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四讲 社会政治结构课件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四讲 社会政治结构课件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四讲 社会政治结构课件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四讲 社会政治结构课件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四讲 社会政治结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第四讲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主讲人:赵树廷三个问题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前两章我们分析了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和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除受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影响外,同时还受到社会政治结构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古代政治结构的特点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

一是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一种王位继承方式。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周王室从成立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在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国王为了保证王位继承有人,都采取了广纳后妃的办法。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国王的正妻所生的儿子叫“嫡长子”,非正妻所生的儿子叫作庶子。对于国王来说,无儿子很苦恼,深恐无人继承王位而政权旁落,但儿子太多也有问题,因为争位的危险也可能造成混乱。为了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保证国王死后政权的顺利传递,于是从周公开始规定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王位。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在于定名分,即王位早有归属,嫡长子只有一个,只有他有权占据王位,这就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造成的祸乱。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嫡长子继承王位是天经地义,他的贤与不贤不在考虑之列,哪怕他是个傻子照样继续王位。比如公元209年,西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傻儿子司马衷依照嫡子继承制当了皇帝,称为晋惠帝。有一次,他在花园里听见蛤蟆叫,就问随从,这叫着的蛤蟆,是属于官家的,还是属于私家的?这是毫无意义的问题,只有傻子才会产生疑问。有一年发生灾荒,百姓饿死的很多。惠帝知道后问道:他们为什么非等着饿死,他们挨饿的时候为何不吃肉粥?喝点肉粥不就饿不死了吗?皇帝自然无法掌管朝政,只能有别人代管,于是便引出了八个宗师亲王为争夺中央统治权而进行的连年混战,史称“八王之乱”。二十八宿图星象图士是西周统治阶级中最低一个阶层,一般要靠自己的技艺和本领为卿大夫服务。这就形成了王封诸侯、诸侯封卿大夫、卿大夫封士的分封制。秦统一全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但以后历代王朝还有不同程度分封,只是性质不尽相同罢了。同嫡长子继承制一样,分封制也是企图以血缘纽带巩固政权。实际上,分封制往往是造成诸侯割据,连年征战不止。如东周列国。三是宗庙祭祀制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场所。宗庙祭祀制度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据史书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郑玄注说:周制,七庙包括太祖庙一,文王和武王庙二,亲庙四。(亲庙包括高祖、曾祖、祖父四庙)天子祭祀七代祖宗。宗庙祭祀制度,即祭祀几代祖宗的制度,自周代开始,经过秦汉,曹魏至清代基本上保持了下来。只是有些朝代的宗庙的数量有增减。如王莽祭九庙。唐开元十年立九室——祭九代祖先。这种宗庙祭祀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祭祀时有严格的程序和隆重的仪式,乐队兴师动众,人员众多)。它对维护宗族团结、维护宗法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宗族观念。韩国宫廷宗庙祭礼乐较完整地保留了来自儒家的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精神和风范世界文化遗产——江陵端午祭祀(官奴假面具,游艺活动之一)妇女要用菖蒲水洗发或饮用,或用菖蒲露化妆、洗面沫浴“端午妆”,用菖蒲根做发簪。今北京故宫前左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便是明清的太庙,右侧的中山公园是明清的社稷坛,还有祈年殿、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都是明清皇帝祭祖的地方。中国传统的宗庙祭祀制度不仅世代相传,影响到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宗族意识,而且也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日本人、新加坡人、香港人也很讲究祭祖。大户人家现在仍然设堂室祭祖。近几年港台人到陕西黄陵县皇帝陵祭祖。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祭拜黄帝陵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不论政权怎样交替,战乱如何频繁;不管是汉人统治全国,还是北方游牧民族统一全国,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宗法制度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各朝各代宗法制度的模式基本上循而未改,世代相传。在相传几千年的宗教制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具有以下四个特征:汉代刘邦曾与大臣们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种家天下的思想不仅统治者有,就是一般的平民。普通的知识分子也受其影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之所以在整个一部著作中扬刘抑曹,把刘备看作正宗,无非是站在刘氏江山天经地义的立场上来演义历史。西汉末年农民起义时觉得自己争天下理不直气不壮,于是去找西汉皇室的后裔作为自己的旗帜;绿林找来刘玄,赤眉找来刘盆子,因为起义军也认为汉是刘家天下,应当刘姓作皇帝。唯有《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喊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

