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陕北明长城沿线高家堡的变迁探究
摘要
陕北地区的明长城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地带,还是农牧过渡地带,其沿线军事堡寨随着明清以来历史的发展,有一个变迁转型的过程。以延绥镇36营堡之一的高家堡变迁为案例,了解其历史演变过程,总结发展经验教训,可以为当前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在全面熟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开展实地调研。本文首先概述高家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重点分析明长城延绥镇高家堡的建制与规模,明之后其军事功能衰落开始商业化的变迁;近年来依托石峁遗址及明清堡寨遗址被评为陕西旅游文化名镇的机遇,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迈向旅游文化名镇。
关键词:高家堡;军事堡寨;商业集镇;旅游名镇;变迁
Abstract
TheGreatWalloftheMingdynastyatnorthernareaofshaanxiprovince,intheborderbetweentheloessplateauandtheMaoWusudesert,itwasalsotheanoverlandarea.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theMingandQingdynasties,thedefensivebaozhaihasaprocessoftransition.oneof36barracksinthetownofyeasisacaseofchangeforGaojiapu.Inordertounderstandthehistoricalevolutionprocessandsummarizesthedevelopmentexperienceandlessonsandprovidehistorylessonsforthecurrenttransformationofresearchresults.Lookupcurrentliteratureandconductfieldresearch.Thepaperontimetheformationandscaleofthesystemfirstlyanddeclineofitsmilitaryfunctionbegaintochance.inrecentyears,relyingonShiMaoruinsandtheMingandQingdynastiesfortsitewasnamedshaanxitourismandcultureoftowntheopportunitytowalktheroadof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becomethetourismandculturetown.
Keywords:Gaojiapu;militarytheirrelationship;commercialtown;tourismfamoustown;change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II
绪论 1
(一)选题意义 1
(二)研究综述 1
一、高家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1
(一)自然环境 1
(二)人文环境 2
二、明代高家堡的设置与规模 3
(一)设置 3
(二)规模 4
(三)延边军事城镇的商业化 4
三、清代以来高家堡向商业集镇的变迁 5
(一)军事功能的衰退 5
(二)商业化趋势加强 5
四、迈向旅游文化名镇的高家堡 9
(一)石卯考古的新发现 9
(二)高家堡古镇----现代旅游新思维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1
谢辞 12
绪论
(一)选题意义
陕北地区的明长城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地带,还是农牧过渡地带,其沿线军事堡寨随着明清以来历史的发展,有一个变迁转型的过程。延绥镇36营堡之一,从高家堡明清以来的变迁可对整个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发展有一个宏观认识,了解其历史演变过程,总结发展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对于当前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历史借鉴。高家堡入选历史文化名镇的及石峁考古遗址的发掘,逐渐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是研究陕北明长城沿线高家堡变迁史的原因所在。
(二)研究综述
