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杨园:从自然之秋到文人之秋-《故都的秋》《赤壁赋》秋景赏读_第1页
2.杨园:从自然之秋到文人之秋-《故都的秋》《赤壁赋》秋景赏读_第2页
2.杨园:从自然之秋到文人之秋-《故都的秋》《赤壁赋》秋景赏读_第3页
2.杨园:从自然之秋到文人之秋-《故都的秋》《赤壁赋》秋景赏读_第4页
2.杨园:从自然之秋到文人之秋-《故都的秋》《赤壁赋》秋景赏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园:从自然之秋到文人之秋——《故都的秋》《赤壁赋》秋景赏读◎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作品,品味语言,梳理《故都的秋》第三段《赤壁赋》第一段中的意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两篇文章中秋景的意境。2.对比品鉴,发现文人笔下景物描写的个性化、审美取向的独特性,欣赏文人对自然之秋的重塑,获得以自然为心灵寄托的审美体验。◎教学过程【导入】猜色游戏展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行的“中国美色”系列明信片中的色谱卡,学生猜色名。展示古人对这些颜色的命名,以竹月色、秋香色为例,发现:美感来自于文字带来的审美意境。【课堂情境】上新了·秋天今天正好是11月11日,双11购物节正在火热进行中,各商家纷纷上新。姑蔑文创公司准备上新一套秋季文创明信片——故都的秋。【活动一】产品完善姑蔑文创公司总裁是郁达夫的头号粉丝,淘宝账号昵称为“达夫一生推”,最喜欢《故都的秋》第三段,然而正是与这一段相配的明信片图片,总裁最不满意。你作为姑蔑文创公司的总裁,请参照评价标准给明信片配图提出修改建议。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图文对比,对照评价标准,梳理《故都的秋》第三段中的典型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整体意境。从“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等语句中明白郁达夫喜爱的是衰败清冷到极致的秋。【活动二】买家评价经过修改,秋季文创明信片一上架,就吸引了不少文艺青年。朱自清、史铁生、苏轼、姚鼐的粉丝也纷纷下单,并针对与《故都的秋》相配的那一张,留下了买家评价:清粉:衰败的秋景别有意味,但我还是更喜欢夏季荷塘,田田莲叶,脉脉流水,朦胧而幽静。铁丝:细小的东西也常常吸引我,那里有轰然坠地,摔开万丈金光的露珠,推荐各位亲去地坛走走,荒芜但并不衰败。鼐丝:生命在于运动,枯坐于破屋之中有何乐趣,各位不如去赏泰山遒劲壮美的大雪,霞光万丈的日出。你作为苏东坡粉丝,请根据《赤壁赋》第一段,写下你的买家评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诵读《赤壁赋》第一段,从语言细节、意象选取等角度,明白《赤壁赋》中的秋景有宽广、旷远、宁静等特点。与郁达夫的秋景并不相同。【活动三】卖家回复有一位买家,发现《达夫日记》笔下现实的秋景与《故都的秋》中的秋景差异很大,在买家评价中吐槽《故都的秋》与现实不符。8月15日,“中午做人力车返寓,热极;比之青岛,北平究竟要热一点。”8月16日,“今天是双星节,但天上却布满了灰云,晨起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余杞qǐ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明日来坐索(守候索取)。”8月17日,“晨起,为王余杞qǐ写了二千字,题名《故都的秋》。”——《达夫日记》(1934)姑蔑文创公司的总裁“达夫一生推”按捺不住,在卖家回复中解释道:达夫用文字营造的秋天,不仅是眼前的秋天,还是心中的秋天不仅是现实的秋天,还是想象的秋天不仅是客观的秋天,还是主观的秋天不仅是功用的秋天,还是审美的秋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达夫日记》中天气热、阴,秋意淡,状态忙;而《故都的秋》中是天气凉、晴,秋意浓,状态闲。对比后明白,《故都的秋》是文人之秋,与现实之秋不必完全一致。《赤壁赋》中的秋景何尝不是如此呢。文人之秋不是对自然之秋的简单再现,文学也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刻板复制,文人用自己的文字构建了一个个审美意境,寻觅自己在尘世中无法获得的美。【课后作业】郁达夫和苏轼写下的都是独属于自己的秋天,请同学们观照自己,选取你喜欢的秋景,用文字传递出属于你的秋天,属于你的审美意境。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单元设计说明】本单元所选的是中国古代和现当代的写景散文名篇,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任务群的主要学习目标和内容是:通过“景物之美”“绘景之法”“写法之由”三个方面的赏析,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鉴赏品位,同时借鉴这些文章的写法,进行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真实课堂教学情境,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培养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2.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分析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景物的角度和艺术手法,体会不同作家的语言特点和审美追求,进而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3.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和个人际遇对于作家写作风格的影响;4.借鉴本专题散文的写法,自觉地运用言语活动经验,创作写景抒情散文。【单元评价标准】1.学生能找到作品中的景物描写,能分析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景物的角度和艺术手法,把握作品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2.学生能抓住词、句、段等细节,推敲文本中的精彩语段,把握散文从“这一篇”到“这一人”的独特语言表达;3.学生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认识中国文人的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体会民族审美心理;4.