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诸国70-90年代_第1页
西欧诸国70-90年代_第2页
西欧诸国70-90年代_第3页
西欧诸国70-90年代_第4页
西欧诸国70-90年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点:英国经济发展缓慢主要原因;工党布莱尔执政时期内政外交;联邦德国经济得以稳定的主要原因。难点:全面评价“撒切尔主义”;分析密特朗实行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政策;两德统一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欧洲、世界格局的影响。第五章、西欧诸国(70-90年代)第一节、英国一、经济的缓慢发展

经济发展缓慢有如下一些主要原因:

第一,与美国在战后的“特殊关系”,并不利于英国经济的发展。第二,英国的殖民统治体系趋向崩溃,“英联邦”日趋松散,大大的削弱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力。第三,经济政策的失误。

第四,国有化和福利资本主义的实行,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二、撒切尔夫人执政

回顾:战后英国内政、外交1951年10月的选举中,工党惨败,保守党上台组阁,由丘吉尔任首相兼国防大臣,从此开始了保守党13年的执政。1952年2月英王乔治六世逝世,其女伊利莎白二世继承王位。

1955年4月5日丘吉尔辞职,由外交大臣艾登继任首相。1957年1月9日辞职,麦克米伦继任首相1963年10月麦克米伦因病辞职,道格拉斯·霍姆继任首相。霍姆上台仅1年,便在1964年10月的大选中败北,工党以微弱优势上台。60年代后半期是工党的哈罗德·威尔逊政府治理英国。1970年6月,工党政府在大选中败给保守党。

在对外政策方面,丘吉尔政府与工党政府一样,把英美联盟作为外交政策的基础,参加了“东南亚条约组织”(1954年9月)和“中央条约组织”(1955年4月)。第二次加入欧洲共同市场的申请被拒绝;

撒切尔夫人:即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玛格丽特·撒切尔1925年10月13日出生于英国林肯郡的格兰瑟姆,其父是格兰瑟姆镇一个经营杂货的小商人。撒切尔本名玛格丽特·罗伯茨。曾在英国牛津大学Somerville学院获得化学学位,后在该校获得艺术学学位,1953年入选下议院,其后曾主持召开过内阁会议。英国保守党人,1975年被选为保守党领袖。1979年至1990年任英国首相。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与我国高层领导探讨香港问题,最终获得解决,从而揭开了中英关系的新篇章。任职其间,由于政绩显著,曾于1988年被评为世界政坛十大风云人物。

三、对英国经济的调整:“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主义”主要内容:

奉行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

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改革福利制度

四、评价撒切尔主义:

实施的效果是明显的:通货膨胀率在撒切尔夫人执政前达到近27%,1988年降至4%。1987年度起,英国的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英国的经济增长率1986年达3%,比同期的美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都快。

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成功,大大提高了保守党的民众支持率。1983年6月和1987年6月的两次大选中保守党均战胜了工党,撒切尔夫人得以两度蝉联首相。

1988年起,英国经济周期性低潮再次出现。经历了80年代较长时间的相对繁荣,英国的通货膨胀再度严重起来。1988年6月起,英国接连提高利率,但仍无济于事,10%左右的通胀率居高不下。相反,由于长期推行的紧缩政策,造成企业经营状况日益恶化。撒切尔夫人第三任期时开征的人头税,招致社会的普遍反对。在伦敦举行的反人头税游行甚至演变成暴动,使撒切尔夫人声望大降。在外交方面,撒切尔夫人对欧洲共同体的不信任感﹑好斗和尖刻的处理方式,也使英国同西欧的关系受到损害,英国的处境日益孤立。1990年11月,前国防大臣赫塞尔廷便向撒切尔夫人的领袖地位发出挑战。结果,撒切尔首相在争取连任保守党领袖的首轮投票中即被淘汰,失去了任职11年之久的首相职位。

