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呼一览表_第1页
古代称呼一览表_第2页
古代称呼一览表_第3页
古代称呼一览表_第4页
古代称呼一览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称呼一览表古代称呼一览表蔡谱畅想一、古代年龄称谓不满周岁 襁褓;2—3岁 孩提;女孩7岁 髫年;男孩8岁 龆年;幼年泛称 总角;10岁以下 黄口;13—15岁 舞勺之年;15—20岁 舞象之年;12岁(女) 金钗之年;13岁(女) 豆蔻年华;15岁(女) 及笄之年;16岁(女)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 桃李年华;24岁(女) 花信年华;至出嫁 梅之年;至30岁(女) 半老徐娘;20岁(男) 弱冠;30岁(男) 而立之年;40岁(男)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一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 杖朝之年;80—90岁 耄耋之年;90岁 鲐背之年;100岁 期颐。二、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弱冠:指男子20岁。三、古代君主的称谓、探源古代君主的称谓。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称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为孤、寡、不谷。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朕,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遂成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天子,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万岁,约始约战国,盛行于秦汉。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皆呼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陛下遂成为对国君的尊称。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君字古体从字,意即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号篇)。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体发展而来的,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原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尚书。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汉书。丙吉传》更称君为元首,《说文》释君曰: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君字意义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君从作为下之所归心的部落首领,变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与君主有关的用语;君主即位叫践昨、践祚、登极、登庸、御极。皇帝发出的指示,命为制,令为诏,后也称旨或圣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文告称皇榜。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书称朱批、朱谕、上谕。臣下谄颂皇帝的诏令为丝纶、纶音。皇帝的容貌称龙颜、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褚、龙袍。皇帝乘的车称辇,外出称行幸。皇帝所作所为与所用之物称御x。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行为称钦,所用之印称玺。侍奉皇帝称尚,如尚衣、尚食、尚书。皇帝死了称驾崩,坟墓称陵。四、我国古代贵妇人的称谓在古代,我国的妇人也有着三六九等之分。就贵妇人而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夫人一一在周代天子之妃日后,诸侯日夫人。到汉代,列侯的妻子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称太夫人。汉代皇帝的妾也称夫人。唐代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国公的母或妻及妃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为郡夫人。宋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则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在古代,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现在,夫人一词已常被用来作为朋友间问候的客套词。淑人一一宋徽宗时定制。文官正、从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硕人一一妇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硕人。令人一一宋制,内命妇有奉恩令人等封号,为正六品。外命妇之号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恭人一一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为六品。明清为四品官之妻的封号。清又以奉恩将军之妻为恭人。宜人一一宋代正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安人一一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明清则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孺人一一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土曰妇人,庶人曰妻。宋代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号,则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号。旧时也通用为奴人的尊称。上述贵妇人的称谓,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妇的等级由下而上的排列是: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硕人、淑人、夫人。五、中华女性称谓自古至今,中国女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由此,在古籍诗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对她们的尊称、敬称,美称和雅称。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丽人、玉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六、我国古代教师的称谓由于学校名称的繁杂,受教育的对象不同,在我国古代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教师的称谓不尽相同。夫子《始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师泛指老师、教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傅老师的通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保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先生老师《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宗师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老师教授学生的人。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教习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教谕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论,掌文庙祭把,教育所属生员。教授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置教授。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自以不习吏事,就教职,选授江南府教授。助教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于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学博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清代它又成为州县学官的别称。