阿拉伯数字表示

表示方法:O抗原:第1相H抗原:第2相H抗原

如:1,4,[5],12:i:1,2有Vi抗原的,则表示为:(二)血清型(抗原式)

O抗原:Vi抗原:第1相H抗原:第2相H抗原五、致病机理:沙门菌的致病性与侵袭有关两种途径:一种侵袭动物肠系膜淋巴结集结的淋巴上皮的特殊抗原捕获细胞(M细胞)进入上皮下层组织;另一种是直接侵袭M细胞周围具有吸收能力的上皮细胞进入上皮下层组织。侵袭细胞后,通过信号传导改变细胞骨架结构使微绒毛崩解,细菌在膜小泡中存活、繁殖并释放,被巨噬细胞吞噬,由于细菌多毒力因子的作用得以在巨噬细胞中生存,随巨噬细胞侵入肝、脾、骨髓等不同器官或组织。毒力因子:黏附素:菌毛;脂多糖(LPS):防止吞噬细胞吞噬和杀伤作用,引起宿主发热、黏膜出血、以及休克死亡等。Vi抗原:荚膜多糖异构体,可抗补体系统的溶解作用及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肠毒素:AB型,引起腹泻。细胞毒素:造成肠上皮细胞的损伤。(一)分离培养:鉴别培养基

(二)生化试验:糖发酵、IMViC试验、

H2S阳性(三糖铁培养基)

(三)血清学试验:玻片凝集试验鉴定血清型

六、诊断免疫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在抗沙门菌感染中都很重要体液免疫应答主要为IgM抗体沙门菌免疫母牛的初乳和奶中含有特异性抗体防控目前疫苗多限于预防各种家畜特有的沙门菌病,如猪副伤寒、马流产等由于其血清型多样,还未研制出多种动物通用的疫苗主要采取从农场到餐桌一系列规范性综合预防措施。第3节耶尔森菌属由革兰阴性、多形性短小杆菌组成。有11个菌种,对人致病主要有鼠疫耶尔森菌-------鼠疫(plague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小肠炎、结肠炎、败血症等假结核耶尔森菌--------胃肠炎、肠系膜淋巴肉芽肿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G-短杆菌、两端浓染、有荚膜。固体:卵圆形或短杆状,液体:短链或丝状可呈多形性培养特性兼性厌氧,28-30℃鼠疫耶尔森:液体清亮,液面有菌膜(静置4-5d呈“钟乳石”状下沉)。其余呈均匀浑浊致病机理

耶尔森菌最显著特征:抵抗巨噬细胞杀伤作用,可在巨噬细胞内存活和繁殖。

病原体可在宿主体外较低温度下生长,并大量表达侵袭素。侵入哺乳动物宿主体内后,黏附和侵袭功能使得细菌进入回肠和大肠的非吞噬性上皮细胞内。可诱导表达表面蛋白质使其不被吞噬细胞杀伤而得以存活。在小肠组织和淋巴结中,细菌和死亡的吞噬细胞引起脓肿,出现点状坏死。严重可发展成败血症,并在肝脾等器官诱发脓肿。所致疾病病

在人群发病前,先有鼠类的发病和流行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腺鼠疫引起物质荚膜、鼠毒素、内毒素等鼠疫,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染源:鼠、病人途

径:鼠蚤、人蚤、呼吸道

鼠-蚤-人人-人鼠疫烈性传染病,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世界性大流行。1989-1998年世界各地报告鼠疫病例共5440余例,死亡681人2009年7月30日,青海出现鼠疫疫情,12人确诊,2人死亡。伍连德1922年东北鼠疫流行中的疑似病院防控:重点在于切断该病的流行环节

灭鼠灭蚤,消灭疫源使用疫苗,鼠疫耶尔森菌的减毒或福尔马林灭活菌苗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

弧菌属(Vibrio)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鳗弧菌(V.anguillarum)

气单胞菌属(Aeromonas)代表种: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

第9章弧菌科(Vibrionaceae)(一)霍乱弧菌(V.cholerae)形态与染色:液体中:运动非常活泼呈穿梭样涂片中:排列整齐呈鱼群状革兰染色阴性弧型或逗点状,单鞭毛培养特性:

耐碱不耐酸碱性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在pH8.8~9.0的碱性蛋白胨水、在pH8.5-9.5的碱性蛋白胨水中生长良好:碱性蛋白胨水是用于可疑霍乱病例的粪便或直肠拭子的专用培养基。

室温6h后,在气液交界面可见生长。G-、逗号状的特征性外形有助于霍乱的初步诊断。根据O抗原不同抗原构造与分型:现已有155个血清群其中O1群、O139群引起霍乱

根据表型差异O1群霍乱弧菌的每一个血清型还可分为2生物型古典生物型ELTor生物型可通过羊血细胞溶血试验鉴别

抵抗力不耐酸,在正常胃酸中仅能存活4分钟水中存活长,河水、井水、海水中1-3周怕热,100℃1-2分钟死亡霍乱弧菌对氯敏感,用漂白粉处理排泄物可达达消毒目的。致病性人类在自然情况下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饮食物经口传染。在一定条件下,霍乱弧菌进入小肠后,依靠鞭毛的运动,穿过粘膜表面的粘液层,可能藉菌毛作用粘附于肠壁上皮细胞上,在肠粘膜表面迅速繁殖,经过短暂的潜伏期后便急骤发病。该菌不侵入肠上皮细胞和肠腺,也不侵入血流,仅在局部繁殖和产生霍乱肠毒素1.霍乱肠毒素:

致病因素激活GS,使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主动分泌Na+、K+、HCO3—和水,导致严重的腹泻与呕吐B亚单位A亚单位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介导A亚单位进入细胞(结合亚单位)(毒性亚单位)鞭毛运动2.鞭毛、菌毛普通菌毛有助于细菌穿过肠粘膜表面粘液层而接近肠壁上皮细胞是细菌定居于小肠所必须的因子传染方式粪-口途径

107-109弧菌/ml粪便主要的动物传染源:海产品(贝壳类)我国生食、半生食所致霍乱占饮食感染的80%泥鳅、鳝鱼是保存宿主水样腹泻

呕吐排泄“米泔水”样便体液平衡失调(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丧失

)休克霍乱症状心力不齐和肾衰竭(死亡率高达60%)霍乱的潜伏期为1d左右,但可短短至数小时或长至几天。霍乱的发病多较突然,一般以剧烈的腹泻开始,继之为呕吐,个别病人可伴随腹绞痛。每日大便次数可达数次至数十次。腹泻物多为水样为米泔水样。临床可见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病人可死于肾功能衰竭和休克,但大多数病人如脱水能得到及时纠正,可在3~7d内恢复。发病过程:霍乱病人霍乱患者“米泔水”样便“Rice-water”stool

免疫性感染霍乱弧菌后,机体可获得牢固免疫力SIgA起主要作用O1群的免疫对O139无保护作用(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直接镜检分离培养悬滴法观察细菌呈穿梭样运动涂片见G-性弧菌,鱼群状排列碱性蛋白胨水增菌选择培养基为TCBS玻片凝集反应病人粪便,肛拭水样便防治原则改善社区环境,加强水源管理,疫苗预防接种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预防大量失水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和酸中毒治疗霍乱的关键: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易感者免疫力:隔离病人,治疗无症状携带者人群的菌苗预防接种,可获良好效果,现用加热或化学药品杀死的古典型霍乱菌苗皮下接种,能降低发病率生物学特性嗜盐(halophilic)

在培养基中以含3.5%NaCl生长最为适宜鉴别致病株与非致病株神奈川现象(Kanagawaphenomenon,KP)(二)副溶血弧菌(V.cholerae)基因组为两个环状染色体:3.3Mb,1.9Mb防治致病性直接分离培养于SS琼脂平板或嗜盐菌选择平板食物中毒,该菌经烹饪不当的海产品或盐腌制品所传,播潜伏期5~72小时,可产生自限性腹泻至中度霍乱样病症。免疫力不强标本采取患者粪便、肛拭或剩余食物治疗可用抗菌药物血清学鉴定微生物检查食品卫生管理,副溶血性弧菌检验程序:嗜水气单胞菌

(A.hydrophila)形态革兰氏阴性,短杆状,有鞭毛和菌毛。培养特性普通营养琼脂上即可生长血平板上可产生β溶血圈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弧菌选择培养基TCBS或在6%NaCl中不生长多数不发酵乳糖致病性引致败血症或皮肤溃疡等局部感染,是水生动物尤其是鱼类最常见的致病菌。人类感染引致急性胃肠炎等,是食品卫生检验的对象。毒力因子:胞外产物,如毒素、蛋白酶等黏附素,如S蛋白、4型菌毛、外膜蛋白铁载体等免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免疫原性好的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制备灭活疫苗,由于鱼类浸泡或注射免疫。已有获新兽药证书疫苗(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微生物学诊断:从患败血症动物的脏器分离病菌,可用血平板、麦康凯平板或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平板等直接分离培养。第10章巴氏杆菌科及相关属巴氏杆菌属里氏杆菌属嗜血杆菌属

巴氏杆菌科是一群个体微小、粗短、卵圆形的G-杆菌

巴氏杆菌属(Pasteurella)

本属细菌已报道有20多种,多杀性巴氏杆菌(P.multocida)是本属中最重要的畜禽致病菌,可引起多种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一、形态及染色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短杆菌G-菌,单个存在,有时成双排列,病料涂片用瑞氏染色或美蓝染色时,可见典型的两极着色,培养物所作的涂片,两极着色不明显。巴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二、培养特性

对营养要求较严格。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贫瘠,血液或血清培养基中生长良好,长成灰白色露珠状菌落,不溶血,麦康凯培养上不生长。1.菌体抗原:16个型,以阿拉伯数字表示

2.荚膜抗原:多糖成分,有6个型,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我国分离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以5∶A为多,其次为8:A。三、血清型

本菌抵抗力不强,易被普通的消毒药、阳光或热杀死。如:

3%石炭酸、3%福尔马林、10%石灰乳、0.5~l%氢氧化钠、0.1%升汞及2%来苏儿经1~2min可被杀死。水浴56℃15min、60℃10min内被杀死。阳光曝晒10min可失活。四、抵抗力本菌是多种动物的重要病原菌,急性型呈出血性败血症、肺炎,如猪肺疫、禽霍乱等,慢性型呈萎缩性鼻炎,关节炎及局部化脓性炎症等。实验动物中小鼠非常易感。动物患病痊愈后,可获得较强的免疫力,且对其他血清型具有交叉保护力。高免多价血清具有良好的紧急预防和治疗作用。五、致病性与免疫性六、微生物学诊断