中英谈判

中英谈判期间,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摔跤的那一幕多年来被广为报道。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中英联合声明》签署的当天晚上,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台阶上又一次“失足”。时任公安部部长助理的朱恩涛近日披露了这一内幕。《大公报》消息,1982年9月24日,中英双方进入实质性的会谈。那天,邓小平在主权等问题上义正词严没有给“铁娘子”留情面。撒切尔夫人了碰钉子,走出人民大会堂下台阶时让高跟鞋绊了一下,旋即栽倒,左右人员连忙把她扶起。这是“铁娘子”在北京第一次摔跤。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台阶上第二次摔跤更富戏剧性,其中还有中美警方人员斗智过程。

公元1982年9月24日。在她走出人民大会堂之前,她刚刚结束与邓公关于香港的前途问题的会谈。这次会议据说为中英日后旷日持久的香港问题谈判定了基调,这就是:中国无论如何将在1997年收回整个香港地区.

“中国人穷是穷一点,但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

有趣的是,恰好是189年前,亦即1793年的9月,第一支英国使团在马戛尔尼的率领下,在北京朝觐了年迈的乾隆皇帝。然而,在这个伟大帝国的领袖面前,马戛尔尼拒绝了跪拜,从而解决了英国朝野关于对华礼仪问题的严重纷争,顺从了强大的反对意见,为英国使华人员不行跪拜礼开创了先例。

撒切尔夫人在英国政界是一个铁腕人物,处理国际事务一向以强硬和善于变通著称,所以人称“铁娘子”。香港问题怎样谈,她早就打好了如意算盘。英方外交官员已多次与中方接触,她知道中方收回香港的决心很大,但并不想改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撒切尔夫人寻思:如果能让中方把主权和治权分开,主权归还中国后,英国仍然保留对香港的实际管治权,岂不是更好牵要做到这一步,必须首先让中国承认历史上有关香港的三个国际条约继续有效。这是撒切尔夫人的得意算盘。

1982年9月24日,中英双方进入实质性的会谈。那天,“铁娘子”接到通知,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与她会谈。她走向福建厅,见大门紧闭,她有些纳闷,为何小平还不出来迎接牵她正在疑惑之时,福建厅的大门忽然洞开,小平同志身着笔挺的灰蓝色中山装,脚登黑色锃亮皮鞋,精神焕发地走出,上前五六步与她握手。“铁娘子”锋芒毕露,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您很高兴。小平同志绵里藏针,说: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呀!

寒暄过后,转入正题。“铁娘子”先声夺人,把英国历史上强加给中国的三个不平等条约搬了出来,言称按国际法,三个条约仍然有效。还说1997年后英国要继续管治香港。会谈一开始她就把香港主权的归属问题提出来了。

小平同志毫不客气,斩钉截铁地说: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丝毫回旋余地。随即加重语气说: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我们一定要收回来。还特别提醒“铁娘子”:我们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如果到1997年还收不回香港,那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没有别的选择。小平同志开导“铁娘子”说:中国收回香港主权,对英国也是有利的。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结束殖民统治,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

“铁娘子”早就知道小平同志精明果断,搞谈判既强硬又灵活,初次交锋,确实厉害。“铁娘子”没料到小平同志在香港主权问题上寸步不让,她打出的第一张牌就碰了硬钉子,但她仍不甘心,说:中国不是很关心繁荣吗?如果中国收回香港,给香港带来的将不是繁荣,而是灾难性的影响,这可对中国的四化建设不利啊。“铁娘子”发出了威胁。

小平同志从来不惧威胁恫吓,掷地有声地说:不能说香港保持稳定必须在英国的管治下才能实现,中国收回香港后自有办法继续保持香港的繁荣。即使香港不能继续繁荣,对中国的四化建设又有多大影响牵如果中国把四化建设能否实现放在香港是否繁荣上,那么这个决策本身就不是正确的。小平同志索性把话说开:如果中国宣布要收回香港,就像夫人所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么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作出决策。小平同志向“铁娘子”交底说: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问题,即如果有人不愿合作,在香港制造混乱,中国政府不得不对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小平同志的话表现了爱国者的坚定、革命者的胆略和政治家的高瞻远瞩。

