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借代辞格的运用研究摘要:借代是汉语中的传统辞格,运用极为普遍。借代作为一种修辞理论早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本文从传统修辞学和逻辑思维学角度对借代定义进行了分析,并对借代辞格的种类进行了划分,在分析归纳借代辞格功用的基础上对借代辞格运作的经过进行了阐释,并指出相关性、显著性、切镜性是借代辞格运用的三大基本原则。本文关键词语:修辞辞格借代一、借代的定义及分类〔一〕借代的定义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第一次明确地将借代定义为:“所说事物即使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可以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辞。〞传统修辞学将借代辞格定义为根据修辞需要,临时以相关的人或事物代替原来的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叫做借代;逻辑思维将借代定义为借代是同一个概念域中邻近概念之间的临时替换。这种定义是建立在对借代辞格产生的心理基础的认之上的,是对借代更为理性的定义。与传统定义相比,这个定义仍然包容相关性、临时性、本体与借体的替换三个因素,而概念能够是名词概念、动词概念,可以以是形容词概念,以“概念〞的替换代替“名称〞的替换,弥补了传统定义容易让人误解为借代只是名词间替代的不足。〔二〕借代的分类从唐代崔融所论菁华体开始对借代理论进行研究起,到标记修辞学产生的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以致现现代修辞学的权威著作中都对借代做了系统的研究,总的来说传统分类中借代辞格大致能够分成十类。第一,以部分代全体,即以事物的重要特征指代该事物。①〔战国策齐策四〕: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铗,本是剑把,这里用来指代整个剑。②唐刘禹锡〔酬乐天锡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指代整个船。第二,以事物的属性代替该事物。①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芳菲,花的香味,这里指代花。②〔左传文公十二年〕:今粱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老弱,指代年老和衰弱的人。第三,以生理上的特征或标记代人物。①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古人以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一种长命的象征。黄发,这里指代老人。垂髫,本是儿童的一种发型,这里代指儿童。②三国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平民,躬耕于南阳。平民,古代平民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第四,以地名代事物。①唐白行简〔李娃传〕: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大宛,古代西域国名,以产明马著称,故以“大宛〞代指骏马。②清藕香室主人编〔花花李十娘称病谢嘉宾〕:板桥老人,每有同仁诗文之会,必至其家,每客用一精婢侍砚席,磨隃麋,都梁,供茗果,暮则合乐酒宴,尽欢而散。隃麋,地名,故地即今陕西千阳县。其地产墨,因以“隃麋〞代指墨;都梁,山名,在今江苏,山上生有兰草,名都梁香草,故这里以“都梁〞代香草。第五,以专名代通名。①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善才是人名,善弹琵琶,后来就用他的名字泛指琵琶名师。秋娘是唐代一位歌舞名妓,后来泛指长于歌舞的女子。②宋苏轼〔求医诊脉说〕:骐骥不时有,天下未尝徒行;和、扁不世出,疾者未尝徒死。和、扁,指秦国良医和、扁鹊,在这里代指良医。第六,以官名地名代人。①宋欧阳修〔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李白曾任翰林学士,故有翰林之称;韩愈曾任使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翰林、吏部是官名,在这代称人名。②清刘熙载〔艺概〕: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柳州是地名,柳宗元任过柳州刺史,历史上就称他柳柳州或柳州。这是以地名代称人名。第七,以详细代抽象。①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文案之劳形。丝竹是常用的音乐器材,这里用以指代音乐,此特指扰人的乐声。②〔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话语是抽象的,“舌〞是详细可见的,人类说话离不开舌头这个器官,所以能够以舌代说出的话语。