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汤-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1页
四物汤-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2页
四物汤-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3页
四物汤-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4页
四物汤-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04四物汤_外台卷三十六引_小品方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四物汤_外台卷三十六引_小品方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 原方 401.1. 组成: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01.2. 功效:小儿10日以上至50日,卒得暴咳,吐乳呕逆,昼夜不得息。 401.3. 来源:《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 401.4. 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402. 相似度100%:桔梗汤 402.1. 组成:桔梗(炒)3分,紫菀(去苗土)3分,麦门冬(去心,焙)1两3分,甘草(炙,锉)1分。 402.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02.3. 药材组成不变,剂量不同。 402.4. 功效:小儿月内及百晬暴嗽,吐乳呕逆,不得息。 402.5.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403. 相似度75%:款肺汤 403.1. 组成:贝母(去心)1两,桔梗(炒)1两,紫菀(去苗土)1两,甘草(炙,锉)3分。 403.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03.3. 加:贝母 403.4. 减:麦门冬 403.5. 功效:五心烦热,肢体倦怠,夜卧壮热,咳嗽。 403.6.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414. 相似度75%:玄参甘桔茶 414.1. 组成:玄参1钱5分,麦门冬1钱5分,桔梗1钱,甘草5分。 414.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14.3. 加:玄参 414.4. 减:紫菀 414.5. 功效:由肺阴不足引起的喉痒,咳嗽无痰,口渴咽干。 414.6. 来源:《中药制剂手册》。 415. 相似度75%:四顺汤 415.1. 组成:贝母1两(去心),桔梗1两(炒),紫菀(去苗土)1两,甘草(炙,锉)半两。 415.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15.3. 加:贝母 415.4. 减:麦门冬 415.5. 功效:肺痈吐脓,五心烦热,壅闷咳嗽。 415.6.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 416. 相似度75%:麦门冬散 416.1. 组成:桔梗(去芦)2两,牛蒡子2两(微炒),麦门冬(去心)半两,甘草(生用)半两。 416.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26.3. 加:牛蒡子 426.4. 减:紫菀 426.5. 功效:小儿疮疹,毒气上攻,咽嗌不下,口舌生疮,不能吮乳。 426.6. 来源:《医方类聚》卷二六五引《经验良方》。 427. 相似度75%:大如圣汤 427.1. 组成:桔梗1两,甘草(生)1两,牛蒡子(炒)1两,麦门冬(去心)半两。 427.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27.3. 加:牛蒡子 427.4. 减:紫菀 427.5. 功效:疮疹毒攻咽喉,肿痛。 427.6. 来源:《得效》卷十一。 428. 相似度75%:甘桔加阿胶紫菀汤 428.1. 组成:甘草2两,桔梗1两,阿胶,紫菀。 428.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28.3. 加:阿胶 428.4. 减:麦门冬 428.5. 功效:肺痿唾脓血。 428.6. 来源:《医学纲目》卷十七。 439. 相似度75%:四味如圣汤 439.1. 组成:桔梗、枳壳、麦门冬、甘草各等分。 439.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39.3. 加:枳壳 439.4. 减:紫菀 439.5. 功效:咽喉肿痛。 439.6. 来源:《普济方》卷六十三。 4310. 相似度75%:麦门冬汤 4310.1. 组成:麦门冬(去心,焙)2两,桔梗(去声头)5两,甘草(炙,锉)3分。 4310.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310.3. 减:紫菀 4310.4. 功效:肺痈涕唾涎沫,吐脓如粥。 4310.5.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 4311. 相似度75%:四物汤 4311.1. 组成:贝母1两(去心),紫菀1两(去苗土),桔梗(炒)1两,甘草(炙)半两。 4311.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311.3. 