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_第1页
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_第2页
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_第3页
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_第4页
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1病毒感染:病毒侵入人体并在

体内增殖,与机体

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病毒感染:病毒侵入人体并在

2病毒性疾病:机体感染病毒后,由于入侵病毒特性、机体反应状态不同,引发临床症状且具病毒感染特征的疾病~病毒性疾病:机体感染病毒3病毒感染的方式病毒感染的方式41、Horizontaltransmission(人——人)(表面接触、血液制品)2、Verticaltransmission(亲代——子代)(胎盘、产道)1、Horizontaltransmission5病毒的感染类型:(一)1napparentinfection(二)apparentinfection1、acuteinfection2、persistentinfection(三)致肿瘤作用

病毒的感染类型:6Persistentinfection:(1)latentviralinfection(2)chronicviralinfection(3)slowviralinfection(4)delayedcomplicationafteracuteviralinfectionPersistentinfection:7latentviralinfection潜伏性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只是以病毒的基因或基因产物的形式长期潜伏于组织或细胞内,不产生病毒颗粒,不引发临床症状。但有可能被激活组成新病毒颗粒引起致病。latentviralinfection潜伏性病毒感染:8

chronicviralinfection

慢性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显、隐性),病毒长期在体内未被清除,可间歇性复制,持续性排毒,导致感染病程漫长~

chronicviralinfection

慢性病毒感9

slowviralinfection

慢发病毒感染(迟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数月、数年或数十年)。此期机体无症状,病毒未能分离。一旦症状出现,多表现为亚急性进行性,最终导致死亡。

slowviralinfection

慢发病毒感染(迟10

delayedcomplication

afteracuteviralinfection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急性病毒性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的病毒病~

delayedcomplication

after11病毒致肿瘤作用动物实验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病毒感染与肿瘤发生、发展肿瘤组织证明病毒基因病毒致肿瘤作用动物实验12引起人类恶性肿瘤的病毒病毒:逆转录病毒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1型(HTLV-1)DNA病毒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人乳头瘤病毒(HPV)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人类恶性肿瘤的病毒病毒:13与病毒感染相关的肿瘤所致肿瘤: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Burkitts淋巴瘤鼻咽癌皮肤癌子宫颈癌肝癌与病毒感染相关的肿瘤所致肿瘤:14病毒的整合感染病毒的DNA和或逆转录产生的DNA整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可通过其编码蛋白引起细胞转化,发生细胞形态学变化,丧失其接触抑制的特性,导致细胞增生,并在细胞膜上出现新的肿瘤移植抗原。病毒的整合感染病毒的DNA和或逆转录产生的DNA整15病毒的致病机理(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毒性)(二)病毒感染引起的机体变化(免疫病理)病毒的致病机理(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16病毒的直接作用1、cytocidaleffect(杀细胞效应)2、steadystateinfection(稳定状态感染)3、cellapotosis(细胞凋亡)4、inclusionformation(包涵体的形成)病毒的直接作用1、cytocidaleffect17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18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19steadystateinfection病毒不断从感染细胞释放,但细胞的新成代谢核分裂不受影响,也不改变溶酶体膜的通透性,不引起细胞溶解或死亡。steadystateinfection病毒不断从感染20细胞凋亡细胞凋亡以细胞质收缩,核染色体裂解核凋亡小体形成为特征。细胞凋亡21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22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23病毒感染的间接作用1、组织器官的损伤亲嗜性受染细胞膜改变受染组织细胞炎症病毒感染的间接作用1、组织器官的损伤242、免疫病理损伤体液免疫的损伤作用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细胞免疫的~自身免疫应答引起的~2、免疫病理损伤25宿主的抗病毒免疫(一)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二)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宿主的抗病毒免疫(一)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26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一)先天不感受性(二)屏障作用(三)非特异性细胞作用(四)干扰素及其作用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一)先天不感受性27干扰现象、干扰素干扰现象(Interference)当二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可以增殖,而另一种病毒则被抑制,这种现象~。干扰素(Interferon,IFN)一种能干扰病毒增殖的物质称为~。干扰现象、干扰素干扰现象(Interference)28干扰素的性质和种类性质: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polyI:C),刺激机体多种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作用于机体细胞,表现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的性质和种类性质:29种类:

Ⅰ型—α、β、ω。Ⅱ型—γ。α型(人白细胞);β型(其他细胞);ω型(白细胞);γ型(T细胞)。种类:30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31干扰素的生物效应1、具严格种属特异性2、Ⅰ型抗病毒作用强,具广泛性;Ⅱ型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强(活化NK、Tc;增加MIC-Ⅰ类分子;抑制DNA合成)。干扰素的生物效应1、具严格种属特异性32特异性抗病毒免疫(一)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二)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三)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形成和持续时间(四)免疫病理作用特异性抗病毒免疫(一)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33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1、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免疫球蛋白IgMIgGIgA2、抗体对靶细胞的作用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1、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免疫球蛋白34中和作用和中和抗体中和作用:抗体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的吸附与穿入,保护细胞免受病毒感染,也有效防止病毒的血行播散,这种保护作用称~。中和作用和中和抗体中和作用:35中和抗体:机体接受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后体内出现的具有中和作用的特异性抗体称~。

中和抗体:36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对进入细胞内的病毒加以清除。发挥作用细胞:迟发性超敏反应T细胞(TH)杀伤性T细胞(Tc或CTL)。作用机制:(略)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对进入细胞内的病毒加以清除。37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形成和持续时间1、病毒感染后诱导干扰素产生,早但维时短。特异性抗体IgM早现,早消;IgG随后,维时长。2、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经胎盘)IgG(母乳)IgA,维时6个月。3、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随感染病毒种类而异。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形成和持续时间1、病毒感染后诱导干扰素产生,38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391、杀伤靶细胞时,细胞损伤,炎症。2、抗病毒抗体亲和力低、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沉积基底膜引发超敏反应。3、受染细胞膜抗原性改变,隐蔽抗原暴露引发自身免疫病。

免疫病理作用

1、杀伤靶细胞时,细胞损伤,炎

免疫病理作用

40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411、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的意义:指导临床病毒性疾病的诊断,指导临床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为控制病毒性疾病的流行制定有效措施。1、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的意义:422、病毒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毒的血清学诊断分子病毒学的检测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2、病毒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43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44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感染途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经皮肤(虫媒)感染眼及泌尿生殖道感染胎内(垂直)与产道感染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感染途径:45传播方法及媒介:空气飞沫、痰、唾液、皮屑饮食物(粪便污染)昆虫叮咬、动物咬伤、注射输血、刺破皮肤面盆、澡盆、毛巾、分娩、尿经胎盘或出生时经产道感染传播方法及媒介:46标本的采集、处理与运送(一)标本的采集、处理:采集的时间采集的种类采集的方法采集后的处理标本的采集、处理与运送(一)标本的采集、处理:47(二)标本的运送和保存立即送检冷藏快送低温暂存-70℃加DMSO/甘油

(二)标本的运送和保存48病毒形态学检查(一)普通光学显微镜:大病毒颗粒、包涵体(二)电子显微镜:直接法(负染)间接法(免疫)(三)X线晶体衍射法病毒形态学检查(一)普通光学显微镜:49包涵体:

含义、特征、意义。包涵体:

含义、特征、意义。50电镜(负染)电镜(负染)51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基病毒52病毒颗粒大小的测定(一)电子显微镜直接测量(二)超过滤法(三)超速离心法病毒颗粒大小的测定53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一)鸡胚接种(二)组织细胞接种(三)动物接种病毒的分离与鉴定54鸡胚接种:鸡胚接种:55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56鸡胚接种途径有:羊膜腔—流感病毒尿囊腔—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绒毛尿囊膜—疱疹病毒、痘病毒卵黄囊—乙型脑炎病毒鸡胚接种途径有:57组织细胞接种(1)原代和次代细胞(2)二倍体细胞:经多次连续传代仍保持其二倍染色体特征~(3)传代细胞:可无限传代~组织细胞接种(1)原代和次代细胞58病毒在细胞中增殖的指标(1)细胞病变(CPE)(2)红细胞吸附(3)干扰现象(4)细胞代谢改变病毒在细胞中增殖的指标(1)细胞病变(CPE)59组织细胞接种:

A:正常猴肾单层上皮细胞B:继续培养的正常猴肾单层上

C:MRC-5成纤维双倍体细胞D:继续培养的成纤维双倍体细胞组织细胞接种:

A:正常猴肾单层上皮细胞B60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CPE)

A:正常Hep-2单层细胞B:腺病毒感染,细胞肿胀变圆,呈葡萄串状C:副流感病毒III感染,细胞变圆呈合胞现象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CPE)

