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活动设计《故都的秋》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活动设计欢迎下载阅读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你提供优质文档欢迎下载阅读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你提供优质文档《故都的秋》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活动设计欢迎下载阅读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你提供优质文档《故都的秋》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活动设计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已经给教育带来了空前的革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得学习资源,通过检索、构思,可以有效地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密切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本人在学习中尝试将人教版必修Ⅱ第一单元中的《故都的秋》一文运用信息技术指导语文教学,制定出本教学设计一、学生分析:1、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由于我校学生基础差,导致他们无求知、上进的愿望;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学习不好不觉得丢面子,考试不及格也无所谓,没有学习的压力;不想上课或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不肯花时间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做作业应付了事,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吃苦精神和学习毅力,一遇到学习困难就“缴械投降”。2、学生学习方法不对,事倍功半。有些学生在学习上虽花了不少时间,但学习效率很低;有的学生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学习中不得要领,缺乏针对性;有的学生学习与社会工作和课外活动的关系不能处理好,常常因工作或活动冲击学习,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很好地排除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听课效果差,不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条件。3、学生基础差,没有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因种种原因造成基础差,到高中后,教学内容更抽象,课堂信息量大,跨度大,有些教师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注意高中与初中教学中知识链的衔接,使得学生一开始就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日积月累学习中的问题越积越多,成功的体验越来越少,学习兴趣逐渐减弱。4、本课是学生学习的理解较难的一篇散文,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散文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散文分析和归纳能力,但学生对散文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以及语言运用的理解可能还有困难。另外,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仍有一定难度。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一篇经典的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个人情感,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感的眷恋,情感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紧扣“清、静、悲凉”,使文中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声、秋意,笼上了一层幽深的忧虑和冷落之情。这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因学生的欣赏基础不是较高,所以,欣赏此文要重在调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掌握该散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基本思想感情,不求面面俱到。三、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能力。(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3、情感目标:(1)品读课文优美句段,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2)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审美能力。四、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1)品味语言。(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2.学习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2)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悲凉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3.突破难点的关键通过学生自己品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秋景图,再由教师通过背景介绍、理解引导,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由此来突破难点。五、教学手段本文写景优美精妙,景物特点鲜明,感情浓郁,意味隽永,要利用网络信息引导学生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品故都秋味,感作者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的能力。上课地点是多媒体教室,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时,用多媒体课件将故都秋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并用这些图片作为ppt的背景,创设优美的意境。视频播放经典课文诵读,在聆听诵读中感知作者情感。1、情境美读中整体感知文本:配乐范读、多媒体展示诗词及图片、播放音乐等。2、在合作探究中赏析文章重点:学生自主赏析,师生合作探究,体现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六、学法辅导为学生搭建一个活动的平台,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会深入思考、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1.课前预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通过网络查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2.诵读感知法(聆听名家诵读,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3.合作探究法(学生合作探究,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同时还强调:阅读和鉴赏中的审美体验关键在于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因此,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十分尊重学生的审美选择,鼓励他们对文本进行质疑和争鸣,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学习情境,在师生、生生多边对话交流中,展现各自的想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改变了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做法,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力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努力运用现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九、教学过程【教学重点】通过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色、秋声、秋味。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用多媒体播放《秋日私语》,并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秋的诗文、图片等,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呢?----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等。古人的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描写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二、整体感知1.解题:ppt“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明确: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2.