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元代路、州、县及书院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学录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元代路学设学录,协助教授教育所属生员。学官又称教官。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监学清代中等学堂以上设监学;掌稽察学生出入。考察学生功课勤惰等事。司业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历代沿置,为学官,至清末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司业博士为之师。祭酒汉平帝时始置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后称国于监祭酒,至清末废。学政宋代太学的教官。《宋史•汪解传》:熙宁大学成,分录学政。讲郎讲授经书的官员。《后汉书•儒林传》:又识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汉《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太保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的官,也称太师太傅。七、古代的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昧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嫖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开头日: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日: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情况。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编《当代百家姓》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按当时人口数算,前100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这100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张刘陈5姓就有3亿多人口。李8700万、王8000万、张800万、刘6000万、陈5000万。全国各城市的大姓情况也不一样,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这个数字踉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氏,下面就来介绍氏。八、古代的氏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前面提到过,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姒、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6)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A、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B、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公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田。C、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F、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今天在公共社交场合的贵姓、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上包括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另外,古代姓氏还有几点值得注意: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那么男子称什么呢?1、贵者称氏;2、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当时是通称。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有人认为里面隐含了朴素的优生学。春秋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缀、后缀。A、前缀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B、以夫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如晋姬、武姜、文赢。C、加氏、女、母、姬、媪、妪等后缀,如张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等。九、古代的名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即(1)不以国(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隐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币。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者39人,佛者24人。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土),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泠、潜、济、浚、澄(水),刚好是五行一个循环。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另外,汉人取名:(1)尚英武,雄浑劲健。像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这很常用。(2)见贤思齐、追慕圣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张尧、黄舜等就体现这一特色。(3)求长生长寿。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见。王莽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春秋》讥二名,《公羊传》:二名非礼也,可能单名多于双名的原因。西汉15帝,二人复名;东汉13帝全单名。西汉至东晋,54帝,4个复名,单名94%,东汉以后,尤其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时间佛名盛行:金刚、力士、文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随处可见,以带佛气。僧、佛、摩、梵、昙,直取佛名也很多。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因单名易于避讳。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五代时,因《尚书•太甲上》有旁求俊彦《伪孔传》有美士日彦。故而,据正史载,五代共有87人以彦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为时尚。元末,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还不知,典出《孟子》:士,诚小人也之句。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至今,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其字当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1744年,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垂维佑钦绍念显扬1920年,孔令贴又在这30个字后续了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清满贵族则喜欢用安、福、永、泰、保全、常荣、桂祥等吉利字命名。而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小骏(马)、小凤、凤儿。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护身符的重量)。性变法:女当男养,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新妹、宝姬、秋月等。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囱、二囱、三囱;根大、根亮(两)根山(三)张益(一)张耳(二)张山散(三)等。