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作品赏析修改_第1页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作品赏析修改_第2页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作品赏析修改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作品赏析

【摘要】在欧洲文坛,莎士比亚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他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是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位文学巨匠,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社会现实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将对他的作品《哈姆莱特》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叙事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分为三个阶段,1601——1608年是他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莎士比亚这个时期的作品以悲剧为主,其中,《哈姆莱特》是悲剧性最强的。同期作品还包括:《李尔王》、《奥瑟罗》、《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科利奥兰纳斯》、《雅典的泰门》、《麦克白》等。当时英国社会制度的弊端在这些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作品还揭示了英国社会的动乱,同时,这些作品也是莎士比亚等人文主义者对社会黑暗、人民困苦以及王室斗争等社会状况的针砭。这些正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灵感源泉。莎翁的作品以悲剧为主,而《哈姆莱特》则是其中的不朽之作。在研究莎翁的作品时必须要从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去解读。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时,正值西方戏剧由外向型向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内向型转变。在莎翁的作品中,大多都表现出对人的情欲的挖掘。莎士比亚大胆地用艺术创新的方式对人类的内心悲剧世界进行展现,为以后的戏剧在表现方式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戏中戏

剧中的哈姆莱特经常会表现出精神失常,有人说他是装疯,其实他的头脑也不是什么时候都是正常的,例如在戏中戏后、见到鬼魂后还有就是在奥菲利亚的葬礼前他都有发疯的表现,但是这并不能说他不正常,这些精神失常的现象都是他的精神受到极度刺激时才出现的,和发疯是完全不一样的。尼科尔在他的著作《莎士比亚研究》一书中就谨慎地用“精神失常”来代替发疯这个词语。另外我们注意到,每次哈姆莱特出现短暂精神失常时都没有说要威胁国王的生命。哈姆莱特用装疯对国王进行复仇,还有就是戏中戏的手段。在诸多关于莎士比亚的研究中,评论家们都将关注的目光聚集在戏中戏上面。罗伯逊甚至认为戏中戏这一情节是多余的,为了保护自己,哈姆莱特选择了装疯,那么戏中戏就与之相矛盾了,因为在哈姆莱特在戏中戏中向过往透露了他从鬼魂那里听到的关于他父亲被谋杀的情节,这个做法将自己彻底暴露并招来灭顶之灾。罗伯逊认为莎士比亚在改编《西班牙悲剧》时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将原来多余的装疯情节没有经过删改就照搬过来,造成了这一矛盾的出现。

演出正式开始前的哑剧片段也是戏中戏矛盾的另一个表现。伊丽莎白时代,戏剧在正式演出前都会先演一段哑剧进行压场,而这段哑剧中或多或少有一些正式剧情的成分。罗伯逊认为,哑剧先上演了谋杀的情节,看到这段情节后,国王就会受到刺激而做好心理准备。但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就发现别有洞天。我们要分析哈姆莱特为什么要上演戏中戏,首先,哈姆莱特是在证实了国王有罪和鬼魂的真实性后故意上演了这么一出戏,对国王的精神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他是故意折磨国王,以便自己以后的复仇行为。第二,罗伯逊还认为哑剧和正式剧情同时上演,直到最后国王才有所反应,这种设置也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我们从戏剧的整体效果上分析就会发现,为了实现戏剧的总体效果,莎士比亚牺牲了情节的合理性,因为哈姆莱特复仇的言语需要怜王的语言去衬托。我们就完全可以解读哈姆莱特上演《捕鼠机》的深意了。这是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戏剧大师匠心独运的精心设计,他通过保留台词的方式为哈姆莱特的复仇做好打了铺垫。克默德教授在为《莎士比亚全集》作序的时候就曾说过,《哈姆莱特》其实原本应该是一部哑剧,本来就没有台词。我们假设克默德的猜测正确,那么莎士比亚对台词部分的创造就是非凡之举,不是抄袭或者照搬,而是其独特戏剧表达方式的充分体现。

叙事的国王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掌控着叙事的发展进程,这种神秘力量对事情的发展起主宰作用。而国王的鬼魂则在《哈姆莱特》中操控一切的那只神秘之手。人们认为《哈姆莱特》就是只哈姆莱特王子,对于这个剧本的第二重含义也就是哈姆莱特国王大多忽略过去。其实,鬼魂是这部戏剧应该进行关注的。在这部戏剧的开头和结尾,我们都能发现这个鬼魂的身影。其实,这个哈姆莱特国王的鬼魂就是主宰全剧叙事的那只神秘之手。鬼魂在剧中无处不在,操控这剧中所有重要人物的活动,全剧叙事的展开都是在这个鬼魂的基础上进行的。为父报仇也不是哈姆莱特个人的行为,而是在鬼魂的操控下进行的。以鬼魂开篇,这部戏剧作品从开始就没有放松对观众的吸引,剧情的发展、剧本的基调以及戏剧的氛围都是在鬼魂的对话中表现的,这种方式让观众产生了共鸣,产生了非凡的艺术效果,因此,莎士比亚这种开场方式被认为是史上最成功的戏剧开篇形式。

