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揶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一讲学家/设帐/寺中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可据理/臆断/欤(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是非木柿盖石性坚重(3)翻译下面句子。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阅读本文后,你有何启示?【答案】(1)C(2)崩塌,倒塌;划船;此,这;原来(是)(3)①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怎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4)启示我们: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解析】【分析】(1)C项,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勺正确句读是: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故答案为C。(2)本题中的“圮”是“崩塌,倒塌”;“是”是古今异义词,“这”的意思。(3)本题①句中的求(寻找)、下流(下游)、固(本来)、颠(颠倒,错误)”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臆断(主观地判断)”几个词是赋分点。(4)这篇文章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歌颂了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嘲笑了和尚的愚笨,讽刺了儒道学的自以为高明。启示人们:要对事物全面了解,不能凭借主观臆测来处理问题。作答时可结合语句“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来分析作答。故答案为:⑴C;⑵①崩塌,倒塌;②划船;③此,这;④原来(是)⑶①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怎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⑷启示我们: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⑷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或是给人的启示,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附参考译文】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好处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可爱者甚蕃蕃:多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一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答案】(1)A(2)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解析】【分析】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年代:北宋。(1)A项的解释不正确,“益”在这里是“更加”的意思。(2)“染”“濯”“妖”“予”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3)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4)由文中莲的生长环境可知,本文借莲花赞美了作者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下依然保持的正直、坚贞的节操。故答案为:⑴A⑵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附参考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留侯论(节选)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②,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选自《古文观止》)(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弊:疲弊。(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必有过人之节及鲁肃过寻阳匹夫见辱见往事耳而轻用其锋尔安敢轻吾射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择其善者而从之(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结合文意,说说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观点。【答案】(1)D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解析】【分析】(1)A项的"过"解释为:超过/经过;B项的"见"解释为:被/了解;C项的“轻"解释为:随随便便/轻视;D项的"其"解释为:其中的,指示代词。选Do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故可断句为: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卒然”突然;“加”,侮辱;“欲”,想要;“词色”,言语和神色,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分析,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故答案为:⑴D;⑵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⑶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⑷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参考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TOC\o"1-5"\h\z(1)本文作者是朝的。(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文中“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本文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形容陋室之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文中作者以诸葛、杨雄自比,含蓄表达了自己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答案】(1)唐;刘禹锡(2)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不加装饰(3)没有嘈杂的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4)B【解析】【分析】(1)《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2)“谈笑有鸿儒”翻译为“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鸿儒”意思是“博学多识的人”。“可以调素琴”翻译为“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素”意思是“不加装饰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句中“乱”意思是“扰乱”。“案牍”指官府的公文,“劳”意思是"使••••••劳累"。语序正常,据此翻译。B.他室之陋”表述有误,应该是“陋室不陋”。故选B。故答案为:⑴唐;刘禹锡⑵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不加装饰⑶没有嘈杂的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⑷B【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参考译文】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马价十倍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②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燕策》)【注】①比:副词,接连地。②一旦:一天。下列对文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人莫知之”一句中"莫”的意思是"没有,不”。"愿子还而视之”一句中"愿”的意思是“愿意”。“一旦而马价十倍"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匹马的价钱一天就涨了十倍"。"伯乐乃还而视之”一句中"而”是表示顺承的连词。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隐含的意思是伯乐看马时的仔细。卖骏马者是一个机智聪明、善于解决问题的人。这则寓言说明,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能盲目迷信“专家”,不加分析地崇拜。【答案】(1)B(2)A【解析】【分析】(1)B项,"愿子还而视之"一句中"愿"的意思是“希望”。故B错误,选B。(2)“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隐含的意思是伯乐对马的不舍,反复的看,从"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②而马价十倍。"看出伯乐的动作神态目的是为了表现对马的喜爱重视,以此来抬高马的身价。故A错误,选A。故答案为:⑴B;(2)A【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B项,"愿子还而视之”一句中"愿”的意思是"希望”不是"愿意”。2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从这一动作神态看出伯乐目的是为了表现对马的喜爱重视,以此来抬高马的身价。【附参考译文】有个要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待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我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涨了十倍。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人,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遗之。(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陈康肃公善射睨之久而不以钱覆其口(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3)下面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文中陈康肃自信,卖油翁自大。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的技术高超。第二段写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本文揭示了"熟能生巧、艺无止境"的道理。【答案】(1)擅长;离开;盖(2)①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②康肃笑着把他送走了。