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孙五代。综合的,如润土(节令加五行)。民国年间尚洋名:玛丽、海伦、彼德、约翰、汤姆很多。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现在的趋向:朦胧、洋名、多字名。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十、古代的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皙,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睿立T肿影海淌庾滞濉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十一、古代的号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1、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奕)自号且乐道人。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一一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罴滓晟院偶滓耍辉T遥院派凶笊鞔T拭髯院抛Vx干笤诿窦漫荼涑勺V健V臁s穑院畔p舴疾荽迓洌埔院沤系谝环缌鞑抛樱站人禄橐霭钢髡摺P焓髫B院呕盥正值廊恕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类似例子再如:山抹微云秦学士一一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露花倒影柳屯田一一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张孤雁一一张炎《解连环•孤雁》红杏尚书一一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自号),而非原名。艺号(赠号):张英杰一一盖叫天,牛俊国一一牛得草,荀慧生一一白牡丹,李慧敏一一白玉霜,毛稚黄一一毛三瘦。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芜说的是翁同和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3、以封爵、谥号为号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况。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鲁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岁,共用过140多个名号(主笔名)。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改名树人。1898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1818年,《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1933年26个和1934年41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时期。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郑板桥集题画。靳秋四索画),所以近代以后,尤其建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王力自号龙虫并雕斋;姚雪垠,无止境斋;叶圣陶未厌居,俞平柏古槐书屋,此可谓遗风。中国古代称谓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1、宗族称谓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宗子: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嗣子: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嗣子一经礼法认可,地位与亲子等同。古代礼法对嗣子问题,有明确的规定。一、必须是同姓。二、必须是同宗的支子。三、辈分必须相当。公子:诸侯王(公)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公子。另外诸侯的女儿也可以称作公子。考妣:父母又称为考妣。后多指已死的父母,即亡父亡母。继父:生父死后,母亲再嫁之夫称为继父。八母:八种身份不同的母亲,即指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嫡母:妾的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对于嫡母,服制是斩衰三年。继母:父亲的后妻称为继母,对于继母,服制也是齐衰三年。养母:过继儿子称收养他的母亲为养母。对养母服制是斩衰三年。慈母: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后,其父令别的妾抚育,此别妾就是此子的慈母。嫁母:亲母因父亲死后再嫁,称作嫁母。为嫁母服齐衰杖期。出母:被父亲休弃的生母称作出母。为出母服齐衰杖期。庶母:父亲的妾称为庶母。士为庶母服缌麻。乳母:父妾之中曾乳育己者称她为乳母。为乳母服缌麻。九族:九族所指,说法不一。一说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己身、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儿子);母族三即: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2、亲属称谓中国古代亲属称谓家谱总览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具体称谓如下: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祖父(母):父之父(母)。父母:父,母。己身:自己本代。子:子。孙:子之子。曾孙:孙之子。玄孙:曾孙之子。来孙: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世父(伯父):父之兄。叔父:父之弟。世母(伯母):世父之妻。叔母(婶):叔父之妻。姑(姑母):父之姊妹。姑父:姑之夫。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父之伯叔。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父之伯母、叔母。从祖父(堂伯、堂叔):父之从兄弟。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从祖父之妻。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叔妻子。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族父:族祖父之子。族兄弟:族父之子。嫂:兄之妻。弟妇:弟之妇。从子(侄):兄弟之子。从女(侄女):兄弟之女。从孙:兄弟之孙。甥(外甥出):姊妹之子。私:姊妹之夫。女婿(子婿、婿):女之夫。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舅(舅父):母之兄弟。舅母(妗子):舅之妻。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姨父:姨母之夫。中表(姨表):姨之子女。从舅:母之从元弟。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子女。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妻之父。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姨(姨子):妻之姊妹。妻侄:妻之兄弟之子。舅(嫜、公):夫之父。姑(婆):夫之母。姑嫜、舅姑:夫之父母(俗称公婆)。伯叔(大伯、大叔子):夫之兄弟。小姑子:夫之妹。娣妇:夫之弟妇。姒姆:夫之嫂。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亲家:妻之父母与夫之父母之间的婚姻。具体地说,夫之父为姻,妻之父为婚。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古今亲属称谓杂谈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家: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舍: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亡: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犬: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及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小: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六亲:六亲即六种亲属。对六亲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亚。