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学策略比较研究教研活动计划书 2_第1页
1、《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学策略比较研究教研活动计划书 2_第2页
1、《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学策略比较研究教研活动计划书 2_第3页
1、《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学策略比较研究教研活动计划书 2_第4页
1、《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学策略比较研究教研活动计划书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4录目录目1、《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学策略比较研究教研活动计划书22、《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二)33、《分米与毫米的认识》前后测分析、问卷分析、学生访谈124、《分米与毫米的认识》课堂教学录象(一)、(二)175、《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师问卷分析176、《分米与毫米的认识》互动交流实录207、《分米与毫米的认识》两次参与学习学生表现跟踪调查228、执教老师教后反思269、《分米与毫米的认识》专家访谈录2710、《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研活动综述2711、科研室过程监控3012、执行总监感言3113、教师教研体会-我有话说3213、《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研活动签到记录3314、特别鸣谢33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数学教研组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数学教研组制作发行范围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顾问/朱乐平主编/策划邵建晖执行主编/林编写/三、四年级组2005年11月23日第20051115期总第12期印刷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文印室字数24,601印张8K×9张,双面篇一:《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学策略比较研究教研活动计划书林执笔顾问/导师:朱乐平总策划:邵建晖执行总监:林承办: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三、四年级学科组学科组成员:朱蕾、丁俊、忻菁、盛玲燕、董琳、郭瑾芳、黄伟丽特邀成员:任敏龙、朱乐平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1、以“比较研究”为基本形式,开展数学教学研究。使教师在活动中提高参与、拓宽交流面、激发教学思考、提高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行为能力。2、以课题研究(比较研究)带动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能力的发展,在过程中学会研究思想和方法。3、增强学科组的教学研究分工与合作,强调个体作用和团队协同,构建学科教研文化。4、通过活动,使教师更清晰教学设计对于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和生成,深化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教学水平。二、活动整体设计与安排准备阶段(10月10日——11月8日)查阅相关资料,讨论设计《认识分米与毫米》教学设计(一)、(二),基本理解和领悟教学设计存在的共性和主要区别。召开活动准备会议(10月10日,11月8日):►活动分工:●前测、后测:朱蕾、丁俊、忻菁老师●执教:林老师●学生课前、课后问卷访谈:盛玲燕、郭瑾芳●个案研究:董琳●教师问卷访谈:黄伟丽●教学设计及效果简单对比分析:徐卫国●综述:邵建晖●参加人员:全体数学教师,邀请全力主任参加●地点:观摩教室●主持:董琳●活动记录:忻菁●问卷分类统计:朱蕾、丁俊、忻菁、盛玲燕、郭瑾芳、黄伟丽●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组●资料印刷:鱼儿●资料装订:三年级组数学教师实施阶段(11月14日周一和11月15周二下午)1、教学前测和课前访谈:11月14日下午,时间为30分钟。负责:朱蕾、盛玲燕2、课堂教学展示:11月15日上午11:05——11:4011月15日下午1:00——1:353、教学后测及课后访谈:11月15日中午及下午课后。负责:丁俊、郭瑾芳4、实时互动交流:11月15日下午1:40——2:305、教师问卷访谈:11月15日下午1:40——2:30。负责:黄伟丽总结阶段(11月15—11月22日):资料汇总整理(专家访谈),分析成文。负责:林、董琳活动基本流程:教学前测和学前访谈:林老师进行不同教学设计课堂展示实时互动后测、学生访谈整理资料附:(一)两种教学设计林《分米与毫米的认识》设计(A)教学目标:1、体会毫米、分米的实际意义,建立毫米、分米的实际长度概念。2、感知毫米、厘米、分米的关系,知道1厘米(cm)=10毫米(mm)1分米(dm)=10厘米(cm)教学准备:练习纸、每人一把学生尺教学过程教学设想学生活动备注一、看与问1、我们已经学过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你能用手来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大约有多长吗?2、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它们就藏在我们的主题中,你能找出来吗?出示“看与说”情景图。2、揭题:分米与毫米这两个单位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学生用手比划。找出分米和毫米二、展开1、认识毫米(1)5毫米有多长?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那么1毫米呢?2)拿出你的尺子,猜一猜毫米可能在尺的哪里?(教师把一把透明的学生用尺放在投影仪上)请一学生上讲台试着介绍学生观察猜想(3)教师的及时肯定:每一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你能从尺上找出1厘米与1毫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1厘米(cm)=10毫米(mm)(4)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多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5)教师介绍生活中1毫米。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6)练与用第2题:你能说出下列物体的长度吗?你们是怎样读的?(7)为什么可以这样填?3厘米=30毫米4厘米=40毫米94毫米=9厘米4毫米(8)判断,错的改正50毫米=500厘米3厘米8毫米=38厘米72毫米=7厘米2毫米34mm+16mm=50mm3cm+16mm=19mm2、认识分米(1)出示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让学生量一量。这条线段长多少厘米?10厘米也叫1分米。板书:10厘米(cm)=1分米(dm)1分米(dm)=10厘米(cm)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可以用分米作单位。国际单位记为dm学生互相比试学生举例钢笔的长度94毫米,也可以读作9厘米4毫米判断并说出错误原因并改正让学生用右手拇指对准0刻度线,食指对准10厘米,抬起手来,这样一跨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学生试画80厘米=8分米,因为10厘米=1分米,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所以80厘米就是8分米(2)在尺子上找一找1分米,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注意不从0刻度线开始的情况)(3)找找你周围哪些物体长约是1分米教师介绍教室电扇开关的长度,装扑克牌的盒子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4)不用尺,你能画出长1分米的线段吗?画完后量一量,准确吗?再画一分米。(5)练与用第1题,书桌的高为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怎么表示?为什么?)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四、巩固练习1、填空,校对,说说理由。50厘米=()分米7分米=()毫米7dm8cm=()cm22dm=()c22cm=()dm()c1分米+10毫米=()2、填合适的单位一个回形针长3()新华字典厚3()课桌高8()单人床长2()一元硬币的厚度2()门的宽度是7()5()独立完成,交流反馈教学设计一练习班级姓名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并改正。50毫米=500厘米()3厘米8毫米=38厘米()72毫米=7厘米2毫米()34mm+16mm=50mm()3cm+16mm=19mm()2、填空。50厘米=()分米7分米=()毫米7dm8cm=()cm22dm=()cm22cm=()dm()cm3、在括号里上填合适的长度单位一个回形针长3()一本新华字典厚3()课桌高8()单人床长2()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是2()教室门的宽度是7()5()《分米与毫米的认识》设计(B)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提高估测能力。

