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课件_第1页
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课件_第2页
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课件_第3页
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课件_第4页
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部分国际贸易理论1第1部分国际贸易理论1主要理论模型主要理论贡献者关键假设决定贸易模式的因素古典贸易理论比较优势论亚当.斯密1.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2.固定的产品边际成本3.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4.固定规模报酬(无规模经济)5.不考虑需求生产技术绝对不同(绝对劳动生产率差)绝对优势论大卫.李嘉图生产技术相对不同(相对劳动生产率差)新古典贸易理论H-O模型赫克歇尔俄林1.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2.边际成本递增3.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4.固定规模报酬(无规模经济)资源禀赋不同特殊要素贸易模型保罗.萨缪尔森当代贸易理论模型规模经济贸易模型保罗.克鲁格曼1.产品生产具有规模经济2.不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3.竞争的要素市场生产规模不同产品周期贸易模型雷蒙.弗农

生产技术的不同阶段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模型2古典贸易理论1.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资源禀赋不同保罗.萨缪第1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斯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绝对优势贸易模型;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3第1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1.1重商主义

“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恩格斯

41.1重商主义“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1.1.1背景知识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世纪末到18世纪,这一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及整个远东地区搜寻着黄金;黄金这两个字变成了驱使西班牙人远渡大西洋的符咒;黄金也是白种人刚踏上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追求的头一项重要的东西”。

51.1.1背景知识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世纪末到18世纪1.1.2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国内贸易不会增加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因为国内贸易是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一些人之所得就是另一些人之所失;国际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财富总量。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一国要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要在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61.1.2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1.1.3重商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71.1.3重商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重商主义的发展可(1)早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斯塔福(WilliamStafford)政策主张: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要保持每一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8(1)早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斯塔福(WilliamStaf(2)晚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ThomasMun)政策主张: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即可。因此,晚期重商主义的思想被称为贸易平衡论。国内金银太多还会造成物价上涨,出口减少,影响贸易差额。因此认为保存金银的最好办法是输出金银,用来从事更多的国际贸易。这不但不会使金银消失,而且使金银增加。现在的输出是为了将来更多的输入,这就是晚期重商主义“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的精辟结论。9(2)晚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ThomasMun1.1.4重商主义的主要错误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财富都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而进口则减少财富。101.1.4重商主义的主要错误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101.2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买…….如果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是理性的,那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很难是荒唐的。如果一个国家能以比我们低的成本提供商品,那么我们最好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他们交换。”——亚当.斯密,1776111.2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1.2.1背景知识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称《国富论》),书中对重商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英国资产阶级的原始资本积累已经完成,经济力量得以壮大,不再需要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重商主义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要求实现自由竟争和自由贸易。斯密的学说正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反映。

AdamSmith(1723-1790)121.2.1背景知识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其代表作《国1.2.2基本概念所谓绝对优势(AbsoluteAdvantage)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绝对优势可间接地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劣势。131.2.2基本概念所谓绝对优势(AbsoluteAdva1.2.3基本观点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则各国资源都能被最为有效地利用,每一个国家都能从中获利。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因此,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一切限制贸易自由化的措施都会影响国际分工的发展,并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国民福利。

141.2.3基本观点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1.2.4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模型

为了进一步理解“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

151.2.4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模型为了进一步理解“绝(1)模型的基本假设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假设2: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假设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假设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假设5:劳动的规模收益不变;假设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假设7:无运输成本等交易费用。16(1)模型的基本假设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1(2)生产和贸易模式

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17(2)生产和贸易模式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各国一个例子

从表1.1可以看出英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量)为8(120/15),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为20(100/5);美国生产小麦和布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2和10,英国在布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根据绝对优势理论,英国应把全部生产要素都用于生产布,而美国应把全部生产要素都用于生产小麦。

小麦布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投入量产出量英国151205100美国1012010100表1-1国际分工前各国劳动投入和产出

