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民间风俗漫谈_第1页
九江民间风俗漫谈_第2页
九江民间风俗漫谈_第3页
九江民间风俗漫谈_第4页
九江民间风俗漫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江民间风俗漫谈常言道:乡有乡风,民有民俗。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乡风民俗,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成了人们约定束成的行为准则。今天看来,虽然不乏许多迷信成份,但这些古老的民俗文化我们不得不知,笔者正是本着这一宗旨,经过长期的搜集和走访,采撷了许多九江古老的民俗范例,现归纳如下,以飨读者。婚姻风俗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因为男女双方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谈婚论嫁。这既是人生理上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婚姻则是男女两性间建立的一种社会公认的夫妻关系,这种关系是家庭和子嗣合法存在的基础。婚姻也是人类社会进入到一定发展时期的产物。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婚姻的形态也发生着种种演变和进化,汉语中婚姻是指婚嫁和男女之家。《礼记•昏义•疏》云:“婿曰婚,妻曰姻是也,谓婿以昏时而来,妻则因之而去也”。“婿之亲属名之曰姻,女之亲属名之曰为婚。”所以“女氏称婚,婿氏称姻。”男女双方建立了夫妻关系外,夫妻双方的家庭亲属之间也建立了相应的关系。民间称之为“姻亲”。而男女双方在建立婚姻关系之前,则有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这包括相亲、定婚、看八字、结婚、婚宴等等。在这每一个环节中,都有着许多习俗和禁忌,包涵着许许多多民俗知识。旧时的婚姻,多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定。所以通婚则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方能成为事实。在我国旧时婚姻是要经过“六礼”仪式的,这种仪式已流传了2000多年。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将“六礼”搞清楚。这也是了解旧时婚俗过程的重要内容。一曰纳采,就是男方派人送礼到女家,表示愿和女家结亲,女方如不同意,便拒绝收礼;二曰问名,由男方修书与女家询问女方的生辰年月;三曰纳吉,男方将探询的结果,卜问祖先祖神。如得凶签,便止婚;四曰纳徵,亦称纳币。如果卜筮得吉兆,男方便遗使带币去女家订立婚约;五曰请期,男方确定婚姻后,就将日期写在贴上,备上礼物通知女家。女家若收下礼物,说明女家同意这个婚期,若不收,婚期只好另择;六曰亲迎,到了结婚的日子,男方先去女家。女方父亲在门外迎接,带女婿去祠庙拜祭祖先。车或花轿停在大门外。女方来到车(轿)旁,男方长揖,请女方上车(轿)与之同归,亲迎的后婚仪便告结束。而进入近代以后,婚姻虽没有旧时“六礼”那样复杂的程序,但一些必要的习俗还是需要的,为便于了解,现将笔者所知,一一叙述于后。1、相亲。如要缔结婚缘,在九江来讲,一般先由媒人到女方提亲,这便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说媒,媒人大多是亲戚朋友,或邻里熟人充当。