“铁娘子”在会谈较量中一直处于劣势,她的观点被小平同志逐一驳回。不过她也明白,如果最后谈不好,对英国也没有好处。会谈结束后,“铁娘子”落寞地从大门走出,脸色沉重。因未能如愿以偿,心态很不平衡,当她走到人民大会堂前倒数第二级台阶时,让高跟鞋绊了一下,旋即栽倒在石阶上,皮鞋和手袋摔到一边。幸亏摔得不重,左右人员连忙把她扶起。当时有许多记者在场,一时间,“撒切尔夫人摔了一跤”成了国内外街谈巷议的话题。

此次会谈中,小平同志将思考很久的伟大政治构思“一国两制”,首次公布于世的1981年8月26日,小平同志在接见港台知名人物傅朝枢时,曾提出“台湾不搞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不变”的统一构想,当时我也在现场。小平同志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使那位在全球有“铁娘子”之称的世界著名政治家在会谈一开始就处于下风,令她原来坚持的许多观点都被迫让步,说得她口服心服,最后终于在香港回归问题上达成共识。我们这些站在一边的工作人员听了小平同志的雄辩,都感到振奋和骄傲,当时的心情真是非常激动,难于言表。那天的会谈气氛表面上平和,实际却刀光剑影,剑拔弩张。

“铁娘子”虽“铁”,但在香港归还中国的问题上,不得不按小平同志的主张办。

学术动态撒切尔政府的工会战略评析

[期刊论文]

《巢湖学院学报》-

2008年4期-过慈明,杨帆,英国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20世纪60年代起,工会问题已在英国政治中居于支配地位.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上台之后,出于经济改革和政治斗争的需要通过渐进的工会战略使工会的权力受到了严重的...撒切尔政府私有化政策的目标评析

[期刊论文]

《世界历史》-2004年6期-毛锐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在英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私有化运动.英国私有化有一个压倒一切的终极目标,即通过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打破战后的共识政治,实现英国经济和社会的重塑.具体表现为:货币主义代替凯恩斯主义,私有化代替...试论撒切尔首相的福利制度改革

[期刊论文]

《历史教学》

-2006年7期-张振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社会保障体制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以"滞胀"为特色的"英国病"愈加严重.1979年来,撒切尔首相依据自由主义精神和货币主义原则,对国家福利体制实施较全面的改革,并很快取得显著成效,英国社会经济终于...撒切尔主义对当代英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期刊论文]

《比较教育研究》

-2001年10马忠虎撒切尔主义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在保守党内部出现的一股占统治地位的“新右派”势力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坚持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却又主张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本文即从上述两个方面...撒切尔主义与《1988年教育改革法》

[期刊论文]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4期-易红郡撒切尔主义是指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在英国保守党内部出现的一股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它的出现对英国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撒切尔主义对英国教育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988年教育改革...

英国国有化经济的历史回顾

[期刊论文]

《商场现代化》-2005年11期-英国的国有化作为一项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工党内阁制订的.它-直被誉为英国"社会主义"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党执政后,从1945年起,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把一批煤炭、电力、煤气、铁路、航空、电讯、航运企业收归国有...