18一个例子从表1.1可以看出英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从表1.2可以看出,进行国际分工之后,整个世界小麦的产出量仍是240,没有变化,但是布的产量增加到400,比分工前增加了200个单位。这说明,国际分工使两国的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

小麦布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投入量产出量英国0020400美国2024000表1-2国际分工后各国劳动投入和产出

19从表1.2可以看出,进行国际分工之后,整个世界小麦的产出量仍假定英国用200单位布与美国120单位小麦进行交换,交换的结果如表1.3所示。与没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相比,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之后,英国和美国各增加了100单位布的消费量。这说明贸易双方开展国际贸易后,两国都从中得到了利益。

小麦消费量布的消费量英国120200美国120200表1.3国际贸易后各国的消费量20假定英国用200单位布与美国120单位小麦进行交换,交换的结(3)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之间的贸易。绝对优势理论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贸易伙伴相比处于绝对优势。那么如果美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英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有绝对劣势,英、美之间还会不会产生贸易呢?如果两国发生贸易,英国能不能从贸易中获利呢?贸易利益从何而来?绝对优势理论回答不了这些问题。

21(3)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经济1.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另一个国家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则这两个国家之间不会进行贸易。根据这一理论,国际贸易可能只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就不会发生任何贸易。这显然与国际贸易的现实不符。1871年,大卫·李嘉图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其中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DavidRicardo,1772-1823

221.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果一1.3.1基本概念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还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反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231.3.1基本概念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A1.3.2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模型241.3.2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模型24(1)基本假设比较优势模型的假设与绝对优势模型基本一样,除了强调两国之间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别而不是绝对差别之外。25(1)基本假设比较优势模型的假设与绝对优势模型基本一样,除了(2)生产和贸易模式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无绝对优势),仍有可能有互利贸易,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即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也就是中国古训所云:“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26(2)生产和贸易模式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一个例子从表1.4可以看出,中国在小麦和布上的劳动生产率与美国相比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但中国在小麦上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1/4,而布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1/2,相比之下,中国布的绝对劣势要小一些,即具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美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由于小麦的绝对优势比布的绝对优势要大,因此,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专门生产布,美国应专门生产小麦。

小麦布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生产率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生产率美国10120121010010中国401203201005表1.4国际分工前各国的产出和劳动生产率27一个例子从表1.4可以看出,中国在小麦和布上的劳动生如果假定美国以120单位小麦与中国150单位布进行交换,交换后两国布的消费水平比国际分工前都增加了50单位,小麦的产出水平和消费水平没有变化,由此可见,即使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双方仍然可以通过开展国际贸易获得利益。因此,不仅美、英等发达国家之间可以开展自由贸易,美国和中国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可以开展自由贸易。

小麦布美国120150中国120150表1.5国际贸易后各国产量分配28如果假定美国以120单位小麦与中国150单位布进行交换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之后,两国的总产出都会有所增加。增加情况如表1.6所示。进行国际分工后,世界布的产量由200增加到300,增加了100单位。

小麦布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生产率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生产率美国2024012000中国000603005表1.6国际分工后各国的劳动投入和产出29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之后,两国的总产出都会有所增加。增加情况(3)比较优势理论的贡献“比较优势”学说不仅在理论上更广泛地论证了贸易的基础,在实践上也部分解释了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30(3)比较优势理论的贡献“比较优势”学说不仅在理论上更广泛1.3.3互惠贸易的交换比率与比较优势理论的例外

