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诊二其它辨证方法概要_第1页
中诊二其它辨证方法概要_第2页
中诊二其它辨证方法概要_第3页
中诊二其它辨证方法概要_第4页
中诊二其它辨证方法概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第五节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源于《伤寒论》,是张仲景在《素

问·热论》六经分证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把外感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加以总结而创立的一种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起了重大作用。六经,即

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六经辨证中六经的含义与经络学说中的

六经含义不尽相同,它是外感病过程中

所出现的六类证型的名称,是疾病部位、性质、机体抗病能力等多种概念的高度

综合,故又称“六经病证”。凡病位偏表在腑、正气强盛、病势亢奋者,为三阳病证;病位偏里在脏、正气不足、病势虚弱者,为三阴病证。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

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纲作为论治的依据,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及阳经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及阴经病变为基础。因此,六经病证实质上仍是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病理变化的反映,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主要用作外感病的辨证一、病证病证是指外感伤寒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候。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

的藩篱。外邪侵袭

首当其冲奋起抗邪,因此首先

病证。【临床表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风寒侵袭,卫阳被郁,肌表失于温煦——见恶寒足

经脉从头走足,行于项背,寒滞经脉,失其柔和——头项强痛风寒侵袭肌表,正气抗邪于外——脉亦应之为浮【证候分析】上述见症为病的主脉主症,不论其感受何种病邪,病程长短,凡具有如此脉症,即可辨为病。

病根据其受邪后的不同反应,又可分为经证和腑证。(一)

经证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袭肌表,邪正相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由于

感受病邪的不同和体质的差异,同是太阳病经证,却有中风与伤寒的区别。1、

中风证:为外感风邪,营卫失调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又称外感表虚证。【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特点。主表,统摄营卫,风邪外袭,营卫失调,肌——

恶风——

发热表失于温煦阳气外浮与邪相争风邪伤表,卫外不固,营阴不能内守则汗出。即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之意。风邪袭表,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脉浮缓鼻鸣干呕

——

风邪壅滞,肺胃失于宣降之象。【证候分析】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汤2、

伤寒证:寒邪侵袭,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又称伤寒表实证。【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体痛,无汗而喘,脉浮紧。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辨证要点外感寒邪,束于肌表,卫阳被郁,温煦失职——恶寒卫阳被遏,势必郁滞化热

——

发热表伤于寒者,多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卫阳既遏,寒凝收引,营阴郁滞,筋骨失于濡煦

——

头项、肢体骨节疼痛寒束于表,腠理闭塞

——

无汗正气欲驱邪于外而寒邪紧束于表

——

脉浮紧喘促

——

邪闭于外,肺气不利【证候分析】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黄汤伤寒与中风二证,均具有病主要脉证,但两证的病机不同。中风者是风邪袭表,营卫失调;伤寒者是寒邪束表,卫阳被郁(二)

腑证腑证,是指

经邪不解,循经入腑,小肠气化失司所表现的证候。经邪内传于腑,因其病机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又有蓄水证和蓄血证的区别。1、蓄水证:经邪内传,

气化不行,水气停蓄【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汗出,少腹满,小便不利,消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经证与少腹满、小便不利并见为辨证要点经邪未解而内传

——

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仍在邪热内传入腑,与水内结于

,水气不化

——

少腹满,小便不利邪水互结,气不化津,津不上承

——

口渴欲饮(“消渴”在此指渴饮不止)因其津液不升而非津液不足,水停不化,反蓄于胃,故见水入即吐的“水逆”之候。五苓散【证候分析】2、

蓄血证:经邪化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临床表现]】少腹急结、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少腹急硬,小便自利,如狂便黑为辨证要点

经热内传,血热搏结,阻于下焦少腹——少腹急结、硬满胀痛邪在血分,

气化如常

——

小便自利瘀热互结,上扰心神,轻则如狂、善忘,重则发狂瘀热下行,随便而出

——

便黑似漆脉沉涩或沉结

——

瘀热内阻,脉道不畅桃核承气汤【证候分析】

蓄水与蓄血二证,均由病经邪不解内传于腑所致,但有传入气分和血分之不同。蓄水者为气化受阻,津液内停蓄血者为经热入里,瘀血在肠前者小便不利而渴,后者小便自利而便黑,是两证的主要区别。一、 病篇性质-三阳皆属热证, 为三阳之表,故为表热证。提纲- 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证候分类经证 表虚-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中风。表实-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伤寒。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府证

蓄水-发热汗出,脉浮,小便不利-热与水结。蓄血-如狂发狂,少腹急结或鞕满,小便自利-热与血结正治治法经证 表虚--

解肌、调和荣卫-桂枝汤。表实--

开腠、发汗散寒-麻黄汤。府证

蓄水

热结

,小便小利-五苓散。蓄血 如狂,少腹急结-桃仁承气汤。发狂,少腹鞕满-抵当汤。少腹满,证较缓-抵当丸。二、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常见于外感热病过程中剧争、邪从热化的极期阶段,其特点是阳热炽盛,性质属里实热证。【临床表现】

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阳明有“两阳合明”的含义,即阳热亢极之意。多因病、或少阳病失治内传入里;或因素体阳盛,外邪入里化热而致。主要病机是“胃家实”。“胃家”泛指胃肠,