第八,以原料代成品。①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金铁是做刑具的原料,这里代指刑具。“婴金铁〞即用铁锁、铁圈套在脖子上,这叫钳刑。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鱼网是造纸的原料,〔后汉书宦者蔡伦传〕:“用……麻头及弊布、鱼网以为纸。〞故以“鱼网〞指代纸帛。第九,以代作者或以作者代作品。①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王叔和为西晋太医令,有名的医学家,著有〔脉经〕、〔脉诀〕、〔脉赋〕,又编次张仲景〔伤寒论〕三十六卷。这里,以“王叔和〞代医书。②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曰:“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张昌龄,唐代南宫人,有名的文学家。郭正一,唐代鼓城人,以文辞著称。这里以“张昌龄〞、“郭正一〞指代他们的作品。第十,以实数代虚数。①〔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勿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三,表示多;三岁即多年,并非确数。②唐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万是实数,这里是需指,“万金〞,表示极为贵重。二、借代的功用借代的形式是概念的替换,通过替换概念,借代辞格的功用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两个功用:第一,称说功能。借代就是换称,因语境表达的需要,不消本体事物,而改换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替。可见,借代最基本的功能还是称说功能。不管表达者是出于何种目的,运用何种手段建构借代文本,它的基本形式还是改换称呼;第二,描写功能,一个辞格能够存在,说明它有积极的修辞作用,借代辞格以换名的形式能使事物的形象愈加鲜明生动,能引发解读者的联想,更深刻地体验本体事物的内在特征,这就是借代辞格的描写作用。当本体是详细事物的时候,借体往往是本体最明显的特征或标记,这种特征或标记往往就是表达者要表达的语义重点,也应该是承受者解读的重点,在这里将特征和标记代替事物的名称,形象愈加鲜明生动,给承受者以审美体验的同时,有利于承受者的解读。当本体是抽象事物,借体往往是有形可感的详细事物,这不只解脱了表达者对抽象事物难以摹状的为难,同时将无形托以详细,让解读者对本体有了感性的认识,更有利于文本的解读。〔一〕能够使语言详细形象,易于理解借代能够将抽象生硬的概念详细化、形象化,以易于承受者的解读。这多表现为以事物的特征代事物,详细代抽象。①〔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②〔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例①“二毛〞,指黑白两种头发,这是老年人的特征,这里借指头发花白的老人。以“二毛〞代老人,避免了直述的生硬,同时引发了承受者对老人的再造性想象,使承受者对“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的仁义之心,有了更为深切的领会。例②中,“舌〞是详细可感的,话语则是相对抽象的,以“舌〞代替说出的话,生动形象,打破了语言的惯例运用,给人以新奇的感觉。结合文内语境“驷不及舌〞,更是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二〕能够使语言简洁精练,以少胜多有时,有些复杂概念不易称说,表达者就用一些简单的概念代替,试图在表达信息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复杂概念简单化。多表现为以专名代通名,以实数代虚数。①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高阳王寺〕:僮仆六千,妓女五百。隋珠照日,罗衣从风。自汉晋以来,诸王豪侈,未之有也。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五: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例①中,“隋珠〞即隋侯珠,相传隋候救活了一条大蛇,后大蛇衔来一颗明珠答谢他。这里用“隋珠〞代珍贵的宝珠。“珍贵的宝珠〞在诗句中不易称说,这里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珍贵珠宝代替,使读者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品味了上述的美妙童话传说。简单的表达,不只没使信息量没有减少,反而让承受者领会到更多的涵义。例②是数词的虚指,“七年之病〞是指多年的痼疾,“三年之艾〞指陈年久藏的艾叶。在汉文化中,“三〞、“七〞、“九〞等数词,有代表“多〞的虚指功能,在这里以“七〞、“三〞代“多〞,避免了“多〞字运用的反复,而且显得简洁明了。