311.3.3互惠贸易的交换比率与比较优势理论的例外(1)互惠贸易的交换比率国内商品的交换比率由两种商品之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决定,比如在美国单位劳动投入的小麦(W)产量为12,单位劳动投入布(C)的产量是10,因此美国国内的交换比例是:1W=5/6C(即相对价格),同理中国国内的交换比例是:1W=5/3C。互惠的国际贸易的交换比率要在参加贸易的两个国家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交换比率之间,否则其中一国就会退出贸易。上例中美国和中国之间互惠贸易比率范围是:5/6C<1W<5/3C。32(1)互惠贸易的交换比率国内商品的交换比率由两种商品之间的相(2)比较优势理论的例外比较优势原理有一个不常见的例外,那就是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并且两者的不利程度是相同的,则不会发生贸易。例如,如果中国单位劳动投入的布的产量不是5单位,而是2.5单位,则中国在小麦和布上的劳动生产率均只有美国的1/4那么美国和中国将均无比较优势,两国不会有互惠的贸易发生。33(2)比较优势理论的例外比较优势原理有一个不常见的例外,那就1.4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1936年哈伯勒(Haberler)用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costtheory)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用机会成本理论解释比较优势原理,有时也被称作比较成本原理。341.4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1936年哈伯勒(Ha1.4.1基本概念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351.4.1基本概念生产可能性曲线35图示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PossibilityCurves,PPC)表明一个国家在充分和有效地使用其所有资源时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机会成本”则指得是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例如布)而必须放弃的其它产品(小麦)的数量,例如:WWmaxCmaxCABC⊿W⊿C图1-1PPC和机会成本36图示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一个例子在前面关于美国和中国的例子中,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美国要增加种植一单位小麦,就必须放弃5/6单位布的生产。于是,美国种植一单位小麦的机会成本是5/6单位布。相同的道理,中国增加一单位小麦生产的机会成本是5/3单位布。小麦的机会成本在美国要比中国低,因此,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中国在布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37一个例子在前面关于美国和中国的例子中,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的1.4.2机会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如果一国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本,而另一国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本,那么两国应各自专门生产自己机会成本较低的产品。这种生产上的重组会扩大整个世界经济的规模,通过贸易,两国的福利水平都会提高。根据机会成本理论,美国应专门生产小麦,而中国应专门生产布。在这里我们虽没有作出劳动是惟一生产要素和劳动是同质的假设,但得出的结论与李嘉图基于劳动价值论所得的结论是一致的。381.4.2机会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如果一国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1.4.3用图形说明的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

391.4.3用图形说明的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1)机会成本的三种情形机会成本不变;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递减。40(1)机会成本的三种情形机会成本不变;40机会成本不变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保持不变,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本不变,此时PPC为一条直线;WC每增加一单位的C,所必须放弃的W均为3/5个单位。图1-2机会成本不变41机会成本不变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机会成本递增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逐渐增加,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本递增,此时PPC为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CW随着每增加一单位的C,所必须放弃W的数量逐渐递增。图1-3机会成本递增42机会成本递增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机会成本递减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逐渐递减,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本递减,此时PPC凸向原点。CW随着每增加一单位的C,所必须放弃W的数量逐渐递减。图1-4机会成本递减43机会成本递减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2)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一个例子表1.6给出了美、中国两国小麦和布的生产可能性组合。可以看到美国生产1单位小麦的机会成本2/3单位的布。中国生产1单位小麦的机会成本是2单位的布。美国中国小麦布小麦布18015012090603000204060801001206050403020100020406080100120表1.6美国、中国小麦、布的生产可能性组合44(2)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一个例子表1.无贸易时美中的PPC和消费可能性曲线C1209060W180斜率=3/2图1.5美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没有国际贸易时,一国只能消费它可生产的产品,因此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同时也是消费可能性曲线。人们的偏好决定了该国事实上选择生产和消费的产品组合。假设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美国选择的生产组合为图1.5中的点A(90W和60C);中国选择的生产组合为图1.6中的点B(40W和40C)。AC1206040W40斜率为1/2图1.6中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B45无贸易时美中的PPC和消费可能性曲线C1209060W18生产模式根据机会成本原理,美国应专门生产小麦,中国应专门生产布,则美国生产组合将会从没有贸易情况下的点A(90W,60C)移动到点A1(180W,0C),而中国的生产组合将会从点B(40W,40C)移动到点B1(0W,120C)。这种分工,扩大了经济的整体规模。两国小麦的总产量由贸易前的120单位增加到180单位(全部由美国生产)。两国布的总产量由贸易前100单位增加到120单位(全部由中国生产)。分工带来产量净收益为50单位小麦和20单位布。C1209060W180斜率=3/2C1206040W40斜率为1/2A1ABB1图1-7中美的生产分工46生产模式根据机会成本原理,美国应专门生产小麦,中国应C1209060W18011070AA1