旧时,也有专门的媒婆,男方托人说媒一定要看重媒人,因为旧时媒婆都是能说会道的,能把“死蛤蟆说出尿”来,所以求媒婆说亲断不可待慢,对媒婆的招待和媒礼一定要丰厚到位,如无意得罪了媒婆,只要她从中作梗,这门亲事就会被搅黄,只要媒婆帮忙,亲事便成了大半。媒人将男方情况介绍给女方后,如女方同意这门亲事,就会泡茶煮蛋进行招待,所以又俗称“食茶”。而媒人再陪同男方到女家看望女方,这便是“相亲”也有的叫“看姑娘”。通常的习俗是,男方和媒人到女家坐定后,会由女方本人捧上一杯香茶(也有的是糖水)献给男方,这时男女双方才正式见面。见面时可以互问一些大致情况(实际是互相观察对方)从语言谈吐中,彼此有些了解。如男方看不中女方,可以婉言谢绝告辞。如女方看不中男方,便不再传第二次定情茶。如双方都没有意见,彼此情投意合,女方在传第二次定情茶时,男方会把事先准备好的礼金红包放在茶盘内,这又叫“压茶钱”或“礼金钱”。这些程序过后,女方则应设午宴招待来宾,两家的婚事便基本定了下来。然而“相亲”的程序看似简单,其实在这其中有许多细节到是蛮复杂的,有不少习俗和禁忌是需要注意的。同姓不婚避讳:同姓不婚这种禁忌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所存在,尤是汉族对此更加看中。作为九江来讲同姓不婚也十分流行。男女双方在恋爱中如被家人发现是同姓,必然会遭到他们坚决反对。象这种恋爱多半是要黄的,很难得到成功。据说这种禁忌最早始于周朝,因为姓的作用在于“别婚姻”、“别种族”,但为什么要别种族、别婚姻呢?为什么同姓就禁忌婚配呢?这其中的道理有诸多说法,最主要的说法是因同姓是同血统,同姓婚配必然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生育。《白虎通义》中说:“不娶同姓,娶同姓者一国同血脉,遂至无子孙。”《左传》中也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可见这些说法是从现代优生学的角度上讲的,是不无道理、进步的。因为血缘相近的人通婚,就是通常所说的近亲结婚,其生育的后代必然会对健康不利。现代学告诉我们,只有五代以后的生育是无防碍的。此外,还有一种认为,同姓结婚会带来灾祸,这种灾祸也许是发生在本人身上,也许发生在自己的家庭或同姓,这是万不可取的。在老人们的眼里,同姓同血统,如发生性行为,这几乎同乱伦相仿。因此,同姓不婚便成了九江民间约定俗成的禁忌避讳,一定要尽量回避。异辈、表亲不婚避讳:异辈不婚这个习俗古来有之。因为异辈通婚,在民间看来是最典型的乱伦行为,毫无疑问是在禁忌之列。尤其是有直系血亲关系的,则忌之更甚。从大道理上来讲,这是符合科学道理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我国不仅是汉族,而且还有很多民族都是严禁异辈通婚的。如违反这一婚姻习俗是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和惩罚的。只有极少数民族旧时保留异辈通婚的婚俗,但只有年龄相差不多的异辈才有可能。而表亲之间,也是禁忌婚配的。因为民间有“骨血不倒流”的说法。象舅表婚就是严禁的。舅表婚又称中表婚,中表即内外,舅子为中、为内,姑子为表、为外,俗以为姑母和父亲的血脉相同,娶姑家的姑娘为媳便是“回头婚”。所以通常所说的亲上加亲,为有此事除外。但也有个别地区旧时有热衷于表亲婚的习俗,认为“亲上加亲”是喜中之喜。后来婚姻法明确规定“近亲不得结婚”此俗才有所改变。从人类健康和发展的角度来说,表亲婚姻应彻底废除,是有一定道理的。婚龄避讳:男女之间婚龄的差距在我国民间也有一些传统习俗。对于这些俗规禁忌如果不了解,它可能导致议婚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一般来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女年龄不能超过正常婚龄太多,如果超过婚龄太多,就会让人产生嫌疑。