五、保守党:梅杰政府

仍然奉行紧缩经济的政策,利用高利率、高税收来抑制通胀;当通胀回落后,再逐渐将利率调低,刺激投资。梅杰取消了撒切尔时期的人头税,改革公共医疗事业和教育体制。梅杰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的经济衰退有所缓解。梅杰在外交方面主要调整了欧洲政策,一改过去比较僵硬政策,更为积极地参与西欧一体化进程,并十分重视英美特殊关系,试图通过配合美国行动来恢复英国对世界的影响。

1992年4月的英国大选,保守党以微弱多数第四次击败工党,梅杰继任首相。但在第二任期内,梅杰的表现使英国人不断失望。主要原因是:梅杰政府上台伊始,便违背了竞选时的许诺大幅度增税;在欧洲政策上,梅杰在保守党内亲欧派和欧洲怀疑派之间搞平衡,时而强硬,时而软弱,举措失据,经常食言;疯牛病问题也弄得梅杰政府焦头烂额;政府在选民所关注的犯罪、教育、医疗、福利等一系列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也使选民不满。保守党分裂加剧,党内人士勾心斗角,梅杰时时受到派系斗争的掣肘,地位虚弱。五年来,保守党内丑闻迭起,声誉尽失。舆论认为,保守党已经变成了一个“疲惫的、分裂的、难以继续执政的党”。六、工党:布莱尔执政

1997年5月的英国大选结束了梅杰的执政生涯,开始工党布莱尔执政时期。年轻的布莱尔打出“新工党、新英国”的大旗,因时而进,对工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组工党领导班子,使工党与工会之间迅速地拉开距离;放弃工党坚持了70年之久的“公有制”纲领;改变工党“高税收、高支出”和治理经济无能的形象;在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上,尽量既不惊动工商界,也给下层人一定实惠,以博取更多选民的欢心。经过改革,工党以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政党的面目出现,靠近广大中产阶级,增加了自己被选民接受的程度。在近几年来的地方选举、补缺选举以及欧洲议会选举中,工党连连得胜,不仅巩固了苏格兰等传统地区的优势,还大规模挤占英格兰、威尔士等保守党选区。

外交方面,布莱尔上台后,一改前首相梅杰的不合作政策,致力改善与欧盟的关系,并且在牛肉禁运方面取得成果,使饱受疯牛病之苦的英国农民看到一线希望。

为加强英国的科技和人才力量,布莱尔政府也作出了积极努力:

首先,加大科技投入,以维持和加强知识生产的基础

其次,进一步鼓励知识成果向市场转移

第三,加强信息人才培养和信息技能培训

学术动态试析布莱尔工党政府的成功之道

[期刊论文]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6年2期-胡昌宇,陈晓律尽管遭受"伊拉克门"事件的重创,布莱尔领导的工党集团仍顺利赢得2005年英国大选,实现了历史性的三连任.工党成功的直接原因是其有效地调整了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工党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改革支撑了英...布莱尔主义:控制与放权并存的政府改革方式

[期刊论文]

《学术界》

2008年5期-宋雄伟,袁婷婷布莱尔当政的十年内,其治国的理念和方式对英国国家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总结和分析布莱尔政府的改革,并且重新定义和描述"布莱尔主义".从"首相权力的增强"、"新工党意识形态以及国家福利改革"和"公共服务传递"三方面...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理论若干问题研究

[学位论文]

马晶晶,2008-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世纪90年代末期,作为在野党的社会民主党经过长期的思考,认真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其他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期望以创新性的、实用性的执政理念作为自己重返政治舞台、获取人民信任的先导。恰在此时,布莱尔把...推荐书目1、C.E布莱克:《二十世纪欧洲史》下、人民出版社19842、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3、吉力:《撒切尔夫人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第二节、法国

1969年戴高乐辞职后,戴高乐主义仍然影响着70年代的法国,法国内外政策中间偏右的保守主义倾向均很明显。从1969-1981年,即戴高乐辞职到左翼的社会党上台执政为止,这段时期被称做后戴高乐时期。

蓬皮杜政府:

他是戴高乐主义者,戴高乐时期的总理。蓬皮杜在任内,奉行的是没有戴高乐的戴高乐主义,但在一些具体政策上,蓬皮杜是比较灵活和务实的。如在关于英国加入共同市场问题上,法国为了抗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影响,在欧洲抑制日益强大的联邦德国,采取了灵活立场,在维护了自己的根本利益后,同意英国返回西欧,为英国在1973年加入欧洲共同体开了绿灯。1974年蓬皮杜在任内病故,在他身后留下了他任总统时提议建设的著名的“蓬皮杜艺术中心”。