贸易所得BB2B1C12040W60504070A2设美、中进行贸易的国际比价为1W=1C,美国生产的180单位W,自己消费110单位,其余70单位用来交换70单位C。图中,A2点(110W和70C)为贸易后美国的消费组合点。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给美国带来的净受益为20单位W和10单位C。同样,中国生产120单位C,自己消费50单位,其余的70单位交换70单位W,图B2点(70W和50C)为中国贸易后的消费组合点。贸易给中国带来的净收益为30单位W和10单位C。

贸易三角形(美国)贸易三角形(中国)图1-8中美贸易所得47C1209060W18011070AA1贸易所得BB(3)商品相对价格的均衡分析商品的相对价格贸易后相对价格的决定48(3)商品相对价格的均衡分析商品的相对价格48概念:商品的相对价格商品的相对价格在这里是指两种商品之间相交换的比率。上例中:中国国内小麦的相对价格(记为PW/PC)=2,中国国内布的相对价格(记为PC/PW)=1/2;美国国内小麦的PW/PC=2/3;美国国内布的PC/PW=3/2.若中国专门生产布,美国专门生产小麦,则互惠贸易的交换比率的区间为:2/3C<1W<2C.49概念:商品的相对价格商品的相对价格在这里是指两种商品之间相贸易后商品相对价格的决定:均衡分析Dw(美+中)DC(美+中)EEPw/PcSw(美+中)18024012/3wPC/PWSw(美+中)12024011/2C223/2BB*在左图,Sw是美国与中国的小麦总供给曲线,它表明在Pw/Pc=2/3时,美国可生产小麦的最大量为180单位,即OB。而当Pw/Pc=2时,中国可生产小麦的最大产量为60单位,即BB*。Dw是有贸易时美中两国对小麦的总需求。Dw和Sw交于点E,因此均衡产量为180W,均衡相对价格为1。右图则表明布的相对价格的决定,道理同上。

OO图1-9商品相对价格的决定50贸易后商品相对价格的决定:均衡分析Dw(美+中)DC(美+谢谢12月-2200:27:5100:2700:2712月-2212月-2200:2700:2700:27:5112月-2212月-2200:27:512022/12/130:27:51谢谢12月-2214:14:0514:1414:1412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12月-2212月-22Tuesday,December13,2022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00:27:5100:27:5100:2712/13/202212:27:51AM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12月-2200:27:5100:27Dec-2213-Dec-22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00:27:5100:27:5100:27Tuesday,December13,2022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2月-2212月-2200:27:5100:27:51December13,2022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13十二月202212:27:51上午00:27:5112月-22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十二月2212:27上午12月-2200:27December13,2022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2/12/130:27:5100:27:5113December20229、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12:27:51上午12:27上午00:27:5112月-2210、你要做多大的事情,就该承受多大的压力。12/13/202212:27:51AM00:27:5113-12月-221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12/13/202212:27AM12/13/202212:27AM12月-2212月-2212、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13-Dec-2213December202212月-2213、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Tuesday,December13,202213-Dec-2212月-2214、我只是自己不放过自己而已,现在我不会再逼自己眷恋了。12月-2200:27:5213December202200:27谢谢大家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12月-2212月第1部分国际贸易理论53第1部分国际贸易理论1主要理论模型主要理论贡献者关键假设决定贸易模式的因素古典贸易理论比较优势论亚当.斯密1.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2.固定的产品边际成本3.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4.固定规模报酬(无规模经济)5.不考虑需求生产技术绝对不同(绝对劳动生产率差)绝对优势论大卫.李嘉图生产技术相对不同(相对劳动生产率差)新古典贸易理论H-O模型赫克歇尔俄林1.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2.边际成本递增3.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4.固定规模报酬(无规模经济)资源禀赋不同特殊要素贸易模型保罗.萨缪尔森当代贸易理论模型规模经济贸易模型保罗.克鲁格曼1.产品生产具有规模经济2.不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3.竞争的要素市场生产规模不同产品周期贸易模型雷蒙.弗农