A:正常Hep-2单层细胞61病毒的数量与感染性的确定蚀斑测定:细胞准备稀释病毒相对固定记数换算病毒的数量与感染性的确定蚀斑测定:6250%感染量(ID50)或50%组织感染量(TCID50):用使半数动物或组织细胞感染剂量,以表示病毒感染性的强弱及含量。50%感染量(ID50)63动物接种试验敏感动物适宜途径观察指标动物接种试验敏感动物64新分离病毒的鉴定1、病毒核酸类型的测定2、病毒理化性状的检测3、病毒的血清学鉴定新分离病毒的鉴定1、病毒核酸类型的测定65病毒的血清学检测病毒的血清学检测66方法: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凝胶免疫扩散免疫组织化学法ELISA法及其他方法:67中和试验:原理—用特异性抗体中和病毒的致病性或感染性的试验。用途—鉴定病毒、分析病毒抗原的性质、免疫血清的抗体效价、疫苗接种疗效以及待检样本中的抗体辅助诊断。中和试验:68补体结合试验:原理—特异性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时能结合补体。用途—流行病学调查(操作繁琐、特异性低、维时短,呈淘汰趋势)补体结合试验:69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原理—某些病毒或病毒血凝素能选择性地引起个别种类的哺乳动物的RBC凝集(血凝),当加入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时,上述凝集现象被抑制(血凝抑制)。用途—病毒鉴定、病毒分型、辅助诊断。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70机理结果机理结果71原理:结果原理:结果72凝胶免疫扩散:原理—以半固体琼脂糖为载体,在其上面进行抗原、抗体的沉淀反应。用途—病毒鉴定、辅助诊断等(被新型方法、技术替代)凝胶免疫扩散:73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74相同不同交叉相同不同75免疫组织化学法:原理—利用标记抗体直接对样本中病毒抗原的存在与否进行检测;标记抗体为特异性抗体(一抗)时,称直接法,标记抗体为二抗时则称间接法。(荧光、酶或放射性同位素等)免疫组织化学法:76用途—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抗原,可对病毒抗原作定性的同时可抗原作定位和分布的分析。用途—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抗原,77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78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原理—用酶标记的抗体或抗抗体(二抗)来检测标本中病毒抗原或血清中病毒抗体用途—检测病毒特异性抗原或抗体,疾病辅助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79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80其他: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固相放射免疫测定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等等其他:81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82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83分子杂交技术:原理—利用DNA双链分子的碱基是互补的,在高温和变性剂存在时可解链,遇低温时又可复性(双链)的特性,在复性时加入示踪物~分子杂交技术:84常用的方法:斑点杂交固相杂交原位杂交Southern/northern印迹分支DNA技术

常用的方法:85聚合酶链反应(PCR):原理—选择特异性引物,通过多个热变性-复性-延伸的循环过程,在体外由酶促扩增待检的DNA/RNA片段用途—疾病的辅助诊断、病毒的鉴定。聚合酶链反应(PCR):86常用技术:巢/半巢式PCR多重PCR逆转录PCR(RT-PCR)定量PCR原位PCRRNA捕获PCR等

常用技术:87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88病毒感染:病毒侵入人体并在

体内增殖,与机体

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病毒感染:病毒侵入人体并在

89病毒性疾病:机体感染病毒后,由于入侵病毒特性、机体反应状态不同,引发临床症状且具病毒感染特征的疾病~病毒性疾病:机体感染病毒90病毒感染的方式病毒感染的方式911、Horizontaltransmission(人——人)(表面接触、血液制品)2、Verticaltransmission(亲代——子代)(胎盘、产道)1、Horizontaltransmission92病毒的感染类型:(一)1napparentinfection(二)apparentinfection1、acuteinfection2、persistentinfection(三)致肿瘤作用