1.涂片或触片镜检

染色(美蓝或瑞氏),两极着色2.分离培养

麦康凯琼脂不生长,血平板不溶血3.动物试验

病料悬液或培养物接种小白鼠,引起小白鼠迅速死亡

七、流行病学易感动物:多种动物(家畜、野兽、禽类)和人均易感,其中猪、家禽和兔最常见;其次是黄牛、牦牛和水牛。各种年龄的动物都可感染,以幼龄动物较为多见。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吸血昆虫叮咬传染。在饲养管理不良、使役过度、长途运输、气候多变等外因诱导,而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菌即可乘机侵入体内,大量繁殖,诱发疾病。流行特点: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尤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的时期发生较多。本病一般为散发性,但水牛、牦牛、猪有时呈地方流行性,绵羊有时也可能大量发病。家禽,鸡多为散发,鸭多为爆发。猪巴氏杆菌

(猪肺疫或猪出血性败血症或锁喉风)

临诊特征为最急性型呈咽喉部急性肿胀,高度呼吸困难;急性型呈呼吸困难,胸腔有絮状纤维素沉积;慢性型表现慢性肺炎或慢性胃肠炎。死亡率很高,有时可达95%以上。猪肺疫病猪呼吸困难,呈犬坐式张口呼吸

诊断根据症状、病变可作出初诊。确诊可采取病变部组织涂片,经美兰染色后镜检,如见到两极浓染的球杆菌,结合临诊病状可以确诊。也可进一步做细菌学鉴定。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工作,增强机体抵抗力。定期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一般春秋两次接种。猪肺疫氢氧化铝甲醛菌苗,断奶后无论大小猪一律皮下注射1头份,免疫期为9个月;口服猪肺疫弱毒冻干菌苗应按说明使用,绝不可用于注射,免疫期为6个月;或使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冻干苗接种,免疫期为6个月。死猪深埋或烧毁,猪舍及环境要进行严格消毒。治疗病猪隔离治疗,选用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氟苯尼考、氟哌酸、磺胺类等药之一治疗均有特效,按量使用,肌注,每天2次,连续用药3天,多可全愈。第二章牛巴氏杆菌病(牛出败)临诊以败血型呈出血性下痢;浮肿型呈颈部、咽喉部及胸部水肿,呼吸高度困难;肺炎型呈呼吸困难,胸腔有絮状纤维素沉积为特征。症状潜伏期2~5d。病状可分为败血型、浮肿型和肺炎型。败血型:多见于水牛和其他品种犊牛。病初体温41~42℃。继而患牛腹痛下痢,痢中混有粘液、粘膜碎片及血液,恶臭。随后体温下降,迅速死亡。病程多为12~24小时。浮肿型:多见于水牛、牦牛和其他品种的犊牛。除表现全身症状外,在颈部、咽喉部及胸前的皮下结缔组织出现炎性水肿并迅速扩展,同时舌及周围组织的高度肿胀,舌伸出齿外,大量流涎。患畜呼吸高度困难,皮肤和粘膜发绀,常因窒息死亡。病程1~2天。肺炎型:痛咳,排出大量鼻汁,先稀后浓,胸部听诊有啰音或胸壁磨擦音,叩诊有浊音区。后期呼吸极度困难,有血痢,最终衰竭而死。病期较长的可达3~7天左右。本病的病死率可达80%以上。痊愈牛可产生较强免疫力。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菌学检查。应注意与炭疽、气肿疽、恶性水肿和牛肺疫进行鉴别。预防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每年定期用牛出败氢氧化铝菌苗进行预防接种,免疫期6个月。发生本病时,立即隔离牛和可疑病牛进行治疗,对同群的假定健康牛可用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对病牛污染的环境和用具进行严格消毒。治疗治疗与猪巴氏杆菌病基本相同。此外若能用高免血清和抗菌药物同时使用效果更好,还应采取解热、镇咳、强心等对症治疗的措施缓解症状。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或禽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鸡、鸭、和火鸡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诊特征为急性病例表现为突然发病、下痢,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灶;慢性病例发生肉髯水肿及关节炎。鸡为多为散发,鸭多为爆发。本病对农村养禽业威胁较大。诊断据流行病学、症状、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可采取心血、肝脏等涂片,经美兰染色后,镜检可见两极着色的球杆菌。禽出败肝表面有针尖大小灰白色坏死灶预防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鸡场兽医卫生防疫措施,以栋舍为单位采取全进全出饲养制度,预防本病的发生是完全有可能的。一般从未发生本病的鸡场不进行疫苗接种。对常发地区或禽场,最好用疫苗免疫,目前常用的禽霍乱氢氧化铝甲醛灭活苗,用于二月龄以上禽免疫,免疫期3个月。此外还有禽霍乱蜂胶灭活菌苗、禽霍乱G190E40弱毒活疫苗等可供选择使用。治疗发病禽全群给药,可选用磺胺类药物、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土霉素、氟哌酸、环丙沙星、敌菌净等药之一按量混料或拌水饲喂,均有较好的疗效。重病禽可选用肌注给药,一天2次。当鸡只死亡明显减少后,再继续投药2~3天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里氏杆菌属(Riemerella)

鸭疫里氏杆菌(R.anatipestifer)是本属的代表种,原名鸭疫巴氏杆菌,是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菌,是对养鸭业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原之一。菌体呈杆状或椭圆形,多为单个,少数成双或短链排列、无芽胞、无鞭毛、有荚膜,端氏染色两极浓染。最易分离器官:大脑(分离率8O%)、心血(60%)。一.形态及染色