为什么这么大年龄还未娶妻?为什么闺女这么大还未嫁人?光舆论压力就让你够呛。俗话说,“女大不能留,留来留去留成仇。”意思就是忌讳女儿大了还不嫁人。因为男女青年到了一定年龄再不结婚,日子长了怕生出事端来。因此,正如谚语所说:“男大不婚,女大不嫁,恐怕弄出大笑话。”可是究竟男女多大年龄结婚才比较合适?在我国不同年代有着不同习尚。比方说西周时,一般认为男三十,女二十是合适的结婚年龄。因此,《周礼•地官•媒氏》上说:“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婚,女二十而嫁。”《礼记•内则》中也说:“二十而冠始学礼……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可见让男的三十岁结婚主要是让其早学礼仪知识,同时也不排除人体发育成熟后结婚这对后代有利所考虑。婚龄的界定,有时也和政治、战争、经济发展发生着变化。例如越王勾践,为了复国雪耻,扩充兵源,便下令:“凡男二十、女十七不婚者,罪及父母。”而南北朝时曾将我国婚龄降得最低,男十五,女十三。建国后,新婚姻法规定婚龄男二十,女十八以上。1980年又改为“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为了计划生育,城市里则提倡男三十,女二十五左右结婚。这对优生优育来说有一定道理。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婚龄的习俗单方面可以控制得了,而有些则需要男女双方的年龄才能断定。所以男女双方年龄的差异便存在一定禁忌,一般来讲,习尚男大于女,但也忌讳双方年龄相差太大。如果相差十岁以上可能就会引起闲话。故此有“年老不娶少妻”之说。如男女双方年龄相差不大,旧时个别地方忌年龄相差三、六、九岁的说法。以为会犯刑、冲、克、害,于婚姻不利。一般南方地区忌讳女大男。还有的地方忌男女双方同年生的,而且尤其忌同年同月出生的。故有谚语:“同岁不同月,同月子宫缺。”意思就是同年月出生的结婚会影响后代子孙繁衍。必须指出的是在九江一代还有注重兄弟娶亲的顺序习俗。如无特殊原因,弟弟是绝不能先于哥哥结婚的。同样妹妹也不能先于姐姐出嫁。因为民间对长幼次序的禁忌也是比较认同的,这有个对年长尊敬的问题。属相避讳:在男女婚姻中,除了以上的禁忌避讳外,九江地区对男女生肖属相也是较为讲究的。尽管其中不乏迷信色彩,然而,在老年人的心目中,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属相是中国独特的记人生年方法,将十二种动物的名称—排列起来,成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属相。这种人生记法早在东汉以前便被普遍采用,久而久之,民间便产生了一种属相与人品之间的沟通。好象某人是哪一年出生的,属相是什么,就会象某种动物,会具有这种动物的禀性。唐宋时,这种观念更盛,发展到个人生肖所属当作自己的本命神,如同生命一样看中。象结婚这样的大事,民间自然会检验一下属相是否相配,生肖是否相克。例如女方是属虎的,在民间就有“畏虎为患”的心理压力。竟会把属相为虎的女子年看成是真正能伤人的“猛虎”。因为老虎多半是夜间出来伤人,所以尤其是夜间出生的属虎女子,更是忌之尤甚。如进一步细分,又把上半夜和下半夜出生的女子分为“上山虎”和“下山虎”。相比之下“下山虎”比“上山虎”更凶恶危险。因为初下山的老虎,肚子都是空的,肌肠辘辘,下山迫不及待为找食吃,所以伤人的可能性更大。故此,夜晚出生的虎年女子,一般许配人家都有很大难度。然而,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事实上属虎的女子照样都嫁出去了。