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说指父母、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三弟之子、从父母亡子女之子。隶巍,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现代比较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类也泛指亲属。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古今妻子称谓:我们现在称男人的配偶为妻子。而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竟有近四十种之多。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皇后:皇帝的妻子。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荆妻: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娘子: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内人: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内掌柜的: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太太: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妻子:指的是妻子的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有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老伴儿: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娘儿们、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媳妇儿: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老婆: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老爱:因称老婆太俗语,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方法叫老爱。继室、续弦:妻殁再聚约。家里、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女人: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贱内、贱媳:古人对妻子的谦称。爱人:男女互称。老马子、后头人:河南农村对妻子的称呼。右客: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种称呼。伙计、搭档:现代都市流行的对妻子的俗称。参谋长、内务部长:现代人对能干持家贤惠妻子的尊称。附:旧时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如夫人、妇君等。古今对丈夫的称谓我们对女子的配偶称作丈夫。此外对丈夫的称谓还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爱人、当家的、前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头子、那口子、男人、老爱、那位老板等。古今对父母的称谓: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古今对夫妻的称谓:夫妻在古今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鸳鸯:原指兄弟,我国古代曾把鸳鸯比作兄弟。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后用鸳鸯来比夫妇,始于唐人卢照邻。丈夫小考: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称为丈夫,这是一种古时礼仪。另外,古代把人长八尺的魁梧男子称作丈夫。在春秋战国之交,丈夫的词义扩大了,不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还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婴。娘子小谈:娘子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爱称,在元代以前,称妻子为娘子是不对的。宋代之前,娘子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到了唐代,唐玄宗后期好声色,宠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宫中号称为娘子。这里的娘子,显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妻子的称呼。到了元代,社会上已普遍称呼已婚妇女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习惯称少妇为娘子,而且带有娇爱的味道。随著称妻为娘子的流行,一般妇女也就称为某娘了,如称接生婆为老娘。称巫婆为师娘,称男女关系不清的女人为夫娘,以及鄙称妇女为婆娘等等,通称她们为娘们。什么叫丈人,丈人现在通常指称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仅指岳父了。一、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三、丈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四、丈人’代表岳父。结发的含义: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连襟趣话:在我国民间,通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连襟的来历与我国著名的诗人杜甫、洪迈有关。较早在笔下出现这个词语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子,叙论起来,两家还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或一起聊天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叙述结交经过,有一句是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这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它还没有后来的那种关系。北宋末年,洪迈有个堂兄是石泉州的幕宾,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荐去京城供职,洪迈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里面便有襟袂相连一句。而比洪迈还早一些的马永卿,在所著《懒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也呼连襟,和洪迈写的谢启相对照,可见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就已通行,并具有与现在相同的内容了。岳父、岳母称呼的由来。古代帝王常临名山绝顶,设坛祭天地山川,晋封公侯百官,史称封禅。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禅泰山,中书令张项做封禅使。张把女婿郑镒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后来玄宗问起郑镒的升迁事,郑镒支支吾吾,无言以对。在旁边的黄幡绰讥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张项徇私,很不高兴,不久把郑镒降回原九品。后来,人们知道此事,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同时,又把妻母称为岳母。东床的缘来:东床指女婿。东晋时郗鉴让门人到王导家去物色女婿。门人回来说:王家少年都不错,但听得消息时,一个个都装出矜持的样子,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东床,只顾吃东西,好像没听到我们说话一样。郗鉴一听忙说:这个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以后,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3、礼俗称谓等级称谓类君:周代称诸侯为君。君在天子之下,大夫之上,指的是诸侯。秦统一天下后,称皇帝为君。君还是战国、秦汉时期贵族、功臣的封号。如齐国田文号盂尝君,魏以子无忌号信陵君,汉郦食其号广野君,刘敬号奉春君,君后来又引申为对男子的尊称,故父和夫也可称君。臣:上古指男性奴隶。后来君与臣对举,臣包括因君外的任何人。后臣引申为对己的谦称。士:商、西周、春秋时统治者的最低层及其成员。周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的统治区域,担任家的官职的通常是士,称为家臣。士大夫受过教育,有知识、有才能,因此,后来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战国时代的士大体分为四类,一类为学士,如庄子、荀子等。