家天下的主要特点是:一姓家庭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个家庭就一直统治下去。

姓秦的秦国传了三代,姓刘的西汉传了12代,姓司马的东晋传了11代,姓杨的隋朝传了两代,姓李的唐朝共传21代;姓赵的宋朝传了9代;蒙古族姓铁木真的元朝传了9代;姓朱的明朝传了16代;满族姓爱新觉罗的清朝传了13代。由此可见,中国历史,就是一部部家族统治史,一个家族接一个家族的长达二三百年(清),短则十来年的统治(秦)构成了中国的政治史。

埃及总统执政30年来首次任命副总统埃及骚乱与警民冲突第二,封国制度不断

封国制度本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废分封,建立郡县。汉代却又采纳分封制。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仍然沿用了分封制,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皇帝的家族和亲戚一直享受封邦建国的特权。历代皇帝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把自己的家族和亲戚成员分封到某个地区作官。这种制度保证了权利集中在一个血缘家族之中,同时也存在着容易引起叛乱等弊端。第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整个中国古代五千年,战争、动乱时有发生,战争和动乱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个旧家族的灭亡和随之而来的新家族的诞生。各朝各代,都有一些豪门贵族和大的家族在产生、在发展、在扩大。红楼梦里写了四大家族: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是写的南京有四个豪门大族:贾家是皇亲国戚,史家和王家都是金陵的大官僚,这四家是清代有名的势力极大的豪门大族。解放以前,民国时期,中国的四大家族是蒋、宋、孔、陈。由此可见,上下五千年,各朝代家族制度一直长盛不衰。族权和神权,政权和夫权一起统治和束缚着解放前的中国人民。

另一方面,家族制度在经济领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国的“老字号”企业几乎都是某一个家族承办的。如“乐仁堂”、“荣宝斋”,都是家族企业。现在,我们要发展私人企业,私人企业也大多是家族企业。家族制度运用得好,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为这是最佳的利益共同体。

2007年张裕葡萄酒跻身全球十强张裕酒厂缔造者南洋华侨张振勋(祖籍广东)第四,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共同性。《诗经·小雅·北山》中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是天下每一寸土地都是国王的,每一个臣子都是国王的臣民。

家国同构的格局导致了“忠孝相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就是把对家长的孝和对国家的忠相提并论。孝敬父母就是忠顺皇帝,忠顺皇帝就是孝忠国家,忠孝同义。这种宗法制度下的产物使得许多许多爱国英雄以忠于皇帝为初衷,以忠孝国家为结果。齐国管仲,秦相李斯,西汉萧何,汉朝誓灭匈奴的霍去病。蜀国诸葛亮、抗金名将岳飞,都是在“家国同构”的社会里,既孝忠皇帝又热爱祖国的英雄,既是为国捐驱,又是为皇家献身。《水浒传》里宋江骨子里也是忠于皇帝,报孝国家的,在招安之后,替国家镇压方腊。

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专制制度属于上层建筑,是政治体制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首先把中国与欧洲的同时期的政治体制加以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专制制度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所谓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是与一定的国体相适应的,比如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多采用君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古代中国与欧洲政体有以下差异(区别):第一,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衡,从古代埃及、罗马一直到中世纪,宗教势力对王权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中国的神职人员只是统治者的奴仆,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因此,中国的王权没有与之相抗衡的阻力,能够长期延续。