因为在民间有一种化解的办法,将虎年上下半年出生的女子各往前或往后分别报成属“牛”或属“兔”,以避属“虎”之忌。另外,过去订亲都是由媒人传来传去,即便是真正的“下山虎”女子也会说成是美女天仙,不存在嫁不出去的问题。在民间生肖婚配禁忌中还有许多谚语和歌谣,现辑少许,以备参考。谚语有:“龙虎相斗,必定短寿。”、“两只羊,活不长。”、“猪猴不到头”、“白马怕青牛”、“鸡狗不一家”、“青龙克白虎,虎鼠不结亲。”歌谣有:“白马怕金牛,鼠羊不到头。蛇见猛虎如刀锉,猪见婴猴泪长流。”“自古白马不配牛,羊鼠相配一旦休,金鸡不与狗相见,青龙见兔泪交流,猪猴见面如刀割,虎蛇相配不到头。”“蛇配虎,男克女;猪配猴,不到头;兔见蛇,如刀割。”“白马怕青牛,乌猪怕猿猴,蛇怕猛虎如刀断,羊鼠相逢一旦休,黑狗不能进羊圈,庚鸡见犬泪交流。”这些谚语和歌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间在生肖属相上男女婚配的一些禁忌避讳。多少带有迷信色彩,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如今已进入文明社会,人们对这些信仰也越来越淡薄了。2、结婚:结婚也就是婚礼。男女婚姻到了一定阶段所必须进行的一种仪式。而在举行这种仪式的同时,民间还伴有许多相应的风俗,有一些禁忌,对这些风俗的了解有利于我们增长一些见识。忌年、月、日: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安排在什么年份合适,这在民间也是十分讲究的。一般来讲无特殊情况的年份办喜事很正常。但遇上无春之年,即当年无立春日的年份,在九江俗称为“寡年”或“寡妇年”。就因为这个“寡”字很不吉利,所以也是婚日的大忌。很多家庭都会错开“寡妇年”办喜事,要么提前要么推后。故此常有如下年是无春日年,往往会出现头年临时突击结婚现象。在民间看来“寡妇年结婚不养崽”。你想想,如结婚没有后代,这该是多么恐怖的事情,谁还敢在这种年份结婚呢?“寡年不婚”这种习俗在九江地区一直很盛行。这种习俗可能是出于古人崇尚春时嫁娶有关。《白虎通义•嫁女篇》云:“嫁婚必以春何?春者,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可见“春”在民间十分看中,故此产生这些忌讳也在情理之中。另外在有些家庭还有同年内禁忌举办两次婚事的习俗,一年内同屋不能有进出,一家甚至同住一大屋的几家,不能在一年中又嫁闺女又娶媳妇,否则认为是不吉利的。这也许是忌讳“喜冲喜”的原故。如果婚事的年份定下来了,那什么月份适合嫁娶也是有讲究的,在民间也有一定的俗规和禁忌。《中国制度史》曰:“古以九至正月为婚期;仲春而尤不克昏。”相传周代男女成婚多在仲春之月。而在我们九江旧时认为腊月乃至新年前后是神祗上天的日子,民间百无禁忌,这时每天都是吉日嫁娶最好。一般五月、七月、九月禁忌嫁娶。民间认为这几个月是“恶月”,这期间鬼多,对嫁娶不吉利。还有的地方忌四、五、六、七、八、九月婚嫁,其理由是“四月死日”,“四”与“死”同音不吉。“五月为五恶”,“五”与“误”同音,婚嫁会有“差误”。“六月是半年”,民间畏“半年夫妻”之兆,担心丧偶或离婚,造成不幸。“七月为鬼月”,怕孤魂野鬼涌到阳间冲撞婚嫁,不吉利。“八月娶土地婆”据说八月十五是祭土地公的日子,此月嫁娶,怕娶着了土地婆。土地公据内,八月娶媳妇,将来男人怕老婆。“九月”的“九”与“狗”同谐音,“狗”是用来骂人的,民间又有不正当男女关系称“狗男女”,所以也忌讳“九字”。年月定好以后,还有个定什么日的问题。一般来讲忌单日结婚。因为俗以为“好事成双”,双日结婚才比较吉利。从九江地区来讲,民间还喜逢“六”、“八”这两个日子,如果农历和阳历都碰上“八”这个日子则是喜上加喜。但旧习农历七月七日断不可嫁娶的,这可能与牛郎织女结婚后被天帝折散了姻缘,只有每年七月七日才相会一次,所以民间忌折散,七月七日才定为嫁女避节。