3.教学准备:每人一张1元纸币、一枚1分硬币、一枚1元硬币、一把学生尺、个别组铅画纸、每组一些米粒教学过程:教学设想学生活动备注一、毫米的认识1、测量并汇报结果。1元纸币的长度()1分硬币的厚度()1元硬币的厚度()2、要准确地表示测量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的单位,那就是毫米。国际单位符号是mm。3、拿出你的尺子,猜一猜毫米可能在尺的哪里?(教师把一把透明的学生用尺放在投影仪上)请一学生上讲台试着介绍4、教师的及时肯定:每一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你能从尺上找出1厘米与1毫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1厘米(cm)=10毫米(mm)5、说说生活中的1毫米学生测量并填空学生观察二、实践活动:测量1毫米()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1、学生独立测量2、汇报测量结果和测量方法(提供不同材质的纸)为什么同样是1毫米,纸的张数却不同呢?造成测量误差的原因:纸有没有捏紧;观察视角是否水平等和我们数学书相同厚度的纸大约10张是1毫米,用手捏紧,量一量。学生独立测量(可用书、本子、字典、铅画纸)三、认识分米1、除了米、分米、厘米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2、1分米有多长呢?1分米=10厘米3、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用右手拇指对准0刻度线,食指对准10厘米,抬起手来,这样一跨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4、用手跨一跨,估计数学书的长度、桌面的宽度。5、周围哪些物体长约是1分米?教师介绍教室电扇开关的长度,装扑克牌的盒子长度大约是1分米教学设想学生活动备注四、实际测量1、出示表格1粒米的长度()1枝铅笔的长度()任选物体测量,建议可选择大一些的物品2、汇报测量结果,注意结果中单位换算五、小结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点及测量方法的总结适时出示1分米=100毫米教学设计二练习班级姓名1、测量并填空1元纸币的长度()1分硬币的厚度()1元硬币的厚度()2、多少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我测量的是(),大约()张的厚度是1毫米。测量的物品名称测量结果1粒米的长度1枝铅笔的长度3、测量(二)《认识分米与毫米》前测设计/朱蕾前测练习班级:学号:姓名:一.判断:1.10分米是1米.()2.1厘米等于10分米.()二.选择正确的答案:1.1米等于()A.100毫米B.10分米C.100分米2.和50毫米相等的是()A.500厘米B.5厘米C.5分米3.小张身高()A.140厘米B.140分米C.140毫米4.课桌高约()A.7厘米B.7分米C.7米5.跳绳长约()A.2厘米B.2分米C.2米三.填空1.1米=()分米=()厘米=()毫米2.11cm=()mm3.()米=1000毫米4.21毫米+29毫米=()毫米=()厘米5.1m+3dm=()dm四.画一画:1.画一条长15毫米的线段.2.画一条2分米的线段3.画一条比5cm短12mm的线段.(三)《认识分米与毫米》后测设计/丁俊忻菁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30分米=()米5分米=()厘米30毫米=()厘米80cm=()dm5cm=()mm300mm=()cm200cm=()dm=()m4500mm=()cm=()dm判断,对的在()中打√,错的打×。今天的降雨量约是5毫米。()火柴盒大约长2分米。()一只手表厚约为5毫米。()一枝粉笔长约1厘米。()数学书长约15分米。()三、在()里填上正确的单位。一本书长24(),宽17(),厚8()黑板厚约为3()一张床长约2()一粒大米宽约2()一根毛笔长约2()三、量一量,并在()里填上合适的数。(见实图)线段、图形、回形针四、画一画,画出符合下面长度要求的线段。(1)4cm8mm(2)70mm(3)比2分米少7厘米(四)《认识分米与毫米》前测和后测学生访谈设计/朱蕾班级:姓名:说说你知道的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知道长度单位的?课桌的宽是5(),你是怎么想的?后测访谈班级:姓名:你喜欢这节课吗?说说理由。你对这节课的哪个部分印象比较深刻?为什么?说说你现在知道的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一本本子的厚度,你觉得有什么单位表示比较合适?为什么?篇三:《分米与毫米的认识》前后测、问卷及分析前测统计与分析朱蕾在《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学活动开展前对三(4)和三(6)班进行了前测。具体情况如下。前测总成绩对照分析:(1)统计结果:前期总成绩对照表三(4)(29人)三(6)(27人)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优秀全对13.4%311.1%其他1034.5%933.3%合格1241.4%1244.4%不合格620.7%311.1%平均成绩(满分30)21.523.1因为两个班级的总体人数都小于30,是两个独立的小样本,为了检验这两个独立小样本之间的总体平均成绩的差异,先进行了方差齐性检测:S(三4)=4.60,S(三6)=41.11。F=1.25,F(28,26)0.05=1.91,F(28,26)0.01=2.53。因为F=1.25<1.91,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所以两个班的前测成绩的总体方差齐性。平均成绩差异性检测如下:t=1.32,df=52t(52)0.05/2=2.009,t(52)0.01/2=2.678因为t=1.32<2.009,P>0.05,所以没有显著差异。(2)结果分析:从上面的计算可以得出两个班的前测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两个班的教学前的分米与毫米的知识储备基本一致。(二)各知识点前测对照分析:(1)统计结果:前测各题错误率对照表题号三(4)(29人)三(6)(27人)错误人数百分比错误人数百分比1-11034.48%725.93%1-21137.93%725.93%2-11241.38%827.59%2-2724.14%518.52%2-3620.69%00%2-4931.03%725.93%3-11448.28%1140.74%3-21551.72%1555.56%3-3620.69%1037.04%3-41137.93%827.59%3-52275.86%1762.96%4-1931.03%1037.04%4-22172.41%1348.15%4-31758.62%1659.26%(加粗的为错误率前五的题)(2)结果分析:1.学生具有一定的分米和毫米知识储备:在前测中可以感受到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间的进率,第一题进率的判断有70%左右的学生做对。在考察学生分米、毫米概念建立的选择题3、4,也有近七成的学生做对,说明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米毫米的知识储备。2.对分米毫米的国际单位不了解:在前测中有三题都是采用了国际单位,这三题是错误率最高的三题,说明学生不了解分米和毫米的国际单位。3.单复名数的转化较弱:填空题的第三题和画一画的第三题都需要学生先进行单复名数间的转化,但是学生的完成情况不佳,说明单复名数的转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方面的能力较弱。4.学生原有的毫米知识要优于分米知识:在前测中可以看见,出现毫米的题的正确率要高于出现分米的题,例如画一画的第一题画15毫米的错误率要明显低于第二题画2分米。可能是由于在生活中毫米使用的频率高于分米,使得学生的原有毫米知识要优于分米的知识。前测学生访谈及分析盛玲燕访谈时间:学生完成前测后的当天下午。访谈地点:三(4)班、三(6)班教室访谈对象:三(4)班、三(6)班两个班中学习情况好、中、差各三人。访谈感想:从总体上看,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并没有建立各长度单位的表象。具体情况如下:在访谈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长度单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厘米和米的概念已经初步建立,知道1米=100厘米。