生产技术的不同阶段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模型54古典贸易理论1.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资源禀赋不同保罗.萨缪第1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斯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绝对优势贸易模型;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55第1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1.1重商主义

“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恩格斯

561.1重商主义“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1.1.1背景知识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世纪末到18世纪,这一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及整个远东地区搜寻着黄金;黄金这两个字变成了驱使西班牙人远渡大西洋的符咒;黄金也是白种人刚踏上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追求的头一项重要的东西”。

571.1.1背景知识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世纪末到18世纪1.1.2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国内贸易不会增加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因为国内贸易是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一些人之所得就是另一些人之所失;国际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财富总量。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一国要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要在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581.1.2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1.1.3重商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591.1.3重商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重商主义的发展可(1)早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斯塔福(WilliamStafford)政策主张: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要保持每一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60(1)早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斯塔福(WilliamStaf(2)晚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ThomasMun)政策主张: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即可。因此,晚期重商主义的思想被称为贸易平衡论。国内金银太多还会造成物价上涨,出口减少,影响贸易差额。因此认为保存金银的最好办法是输出金银,用来从事更多的国际贸易。这不但不会使金银消失,而且使金银增加。现在的输出是为了将来更多的输入,这就是晚期重商主义“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的精辟结论。61(2)晚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ThomasMun1.1.4重商主义的主要错误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财富都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而进口则减少财富。621.1.4重商主义的主要错误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101.2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买…….如果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是理性的,那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很难是荒唐的。如果一个国家能以比我们低的成本提供商品,那么我们最好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他们交换。”——亚当.斯密,1776631.2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1.2.1背景知识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称《国富论》),书中对重商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英国资产阶级的原始资本积累已经完成,经济力量得以壮大,不再需要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重商主义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要求实现自由竟争和自由贸易。斯密的学说正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反映。

AdamSmith(1723-1790)641.2.1背景知识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其代表作《国1.2.2基本概念所谓绝对优势(AbsoluteAdvantage)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绝对优势可间接地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劣势。651.2.2基本概念所谓绝对优势(AbsoluteAdva1.2.3基本观点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则各国资源都能被最为有效地利用,每一个国家都能从中获利。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因此,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一切限制贸易自由化的措施都会影响国际分工的发展,并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国民福利。

661.2.3基本观点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1.2.4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模型

为了进一步理解“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

671.2.4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模型为了进一步理解“绝(1)模型的基本假设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假设2: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假设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假设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假设5:劳动的规模收益不变;假设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假设7:无运输成本等交易费用。68(1)模型的基本假设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1(2)生产和贸易模式

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69(2)生产和贸易模式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各国一个例子

从表1.1可以看出英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量)为8(120/15),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为20(100/5);美国生产小麦和布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2和10,英国在布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根据绝对优势理论,英国应把全部生产要素都用于生产布,而美国应把全部生产要素都用于生产小麦。

小麦布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投入量产出量英国151205100美国1012010100表1-1国际分工前各国劳动投入和产出

70一个例子从表1.1可以看出英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从表1.2可以看出,进行国际分工之后,整个世界小麦的产出量仍是240,没有变化,但是布的产量增加到400,比分工前增加了200个单位。这说明,国际分工使两国的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

小麦布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投入量产出量英国0020400美国2024000表1-2国际分工后各国劳动投入和产出