各地风俗不同,忌婚嫁的日子也各不相同,这要看什么地方人的传统习俗而定。婚宴、洞房禁忌:男女举行婚礼仪式后,还要举行婚宴招待来宾,又叫“吃喜酒”。旧俗以为寡妇、孕妇及带孝者不能参加,否则不吉。吃喜酒时,对送亲的娘家客要单独招待,忌招待不周,喜筵的菜肴不仅要丰盛,而且菜盘数要双数,忌讳单数,一般是十八道菜,二十四道菜,三十六道菜不等。另外婚宴上吃鱼,吃完一面要翻另一面时,千万不要把鱼骨折断,因为忌讳婚姻中会有两断之虞。对于洞房的摆设和婚床,旧习也是很有讲究的。众所周知,洞房是特意为新婚夫妇准备的,民间则称之为“新房”,顾名思义是为新家新人准备的,所以新房都布置得富丽堂皇、热闹喜庆、充满吉气。而婚床则是夫妇关系公众认可的重要见证,也是传宗接代的重要设备,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自古以来新婚夫妇对婚床都十分看重,不仅要求式样新颖美观,而且要求质量第一。旧时安床还有一种仪式习俗,安床前准备好一百零八枚铜钱,用八枚钱垫床脚,以取“八字合同(铜)”之意。另一百枚铜钱放在床头床尾,寓意“同(铜)心同(铜)体”,并择吉日安放。其方向位置也要配合男女双方生庚干支,并视窗门位置而定,忌讳床与桌柜尖角相对。新房布置好后忌讳空床,一般由童男陪伴新郎睡觉,新房布置完毕忌闲杂人员踏入。新房内的陈设,生人不能乱摸,尤其是婚床不能乱坐,俗以为坐了日后对新妇不利,日后夫妻不和,怕生出事端。婚礼之后,还有闹洞房的习俗,据说闹洞房习俗始于六朝,一般都在婚礼后当晚进行。因为结婚日的洞房是喜热闹,忌冷清的地方,所以不光是汉族,其他民族也有闹洞房的习俗。闹洞房又称“逗媳妇”、“闹房”、“吵房”,是对新婚夫妇的一种祝贺方式。至于闹洞房的原因,民间认为,洞房内常有狐狸、鬼魅作崇,为了驱逐邪灵阴气,增加人势阳气,所以才闹洞房。还有的认为是让新娘见见世面,熟识一下男家亲友。又有说是怕新娘初来乍到太寂寞,所以大家来开开玩笑,逗逗乐,让新娘高兴高兴。闹洞房时,不管开什么玩笑,新郎新娘都不许发火。俗话说:“三日无大小”,闹洞房不分辈份,不受长幼尊卑的束缚,可以随便说笑逗乐。所谓“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但有一条,带孝及不吉者禁忌参加。新娘新郎上床就寝,旧习也很有讲究,新郎放鞋不能让新娘踩到,如踩到了俗以为新郎一辈子在新娘面前抬不起头,是对新郎的莫大侮辱。连放衣也是一样,新娘的衣服不可压在新郎衣上,否则,丈夫将被妻子挟持一辈子。其实这是毫无道理的无忌之谈,完全是大男子主义的表现。另外洞房花烛夜点燃的灯烛是忌吹灭的,要一夜长明,相传新婚夫妇谁先吹灭了灯烛,谁就会先死,所以二人谁也不吹灯,任其自灭。孕妇、生育幼儿风俗怀孕是两性结合的成果。也是繁衍后代的重要环节,作为重子嗣的中国社会来说,怀孕是一件喜事,所以俗称妇女怀孕为“有喜”。这对于全家是一件欣喜和庆幸的事。因此,怀孕的妇女会受到全家倍加关心和呵护,生怕会出现意外生出什么事端来。然而,怀孕往往会出现许多妊娠现象和反映,例如:头昏、呕吐、偏食、无力,甚至浮肿等等,能否让后代顺利降临人世,这也是孕妇本人及亲人们最关心的事。故此,在九江民间也便有了许多习俗和禁忌。孕妇居住、活动禁忌:古时,人们对人为什么怀孕并不懂什么科学知识,只是看到妇女的身体发生了变化,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只到最后生下孩子。因此,他们认为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超人力的神灵起的作用,所以便有了“胎神”的说法。俗以为“胎神”通常存在孕妇的周围,故人们对“胎神”十分敬畏,盼望“胎神”保护好婴儿顺利出生。旧时,在这方面的禁忌是蛮多的,尤其是孕妇居住的地方便是如此。