除了这两个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还了解到许多长度单位,特别是通过电视、报纸知道还有分米、毫米、微米、纳米、千米等等长度单位,尤其是通过字典知道了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由此可见,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非常广泛的,他们不是一张白纸。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置之不理,而要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课桌的宽是5()”,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六位学生中有四位学生能使用分米这个单位。理由是对于课桌的宽,5米太长了,5厘米又太短了,所以选择使用介于米和厘米之间的分米作单位。有两位学生不知道应该填什么单位,其中有一位学生知道有分米这个单位,但是不知道1分米到底有多长,因此无法正确使用。而另一位学生不知道有分米这个单位。因此,我们可以说,尽管学生能选择合适的单位,但并没有真正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访谈的问题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如第一个问题“说说你知道的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六位学生中有三位学生听不懂这个问题的意思,经访谈教师解释后才明白题意。另一方面,问题设计侧重于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没有体现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第三,没能体现估算的能力。在设计访谈问题时,应该注意学生的理解能力,考虑教学目标,使访谈更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综上所述,学生已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一些长度单位,并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也能选择合适的单位,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建立了长度单位的表象,能进行正确的换算和测量,需要教师在建立表象、学会正确测量和估算等方面进行教学。后测统计及分析丁俊忻菁A班B班题号题目做错人数百分比做错人数百分比一130分米=()米311%520%一25分米=()厘米311%00%一35厘米=()毫米00%00%一480cm=()dm00%00%一55cm=()mm27%00%一6300mm=()cm14%28%一7200cm=()dm415%312%一8200cm=()m311%312%一94500mm=()cm622%520%一104500mm=()dm415%1144%平均错误率10%12%本题主要测查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单位换算学习情况。比较A班和B班的平均错误率发现,A班的教学重点主要以单位的换算并进行了大量的换算练习,因此错误率低于B班。特别是在第10题中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二1今天的降雨量约是5毫米。1659%1456%二2火柴盒大约长2分米。00%14%二3一只手表厚约为5毫米。311%416%二4一枝粉笔长约1厘米。415%520%二5语文书长约15分米。14%28%平均错误率18%21%本题主要测查学生对毫米、分米的估计的判断能力。比较A班和B班的平均错误率发现,总体上还是A班优于B班,但在第1题两个班都出现了大面积的错误,估计是学生对“降雨量”这个概念缺乏了解。三1一本书长24()414%14%三2宽17()518%520%三3厚8()14%416%三4黑板厚约为3()1450%832%三5一张床长约2()00%416%三6一粒大米宽约2()27%28%三7一根毛笔长约2()311%312%平均错误率15%15%本题主要测查学生对毫米、分米等长度单位的估计和使用。比较A班和B班的平均错误率发现,没有显著差异。其中有显著差异的是第4题。四1量线段长度1037%936%四2量四边形边长1415%624%四3量四边形边长2519%00%量回形针长度622%520%平均错误率23%20%本题主要测查学生对不同物体的实际测量能力。比较A班和B班的平均错误率发现,A班错误率略高。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B班的实际操作内容要远远多于A班。而结果却不是想象中那样有显著差异,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会是两个班的基础水平或者教学细节的问题,需要结合前后测和访谈内容做进一步地分析。五1画4cm8mm519%728%五2画70mm311%14%五3画比2分米少7厘米1141%520%平均错误率23%17%本题主要测查学生根据给出的长度画符合要求的线段。比较A班和B班的平均错误率发现,A班错误率较高,与预设的情况基本一致。后测访谈及分析郭谨芳访谈学生:第一节课学生(宋丹妮甘子瑞蒋昀暄)第二节课学生(余在洋杨书畅张佳鑫)你喜欢这节课吗?说说理由。宋:我喜欢这节课的,因为这节课有很多动脑筋的地方,我还在课上学会了估计物品的长度。甘:我也喜欢,以前我不知道还有分米和毫米,只知道有厘米,今天学会了。蒋:我也喜欢这节课,因为课后我知道了毫米、分米有什么作用。余:我很喜欢上节课,我知道了长度单位很多知识。张:我喜欢的理由是不但在课上我们学到了学多知识,还做了游戏,让我们边游戏边学习,很好的。杨:我喜欢的,因为上课时有课件的。你对这节课的哪个部分印象比较深刻?为什么?甘:单位换算,比如7分米=()毫米蒋:练习的第3题测量桌子大约多高,语文书的宽度。宋:教我们国际单位怎么写。余:量一粒米的尺寸,我知道了我们吃的大米有多长。杨:动手量纸的厚度,学了以后数纸就心里有数了。张:学分米有多长是自己研究的,这样就记得牢。说说你现在知道的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甘、宋、蒋:米、厘米、分米、毫米、微米、纳米还知道他们具体有多长。张、余、杨:千米、厘米、毫米、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一本本子的厚度,你觉得有什么单位表示比较合适?为什么?宋、甘: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好一点。蒋:厘米、毫米都好用的。宋、甘:哦,不对,应该用毫米的。张、余、杨:还是用毫米比较合适,米太长了,厘米好象也用点长,毫米好一点不长也不短。通过学生访谈,可以感到学生对这两节课都是很喜欢的,分米、毫米的知识大多数学生还有些陌生,所以学习兴趣浓厚,教师的教学设计也使学生们在不同程度都有了提高。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毫米和分米的意义,建立它们的实际长度感念,感知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换算及选用合适的单位掌握较好,印象也较深刻。第二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通过实际测量选择合适的单位了解进率,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测量,所以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实际长度感受较深,学生能立刻选择毫米来作为一本本子厚度单位。实际测量方法,估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开展研究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节课都让学生认识了毫米和分米,学生在不同的教学中都得到了一些收获。篇四:《分米与毫米的认识》课堂教学录象(一)、(二)(略,mpge格式)篇五:《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比较研究教研活动教师调查问卷及分析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数学组2005-11分析/黄伟丽(本次教师问卷共收回15份,感谢各位老师的认真参与!)一、您认为两个教学设计的差异明显吗?A、很明显