在汉民族文化背景的关心照顾下,也不会被误解。〔三〕能够使语言富于变化,避免反复古诗忌讳同词反复,有时诗人为避免同词反复,多用借代。①唐白居易〔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②宋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处。例①以“丝竹〞代“音乐〞,例②以“红〞代花,巧妙地避免了同词反复,而且给读者增加了解读的乐趣,可谓一箭双雕。〔四〕能够使语言变得诙谐诙谐,到达挖苦的效果①鲁迅〔呐喊?头发的故事〕:我最钦佩信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凌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班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尔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②鲁迅〔伤逝〕:送她出门,按例是相离十多步远;……到外院,按例又是明晃晃的玻璃窗里小东西的脸,加厚的雪花膏。她目不斜视地骄傲地走了……这在会馆里时,我就早已料到了:那雪花膏就是局长的儿子的赌友,一定要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记,代表了国家的庄严。例①顶用“洋布〞代外国的国旗,表达了作者对洋国旗的不屑。加上前面有“撅〞、“班驳陆离〞的修饰,表达诙谐诙谐,挖苦有利。例②中,第二个雪花膏是借代,指代局长儿子的赌友。作者对这个厌恶的“小东西〞并未作太多的描写,而是以“加厚的雪花膏〞代之,让读者想象她那令人作呕的尊容。〔五〕能够使音律和谐古诗词对格律的要求特别严格,有时为了知足诗词平仄、对仗、押韵的要求,不得不改换事物的名称,这时,借代就是常用的手段。第一,出于平仄的需要①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②宋刘克庄〔清平乐〕: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例①“玉勒雕鞍〞代华贵车马及乘坐的人,这一句平仄格律要求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玉勒雕鞍〞符合前四字“仄仄平平〞格式要求,而“华贵车马及乘坐的人〞的意思除此是难以完成的。例②这首〔清平乐〕是充斥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他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翱翔月宫的情景。“身游银阙珠宫〞一句用借代,“银阙〞“珠宫〞都代“月宫〞。此句的平仄要求是“平平仄仄平平〞式,“银阙珠宫〞占的位置是“仄仄平平〞,完全符合要求,假如把其中的一个词换成“月宫〞,一者与其他的任何一个词都不搭配,二者不合平仄腔调。“月〞是入声字,属仄声,“宫〞是阴平声,平生宫不合仄;假如放在后两个字的位置上,则仄声“月〞又不合平。可见,“银阙珠宫〞用来代“月宫〞是迫于格律平仄的需要。第二,出于对仗的需要③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文案之劳形。④宋秦观〔望海潮〕: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例③“丝竹〞代“音乐〞,为的是与下句“文案〞相对。如改用“音乐〞则对仗不工了,由于“音乐〞是抽象名词。例④“金谷〞、“铜驼〞都代洛阳〔“金谷〞即金谷园,在洛阳西北,是晋石崇的别墅;“铜驼〞,古代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夹道相对〕。“洛阳〞之所以改用“金谷〞,“铜驼〞分开代称并举,也是处于对仗的需要。如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诗:“铜驼路上柳千条,金谷园中花几色。〞再如唐刘禹锡〔杨柳枝〕词:“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第三,出于押韵的需要⑤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⑥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例⑤“朱户〞代“富贵大户人家〞;“尺素〞代“书信〞。因“户〞、“素〞与其前后的“露〞、“去〞、“苦〞、“树〞、“路〞、“处〞合韵。“素、露、树、路、处〞合韵。“素、露、树、路〞属去声“七遇〞部,“处、去〞属去声“六御〞部;“户、苦〞属上声“七虞〞部。“遇、御、虞〞三部通押。例⑥“黄〞代“黄狗〞、“苍〞代“苍鹰〞。“黄〞、“苍〞与其前后的“狂〞“冈〞“郎〞等字合韵。押平声韵“七阳〞部。三、借代辞格运作经过分析借代是汉语中的传统辞格,运用极为普遍,借代不仅仅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同时是一种主要的语义转移手段和认知思维形式,语义学家在研究语义转移时,经常提及借代,以为借代是语义转移的一种主要方式。