“实”指邪盛,即指胃肠的实证、热证。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旺盛,邪入阳明最易化燥化热。里热炽盛,热蒸于外,形成“蒸蒸发热”之特有热势;热迫津液外泄,则汗自出;表邪既以入里,阳明邪热亢盛,故不恶寒反恶热;阳气盛满,热盛血涌,脉道充盈,故脉大应指有力。【证候分析】正盛邪实、

剧争为特点。由于其证候及病机的不同,又分为经证和腑证两大类。(一)阳明经证:为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而肠中

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饮,面赤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四大症为辨证要点。邪在

、少阳不解,内传阳明,无形热邪亢盛,充斥内外邪入阳明,

交争,燥热亢盛,充斥阳明经脉——周身大热——面赤心烦——大汗出热势上腾,蒸灼心神热迫津液外泄热灼津伤,汗出津更耗

——口大渴而喜饮热盛津亏

——

舌苔黄燥热壅阳明之经,气血充溢脉道——脉洪大白虎汤【证候分析】(二)阳明腑证:为邪热内传,与肠中

相搏而成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剌,甚则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便秘,腹胀满硬痛,苔黄燥,脉沉实等为辨证要点阳明经证,大热汗多,或误用汗法,使津液外泄——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腑气不通——身热日晡尢甚——手足濈然汗出阳明经气旺于日晡,实热弥漫于经四肢为阳明所主,热蒸津泄邪热与

互结肠中,腑气闭阻不通——

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谵语、狂乱、不得眠等症——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剌,邪热蒸腾,上灼心神邪热内结而津液被劫甚则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脉沉迟而实若邪热迫急

——

滑数承气汤【证候分析】阳明病经证和腑证均为里实热证,但就其先后而言,往往经证的邪热持续亢盛,消烁津液,导致肠燥便结,最终形成腑证,故腑证的病情较经证为重。一般临床所见阳明病腑证多于经证,因为经邪弥漫不能久留,腑邪内结则聚而不行,故张仲景以“胃家实”为阳明正病。二、阳明病篇性质:里热实证。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主证 经证:身大热、汗多烦渴、脉洪大或浮滑。府证:腹满痛、大便难、潮热、谵语、脉实或沉迟有利,甚者循衣摸床,昏不识人。表里俱热,经证-清法阳明病正治法润导法恶热不恶寒,身大热,口渴饮冷,心烦脉洪大-白虎汤。津液亏损,大烦渴不解,脉洪大-白虎加人参汤。下法 不吐不下,心烦,或蒸蒸发热,或吐后腹胀满,脉沉数或沉实有力,偏于燥热者-调胃承气汤证。(轻)大便鞕,腹大满不通,潮热谵语,脉浮滑而疾,偏于痞满者-小承气汤。(较重)腹满痛,不大便或大便难或乍难乍易有燥屎内结,烦躁谵语,潮热多汗,甚则有喘冒直视或如见鬼状循衣摸床,脉实大或滑数,痞满燥实坚全见者-大承气汤。(最重)麻仁丸(脾约)-小便数,大便鞕,脉浮而濇。蜜煎导法 津液内竭,欲大便而难出。猪胆汁导法三、少阳病证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交争,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从其病位上看,少阳病证是已离之表,而未入阳明之里,处于表里之间,故又称为半表半里证。【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弦,脉弦等为辨证要点经证不解,邪传少阳,或厥阴病转出少阳,或外邪直入少阳,少阳被郁,

交争默默不欲食,甚——

脉弦《伤寒论》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盖因少阳受病,邪热熏蒸,胆热上腾必致口苦,津为热灼则咽干,少阳风火上逆,所以目为之眩。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之间,邪出于表与阳争,正胜则发热;邪入于里与阴争,邪胜则恶寒,故见寒热往来少阳之脉布于胁肋,邪郁少阳,经气不利——胸胁苦满胆热木郁,横犯胃腑,胃气上逆

——或时时欲呕胆热上逆,内扰心神

——

心中烦扰胆气被郁,脉气紧张小柴胡汤【证候分析】四、太阴病证太阴病证,是指脾阳虚衰,邪从寒化,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脾属太阴,为三阴之屏障,病邪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故太阴病为三阴病证之初期阶段,以脾虚寒湿为病变特点。【临床表现】时腹自痛。腹满欲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滑,脉沉缓而弱。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等虚寒之象为辨证要点多由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脾阳,邪传太阴,或脾阳素虚,风寒之邪直中太阴所致。太阴脾土主湿,中焦虚寒则脾失健运,寒湿内生,——腹部胀满——腹痛阵发气机郁滞脾虚寒湿阻滞寒湿中阻,升降失司——时欲吐,食不下寒湿下注,水走肠间——泄泻脾阳失于温煦运化,寒湿内停——口不渴,舌淡苔白滑中阳不振,寒湿内阻脉道——脉沉缓而弱理中丸【证候分析】太阴与阳明同居中焦,互为表里,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两经病证在一定的条件下常易相互转化。阳明病证时清、下太过,损伤脾阳,可转为太阴病证;而太阴病证温燥,或寒湿郁久化热,亦可转为阳明病证。故有“实则阳明(热),虚则太阴(寒)”