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们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第三,欧洲的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制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发展农业,抑制商业。正是由于以上三个不同,使得中国的君主专制能延续数千年。中国历史从踏入文明门槛的那一天就进入了专制社会,这种专制社会的阶级基础是奴隶主和地主,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统治者普遍采取对工商业和贸易压制的态度,“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基本国策。我们明白了中国与欧洲政体的不同,有助于把握专制主义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中国的君主专制主义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它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延续到清末。其社会基础是封建宗法制度,核心是君主专制集权的皇帝制度。皇帝握有国家最高权利。凌驾于一切臣民之上。并终身享有这一特权和地位,传之于子孙。君主专制的支柱是庞大的官僚集团和军队,以及宣扬君主神化和君主至上的宗教势力。在武力的征服下,宗教往往也不得不为君主专制服务,宗教的教义必须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历史上的“三武灭佛”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与佛教的斗争。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兴起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繁荣于隋唐。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几个皇帝灭佛的事件。最早的是北魏初期的魏太武帝,他自以为是皇帝的子孙,不相信“胡神”(佛),在经济上为了与寺院争夺榨取对象于公元446年下令灭佛,杀和尚、捣毁寺、塔、烧毁佛经、佛像,并严禁佛教流传。但他死后佛教又复活了。到了北周即后周武帝时,又下令灭佛。北周武帝吸取了魏太武帝灭佛的教训,在灭佛前,亲自主持召开了七次会议,为禁佛灭佛大造舆论。公元574年下令禁佛、灭佛。宣传“佛不净”,命令和尚一律还俗。没收寺院的土地和财产。当时僧尼还俗达二百万多万人。951—958年北周(后周)废佛寺3336所,毁佛像铸铜钱。俗传此钱能治病助产,算卦极灵(“周元通宝”)。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又重新繁荣起来。唐王朝中后期,有些寺院的方丈拥有众多的庄园,养了大量奴婢。比如河南少林寺,有个柏谷码庄,是少林和尚经营的庄园,占良田四十顷,还有水碾一座,简直成了地主庄园。唐武宗为了恢复专制主义,反对割据,于公元845年下令灭佛。捣毁大小寺院四万四千六百多所,给寺院庄园经济以沉重打击。还俗僧尼六十六万零五百余人。从此佛教在中国逐渐衰落。在武力的征服下,佛教势力受到致命的打击。三武灭佛的事例,说明古代皇帝往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农耕经济。因为没有广大农民的存在,也就没有封建统治。所以历朝历代曾进行过一系列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如商周井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北魏均田制、唐朝租庸调和两税法、明朝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这些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农耕经济。君主专制依赖于农耕经济,君主专制在农耕经济下愈演愈烈。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制度,从总的趋势上来看是日益强化。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秦始皇设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九卿辅助皇帝料理国事。其中三公: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管军事。秦汉之际,三公、九卿辅助天子料理朝政。皇帝又常常和三公九卿发生矛盾。说到底都是因为皇帝对三公九卿不放心,企图实行绝对的集权统治。魏晋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建立,三公九卿的权力逐渐被代替和分割,到了隋唐,三省六部替代了三公九卿(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执行各项行政工作。明代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大臣都是皇帝的办事机构。

从秦代的三公九卿到清代的军机处,国家的权力机构不断变化,主要是为了实行皇权专制统治,一旦原有的办事机构失去控制,皇帝为了把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会另外更换机构,并委之以亲信。作为对君主专制的补充,我国古代的办事制度也是采取回避制度,也就是在办理案件时,涉及到的亲属不得参与,这种制度对西方的文官制度曾有一定的影响,但总的来看,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弊大于利,权力绝对集中,重人制轻法制,缺乏必要的民主机制。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中国古代对平民百姓的人身控制主要是通过严密的户籍制度和颁布有关法令来实现的。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开始有了户口和土地管理制度。西周金文中在记载人民臣仆奴隶数量时,除了以“人”和“夫”为计量单位外,还出现了以“家”为单位的统计法。公元前548年,楚国对管辖的土地、兵卒、车马数量进行过统计调查,并编成册籍。战国时各国普遍采用了以25家为一社的“书社制度”。秦献公时,建立了“户籍相伍”的制度,商鞅变法时,实行“什伍连坐法”,规定:五家为保,十家为连,一家有罪,如不检举,十家连坐。汉代公元206年刘邦率军队入咸阳,萧何先收取秦的户籍地图,从而掌握了境内的户口,土地的基本情况。唐代规定居民自报年龄及田地面积,由官府编成薄册,“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元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又进一步,户口的类别更为复杂,根据居民的职业、民族、宗教、阶级身份以及所纳贡赋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户别。以此来平均徭役负担,作为征发赋役的根据。历代户籍制度和法令,使居民失去了流动的可能,国家便可以按郡县、乡里、什伍系统来征收税赋、摊派徭役和兵役。帝王的指令很畅通的达到每一个家庭,对每一个人身的控制就轻而易举的实现了。于是世世代代的百姓就成了世世代代不离故土的顺民。所以说,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的原因就在于此,不能或不愿出门闯世界。(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传统社会政治结构中,宗法制度和君主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的正面影响是:1、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上至群臣,下至百姓,既要忠君又要报国。2、在严密的人身控制之下,人们只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内,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家庭关系,成为人一生中的主要任务。3、在宗庙祭祀制度的熏陶下,各层人士都得尊祖敬宗,讲究家族团结。总之,在专制性很强的中国政治结构的环境中生活,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加强了。国家利益、君主利益至上的观念被强化了。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重人情而轻国法,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特点。以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是相当大的,主要表现为:专制主义缺乏民主,使中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这是造成中国人奴性化人格的根本原因。中国人往往对个人(主要指统治者)的权威和权力存有盲目的崇拜心理,因此“官本位”现象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枷锁使人的个性解放受到极大的束缚和阻碍。狭隘的自身自利的小农意识又使得中国人缺乏进取意识,自我满足,妄自尊大。

以上三章介绍了中国文化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发展环境,包括地理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