87%

B、略有差异

13%

C、不明显

0分析:以“比较研究”为基本教学形式,开展数学教学研究,这对激发教师的教学思考,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行为能力有很积极的作用。林老师通过两种存在明显差异的教学设计,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平台。两节课较好体现了“传统教学和现代开放式教学组织形式对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提高的不同成效”。二、您觉得参加两次教学过程的学生在数学增量上有什么变化?A、有明显增量

60%

B、无明显增量

40%

C、有负迁移的产生0分析:应该说参与这两节课的孩子在数学增量上是比较明显的。课后学生访谈中,参与两次教学过程的学生明确表示:第一节课通过学习知道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第二课比较有趣味性,而且还学会了测量(学生原话)。他们都认为学习了第二节课后对单位更了解,对测量更巩固。认为数学增量不明显的教师觉得,第一节课学生在基本知识的巩固上比第二节课更扎实,认为第二节课有增量的教师觉得学生通过第二节课的实践操作,在能力上得到提高,而且这些对学生建立分米、毫米的表象有很大帮助。三、您觉得哪个教学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A、第一个

0

B、第二个

93%

C、都不符合0

D、差不多7%分析:有93%的教师认为第二个教学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是因为第二个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新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新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很好地促进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而第一个教学设计中学生虽然在知识上掌握比较扎实,但是在能力培养上有欠缺。四、如果您教学《认识分米与毫米》,会安排实际测量的实践活动吗?A、会

87%B、不会

13%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认为应该安排实际测量的实践活动的教师觉得,对于分米和毫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认识,我们要很好地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直观操作促进表象的建立。而认为不必安排实际测量的老师觉得,我们要先巩固单位的认识,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再进行测量等实践操作。五、您觉得哪个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A、第一个

27%

B、第二个

73%

C、都无效果0

D、差不多0分析:有73%的教师认为第二个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因为单位名称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有27%的教师认为第一个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因为学生首先要正确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是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的前提。六、您觉得第一个教学设计中,对单位换算的要求是否合适?A、合适

93%

B、不合适,要求过高

7%

C、不合适,要求太低0分析:有93%的教师认为第一个教学设计中,对单位换算的要求是合适的。特别是在学生明确了单位之间的倍数关系后,可以把换算过程也看成建立长度单位表象的其中一种途径,而且这种换算更有助于学生以某个单位为标准,进行一些长度的估测。认为不合适的老师认为,在以“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为目标的一节课上,安排这样的换算要求过高。七、《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您认为应该更侧重哪个目标?A、感知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23%B、建立各长度单位的表象55%C、掌握测量的方法9%D、提高估测的能力13%(对于此题,有部分教师作多项选择。)分析:我们都知道,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的重点,并加以落实。多数教师认为我们应该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侧重“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主要是基于单位的抽象性和学生直观的认知特点。正确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同时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感知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测量等实践能力的提高。而有部分教师认为可以通过感知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来建立表象。当然也有教师认为学以致用,我们更应侧重估测能力和正确的测量方法。八、您对执教教师的教学过程有何意见和建议?

