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像山那样思考
(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专题)专题内容分析:1、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江南的冬景》从不同角度描绘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西地平线上》浓墨重彩写出西部落日的雄伟、辉煌。
2、感悟自然——抒发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赤壁赋》通过主客问答形式,反映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始得西山宴游》叙事写景中流露不满被远贬荒僻的情感。
3、湖山沉思——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神的一滴》表达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像山那样思考》深入浅出的写出“保护生态,刻不容缓”的哲思。
专题学习目标:1、丰富对自然美的感悟,提高审美能力。2、感受作者在自然景物面前体现出的精神世界。3、学习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4、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5、学习写景状物,表现自然之美或表达对自然的感悟。板块一:谛听天籁(欣赏自然)
学习要求
1、体会《江南的冬景》清新舒缓的语言特色以及所营造的意境美。2、概括《西地平线上》三次落日的不同特点以及给作者的感受。3、从两篇文章中找出表现景物特征的语句,分析其语言风格,感受自然美的多样。4、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常识。5、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述出来。板块二:感悟自然
学习要求1、理解《赤壁赋》通过主客问答所抒发的情感,体会写景、抒情、说理相结合的写作特色。2、说出《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所写的西山独特之处,理解作者获得的精神感悟。3、理解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4、梳理有关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赋”这种文体。5、借助工具书翻译两篇文章,背诵《赤壁赋》。6、总结两位作者对自然景物感悟内容和感悟方式的异同。板块三:湖山沉思
学习要求1、在具体的课文言语中体会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道理。2、了解哲理散文个性化思考的特征。3、对两篇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作出分析评价。4、选择典型语句,体会两篇文章饱含诗意、富于思辩、意蕴深远的语言特色。5、选择合适照片,配上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一段宣传话语。《江南的冬景》备课资料一、作者介绍:郁达夫,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的贫困生活促使他发奋读书,成绩斐然。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本小说集《沉沦》问世,对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1945年8月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年仅49岁。二、时代背景: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于参加左翼文艺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这一时期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和诗词。《江南的冬景》写于1935年,是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三、谋篇立意:1、立意。描绘江南的冬景,表现江南之冬的特点及作者对江南的眷恋之情。2、选材。侧重于江南冬季的植物、雨、雪等。3、写法。绘画式的直接描绘、对比手法、引用诗文等使江南之冬立体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还融情于景,使人仿佛感受到江南之冬的和暖、温润和闲适。四、结构层次:一、(1~4段)总写对江南冬景的感受,突出江南冬景的可爱。二、(5~9段)具体描写江南的冬景。江南的植被——饱觉生气寒郊的散步——特异恩惠微雨寒村图——悠闲迷人江南的雪景——有趣美丽江南的旱冬——快活逍遥三、(10段)亲身感受江南的冬景。既是巧妙的收束,又是洒脱无羁的宕开。五、写作特点:1、对比中突现特征。(1)北国与江南冬天的比较。突出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的乐趣。(2)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将江南的冬天比作北方的夏夜,写出那种明朗的情调。(3)闽粤等地与作者所说江南的比较。(4)德国与江南寒郊散步的比较。2、引用他人诗句,加以品评,写出雪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3、语言特色: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优美的画面如:“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生涯了。”——这段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懂郁达夫的妙文。”——刘海粟《西地平线上》备课资料一、作者介绍高建群,1954年生,陕西西安临潼人。当代著名西部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还有长篇小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中篇小说《雕像》《大顺店》《刺客行》,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等。被认为是浪漫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二、写作背景高建群曾在大西北当过五年兵,又在新疆、陕北工作生活多年。世纪初,与毕淑敏等三人应邀为拍摄《中国大西北》撰稿。在广袤的大西北驰骋了大半年。西北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引起了作者诸多的思考。“当我驱车沿着西北的原野奔驰时,一种苍凉和悲怆的感觉常常填满我的胸膛。我看见了贫困,看见了苦难,看见了伴随贫困与苦难的那人类堪称伟大的生存斗争。看见了每一个卑贱的生命在这块土地上挣扎和成长的痕迹。大西北的荒凉、闭塞、经济落后等情况,深深令我震动。