旧俗认为,孕妇所居的房子室内墙壁和砖瓦土石是不能随意移动、毁坏的。因为这可能会使孕妇腹中的胎儿移动,对胎儿不利;有的家庭孕妇室内忌挂人物画像,据说孕妇看了会使腹中的胎儿长得和画像一样,会出现“换胎”;孕妇房内墙壁、家具、门窗不可随意钉钉子,俗以为会伤害胎神,万一把胎神钉住不能动,就会有“死胎”的危险;孕妇房内不可乱动剪刀、针线、锥子,乱动又怕伤及胎神,否则日后孩子会无耳、瞎眼出现残疾;不可在孕妇室内捆绑东西,要不,有可能使孩子手指弯曲,或出生时出现脐带缠颈;还有孕妇不能塞瓶口,忌拆、堵门窗,忌手臂上举,忌搬动大型家具器物,忌声响过大,忌烧烤东西,忌属虎人闯入,忌睡坐在野兽皮上,忌冷水洗浴,忌肩披线、绳等等,反正一切一切都要小心谨慎,否则伤及胎神对胎儿不利。以上习俗在一带虽不完全禁忌,但有许多内容至今还是沿袭的。反正一条,无论室内还是室外,孕妇的一举一动包括吃、穿、住、玩,都要小心为好,这主要是从保护胎儿正常发育出发,好让妇女将婴儿顺利降生。产房禁忌:产房是孕妇生产婴儿的地方,关系到婴儿出生的顺利和成长安全,所以自古以来产房便有着许多习俗和禁忌。象九江这种人口居民稠密的地区对产房的禁忌更尤为看中。一般来讲,产房是严禁男人入内的。这主要是考虑产妇不洁(I日时认为产妇血污过多不洁),恐对男人身体有害,另又怕男人的阳气和身体虚弱的产妇阴气相抗衡,对产妇母子不利。所以至少一月内男人不能进出。即便是女人也不能随便进出产房的,产房忌人多,因人多可能会影响产妇顺利产婴。尤其是孕妇、寡妇、属虎的新娘子、带孝的人、有红眼病的人更不能进入产房。因这类人有可能会给产妇带来灾难。对于亲朋好友如要送贺礼,也要等满月后,进入产房前,身上的金属钥匙都要放下来,问候产妇后,产房内的东西不能随意带出来,哪怕是一把扇子、一本书、一根针都不能带出。因为这有可能将产妇的奶水带走,对婴儿成长不利。产房需要安静,所以刮锅、劈柴,大声吵闹也是严格禁止的,因这些响声有可能惊吓坏婴儿。另外,产房内也不能焚烧金冥纸,胎盘、脐带不能乱丢。产妇本身不能紧张、忧郁,不能吹冷风,禁冷水、阳光直射,月内不能串门,以及参加神事活动等等。婴儿禁忌:为使婴儿能顺顺当当健康成长。所以,九江旧时民间对婴儿的禁忌、习俗也比较看中。除了要让婴儿不饿不冷,不受惊吓伤害外,还有些习俗也必须遵循。比方说婴儿的胎发是不能随意动的,一定要到百日或满月后方能剃去。一般剃发都要留足一寸多方的“天灵盖”,民间叫“孝顺发”,这主要是考虑婴儿天灵盖不能受凉,不能生病的原因。剃胎发的日子也有讲究,女婴选在二十日,男婴选在二十四日,据说取意“二十四孝”的原因。婴儿的脚板也是不能乱挠的。有人喜欢挠婴儿脚板,让其发出“咯咯咯”的笑声,逗之取乐。旧时是严格禁止的,据说这可能导致婴儿长大成结巴,说话不清楚,或者说婴儿长大后没胆量,胆子小不敢过桥,打官司会输。婴儿的空摇篮也是不能乱摇的,俗以为摇了空摇篮婴儿爱哭,睡不安稳,会遇不测,同时也意味着会失去婴儿。另外婴儿睡熟了不要轻易弄醒。有时婴儿熟睡会发出梦吃般笑容,出现嘟嘴或手舞足蹈的表情,俗以为床有“床公”、“床母”(通常称“床母”),婴儿一出生便受到床母的保护,婴儿熟睡时床母还会教导婴儿微笑、嘟嘴、皱眉等多种表情。此时弄醒婴儿有可能使婴儿学习中断,将来长大不聪明,会呆痴。突然弄醒婴儿,也可能使婴儿受到惊吓生病。婴儿长大后幼儿时,饮食也要十分注意。旧时九江民间俗以为,幼儿忌吃鸡爪子,据说怕日后长大了字写不好,写的字象鸡爪抓的一样。又说怕抓破书,怕写字手发抖,容易和别人打架。另外幼儿也忌吃鱼籽,说吃了鱼籽长大后数不到数,不认识秤,不会打算盘,不能经商。又说幼儿也不能吃猪脑,吃了猪脑人也会象猪一样笨,人不聪明。幼儿也不能吃猪尾巴,吃了猪尾巴怕长大了事事落后,一辈子也赶不上趟,另外胆子小,不敢走夜路等等。幼儿游戏也有禁忌,夜晚不能望着晴空数星星,由于星星多数来数去数不清楚,人会糊涂,长大了数不了数。幼儿也不能玩米数米粒,也怕和数星星一样,会把人搞糊涂等等。