加:贝母 4411.4. 减:麦门冬 4411.5. 功效:肺痈吐脓,五心烦热,壅闷咳嗽。 4411.6. 来源:《医灯续焰》卷十四。 4412. 相似度75%:甘桔汤 4412.1. 组成:甘草1两,桔梗1两,麦门冬1两。 4412.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412.3. 减:紫菀 4412.4. 功效:胃痈,小便赤涩,腹满不食。 4412.5. 来源:《疡医大全》卷二十一。 4413. 相似度75%:桂枝汤 4413.1. 组成:桂枝半两,甘草2两半,紫菀18铢,麦门冬1两18铢。 4413.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413.3. 加:桂枝 4413.4. 减:桔梗 4413.5. 功效:婴儿猝得謦咳,吐乳呕逆,暴嗽昼夜不得息。 4413.6. 来源:《千金》卷五。 4414. 相似度75%:桂心散 4414.1. 组成:桂心半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紫菀3分(洗去苗土),麦门冬1两(去心,焙)。 4514.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514.3. 加:桂心 4514.4. 减:桔梗 4514.5. 功效:小儿伤寒,咳嗽吐逆,昼夜不息。 4514.6. 来源:《圣惠》卷八十四。 4515. 相似度75%:如圣汤 4515.1. 组成:桔梗1两,甘草(生)1两,牛蒡子(炒)1两,麦门冬半两。 4515.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515.3. 加:牛蒡子 4515.4. 减:紫菀 4515.5. 功效:咽中有疮,咽物不下,及咳嗽咯血,肺痿痰唾气促,并小儿疮疹毒,攻咽喉肿痛。 4515.6. 来源:《普济方》卷六十引《旅舍》。 4516. 相似度67%:桔梗散 4516.1. 组成:桔梗1分(去芦头),紫菀半两(去苗土),麦门冬半两(去心,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人参1分(去芦头),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 4516.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516.3. 加:人参、陈橘皮 4616.4. 功效:小儿卒得咳嗽,吐乳。 4616.5. 来源:《圣惠》卷八十三。 4617. 相似度67%:百合散 4617.1. 组成:百合1两,紫菀(去苗土)1两,麦门冬(去心)1两,桔梗(去芦头)1两,桑根白皮(锉)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4617.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617.3. 加:百合、桑根白皮 4617.4. 功效:妊娠咳嗽,心胸不利,烦闷,不欲饮食。 4617.5. 来源:《圣惠》卷七十四。 4618. 相似度67%:麦门冬饮 4618.1. 组成:麦门冬(去心,焙)1两,紫菀(去土)半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桑根白皮(锉)半两,桔梗(炒)3分,甘草(炙)1分。 4618.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618.3. 加:杏仁、桑根白皮 4618.4. 功效:妊娠咳嗽不止。 4618.5.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4619. 相似度60%:桔梗汤 4619.1. 组成:桔梗2两,人参半两,麦门冬半两,甘草半两,小麦1两。 4619.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719.3. 加:人参、小麦 4719.4. 减:紫菀 4719.5. 功效:四肢发热。肺不调,邪热熏上焦,自胸以上至头发热,口鼻气色时如烟熏,目涩咽燥,唾如凝脂,时咳,毛疏,大便不利,小便赤,其脉疾大。 4719.6. 来源:《普济方》卷一一九引《指南方》。 4720. 相似度60%:贝母丸 4720.1. 组成:贝母1两半(煨令微黄),桔梗1两(去芦头),甘草1两(炙微赤,锉),紫菀1两(洗,去苗土),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4720.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720.3. 加:贝母、杏仁 4720.4. 减:麦门冬 4720.5. 功效:伤寒后暴嗽,喘急,欲成肺痿劳嗽。 4720.6. 来源:《圣惠》卷十四。 4721. 相似度60%:紫菀汤 4721.1. 组成:甘草、桔梗、紫菀、川贝母、杏仁。 4721.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721.3. 加:川贝母、杏仁 4721.4. 减:麦门冬 4721.5. 功效:肺痈浊唾腥臭,五心烦热,壅闷喘嗽。 4821.6. 来源:《退思集类方歌注》。 4822. 相似度50%:黑豆汤 4822.1. 组成:黑豆(小者)1升,防风(去叉)2两,甘草(炙,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 4822.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822.3. 加:黑豆、防风 4822.4. 减:桔梗、紫菀 4822.5. 功效:心膈虚烦,燥渴至甚。 4822.6.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4823. 