与此文相关的研究成果,李严的《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型聚落研究》,吴晶晶《榆林地区明长城沿线军事防御型城堡人居环境研究》,对于明长城沿线城镇发展具有参考价值。而谭其骧《释明代都司卫制度》、肖立军《明代中后期九边兵制研究》,王敏铨《明代的军屯》,这些文章中对于明后军事堡寨兴衰有着深刻的了解。陕北榆林地区北接内蒙古,明清以来主要发展茶马民族贸易,与之相关的成果有林永匡《明清时期的茶马贸易》《清代的茶马贸易》和白振声的《茶马互市及其在民族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这成果都是研究高家堡历史变迁的重要参考文献。
在全面了解熟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概述高家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目的在于了解其游牧经济与耕地经济的过渡地带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居建筑、饮食文化。重点分析明长城高家堡的建制与规模,明之后其军事功能衰落开始商业化的变迁;近年来依托石峁遗址及明清堡寨遗址被评为陕西旅游文化名镇的机遇,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迈向旅游文化名镇的变迁。
一、高家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一)自然环境
高家堡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西南方向,距县城大概70公里左右。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明显,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丰富,干燥,冷热变化剧烈,大风和沙尘暴多,农作物一年一熟,易受干旱,雨雪,冰雹,大风自然灾害影响。镇内河流属于黄河水系,主要支流秃尾河由该城东岸经过,是这里居民赖以生存的水源,据《神木县志》记载,“窟野河和秃尾河,常年水量不大,可徒涉,但无固定渡口。”[1]这是由于在陕西北部的年降雨量约400mm,属于湿润与半湿润,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河流主要补给为夏季降水和地下水。在上述条件下高家堡以北为毛乌素沙漠和草原为主的生态环境,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以南是黄土高原地貌的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小农为特色的经济定居生活。地形为土质松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以可耕地、山地,沙化草滩区构成,全镇人口多集中在川沟地带。境内以永利河为界分为东西俩川,以东是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以西是风沙草滩区,荒漠化现象突出。另外高家堡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北通内蒙古,西接宁夏,东临山西,可以进行民族之间的贸易交流,主要以蒙汉的边地贸易最为繁华。因陕北地势崎岖,交通不便,明清时期主要依靠牲畜托运,与外界联系困难,新中国成立之后,神榆路、神佳路、神米高速使得该地四通八达,有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这独特的自然环境之上也形成了特殊的人文环境。
(二)人文环境
高家堡凭着文化型、商贸型、寺庙性、古建形、军事型、堡寨型等优势于2013年被评为第六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并纳入陕西省十大旅游古镇。高家堡丰富的文化资源,如龙山文化时期石峁遗址,四合院(类似于北京四合院的宅子,所以也被誉为“小北京”,但是又具有陕北的风格,穿廊抱式,内部为传统的窑洞),辅以窑洞,砖混合性的房屋,在现代化建筑刺激下的砖楼,此外还有供信仰的神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兴楼,财神庙,城隍庙,兴武庙等景点等共同构筑了文化型高家堡。
这里主要的农产品为玉米,土豆,红薯,小米,黄米,黍子和大豆、绿豆、豇豆、黑豆。高家堡水资源充足,适合大白菜的生长,这里主要生产马腿大白菜(二黄芽白菜)还有沙盖,红葱,这些物产基本上满足了人们的生活所需,是当地百姓餐桌上的重要的食材。
高家堡镇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晾晒的一排排纤长的挂面,形成了高家堡特有的人文景观。此处日照充足,湿度条件适合晾晒且地处河谷之间,左右地势高形成狭长地带,通风条件好,晒出的挂面劲到爽口,受到消费者的追捧,逐渐成为高家堡的支柱产业。此外代表性的特色食品还有晶莹剔透、口感极佳绿豆凉粉,凉皮,粉皮。
二、明代高家堡的设置与规模
(一)设置
据《高家堡镇志》[2](p32)记载,明代正统四年(1439年)右副都御史陈镒设立高家堡,至此高家堡有了正式的名称和建制,其“南至葭州一百六十里,北至大边(长城)三里,东至柏林堡四十里,西至建安堡四十里”。大部分属于神木道,水洞川以东属神木县,也是延绥镇名堡,与镇川堡、瓦窑堡、安边堡属于陕北四大名堡。