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最适培养基是巧克力平板,在含5-10%二氧化碳环境中生长良好。在巧克力或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平板上,呈圆形、微突起、表面光滑、奶油状小菌落。生化试验大多阴性,不发酵葡萄糖和蔗糖,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相区别。

二.培养及生化特性三.血清型

21个型,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我国多数属1型。四.致病性

1.鸭疫里氏杆菌主要感染2─8周龄小鸭,其中2~4周龄雏鸭最易感,成年鸭和1周龄以内的鸭不发病。2.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3.发病死亡率与年龄、毒株、饲养管理水平和应激因素有密切联系,一般为5%~75%。4.本病四季均可发生,秋冬季节尤甚。

病初患鸭精神沉郁,缩颈,腿发软,不愿意走动

精神萎顿、流眼泪、流鼻

病程稍长可见神经症状,头颈扭曲或仰卧,双腿划动呈游泳状

急性死亡病例主要病变是心脏包膜增厚浑浊、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鸭疫里默氏菌感染鸭剖检病变,脾脏肿大,外观呈斑驳样。鸭疫里默氏菌感染鸭剖检病变,脑膜充血。五.诊断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细菌的分离培养:取心血、脑、肝接种巧克力平板涂片镜检:两极着色生化试验:不发酵葡萄糖和蔗糖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集约化猪场常见病之一小球杆菌,具多形性。两极浓染,有荚膜和鞭毛。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需添加V因子,常用巧克力培养基培养,在绵羊血平板上产生β溶血。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

致病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主要定居于猪的呼吸道,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最急性和急性病例病原菌主要在肺部病灶、血液和鼻部中存在。急性感染后的存活病原菌主要集中于坏死的肺部病灶或者是扁桃体中,很少存在于鼻腔。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传播和直接接触感染,急性暴发时感染可以从一个猪栏跳跃到另一个猪栏。应激因素可促进发病:拥挤、潮湿、气温突变和通风不良、猪只混群和移动等。临床征状:

最急性与急性型猪群中突然几个猪发病,体温升高至41.5℃以上,不吃食,沉郁,有时轻度腹泻。后期呼吸困难,呈现张口伸舌,犬坐姿势,从口鼻流出泡沫样淡血色的分泌物,心跳加快,而口、鼻、耳、四肢皮肤呈暗紫色,往往于2天内死亡,个别猪未显症状即死亡。有些猪可能转为亚急性和慢性。亚急性和慢性型病猪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39—40℃,间歇性咳嗽,病状逐步缓和。但是,有些慢性型或治愈的或是隐性感染的猪,在其他病原体感染或是运输等环境改变时,都可能使症状加重或转为急性。微生物学诊断取病死猪肺坏死组织、胸水、鼻及气管渗出物做涂片,镜检观察是否有G-两极浓染的球杆菌接种病料至巧克力琼脂或绵羊血琼脂培养对溶血菌落做CAMP试验或检测其脲酶活性及甘露醇发酵能力防制防止由外引入慢性、隐性猪和带菌猪,一旦传入健康猪,难以清除。如必须引种,应隔离并进行血清学检查,确为阴性猪方可引入。感染猪群,可用血清学方法检查,清除隐性和带菌猪,重建健康猪群;也可用药物防治和淘汰病猪的方法,逐渐净化猪群。药物防治要早期及时治疗,并注意耐药菌株的出现,要及时更换药物或联合治疗。针对本场情况,可选用传染性胸膜肺炎油佐剂活疫苗进行预防注射。疫苗在使用时可能有应激反应,发生此病时最好不要做预防注射,可能会促使发病。

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

嗜血杆菌是一群酶系统不完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生长需要血液中的生长因子,尤其是X因子和V因子。

一、形态及染色

多为短杆状,有时呈多形性,无鞭毛,无芽胞,新分离的致病菌株有荚膜。G-菌,两极着色。

二、培养特性

初次分离培养时供给5%~10%CO2可促进生长,本属菌生长需供给X因子(细菌合成色素、触酶等的辅基)和V因子(细菌呼吸过程中起递氢作用的脱氢辅酶),在巧克力平板上生长较佳。

本属菌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分离到的嗜血杆菌要及时移植或冻干保存。三、抵抗力四、致病性

可引起人和多种动物发病,其毒力因子包括荚膜、菌毛和内毒素等。与兽医有关的嗜血杆菌有:副猪嗜血杆菌:可引起猪的心肌炎、腹膜炎、胸膜炎及关节炎等,常与猪流感病毒联合引起猪流感。

猪的格氏病(Glaesser’sdisease):高热、关节肿胀、呼吸道紊乱及中枢神经症状等。副禽嗜血杆菌:可引起鸡传染性鼻炎,导致产蛋量迅速下降。

五、微生物学诊断

1.显微镜检查:两极着色2.分离培养:血平板(生长不好或不长)巧克力平板(生长良好)3.卫星现象:可疑菌落鲜血平板再接金葡菌培养卫星现象4.生化试验

5.血清学试验

卫星现象第11章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

第一节布鲁氏菌属(Brucella)布氏杆菌又名布鲁氏菌,1887年Bruce从死亡士兵脾脏中分到第一株布鲁菌,可引起多种动物发病。主要寄居于肝、脾和淋巴组织内的单核细胞中,是胞内寄生菌。布氏杆菌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布氏杆菌病的病原体,危害很大一、形态及染色特性