丧葬风俗人的一生都要走过生老病死的过程,这是谁也违背不了的客观规律。古人认为人生有阴、阳两界之分,死亡即是阴、阳两界的交接点。人死为鬼,只是灵魂脱离了肉体,成为一种无形无质,变化无常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并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存在有可能危及活在世上的人们。因此,对尸体的处置不能随随便便,于是人们希望用比较合适的葬式来超度亡灵,让死者安安心心走去,并在冥冥中保护子孙后代,家业顺序发达,所以旧时便形成了许多葬俗和忌讳。长者死去,丧事称为"白喜事”,丧礼规模一般根据死者家庭经济实力而定。就九江来讲民俗中丧葬过程,基本上从老者逝世开始,包括送终、报丧、守夜、入殓、守灵、吊孝、叫茶、出殡等等,这其中尽管寄托了后人对死者的哀思,也不乏许多迷信色彩,但从民俗的角度来说,旧习就是这样沿袭下来的。送终:俗以为人在死之前都有一些预兆,比方说老年人印堂发暗,脸色突然发黑,这便是很危险的预兆,故民间有“脸发黑,不过月”之说。还有人的脚和头出现异常肿胀肥大,也是不祥之兆。所以谚语中有“男怕穿靴,女怕戴帽”的说法。意思就是男的忌脚肿,女的忌头肿,这些都是不正常的。还有家中养的母鸡突然象公鸡一样“打鸣”啼叫,就很不正常。俗以为母鸡报晨是凶祸临门之兆,会死人或不祥厄运降临。故有“公鸡不啼母鸡啼,主人不死待何时”之说。还有家中有重病人,突然晚上飞来一只猫头鹰在门前发出恐怖的叫声,这也是不祥之兆。俗以为这有可能预示病人活不长久。特别是病重的人,突然精神焕发,要吃饭,找人说话,和健康人一样,这就更危险。民间认为这是病人“回光反照”的表现,说明不日便会离开人世……所有这些异常和预兆,都提醒着家里的人们,对病重的老者要分外注意。一般这种情况家中儿孙晚辈都要守候在家里,在病人垂危弥留之际,目睹老人安祥去世。俗称“送终”或“送老”,死者落气后,晚辈齐跪床前,立即烧纸钱,放炮竹。民间叫烧“落地纸”、“倒头纸”、“送盘缠钱”。人死之后亲人要立即用温热水将死者周身擦洗干净,并趁肢体未僵硬之前穿好寿衣。寿衣、寿裤、寿鞋、寿被,一般都是家里事先缝制好或购卖好了的。死者穿寿衣也有俗规,无论多少,必须是单数(主要是唯恐死亡凶祸再次降临),有上七件下五件、上七件下八件或上十一件下七件。寿衣多用布或绸子,忌用缎子,因“缎子”和“断子”谐音,恐因此遭断子绝孙果报。“绸子”则和“稠子”谐音,可保佑后代多子多孙。寿衣禁忌用皮毛料制作,恐死者来世转生为兽。寿衣多为里穿白,外穿青,示意“一清二白”。寿衣有先披于孝子身上,谓之“暖衣”,然后再穿在死者身上。也有直接给死者穿的,各处习俗不同。死者寿衣穿好,要把尸体移于中堂或堂前右侧,置放在木板或竹床上。之所以要移尸,俗以为堂前、正厅、正寝是家中最神圣的地方,安放在这里是对死者的尊敬和礼仪规格。据说“寿中正寝”出自于此。死者头脚的方向要与生前睡的方向相反,头枕草纸(也有用草纸包砖瓦的),双手摆放在胸前(也有拿一发饼的),脸上盖上草纸,叫“遮面纸”,有“阴阳一纸隔”之说。靠脚的方向点以“脚灯”,灯以破碗盛上菜油,浸以灯草,点燃,并放一香炉插香,地下放一盆用于烧纸。(笔者曾经也见有坐姿的,死者盘坐在竹木椅上,面西而坐,手上拿一发饼),据说“死人捏法饼”,是用来打狗的,怕在阴间路上遇见狗,所以备以饼子赶狗。守夜:守夜又称守灵,由亲属好友分工守夜守护不离。在九江一带习尚在门前搭棚的,因为房子太小坐不下许多客人,所以借助门前巷口空旷之地用帆布搭棚,将死者安放在棚内。此时,死者家要及时向亲友报丧,旧时报丧,无论天晴下雨,报丧者都要带上一把雨伞,伞把朝前,伞头朝后,到亲戚家时将伞倒倚于门外,亲友一见即知送来噩耗,不需说话。报丧者在亲戚家吃完点心,才告以死者姓各及死亡经过及殡殓日期即匆匆离去,再到别家报丧。亲友们到齐后,便商量丧事仪程,人员分工及应准备物资等各种事项。