〔一〕语境:借代修辞的约束机制语境是修辞的生命之源,没有语境,修辞无从谈起,“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语境又是一切修辞活动的规约,主体表达者在建构文本时,要考虑语境,承受者解读文本时也要考虑语境,最终修辞效果的好坏,也是由文本对语境的切体水平决定的。根据语境学的原理,语境能够分为语言内环境和语言外环境。语言内环境包含上下文语境和修辞语言自己的属性;语言外环境包含言语交际的目的、方式、文化背景、心理特点等语言外部因素。语境对于修辞的主要性已是众所周知,下面看一下,借代文本的分辨体认对语境的依靠。不同的辞格对语境的依靠水平不同,有些辞格自己具有自足性,有形式上的标记,如比方格中的明喻、暗喻、回环、顶真等辞格,它们的建构和解读受语境的制约很少。还有一些辞格由于自己没有明显的标记,而且临时性强,因而,在很大水平上遭到语境的制约,离开语境,这些辞格很难独立存在。借代就属于后者,对语境有很强的依靠性。①〔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乘坚驱良逐狡兔。②宋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憔悴江南客,不堪听、急管繁弦。例①“坚〞、“良〞分别代“巩固的马车〞和“良马〞。从文内语境看,“坚〞、“良〞分别受“乘〞、“驱〞的支配,应该是相应的的名词,联络后面文“逐狡兔〞能够看出,应该是代“车〞和“马〞。例②“管〞、“弦〞都指代音乐,是详细代抽象的方式。两词在文中受“急〞、“繁〞的修饰,又是听的宾语,理应代指音乐。再看两个现代汉语的例子:周立波〔暴风骤雨〕:这马眼瞎?我看你才眼瞎呢。这叫玉石眼,是最好的马……郭全海解下青骡马,翻身上去撵玉石眼去了。根据上文得知,“玉石眼〞是这种良马的特征,后一个“玉石眼〞代这种马。但若没有上下作依托,读者很难判定后一个“玉石眼〞所指,这个借代也就不成功了。王希杰〔修辞学通论〕中的一例:于是,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静悄悄,溅起一片绿色的月光。离开上下文语境,很难理解“月光〞能够被溅起。而在这里,椰子落入海里,溅起一朵浪花,在明月的照射下,闪着光辉,因而,诗人以“月光〞代闪着光辉的“浪花〞,以超常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艺术的幻象,以唤起欣赏者的想象,到达情感的共鸣。有些借代看起来受文内语境的制约不大,但受社会文化这个大语境的制约。如:①唐刘禹锡〔竹枝词〕(其九):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②宋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③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例①“银钏金钗〞是当时妇女常见的装潢,这里代妇女;“长刀短笠〞是当时农民常用的工具和服饰,这里带农民。例②“兜鍪〞是当时兵士的头盔,这里代兵士。例③因当时银圆上有袁世凯的头像,故以“袁世凯〞代银圆。此类借代,假如仅从文内语境考察,很难找到相应的本体。因而,必需着眼社会文化背景这个大语境,从外部语境中考察借代的根据。〔二〕联想:借代运作的心理机制修辞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不只受社会心理的制约,也受交际双方心理状况的影响。因而,研究借代辞格要考察其心理基础。由一个概念而联络到邻近的另一个概念,在心理学上叫联想。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碰到某一现象时,我们就会在这一对象的刺激下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进而构成对客观事物新的认识和体悟,这种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经过,就是联想。联想是人类认识事物,储存事物,提取记忆的方式,是借代辞格赖以存在的心理机制。心理学上,按传统的分类方式,联想能够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比照联想〞、“关系联想〞四大类。其中“关系联想〞是借代辞格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无论是主体对文本的建构,还是受体的解读,都是基于此种联想的。关系联想是指反映事物之间的种与属,部分与整体,主体与宾体,原因与结果等关系的联想。按联想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关系联想又分为四类:反映事物种与属之间互相依存关系的,叫做“种属联想〞;反映事物主体与宾体之间互相关系的联想,叫“主宾联想〞或“主从联想〞;反映事物部分与整体之间互相关系的联想,叫“偏全联想〞;反映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联想,叫“因果联想〞。