学生能结合本专题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如物象选择、意境营造、语言建构、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独立创作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学习呈现方式】研习型、探讨型、活动型【单元课时安排】(共9课时)1.披文入情:写景抒情散文的景物之美2课时研习活动2.格物致知:写景抒情散文的绘景之法2课时研习活动3.观文见心:写景抒情散文的笔法之由3课时研习探讨4.情动辞发:写景抒情散文的创作之途2课时活动探讨【单元情境任务】围绕“自然情怀”主题,姑蔑文创公司要上新一系列与中国散文作品相关的文创产品,现在已经选定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五篇文章。设计内容与要求:1.文创产品的设计须以第七单元的五篇写景散文为依据;2.根据所选散文所描绘的景物及其意境,设计一组明信片;3.根据散文的情理关系,设计一款书签(包含硬笔或软笔的书法作品);4.制作《四季的记忆》配乐朗诵光碟。【单元教学内容】《文心雕龙·知音》篇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人莫见其面,观文辄见其心。”作家的创作,往往先有了情思再发而为文辞;作为读者,则可以通过文辞把握作家的情思,如同沿着水流向上追溯源头,即使年代相隔遥远,也能够体察到作者的幽微的心境与趣味。一、披文入情:写景抒情散文的景物之美通过品读《故都的秋》和《赤壁赋》中的景物描写,体会独特的景物之美,理解并欣赏文人独特的审美品味,制作、完善一组符合作者审美情趣的明信片。(第一课时另附教案)二、格物致知:写景抒情散文的绘景之法通过鉴赏作品中的景物特点、意境氛围等,分析作品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结合《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抓住词、句、段等细节,推敲文本中的精彩语段,分析文中的景与情是如何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的。摘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片段,撰写点评文字,誊抄为硬笔或软笔的书法作品,最终完成一个书签的制作。三、观文见心:写景抒情散文的笔法之由赤壁是古代战场,当年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引发了无数人的历史之叹、哲学之思;泰山为五岳之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登临赋诗者众多;“悲秋”的文学传统,“江南”的文化联想……无不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学者反复吟咏。为了加深对文创产品文化内涵的理解,文创社特邀一批“专家”(学生事先查阅相关资料,各组推选代表),开设“传统文人审美情趣”“个体际遇与人生之思”系列微讲座,结合《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两篇文章,兼谈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三位作家,体察写景艺术折射出的民族审美传统,以及作者个人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四、情动辞发: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之途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借鉴这些文章的写法,进行写景抒情散文的练习:观察校园中的景致,选取当中的一处景物,以“四季的记忆”为主题,写一篇散文。写完之后可以与同学交换阅读,互相品评,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完成后,再配上合适的音乐,用自己的声音加以演绎,录制《四季的记忆》配乐朗诵光碟。创设真实情境,开展深度学习——试评杨园老师《从自然之秋到人文之秋》一课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陈智峰杨园老师的《从自然之秋到人文之秋》作为本次浙江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第一堂正式参赛课(之前有一节暖场课),甫一亮相,就奠定了本次活动的基调,较好地落实了新课改新课标的理念,展现了新教材新教法,给人以眼前一亮之感。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授课之日适逢11月11日,杨老师的导入很好地利用了“双十一”的真实生活情境,以姑蔑(龙游的旧称)文创公司的“上新了·秋天”——准备上新一套秋季文创明信片——作为课堂学习情境,巧妙地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链接在一起,用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文创产品(明信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利用图文对照,强化文本细读在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之后,杨老师又以《故都的秋》第三段为例,图文对照,引导学生对一张存在不少问题的明信片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并提供了“秋季文创明信片评价标准”作为学习支架。这一环节,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近10名同学踊跃发言,指出了明信片图案与文本之间存在的偏差。这个环节在跨媒介阅读中无痕地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文本细读,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并掌握了郁达夫笔下的景物特征。三、提供互文联读,开展深度学习在深入学习《故都的秋》一文的基础上,杨老师带领学生链接整个单元,以《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登泰山记》作为联读参照,并引导学生聚焦《赤壁赋》首段,以“买家评价”这一典型任务写下对赤壁秋景的感悟,以写促读,从而让学生自主进行深度学习,多位学生展示了精彩纷呈的个性解读和朗诵,彰显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之后又提供了郁达夫的同期日记作为参照阅读,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明白了“达夫日记”中的自然之秋与《故都的秋》的人文之秋之间的差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