,辨证须时时注意病情虚实寒热的变化。五、少阴病证少阴病证,是对外感病过程中的后期阶段,全身性阴阳衰惫所表现证候的概括。少阴经属心肾,为水火之脏,人身之根本。病至少阴,已属伤寒病的危重阶段。由于

阴阳有偏盛偏衰的不同,少阴病证,临床又有寒化证和热化证的不同类型。(一)少阴寒化证少阴寒化证,为心肾阳气虚衰,病邪入内从阴,阴寒独盛所表现的全身性虚寒证候。就伤寒病而言,少阴寒化证是少阴病过程中较为多见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脉微欲绝,甚则身热反不恶寒,面赤。无热恶寒,肢厥,下利,脉微为辨证要点素体阳弱,病邪直中少阴,或他经病久渐入少阴,损伤心肾之阳,阳虚阴盛少阴阳气衰微,阴寒独盛

——

无热恶寒,此即病发于阴之明证。脉微细甚则欲绝;阳气虚衰不能鼓动血行

——“阳气者,精则养神”,阳气衰微,神失所养

——但欲寐之神情衰惫之态;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衰失于温运

——

四肢厥冷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脾胃纳运、升降失调——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身热反不恶若阴寒盛极,格阳于外,虚阳外浮

——寒,或面红如妆的假热之象四逆汤【证候分析】(二)少阴热化证少阴热化证,为少阴阴虚阳亢,病邪入里从阳化热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少津,脉象细数。本证与少阴寒化证阴寒内盛,甚则阴盛格阳迥然不同邪入少阴从阳化热,灼耗真阴,不能上承——口燥咽干心肾不交,水火失济,水亏则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心神不宁

——

心烦不得眠舌尖红少津,脉细数

——

阴虚阳亢之征象黄连阿胶汤【证候分析】少阴兼水火二气,寒热杂居,故邪入少阴,既可从阴化寒,也可从阳化热,其临床表现正好相反。仲景以少阴寒化证为少阴病之正病,热

化证则为少阴病之变证,临证不可拘泥,应随证辨之。六、厥阴病证厥阴病证,是对邪入厥阴所出现的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等证候的概括。厥阴为阴之尽,阳之始,阴中有

阳。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而挟胃,病至厥阴,已是伤寒病发展传变的最后阶段,其临床表现极其复杂。但归结起来,多为肝、胃、胆功能失调,以寒热错杂,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为其病理特点,故以上热下寒证为其提纲。【临床表现】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上热下寒为厥阴病的主症,因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阴阳各趋其极邪入厥阴,阴阳交争,寒热错杂肝气上逆,阳热趋上,阳并于上则上热——气上冲心,心中疼热热甚伤津

——

消渴饮水阴寒趋

并于下则下寒,脾失健运,中焦气机逆乱

——

饥而不欲食,强食则吐上寒下热,蛔虫不安

——

而出乌梅丸【证候分析】七、六经病证的传变六经病证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和变化,谓之传变。六经病证是否传变,以及如何传变,取决于的盛衰、病体的强弱、治疗是否得当等因素。一般情况下,病邪自表入里,由阳转阴,多为邪胜正衰,体质虚弱,或失治误治所致,是病邪进展的传变;若疾病由里达表,由阴出阳,则为正复邪衰,体质强健,或治疗得当的表现,为病情向愈的转归。临床常见的传变方式有以下几种:(一)传经病邪从外侵入,逐渐向里,由一经证候转变为另一经证候,称为传经。传经方式有以下三种:1、循经传:即按六经的顺序相传。

病不愈,传入阳明,阳明不愈,传入少阳;三阳不愈,传入三阴,首传太阴,次传少阴,终传厥阴。

但亦有按

少阳

阳明

太阴

厥阴

少阴传变的说法。2、越经传:即不按循经传次序,隔一经甚或隔两经相传。如

病不愈,不传少阳,而传阳明,或直传太阴。多由病邪亢盛,正气不足所致。3、表里传:即表里之经相传。如

传入少阴,阳明传

入太阴等。从阳经传入阴经者,多为邪盛正虚,由实转虚,病情加重之恶兆;从阴经传出阳经者,则为正能胜邪,病情向愈之佳兆。(二)合病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称为合病。《伤寒论》中有阳明合病、

少阳合病和三阳合病等四种。三阴经有合病之实,却无合病之名。(三)并病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两经证候合并出现,称为并病。并病证候出现的次序有先后的不同。如

阳明并病,少阳并病等,先出现证候,而后出现阳明或少阳证候。(四)直中凡伤寒病初起,病邪不从阳经传入,而直接侵袭发病阴经者,称为直中。其特点是一发病就

三阴经的证候。1。用六经辩证2。写出主诉---症状时间3。分析病机---症状病机作业病案1徐某,女,50岁。

初诊。主诉:恶寒,发热,颈项强急1天。病史:素体虚弱,时患感冒。昨日傍晚觉恶寒,头身痛,自服“APC”2片,夜间出汗较多,诸症。但今晨感全身不适,头痛,发热,鼻塞流清涕,遇风则喷嚏连声,颈项强急不舒,俯仰不自如,如同“落枕”,卧于帐中,未进早餐。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病案2胡某,男,25岁,工人。