比方,我们看到远处茫茫大海中高耸的帆,天然而然会想到帆下的船,这就是“偏全联想〞;当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枪支的时候,未免会想到持枪的兵士,这是“主从联想〞;当我们看到圆明园残垣断壁的时候,不仅会联想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惨剧,由于那是他们给中国留下的创伤,这是基于因果关系的联想;当我们感悟“豪放诗〞这一概念时,很容易就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些千古名句,由于它们是这种热情豪放、激情四溢的诗词中的典型,这种联想叫“种属联想〞。借代文本的建构和解读都是基于各种关系联想的。陈望道先生所说的“事物和事物的特征或标记相代〞、“部分和全体相代〞多是基于“偏全联想〞的。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是在天宝十四载〔755〕的十月、十一月之间。是年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即举兵造反。杜甫途经骊山时,玄宗、贵妃正在大玩特玩,而安禄山叛军已闹得不可开交。这两句是诗人途中的见闻,骊山宫点缀得象仙界一般,而宫门之外即有路倒尸。咫尺之间,荣枯差异不同如此,当政者的荒淫着实让人触目惊心。其中,以上两句是典型的借代文本。以“骨〞代替尸体,是部分代替整体。表达者在感悟反映冻死的人这一当下事物的时候,由于胸中已积压了万分悲愤,理性的直接的表达已经不能倾泻自己的愤怒,以“骨〞代人,使表达者积压已久的郁闷之情得以发泄。从表达效果看,以“骨〞代替尸体,让人毛骨悚然,不禁想到当时穷人不堪的生活状况,并由此引发了承受者对贫民的同情和当权者的愤慨。承受者也就能深刻领会表达者当时的心情。这个借代文本的构建是基于偏全联想的。再看一个基于因果联想的借代文本。唐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恋爱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它无穷的艺术魅力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就是点睛之笔。〔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歌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因而,“佳人〞和“倾国〞构成了临时的因果关系。诗中以“倾国〞代“佳人〞,一方面突出了佳人超凡的美丽,引发了解读者对美的极限的想象。另一方面,作者暗指了汉皇重色的后果,即国家的倾覆,给世人以警示。假设诗人只是理性地陈述为“汉皇重色思佳人〞,就不会引发解读者的想象,更无法给世人敲响警钟。借代中的“特定和普通相代〞即“专名和通名相代〞大多是基于种属联想的。北周庾信〔春赋〕有云: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这是一首赞扬春色无限的赋。引文两句作者畅想在暖风煦日下抚琴畅饮的景象。其中,“绿珠〞和“文君〞代美女,是基于种属联想的借代。作者在感悟“美女〞这一属的概念的时候,联想到了历史上的两位典型美女。“绿珠〞是晋朝豪富石崇的的歌妓,美而善琴;“文君〞即卓文君,美貌与才干兼具,与司马相如为情私奔,路边卖酒,传为佳话。这样的表达,使原来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典型化,在这两位更为感性的美女形象刺激下,读者未免会联想到“绿珠〞抚琴的美姿和悦耳的琴声,联想到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可歌可泣的恋爱故事,这些都不是“美女〞这一“属〞的概念所能给予读者的,难怪“美学之父〞鲍姆嘉曾说,种的观念比总类的观念较富于诗的性质。唐代诗人高适的〔燕歌行〕一诗有云: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顾。这是首边塞诗,是诗人对征戍有感而发,诗歌将描写疆场激战的遒健笔力与描写思归怨妇的柔婉笔调合协地并列一起,刚柔相济,既描写了紧迫的疆场征杀,又抒写了征人与思妇两地相思之情;既歌颂了卒国安边、奋勇杀敌战士卒的忠勇,又规戒了荒淫无度,无视战士死活和国家安危的将领的腐败昏庸。“铁衣〞即铠甲,这里代“征人〞;“玉筯〞即眼泪〔“筯〞同“箸〞〕,这里代“思妇〞。引文两句写兵士与家人两地相思的痛苦,无休止的征战,造成征人和少妇天各一方,两地相思,悲伤痛苦至极。诗中“铁衣〞代“征人〞是基于主宾联想的借代。诗人在感悟被征戍的兵士这一对象时,由于心境凄凉,天然联想到了兵士身上冰凉的铁衣。读者在解读时,由“铁衣〞未免会联想到身披铁衣的兵士远征疆场,浴血奋战的情景。这里以“铁衣〞代“征人〞给人一种更为凄冷、凄凉的感觉,将相思之痛渲染的更为不堪。〔三〕借代文本的分辨体认对文内语境的依靠文本建构完成,只意味着这个交际活动刚刚开始,要想一次修辞理论实现其价值,必需要经过接收者的分辨体认和解读。一般说来,接收者对辞格的分辨体认并不困难,许多辞格在文本表现形式上有很强的标记性,如明喻的标记“像〞,暗喻的标记“是〞,引用的标记是引号等等。