相似度50%:黄耆散 4823.1. 组成:黄耆半两(蜜炙),麦门冬半两(水浥,去心),熟地黄半两(酒洒,9蒸9晒,焙,称),桔梗(炒)半两,甘草1分(炙),白芍药半两。 4823.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823.3. 加:黄耆、熟地黄、白芍药 4823.4. 减:紫菀 4823.5. 功效:因嗽咯血成劳,眼睛疼,四肢倦怠,脚无力。 4823.6. 来源:《本事》卷五。 4824. 相似度50%:滑石甘桔汤 4824.1. 组成:滑石5两,甘草1两,桔梗1两。 4924.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924.3. 加:滑石 4924.4. 减:紫菀、麦门冬 4924.5. 功效:脏腑蕴热,气实燥渴,心神烦燥,口苦唇焦,咽膈不快至于肿痛,小便秘涩,大便亦实,感冒烦渴。 4924.6. 来源:《普济方》卷一一七引《鲍氏方》。 4925. 相似度50%:黄耆散 4925.1. 组成:黄耆1两(锉),麦门冬1两(去心),栝楼根1两,甘草半两(锉,生用)。 4925.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925.3. 加:黄耆、栝楼根 4925.4. 减:桔梗、紫菀 4925.5. 功效:热病烦渴,日夜吃水。 4925.6. 来源:《圣惠》卷十七。 4926. 相似度50%:红芍药散 4926.1. 组成:紫菀、桔梗、红芍药、苍术各等分。 4926.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4926.3. 加:红芍药、苍术 4926.4. 减:甘草、麦门冬 5026.5. 功效:心病口疮。 5026.6.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一。 5027. 相似度50%:诃子汤 5027.1. 组成:诃子4个(半炮半生),桔梗1两(半炙半生),甘草2寸(半炙半生)。 5027.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027.3. 加:诃子 5027.4. 减:紫菀、麦门冬 5027.5. 功效:失者不能言语。 5027.6. 来源:《宣明论》卷二。 5028. 相似度50%:诃子散 5028.1. 组成:诃子3钱(去核,半煨半生),甘草2钱(半炒半生),木通3钱,桔梗5钱(半炒半生)。 5028.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028.3. 加:诃子、木通 5028.4. 减:紫菀、麦门冬 5028.5. 功效:咳嗽声音不出。 5028.6. 来源:《丹溪心法附余》卷五。 5029. 相似度50%:国老汤 5129.1. 组成:桔梗3两,甘草2两。 5129.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129.3. 减:紫菀、麦门冬 5129.4. 功效:肺经积热,外感寒邪,口干喘满,咽燥肿痛,挟寒咳嗽,唾有脓血。 5129.5. 来源:《鸡峰》卷十一。 5130. 相似度50%:喉痹甘桔汤 5130.1. 组成:桔梗1两(去芦头),甘草1两(生用)。 5130.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130.3. 减:紫菀、麦门冬 5130.4. 功效:喉痹作痛,饮食不下。 5130.5. 来源:方出《圣惠》卷三十五,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 5131. 相似度50%:荆芥桔梗汤 5131.1. 组成:荆芥穗、桔梗(去芦)、甘草(生)、牛蒡子(炒)各等分。 5131.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131.3. 加:荆芥穗、牛蒡子 5131.4. 减:紫菀、麦门冬 5131.5. 功效:小儿喉中生疮。 5131.6. 来源:《卫生总微》卷十九。 5232. 相似度50%:桔梗汤 5232.1. 组成:桔梗(锉,炒)1两,甘草(生)1两,恶实(微炒)1两。 5232.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232.3. 加:恶实 5232.4. 减:紫菀、麦门冬 5232.5. 功效:咽喉内生疮疼痛;咽喉干痛,吐咽不利。 5232.6.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三。 5233. 相似度50%:桔梗汤 5233.1. 组成:桔梗(锉,炒)1两,甘草(炙)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干姜(炮)1两。 5233.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233.3. 加:附子、干姜 5233.4. 减:紫菀、麦门冬 5233.5. 功效:霍乱。吐利已定,汗出厥冷,四肢拘急,腹中痛不解,脉欲绝。 5233.6.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5234. 相似度50%:桔梗散 5234.1. 组成:桔梗3分(去芦头),甘草1两(炙微赤,锉),赤茯苓2两。 5234.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334.3. 加:赤茯苓 5334.4. 减:紫菀、麦门冬 5334.5. 功效:肺痿咳嗽,胸中满而振寒,脉数,咽干或渴,时时出唾,又吐脓如米粥者。 5334.6. 来源:《圣惠》卷六。 5335. 相似度50%:桔梗散 5335.1. 组成:桔梗3两(去芦头),甘草2两(生用),苦参半两(锉)。 5335.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335.3. 