球形、球杆形或短杆形,新分离者趋向球形。多单在,不形成芽胞和荚膜

,无鞭毛不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但着色不佳。柯兹罗夫(柯氏)染色法染成红色,其他菌呈绿色。二、培养特性本菌专性需氧,在初代分离培养时尚需5%-10%CO2

,泛酸钙和内消旋赤藓糖醇可刺激某些菌株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少量血液、血清或肝浸液可促进生长,不溶血。生长缓慢,常需5-10d甚至20-30d。液体培养基上呈轻微浑浊生长,时间长可形成很厚的菌膜;在固体培养基上有光滑型(S)、粗糙型(R)、黏液型(M)菌落,大小不一。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光滑型菌落粗糙型菌落粘液型菌落三、抗原性及变异性(一)属内抗原:A、M、R抗原光滑型布氏杆菌有A和M二种菌体抗原成分(外露的多糖侧链),是细菌的凝集抗原,各菌种含量不同。不与非S型菌发生交叉凝集。R抗原:非S型菌的共同抗原,不与S型菌发生凝集。变异:S→R丧失A、M抗原,暴露R抗原。菌株毒力减弱,对吞噬细胞缺乏抵抗力。(二)属外抗原

可与巴氏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属细菌发生交叉凝集反应。

四、种及致病性(一)分类6个种

马耳他布氏杆菌Br.melitensis(羊型)1-3

流产布氏杆菌Br.abortus

(牛型)1-9

猪布氏杆菌Br.suis1-5

绵羊布氏杆菌Br.ovis

沙林鼠布氏杆菌

Br.neotomae

犬布氏杆菌

Br.canis布氏杆菌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本菌侵入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由于本菌具有荚膜,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并能在该细胞内增殖,成为细胞内寄生菌。经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待繁殖到一定数量后,突破淋巴结屏障而进入血流,反复出现菌血症。由于内毒素的作用,病人出现发热、无力等中毒症状,以后本菌随血液侵入脾、肝、骨髓等细胞内寄生,血流中细菌逐步消失,体温也逐渐消退。细菌在细胞内繁殖至一定程度时,再次进入血流又出现菌血症,体温再次上升,反复呈波浪热型。本菌多为细胞内寄生,治疗难于彻底,易转为慢性及反复发作,在全身各处引起迁徒性病变。

(二)致病性动物体内常局限于网状内皮系统、乳腺及生殖器官(与赤藓醇含量较高有关),故病畜主要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乳腺炎、子宫炎等。孕期动物对布氏杆菌最敏感,感染后常引起流产。布氏杆菌病最危险之点是患畜几乎不表现症状,但能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乳、精子、阴道分泌物、粪、尿)不断向外排菌,特别是随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大量病原菌,成为最危害的传染源。排出的病原菌对外界环境有相当强的抵抗力:在胎衣中能存活4个月,在水、土、粪、尿中存活3个月,在皮毛上存活1-4个月,在冻肉中存活2-7周,在乳中存活10天至1年。因此生活和生产环境一旦遭病原污染。不论人或畜,在几个月内部有被感染的可能。

布病-公猪睾丸肿大木乃伊胎布病-死胎布病-猪关节肿胀布病-母猪子宫内死胎布病-子宫充血布病-化脓性子宫内膜炎五、微生物学诊断(一)细菌学检查

病料:整个流产胎儿或其胃内容物,羊水,胎盘的坏死部分,乳汁或尿等。1.涂片染色镜检用鉴别染色法,但检出率低2.分离培养3.动物试验

营养要求高,生长慢,危险

用鉴别染色法,但检出率低

血清学检查:

布氏杆菌病表现为慢性或隐性感染,其诊断和检疫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及变态反应检查用已知的布氏杆菌检查动物的血清抗体(诊断和检疫的主要手段)

凝集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感染初期检测。大动物血清凝集价达1:100时阳性,

1:25可疑;小动物1:50为阳性,1:25为可疑。

补体结合试验

慢性布氏杆菌病诊断。规定1:10被检血清阻止溶血在50%以上即阳性。动物患病后,首先出现凝集反应,其消失亦早;其次出现补体结合反应,其消失较晚;最后出现变态反应,保持时间较长。

凝集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变态反应结果

++或--布病初期阶段--+布病停止或康复阶段

变态反应检测:

不宜作早期诊断。布氏杆菌水解素注射,观察红肿反应。1-2cm为弱+;2-3cm为+;4-6cm为强+。六、防控不提倡抗生素治疗,接种疫苗有显著效果严格采取畜群全面检疫及淘汰病畜措施弱毒疫苗:M90株弱毒活疫苗:马尔他布氏杆菌I型强毒株通过鸡体传代减毒育成,皮下注射或气雾的方式运用。S2株弱毒活疫苗:由猪源菌株经培养基连续传代致弱而成。经饮水、气雾或皮下注射免疫。第2节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1.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直或微弯的杆菌,极大多数有鞭毛,不产芽孢,专性需氧。营养要求低、喜欢潮湿环境兽医上常见的有绿脓杆菌等。2.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在正常人与动物肠道和皮肤上亦存在,也易从外伤、烧伤及尿道感染等组织发现。主要是接触传播,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3.多数菌株能产生水溶性蓝色绿脓素和蓝绿色荧光素,色素会由菌落向周围扩散是培养基着色。二、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假单胞菌)

