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高一历史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高一历史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高一历史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高一历史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高一历史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咏史(左思)第二单元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素养:(1)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

(2)从史料实证角度探究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及影响。

(3)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两税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从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赋税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统一的重要性。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血缘)西周

军功授爵制(军功)战国

察举制(德才)汉代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一.魏晋至隋唐制度革新之选官制度——国之栋梁1、魏晋之九品中正制1)背景:①汉末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②抑制地方大族,集权中央;

③察举制自身弊端,不适应选拔需求2)选拔标准3)选拔方式:品评官(中正官)评定4)评价家世、品德、才能并重→门第成为唯一标准一.魏晋至隋唐制度革新之选官制度——国之栋梁1、魏晋之九品中正制材料一: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4)评价积极:初期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及维护曹魏政权起过一定积极作用;评议权收归中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后来成为士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集权。材料二: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一.魏晋至隋唐制度革新之选官制度——国之栋梁2、科举制材料三: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世官制(血缘)西周

军功授爵制(军功)战国

察举制(德才)汉代九品中正制

家世门第)魏晋南北朝科举制

(?)隋唐及以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科举制创立的背景①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②统治者要求巩固权力,加强中央集权③九品中正制的弊端2)发展历程: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始建进士科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首创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一.魏晋至隋唐制度革新之选官制度——国之栋梁2、科举制材料四: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3)创新之处:(1)选官方式:由推荐品评演变为分科考试、择优录取(2)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3)选官原则:制度化、逐渐公开公平公正、科学合理一.魏晋至隋唐制度革新之选官制度——国之栋梁2、科举制材料五: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4)评价积极:(1)扩大了选官范围,有利于打破士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2)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3)促进文化教育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4)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一.魏晋至隋唐制度革新之选官制度——国之栋梁2、科举制材料六: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4)评价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小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朝代夏商周秦国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选官制度选官方式选官标准世卿世禄制世袭血缘军功爵制任命军功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品行九品中正制评定授官门第科举制分科考试才学一.魏晋至隋唐制度革新之选官制度——国之栋梁趋势

(1)选官方式:由推荐品评演变为分科考试、择优录取(2)选官标准:由品行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3)选官权:逐渐从地方收归中央(4)选官原则:制度化、逐渐公开公平公正、科学合理二、魏晋至隋唐中央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国之中枢1、三省六部制1)形成与发展过程西汉中朝官尚书令东汉设立尚书台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二、魏晋至隋唐中央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国之中枢1、三省六部制2)运行程序政事堂(中书门下)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草拟诏令负责执行审核诏令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①分工明确,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②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监督和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3)影响二、魏晋至隋唐中央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国之中枢小结:中国古代中央中枢体系的演变趋势秦三公九卿制汉内外朝制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古代民众的义务:“税”+“役”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力役、军役、杂役等等三、魏晋至隋唐赋税制度的革新

——国之命脉魏晋南北朝唐初唐中后期租庸调制租调制创新之处庸: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结合教材p40梳理:为什么要实施两税法?怎么实施两税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租:粮食调:帛或布①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②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三、魏晋至隋唐赋税制度的革新

——国之命脉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唐)陆贽三、魏晋至隋唐赋税制度的革新

——国之命脉两税法材料七: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白寿彝《中国通史》1、背景:(1)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2)人口逃亡,户籍减少

(3)税收减少,财政困难2、确立:780年,唐德宗实施两税法3、内容:见课本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次数征收方式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租庸调、杂役户税和地税受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一次征收夏、秋两季征收实物概以钱计放松了人身控制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固定了收税时间改变了征收方式两税法4、创新之处:三、魏晋至隋唐赋税制度的革新

——国之命脉三、魏晋至隋唐赋税制度的革新

——国之命脉两税法5、评价积极:(1)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体现社会公平;

同时减轻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2)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3)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4)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消极:(1)田亩资产长期不核查审定,征税严重不合理(2)以货币征税,商人易随意指定物价(3)税外加征杂税,人民负担逐渐加重三、魏晋至隋唐赋税制度的革新

——国之命脉史论要点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看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财产为主过渡。(2)赋税品种:税种减少,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土地税。(3)征税方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变。(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5)人身控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公平开放【本课小结】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科学规范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放松控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四、试题训练1、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当官。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实行了()A.九品中正制B.科举制

C.分封制D.宗法制2、唐朝诗人孟郊曾作诗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与诗中描述的情景相关的制度是()A.察举制

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

D.九品中正制AB四、试题训练3、易中天评价某制度“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它是一个严密而精致的体系,尽可能地实现了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他最有可能评价的是()A.西周的分封制B.汉朝的中朝制度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D.清朝的密折制度4、钱穆先生这样描述唐代中枢机构的运行机制: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①——发出。经皇帝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下达——②—加予复核。若它反对此项诏书,可将原诏书批注送还,每一命令,必须由其副署,才能正式生效,然后送—③——执行。①②③对应的机构分别是()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B.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D.门下省、御史台、尚书省CA四、试题训练5、史学家钱穆先生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