加:苦参 5335.4. 减:紫菀、麦门冬 5335.5. 功效:伤寒2-3日,咽喉痛。 5335.6. 来源:《圣惠》卷十。 5336. 相似度50%:桔梗麦冬汤 5336.1. 组成:桔梗5钱,牛蒡子5钱,生甘草(锉末)5钱,麦门冬(去心)1两。 5336.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336.3. 加:牛蒡子、生甘草 5336.4. 减:紫菀、甘草 5336.5. 功效:痘疮毒气上塞,咽喉口舌生疮,不能吮乳者。 5336.6. 来源:《医林纂要》卷九。 5437. 相似度50%:桔梗荆芥汤 5437.1. 组成:甘草(生用)2钱,桔梗1钱,牛蒡子1钱,荆芥1钱。 5437.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437.3. 加:牛蒡子、荆芥 5437.4. 减:紫菀、麦门冬 5437.5. 功效:痘疹初发热而声音遂废,热壅肺而金不清者。 5437.6. 来源:《医林纂要》卷九。 5438. 相似度50%:桔梗甘草栀子汤 5438.1. 组成:桔梗半两,甘草半两,栀子仁2钱半。 5438.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438.3. 加:栀子仁 5438.4. 减:紫菀、麦门冬 5438.5. 功效:疮疹心烦者。 5438.6. 来源:《医方类聚》卷二六五引《疮疹方》。 5439. 相似度50%:加味甘桔汤 5439.1. 组成:甘草、桔梗、诃子、木通。 5439.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439.3. 加:诃子、木通 5539.4. 减:紫菀、麦门冬 5539.5. 功效:风寒失音。 5539.6. 来源:《医林绳墨大全》卷八。 5540. 相似度50%:桔梗甘草防风汤 5540.1. 组成:桔梗(炒)、甘草(炙)、防风各等分。 5540.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540.3. 加:防风 5540.4. 减:紫菀、麦门冬 5540.5. 功效:小儿痘疹,风热咽喉不利。小儿疹子已出,口舌生疮,咽干壮热,饮水咳嗽,痰涎不利。 5540.6. 来源:《小儿痘疹方论》。 5541. 相似度50%:回音饮 5541.1. 组成:甘草、桔梗、乌梅、乌药各等分。 5541.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541.3. 加:乌梅、乌药 5541.4. 减:紫菀、麦门冬 5541.5. 功效:声音哑。 5541.6. 来源:《仙拈集》卷二。 5542. 相似度50%:桔梗汤 5642.1. 组成:桔梗3钱,甘草3钱,葱3根,豆豉1撮 5642.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642.3. 加:葱、豆豉 5642.4. 减:紫菀、麦门冬 5642.5. 功效:产后外感风寒,咳嗽。 5642.6. 来源:《一盘珠》卷七。 5643. 相似度50%:桔梗汤 5643.1. 组成:桔梗2两,甘草2两,薏苡仁2两。 5643.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643.3. 加:薏苡仁 5643.4. 减:紫菀、麦门冬 5643.5. 功效:肺痈初萌。 5643.6. 来源:《普济方》卷二八六引《卫生家宝》。 5644. 相似度50%:荆芥汤 5644.1. 组成:荆芥穗半两,桔梗2两,甘草1两。 5644.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644.3. 加:荆芥穗 5644.4. 减:紫菀、麦门冬 5744.5. 功效:风热壅肺,咽喉肿痛,语声不出,喉中如有物哽,咽之则痛甚。 5744.6. 来源:《三因》卷十六。 5745. 相似度50%:甘桔汤 5745.1. 组成:桔梗1两(末,浸1宿,焙干用),甘草2两(炒)。 5745.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745.3. 减:紫菀、麦门冬 5745.4. 功效:上焦热,咽痛,嗽脓血。 5745.5. 来源:《普济方》卷三八四引《钱氏方》。 5746. 相似度50%:加味甘桔汤 5746.1. 组成:甘草1钱,桔梗3钱。 5746.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746.3. 减:紫菀、麦门冬 5746.4. 功效:痘疹咽喉肿痛,不能饮食者。 5746.5. 来源:《痘麻绀珠》。 5747. 相似度50%:鸡苏丸 5747.1. 组成:薄荷叶1片,甘草4两,桔梗4两,川芎2两。 5747.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747.3. 加:薄荷叶、川芎 5847.4. 减:紫菀、麦门冬 5847.5. 功效:上焦有热,头目昏眩,口舌生疮。 5847.6. 来源:《普济方》卷二九九引《德生堂方》。 5848. 相似度50%:藿香散 5848.1. 组成:麦门冬(去心,焙)半两,半夏曲半两,甘草(炙)半两,藿香叶1两。 5848.2. 原方对照: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5848.3. 加:半夏曲、藿香叶 5848.4. 减:桔梗、紫菀 5848.5. 功效:脾胃虚有热,面赤,呕吐涎嗽,及转过度者。 5848.6.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5849. 相似度50%:桔梗甘草鼠粘子汤 5849.1. 组成:桔梗、甘草、鼠粘子(微炒)各等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