培养致病性

本菌为条件致病菌,常因大量使用抗生素、大面积烧伤(蓝绿色、恶臭脓液)、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皮肤、粘膜(尿道)感染,肺炎,脑膜炎和牛乳房炎,如果侵入血流,还可引起败血症。需氧,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产生色素,使培养基带有颜色(蓝绿色)本菌能在41℃生长,这是有其他假单胞菌的鉴别要点之一第3节伯氏菌属(Pseudomonas)鼻疽伯氏菌(一)形态及染色特性

革兰氏染色阴性,直或微弯的中等大杆菌,无鞭毛、荚膜和芽胞,(二)培养

需氧菌,营养要求较高,在马铃薯培养基上呈黄色粘稠的蜂蜜样菌苔;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鲜血琼脂平板上不溶血。(三)致病性主要感染马、驴、骡,狗、猫、虎、豹、狼等,人也可感染,是人畜共患的重要病原菌。牛、猪、禽不易感。表现为鼻疽,病变特征为皮肤、鼻腔黏膜、肺脏及其他实质器官形成典型的鼻疽结节和溃疡(四)微生物学诊断

1.动物感染试验2.变态反应检查:常用鼻疽菌素点眼,此法操作简便,对急性、慢性、隐性以及病后初愈的马匹都能出现反应。(五)防控尚无可供实用的有效菌苗。防控措施采用全面检疫。第4节军团菌属1.生物学特性:呈杆状或长丝状,两端钝圆,常可见纺锤状菌体,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大多有运动力。

嗜肺军团菌革兰染色军团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及自然和人工的水环境中,尤其是在空调冷凝水中的检出率最高,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肺炎型。胞内寄生菌,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轻重不一,老年或免疫低下的病人死亡率高。症状起病急、疲乏无力、肌痛、头痛、畏寒、发热咳嗽、咳痰偶见咯血,1/3有胸痛、进行性呼吸困难,病情进展可发展成呼吸衰竭。腹痛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焦虑、淡漠、神志迟钝、谵妄等神经系统症状第12章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和厌氧菌弯曲杆菌属螺杆菌属第1节弯曲菌属是一类呈弧状或s形的G-菌,广泛分布于动物界,其中有些可引起动物与人类的腹泻、胃肠炎和肠道外感染等疾病。对人致病有空肠弯曲菌、大肠弯曲菌、胎儿弯曲菌等,其中空肠弯曲菌是腹泻的常见病原菌。空肠弯曲菌革兰染色空肠弯曲菌扫描电镜图

该菌借助于鞭毛和外膜蛋白与空肠上皮细胞结合,侵入生长繁殖,产生肠毒素、细胞毒素和内毒素等物质,引起肠炎和肠道外感染。腹泻是空肠弯曲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转为粘液脓血样便,甚至血便。有发热腹痛、恶心不适等症状。可在1周内消退,20%患者症状可持续1-3周。致病性第2节螺杆菌属

幽门螺杆菌与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等疾病相关。感染非常普遍,平均世界人口的50%被感染。1.生物特性革兰阴性螺旋状弯曲,在胃粘膜环境中,具有典型的形态,在陈旧培养物中,可呈圆球状单端或双端有多根带鞘鞭毛无芽孢幽门螺杆菌革兰染色幽门螺杆菌对数生长期形态(扫描电镜)2.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微需氧,对湿度(85%以上)和营养要求较高,需含血液才能生长,常用血琼脂培养基,需经72h才长出菌落。37℃能生长,在25℃和42℃生长不良过氧化氢酶和氧化酶阳性。尿素酶丰富,是鉴定的主要依据之一。生化反应不活跃,不能利用糖类。3.微生物学检验标本采集:胃、十二指肠粘膜标本显微镜检查:直接镜检活检标本革兰染色组织学切片染色检查分离培养快速脲酶试验:5~30钟内观察结果PCR法4.快速脲酶试验是—种简便实用、快速敏感、较为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脲酶试剂由尿素、基质、酚红指示剂等组成,将小块的活组织块放人装有尿素培养基瓶内,如培养基由黄变为红色为阳性,提示该菌脲酶已将尿素分解。第13章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杆菌李氏杆菌属丹毒丝菌属李氏杆菌属(Listeria)有7个种,代表种是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monocytogenes),引致人和动物的李氏杆菌病。在绝大多数食品中都能找到李斯特菌。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证实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李斯特菌中毒严重的可引起血液和脑组织感染。一、形态与染色

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单在、呈V字排列、或成从排列。不形成荚膜、无芽胞,有鞭毛,在20℃-25℃培养可产生4根周鞭毛,在37℃至少可产生1根鞭毛。

需氧或兼性厌氧菌,1℃-45℃均可生长,30℃-37℃最适,4℃需7天。普通琼脂平板上可生长,光滑型、蓝绿色光泽菌落;血液琼脂培养基上可见其周围狭窄的β溶血环;半固体培养基上穿刺培养,沿穿刺线呈云雾状生长。二、培养特性

耐碱不耐酸,耐盐,对热的耐受性较多数无芽孢杆菌强,常规巴氏消毒法不能杀死,常用消毒药5~10min能杀死本菌。

三、抵抗力

具有O抗原(阿拉伯数字表示)及H抗原(小写英文字母表示),16个血清型,常见1/2a、4b型。与多种细菌存在共同抗原,故血清学诊断意义不大。

四、血清型五、致病性兼性胞内寄生菌,被宿主细胞吞噬而不被破坏。一般经口感染,轻则引起肠炎;若细菌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及肝、脾巨噬细胞并定殖则可引起菌血症并引发全身感染如败血症等。另一途径通过鼻黏膜和眼结膜,在损伤的黏膜经神经末梢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毒力因子:内化素(internalin)、菌体蛋白(ActA)、李氏杆菌溶血素O(LLO)等;可使牛、绵羊、山羊、禽等动物发病,成年牛、羊往往表现为神经症状的“转圈病”。六、微生物学诊断镜检:G+小杆菌分离培养:蓝绿光泽的菌落,β溶血纯培养:溶血检查、运动性检查、生化特性鉴定动物试验:细菌悬液滴入家兔或小鼠结膜囊内可发生明显的脓性结膜炎;小鼠腹腔注射,剖检肝脏坏死,分离细菌。血清学检查:凝集反应