借代辞格有时候也用引号将代体引起来,说明这个词在这里用的并不是它的本义,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且多用在近现代作品中,如〔组织起来〕:这就是说,大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着实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非常出色的人物,在中国人民心中已成为智慧的代称,例顶用以代替“有智慧的人〞。“成千上万的‘诸葛亮’〞代千百万有智慧的人民大众。只以引号分辨体认借代辞格并不可靠,有时,双关、反语和引用等辞格都会用引号,而且频率要比借代辞格高的多。借代文本的建构有时是对文内形式逻辑的颠覆。借代,有时用事物的标记,属性,原料等借代本体,而这些借体究竟是与本体不同的相关概念,用在本体的位置,大多会造成逻辑上的混乱。断定借代辞格,最根本的是找出文本内不合逻辑的地方加以分辨体认,即文本语义的异常来分析,假如是表达者根据邻近联想有意为之,这一定是借代。这种逻辑上的不合理,是文内语境和语义冲突造成的,是借代辞格运用的必定结果,表达者存心故意为之,承受者可以以以此分辨体认借代文本的真伪。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诸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这是以事物的属性代替本领物的例子。事物的属性多是形容词性的,从语法上讲不能够与名词性的词作一样的成分。在逻辑上,“坚〞“锐〞也是不能被“被〞、“执〞支配的。而在这里,表达者有意忽略两者在语法上的不同,并存心故意违犯逻辑,成就了以上文本。而恰是这种不合常理的文本,使解读者眼睛为之一亮,并在这种不寻常的解读中得到欣慰。再如陆游〔春晚用对酒韵〕诗:座铭漆园养生主,屏列柴桑归去来。“漆园〞和“柴桑〞是地名,“养生主〞和“归去来〞是篇名,两者并无直接的逻辑关系,而在这里之所以能连缀在一起,恰是表达者对逻辑的有意颠覆。应当指出的是,这种颠覆只是针对形式逻辑的。因庄周曾做过漆园吏,陶潜是浔阳柴桑人,故以“漆园〞代庄周,“柴桑〞代陶潜。明确“漆园〞、“柴桑〞的所指以后,能够知道,诗的内在逻辑是合理的。当然,对修辞文本的分辨体认,重要依靠的是修辞经历体验和审美经历体验的积累,经过长期的积累,这些经历体验在我们脑中沉淀,构成对各种修辞形式的影象,这些影象在不受外界刺激的时候,我们是觉察不到的,但是,当我们再次碰到类似的文本时,这些影象会被自动激活,大脑将其归到最为相近的影象中,再作出有意识的判定,得出确切的结论,到底属于何种修辞文本。但是,对修辞经历体验和审美经历体验并不丰富的初学者而言,以形式逻辑能否混乱来判定借代修辞文本,无疑是分辨体认借代修辞的一把钥匙。〔四〕借代文本解读经过阐释借代文本的建构,以逻辑上的不合理造成了语境与语义的冲突,而借代文本的解读恰是利用联想对这种冲突的分析解决,并在这里经过中得到审美经历体验和冲突化解的欣慰。联想是借代文本解读的钥匙,承受者联想语境以和表达者相逆的方向展开联想,排除表达者设置的障碍,领会借代文本表达的信息。①鲁迅〔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我们这里时时有人说,我是受了尼采的影响的。这在我很惊讶,极简单的理由,就是我并没有读过尼采。②司马迁〔史记晋世家〕:文公报曰:“……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③宋李清照〔如梦令〕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还是那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例①以代作家的作品。“尼采〞作为“读〞的对象,显然不合逻辑。承受者稍加分析便知这是表达者存心故意设障,它所要表达的真实信息是“读过尼采的书〞。然而当承受者探究表达者运用借代的目的时,这个借代文本的附加价值便得以实现,读一位作家,天然要读他的书,这只是一个底线,更重要的是解读他的思想、他的价值观,这是普通文本不能表达的意义。解读到此,承受者根据自己对尼采的认识经历体验,会联想到尼采的生平经历,尼采的哲学思想,尼采的疯狂,这种解读就不再是简单的破译语义信息,而是一种从新体验、再认知的经过。例②中“汗马之劳〞,初看令人费解,联络上文“矢石〞之难,“汗马〞应代相应的名词,再考虑语境,能够知道“汗马〞的原因应该是艰辛的战斗。这时一个残暴的战斗场面便会出如今承受者的脑海中:戟戈相交,马嘶漫空,喊声震天。这样,承受者不只正确地解读了文本信息,获得打破语义障碍的欣慰,同时运用自己的想象,体验了战斗的残暴,得到超值的审美享受。例③是一首典型的婉约词,它以细腻的感情体味、精致的构造形式和多重的生动画面,构成一幅情景交融、风神并茂的小令,在短小篇幅中含蕴着悠远的韵味,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赞扬和推许。“应是绿肥红瘦〞,是把词人对想象中风雨摧折后的春意阑珊、满目狼籍的意象,进行的充斥伤春之情的表达,是词人对人生和青春的联想,貌似直抒胸臆,却在顾左右而言他的语句中,抒发了自己深厚隐微、难以言表的幽怨。其中“绿〞与“红〞是借代的用法,分别以各自的颜色代替海棠叶与海棠花,加上“肥〞与“瘦〞两个拟人化的形容词的修饰,不仅构成了感官上的互相辉映和陪衬,更构成了现实与想象,理智与愿望的对立,把词人这种言之不尽、却又味之愈深的情感体验充足地呈现出来,使读者在随着词人的引导深切进入领会词中情感的同时,又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和阐释余地,使一个感喟着春闺幽怨的女子形象呼之欲出,并传达出无尽的诗情余韵。