镇内明长城绵延而过,高家堡位于明长城的中段位置,最初为夯筑土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多处坍塌与明万历年间重新进行补休,在土墙的基础上用砖墙包裹起来,使其防御效果更为突出,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抵抗性更强。由于战争和自然破坏,清嘉庆时多次进行重修。现古镇内遗留的城墙东南走向高311m,西北走向为431m高,现遗留城墙的残高为6.5m-9.1m这个范围内,整个城墙的地基宽度为7.52m,顶部还有高达1m的女儿墙。此外沿秃尾河建制,一年之中的7、8月是该地区的雨季,为了防止洪水对城市建设的破坏,在城的北边修筑长达几千米的长墙,来防御洪水的冲击。
明代的高家堡的建设以中兴楼为轴心的十字街道,向东南西北延伸,其以南门最为重要,是婚丧嫁娶礼仪必经之城门,城门口镌刻有“永兴”二字,进入永兴门后是一个四方形的空地,是为瓮城,从北边通向南大街。从中兴楼的最高向下看,看出古城整体呈长方形,东西走向长度远短于南北街的跨度,都城总的占地面积达到大约19万平方米,他的建设据西安古城建设时间不到百年,内部构造很相似,各街道又有多个小巷构成。
明清以来最繁华的街道是南街:幸存下来的商业房只留有门面尚可看出曾经的辉煌,内部只剩下残垣断壁,里面或多或少的堆放着各种杂物,有的屋顶已经坍塌,途有四壁。但在清朝时它是商业最为繁盛的时期,有楼铺15座,后店铺增多,字号林立,木门绿瓦,人声鼎沸,商客络绎不绝。
东门和西门破坏严重,上面的匾额已不复存在,只留下现有的土培破砖,顶部长满了当地特有的野生植物沙蒿。西街因拍摄平凡的世界整体改造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街道,在现六七十年代城市面貌,东街为生活住宅区为主。
现在的高家堡建制,一是T字形的商业街,主打挂面营销,设有学校,政府,公安机构;另一区是明清以来所形成的以居民楼和商业楼构成的古镇。由于周边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内主要的劳动力大量外流,留下的人口结构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主。
(二)规模
高家堡明代的主要建筑有中兴楼、城隍庙、财神庙、西门寺、祖师庙、地藏庵、三官楼、魁星楼、南门寺、白衣店、都司署、校场殿、牌坊碑庐,还有就是占有大面积的木门,砖墙以及主要材料用圆木构造的屋顶(俗称椽木房),整个城市内城以四合院为主,外城以千佛洞、万佛洞,龙王庙,关老爷庙,石窟庙群等,但是现遗留下来的所剩无几,大多被毁坏。据《延绥镇志》[3]记载,各个营堡内都有关老爷庙进行供奉,所以又有“各营堡具有灵”的说法,在此设有供人们情感寄托的龙王庙,娘娘庙等祈福场所,既供城内百姓的宗教信仰,又可以起到防御作用,且庙宇大多数构造为洞窟式的沿山挖掘,内部构造复杂,战争年代可以敌人的侵扰,保护人民利益,相当于近代的防空洞。石窟庙宇内壁画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石雕浑然天成,技艺高湛,更有碑刻相呼应。最值得一说的当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现的石峁遗址,到如今考古新挖掘,具有很大的史学研究价值,对于历史研究者探索夏以前的历史有很大的作用,这是高家堡古镇文化型体现。
(三)延边军事城镇的商业化
高家堡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处于边远地区,地广人稀,为守卫内地因此需要移民实边,兵农结合,屯田驻守,实行军户世袭的卫所制,士兵主要来源于军户中的征丁、民户中募丁、流放的罪人和逃亡流民组成,至使人口大量迁移至高家堡随之促进了商业的兴起。当时边地主要分为民屯(当地农民为生活所需进行农业生产,将长余粮草屯起来)、商屯(商人在边地雇佣劳动力种植,这种就地取材减少了从内地运往边地的运费,以及因为途中遇到天灾人祸带来的损失,从经济学角度这是将利润最大化)、军屯(来此驻地的士兵未解决生活所需粮食,平时务农,战时出征。),商业在屯田制的基础上开始发展起来,还有牙行,集市,庙会和其他手工业的发展促进该地的军事城镇商业化。还有“长城是封闭边界的标志物”[4],为连通长城内外,在边墙设有俗称为口子的哨卡,商人出此口子就可通向蒙古、宁夏、甘肃等地,所以山西、河北、河南的商人经神木转至高家堡,由此向口外进行贸易。高家堡就成为扼守边关的咽喉,长城以外的地区向内地发展的桥梁,经营转口贸易,形成军事与商业共同发展的局面。这些都离不开明朝的政策: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三、清代以来高家堡向商业集镇的变迁
(一)军事功能的衰退