初诊。主诉:恶寒,头身痛,咳嗽,无汗12小时。病史:昨晚加班时,劳累出汗,曾脱棉衣取凉,并自恃身体健壮,下班后用冷水擦身,到今晨3时许即感头痛,一身酸痛不适,恶寒颤栗,加衣被而不解;稍有发热,咳嗽,口不渴,无汗出,鼻塞流清涕。其母煮以姜汤服后,仍无明显好转。检查:体温38.5℃,手足凉,说话带鼻音。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病案3赵某,女,25岁,农民。初诊。主诉:高热,汗多,烦渴1周。病史:1周前在田间劳动后,自觉身热头痛,周

身不适,人夜尤甚。次日去乡卫生院按感冒诊治,给服中药2剂,虽经反复出汗,但高热如蒸,持续

不退。昨下午始感两脚痿软步行不便。现仍觉身热汗多,不恶寒反恶热,口干烦躁,渴饮冷水,

不思食,面赤气粗,小便黄赤,大便已解。检查:体温39.2℃,舌质鲜红少津,无苔。脉象洪大而数。双下腿神经反射正常。病案4肖某,男,46岁,兽医。

初诊。主诉:头晕痛,半身不遂,腹胀满15天。病史:素有头晕,头痛血压偏高史。15天前因

夫妻不和发怒,突感剧烈头痛,并

约30分钟,随后出现右侧肢体瘫痪。起病到今未解大便,腹部胀满作痛,口渴饮冷食少,心烦易怒,语言不流利,小便短黄。检查:形体壮实,神志欠清,间闻喉中痰鸣,肠鸣音弱,腹内扪及硬块。血压170/104毫米柱。舌质深红,苔黄燥裂。脉沉数有力。病案5梁某,男,27岁,工人,初诊。主诉:发热,恶寒,无汗,口渴1天。病史:昨日恶寒,发热,自服“APC”1片,曾出汗,热有所退。今又发热,微恶寒,无汗,口渴引饮,心烦,不欲食,咽喉略痛,尿黄。检查:体温38.7℃。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双侧扁桃体II度肿大,充血,无脓点。

较热手。病案6周某,女,35岁,教师。

诊。主诉:恶寒发热,胁闷,口苦,不欲食3天。

病史:3天前始感恶寒发热,头身痛,当时未介意。今晨起一阵恶寒,一阵发热,头两侧痛甚,并觉两胁肋胀闷不适,口苦,咽干,,不欲食,心烦易怒,尿黄,大便已解。检查:体温37.8℃,舌质淡红,苔微黄有津。脉弦细。病案7初诊。吴某,男,32岁,农民。主诉:发热,恶寒,头身痛,渴饮1周。病史:1周前因劳累外感风邪,出现寒热往来,

头目疼痛,肢体困倦,肌表麻木挛急,骨节疼痛,目赤唇焦,渴饮呕逆,

不息。继而身体大热,昼夜不休,鼻干口燥,气进喘急,口苦耳聋,谵语昏狂。平素性情刚直。检查:舌红少津,苔黄燥。脉左侧浮洪弦数,一右侧浮滑数,六脉有力而实。病案8吴某,女,31岁。

初诊。主诉:反复腹泻14年,加重伴腹痛、食少2天。病史:17岁时曾患过“急性肠胃炎”,此后,每因饮食不慎、受凉、劳累而反复发生腹泻,某医院

为“慢性肠炎”,

服中西药治疗,未见满意效果。前日又因食苹果而腹泻加重,大便稀薄,2~3次/日,腹胀隐痛阵作,喜温喜按,纳呆食少,口和不渴,神疲乏力,

量少,经期推迟,

较多,质清稀,小便清长。检查: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厚腻,脉沉无力。病案9曾某,男,40岁。

初诊。主诉:头晕,健忘,心烦,不寐5年。病史:自诉患头晕,健忘,不寐5年,曾就诊于几家医院均

为“神经衰弱”,服多种中西药(药品不详)无效。现仍觉头晕,健忘,心悸,彻夜不眠,烦躁不安,神志

,口苦咽干。检查:面色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病案10刘某,女,39岁,

初诊。主诉:反复下肢水肿2年,加重2月。病史:1983年冬天始有下肢微肿,去冬今春,面部亦浮肿,至夏水肿渐觉好转,故未介意。2月

前,浮肿较前加重,并伴神疲乏力,下肢清冷等,在当地人民医院

为“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给服西药(药名不详),疗效不显,反觉头晕心慌,

不适。故求中医诊治。现面目及双下脚明显浮肿,全身疲乏,腹胀纳少,两脚厥冷,腰酸痛,口不渴,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检查:慢

容,下肢按之凹陷,无明显腹水征。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迟无力。病案11赵某,男,21岁,工人。

初诊。主诉:腹痛阵作半天,伴恶寒,

。病史:今晨脐周疼痛,微恶寒,解稀大便1次,早餐时上腹痛剧,

,历时10余分钟缓解。至上午9时许,腹痛又作,解稀便1次,并

,吐出少量食物及酸苦水液,最后吐出蛔虫1条,故来

。现仍微恶寒,口微渴,小便短少,今日不食,腹痛时辗转不安。检查:痛苦面容,四肢厥冷,腹平软,肝脾未及,右上腹轻按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在其所著的《温热论》一书中创立的一种诊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卫气营血的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叶氏将《内经》卫气营血的生理概念加以引申,并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创造性的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病机、证候,借用卫气营血做了理论性的概括归纳,用以说明外感温热病的病位深浅、病势轻重及其传变规律,并用它成功有效地指导温热病的临床实践。轻变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主表,病位在肺与皮毛,病情轻浅;气分主里,病位在肺、胸膈、胆、三