故都北平,已是历史繁华的过眼烟云。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下面,大家请听课文诵读,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播放名家的诵读视频,学生仔细聆听欣赏)三、具体研习(ppt课件)1.齐读1、2段(尽量读得语调缓慢,声情并茂),并思考:ppt作者深深眷恋的“故都的秋”有何特点?请找出全文的文眼句。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冷、清幽、清闲,寂静,悲凉)2.以各小组为单位,快速阅读3-12段,并讨论五幅秋景图分别写了哪些内容?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明确:(1)秋院静观----一椽破屋、一碗浓茶、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日光、牵牛花的蓝朵、疏疏落落的秋草(发挥学生主动性,在小组讨论基础上提问);(2)秋槐落蕊----落蕊铺得满地,踏上去,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触;扫帚的丝纹,看起来细腻、清闲,觉得有点落寞、梧桐一叶而知秋;(3)秋蝉残鸣----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像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家虫;(4)秋雨话凉----天灰沉沉的一阵凉风、息列索落的雨声、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5)秋日胜果----枣子树淡绿微黄的颜色、成熟至八九分清秋佳日。3、抓住线索,讨论分析:“清”在哪里?“静”在哪里?“悲凉”在哪里?明确:清,在色调;静,在声音;悲凉,在与作者的经历有关。四、小结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课文通过五幅有代表性的秋景图,突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眷恋、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感,并借助这些有意味的景物流露出孤寂、落寞的情怀。另:在写法上,作者把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五、最后,再结合描写秋的诗句,进一步品味本文的秋味。Ppt,诵读万美之中秋为最---------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王实甫《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六、迁移,作业;1、我们校园里的春在哪里?请写1-3个句子,要求突出春的特色。示例:校园里的春,在郁郁青青的春草中,在含苞待放的蓓蕾中,在师生共赏樱花的的欢声笑语中。2、再利用网络搜集描写秋的诗文,写成专门的学习笔记。七、板书:故都的秋庭院静观清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槐树落蕊秋草(枯黄)灰沉沉的天(灰色)以以秋蝉残鸣静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情景秋雨话凉秋声:鸽声、蝉声、风雨声、人声驭显秋日胜果悲凉情感:向往、迷恋、孤独景情开始十一、教学流程图开始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整体感知快速阅读全文,概括情感快速阅读全文,概括情感题解:老师解释题解:老师解释“故都”一词具体研习具体研习找出五幅秋景图找出五幅秋景图概括秋天的特点概括秋天的特点小结: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小结: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作业
作业
一课一研教学设计一、激情式的导入《孔雀东南飞》是爱情的绝唱,是千古的咏叹。它是一曲凄美动人的爱情悲歌,是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悲剧能“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情,既在审美愉悦中产生一种痛苦之感,并使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这就是悲剧中的崇高感。”(《美学原理》)这就是悲剧美的感染力,正如黑格尔说“悲剧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中国文学宝库中这颗璀璨的明珠——《孔雀东南飞》是如何写悲剧的,品味其悲剧美。二、深入探究悲剧写法(一)从悲剧主体探究以鲁迅先生给“悲剧”下的定义——“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为探究的切入点。1、毁灭了两个美好的人。(1)刘兰芝:具有多才多艺、勤劳贤慧、外柔内刚、忠于爱情、聪慧坚强的品质。她是一个德、才、貌齐美的人。她几无瑕疵,近乎完美,是美的化身、善的代表。作者把她塑造得越完美,她的毁灭越能激起人们心灵的震撼,更突出了悲剧的色彩。(2)焦仲卿:具有温良、孝顺、外柔内刚、忠于爱情、消极反抗的品质。他虽没有刘兰芝那么完美,但他也有着美好的人格,他的毁灭也构成了“悲剧”。2、毁灭了一段美丽的爱情。诗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段爱情的至善、至美、至真、至纯?(1)仲卿为兰芝求情。(第3节、第5节)(2)夫妻对话。(第7节,第8节)(3)夫妻誓别。(第11节,第12节)(4)生离死别。(第24、25、26节)(用flash课件再现分别情景)(5)兰芝投水(第30节)(课件再现)(6)仲卿自缢。(第31节)(课件再现)结论:1、为了获得强烈的悲剧效果,悲剧作家总是在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中表现悲剧人物的价值。唯有对美的破坏,更能激起人们对丑的憎恨;唯有对善的压制,更能唤起人们对恶的愤慨。2、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悲剧总是以正义力量的失败和善良人物的毁灭来引起人们心灵的恐惧、震撼、悲哀、同情和崇敬,从而唤起人们对邪恶不义与神秘的强制力量的痛恨、憎恶、厌弃,并油然而生改造与重建的激情。(二)从悲剧手段探究1、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作品中一对尖锐的矛盾冲突是焦仲卿、刘兰芝与焦母、刘兄的冲突。双方矛盾的实质是青年人追求爱情自由的理想与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矛盾,是善与恶、美与丑的较量。诗中焦、刘二人反抗的表现有:兰芝自遣,仲卿求情,兰芝抗兄,双双殉情。在这对矛盾斗争中,冲突双方的力量并不是势均力敌的,代表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一方的焦母刘兄势力非常强大,而代表善的一方的焦仲卿、刘兰芝力量很弱小。结论:正因为黑暗势力过大,才使得被毁灭的一方的悲剧意义显得更有价值。作品通过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强化了作品的悲剧色彩。2、起兴的开头。开头运用了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起兴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失偶,迂回飞翔的姿态让人们在心灵上不由升腾起一种黯然神伤的情绪。因此,这开头两句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哀怨、伤感的基调,暗示了作品叙述的将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3、浪漫的结尾。结尾焦、刘二人化为鸳鸯,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似乎给悲剧带来了一点亮色,其实它是“幻化的悲剧的光圈”。正是因为人民的大众心理不能承受这悲剧的结局,所以才想象出这种浪漫的结尾——既然不能美满于生前,只能寄团圆于死后。其实这更衬托了故事的“悲”,是“以喜衬悲,借乐写哀”。而且,化为鸳鸯后,“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这分明是一种悲鸣,是凄婉的控诉,浪漫中充满了悲情色彩。4、环境或景物描写的烘托和渲染。(1)以悲景衬悲情。“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第23节)、“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第27节)、“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第30节),以悲惨之景衬悲惨之情,有力地烘托了悲剧气氛。(2)以乐景衬悲情。诗中第21节,写太守迎亲,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渲染太守办婚事的气派和热闹。这与第23节中写兰芝“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的悲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一喜一悲的反差造成强烈的悲剧效果。另外,作品还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抒情性极强的议论和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对“马”的细节描写和刘兰芝五次流泪的细节描写)来强化悲剧色彩。三、歌曲渲染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用心聆听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恋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通过聆听歌曲,学生在内心深处进一步领悟这千古绝唱中的悲情。四、结束语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焦仲卿、刘兰芝这对有情人用生命唱出了封建时代的爱情挽歌;几百年后,梁山伯与祝英台两情依依,却无缘相守,演绎了一出无奈的“化蝶”;又几百年后,陆游与唐婉琴瑟相和,但因母所迫,筑就“血泪沈园”;千年过去了,这样的劳燕分飞的悲剧但愿不再上演。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永生不离不弃!