明王朝建立后,蒙元势力退守草原。此时蒙汉处于一段相对安定的时期,但“榆林北临河套平原,明中期以后由于蒙元势力回归并驻与此”[5]。明政府为此加强兵备,积极防御,并改募兵制为征兵制,实行卫所制,解决兵源问题。成化年间,延绥镇治所迁与榆林,巡抚延绥副都御使余子俊在墩台空出筑墙建堡,在高山陡崖处依山形随地势“产削二边城”。至此,长城防线基本完备,榆林成为九边之军事重镇,为明朝边地的稳定局面基本奠定。但战争仍时有发生,这时高家堡的军事性质明显。在随着王朝更迭,明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对边地管理松懈,屯田制破坏,以此为基础的军事制度瓦解,士兵逃亡,它的军事功能开始衰退;其次明朝高家堡的驻军数944人,马骆驼九百三十八匹到清朝时只有十五名马兵,一百三十名守兵和十五匹马,形成这么大的落差是因为延绥地区的自然条件恶略,民不聊生,路有饿殍,贪官污吏,繁重的赋税使得农民起义不断,人口大量流亡,里甲制度遭到破坏,这时军事功能进一步衰退;而清朝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蒙古与金合力友好,八旗中蒙占有重要的位置,更以和亲加强民族联系,并将蒙汉交界处的伙盘地交给俩地民众共同耕种,这样就使得延绥各营堡内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相应的长城沿线的军事性质减弱;在清统治时期国家的疆域扩展到新疆等地,范围扩大,统治区域内驻兵减少,清末由八旗绿营军到新军的转换,战斗力随之下降,军事功能淡化;民国时期军事衰退表现在“民国初年,高家堡城乡仍沿用里甲、保甲旧志,但只行使收缴田赋、捐税的功能。”[2]。从上述原因看出高家堡的军事功能是如何衰退为商业化发展加强创造条件。
(二)商业化趋势加强
清至民国时期高家堡的军事功能逐渐向商业化转化,这一主要变化是因为清入关以后政局稳定,经过康乾盛世,乾嘉之治,基本平定少数民族的叛乱和反清复明的势力(白莲教),安定的社会给商业的发展带来了稳定的环境。
商业发展繁荣表现在清朝时牙行的设置,民间集市和庙会的兴起与规模的扩大,交换物资种类的增多和地域的辐射性增加,它本来的军事消费的带动使得高家堡的商业经济在清至民国时期空前大发展。
牙行的设置:
表1、榆林主要城市牙行的分类
榆林 骆驼行绒皮行洋烟布行粮行屠行清油行
神木 花布行斗捐杂货行
府谷 油行布行岁捐斗捐
(资料来源:张萍.从牙行设置看陕西商品经济的地域特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02期)[6]
牙行设置主要以用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定各地的商品市场,保证集市的正常运行。从表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主要的商品种类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主要以油、布、牲畜等区域性商品,因地处长城口外地区,蒙汉交流产品以牲畜的副产品皮、绒、毛、肉、奶制品等为主,并影响着当地的生活习惯,风俗文化。牙行可以获取的私利促使私设牙行盛起,虽然政府明令禁止但依然发展势头凶猛,直到乾隆年间牙行的设置才逐渐正规化。
表2、牙行牙税看清至民国时期的神木经济基础
陕北 县 牙人、牙贴 牙税(两) 出处
榆林 13 6.75 道光《榆林府志》卷22《食志。课税》
神木 14 7 同上
府谷 5 2 同上
蕸州 3 1.5 同上
清涧 4 2 道光《清涧县志》卷4《田赋》
延长 31.08 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34《征榷》
(资料来源:张萍.从牙行设置看陕西商品经济的地域特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02期.)[6]
陕西省由陕北、关中、陕南三部分组成,以延安和秦岭为界。他们的地貌也完全不同,交通条件也因此差距悬殊,所以经济发展状况水平也不同,因关中平原地势平坦,降水充足,气候适宜,适合农作物生长,农作物一年俩熟,使得这里成为陕西最富裕的地方,关中的收入最多。陕北因交通不便,只能通过牲口托运进行货物交换,极大的限制了商业,榆林、神木地区因势得利,发展边口贸易,比其他地区牙行设置多,榆林神木所收高于陕北南部地区牙税。
从集市发展看清至民国时期的高家堡的商业发展:集市相对于庙会一年一度举行,集市为一年十二月每月定时定点举行,它在市镇的地位非同一般。据《延绥镇志》[3]记载,明代的三十六营堡内均设有集市,供往来商客进行互市交流,商品交流是为了满足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日常需求,促进了村庄城镇化,且规模不断扩大,集市成为物资交流大会。例,道光《神木县志》[7](P58-59)“城北五卢口为明季互市地,设有方城一座,监市官一员,我愚尔詐,由所不免。”[4]说明了在此处设有专门供蒙汉交易的地点。
志市集:除县城外的主要集市
永兴堡集每月逢十日。
大柏油堡集每月逢二、六日。
柏林堡集每月逢一、五日。
高家堡集每月逢三、七日。
从上述县志记载看出高家堡的商业经济早在明朝时就一直在发展,神榆二级公路修建使得它失去交通枢纽的位置,也使得往日繁华的集市失去了光彩,随着政府的建设,集市场所也由原来的古镇内迁到了新的街道。这期间也因为政治原因曾一波三折,但总的形式是从明朝一直延续到今天,只是各个时期的繁盛程度不同。高家堡的集市贸易的主要产品为农产品(米、豆、蔬菜、布、茶、牲畜和厨房用具等),交易方式有原始的以物易物,这可以减轻贫困家庭购物难的问题,促进市场活跃,但这种方式减少了货币的流通,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除此也有现金交易。集市规模也逐渐专业化,有专供牲畜的骡马市场,按功能集中分布,方便赶集者选择。