蓬皮杜虽然是一个戴高乐主义者,但在政治上是一个中间派,推行比较务实和灵活的政策。:贬值法郎

向英国敞开欧共体的大门

进一步增进中法关系

吉斯卡尔·德斯但政府:

理财专家,大选中以微弱多数击败左翼的社会党领袖密特朗。他不是戴高乐主义者,但支持过戴高乐的民主共和联盟,他在执政初期任用戴高乐派的希拉克为总理。德斯但政府的经济政策以紧缩通货和节约开支为主,这与70年代西方各国为对付经济滞胀、重视货币主义是一致的。

弗朗索瓦·密特朗政府:

1981年5月,最大的左翼政党社会党领袖弗朗索瓦·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他是在同共产党和左翼激进人士运动结成联盟的基础上竟选成功的,在新政府44名内阁成员中,社会党有37名,从而开始了第五共和国历史上左翼长期执政的局面。密特朗于1988年5月的总统选举中获胜连任。

密特朗在其执政时期,实行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政策,他主张将法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自由、自治管理的社会”,他推行的政策主要有:企业国有化、计划经济、增加社会福利、扩大地方自治和社会宽容等。

在企业国有化方面,密特朗政府1981年5月宣布扩大国有化。同年10月国民议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国有化方案:通过对股东进行赔偿的办法,将通用电力公司等五大垄断集团。两家金融公司、36家存款在10亿法郎以上的银行收归国有。这使国家控制的企业达3500家,其投资占工业总投资的1/3以上,国有化程度超过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的瑞典等国。

在计划经济方面,1981一1983年密特朗实行了战后经济发展的第八个计划,强调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5一1988年实行了第九个计划。法国的这种有计划调节的市场经济,既消除了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的弊端,又克服了高度集中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缺陷。

在社会福利方面,密特朗政府以社会公正为目标,制定了40余项社会福利措施。80年代初,工人的最低工资增加了10%,退休金增加了20%,家庭和住房津贴增加了25%。同时,适当缩小贫富差距,如对10万名高收入者规定缴纳特别税,对银行和石油公司征收特别利润税等。

密特朗在执政期间还重视在高科技方面的欧洲合作。1985年11月,在密特朗总统的建议下。在联邦德国的汉诺威召开了有18个欧洲国家外长和科技官员参加的会议,讨论了密特朗总统提出的“尤里卡计划”,与会国强调各国问在尖端技术领域的合作,建立一个“欧洲技术共同体”,以迎接新技术的挑战,缩小在尖端技术上同美、日的差距。

密特朗在1988年蝉联总统时,国内的政治、经济矛盾己比较尖锐和复杂,1990年年中起,法国经济在经历了近4年的低速增长后速度明显放慢,1991年经济增长率降为零,失业率高达9.6%,在欧洲仅次于意大利。进入90年代后,法国外交显得被动茫然,对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法国没有做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外交调整,而且苏联的解体,使法国失去了在美苏间周旋的特别作用。内外政策的失误和政治丑闻的打,使社会党失去民心,在l993年国民议会选举中社会党受挫,丢掉执政党地位。1995年5月保卫共和联盟领袖希拉克当选总统,密特朗时代结束。