一类为策士,如苏秦、张仪,即所谓纵横家。一类为方士或术士。最下的一类为食客,这类人有士之名,无士之实,多是贵族的鹰犬。民:上古时把奴隶称作民。或称黎民、黎、苗民、众人、庶人、庶民,通称庶民。臣与民在上方都是奴隶,但有区别:臣是柔顺驯服的奴隶,民是暴戾难以驾驭的奴隶。奴隶:为奴隶主劳动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甚至杀死。工、奴、奚、臣、妾等都是奴隶,小臣、仆侍、妾婢、阍人看门人)、寺人(宦)等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奴隶,金工、车工等是从事工业生产的奴隶,大量的则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君子:古代对贵族男子的通称。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对比。此外,妻称夫也叫君子。百姓:古代对贵族的总称。商代的奴隶主是贵族,总称为百姓(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商王是贵族的最高代表,自称为余一人,周代仍有这种称号,战国以后,百姓为平民的通称,与民为同义词。黎民:平民也称黎民,亦即众民的意思。因黎通骊,黑色,黎民因黑发而名。黔首: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据说秦商黑色,平时平民都用黑布包头,帮称黔首。布衣:即平民,古代人富人穿丝,平民穿麻布,所以称布衣。庶人:又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西周时庶人可作为被封赐的对象,其身份比奴隶高。春秋时,庶人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隶之上。秦汉以后,泛指没有官的一般平民。对自己的谦称类鄙人:鄙人本意指发居于郊野之人。后古人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臣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后采也完全表示谦称。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词。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小可:宋元间人自称谦词。小生:旧时晚辈对尊长称自己的谦词。小子:旧时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自称的谦词。晚生:旧时父人对前辈称己的谦词。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词。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不才:旧时男子自谦词。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不妄:旧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不妄意为无才能的意思。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故自谦不敏。晚生后学晚侍年轻人在年长者面前的谦称。在下:自称的谦词,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妾: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妾是旧时正妻之外的小妻、侧室、偏房,在家庭中地位极低,故妇女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奴、奴家: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奴即表示不自由,从人役使的仆役,故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有时男子亦以之为谦称。未亡人:寡妇的自称。孤、孤家、寡、寡人、朕:古代皇帝的自称。不谷:古代诸侯的自称。尊称类父: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父本义不是父亲,而是父系氏族社会中司火的长者,后成为对男子的尊称。大约至周代,父才成为父亲的别称。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甚至父亲对儿子说话,有时也以公相称,用来表示郑重或爱重。子:古代尊称,男女皆可称之。学生对老师也称子。夫妻之间又互称内子和外子。长者:古代尊称。指有德行受尊敬的人。卿:古代尊称,古时使用较广,君称臣为卿,夫妻之间称卿或卿卿。先生:古代尊称,多称师长、老人或有德行的人。阁下:是旧时对一般人的尊称。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也是由于亲属同辈间互相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阁下的侍从告,而将侍从称阁下,后来逐渐演变为对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足下:在古代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足下意为您。麾下:是对将帅的尊称。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口乎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尊称。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帝王的尊称,唐代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令尊: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令有善、美之意,故用为敬词。尊公:亦称尊大人、尊大君。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尊与卑相对,指地位或辈分高,故用敬词,如尊翁、尊驾。令堂:旧时称对方母亲的敬词。令郎: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原称令郎君。令嗣: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同令郎。令子: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令爱:并作令媛。旧时称对方女儿的敬词。令正:旧时称对方嫡妻的敬词。令兄:旧时称对方之兄的敬词。令弟:旧时称对方之弟的敬词。令坦:旧时称对方大婿的敬词。仁兄:旧时对同辈友人的敬称。常用于书信。贤兄:旧时对同辈友人的敬称,贤指德才之众,故用为敬词。仁弟:旧时对同辈中青年者的敬称。师长对学生,年长者对幼子亦常以之为称,表示爱重。贤弟:贤弟意为仁弟,贤有德行好、才能出众之意,故习以为敬词。4、古代交友的称谓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相交的朋友。刎颈之交:哪怕砍头也不变心的朋友,又称为生死之交。莫逆之交:意谓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杵臼之交:指交友不嫌贫贱,亦称为杵臼交。车笠之交:不以贵贱而异,友谊深厚。忘年之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认的朋友。竹马之交:形容小儿时天真无邪,亲昵嬉戏之状。5、古代对媒人的称呼媒人:撮合男女成婚的人,多为老年妇女充当。月老:媒人之代称。红娘:媒人之代称。取于元代杂剧《西厢记》中莺莺的婢女。三姑六婆:指从事九种职业的女人。三姑即从事宗数活动的三种职业女人:尼姑、道姑、卦姑。六婆中牙婆指贩卖人口的贩子,媒婆指专门撮合婚姻的,师婆即区婆,虔婆指妓院的鸨母,稳婆指接生婆,药婆职业不详。6、古代对老师的称呼师父、师傅:对老师的尊称。师傅原为春秋时国君的老师。夫子:古代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尤其流行于旧时私塾。师长:教师的尊称。外傅:古代对教师的特称。博士:经学教师称博士。至唐朝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宋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后世相沿。讲师: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助教:古代学官名。教师。西晋武帝咸宁四年设置,协助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设置。唐代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等都设有助教。明、清两代,仅仅有国子监助教。为国子学(即后来的国子监)教师。教渝: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到元、明、清的县学照样设置。教习:明朝人选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后,教师仍用其名。经师:汉代以后历代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经师。