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地理必需一第一单元_第1页
最新高中地理必需一第一单元_第2页
最新高中地理必需一第一单元_第3页
最新高中地理必需一第一单元_第4页
最新高中地理必需一第一单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宇宙:宇宙就是天地万物的总称。“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战国时代?淮南子·原道训?〕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综合。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2.认识过程:①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②称雄千年的“混天说〞:天如蛋白,地如蛋黄。③统治千年的“地心说〞:〔16世纪前〕托勒密、亚里士多德等④冲破枷锁的“日心说〞:〔16世纪〕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等⑤争议不断的“热大爆炸宇宙学说〞:〔20世纪以来〕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宇宙的物质性〔“太空不空〞〕〔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2〕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气体和尘埃;人造天体。2.宇宙的运动性〔“恒星不恒〞〕〔1〕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永恒运动维系的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的系统〕〔2〕天体系统的层次〔天外有“天〞吗?〕3.太阳系〔太阳为中心、八大行星〕太阳〔6000K、99.86%、H和He〕行星〔8〕、小行星〔上万〕、彗星〔1600多颗〕、流星体〔流星雨、流星暴、火流星、陨星〕、矮行星〔不能去除轨道,冥王星等〕、卫星〔0+0+1+2+61+31+21+11=127颗〕、气体和尘埃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八大行星的运行特点: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4.地月系〔地球和月球〕〔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位置、质量、体积、密度、运动存在共性。〕〔2〕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贵在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3〕生物生存所需的“金锁链条件〞:液态水、适宜的温度、比拟厚的大气层。〔4〕“金锁链条件〞存在的原因:①液态水:——日地距离适中②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昼夜交替周期适中③比拟厚的大气层:——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5〕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人外会有“人〞吗?〕1〕外部条件:=1\*GB3①太阳光照的稳定性;②地球平安的运行轨道。2〕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②体积和质量适中。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称为太阳辐射。紫外线〔7﹪〕:0.15~0.4微米可见光〔50﹪〕:0.4~0.76微米〔红橙黄绿青蓝紫〕红外线〔43﹪〕:0.76~4微米2.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1.5亿KM〕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1分钟内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J/cm2·min〕3.太阳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响,即:4个氢原子聚变为1个氦原子释放出大量的能量。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辐射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②直接提供的光、热〔维持生物的生长〕;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2.类型: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3.太阳大气分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黑子活动影响地球气候①中高纬度乔木年轮的疏密变化周期②极区永久冰层的研究③地球剧烈天气出现的几率④全球农业的丰歉程度⑤全球降水与黑子活动存在相关性〔2〕耀斑和太阳风,引起“磁暴〞现象。〔地球大气电离层强烈的电磁扰动〕①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抖、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③干扰电子设备等。〔3〕耀斑和太阳风,使两极的夜空出现极光。(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美丽的极光。)〔——对气候、电离层和极区的影响,此外,对地震等的影响。〕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中心:地轴〔指向北极星附近〕2.轨道面:赤道面3.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真周期:真周期:1恒星日=23时56分4秒假周期:1太阳日=24小时〔昼夜交替的周期〕4.周期:角速度:角速度:15°/小时。处处相等,除两极点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式:V=1670·cosφ(km/h)〔0°—167030°—144745°—118160°—837km/h5.速度:6.自转的地理意义:①产生昼夜交替。②产生地转偏向力。③产生地方时。④对地球的形状产生影响。〔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理解应用:1.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昼夜交替的原因才是地球的自转。2.晨线和昏线的判断:弃暗投明—晨线;弃明投暗—昏线3.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左北右,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力越大。4.地方时: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不同的经线,地方时不同。15°/小时、4分钟/°〔东加西减〕5.特殊经线的地方时:①平分夜半球的经线:0时。②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12时。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6时。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18时。6.时区和区时:①时区: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理论时区。东西12区共用同一条中央经线,即180°经线。②区时:某时区的区时,即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东加西减〕〔北京时间=东8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7.