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强,在第二节课中让孩子通过操作感受新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生活化。测量实践的“度”与“量”,教师指导要细化,注意测量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尽量减少误差的产生。在第二节课可以安排一些更开放的内容让学生测量,并让学生互相检查,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学生回答问题的面不够广,相对集中。要把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融合在一起,不能为了体现两节课的差异,而人为地削减第一节课中的能力训练内容。感知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所欠缺,要抓住“1毫米的10倍是1厘米”这样的关系促进学生理解。在实际测量中也可以加入线段的测量,并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记录、比较。要正确读出国际单位符号,应是分米和毫米,而不是读dm、mm。分析:随着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和发展,教育家提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做一个好的教师,而且要做一个有效率的教师。大家抱着认真的研究态度,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对执教老师教学设计的改进、教学艺术的提升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也给我们继续进行比较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想法。除了教学理念和设计环节上的建议,有很多老师对一些课堂细节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感谢大家不吝赐教!九、您对本次比较教研活动的思考(请谈最深刻的一点)

学生的发展体现在哪里,有些可能是可视、可测的,有些则只能测到一部分或者无法测量。因此,情感目标在课堂上的落实我们如何来评价其维度。对于教研活动,“教师全体参与”这一点体现的不够,应该在访谈过程中做到人人发言,共同提高。听课过程中有部分教师随意交谈,应注意教师形象并尊重上课老师的劳动成果。设计应该更加大胆和开放,可适当发现和制造一些矛盾。教师要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教学比较研究”的范畴可以很宽泛,并非只是“线”形设计与“块”状设计的比较,本节课可以是另一种形式的比较。教学设计着重想体现的是动手操作对于建构观念的积极影响。前后测要对教学设计中的不同意图有所体现,这样的研究可能更有针对性。为了两节课的区别,我们刻意制造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差异,而现在的教学多是两种种教学设计的综合。是否可以让两位老师设计、执教,既可让老师分担任务,也可提高比较效果。第二节课通过独立操作、小组合作等测量方法,学生学起来更轻松,学习兴趣更浓厚,并且课堂纪律也组织的很好。学生实践多了,但是练习过少,会影响基本知识的掌握。分析:大家从教师的行为到学生的发展,从教材的生成到教学的策略,反思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困惑。确实,教无定法,无论是何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局限和首肯之处,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反思中成长,在这样的动力下进步!会思考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崇文有这么多会思考的老师,也必将会有充满希望的明天!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篇六:《分米与毫米的认识》互动交流实录学生访谈:师:今天你两堂课都参加了,你有什么感觉?有什么不同?练习有什么不同?你感觉难吗?你感觉同学会喜欢哪节课?生:1、我第二节课我知道学习什么。2、下午有小组合作我喜欢3、上午的练习多。4、上午的画线段感觉多余。师:上了第二节课和第一节课比有没有进步?生:熟练并准;教材不一样,测量大米知道大概有多少毫米。师:请听第二节课的同学,徒手画出一分米长的线段。生:两节课都上的孩子去测量。师:验证一分米的长度有什么帮助?生:下次就会画得准确些。教师访谈:林:第一堂的设计意图: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借助尺子,通过交流呈现知识。2、针对文本,包括书本和尺子的阅读,通过用手比划等身体体验,形成长度单位的观念。3、强调长度单位的换算、进率的发现,建立长度单位间的联系。第二堂课的设计意图:1、以实践活动为注要手段,在“动态”活动中去构建长度单位及观念,将测量的活动贯穿于引入、展开、巩固各阶段。操作方面安排了三种形式:个体操作、演示操作、小组合作。测量方面也力图体现不同的方法:估测、目测、实际测量。2、注重测量方法的培养,策略的选择,注重思维的开放(例如怎样测量1毫米白纸的张数)学习材料的多选择性(提供不同厚度的纸进行测量)。简单的说,就是第一节课侧重单位换算,第二节课侧重实际测量。全力:目标不一致,有没有比较的基础?既然目标不一致,差异就自然存在,这就已经不是设计上的差异而是理念上的了。林:目标还是一致的,是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沟通长度单位的换算,只是在课堂中侧重的点不同,第一个设计侧重单位换算,第二个设计侧重表象的建立,全力:目标是一致的,那两节课的差异还要看后测的分析统计,对于单位换算的掌握程度究竟怎样,对长度单位的估计差距有多大,误差多少才比较合适,有多少同学有同样的想法。期待后测结果。邵建晖:这是《认识分米与毫米》的第一课时,两堂课的知识目标是一致的,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已经有知识储备,第一节课主要是侧重交流,有生活经验的交流,文本的交流,知识储备的交流。第二堂课主要关注的实际测量,动手操作,测量的方法,从侧重点看,两堂课还是有差异的。谢莹:学生希望测量比较精确,习惯测量最好是去量一量,不论是用尺还是用手跨一跨。学生在访谈中提到5毫米的误差是可以接受的,1毫米、2毫米的误差就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作为一堂测量课,可能更需要考虑教学生估测时找参照物,怎样目测,合理选择测量的部分,如何确定测量的精确度等等一些测量的方法。蒋赟:认识分米与毫米已经是测量的第二个阶段了,前面二年级的时候学习的是米和厘米,这两个阶段分别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在学习米和厘米时就应该渗透科学的测量方法,到学习分米与毫米时只要提高就可以了,这样教学时间上会节约一些。张圣琛:我们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能有一个误区,比较关注单位换算,但具体对学生怎样量就关注得比较少。