一课一研教学设计一、激情式的导入《孔雀东南飞》是爱情的绝唱,是千古的咏叹。它是一曲凄美动人的爱情悲歌,是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悲剧能“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情,既在审美愉悦中产生一种痛苦之感,并使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这就是悲剧中的崇高感。”(《美学原理》)这就是悲剧美的感染力,正如黑格尔说“悲剧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中国文学宝库中这颗璀璨的明珠——《孔雀东南飞》是如何写悲剧的,品味其悲剧美。二、深入探究悲剧写法(一)从悲剧主体探究以鲁迅先生给“悲剧”下的定义——“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为探究的切入点。1、毁灭了两个美好的人。(1)刘兰芝:具有多才多艺、勤劳贤慧、外柔内刚、忠于爱情、聪慧坚强的品质。她是一个德、才、貌齐美的人。她几无瑕疵,近乎完美,是美的化身、善的代表。作者把她塑造得越完美,她的毁灭越能激起人们心灵的震撼,更突出了悲剧的色彩。(2)焦仲卿:具有温良、孝顺、外柔内刚、忠于爱情、消极反抗的品质。他虽没有刘兰芝那么完美,但他也有着美好的人格,他的毁灭也构成了“悲剧”。2、毁灭了一段美丽的爱情。诗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段爱情的至善、至美、至真、至纯?(1)仲卿为兰芝求情。(第3节、第5节)(2)夫妻对话。(第7节,第8节)(3)夫妻誓别。(第11节,第12节)(4)生离死别。(第24、25、26节)(用flash课件再现分别情景)(5)兰芝投水(第30节)(课件再现)(6)仲卿自缢。(第31节)(课件再现)结论:1、为了获得强烈的悲剧效果,悲剧作家总是在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中表现悲剧人物的价值。唯有对美的破坏,更能激起人们对丑的憎恨;唯有对善的压制,更能唤起人们对恶的愤慨。2、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悲剧总是以正义力量的失败和善良人物的毁灭来引起人们心灵的恐惧、震撼、悲哀、同情和崇敬,从而唤起人们对邪恶不义与神秘的强制力量的痛恨、憎恶、厌弃,并油然而生改造与重建的激情。(二)从悲剧手段探究1、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作品中一对尖锐的矛盾冲突是焦仲卿、刘兰芝与焦母、刘兄的冲突。双方矛盾的实质是青年人追求爱情自由的理想与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矛盾,是善与恶、美与丑的较量。诗中焦、刘二人反抗的表现有:兰芝自遣,仲卿求情,兰芝抗兄,双双殉情。在这对矛盾斗争中,冲突双方的力量并不是势均力敌的,代表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一方的焦母刘兄势力非常强大,而代表善的一方的焦仲卿、刘兰芝力量很弱小。结论:正因为黑暗势力过大,才使得被毁灭的一方的悲剧意义显得更有价值。作品通过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强化了作品的悲剧色彩。2、起兴的开头。开头运用了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起兴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失偶,迂回飞翔的姿态让人们在心灵上不由升腾起一种黯然神伤的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习俗与文化差异试题及答案
- 2025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实施进度与资金监管报告
- 公司注销代办协议书
- 协商土地买卖协议书
- 单位委托划款协议书
- 员工持股认购协议书
- 合伙买房过户协议书
- 合伙协议生意协议书
- 公司清算收购协议书
- 2025年城市自来水厂升级改造初步设计智能化水平评估报告
- 声光电采购合同范例
- 檩条施工方案
-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卷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4-10-04-02 保健按摩师 人社厅发202332号
- 保险三方赔偿协议书范文模板
- 逻辑学导论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明清家具完整版本
- 100以内退位减法竖式计算练习题200道(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鼻出血的护理课件
- 人教版(PEP)2024年小升初英语试卷(含答案)
- Unit 8 Why do we like birthdays(单元测试)- 2024-2025学年沪教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