高家堡的庙会是同集市一起兴起的,《黄土高原村镇市场的发展及近代转型(1860-1949)》[8](P63)中“陕北区庙会规模盛大,庙会的交易范围可达方圆数百里,三、五个县,甚至远近数省之间,最弱者也要涵盖数十村镇”,辐射范围广。农村迷信色彩严重,庙会承载着当地的宗教信仰,通过举办盛大的庆典祭祀神灵,活动期间以输出本地产品为主,家用什物,农工器具无不全备,为满足需求高家堡的庙会市场逐渐发展起来,搭设各种戏台,不同产品的摆摊者,祈福的逛会者络绎不绝,导致庙会功能逐渐被商业所掩盖。
“明中叶在北部边塞军事消费的带动下,商业市场曾出现蓬勃发展的进程”[9]通过上述观点研究高家堡军事消费是如何带动当地的商业发展。明政府为维护边地的安全,在此大量移民,在这里的主要是将士和其家属为主,使得原来的当地人口大量增加,在清至民国时期高家堡的人口呈稳定发展,主要以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为主,使得消费市场扩大,促进商业的发展,这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明代的军事活动为商业发展带来了商机,行军所需要的鞍马粮草,都会刺激相应的商业的兴起,如战争避免不了伤亡带动了医药的发展,还有军备武器,食宿行都需要大量饷银,更有出征沙场将士补贴,均作为流动资金流向市场,促进市场运行。所以军事消费促进商业的兴起,在清后逐渐取代原有的职能,为其奠定基础。
在商业中崭露头角的有粮,盐碱,手工编织业,鸦片及煤炭业。
民以食为天,粮食的流通在商业中所占比例举足轻重,为满足官方军事消费对粮食的大量需求,商人在此垦殖发展农业,获取利润,这是为什么高家堡从军事堡寨逐渐成为传统的农业村落的原因所在,因此贩卖粮食成为当时市场的主打产品,为保证军民粮食安全,当地设有储粮仓,名为阜益仓。道光《神木县志》有“乾隆二十七年,接受葭州高家堡仓廒十八座,计五十三间”[8]这些说明了当时粮食的重要,也可看出其产量丰富。但是民国时期,鸦片充斥市场,大量种植占用了耕地面积,影响了粮食的生产,但是鸦片的巨额利润刺激了了当地的商业发展。
盐碱业是在茶马贸易中发展起来的,主要生产在内蒙古乌审旗,量多且优质,因临近高家堡,将其作为中转地销向其他地区。在《榆林地区志》[10]“清道光十九年神木县高家堡商人在瑶镇办碱厂,将碱土拉回,土法熬制成锭碱,销往外地。”由于其中商业利润巨大,因此而发展起来的制碱大商人韩士恭,穆来旺和刘存善等人,并有永丰泉碱厂、三盛厂碱厂,因盐碱发财致富。
商业中重要一支手工业品在此地也发展迅猛,种类多样化,有名的有编织业,材料主要来源于当地的柠条,柳条等荆类植物,实用性好,性价比高,物美价廉;其次是地毯业,设厂赶制,在榆林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并畅销全国;还有挂面业,造纸业,砖瓦酿造业等。
如今在外人眼中神木是“富裕”的代名词,但它主要是依靠北边的煤炭发展起来的,但其实在清时高家堡就已经开始挖掘当地的煤炭资源,《陕西省煤炭志》[11]记载“民国二十四年,胡荣铨所注《中国煤炭》中有高家堡瑤则坬煤矿开采与光绪十五年的记述,木瓜湾村民王志朝在古今滩队开办阴洼渠矿、古今滩村民刘丁丑开办前石畔刘家煤矿”,这些均体现着煤炭在神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上述描述反映了高家堡从清至民国时期的商业发展的兴衰变迁及发展原因所在,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现代化节奏的加快,曾经依靠传统经济发展的高家堡没落。但是拥有庞大旅游资源,可转变发展方向,走旅游路线,切合市场,更多的人注重生活质量,在城市生活的压力下选择旅游来调节生活工作。
四、迈向旅游文化名镇的高家堡
高家堡的经济转型走向旅游业,传统的商业模式配合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使其发展迈上新台阶,也是神木县依靠能源发展起来的借贷危机,炒房热的这种不可持续经济的一次转型的机会,泡沫经济下的神木县因近几年煤价大幅度下跌造成市场萧条,使得购买力下降,商家歇业,投资呈向保守型,转型势在必行,走向旅游是一剂良药。[12]
(一)石卯考古的新发现
石峁遗址经考察发现属于新时期龙山文化晚期,他的发现对人类探索究史前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因地处高家堡镇石卯村得名,镇内遗址众多,布满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简表。它与西安半坡遗址呼应了这里曾是华夏文明,显示了人类高超的智慧。
石峁遗址整个城池均为石头所筑,属于瓮城,整体可分为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部分,城市功能明确,有供居住得生活区和生产的手工业区,以及死后的墓葬区,现在标有5个墓葬坑,作为城池最重要的防御系统也出具原型,在外城设有城门马面,角楼,墩台,来保护城市安全。这些和早期的都城相似,可看出人类已不满足于基本的社会生活活动,私有制的观念已经是地处于黄土高原的部落开始通过战争等方式掠夺财产,并对其保护。论文陕西神木县石卯龙山文化遗址调查中[12]“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玉器(玉刀、玉璜、玉璧)种类繁多,用来装饰或者充当货币;陶器,以彩陶为主;壁画,骨器,”这些手工业品,制作精湛,外形美观,用途广泛。房址从半穴居室进化到地面式,带有供储藏的洞穴。