上午第一节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在量自己画的线段是否是10厘米时,尺是倒着量的,有些是把整条线段盖住量的,这样测量的结果肯定是存在误差的。但很多学生却异口同声地说自己量对的,肯定是10厘米。我想在厘米与分米的教学中间还隔了一段时间,是不是需要复习回顾测量的方法,否则一下子出现分米的时候,他们对这些方法已经淡忘了。(包蕾:主要是教材没有延续性。)蒋赟:两节课第二节课侧重于测量,但在前后测当中没有涉及到。应该在前测中实际测量一下,学习了这节课后再实际测量一下,这样才能作出效果的对比。这样设计可能还会将第二节课的优势显现出来,如果按现在这样,估计还是第一堂课的效果好一些。(谢莹:因为练习中把易错的几种类型都包括了)如果把这些考虑进去的话,可能更全面一些。如果设计前测的是教学设计者的话,可能会考虑到这一些,因为现在我们都是分工的,所以就不可能那么细。设计前后测的和上课的老师可能考虑的方面是不一样的。盛玲燕:这两个设计中单位换算和测量我都会要,但一节课的时间肯定来不及。那我可能会上两节课,第一堂课侧重第二个教学设计,建立表象,注重操作;第二节课来进行单位换算。目前的情况下不可能抛弃任何一种的。到学生长大后,最后沉淀下来的,对生活有用的还是第二个教学设计中怎样去测量,估计,特别是目测。单位换算用的机会并不多。全力:第一节课听下来的感觉比较平淡,太顺利,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知识经验,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比较简单,一堂课中比较大的冲突都没有碰到。马徐仪:能不能在第二个教学中设计测不是直线的物体,比如圆的周长,不是用尺子测,可以借助线圈一圈,再利用线量出它的长度。这样可能会更有挑战。包蕾:测量不是这节课的目标,这节课主要是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可以作为练习课中的提高练习。邵建晖: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是,第二节课这样的测量活动对于学生构建和形成长度观念的并去运用它,而不是测量的方法是否科学,测量的方法有多少种。也就是说这些活动对学生构建观念有没有用?能不能通过活动的次数,活动的指导,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比较大的提高。科研主任全力点评:我们上的两节课,分别可以用哪两种教学理论支撑?第一种是经典教学理论,用系统的练习达到目的,老师讲解比较多,学生练习比较多,学生形成的观念的能力欠缺。第二种方法是做中学,通过学生量、老师组织,达到教学目的。学生的动手操作欲望比较强。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矛盾。教研组长邵建晖总结:★选择的内容比较好,不能仅仅从线形和块状研究。★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测量的度,换算。在目标定位上存在不同。★更注重单元目标和学期目标。★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好。篇七:《分米与毫米的认识》两次参与学习学生表现跟踪调查董琳观察对象:三(6)班学生A(男)、B(女)、C(男)观察目的:通过对林老师两节不同教学设计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课堂教学,对这三位按平时学习情况好、中、差三类学生在上两次课过程中的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以期了解学生在教学设计不同的课堂上,看法与行为表现将会如何,从而得到一些推论。观察地点:观摩教室内观察时间:11月15日星期二下午观察方式:以听课教师的身份进入,随堂进行,主要采用计算机文字记录三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力求较为真实、自然地了解学生的行为,不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观察者身上,以影响正常上课。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看与问1、我们已经学过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你能用手来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大约有多长吗?2、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它们就藏在我们的主题中,你能找出来吗?出示“看与说”情景图。2、揭题。二、展开1、认识毫米(1)5毫米有多长?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那么1毫米呢?(2)拿出你的尺子,猜一猜毫米可能在尺的哪里?(3)教师的及时肯定:每一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你能从尺上找出1厘米与1毫米之间的关系吗?(4)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多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5)教师介绍生活中1毫米。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6)练与用第2题:你能说出下列物体的长度吗?你们是怎样读的?(7)为什么可以这样填?(8)判断,错的改正2、认识分米出示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让学生量一量。这条线段长多少厘米?(2)在尺子上找一找1分米,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3)找找你周围哪些物体长约是1分米教师介绍1分米长的物品(4)不用尺,你能画出长1分米的线段吗?学生用手比划。找出分米和毫米学生观察猜想A、C都踊跃发言C发言一次A积极思考独立作业时间教师对B进行个别辅导A完成后浏览后面的题目C发言一次A全班最快完成多2分左右时间,但未全对B还未完成交流时间:A、C多次举手B显然不太乐于参与,对自己比划的1分米信心不足A和C马上想到了生活中大约长1分米的物品A和C马上站起来比划,B看到大家都站起来也站了起来,显然不自信。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四、巩固练习教学设计(二)教学设想学生活动一、毫米的认识1、测量并汇报结果。2、要准确地表示测量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的单位,那就是毫米。国际单位符号是mm。3、拿出你的尺子,猜一猜毫米可能在尺的哪里?(教师把一把透明的学生用尺放在投影仪上)请一学生上讲台试着介绍4、教师的及时肯定:每一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你能从尺上找出1厘米与1毫米之间的关系吗?5、说说生活中的1毫米两人认真测量别人汇报时由于内容很熟悉显得无所事事观察尺子时,A在独自做练习,C有时听有时张望二、实践活动:测量1毫米()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1、学生独立测量2、汇报测量结果和测量方法为什么同样是1毫米,纸的张数却不同呢?