焦、胃、肠等脏腑,病情较重;营分为邪入心营,病位在心与包络,病情深重;血分为邪热深入心、肝、肾,重在耗血动血,病情危重。温热病一般多起于卫分,渐次传入气分、营分、血分,构成病邪步步深入的传变规律。但由于季节不同、病邪差异及体质强弱等,临亦有一起病即见气分、营分或血分证,亦有卫分之邪不经气分而直入营血者等等。因此,必须根椐疾病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的方法。一、卫分证卫分证,是指温热之邪肌表,卫气卫外功能失常,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侯。常见于温热病的初期阶段。【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常伴头痛,鼻塞,口干微渴,咳嗽,咽喉肿痛等。——

发热重而恶寒轻——舌边尖红——

脉浮数——头痛——口干渴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证要点风温之邪,外袭肌表,卫为邪郁——发热,微恶风寒温为阳邪风温阳热炎上温邪在表,脉气向外温热上扰清空热伤津液肺合皮毛,开窍于鼻,卫气被郁,肺气失宣——鼻塞、咳嗽肺脉上咽嗌,温热上灼

——咽喉肿痛桑菊饮,银翘散【证候分析】二、气分证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剧争,阳热亢盛所表现的证候。由于邪入气分所犯脏腑、部位的不同,所产生的证候类型相应较多。【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心烦,口渴,汗出,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或兼咳喘、胸痛、痰稠色黄;或兼心烦懊,坐卧不安;或兼日晡潮热、腹满胀痛拒按,时或谵语、狂乱,便秘或纯利稀水;或兼胁痛,口苦,干呕,脉弦数等。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卫分证不解,邪热内传入里,或温邪直入气分温热病邪,入于气分,

剧争,阳热亢盛——必发热热邪从内蒸发,外灼肤腠——不恶寒反恶热热甚蒸腾,迫津外泄

——

汗出津亏不润故口渴,热扰心神——心烦邪从里发,热炽阳明——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白虎汤【证候分析】若邪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

——可兼见咳喘、胸痛,痰稠色黄等症--麻杏甘石汤若热扰胸膈,郁而不宣,心神不宁

——可兼见心烦懊,坐卧不安等症。---栀子豉汤若热结肠道,腑气不通,邪热盛实

——可兼见日晡潮热,腹满胀痛拒按,便秘。燥屎结于肠中,热迫津

液从旁而下,则见纯利稀水;邪热上扰心神,则谵语、狂乱。--増液承气汤若热郁于胆,枢机不利,胆气上逆

——可兼胁痛,口苦,干呕,脉弦数等症。--蒿芩清胆汤三、营分证营分证,是指温邪内陷,劫伤营阴,心神被扰所表现的证候。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陷较为深重的阶段。【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现,舌红绛,脉细数。身热夜甚,心烦或谵语,舌红绛,脉细数为辨证要点。气分证不解,传变入营;或卫分证逆传直入营分;或营阴素亏,温邪乘虚内陷营分温邪入营,灼伤营阴,阴虚阳亢——身热夜甚邪热蒸腾营阴之气上潮于口

——

口不甚渴或不渴营行脉中,内通于心,心神被扰——心烦不寐,甚则神昏谵语——

斑疹隐隐——

舌质红绛邪入于营,热窜血络营分有热,热势蒸腾脉细数

——

热劫营阴之象清营汤,清宫汤+安宫牛黄丸【证候分析】营分介于气分和血分之间,若病势由营转气,是病情好转的表现;由营入血,则表示病情加重。四、血分证血分证,是指温热病邪深入血分,热盛动血、耗阴、动风所表现的证候。热入血分是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也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极期阶段。病变涉及心、肝、肾三脏,病证可有热盛动血、热盛动风、热伤阴血、虚风内动等多种证型。【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烦热躁扰,甚则昏狂、谵妄,

斑疹显露,色紫或黑,吐血、便血、尿血,舌质深绛,脉细数。或兼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牙关紧闭等;或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神倦,耳聋,形瘦;或见手足蠕动,瘛疭等。本证以身热夜甚,昏狂谵妄,斑疹紫暗,动风,舌深绛,脉细数为辨证要点。营分证病邪不解传入血分,或气分邪热直入血分,或因温邪久羁,劫烁肝肾之阴血分热盛,阴血受损——身热夜甚血热扰心,心神不宁——烦热躁扰心神失守——昏狂谵妄热盛迫血妄行——诸病血中炽热——舌质深绛或紫血热伤阴耗血——脉细数犀角地黄汤,羚羊钩藤汤,加减复脉汤,大定风珠【证候分析】若血热燔灼肝经,引动肝风,则可见