两条日期变更线:①人为日界线〔固定的〕:即国际日期变更线,理论认为是180°经线,实际是与180°经线不完全重合的折线。②自然日界线〔西移的〕:0时经线。〔不是0°经线,也不是0时区〕计算方法:“顺减逆加〞。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主动减1天;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主动加1天;东、西12区:同区时、异日期,东12区早1日、西12区晚1日。二、地球的公转1、中心:太阳2、轨道面:黄道面〔近似正圆的椭圆,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3、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真周期:1恒星真周期: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假周期:1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4年1闰〕4、周期:角速度:平均1角速度:平均1°/d。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线速度:平均30km/s。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5、速度:6、公转的地理意义: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②昼夜长短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划分。★理解应用:1、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即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规定: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太阳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反相关。=1\*CHINESENUM2壹:等太阳高度线图=2\*CHINESENUM2贰:太阳高度日变化图=3\*CHINESENUM2叁:太阳周日视运动图2、正午太阳高度:1〕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季节变化:①6月22日〔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到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到达一年中最小值。②12月22日〔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到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到达一年中最小值。③3月21日/9月23日〔春、秋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④求算公式:H=90°-|φ-δ|或者H=90°-纬度差〔其中φ表示地理纬度,δ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夏+冬-。〕=4\*CHINESENUM2肆:〔“午夜太阳高度〞暂时不作要求〕伍:〔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图陆:〔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图003、昼夜长短的变化时、空变化:①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并且昼到达了一年中的最长,夜到达了一年中的最短;同时,纬度越高的地区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极昼。南半球相反。②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并且昼到达了一年中的最短,夜到达了一年中的最长;同时,纬度越高的地区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内极夜。南半球相反。③3月21日/9月23日〔春、秋二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地6时日出,18时日落。〕〔赤道任何一天均昼夜平分。6时日出,18时日落。〕④相关计算:日出时间+日落时间=24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7\*CHINESENUM2柒:〔不同季节〕昼长的纬度变化图=8\*CHINESENUM2捌ABCD:〔不同纬度〕昼长的季节变化图ABCD=9\*CHINESENUM2玖:日出时间的纬度分布图4、四季的更替:①天文四季:夏季指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指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②欧美四季〔按“两分两至〞〕:春〔3.21-6.22〕、夏〔6.22-9.23〕、秋〔9.23-12.22〕、冬〔12.22-3.21〕③传统四季〔按“四立〞〕:春〔2.5-5.5〕、夏〔5.6-8.7〕、秋〔8.8-11.5〕、冬〔11.6-2.4〕④气候四季: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1、2〕5、五带的划分:①有直射,无极昼极夜——热带②有极昼极夜,无直射——南、北寒带③既无直射,又无极昼极夜——南、北温带三、自转和公转的相互联系〔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地球公转黄道面昼夜长短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昼夜长短纬度变化五带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四季地球自转赤道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探测地内结构的途径〕①纵波〔P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速度较快,固、液、气三态物质都能传播,且V固>V液>V气②横波〔S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速度较慢,且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2、两个不连续的界面:①莫霍面:地下33km处〔大陆〕,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纪念奥地利科学家莫霍洛维奇〕②古登堡面:地下2900km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纪念德国科学家古登堡〕3、内部圈层〔1〕地壳:地壳平均厚度17km。〔其中陆壳平均33km,洋壳平均6km地壳=硅铝层〔大陆地壳〕+硅镁层〔大洋地壳〕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2〕地幔:地幔=上地幔〔包括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上地幔底部〕+下地幔〔1000-2900km处组成:主要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软流层〔深度约410km〔3〕地核:地核=外核〔液态或熔融态〕+内核〔固态〕〔外核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局部〕内部圈层范围及厚度组成物质主要特征地壳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17km。陆壳平均33km,洋壳平均6km硅铝层、硅镁层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双层构造:硅铝层〔不连续分布〕、硅镁层〔连续分布〕地幔莫霍面和古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