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前教育史课件_第1页
中外学前教育史课件_第2页
中外学前教育史课件_第3页
中外学前教育史课件_第4页
中外学前教育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名称:中外学前教育史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2、何晓夏主编:《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3、陈汉才著:《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4、王春燕著:《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5、唐淑、何晓夏主编:《学前教育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6、周采、杨汉麟主编:《外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唐淑、钟昭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8、杨汉麟、周采著:《外国幼儿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9、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章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明确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儿童公育,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掌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胎教的国家。教学内容: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及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教学提示:重点是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难点是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第一节中国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一、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1、原始社会生产生活的概况2、社会公育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3、教育内容:社会生产和生活知识以及道德和宗教教育4、美育和军事教育原始歌舞为宗教祭祀活动的部分部落战争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公元前2700年左右:部落联盟和军事民主制(虞舜时期)“庠”原始社会养老和儿童教育的机构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第二节中国奴隶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学校产生、学前教育事业开始出现(天子和诸侯的宫廷学前教育)一、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一)意义和任务奴隶社会家天下的宗法制和贵族专政决定了培养天子的重要性(二)奴隶社会的胎教胎教:是指通过对孕妇实施外界影响,或通过孕妇自我调节达到作用于体内胎儿,使其能良好地发育、生长的教育过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西周还建立了胎教制度,以加强从外部对孕妇进行的约束。“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青史氏之记》记载:“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蒌室,太师持铜而御户左---”(三)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西周按儿童年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四)保傅之教与乳保之教为加强对太子的有效教育,在奴隶社会时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和乳保教育制度。1、保傅教育制度: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太师、太保、太傅合称“三公”,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西周除设“三公”外,还置有副职“三少”即少师、少保、少傅,他们常相伴太子左右,以影响和指导太子。2、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二、奴隶社会胎教的特点1、儿童公育消失,家庭承担责任2、阶级性3、明确的年龄划分4、有与年龄相随的教育计划5、胎教和保傅和乳保教育制度思考题:1、为什么奴隶社会特别重视天子的学前教育?采取了什么措施?2、我国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如何?第二章中国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一、封建社会的特点1、皇家与国家的统一,但聘用皇室以外的人来管理国家(政权)2、科举成为人们的晋升之阶3、乡土社会、农业社会(皇权不下县,靠血缘、家长、族长、皇帝)“忠孝”4、强调伦理道德的力量,文科知识的重要还有什么?请同学思考第一节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一、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一)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从统治者的角度(二)齐家治国的基础从社会特点和统治者的角度(三)光耀门楣(光宗耀祖)从个体和家庭的角度(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二、学前家庭教育内容(一)儿童生活常规(幼仪或童子礼)1、儿童身体举止方面2、儿童与家中长辈的关系方面3、养成卫生习惯(谦卑、恭谨、稳重)(二)初步的道德教育1、孝悌孝:主要是要求幼儿从小不违背父母的意志,服从父母绝对权威的习惯。为什么要重视“孝”的教育?怎样进行?(举例说明)如“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悌:要求儿童自幼兄弟友爱,为兄的爱护弟弟,为弟者敬爱兄长。兄弟和睦、家族兴旺2、崇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3、诚信4、为善(三)文化知识教育识字、学书、听解《四书》“三、百、千”(四)幼儿身体保健教育“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第二节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一、封建社会胎教学说的发展演进1、秦汉时期《黄帝内经》2、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胎教作用的基本理论“外象内感”。孕妇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胎儿。3、孕妇饮食的调理二、古代胎教的经验和局限1、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2、注重孕妇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3、注重胎教和母教的结合4、有些非科学的理论三、封建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特点1、学前教育对象的扩大2、内容丰富3、内容难度、广度的加大4、功利主义色彩5、儒家思想的主导作业:1、请分头收集“三、百、千”2、请收集古代家庭教子的先辈,让他们讲讲他们的的故事数则。3、请采访你家里的前辈,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如何进行的?4、请阅读一位古代或近代名人的传记,看他们的家庭是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教育思想第一节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一、颜之推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魏晋风度》)颜之推之生平颜之推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信仰佛教。但他博识有才辩,处事勤敏,应对闲明,所以在南北胡汉各政权之下,先后都受宠任。他年逾六十的一生中,“三为亡国之人”,行踪遍及江南、河北、关中,又死在南北统一之后的隋开皇年间,所以经验、阅历都较丰富,非南朝或北朝局促一隅的高门士族所可比拟。