我痛切的感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占国土四分之一面积,有着8000多万人口的大西北,宛如一艘搁浅的船只,正被时代拉远。”三、谋篇立意通过对“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的描写,展现了我国西部落日的“大美”;在写景的同时穿插了人事的叙述和描写,令人不由不产生感悟:落日的美需要人们去探察去理会,而人生的美又何尝不是这样?在大西北生存的人们,要克服诸多为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苦难,然而他们的生命又是多么的顽强和壮美!即便是像那落日,在生命的旅途终结之时,也要放射出生命的光芒,为世界留下美丽的形象和情怀。落日的大美——人类在艰难困苦中顽强生存的壮美四、结构层次一、(1段)总领全文,点出“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二、(2~21段)具体描述三次令人震撼的落日。1、(2~5段)定西高原群山之巅的落日柔和、美丽、安谧(色彩)依恋、慈爱、贪恋(神态)——恍若梦境2、(6~16段)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太阳:灰白色、冷冷的、不死不活——庄严、神圣、悲剧感环境:混沌一片、灰蒙蒙,如同地狱、鬼城——像在画中3、(17~21段)阿勒泰草原上的落日火烧云:灿烂、热烈、夸张,吞没一切——惊世骇俗三、(22段)收束全文,交代写作缘由及两句名言的出处。五、写作特点1、写景与叙事有机结合。(1)在写第二次落日时,插入罗曼·罗兰受日出的启发而构思出他心目中的英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故事。(2)在写第三次落日时,插入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的故事。2、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例1、在苍茫的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的停驻在那里。(从颜色、形状、情态等方面写落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例2、那次实际上并没有看到落日,它隐到云背后去了。我只看到了火烧云,那火烧云灿烂的、热烈的、夸张的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这种景象令我惊骇。(从侧面描写日落景象,火烧云的灿烂、热烈正暗示出落日的辉煌。不同角度的描写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摇曳多姿。六、重难点句子剖析1、面对这落日,我们全都在那一刻惊呆了。这是第一次见到落日时“我们”的感觉。“惊呆”一词很好的写出了“我们”当时出乎意料的看到落日的情状,同时又反衬出落日超凡脱俗的“大美”。2、我多么的卑微呀!我多么的平庸呀!感谢落日,它让我看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他把世间惊世骇俗的的一幕展示给我。这是作者面对落日的“大美”和“雄伟”抒发的赞叹、感激和自责之情。正是落日燃烧了云彩,制造了阿勒泰草原上“夸张的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的美景,让作者由此联想到了历史上曾经在东北亚草原上游荡过许多年而又像落日一样循着西地平线远去的匈奴民族,联想到历史上像这落日一样的“另外一位叫成吉思汗的英雄”,作者虽然也有过青春和激情的付出,但和他们相比,却显得多么卑微和平庸。《赤壁赋》备课资料一、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史上称作“三苏”。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政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方官。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儋州等地。徽宗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二、时代背景乌台(御史台)诗案:是北宋有名的一场文字狱。苏轼有志于改变北宋贫弱的状况,但在思想上和王安石变法革新派发生分歧,于是求为外任。在地方任职时,对于新法实行中的一些流弊,也不敢默视,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新法有关的诗文,被何正臣等人弹劾为“包藏祸心”“指斥乘舆”。于是在湖州任上被逮捕送交御史台治罪。在狱中备受诟辱,几置死地,后经多方营救(包括王安石),被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被贬黄州期间,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情十分苦闷。先后写成《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传世佳作。三、谋篇立意记述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他虽处逆境而强调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文章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意脉突出,行文流畅自如,是光照千古的名篇。客人之悲:1、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2、吾生之须臾、长江之无穷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子之答:1、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变——物与我皆无尽2、物各有主,虽一毫而莫取清风、明月,吾与子所共食四、结构层次
清风徐来白露——遗世独立1、游月出水波不兴水光——羽化登仙2、乐→歌→箫声——呜呜然、怨、慕、泣、诉3、客之悲叹4、苏子之答万物与我为一,荣辱、忧乐、得失不足为念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5、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照应开头超然欲仙,也是向政敌一种抗议)五、写作特色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文章从记游写起,但重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作者采用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景、情、理三者达到统一。首段因景生情,又借物喻理,为下文说理作铺垫。三段客的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借具体的自然现象表达了出来。四段苏子反驳,也是以水和月作比喻,深入浅出的说明事物变与不变的道理。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兼具诗歌的深挚情韵和散文的透辟理意。3、主客问答的表情达意方式《始得西山宴游记》备课资料一、作者介绍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支持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同韩愈共同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散文以山水游记和寓言成就最高,多讽喻现实之作,也常常抒发遭受政治迫害、不为世所用的抑郁苦闷,有《河东先生集》。二、时代背景在永贞元年,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时为荒蛮之地,但佳山秀水,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作者寄情山水,形诸笔墨,写下许多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第一篇,是开宗明义之作。三、主题剖析:
本文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孤寂惆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和傲世情怀四、结构层次:1、被贬永州,漫漫而游忧惧不安,低沉抑郁——抑郁2、始得怪特之西山宴游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释然五、写作特色:1、寄情山水,借景抒情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感情色彩,赋予山水以个人情态表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寂惆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及傲世情怀。2、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神的一滴》备课资料一、作者介绍亨利·梭罗(1817~1862)作家、思想家。生长在波士顿附近的康科德城。20岁毕业于哈佛大学,曾任教师,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学生时代与爱默生(美国散文作家、诗人,宣扬博爱和自我道德修养,提倡接近大自然,进行温和的社会改革)相识并深受其思想影响。反对美国侵略墨西哥,支持废奴运动,主张人类回到自然。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写成。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他是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其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甘地、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影响。二、背景材料1844年秋,爱默生在湖边买了一块地。1845年,28岁的梭罗,得到主人的允许,抛开金钱的羁绊,在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瓦尔登湖》就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思所悟的记录。它寂寞而又孤独,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超验主义:就是“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源于先天而不来自经验的理论。如孟子提出的“良知”(不虑而知)和“良能”(不学而能),笛卡儿提出“天赋观念”。三、结构层次一(1段)作者对湖的印象。形象生动的比喻——欣喜二(2、3段)湖的环境的破坏及作者的不满。含蓄表达愤怒感情三(4~6段)希望人们关注自然、融入自然。发出呼吁
四、写作特色1、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如开篇第一段2、直接议论表达深刻的思考。(1)对瓦尔登湖的歌颂,推广到对大自然的歌颂。如“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的圣洁的水”“也许只有瓦尔登湖坚持得最久,最久的保持了它的纯洁”“它永远年轻”。——可见瓦尔登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2)表达生活态度和对人的本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如“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业,它的产量也是最丰富的。我这样偷闲的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并没有把它们更多的浪费在工场中,或教师的讲台上,这我也一点儿不后悔”。——这种懒散的生活态度与汲汲于名利的生活态度相比,有其合理性。
(3)表达他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如叙述人们大砍大伐森林之后,说:“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这还算温和的批判,可见作者是把坚守瓦尔登湖的原始风貌当作一项斗争任务的。五、重难点剖析1、望着它的人可以他自己的天性和深浅。这湖像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人的自然天性。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的本性被压抑、扭曲,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当人返回大自然时能发现人的最初的本性。2、在这种日子里,慵懒是最诱惑人的事业,它的产量也是最丰富的。我这样偷闲的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因为我是富有的,虽然这话与金钱无关,我却富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慵懒”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忘情的投入于美景之中,忘了周围世界的存在。“我是富有的”是指我拥有阳光的照耀,夏令的日月,拥有自然之美的享受。这不是我的梦,/用于装饰一行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我是它的圆石岸,/飘拂而过的风;/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高高的躺在我的思想中。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小诗。作者认为瓦尔登湖是甚于接近上帝和天堂的地方,无比神圣,无比纯洁。不管世界怎样改变,始终如一的圣洁。这就是瓦尔登湖永恒的魅力。文题诠释:既包含了瓦尔登湖本身的宁静、纯洁,也包含了作者对它的向往、赞美。《像山那样思考》备课资料一、作者简况“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作家,生态学家,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二、时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