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程标准1.战国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2.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3.汉朝编户齐民(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4.东汉末年户籍散乱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6.隋朝“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隋书·食货志》大索貌阅隋文帝于开皇三年(583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5.东晋黄籍和白籍思考:东晋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P99历史纵横)7.唐朝材料一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材料二由于唐政权强力推行了籍账制度,从而借此检括出大批隐漏人口,复核出人丁的实际年龄,大大防止了虚报年岁以规避税役的弊端,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最大限度搜刮租调征发力役的目的。——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籍账制度》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8.宋朝主户与客户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财政收入有所增加9.元朝元朝的户口类型复杂,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诸色户计
户籍世袭10.明朝明初户帖制度1.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3.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黄册11.清朝知识链接“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摊丁入亩”: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亩中,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永停编审(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制度逐步确立。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宗室籍、宦籍、市籍等。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实行“编户制度”。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朝:“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户籍分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主户与没有土地的佃户——客户。按职业定户籍,如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以里甲制为基础,制造户籍册,称“黄册”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秦汉宋代明代清朝编户入籍/编户齐民元朝诸色户计,世代相袭主户与客户职业户籍,“黄册”永停编审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史料探究: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史料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1)根据史料,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因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拓展提升——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演变的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弛政府的改革,如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①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历史悠久,随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完善。②户籍制度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③对人口流动控制严格。④带有宗法伦理色彩。⑤等级特权色彩浓厚。⑥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也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演变的原因基层组织形态基层社会治理秦汉唐明清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秦汉唐明清基层组织治理/监督乡里制什伍组织乡里制邻保制度里甲制度十家牌法里甲制度保甲制度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材料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综合探究】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原因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拓展提升——评价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0105040203基层治理皇权与绅权在社会治理中是合作关系,皇权不下县,因为皇权把基层治理全交给受过儒家教育的“绅士”,绅士具有广泛的治理权,他们为社区提供公共品,包括修建道路、水利、学校等公共设施,救济鳏寡孤独等。巩固了封建统治,稳定地方秩序,推动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的发展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但始终没有发展为真正的乡村地方自治。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的扩张,乡村社会治理越来越深地受到国家政权的干预和控制,其自治性逐渐消退。鸦片战争以后,在接连不断的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进入20世纪之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一)原因和作用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礼记•王制》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墨子•七患》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实施者地位举措(二)表现政府主体汉朝:常平仓制度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社会力量辅助宗族:宋朝兴起,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慈善组织:明清兴起,善堂、善会尊敬、赡养老人①秦汉:鸠杖②明初: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从唐朝开始设专门机构,如养病坊、福田院、众济院、养济院等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材料隋文帝于开皇三年“以仓库尚虚,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委输,漕关东之粟以给京师。”――《唐六典》卷20《常平署》材料请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振给。――《通典》卷12《食货•轻重》“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安济院也作“养济院”。在《武林旧事》中记载,“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指贫困无依靠的老人,可以进养济院,如同现在的养老院。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综合探究】明清社仓材料
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现官吏侵吞舞弊行为。然社仓完全由民间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士绅和富户的良德与努力。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社仓发展较好,反之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清朝社仓,分成乡村设立的社仓和市镇设立的义仓两种。最初管理均由民间公举本乡有名望之人负责。“春日借贷,秋收偿还,每石取息一斗”。岁底,州县衙门稽查社仓的收储,具报朝廷。清代的社仓以“借贷取息”来维系社、义仓的运行,“春借秋还”,则给百姓以巨大压力。后来朝廷又令地方官府经理社、义仓。如此,社、义仓的管理经营成为地方官员的职责,社、义仓也渐为州县官府所用,而与百姓的实际之需相去甚远。——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仓的发展趋势趋势:分类越来越细;救济的方式发生变化,从取之于富到借贷取息,从民间自办到地方政府不断加强管理,再到政府直接经营;地区发展依然不平衡【综合探究三】明清社仓材料
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现官吏侵吞舞弊行为。然社仓完全由民间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士绅和富户的良德与努力。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社仓发展较好,反之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清朝社仓,分成乡村设立的社仓和市镇设立的义仓两种。最初管理均由民间公举本乡有名望之人负责。“春日借贷,秋收偿还,每石取息一斗”。岁底,州县衙门稽查社仓的收储,具报朝廷。清代的社仓以“借贷取息”来维系社、义仓的运行,“春借秋还”,则给百姓以巨大压力。后来朝廷又令地方官府经理社、义仓。如此,社、义仓的管理经营成为地方官员的职责,社、义仓也渐为州县官府所用,而与百姓的实际之需相去甚远。——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社仓的影响影响:一定程度上起到救济灾民,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发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淮安市数据中心消防安全测试题四(含答案)
- 厦门房屋租赁合同
- 电力安全解答题库及答案解析
- 胎盘早剥的护理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三类安全员考试题库6及答案解析
- 战略管理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乡村医生考试试题及答案
- 时尚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 消防安全考试试题及答案
- 策划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 2017一级建造师考试港口与航道工程实务真题及答案
- 部编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 班组长质量管理意识培训
- 透析器分类和选择课件
- 中医护理技术在急危重病人中的应用
- 机器人动力学培训课件
- 美容整形瘢痕修复培训
- 自动化腹膜透析的临床应用课件
- 食堂投诉处理、消防、治安及意外事故处理方案
- 《荷塘月色》 省赛获奖
-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