造成测量误差的原因:纸有没有捏紧;观察视角是否水平等和我们数学书相同厚度的纸大约10张是1毫米,用手捏紧,量一量。学生独立测量(可用书、本子、字典、铅画纸)学生A能很好地与邻班同学商量,获取材料,A和C都是独立测量三、认识分米1、除了米、分米、厘米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2、1分米有多长呢?1分米=10厘米3、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用右手拇指对准0刻度线,食指对准10厘米,抬起手来,这样一跨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4、用手跨一跨,估计数学书的长度、桌面的宽度。单位换算:39厘米、3分米9厘米、3.9分米单名数、复名数5、周围哪些物体长约是1分米?学生举例,小组合作找教师介绍教室电扇开关的长度,装扑克牌的盒子长度大约是1分米觉得分米的知识很熟悉,急于想说当大家都在比划时A开始画1分米长的线段(这个内容重复了)A认真的进行测量C积极发言,A继续研究字典的宽度(给自己后面发言举例做了准备,受第一节课影响,知道会举这个例子)五、小结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点及测量方法的总结适时出示1分米=100毫米A:分米和毫米的国际单位四、实际测量1、出示表格,强调测试方法1粒米的长度()1枝铅笔的长度()任选物体测量,建议可选择大一些的物品2、汇报测量结果,注意结果中单位换算C加入别组进行测量,A看到别人测量墙的高度,马上加入(有共同的目标,会立刻熟悉)“跟踪观察”分析及评价说明:第一节课观察了好、中、差三位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第二节课较弱的B同学没有再次参与,所以第二节课着重观察了A、C两位同学。兴趣度:第一节课中A和C两位同学的接受能力较强,所以对老师提得问题或要求总能立刻投入思考、操作,特别是A同学每次都能很快完成,然后就进入一定时间的等待中。对有争议的,稍难的话题显出强烈的兴趣。在第二节课中,开始还有些“我最清醒”的味道,后来对于学过的知识就有些漫不经心,但是遇到没有经历过的操作活动表现了积极的热情,从他们的坐姿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小组合作:两位第二次参与教学的同学被分配到一个新的小组中,在多次的操作活动中,开始专注于独立的,或两人的合作,后来就很自然地与同组的同学友好地合作起来。在最后的测量活动中,他们已经完全融入新的集体,与共同兴趣的同学一起测量,如果不特别指出基本看不出他们是这个班级的新成员。有了学生感兴趣的共同的活动,学生就会自然地在课堂上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并在活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意外的收获:可能是觉得有些内容太简单了,学生A在第二节课认识分米时,有时喜欢拿着尺量量这个,量量那个。开始我把这个理解为他的兴趣度不高漫不经心地在做自己的事。当老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时,学生A竟立刻举起手来。一边举着刚刚量过的字典,一边说字典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原来他量量这个,量量那个,正好帮助他完成了一次不错的发言,是个意外的收获。他有了第一节课的基础,测量时更迅速和准确,还知道了学完了一个知识后,我们一般会找找生活中这些知识存在的地方。篇八:执教老师教后反思“鱼”与“熊掌”能兼得林“鱼”&“熊掌”之选材篇:相对独立&体现差异开始我选择《认识分米与毫米》这一教学内容,是因为它比较独立,不需要前期铺垫,不会影响教学进度,而我选取的比较点是前测对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的影响。课题组讨论时,朱乐平老师提出了单位换算及实际测量这两个对比的点,我暗自一忖:正好把边讲边练与动手操作这两种学习形式结合在一起,不论设计思路、上课效果如何,最起码风格是迥异的。心中一阵窃喜!“鱼”&“熊掌”之实践篇:夯实基础&操作体验我在初步设想时,是想走两个极端:一种是只关注单位换算,不进行测量,甚至连估计、徒手画线段都不安排。另一种只关注测量,估测、目测、实际测量小物件、大物体、找参照物估计、指导科学的测量方法减少误差等等,单位换算一点儿也不涉及。但到静下心来写教案时,真的是进退两难:两边都想兼顾,但又怕体现不出差异。教研课结束后,在听着大家讨论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好象走入了一个误区:明知道两种教学设计都应当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单位换算,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但却刻意回避单位换算和实际测量的结合,只是希望能凸显差异,似乎有点“人造”之嫌!看着教学录象,细细回味老师们的建议和意见,特别是杨薇华老师的修改建议,我有点汗颜,自己对教学策略对比研究的理解是肤浅的,只在追求“形”似而非“神”似!两种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完全相同的,都必须在一节课当中解决知识点的落实,数学技能、解决问题意识的培养,而自己为了求“异”,只侧重一个目标,另一个目标基本就被忽略或摒弃了。而这在日常的教学中是不可能的,这将会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并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整理了老师们的建议、意见后,我对教学设计作了一些的修改,希望在夯实基础和操作体验这两方面作一均衡:教学设计一:(1)降低单位换算的难度,以单名数之间的换算为主。(2)增加测量书本和米粒的练习,先估测,后实际测量验证,在汇报测量结果时巩固单、复名数之间的换算。教学设计二:(1)每一次测量之前都需要有估测的环节,并要求学生记录,实际测量后再作对比,感受估计误差的变化。(2)测量需要有层次:①整厘米或整毫米②()厘米()毫米③()分米()厘米通过记录和汇报,解决单位换算的问题:单名数互化、单名数与复名数互化①线段②平面图形的一条边③实际物品(小物体:例如米和大物体:例如黑板和长)通过测量,指导选择合适的单位及解决估计精确度的问题①目测②用参照物估测③实际用尺测量通过各种测量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结合以上的一些想法,我想除了原先设计中安排的测量1毫米纸的张数外,再补充这样一些测量:①书上的线段(3厘米)米粒的长度(5毫米)②一元纸币的宽度(13厘米2毫米)③课桌的宽度(4分米6厘米)④黑板或教室的长度,特别让学生在课桌的宽度和黑板或教室的长度测量前说说估计的方法,找什么为参照物(手掌的宽度约一分米、两手臂张开的长度约为一米),体会当没有尺这些工具测量时估测的方法和合理选择参照物的方法。在各次测量中还需要注意指导测量的方法:例如视线水平、对准刻度、物品的边缘要与尺边对齐等等。我想如果这些都能落实,效果一定会比教研时显著。篇九:《分米与毫米的认识》专家访谈录省特级教师杨薇华专家点评——第一节课重点是认识毫米和分米,换算过高要求。第二节课感觉轻松。