密特朗在任的14年,法国既不像第四共和国的12年那样动荡不安,也不像戴高乐执政的10年那样有声有色,而是平平淡淡。希拉克政府:希拉克上台后,采取自由主义的治国方针:希拉克政府在推行自由化经济政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实行企业私有化,新内阁成立后,即将经济财政部改为经济财政和私营化部,下设负责私营化的部长级代表,在组织上,保证私有化政策的实施。接着国民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在5年内(即到1991年3月1日)对65家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其中包括法国通用电气公司、汤姆森电子公司、圣戈班建筑材料和玻璃公司、佩希内制铝公司、罗纳—普朗克化学公司、布尔计算机公司和马特拉公司等9个工业集团以及从1945年起就实行国有化的巴黎国家银行、里昂信贷银行和兴业银行。此外,还有社会党政府在1982年实行国有的30多家银行和保险公司。希拉克政府甚至还打算给唯一有权发行钞票的法兰西银行“一种新的地位,使它的活动免受政府影响”。希拉克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行私有化和其他自由化经济政策,一方面是以市场经济为出发点,更多地反映和代表企业主们的利益,另一方面是急于刺激企业的积极性,鼓励企业主扩大投资和招工,尽快实现“经济增长”。从速扭转230多万人失业的严重局面。此外,也是为了在两年任期内能取得明显的经济效果,为1988年总统选举捞取资本。希拉克政府的这些政策和措施遭到了社会党和法共的激烈反对,社会党还在议会中多次弹劾政府。

希拉克的对外政策:在对外关系上,希拉克主张奉行戴高乐制定的以独立防务为后盾的独立的外交政策,和密特朗观点基本一致。希拉克认为法美紧密合作是和平的要求,对苏联则要“坚定和警惕”,要在互利的基础上发展与东欧各国的关系。在欧洲问题上强调继续以法德团结为核心加速欧洲建设。在同非洲国家的关系上要优先发展与法语非洲国家和马格里布地区国家之间的传统合作关系。主张法国应维护其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利益,保证其战略核力量的不断现代化。为此,专门设立了海外省和海外领地部。

学术动态希拉克总统执政时期的中法关系研究(1995年5月~2007年5月)

[学位论文]

卢新华,华中师范大学:国际关系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交,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法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建交后,双边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995年5月,雅克·...推荐书目1、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2、(法)戴尔:《希拉克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

第三节、德国一、艾哈德的经济改革和西德经济的恢复

1949年5月12日,占领当局批准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通称《波恩宪法》),确定波思为首都。5月2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在8月14日的联邦议院选举中,基督教民主联盟成为第一大党,9月20日坎拉德·阿登纳(1876一1967)组成首届联邦政府。在联邦政府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占领法规的存在,联邦政府没有外交主权,内政亦受到监督。直到1955年《巴黎协定》生效,联邦德国才获得主权国家地位。

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生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选举威廉·皮克为总统,格罗提为总理。自此在原德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相互并存和对立的德国,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1990年两德统一。

德国的分裂对战后的欧洲和整个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后初期西占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由管制经济向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经济转变的过程。德国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的主要倡导者和决策人是路德维希·艾哈德,他从德国战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了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理论,将“社会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改革的模式。

艾哈德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最大限度的全面经济发展,货币运转正常,市场价格稳定,实现社会安全。社会公平与社会进步。

艾哈德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整顿货币体系,从美国运进重达500吨总值为57亿马克的新钞,

1948年6月19日开始了全面换钞的货币改革;取消配给制,放开价格,促使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进行税收改革,以减税来刺激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等。

在艾哈德的经济改革期间,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为联邦德国提供援助16亿美元,若加上优惠贷款,美援总数在36亿美元左右。美国的援助不仅解决了联邦德国资金不足、外汇短缺的难题,还为稳定过渡时期的社会安定起了重要作用。1949年底,联邦德国的工业生产达到了1936年的水平(而民主德国在1%4年才达到)。1950年,艾哈德经济改革己初见成效,物价开始下降。1952年,联邦德国经济的主要指标均已超过战前水平,为50—6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经济稳定发展

联邦德国经济得以稳定的主要原因:(1)同石油输出国组织建立了比较良好的关系,从而保证了能源的供应。(2)联邦德国拥有在西欧国家中名列前茅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情况,物美价廉的产品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且是阿拉伯国家的工业品主要供应国和劳力的主要输入国。(3)从1951年起执行的《共同决定法》缓和了劳资关系。