71从表1.2可以看出,进行国际分工之后,整个世界小麦的产出量仍假定英国用200单位布与美国120单位小麦进行交换,交换的结果如表1.3所示。与没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相比,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之后,英国和美国各增加了100单位布的消费量。这说明贸易双方开展国际贸易后,两国都从中得到了利益。

小麦消费量布的消费量英国120200美国120200表1.3国际贸易后各国的消费量72假定英国用200单位布与美国120单位小麦进行交换,交换的结(3)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之间的贸易。绝对优势理论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贸易伙伴相比处于绝对优势。那么如果美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英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有绝对劣势,英、美之间还会不会产生贸易呢?如果两国发生贸易,英国能不能从贸易中获利呢?贸易利益从何而来?绝对优势理论回答不了这些问题。

73(3)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经济1.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另一个国家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则这两个国家之间不会进行贸易。根据这一理论,国际贸易可能只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就不会发生任何贸易。这显然与国际贸易的现实不符。1871年,大卫·李嘉图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其中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DavidRicardo,1772-1823

741.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果一1.3.1基本概念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还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反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751.3.1基本概念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A1.3.2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模型761.3.2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模型24(1)基本假设比较优势模型的假设与绝对优势模型基本一样,除了强调两国之间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别而不是绝对差别之外。77(1)基本假设比较优势模型的假设与绝对优势模型基本一样,除了(2)生产和贸易模式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无绝对优势),仍有可能有互利贸易,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即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也就是中国古训所云:“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78(2)生产和贸易模式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一个例子从表1.4可以看出,中国在小麦和布上的劳动生产率与美国相比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但中国在小麦上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1/4,而布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1/2,相比之下,中国布的绝对劣势要小一些,即具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美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由于小麦的绝对优势比布的绝对优势要大,因此,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专门生产布,美国应专门生产小麦。

小麦布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生产率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生产率美国10120121010010中国401203201005表1.4国际分工前各国的产出和劳动生产率79一个例子从表1.4可以看出,中国在小麦和布上的劳动生如果假定美国以120单位小麦与中国150单位布进行交换,交换后两国布的消费水平比国际分工前都增加了50单位,小麦的产出水平和消费水平没有变化,由此可见,即使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双方仍然可以通过开展国际贸易获得利益。因此,不仅美、英等发达国家之间可以开展自由贸易,美国和中国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可以开展自由贸易。

小麦布美国120150中国120150表1.5国际贸易后各国产量分配80如果假定美国以120单位小麦与中国150单位布进行交换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之后,两国的总产出都会有所增加。增加情况如表1.6所示。进行国际分工后,世界布的产量由200增加到300,增加了100单位。

小麦布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生产率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生产率美国2024012000中国000603005表1.6国际分工后各国的劳动投入和产出81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之后,两国的总产出都会有所增加。增加情况(3)比较优势理论的贡献“比较优势”学说不仅在理论上更广泛地论证了贸易的基础,在实践上也部分解释了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82(3)比较优势理论的贡献“比较优势”学说不仅在理论上更广泛1.3.3互惠贸易的交换比率与比较优势理论的例外