守夜时,一般人越多越热闹越好。因是“白喜事”,俗有“越闹越发”之说。守灵人要保持香火不绝,并防猫鼠接近,俗以为猫鼠接近会降尸。入殓:旧时,成殓死人的棺材,九江一带尚以松、杉制作,忌用柳木。柏木最好,只是柏木太贵,加之稀少,平民之家不敢问津,只有特别富有之家有可能用柏木做棺材。柏木加上松木做的棺材象征长寿,故民间有松柏长青之说。棺木做好,一般前高后低,民间习尚漆以红、黑两色,男者棺材头写以“福”字,女者棺材头写以“寿”字。成殓亡人,要事先看好日子时辰,不可乱来。如亡人是女者,一定要等娘家人到齐同意方可成殓。死者入棺前,要用水浴尸(也有叫买水)就是用碗装满水,由负责进材的用毛巾湿一下,然后在死者脸手擦一遍,再把盛水碗打碎亦可。入殓前,棺底下面点“七星灯”棺内垫上石灰,然后盖以皮纸、白布,尸体放入棺木,头枕鸡公枕头,四沿塞以石灰包,石灰包的数量要和死者寿年相同。棺内还可放一些亡者生前喜好之物作为殉葬品。按照九江风俗,大多入殓时间多选在下半夜十二点钟以后。入棺后,诸事办完,盖棺时,闲杂人员要离开,并用伞或草帽遮住灯光,或熄灯借远处暗光操作,所有人影不可落入棺中,否则对活者不利。盖好棺木后,一般要停柩三天以上,据说亡者三天以后才是真死(即心死)。停柩守灵:盖棺以后,家中(或棚中)应设以灵堂,也称祭堂。灵堂内悬挂孝幢,挽联。挽联一般写有:“人死如灯灭,水流东海不回头”或“守孝三年容易满,思亲百世最难忘”之类。如亲戚朋友前来吊唁,亡者子女亲属穿上孝服应在门前放炮迎接,发以黑纱或白花,孝子跪于灵前,来人寄丧时,要赔拜鞠躬,表示感谢,回拜。死者同辈穿一般孝衣或带上黑纱,子女着孝衣外,还要披麻带孝,孙辈除穿孝衣外,孝帽上还加以红布、绿布等,以示奔丧。守灵期间,旧时还请上道士和尚做法事,念经及祭文、超度亡人。主持法事者摇动法铃,旁者敲击鼓乐,主持者领唱一番经文,众人同声附和结尾,唱者曲调悠长,加之鼓乐鸣响,甚是热闹。经文内容一般有:关灯、邀十殿、跑五方、过阴曹地府、破八挂、往生咒等等。有的家庭请有唢呐、长号,配以鼓乐,唢呐吹起乐谱,一套一套,十分悦耳动听。长号则声音沉长,有时要拖好几分钟,听起来有悲伤沉重之感。出丧前夕,入夜要组织叫茶祭灵。九江习俗是:预先做好火把、灯烛、香、炮竹,子女则披麻带孝,手捧死者遗像(或牌位),哭丧捧,由主持者领头叫茶。众人跟着和叫,一般大意是呼唤:XXX(对死者的称呼)顺利到阴间地府,不要误喝“迷魂汤”,路途口喝回来喝茶哟……此时乐队奏鸣,鞭炮阵阵,整个叫茶队伍,一字长蛇,在附近所有大小巷中穿过(俗以为死者生前到过的地方,都要走到,又叫“收脚迹”),沿途散洒纸钱,洒茶于路边,由于九江人口稠密,只要一叫茶,四邻八户都听得到,所以不少儿童,好赶热闹,三五成群地跟着叫茶人群在巷中奔跑,其热闹之状,不亚于年节。这也许是九江地区独有的特色。出殡:也叫出丧。这是丧葬习俗中最为隆重,最为热闹,最为宏大的场面。在九江认为,为死者送葬和死者见上最后一面和告别,是对死者的尊重和尊敬,这也是最起码的礼仪。到了出殡这一天,死者所有亲戚都早早集于门前。由事先请好的抬棺者,俗称“八仙”,在一阵轰鸣的鞭炮声中齐声吆喝用手抬起棺木,俗称“起灵”。从厅内或棚内抬至门前空旷之地,架放在事先摆放的长凳上。此时便开始祭奠仪式。所有亲属都要依次跪拜,用虔诚的心情送亲人安心赴黄泉之路。亲属祭完,便是朋友和左右邻居,同样为失去老者表示哀悼。这时“八仙”便开始用绳子捆绑灵柩,又叫“扎杠”先用两根长杠绑在棺木左右两边底部,然后再扎横杠,抬杠。在扎灵柩的同时,由“八仙”中的主持者领头诵唱“挽歌”众“八仙”答和,单句和以“好喂”,双句和以“好啊”,歌词大意辑录如下:伏以!天地开张,日吉时良。先人终生福德好,今朝跨鹤登天堂。孝男手持主丧杖,披麻戴孝守灵旁;孝女孝婿穿孝服,思亲百世实难忘。众位八仙齐把灵柩扎,力索花在金棺上,白鹤展翅棺头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