三、为统一而努力

1969年,社会民主党维利·勃兰特当选为联邦德国第四任总理。勃兰特信奉“历史是运动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切都在变”的哲学,大力推行与苏联、东欧国家“缓和”和“合作”的新东方政策,为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66年底,他在任联邦副总理兼外长时,就及时地把握时机,同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互设了贸易代表机构,与罗马尼亚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和南斯拉夫恢复了外交关系。这一系列外交行动,使联邦德国与东欧国家的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

1970年,德苏两国签订了《莫斯科条约》,从而推动了德苏关系的发展。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总理来访问华沙老城内的原犹太人聚居区,双膝跪倒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这一惊人之举正如勃兰特所说“不仅是对波兰人,实际上首先是对本国人民”,因为“太多的人需要排除孤独感,需要共同承担这个重责……承认我们的责任不仅有助于洗刷我们的良心,而且有助于大家生活在一起。犹太人、波兰人、德国人,我们应该生活在一起”。这不仅使勃兰特成为1971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也塑造了德国的新形象。同年12月又与波兰签署了《华沙条约》,正式承认奥得-尼斯河为其东部的边界,宣布双方“对谁都没有领土要求,今后也不会提出领土要求”。

1972年12月21日,两德签署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关系的基本条约》,从而使两国关系解冻。1973年12月,勃兰特访问捷克,在布拉格签署了《德捷关系正常化条约》。与此同时,在勃兰特的力促下,美、苏、英、法四国达成协议并签订了《四国柏林协定》,进而确认了柏林的地位。这些外交努力为与东德关系改善和发展奠定了外部环境。

1974年5月,勃兰特因纪尧姆间谍案引咎辞职,由社会民主党人施密特接任总理。施密特执政期间,继续致力于加强西德与东德和苏联的关系,增进与德国世仇法国的交流,并与法国一起发起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加强与西欧各国的经济合作。四、德国的统一

1982年秋,以科尔为首的基督教民主联盟联和基督教社会联盟、自由民主党共同执政,联邦德国进入科尔时代。科尔时期国际局势发生突变。1989年8月19日,居住在匈牙利的民主德国居民约600名途经奥地利逃往西方。9月11日午夜,匈牙利政府宣布开放与奥地利接壤的边界,结果引发逃民狂潮,民德居民在3天时间内就有15000万人前往西方,到10月底,达到50000人。与此同时,许多民德城市发生了要求民主改革的示威游行,声势浩大。

面对内外的双重压力,民德政府在11月9日作出决定,柏林墙所有通道对公民开放,公民可以自由进出西柏林;私人出国旅游不附加任何条件。这一举措令世界震惊。科尔迅速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提出了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其中包括所谓“取消德国统一社会党对权力的垄断”,两德建立统一的联邦。

12月19日,科尔会晤民德领导人莫德罗,讨论两个德国的统一问题。民德认为,应当尊重两个德国具有的主权和独立性,不能无视两德关系的基础条约,主张建立一种“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邦联”,不接受科尔的“十点计划”。但是,1990年3月的民德大选使政治形势发生改变,在选举中以基督教民主联盟为首的三党联盟获胜,随即组成了把共产党人排除在外的联合政府。这种政治组合加快了统一进程。7月1日,两德组成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西德马克成为两德的统一货币。8月31日,两德双边统一条约签订。与此同时,东西德国与英、法、苏、美四国外长先后在波恩和莫斯科进行谈判(即所谓的“2+4会议”),讨论德国统一的外部方面的问题,四国同两德签订的条约,批准两个德国统一和重新取得全部主权。

学术动态戈尔巴乔夫反对德国统一立场的软化及其原因

[期刊论文]

《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10期-李华,1989-1990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德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