修辞信息包含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两部分,两者互相依托,互相交叠,共同构成修辞信息的整体。读者对辞格的解读本质上就是对这两部分信息的获取经过。由于承受者的审美经历体验、审美习惯、对承受对象的认识水平等的差别,造成了同一文本的解读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是不过乎三种类型,下面以一首词为例,看借代文本解读的这三种情况:宋周邦彦〔倒犯新月〕:霁景对霜蟾乍升,素烟如扫。……驻马望素魄,印遥碧,金枢少。第一,信息等值。所谓信息等值,是指表达者提供的修辞信息,经由承受者的认知和审美活动的精确把握,不只语义信息得到破译,相应的审美信息也被品味和体验,读者在明白所指的同时,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审美享受。当然,由于一个修辞活动从表到达承受,要经历不同主体的两次主观参与,不同主体的文化经历体验、审美习惯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这种等值是近似的、模糊的。在借代文本解读中,由于表达者和承受者对本体和借体认识水平类似,对两者的相关性在很大水平上达成共鸣,这就能够使两个不同主体的联想能在近似的轨道上发生作用,这样,承受者在解读经过中,不只能够破译语义信息,同时能够获取相应的审美信息,大致感遭到表达者在表达时的情感状况。以上面的借代文本为例,由于解读者对月亮的代称熟悉,也知道“霜蟾〞一词的来历,结合语境,不难看出此处借代的意图,解读经过中,也能领会到相应的审美享受。这样,不只解读到借代文本的语义信息,也领会了其审美信息,是典型的承受等值例。第二,信息增值。信息增值是指由于承受者的审美经历体验和文化经历体验丰富,对承受对象的认识深刻,在解读文本的经过中不只轻易破解语义信息,而且以借代文本为联想唤起点,展开丰富的联想,获得了比表达者的预期值还要大的审美享受。应该指出的是,借代审美信息的承受增值是伴随着承受者的审美联想而发生的,此时的审美联想超出了借代文本自己给予的联想空间,承受者利用自己的知识贮备与审美经历体验,展开了与之相关的更为丰富的联想,进而获得了更多的审美享受。面对这一借代文本,读者通过自己的文化经历体验能够推断,“霜蟾〞、“素魄〞指代月亮,在文中互相异立,避免了和题名“新月〞反复,同时,还能够在“霜蟾〞、“素魄〞两个联想唤起点的刺激下展开丰富的联想,品味嫦娥奔月,转而为蟾的传说。不仅如此,解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审美经历体验,知道周邦彦还常用“凉蟾〞、“秋蟾〞、“桂花〞、“玉兔〞等来代替月亮,并能联想到封存在这些词里的美妙神话传说,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这一些都不是这一借代文本自己所蕴涵的,而是读者借助联想获得的,是典型的信息增值例。第三,信息减值。在承受修辞学中,表达者的意图部分落空或者完全不能被理解,叫信息减值。信息减值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承受者不能破解语义信息,就更谈不上领会审美信息了;另一种是由于承受者的审美经历体验和知识贮备有限,在借代解读中,承受者对本体事物认识不够,对构成借代的联络没有认识,这个文本就无法被解读。假如承受者对这一联络只要浅薄的认识,仅够完成解读语义信息,不能根据审美经历体验展开联想,不能获得审美享受,表达者的部分意图也就落空了。面对这一文本,假如解读者文化知识贮备有限,不能断定“霜蟾〞、“素魄〞在这代指月亮,连基本的语义信息都不能破译,负载在语义信息之中的审美信息就更无从谈起了,这意味着此次修辞活动失败,没有到达交际的目的;假如解读者对这一文本有一定的认识,能够确认“霜蟾〞、“素魄〞在这代指月亮,但不知其所以然,对封存在其中的神话传说没有了解,这样,借代文本的审美信息就不能或不能完全被破译,相应的审美享受也就不能被档次,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减值。成功的借代文本解读,不只能够破译文本信息,同时能够在联想的经过中体验审美的欣慰,享受化解语义冲突的成就感。四、借代辞格运用的原则借代是汉语修辞中的一个主要的传统辞格,借代在运用中还要讲究一定的原则,只要这样能力够保证借代运用恰到好处,借代辞格的运用重要遵守相关性、显著性、切镜性三大原则。〔一〕相关性原则借代是本体与借体之间的替换,这种替换的前提是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只要两者存在了这种相关性,联想机制能力沟通本体与借体。这种相关性能够是时间上的,空间上的或者是因果上的,种属上的等等。它不是物理世界的普遍的联络,而是经过人类认识的结果,是心理条理上的相关。这种关联性要被用于借代修辞,必需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由于一个借代文本要经过读者的解读,假如读者经过考虑仍不能发现借体与本体的相关性,破译修辞信息,那么,此次修辞活动就是失败的。