仅仅在第一幕第一场就出现了四次鬼魂,虽然两次没有直接露面。然而,从卫兵的对话中已经依稀可辨其形象,那就是哈姆莱特国王的鬼魂。到了第二场,又通过霍拉旭和哈姆莱特对鬼魂的谈论来引出这个形象,哈姆莱特没等鬼魂出现就预知到了父王的死因:“我看到父王披着铠甲出现,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应该是奸人的恶计害死了父王,黑夜快点来临吧,让我能看到真相。”直到第四场鬼魂又再次上场,并示意哈姆莱特要告诉他一些隐情。接下来的一场鬼魂仍然出现了,并且还对哈姆莱特讲述了现任的国王也是哈姆莱特的叔叔夺妻弑君强占皇位的细节,还叮嘱哈姆莱特要为国除奸,为父报仇。声称不能让丹麦的皇宫成为奉养奸贼的场所。鬼魂对哈姆莱特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哈姆莱特的装疯情节,他为了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得不以装疯来蒙骗叔叔。而戏中戏的上演正是在鬼魂的指使下,哈姆莱特为了试探叔叔是不是真正的杀父仇人而设计的。国王的鬼魂在这里成为戏剧叙事的主体。哈姆莱特在第三场第一幕中卫“生存还是毁灭”而纠结,而这个流芳百世的苦恼也让他无法决定是否要进行反抗。就在此时,鬼魂再次出现并叮嘱他不要忘记肩负的重任和仇恨,不能就这样蹉跎下去。自从这次国王的鬼魂忠告哈姆莱特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鬼魂没有出现,然而情节的发展却仍然在鬼魂的激励下继续前进。虽然莎翁这种使用鬼魂叙事的方式并不是独创,然而莎翁并不是简单延续了当时流行的鬼魂复仇方式,也不受同时代这种创作手法的影响。他不仅通过鬼魂来制造戏剧的气氛,而且还通过鬼魂进行戏剧的叙事展开。

美国后经典叙事的代表人物詹姆斯·费伦将某人在特定场合对某一特定人物有一定目的的讲述定为叙事。也就是说,在戏剧中,演员是通过表演的方式想观众讲述故事,进行叙事。还有人直接将叙事定义为内部系统的艺术构建需求。也是无论什么样的叙事方式都是有技巧性的。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采用的叙事方式不仅仅是艺术表现力和叙事技巧的体现,而且还是这部作品审美品格提升的关键,非凡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独特的审美品格在这里完美而和谐地统一起来。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多是一个系列,也是除了《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仲夏夜之梦》以及《暴风雨》之外,其他的戏剧剧本都是一连串的。《哈姆莱特》也同样具有前本。然而,莎士比亚运用其身后的艺术功底,独特的叙事表现方式以及超前的叙事技巧,化腐朽为神奇,使这部作品比之众多前文本都独具一格。后人更是用人类不灭绝,《哈姆莱特》便不失传来称赞其伟大的艺术价值。这种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非凡的艺术魅力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皮兰德娄就是在莎翁戏中戏叙事策略的影响下创作了《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并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小丑”的地位举足轻重

“小丑”的形象在《哈姆莱特》中不容忽视。在现代欧洲小说中,傻瓜、小丑、骗子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他在襁褓中就戴上了带有饰物的尖顶帽。但是,在众多评论《哈姆莱特》的著作中,对小丑甲乙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这是两个地位卑微,渺小的人物,众多批评者都是采用贬低或者鄙夷的目光来看待这两个形象。其实,戏剧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揭露,对统治阶级的挑战与抗争以及批判都是通过这个带了傻瓜面具的小丑来发出声音的。官方可以发布有鲜明中心论调的正式的规范的语言,只有小丑这个形象可以将其随意的歪曲和颠倒。他们可以表现出不理解,表现出嘲讽,表现出一切不正常的方式。而莎士比亚正在通过小丑特殊的视角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揭露,作者是在借他们的口说出正常人不敢说也不能说的事实,

在《哈姆莱特》中,小丑是语言游戏场的创造者。通过这个语言游戏场,各种双关语,诙谐幽默以及滑稽,还有毫无意义的繁琐语句,粗俗与高雅的、民间与官方的语言都在这里融合到一起。尤其在墓地场景中,这种语言游戏场更是发挥到了极点:小丑甲、乙在掘墓的同时还运用了各种风格的语言进行辩论。在墓地场景的开场,投河自杀的奥菲利亚的坟墓就被两个小丑在挖掘。在当时的教会规定中,教堂的墓地是不接受自杀者的,但是投河自杀身亡的奥菲利亚却被葬在教堂的墓地。因此,这个另类的事件引起了两个小丑的争论。表面看他们的论据似乎有理有据,其实细看就不难发现他们对当时法律中的被动遇险和自杀身亡两种行为的解释进行着自相矛盾的辩解:人跑到水里淹死自己,只要是他自己跑下去的,就不用管他愿不愿意……但是如果是水漫过他的身体淹死了他,那么他就不是自愿的了;也可以认为他对自己的死亡是无过错的,他并没有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通过狂妄的话语主要是揭示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死亡者的身份非同一般,是一个贵族。虽然教会规定自杀不能进入教堂的墓地,但是如果他有钱有势,那就另当别论了,一针见血地揭示出社会的不公。葬礼的形式不是因基督徒的死亡方式而决定的,也不是因教会的规定而决定,而是由死亡者的财产和特权决定的。两个小丑的对话对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以及教会制度提出了质疑。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身处最底层的人民是没有话语权的,而作者通过两个小丑的对话打破了社会习俗和等级制度的限制。在这样的话语游戏场中充满了讽刺和挖苦的意味,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蔑视和挑战。

结论: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为杰出的戏剧大师,是世界大文豪。而《哈姆莱特》则是戏剧史上的巅峰。莎士比亚在戏剧中赋予了这个人物形象以青年王子和人文主义的身份,从而使这个形象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戏剧情节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形象。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这一形象,将社会的黑暗和丑恶批判得体无完肤。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的统一造就了这一悲剧形式成为传世经典。

参考文献:

[1]李云峰.

《哈姆莱特》悲剧意味细读

[J].文学教育(下).2008(12)

[2]王毅.

论戏剧《哈姆莱特》主人公的悲剧

[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02)

[3]纪晓茵.

哈姆莱特形象的基本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