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

本属只有1种,即猪丹毒丝菌(E.rhuriopathiae),是猪丹毒病的病原体,通称猪丹毒杆菌。

革兰氏阳性的细杆菌,组织涂片或血液涂片中,呈单在、成对或小丝状,无鞭毛、无荚膜、不产生芽胞

。一、形态与染色急性病例慢性病例二、培养与生化特性

微需氧菌,普通琼脂上生长不良,血平板上生长茂盛,灰白色露滴状小菌落,并形成α溶血环,生长温度为5℃~42℃,最适温度为30℃~37℃。

生化特性:糖发酵能力极弱,明胶穿刺培养呈试管刷状生长,但不液化明胶。

三、抵抗力

本菌对腐败和干燥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不强,0.5%甲醛数十分钟可杀死。最初被分为A、B、N型。A型:强毒型,多分离自急性病例B型:弱毒型,多分离自慢性病例,免疫原性较好

N型:无毒型目前以阿拉伯数字为型号,共有25个血清型。四、血清型

五、致病性通过消化道感染,进入血流引起动物高热,可产生透明质酸酶和神经氨酸酶,加强了血管通透性和降解宿主组织粘蛋白本菌在自然界分布十分广泛,可寄生于哺乳动物、禽和鱼类。其中猪分离率最高,人可经外伤感染,发生皮肤病变,称“类丹毒”。猪丹毒病猪涂片镜检:G+纤细的小杆菌分离培养:血平板细菌鉴定: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血清学诊断:凝集试验动物实验:肌肉注射鸽子

六、微生物学诊断

主要考虑与李氏杆菌鉴别。猪丹毒GC42弱毒菌株制成的冻干苗,抗猪丹毒血清可用于紧急预防和治疗,也可用青霉素治疗病猪。

七、防治第14章革兰氏阳性产芽孢杆菌第一节芽孢杆菌属(Bacillus)

第二节梭菌属(Clostridium)

第一节芽胞杆菌属(Bacillus)

芽胞杆菌属是一群能形成芽孢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本属绝大多数为自然界非病原菌,主要的致病菌为炭疽芽胞杆菌,是引起动物和人炭疽的病原菌;蜡状芽胞杆菌的某些菌株可产生肠毒素,引致食物中毒;其他大多为腐生菌,主要存在于土壤、水和灰尘中,如枯草芽孢杆菌。

炭疽芽胞杆菌(B.anthracis)炭疽芽胞杆菌俗称炭疽杆菌,是引起人类、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炭疽(Anthrax)的病原。一、形态及染色特性

革兰氏阳性大杆菌,菌体平直,两端平截。在组织和血液中,单在或短链,相连的菌端平截呈竹节状。在组织中或含血液的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芽孢在有氧条件下形成,位于菌体中央,不膨出菌体。无鞭毛。二、培养特性

1.需氧菌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0℃-37℃,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中即能生长良好。

强毒菌株在普通培养基中形成灰白色不透明、扁平、表面干燥,边缘卷发状粗糙型菌落当孵育于CO2环境时,有毒株会产生荚膜,菌落成粘液状,不产荚膜的无毒株成粗糙状。强毒株菌落2.在血琼脂上一般不溶血,但个别菌株也可轻微溶血。3.液体培养基中呈絮状沉淀生长4.明胶穿刺培养,呈倒松树状,表面液化呈漏斗状5.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可形成串珠反应,与其它需氧芽孢杆菌区别。

串珠反应:在含青霉素0.5U/ml的培养基中,幼龄炭疽杆菌因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受到抑制,形成原生质体相互连接成串。三、抵抗力

本菌繁殖体的抵抗力不强,同一般无芽孢杆菌,60℃30-60min或75℃5-15min即可被杀死。常用消毒剂均能于短时间内将其杀死。芽孢抵抗力较强,在干燥背光处可存活40年以上。煮沸25min、121℃灭菌5-10min或干热160℃1h可杀灭芽孢,对碘敏感。

五、抗原结构

(一)结构抗原1.荚膜抗原:多肽,仅见于有毒菌株,与毒力和抗吞噬有关

2.菌体抗原:多糖,与细菌毒力无关。性质稳定,经加热煮沸甚至高压蒸汽处理,抗原性不被破坏。

在病畜皮毛或腐败脏器中经长时间煮沸仍能与特异性抗体发生反应形成环状沉淀,称为Ascoli反应。

3.芽胞抗原:是芽胞的外膜和皮质组成,具有免疫原性。(二)保护性抗原(PA)