、项强、上视、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动风”诸症。若邪热久羁血分,劫灼肝肾之阴,阴虚阳热内扰,则可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神倦,耳聋,形瘦等现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不足之症;甚则出足蠕动,瘛疭等症。血分证病位最深,病情危重。心主血,肝藏血,邪入血分,势必影响心肝两脏;若邪热久羁,耗血伤阴,真阴亏损,病又多及于肝肾两脏。血分证实热者多以心、肝血热神乱为主,虚热者则多以肝、肾阴亏为主。五、卫气营血的传变卫气营血辨证将温热病传变过程划分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的层次,其传变规律,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轻转重,主要有顺传和逆传两种传变方式。顺传:指温热病邪循卫、气、营、血的次序传变。由卫分开始,渐次内传入气,然营,最血。标志着邪气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逆传:指温热病邪不按上述次序及规律传变。具体表现:一是不循次序传。如卫分证不经气分,而直接传入营分、血分;或发病初期未出现卫分证,即出现气分、营分或血分证等。二是不按规律传。如卫分证未罢,又出现气分证,即“卫气同病”;气分证未罢,又出现营、血分证,即“气营(血)两燔”等等。反映机体邪热亢盛,传变迅速,正气虚衰,无力抗邪,病情重笃。1。用卫气营血辩证2。写出主诉---症状时间3。分析病机---症状病机作业病案1邱某,男,32岁,

初诊。主诉:发热,微恶寒,周身痛2天。病史:前晚因天气热,夜卧室外受凉,昨日微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因施工任务紧张,仍坚持上班。今晨仍发热,微恶风寒,全身关节酸痛,无汗,口渴,不欲食,小便稍黄,伴咳嗽。检查:面额热手,体温39.2℃。舌尖红,苔薄微黄,脉浮数。病案2高某,男,17岁,学生。

初诊。主诉:咳嗽、发热1周,加重并伴气喘2天。病史:咳嗽,发热1周,伴有恶寒、发热、吐痰。昨日起高烧,咳嗽加重。就诊时发热,微恶风,

汗多,咳嗽气喘,吐黄稠痰,胸闷食少,口渴多

饮,小便短少。检查:体温39.4℃。面色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右下肺闻及湿性

。血液化验:白细胞21×109/升,嗜中性细胞86%,淋巴细胞14%。胸透:右下肺小片状阴影。病案3初诊。姜某,女,29岁,农民。主诉:发热,烦渴,汗多,大便难3天。病史:产后第2天出现发热恶寒,某医生用生化汤加减治疗,至今已发热3天,烦躁,出汗多,口渴欲饮,腹痛,恶露多,小便短赤,大便干燥难下。检查:体温39℃。面色赤,腹部按痛。舌红,苔黄燥。血液化验:白细胞18×109/升,嗜中性细胞68%,淋巴细胞32%。脉洪大滑数。病案4初诊。张某,女,31岁,营业员。主诉:发热,烦躁,口渴4天。病史:4天前因受凉感冒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痛等症,经单位医务室医生给“速效感冒胶囊”等西药治疗后好转。但仍觉发热,口渴饮冷,时汗出,心烦懊恼,坐卧不宁,胸闷不适,小便黄。检查:体温38.3℃。舌质红,苔薄黄,脉数弦。病案5李某,女,4岁。

初诊。主诉:身热,躁扰,夜间尤甚8天。病史:上月23日患儿突然高烧,体温达39.6℃,疲乏欲寐,稍有咳嗽,二便及胸透检查无异常,

以“高热待查”、“上感”收人院。经注射青、链霉素及输液等治疗1周,病情未能控制。现仍发热,神志时昏,谵语,躁扰不安,夜间尤甚,手足时有抖动,尿浑黄而短,大便3日未解。检查:体温39.6℃。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细数。面红气粗,目闭日张,嘴唇干裂,身热烫手。血液化验:白细胞12.7×109/升,嗜中性细胞86%,淋巴细胞13%.病案6许某,女,4岁。

就诊。主诉:烫伤后高热、谵妄、口渴引饮3天。病史:3天前患儿不慎跌人煮开的猪饲料内,虽自行爬出,但头面、左肩背、臀部皆烫成重伤,其父以凉水洗净后,

自采一些草药外敷。当晚患儿即发热,烦躁,口渴引饮,不已,家长认为系“火毒”和疼痛之故,未作特殊处理。昨日请当地一医生诊治,注射一针,并给服西药(药名不详),发热未退,且谵语妄言,今晨入院。现仍高热、谵妄、口渴、躁扰不安、小便短、大便2日未解。检查:体温40℃。舌绛,苔黄燥,脉细数。神志不清,呼吸急迫,面

焦。烫伤处皮肤红赤或赤暗,大小不等水疱,间有水疱溃破,左肩部有脓性

物。病案7屈某,男,9岁,学生。主诉:患脑炎后低热,手足颤动4天。初诊。病史:9天前出现头痛,发热,以急症收人院治疗,经脑脊液检查等,神志不清,为“乙型脑炎”,对症治疗后,高热已退,神清,头痛消除。现稍发热,手足频频颤动,稍能进食,口咽干燥,精神疲乏,大便干结,小便色黄。检查:体温37.7℃。舌干绛无苔,脉细数无力。形体消瘦,肤色晦暗无华。第七节