831.3.3互惠贸易的交换比率与比较优势理论的例外(1)互惠贸易的交换比率国内商品的交换比率由两种商品之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决定,比如在美国单位劳动投入的小麦(W)产量为12,单位劳动投入布(C)的产量是10,因此美国国内的交换比例是:1W=5/6C(即相对价格),同理中国国内的交换比例是:1W=5/3C。互惠的国际贸易的交换比率要在参加贸易的两个国家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交换比率之间,否则其中一国就会退出贸易。上例中美国和中国之间互惠贸易比率范围是:5/6C<1W<5/3C。84(1)互惠贸易的交换比率国内商品的交换比率由两种商品之间的相(2)比较优势理论的例外比较优势原理有一个不常见的例外,那就是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并且两者的不利程度是相同的,则不会发生贸易。例如,如果中国单位劳动投入的布的产量不是5单位,而是2.5单位,则中国在小麦和布上的劳动生产率均只有美国的1/4那么美国和中国将均无比较优势,两国不会有互惠的贸易发生。85(2)比较优势理论的例外比较优势原理有一个不常见的例外,那就1.4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1936年哈伯勒(Haberler)用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costtheory)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用机会成本理论解释比较优势原理,有时也被称作比较成本原理。861.4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1936年哈伯勒(Ha1.4.1基本概念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871.4.1基本概念生产可能性曲线35图示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PossibilityCurves,PPC)表明一个国家在充分和有效地使用其所有资源时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机会成本”则指得是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例如布)而必须放弃的其它产品(小麦)的数量,例如:WWmaxCmaxCABC⊿W⊿C图1-1PPC和机会成本88图示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一个例子在前面关于美国和中国的例子中,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美国要增加种植一单位小麦,就必须放弃5/6单位布的生产。于是,美国种植一单位小麦的机会成本是5/6单位布。相同的道理,中国增加一单位小麦生产的机会成本是5/3单位布。小麦的机会成本在美国要比中国低,因此,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中国在布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89一个例子在前面关于美国和中国的例子中,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的1.4.2机会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如果一国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本,而另一国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本,那么两国应各自专门生产自己机会成本较低的产品。这种生产上的重组会扩大整个世界经济的规模,通过贸易,两国的福利水平都会提高。根据机会成本理论,美国应专门生产小麦,而中国应专门生产布。在这里我们虽没有作出劳动是惟一生产要素和劳动是同质的假设,但得出的结论与李嘉图基于劳动价值论所得的结论是一致的。901.4.2机会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如果一国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1.4.3用图形说明的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

911.4.3用图形说明的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1)机会成本的三种情形机会成本不变;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递减。92(1)机会成本的三种情形机会成本不变;40机会成本不变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保持不变,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本不变,此时PPC为一条直线;WC每增加一单位的C,所必须放弃的W均为3/5个单位。图1-2机会成本不变93机会成本不变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机会成本递增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逐渐增加,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本递增,此时PPC为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CW随着每增加一单位的C,所必须放弃W的数量逐渐递增。图1-3机会成本递增94机会成本递增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机会成本递减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逐渐递减,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本递减,此时PPC凸向原点。CW随着每增加一单位的C,所必须放弃W的数量逐渐递减。图1-4机会成本递减95机会成本递减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2)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一个例子表1.6给出了美、中国两国小麦和布的生产可能性组合。可以看到美国生产1单位小麦的机会成本2/3单位的布。中国生产1单位小麦的机会成本是2单位的布。美国中国小麦布小麦布18015012090603000204060801001206050403020100020406080100120表1.6美国、中国小麦、布的生产可能性组合96(2)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一个例子表1.无贸易时美中的PPC和消费可能性曲线C1209060W180斜率=3/2图1.5美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没有国际贸易时,一国只能消费它可生产的产品,因此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同时也是消费可能性曲线。人们的偏好决定了该国事实上选择生产和消费的产品组合。假设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美国选择的生产组合为图1.5中的点A(90W和60C);中国选择的生产组合为图1.6中的点B(40W和40C)。AC1206040W40斜率为1/2图1.6中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B97无贸易时美中的PPC和消费可能性曲线C1209060W18生产模式根据机会成本原理,美国应专门生产小麦,中国应专门生产布,则美国生产组合将会从没有贸易情况下的点A(90W,60C)移动到点A1(180W,0C),而中国的生产组合将会从点B(40W,40C)移动到点B1(0W,120C)。这种分工,扩大了经济的整体规模。两国小麦的总产量由贸易前的120单位增加到180单位(全部由美国生产)。两国布的总产量由贸易前100单位增加到120单位(全部由中国生产)。分工带来产量净收益为50单位小麦和20单位布。C1209060W180斜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