(3)A【解析】【分析】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年代:北宋。(1)本题注意识记“善(擅长)、去(离开)、覆(盖)”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但”,只;“尔”,罢了;“遣”,打发。(3)A项,由“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可知陈尧咨自大;由“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知卖油翁自信。故A项说法有误。故答案为:⑴擅长;离开;盖;⑵①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②康肃笑着把他送走了;⑶A。【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出选择。【附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7.文言文阅读【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司马光《孙权劝学》)【乙】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祖华,受业双峰饶鲁①,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土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②见黜③,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选自《明史•列传》)【注释】①饶鲁:南宋著名理学家。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②伉直:正直、刚直。③黜,降职或罢免,这里指落第。用“/”给乙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两处。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解释下列句中加词语的意思。①后从父之浮梁()②志益笃()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吕蒙和汪克宽各用了什么学习方法?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案】(1)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去,到……去;专一,坚定①只是应当测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②于是就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比拟的。读书的方法很多种,吕蒙只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而汪克宽“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我们读书的方法应该因人而异不可能千篇一律。【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及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克宽十岁时,父亲教他学习双峰饶鲁的著作,能即刻有所领悟。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之"做动词用,去,到……去。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但:只,仅。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只是应当测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②乃:于是,就。句读:断句。专勤:刻苦专心的程度。异:不同。凡儿:一般的儿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于是就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比拟的。【甲】文根据“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知吕蒙的学习方法,结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乙】文根据“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可知汪克宽的学习方法,结果是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由此可知读书的方法很多种,我们应该寻找到适合自己读书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故答案为:⑴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⑵去,到……去;专一,坚定⑶①只是应当测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②于是就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比拟的。⑷读书的方法很多种,吕蒙只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而汪克宽“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我们读书的方法应该因人而异不可能千篇一律。【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掌握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从特殊标志词切入:1•句首标志词: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等;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等;③谦词:下官、窃、寡人等;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等;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等;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等。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3.句尾标志词: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等;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等。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等。⑵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⑶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以及概括文章所获启示的能力。学生解答这类习题时要先读懂题意,然后根据题意要求,到文章中找出相应的答案。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8.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选自《归田录》卷一)【乙】三上欧阳修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欧阳文忠公文集》)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亦笃学如此康肃忿然曰徐以杓酌油沥之以我酌油知之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尔安敢轻吾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之/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每走厕必挟书以往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噬好。(4)阅读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文中通过卖油翁的言行,作者旨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乙】文中作者与其他二人的事例,给我们有什么启发?【答案】(1)认真的;生气的样子;勺子;斟酒,这里指倒油(2)B①看见他射箭十次中了九次,只是微微点了点头。②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特别的嗜好。①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②好学勤奋,利用闲余时间充实自己。【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什么古今异义词,如“亦笃学如此”:也是如此认真的地学习。“笃”:认真的。再如“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酌:斟酒,这里指倒油。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选B项。都是"只,只是”之意。A项,尔:语气词,无意义/你。C项,以:凭借/相当于“而”,表修饰。D项,自己/由。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射箭。“但”:只是。“颔”:点头。“噬好”:嗜好。①卖油翁的言行告诉我们,再难的事,只要我们不断练习、不断实践,日久天长,必定会熟能生巧。卖油翁的一句“我亦无他,唯手熟耳”,看似轻松,其实包涵着大智慧。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经过勤奋钻研才能获得,此所谓:“业精于勤”。年青人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钻一门学问,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熟练掌握它的奥秘,应用自如的。②要分析好“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等句。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只有学习惜时如金,刻苦攻读,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故答案为:⑴认真的;生气的样子;勺子;斟酒,这里指倒油⑵B⑶①看见他射箭十次中了九次,只是微微点了点头。②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特别的嗜好。⑷①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②好学勤奋,利用闲余时间充实自己。【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学生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学生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根据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附参考译文】【甲】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乙】钱思公虽然出身在富贵之家,但是没有什么不良爱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官员的家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的书籍,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歌、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放下书的时候。