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中所创立的用以诊治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吴氏根据《内经》三焦部位划分的概念,在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热病的传变规律,把温热病证候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借以阐述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和证候特点,区分病邪所在病位的深浅、病程的不同阶段,并说明证候间的传变规律。上焦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多为温热病的初期阶段,病轻而浅中焦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病变,多为温热病的中期或极期阶段,病情较重下焦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多为温热病的末期阶段,病情危重三焦病证一、上焦病证上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侵袭上焦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所表现的证候。温邪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故其病证有邪袭肺卫、邪热壅肺、内陷心包的不同。【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微汗,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或身热烦渴,咳嗽,气喘,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甚则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本证邪袭肺卫者,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脉浮数为辨证要点若邪热壅肺者,以身热,咳喘,汗出,口渴,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若邪陷心包者,则以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为辨证要点凡此皆由感邪轻重和病位不同及病体差异所致【证候分析】温热之邪自口鼻而入,鼻通于肺——肺常首先受邪肺合皮毛,主表统卫,卫气被郁,肺失宣降,邪正交争——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等表证温热之邪上扰则头痛;伤津则口干;腠理开泄则汗出舌边尖红,脉浮数

——

温邪在表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若在表温邪入里,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见咳嗽,气喘;里热亢盛,内热充斥则身热;迫津外泄则汗出;口渴;苔黄、脉数均为里热炽盛之象。若肺卫热邪不解,内陷心包,灼伤心神,神明内乱,故神昏谵语;舌失主宰,故舌謇或不语;邪热内闭,阳气被遏,故身热而肢厥;里热炽盛,则舌质红绛。二、中焦病证中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燥化或邪从湿化所表现的证候。脾胃虽互为表里,然而特性各异。胃喜润而恶燥,邪入阳明则易化燥伤津,出现阳明燥热之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太阴则易抑脾生湿,出现太阴湿热的证候。【临床表现】但热不恶寒,日晡益甚,面目俱赤,呼吸气粗,口干唇裂,渴喜冷饮,腹满便秘,苔黄或焦黑,脉沉实;或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脘痞闷,泛恶欲吐,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濡数。邪从燥化而阳明燥热者,以身热,腹满,便秘,渴饮,苔黄燥,脉沉实为辨证要点邪从湿化而太阴湿热者,以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痞呕恶,苔黄腻,脉濡数为辨证要点【证候分析】阳明主燥,温热之邪传至阳明,燥热炽盛——但热不恶寒,日晡益甚面目俱赤呼吸气粗口干唇裂,渴喜冷饮阳热上炎——邪热壅盛——热炽津伤——胃肠失润,邪热与燥屎内结,腑气不通——见便秘而腹满胀痛苔黄或焦黑,脉沉实

——

邪实燥热,气机不畅太阴主湿,邪入中焦,脾气受困,升降失常,气机阻滞

——

胸脘痞闷,泛恶欲吐,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身热不扬头身重痛湿遏热伏,郁于肌腠——湿性重着,滞留肌腠——舌苔黄腻、脉濡数

——

湿热内蕴甘露

丹,三仁汤三、下焦病证下焦病证,是指温病之邪传入下焦,劫灼肝肾之阴为主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身热,颧赤,手足心热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舌红少苔,脉虚数;或手足蠕动,或瘈疭,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耳聋——阴虚阳亢亏损,神失所养——神倦本证以身热,颧赤,神倦,耳聋,手足蠕动,舌绛少苔,脉虚数为辨证要点。肾藏真阴,为五脏阴液之根本,温热之邪,深入下焦,最易耗损真阴。阴虚阳亢,虚热内扰——身热,颧赤,手足心热于手足背阴虚津乏

——口干舌燥•耳失所养舌红少苔,脉虚数肝体阴而用阳,属风木而主筋,赖肾水以涵养邪热久羁,真阴被灼,水亏木枯,筋失所养,虚风内动——手足蠕动,或瘈疭,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茯苓皮汤,宣清导浊汤【证候分析】四、三焦病证的传变三焦病证的传变,一般多由手太阴肺经开始,临床常见的有“顺传”、和“逆传”两种方式。从手太阴肺经自上而下,传入中焦,进而传入下焦,即为“顺传”。这一传变,标志着温病的病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病理过程。若感邪较重,体弱抗病力较差者,病邪则从肺卫直入手厥阴心包经,则为“逆传”。说明邪热亢盛,正气不足,病情危重。三焦病的传变,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受病机体正气的强弱等因素。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三焦病自上而下的传变,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由于病邪的性质不一,感邪的轻重不同,患者的体质各异,所以,三焦病证的传变并非固定不变。的邪犯上焦,经治而愈,并无传变;有的又可自上焦径传下焦,或由中焦再传肝肾;亦有上焦病证未罢,又见中焦病证者;还有发病之初即见中焦或下焦病证者。更有两焦病证互见和病邪弥漫三焦者。临证时,要知常达变,不可拘泥于自上而下的传变次序,必须全面综合分析。病案1初诊。田某,女,40岁,农民。主诉:发热,汗出,神昏,懊恼3天。病史:春初患风温证,开始恶寒,后但热不寒,头痛,一身尽痛,咳嗽,

,继则壮热不退,汗出懊恼神志昏沉,小便黄。检查:体温39.5℃。舌质干,苔白,脉洪滑。目合口噤,呈

状态,

热手。病案2梁某,男,28岁;工人,主诉:壮热,神昏,腹痛,烦躁6天。会诊。病史:6日前患者住某医院

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曾连服中药清热解毒养阴之剂,病势有增无减,现仍壮热9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腹胀满,哕声连连,无汗,昨日下利纯清水。检查:体温40.3℃。舌质红,舌苔秽腻,色不老