《颜氏家训》被后世称为“家教规范”。一、早教“教妇初来,教子婴孩”为何?1、儿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2、幼年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威严有慈1、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勤于教诲,不能溺爱和放任。2、父母对孩子也不能太过严厉。3、体罚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三、均爱勿偏切记偏宠四、应世经务批评玄学家的空谈和腐儒的死学主张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琴、棋、书、画、数、医、射、卜等。还要熟悉农业生产知识,特别要掌握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五、重视风化陶染1、家长2、朋友六、重视语言学习第三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宋代的社会状况1、唐末五代社会离乱,纲常失调,世风日下2、中华民族的信仰或文化逐渐建立的过程(儒学哲学化)轻武崇文朱熹的生平及思想朱熹与理学(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理与气、理与欲理存在于古代圣贤的书籍当中,教育就是学习古代圣贤的书本知识。因此重视环境和书本知识的学习。(外烁、环境和师友的影响)“支离事业”一、重视蒙养教育1、重视蒙养阶段的基础教育作用。“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把人的受教育阶段划分为“小学”和“大学”。“小学”指8-15岁。(按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已超出了学前教育的年龄范围,但请思考古代与现代有何不同?)二、要求慎择师友(外烁的作用)三、强调学“眼前事”“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格物”的解释:通过格物寻求隐藏于其中的“理”。“理”即“礼”。“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四、提倡正面教育第四节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明代的社会状况1、宦官专权2、宋代理学成为正统统治思想3、宋明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心学)理在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即理,致良知”。强调人的个性的发展与高扬,强调教育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教育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最重要的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二、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考虑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四、全面诱导,不执一偏歌诗、习礼、读书每天学习的顺序作业与思考:1、你有学前教育思想吗?讲讲你的学前教育思想?2、我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有何总体特点?你对其如何评价?我们应借鉴什么,批判什么?3、我国古代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分为几个流派?反映了何种教育规律?4、请访问你周围的老师和家长,看看他们有何教育思想?第四章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背景一、客观需要:社会化大生产,妇女走出家门,从事社会职业。二、舆论基础和思想准备:近代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引进和传播。三、制度上容许:清末新政的改革。1904年“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学前教育的地位,建立了蒙养院制度。标志着我国的学前教育开始摆脱家庭教育,逐步向由社会专门教育机构组织实施的方向发展。第二节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一、蒙养院制度的建立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中为学前教育专门制定了《奏定蒙养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这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一)蒙养院的对象保育教导3-7之儿童,每日不得过4点钟。(二)蒙养院的设置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三)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乳媪、节妇训练而成。由识字的充任。二、蒙养院制度的实施(一)女子师范中保姆的培训1907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国女子教育由此取得合法地位。同年在上海开办了第一个私立保姆传习所。(二)蒙养院的设立1、官办蒙养院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光绪29年)武昌创立的幼稚园。并招收15-35岁女子,专门学习幼儿师范课程。这是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萌芽,但不久就停办。2、私立蒙养院三、特点:1、过渡性,虽有制度,但实施不充分。是家庭教育的辅助形式。2、迈出了第一步。3、至上而下的特点。4、抄袭日本。5、“中西结合”。第五章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1912年-1949年)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1、政治2、文化第一节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1912年公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蒙养院改名为“蒙养园”,附属于各级学校内或单独设立。明确规定蒙养园的师资训练要在女子师范学校中开展。二、幼稚园制度在学制体系上的确定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美式教育”把学前教育正式列入学制系统。第三节幼稚园课程1932年我国颁布了中国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本土化、科学化)一、幼稚教育的总目标1、增进幼儿身心健康2、力谋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3、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4、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二、课程范围音乐、故事、儿歌、游戏、常识、工作、静息、餐点。三、教育方法17条四、评价(中国化和科学化)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前教育第一节1949-1957一、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和方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妇女参加劳动公办和民办并举幼儿园向广大工农开放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二、学前师资的培养第二节盲目发展和全面破坏时期(1958-1976)1958年大跃进中,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大大增加。超出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师资质量低下。学前教育专家和教师遭到批判。文化大革命中,教育方针严重歪曲,管理体制遭到彻底破坏,师资培训全面取消。第三节当代幼教事业的发展1、提高入园率2、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负责的体制。(单位提供和社会提供的转型)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思考题:

1、中华民国时期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相比较有哪些异同?2、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第七章现代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第一节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二、主要的幼儿教育思想(一)创办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当时国内幼稚园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1、中国的幼稚园:吸收各国经验,结合中国实际。2、省钱的幼稚园:教师和文具3、平民化的幼稚园:教育对象面对工农(二)解放儿童创造力原则:1、解放儿童的头脑2、解放儿童的双手3、解放儿童的嘴巴4、解放儿童的空间5、解放儿童的时间措施:充分的营养;建立良好的习惯;因材施教(三)幼稚师范教育的改革1、改造并创办幼稚师范学校培养适合于农村幼稚教育的师资,以武术培养体魄,以园艺培养农人的身手,以生物学培养科学的头脑,以戏剧培养艺术的兴趣,以团体自治来培养改造社会的精神。因此,幼稚师范应开设这些课程。2、采用艺友制的方法培养幼儿教师艺:技艺、手艺;友:朋友。做教师必须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书本知识只是纸上谈兵。做教师的途径一是从师,一是访友。教师用朋友之道去带徒弟就是艺友制。亦师亦友。陶行知最大的贡献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