谢希深也说: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著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这是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可以集中思想吧。9.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长而益精/香远益清木兰乃易男装/移风易俗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愿驰千里足数建奇功/棹数小舟(2)请用三条7"给画线句断句。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3)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是哪一句话?【答案】(1)D(2)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解析】【分析】(1)A.长而益精/香远益清(益:都是“更加"的意思);B.木兰乃易男装/移风易俗(易:都是“改变,变换"的意思);C.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愿驰千里足(驰:都是“驱赶车马奔跑”的意思);D.数建奇功/棹数小舟(数:副词,多次/数量词,几条)。故答案为D。(2)语句“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的意思是:时值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名单)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故正确的句读是: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3)文章在叙写了木兰替父从征的故事后,用“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发表了作者的见解和看法。故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故答案为:⑴D⑵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⑶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⑵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⑶本题考查文章观点的提炼,观点要么在开头,要么在结尾,本文观点在结尾表示议论总结的句子中。【参考译文】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射箭,长大后技术更加精湛。时值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名单)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配好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与敌作战驰骋沙场十二年之久,多次建立奇功。哈!男子可做之事女子未必不能做,我看到木兰从军的故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10.阅读《河中石兽》一文,完成下面小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面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竟不可得竟:竟然转转不已已:停止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2)对“尔辈不能究物理”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我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你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我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3)下面对选文写作特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文条理清晰,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本文作者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本文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兴趣所在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答案】(1)B(2)A(3)D【解析】【分析】(1)B项的解释有误,"竟"在这里是“最终"的意思。(2)“尔辈”的意思是“你们这些人”,“究”是“探求”的意思,“物理”指“事物的道理”,故选A。(3)D项有误,作者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讲述寻找石兽的几种思路。故答案为:⑴B;⑵A;⑶D【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参考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①父曰:"祖育女生儿,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②,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③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原谷谏父》)(注释)①谏:规劝。②舆(yQ:手推的小车。③凶:不吉利。(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谷父母厌憎,欲捐之父不丛(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友人惭,下车引之何陋之有(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是负义也。(4)请用“/”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每句限断一处。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谷年十有五(5)规劝别人,需要运用智慧。孙权和原谷的直接规劝均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于是(甲)文中孙权采用现身说法,以"①"打动了吕蒙,自此发奋读书;(乙)文中原谷采用迂回战术,以"②"让其父感到惭愧,从而"载祖归养"。【答案】(1)当涂:当道,当权;但:只,只是;捐:抛弃,丢弃;从:听从(2)C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博士)吗!②这是违背道义的。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②谷/年十有五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但”,古今异义,只;“捐”,古今异义,抛弃,丢弃。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例句: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之,代词。A.的;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代词;D.宾语提前的标志;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岂,难道;经,儒家经典。②是,这。此句为判断句。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①句的意思是: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因此断为: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②句的意思是:原谷十五岁。因此断为:谷/年十有五。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甲文,现身说法是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劝导,文章提到孙权自己的句子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整个对话之中,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打动了吕蒙,自此发奋读书;乙文,原谷直接劝谏父亲没有成功,因此把小推车收了回来,并且说“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意思是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需要再做这样器具,因此现在先收起来。让父母换位思考,因此其父感到惭愧,从而把祖父接回来赡养。故答案为:⑴当涂:当道,当权;但:只,只是;捐:抛弃,丢弃;从:听从⑵C⑶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博士)吗!②这是违背道义的。⑷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②谷/年十有五⑸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保密及排他性合作协议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 2025叉车租赁合同协议-电商仓储高峰期租赁保障
- 2025年化学实验员招聘面试重点题集
- 2025年村级环保面试题及答案详解
- 2025年心理咨询师二级笔试模拟题集及答案
- 2025年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水平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生态葬礼仪师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
- 2025年旅游指导员执业能力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全员岗位面试题集与答案
- 2025年建筑智能化设备工程师职业技能等级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财政部高层次财会人才选拔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电子技术基础说课
- 2024年四川泸州医疗卫生辅助岗位招募笔试真题
- 旅行团队管理办法
- 2025年秋期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小学语文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2025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知识测试试题及答案
- 铁路动态设计管理办法
- 2025年甘肃省高考历史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护理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企业领导培训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大学班助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