黄。脉沉数有力。目赤不闭,手足妄动,腹微硬,四肢微厥。病案3李某,65岁,农民。

初诊。主诉:腹胀,便溏,倦怠、周身酸楚3月。病史:患者端午节吃粽子后,脘腹痞胀作痛,缠绵不愈3月余,经数医诊治疗效不显。近日,某医生虑其久病,多方无效,而投以参、芪补气健脾之品,病反加重。现仍觉脘腹痞胀疼痛,纳谷不香,全身酸楚不舒,倦怠卧床,口渴不欲饮水,大便稀溏不爽,小便似桐油样。检查:面色晦暗,

。舌苔腻而黄,脉滑数。病案4谭某,男,40岁,工人。

初诊。诉1954年底得病,昼夜恶寒发热,口渴饮热汤不止,经西医治疗10余日未效。延予诊时,患者俯卧于火炉旁,厚衣烈火不能御其寒,切及手足心灼热。舌红润无苔,脉洪大,重按全无。第四节

经络辨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功能特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联系,对患者所患疾病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其病位和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就疾病的传递途径而言,内脏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反之体表受邪又可以内传脏腑,可见经络既是经气流通,又是邪正交争之所。每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即可在相应的经络上,尤其是经气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映,如“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素问·脏气法时论》)。临床即可通过这些症状,推断疾病发生在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其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势一、十二经脉病证要点各经病证包括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病变。虽然各经脉循行部位及所联属的脏腑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但其病证仍有一定的总体规律可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特点。(一)经脉受邪的病症多与经脉循行部位有关。如外邪痹阻足

经,可见头、颈、背、腰、尻、腘、踹及脚部疼痛,足小指不用等;痹阻手阳明大肠经,可见上肢外侧前缘酸楚疼痛,痿痹不用,臂痛不举,大指次指不用等(二)脏腑病候与经脉循行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受病既可见咳喘、气逆、肺胀、胸满、喉痛等肺气上逆之脏腑病症,又可见缺盆、肩背、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肺经所属部位经气不利之病症。(三)一经受邪可累及它经,表现为多经、尤其是表里经病证共见。十二经脉循环往复,阴脉属脏络腑,阳脉属腑络脏。这种经脉脏腑阴阳表里的密切联系,使之在病理上特别容易相互影响。因此,一经受邪可累及他经,表现为多经合病之象,尤其是表里两经病状同时并存更为常见。如足少阳胆经病变时可见胁痛,不能转侧,善太息等足厥阴肝经之候;而足厥阴肝经病变时不仅可兼见足少阳胆经之候,更可见呕逆、飧泄、嗌干、遗尿、癃闭等脾、胃、肺、肾等多经合病的病状。十二经病证是从经络系统中反映出来的主要病理现象以及发病规律。临床辨证时,抓住以上十二经病证反映的共同规律及其病证特点,明确各经脉的循行部位及其联属脏腑,便可以此推断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病变,达到执简驭繁的目的。(一)手

肺经病证[临床表现]本经特点是肺脓、咳喘,胸闷和少气,洒晰恶寒,自汗出等肺不主气症,以及经络循行局部疼痛的症状。[证候分析]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不利或气虚失于卫固则病肺脓,咳喘,脑满,恶寒,自汗;手太阴肺经由中府,出腋下,行肘臂

间,肺经气不利,则经脉所过部位缺盆,臑,臂等作病。(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临成表现]以经脉所过局部,如齿痛,颈肿,喉痹,目黄,口干,鼻衄及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证候分析]手阳明支脉,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大肠与肺相表里,故邪气侵袭经脉,经气运行受阻,经脉循行所过之处齿痛,颈肿,喉痹及肩前臑痛。(三)足阳明胃经病证[临床表现]除发热身前尤甚外,以经脉循行局部的肢体、

肿痛为主,如鼻痛,鼽衄,齿痛,口呙,咽痹,颈肿,膝髌肿痛,循乳部,气街以下至足中趾不用。[证候分析〕足阳明胃经之循行于身前,故气盛发热以身前为甚。胃经即病,胃火循经上炎则鼻痛,鼻衄,咽、齿,颈肿痛,经气不利,肢体下部胃经所过部位疼痛发作。(四)足太阴脾经病证[临床表现]以其所属脏腑的病证及所循行的部位病变为主。身体重,食则呕,腹胀,矢气则,泄泻,水闭,黄疸,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舌本强,心烦,心下急痛。[证候分析]脾病气机失运得食则呕,腹胀,矢气后脾气得以输转则有

,脾病不能制水则泄泻,水闭,

,身体重。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舌本强,心烦,心下急痛均为脾之经脉所循行部位的病变。(五)手少明心经病证[临床表现〕心火上炎津亏症:嗌干,心痛,渴而欲饮及目黄;心火循经症: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证候分析]心经火热上炎,故有心痛,目赤;热灼津伤,则嗌干,渴饮;火热循经,故有心经脉所过之处热痛等

症.(六)手 小肠经病证[临床表现]本证主要是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肿

痛,如嗌,颌,颊,颈,肩,臑;肘,特等部位;耳聋,目黄。[证侯分析]手小肠经循咽下肠,其支者循颈上颊,又经行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肿交肩上,所以临床表现的肿、痛等皆因经气受组所致。(七)足

经病证[临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