训导:明清时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渝,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先生: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的尊称。老师:原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称谓。服务员的古代称呼:古代服务员被称为店小二,这是因为自宋以来直到民初,老百姓是没有名字的,只有上学才有学名,一旦做官,就有官名,古代服务员为平常百姓,所以被称为店小二,而店老板自然是店老大了。7、皇族称谓皇帝:中国在公元前22重年,秦王羸政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始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万岁:皇帝的代名词,一种说法认为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华山后,由他开始用万岁自称,而相沿下来的。天子:古代君王的尊称。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指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皇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太上皇:帝王尊其父为太上皇;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并自称太上皇;天子之父参与国政,称太上皇帝。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皇太子: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清代自雍正以后不立皇太子。一般称预定继承君位的长子为太子。贵嫔:妃嫔的称号。汉元帝时始置,原为妃嫔中之第一级。自魏晋至明均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昭仪:妃嫔的称号。三国魏文帝时始置,仅次于皇后,晋及南北朝多沿置。才人:妃嫔的称号。始设于晋武帝,自南北朝至明多曾沿置,唐制,才人初为宫中之正五品,后计正四品。贵妃:妃嫔的称号。南朝宋武帝时始置,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七子:女官名,位在美人、良人下,在长使少使上。良人:西汉妃嫔的称号。美人:妃嫔的称号。贵人:妃嫔的称号。东汉位次于皇后,清代贵人已降在妃嫔之下。世子:帝王示诸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称太子,清代则封亲王的嫡长子为世子。孺子:太子妃嫔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三等,又古代贵族的妾也称孺子。太孙:皇帝的长孙称太孙。历代王朝往往于太子殁后册立太孙为预定之皇位继承人。公主:帝王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汉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代大致沿用。翁主:汉代制度,诸王之女称翁主,即后世的郡主。附马:皇帝的女婿称驸马,非实官。清代称额驸。帝姬:古代对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的称呼。8、官场称谓中国历代主要官职称谓宰相:我国封建社会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意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长。丞相:官名。长期以来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称,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太尉:官名。秦时的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汉初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又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后代沿置,但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至明代废。御史大夫:官名。秦朝时始设,其位相当于副丞相。侍郎:官名。汉武帝时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郎中:官名。始设于秦,在宫闱中掌皇帝宿卫。自隋代,为各司的主官,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部员。卿: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三阊大夫:官名。战国时楚国的三阊大夫,以掌王族中势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事。将军: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后用于都督军事的武官。大将军:官名。战国时始置,汉代沿置,掌统征战,是将军最高称号。太师:官名。古代三公之r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加官,仅示荣宠而无实职。太师还是辅导太子的官,称太子太师。太傅: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名同太师。西汉时把辅导太子的官称为太子太傅。司马:官名。西周时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代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隋、唐以后,司马地位有所削减。巡抚:官名。始置于明太祖朱元璋,职能同于中央官员巡抚地方的钦差大臣。总督:是管辖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都督:汉末始设。三国时都督为率兵打仗的将帅,魏晋以后,都督成了驻地的刺史,成了辖区的军政总首长。提督:清朝官居要职。一种为提督学政,又称学政、学台,掌科举大权;一种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一个省的军务。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临时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钦差大臣。节度使:官名,武将统兵出战称总管,无事时镇守边地则称大都督。唐代,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形成所谓藩镇割据。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讳即是侍中。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交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臣之上。(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调叫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9、科举称谓中国历代主要科举称谓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举主与门生: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剌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一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贡士:古代向朝延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人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秀才: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采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为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P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控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负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解元: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人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贡生:明、清府、州、县学的科举称谓知识科举知识简介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