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美术生专题复习_第1页
2015届美术生专题复习_第2页
2015届美术生专题复习_第3页
2015届美术生专题复习_第4页
2015届美术生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届美术生专题复习(一)---等高线地形图一、不同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形态地形地貌等高线图等高线特征景观图缓坡缓坡等高线分布稀疏,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小山瞋I与陡坡陡坡等高线分布密集,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大山脊与山谷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中部海拔较两侧高1山脊、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中部海拔较两侧低L山头鞍部鞍部两侧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相近与陡崖陡崖若干条等高线交会在一起二、等高线的基本特征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高度相等。相邻的两条等高线,其高差也相同。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例如,相邻的三条等高线高程为400米、500米、600米,则等高距为100米。等高距按规定只写整数,不写零数。图中所注高程,均为海拔(绝对高度),一般用“米”作单位,“0”米表示海平面,负值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深度,如陆地最低处的死海为一400米。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闭合圈有大有小,小圈在本图内闭合,如山地或盆地。大圈虽在本图中看不到闭合,而中断在图框边上(这是因为受测区范围的限制),但它一定会在相邻的拼接起来的多张图幅中闭合。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有时也看到重合,那只有在陡崖处出现。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同比例尺等高线图上两条等高线之间间距(即水平距离,简称平距)愈大,等高线愈稀,则坡度愈缓;反之,间距愈小,等高线愈密,则坡度愈陡。偶尔也出现等高线间距相等,这叫做等齐斜坡(并不常见)。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在等高线图上如画着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直线”叫做示坡线。它总是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故又叫做降坡线。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米以下为平原,200〜500米为丘陵、500米以上为山地。

三、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方法(一)、山脊和山谷的判断方法方法:凸高为谷,凸低为脊。右图中AB线为线,CD线为线。(二)、等高线地形图中鞍部的剖面特征: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如果沿不同方向对鞍部作剖面图,可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地形剖面图。沿(三)、有关悬崖的计算:1.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n—1)xdWAHV(n+1)xd(n:悬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等高距)悬崖绝对高度的计算:(右上图)、悬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WHVH大+d(H大:指重合等高线中的最大值)、悬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一dVHWH小(H小:指重合等高线中的最小值)【例题】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读图完成1-2题陡崖A处的高度为()A.10米B.20米C.20米以上D.20米以下公路选择在该地形区通过的原因是()该部位是山脊,地势较高该部位是山谷,工程量较小该部位是鞍部,地势较低D.该部位岩层软弱,易于开挖(四)、等高线地形图中坡度的比较:坡度大小与高差(等高距)、比例尺(或与高差和比例尺的乘积)成正比,与图上距离(往往由等高线的疏密或图幅大小决定)成反比。等高线的疏密或图幅大小决定)成反比。【例题】下图是等高距相同的四幅地形图,有关a、b、c、d四处坡度大小的说法,正确的D.无法确定a>c>d>ba=b=c=dD.无法确定a>c>d>ba=b=c=db>d>c>a可以根据河流流向判定地势的高低。可以根据河流流向判定地势的高低。(五)、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河流:河流位置: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脊往往会成为河流的分水岭。河流的流向:由于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谷等高线的特征是由低处弯向高处,故可判断河流的流向。例:读下图判定河流ab段的流向河流与地势高低:等高线地形图中,例:下图中,两岛的地势差异性表现为甲岛西高东低,乙岛东高西低甲岛东高西低,乙岛中高周低甲岛中高周低,乙岛中低周高甲岛中低周高,乙岛西高东低

(六)、水库大坝的建设:水库大坝的选址:大坝一般选在峡谷处,水库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盆地或洼地处。水库范围的确定:水库范围应是由大坝及接触到的最高一条等高线共同所组成的闭合区域。图中阴影部分为库区范围大坝高度的确定:大坝高度应根据其所接触到的等高线来判定。但经常由于在山区会有各种小山丘存在,故按蓄水要求,大坝往往只能修建到一定高度。例:下图中如果只修建一个大坝,则大坝的高度约为米。(七)、交通线路的选择: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交通线路的修建一般往往与等高线平行,即“之字形”(盘山)线路。如图

中:(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通视情况判断: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经常要作通视情况(即站在某处能否看到另一处)的判断。通视情况的判断最直接的办法是将两地连线作为剖面线,画出剖面地形图,在剖面图中再将两点连成直线作为人的视线,而地势起伏如果高出人的视线,则判定为不能看到。例:某山区的一所学校,拟组织学生对附近公路的交通流量进行调查。读下图,判断在E、F、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公路上经过H处车辆的是处,并用地形地剖图解释你所作的判断。解析:分别连接EH、FH、GH,并作剖面图。(如下图)判定得知:G点能观察到经过H处的车辆。总结:对于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通视情况,可先作简单判定,然后再画剖面图证明之。一般地,我们会碰到以下一些情况,如下图所示:

⑴根据坡度陡缓情况。如果是先陡坡后缓坡,则可以看到;如果是先缓坡后陡坡,则无法看到。(如上图中左图和中图所示)⑵是否穿越沟谷。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看到。(如上图中右图所示)(九)、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内大小的判定:在等值线图,如果在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出现闭合的等值线,则:“大的更大,小的更小”。如下图中,对于A、B两处大小的判定。6WAV9;0VBW3.【例题】读下面的等高线示意图,已知a>b,读图回答第1-3题:1、有关M、N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是()①M为山坡上的洼地②N为山坡上的洼地M为山坡上的小丘④N为山坡上的小丘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若b海拔高度为200m,a海拔高度为300m,则M、N处的海拔高度为()①200<MW300②300WM<400③100<NW200④200WN<300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若图中闭合等高线的高度同为a或同为b,则M、N处的地形可能()①同为洼地②同为小丘③同为缓坡④一处为小丘,一处为洼地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四、课堂练习、选择题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完成1〜4题。图中河流的流向为A.先向南,再向西南B.向北C.先向北,再向东北D.向南图中陡崖的高度可能是A.400米B.150米C.278米D.199米肯定既能看到甲村又能看到乙村的地点是A.①B.②C.③D.④如果该区域的东面临海,当太阳从海平面上升起时,冬季不能看到但夏季能看到日出的点是C.①地D.②地A.甲村B.乙村读下图,回答5-6题。假设该地温度变化受地形影响,A.山地东北一西南走向C.山地西北一东南走向A地和B地的最小高差为A.660米B.700米则该地地形及走向为B.谷地东北一西南走向D.谷地西北一东南走向C.730米D.800米下图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其代表某种地理景观,读图回答7-9题。该种地理景观是A.小溪B.梯田C.平原D.沙滩该地理景观最有可能位于A.黄土高原B.江南丘陵C.青藏高原D.四川盆地9.下列作物最有可能在该地理景观区种植的是A.茶园B.甜菜C.谷子读等高线图,回答10-11题。D.青稞图中数字表示的各地坡度最大的是A.①B.②若上述四地均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则A.①地气温肯定较②地高C.③地降水较①地丰富下面图示的湖泊(或湖群)为咸水湖的是C.③D.④B.②地为分水岭D.④地宜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五、等高线地形图综合题答题模板:1、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分析:水库:①.选在河流,②坝一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坝一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⑤坝一一工程量的大小。)2、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分析: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