石峁遗址的学术地位:关于利用保护陕北石峁遗址的建议[13]里201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中国考古新发新发现”、“201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这些的发表使得高家堡走入大家的视线,名扬远外,也吸引来了大量的游客前往观看。高家堡石峁遗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2013年《光明日报》发表杨雪的《哥贝克力石阵与石卯古城》,指出石卯古城是欧亚大陆文化长期发展碰撞交汇的结果;也有石卯遗址是可以验证《穆天子传》帝王西征的史前城池。他的发掘引发了学术争鸣,先秦史专家沈长云认为石卯为黄帝部族的居邑,而烟台大学陈民镇教授则认为不应该将黄帝文化与考古发现等同;河北师范张怀通认为石卯是新石器时代在黄土高原立国的西夏国的假说。
(二)高家堡古镇----现代旅游新思维
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向大力扶持第一、二产业,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再满足于基本的衣食住行,将视线投入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高家堡抓住时机迅速结合本地的优势发展蒸蒸日上的旅游业。
我国已基本达到小康,为旅游创造了市场。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经济的支持,传统的旅游业已不适合当代知识性社会,旅游思维需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节奏,旅游市场百花齐放,竞争激烈,高家堡脱颖而出则需要转化营销模式,完善公共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发展旅游一体化服务(吃住行)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维护各方权益。
在张国忠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提到“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旅游业跨区整合发展”[14]想要吸引游客前来,应整合当地资源,与周围旅游资源形成产业链,将其做大做精;其次作为服务业要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管制,对如今旅游中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规避,提升本地形象。
高家堡发展旅游业的问题有道路建设欠佳,在通往石卯遗址时黄土铺头,崎岖不平,会车不便,所以最要紧的是通村公路的修建;其次古城内古建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许多具有文物和艺术价值的庙宇,石窟及壁画石碑遭到严重的破坏,修复与保护迫在眉睫;商业化产品种类单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柜间通风系统协议书
- 船员服务协议书
- 维修水沟协议书
- 城镇商品房预订协议书
- 发制品合作合同协议书
- 提取公积金托管协议书
- 退耕还田协议书
- 调换门面协议书
- 生育补贴协议书
- 酒店团购协议书
- 【9化二模】2025年5月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5月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 《全球经济趋势》课件
- 2025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中考数学一模试卷
- 2025年辽宁中考物理模拟练习卷(3)(含答案)
- 顺丰快递公司管理制度
- 2025年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
- 工业蒸汽生产安全操作规范
- Unit 4 Healthy food Part A Let's learn(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三年级下册
- 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 化学试题(含答案)
- 计算机类创业计划书
- 第三单元 主题活动三《建筑模型我设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内蒙古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