病毒的感染类型:93Persistentinfection:(1)latentviralinfection(2)chronicviralinfection(3)slowviralinfection(4)delayedcomplicationafteracuteviralinfectionPersistentinfection:94latentviralinfection潜伏性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只是以病毒的基因或基因产物的形式长期潜伏于组织或细胞内,不产生病毒颗粒,不引发临床症状。但有可能被激活组成新病毒颗粒引起致病。latentviralinfection潜伏性病毒感染:95

chronicviralinfection

慢性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显、隐性),病毒长期在体内未被清除,可间歇性复制,持续性排毒,导致感染病程漫长~

chronicviralinfection

慢性病毒感96

slowviralinfection

慢发病毒感染(迟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数月、数年或数十年)。此期机体无症状,病毒未能分离。一旦症状出现,多表现为亚急性进行性,最终导致死亡。

slowviralinfection

慢发病毒感染(迟97

delayedcomplication

afteracuteviralinfection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急性病毒性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的病毒病~

delayedcomplication

after98病毒致肿瘤作用动物实验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病毒感染与肿瘤发生、发展肿瘤组织证明病毒基因病毒致肿瘤作用动物实验99引起人类恶性肿瘤的病毒病毒:逆转录病毒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1型(HTLV-1)DNA病毒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人乳头瘤病毒(HPV)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人类恶性肿瘤的病毒病毒:100与病毒感染相关的肿瘤所致肿瘤: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Burkitts淋巴瘤鼻咽癌皮肤癌子宫颈癌肝癌与病毒感染相关的肿瘤所致肿瘤:101病毒的整合感染病毒的DNA和或逆转录产生的DNA整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可通过其编码蛋白引起细胞转化,发生细胞形态学变化,丧失其接触抑制的特性,导致细胞增生,并在细胞膜上出现新的肿瘤移植抗原。病毒的整合感染病毒的DNA和或逆转录产生的DNA整102病毒的致病机理(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毒性)(二)病毒感染引起的机体变化(免疫病理)病毒的致病机理(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103病毒的直接作用1、cytocidaleffect(杀细胞效应)2、steadystateinfection(稳定状态感染)3、cellapotosis(细胞凋亡)4、inclusionformation(包涵体的形成)病毒的直接作用1、cytocidaleffect104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105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106steadystateinfection病毒不断从感染细胞释放,但细胞的新成代谢核分裂不受影响,也不改变溶酶体膜的通透性,不引起细胞溶解或死亡。steadystateinfection病毒不断从感染107细胞凋亡细胞凋亡以细胞质收缩,核染色体裂解核凋亡小体形成为特征。细胞凋亡108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109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110病毒感染的间接作用1、组织器官的损伤亲嗜性受染细胞膜改变受染组织细胞炎症病毒感染的间接作用1、组织器官的损伤1112、免疫病理损伤体液免疫的损伤作用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细胞免疫的~自身免疫应答引起的~2、免疫病理损伤112宿主的抗病毒免疫(一)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二)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宿主的抗病毒免疫(一)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113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一)先天不感受性(二)屏障作用(三)非特异性细胞作用(四)干扰素及其作用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一)先天不感受性114干扰现象、干扰素干扰现象(Interference)当二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可以增殖,而另一种病毒则被抑制,这种现象~。干扰素(Interferon,IFN)一种能干扰病毒增殖的物质称为~。干扰现象、干扰素干扰现象(Interference)115干扰素的性质和种类性质: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polyI:C),刺激机体多种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作用于机体细胞,表现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的性质和种类性质:116种类:

Ⅰ型—α、β、ω。Ⅱ型—γ。α型(人白细胞);β型(其他细胞);ω型(白细胞);γ型(T细胞)。种类:117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118干扰素的生物效应1、具严格种属特异性2、Ⅰ型抗病毒作用强,具广泛性;Ⅱ型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强(活化NK、Tc;增加MIC-Ⅰ类分子;抑制DNA合成)。干扰素的生物效应1、具严格种属特异性119特异性抗病毒免疫(一)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二)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三)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形成和持续时间(四)免疫病理作用特异性抗病毒免疫(一)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120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1、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免疫球蛋白IgMIgGIgA2、抗体对靶细胞的作用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1、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免疫球蛋白121中和作用和中和抗体中和作用:抗体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的吸附与穿入,保护细胞免受病毒感染,也有效防止病毒的血行播散,这种保护作用称~。中和作用和中和抗体中和作用:122中和抗体:机体接受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后体内出现的具有中和作用的特异性抗体称~。

中和抗体:123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对进入细胞内的病毒加以清除。发挥作用细胞:迟发性超敏反应T细胞(TH)杀伤性T细胞(Tc或CTL)。作用机制:(略)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对进入细胞内的病毒加以清除。124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形成和持续时间1、病毒感染后诱导干扰素产生,早但维时短。特异性抗体IgM早现,早消;IgG随后,维时长。2、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经胎盘)IgG(母乳)IgA,维时6个月。3、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随感染病毒种类而异。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形成和持续时间1、病毒感染后诱导干扰素产生,125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1261、杀伤靶细胞时,细胞损伤,炎症。2、抗病毒抗体亲和力低、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沉积基底膜引发超敏反应。3、受染细胞膜抗原性改变,隐蔽抗原暴露引发自身免疫病。