当然,有些相关性可能牵涉专门的领域或者只在一个团体内被认同,利用这种相关性建构借代文本时,要在上下文中做出说明,让读者在解读时有理可寻。借体与本体存在相关性是借代运用的最基本要求。〔二〕显著性原则单纯就本体与借体的关系而言,为了实现单纯的称说功能,与本体关系最为亲密的事物最容易成为借体。也就是说,在一个概念域里,离本体概念越近,越有可能成为借体。但是,多数借代文本的运用不只是单纯的换名那么简单,表达者老是或多或少的想要这个文本起到描写的作用,在这个因素的参与下,显著性原则就发挥作用了。表达者将最为显著的特征作为借体,呈如今解读者的面前,使本体事物更富有形象性,也能让解读者更深刻的领会本体事物的特征。以上的两个原则,关联性是基本原则,显著性是最高原则。一个借代文本得以构成,必需建立在关联性原则的基础上,这是借代辞格存在的前提。而一个借代文本的好坏,取决于它对显著性原则遵照的水平。借体事物越显著,借体对本体的描写就越形象,越深刻。〔三〕切境性原则借代辞格的运用能够突出事物的特征,有时是对事物的褒扬,有时会起到挖苦的效果。因而,借代的运用要留意合适题旨情境,这重要表如今两个方面。第一,修辞对象。不同风格的借代运用要区别对待,尤其是在描写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不同性质的人要突出不同的特征,能力更好地刻画人物。如战国楚屈原〔渔父〕: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官名,主管楚国屈、景、昭三姓王族的家务。屈原曾为三闾大夫,因其生性耿直,博得世人的尊敬,所以在这里以官名称谓屈原,以示对他的尊重。鲁迅的〔药〕中有处人物特征的刻画: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问内幕的,他却和他攀谈了……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要一个老娘……义哥是一手哈拳棒……壁角的驼背突然高兴起来。这里“红眼睛〞“驼背〞显然是欠好的身体特征,带有挖苦的意味,在描写反面人物时,偏偏捉住这两个特征,刻画入木三分;假如将这运用于正面人物的刻画,效果则会适得其反。第二,语体差别。借代辞格在小说、诗歌中运用较为普遍。小说中,为了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事物多用借代。诗歌中,有时迫于字数、音律的调整,不得不改换事物的名称,运用借代;有时为了不直接说破,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语义空白,以引起读者的联想,加强是诗歌的审美特性而运用借代辞格。与前两种文体相比,政论性文体由于以语义明白为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新工拉马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数字绝缘高阻测试仪数据监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三氧化钼行业市场现状及投资发展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三:第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教案
- 2025至2031年中国网络光纤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一中2025年高三5月第二次月考试题(数学试题理)含解析
-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2025届初三第二学期物理试题4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 新乡学院《皮肤性病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兴安市重点中学2025年初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含解析
- 2024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市级名校中考数学仿真试卷含解析
-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MSDS
- 电梯日常检查记录
- 教育的起源和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 上古卷轴5-全可分附魔装备代码
- 有机化学6章对映异构-课件
-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解析与控制
- T∕CACM 1064-2018 针刀医学临床 通用要求
- 招聘求职简历制作表格模板可编辑下载 精品简历模板 标准表格单页02
- 凑十法加法竖式运算(可打印)
- 建筑垃圾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
- 日标JIS法兰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