炭疽毒素(PA、LF、EF)的组成成分之一,具有免疫原性。

六、致病性此菌毒力主要与荚膜和毒素有关,荚膜可增强细菌抗吞噬能力,使之易于扩散;炭疽毒素是造成感染、动物致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炭疽毒素包括了水肿毒素及致死毒素,其毒性作用主要是直接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增强微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液循环动力学,损害肾脏功能,干扰糖代谢,血液呈高凝状态,形成感染性休克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最后导致动物死亡。毒素由水肿因子(EF)、致死因子(LF)及保护性抗原(PA)三种亚单位构成,三种成分单独无毒性,只有EF或LF与PA结合时,才有致死或水肿效应。本菌可引致各种家畜、野兽和人类的炭疽,草食动物易感性最强,此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也可经呼吸道及皮肤创伤或通过吸血昆虫传播。食草动物炭疽常表现为急性败血症。猪炭疽多表现为慢性的咽部局限感染,犬、猫和食肉兽则多表现为肠炭疽。1.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以及感染的动物皮毛、肉、骨粉等可引起皮肤炭疽;2.吸入带芽孢的尘埃可引起肺炭疽;3.进食被污染的肉类和乳制品可引起肠炭疽。

不同类型的炭疽其症状也有相应表现。按感染途径不同,炭疽可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和炭疽败血症等临床类型,其中皮肤炭疽最见,占90%以上。炭疽芽孢杆菌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感染人:皮肤炭疽:在面、颈、手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局部淋巴结肿,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肠炭疽:表现为发热、腹胀、剧烈疼痛、腹泻和血便,可累及消化道以外系统。

肺炭疽:高热,呼吸困难,胸痛及咳嗽,咯黏液血痰。

脑膜炎型炭疽:剧烈头痛,呕吐,继而出现昏迷、呼吸衰竭。

炭疽败血症:病人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高热,寒战,感染性休克,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大片瘀斑,腔道中出现活动性出血,迅速出现呼吸与循环衰竭。

七、微生物学诊断

疑似炭疽的病畜尸体严禁剖检,只能自耳根部采取血液,必要时可切开肋间采取脾脏。皮肤炭疽可采取病灶水肿液或渗出物,肠炭疽可采取粪便。1.细菌学检查

(1)镜检:大杆菌,两端平截,竹节状

(2)分离培养:用普通琼脂或血琼脂

(3)纯培养:串珠试验、生化试验

(4)动物试验:将检验材料制成悬液或纯培养物给小鼠注射,24-36h,小鼠死于败血症。

2.血清学检查

(1)Ascoli沉淀反应

用加热抽提待检炭疽菌体多糖抗原与已知抗体进行的沉淀试验。

(2)协同凝集试验(3)串珠荧光抗体检查(4)琼脂扩散试验炭疽痊愈动物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再次感染者很少第Ⅱ号炭疽芽胞苗、无毒炭疽芽胞苗预防接种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接种青霉素作为首选药物进行治疗八、免疫防治第二节梭菌属(Clostridium)

该属细菌多数专性厌氧,革兰氏染色阳性,能形成芽孢,芽孢直径往往比菌体粗,使菌体膨胀成梭状,但并非梭菌属的细菌均为梭状,如破伤风梭菌,芽孢位于菌体顶端,菌体呈鼓槌状。该属细菌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和侵袭性酶,致病性强。产气荚膜梭菌、腐败梭菌、诺维梭菌、肉毒梭菌和破伤风梭菌等。产气荚膜梭菌(Cl.perfringens)旧名魏氏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多种严重疾患,局部组织出现坏死、水肿、产气。一、形态及染色特征

菌体直杆状,革兰氏染色阳性。一般条件下不形成芽胞,在无糖培养基上可形成。芽胞大而卵圆,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使菌体膨胀。多数菌株可形成荚膜,无鞭毛。

无芽孢有芽孢有荚膜本菌对厌氧程度的要求并不严,在普通培养基上可生长,若加葡萄糖、血液,则生长更好。菌落多为圆形、光滑、隆起、灰白色的圆屋顶样,也可形成圆盘形、边缘成锯齿状、表面有辐射状条纹的大菌落。

生长非常迅速,快速移植法可帮助此菌的分离。厌氧肉肝汤中培养,呈均匀浑浊,并产生大量气体。二、培养特性血平板上,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内环完全溶血,外环不完全溶血。在乳糖牛奶卵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

三、生化特性

肉渣汤培养基牛乳培养基高糖琼脂培养基接种产气荚膜杆菌本菌最突出的生化特性是对牛乳培养基的“暴烈发酵”。A型:人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B型:羔羊痢疾

C型:绵羊猝狙

D型:牛肠毒血症

E型:犊牛、羔羊肠毒血症

四、致病性

毒素及其分型:1.直接涂片镜检:G+大杆菌,并有荚膜2.分离培养:接种血平板,有双层溶血环3.纯培养:引起牛乳暴烈发酵

4.动物试验:小鼠、家兔或鸽5.肠毒素检查:取回肠内容物加适量灭菌生理盐水稀释,经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分成两份,一份不加热,一份加热,分别静脉注射家兔或小鼠。如有毒素存在,不加热组动物常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死亡,而加热组动物不死亡。五、微生物学诊断肉毒梭菌本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动物肠道,饲料以及食品中。不能在活的机体内生长繁殖。当有适宜营养和厌氧环境时,即可生长繁殖并产生肉毒毒素。人畜食人含此毒素的食品、饲料或其他物品,即可中毒而发生肉毒中毒症。形态及染色特性本菌多呈直杆状,单在或成双,革兰氏阳性。着生周鞭毛,能运动。芽孢卵圆,位于菌体近端,大于菌体直径,使细胞膨大,易于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上形成芽孢。2.培养特性

本菌专性厌氧。最适温度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