免疫病理作用

1、杀伤靶细胞时,细胞损伤,炎

免疫病理作用

127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1281、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的意义:指导临床病毒性疾病的诊断,指导临床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为控制病毒性疾病的流行制定有效措施。1、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的意义:1292、病毒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毒的血清学诊断分子病毒学的检测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2、病毒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130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131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感染途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经皮肤(虫媒)感染眼及泌尿生殖道感染胎内(垂直)与产道感染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感染途径:132传播方法及媒介:空气飞沫、痰、唾液、皮屑饮食物(粪便污染)昆虫叮咬、动物咬伤、注射输血、刺破皮肤面盆、澡盆、毛巾、分娩、尿经胎盘或出生时经产道感染传播方法及媒介:133标本的采集、处理与运送(一)标本的采集、处理:采集的时间采集的种类采集的方法采集后的处理标本的采集、处理与运送(一)标本的采集、处理:134(二)标本的运送和保存立即送检冷藏快送低温暂存-70℃加DMSO/甘油

(二)标本的运送和保存135病毒形态学检查(一)普通光学显微镜:大病毒颗粒、包涵体(二)电子显微镜:直接法(负染)间接法(免疫)(三)X线晶体衍射法病毒形态学检查(一)普通光学显微镜:136包涵体:

含义、特征、意义。包涵体:

含义、特征、意义。137电镜(负染)电镜(负染)138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基病毒139病毒颗粒大小的测定(一)电子显微镜直接测量(二)超过滤法(三)超速离心法病毒颗粒大小的测定140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一)鸡胚接种(二)组织细胞接种(三)动物接种病毒的分离与鉴定141鸡胚接种:鸡胚接种:142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143鸡胚接种途径有:羊膜腔—流感病毒尿囊腔—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绒毛尿囊膜—疱疹病毒、痘病毒卵黄囊—乙型脑炎病毒鸡胚接种途径有:144组织细胞接种(1)原代和次代细胞(2)二倍体细胞:经多次连续传代仍保持其二倍染色体特征~(3)传代细胞:可无限传代~组织细胞接种(1)原代和次代细胞145病毒在细胞中增殖的指标(1)细胞病变(CPE)(2)红细胞吸附(3)干扰现象(4)细胞代谢改变病毒在细胞中增殖的指标(1)细胞病变(CPE)146组织细胞接种:

A:正常猴肾单层上皮细胞B:继续培养的正常猴肾单层上

C:MRC-5成纤维双倍体细胞D:继续培养的成纤维双倍体细胞组织细胞接种:

A:正常猴肾单层上皮细胞B147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CPE)

A:正常Hep-2单层细胞B:腺病毒感染,细胞肿胀变圆,呈葡萄串状C:副流感病毒III感染,细胞变圆呈合胞现象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CPE)

A:正常Hep-2单层细胞148病毒的数量与感染性的确定蚀斑测定:细胞准备稀释病毒相对固定记数换算病毒的数量与感染性的确定蚀斑测定:14950%感染量(ID50)或50%组织感染量(TCID50):用使半数动物或组织细胞感染剂量,以表示病毒感染性的强弱及含量。50%感染量(ID50)150动物接种试验敏感动物适宜途径观察指标动物接种试验敏感动物151新分离病毒的鉴定1、病毒核酸类型的测定2、病毒理化性状的检测3、病毒的血清学鉴定新分离病毒的鉴定1、病毒核酸类型的测定152病毒的血清学检测病毒的血清学检测153方法: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凝胶免疫扩散免疫组织化学法ELISA法及其他方法:154中和试验:原理—用特异性抗体中和病毒的致病性或感染性的试验。用途—鉴定病毒、分析病毒抗原的性质、免疫血清的抗体效价、疫苗接种疗效以及待检样本中的抗体辅助诊断。中和试验:155补体结合试验:原理—特异性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时能结合补体。用途—流行病学调查(操作繁琐、特异性低、维时短,呈淘汰趋势)补体结合试验:156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原理—某些病毒或病毒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