在实际的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律,提高估测能力。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个参照物,估计能力就强了。第一节课比第二节课的单位换算要巩固,我们把第二节课进行细化,能不能达到第一节课的目标。(记录要加强)在记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很好的资源。篇十:《分米与毫米的认识》教学策略比较教研活动综述[对教学设计的简要剖析]徐卫国林老师的两节课从学习目标上看有很大区别,第一节课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储备,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整节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毫米——建立毫米的观念——弄清毫米与厘米的关系——认识分米并建立观念——巩固应用”这一过程,使学生充分弄清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整节课从效果上来说,学生对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掌握较好,能熟练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分米与毫米的观念建立较好,从知识点的落实上做得特别好,但也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节课显然目标主要在于建立长度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整节课通过“学习毫米的必要性引入——认识毫米——建立观念——实际操作——认识分米并建立观念——实际测量(估测、目测、实际度量)”这一过程,建立毫米与分米观念的同时,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估测、实际度量),培养了实践能力。课中注意思维的开放性,学习材料多样,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同时注重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对互动交流的观点概述]邵建晖从教学理念和策略设计的角度,在比较的层面上,林老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设计A: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借助尺子通过交流呈现知识。针对对文本阅读,通过身体(肢体)体验,形成计量单位的观念。强调学生对名数的换算,进率的产生,建立单位间的联系。设计B:1、以实践活动“测量”为主要手段,“动态”活动中去构建计量单位及观念;测量贯穿于引入、展开和巩固的各个阶段。造作方面:个体操作、演示操作、小组合作;测量方面:估测、目测、度量2、注重测量方法的培养,策略的选择,注重思维的开放(如,怎么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学习材料的多选择性(不同厚度的白纸);综观课后互动交流的整个过程,老师们都从自己的角度谈了观点和想法,提出了一些质疑、问题,也有很多大家都认同的观点和做法,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问题的争鸣(一)对测量活动的指导需要细到什么程度?观点——在开放性设计的教学环节设计中,需要强化测量方法的指导,以求深入依据——活动,尤其是实践操作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是对学生运用知识、技能与能力的综合考验。既然在目标定位上侧重于过程性目标发展的课,那么就必须在活动方法的指导上强化,更突出设计对目标的忠实,显示出其中某一个目标的达成优势。否则,将失去设计的意义。况且,方法的深入指导对学生建立计量单位的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观点——在开放性设计的教学中,对于测量活动的指导程度应该适可而止,不必强求太过深入依据——对测量活动方法与要求上的指导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活动的时间限制、目标的定位等方面作出合适的选择和定位,太过于对方法的强调与指导会影响活动环节的连接和完整性,在目标上会发生一定的偏离。况且,学生对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并不能只是依靠某一种学习途径来完成,它需要不同的学习形式、途径、方法,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建立足够的体验以后,才能相对完整稳固地形成。所以,如果把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这一目标系于某一种形式下的极端强化来完成,是不是有些显得太过轻率呢?(二)对“单位换算”这一目标来说,两种设计有很大的差异,老师们的选择各不相同,即在目标定位上大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观点——第一课时中对目标的定位,要将重点放在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上,而并不是侧重于单位、名数的换算上。依据——《新数学课程标准》在学生数学学习的体验上、空间观念的建立上非常重视,所以,在类似的起始课目标定位上,都需要将“观念”的建立置于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单位、名数的换算应该是第二课时。观点——第一课时中应该将单位、名数的换算作为一个主要的目标,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不同类型单位、名数间的换算。依据——单位的换算作为知识技能目标,是检测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换算也是反映和训练学生对单位观念建立的一个方面。所以,在第一课时中解决单位换算,有助于学生对单位观念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在课时目标中更丰富更饱满。(三)测量的活动是否真的可以帮助、促进学生观念的构建?怎样改进这些测量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观念的建立?观点——对一个测量活动的指导细致化,将活动的质量最大化有利于学生对观念的建立依据——活动,是学生开展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形式,活动需要有充分的指导,要求、目标、方法和注意点等等,都需要学生在测量的基础上加以讨论和研究,以促进学生对活动操作的理解和内化,这样可以提高活动的质量,在保证活动质量的基础上,会加强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而不在于活动的次数是否多与少。观点——测量的活动需要指导,但是不需要非常专业与深入,能够达到方法基本正确,结果基本正常的状态就可以了。然后在活动的次数上不断累加,通过测量活动的量上对计量单位的观念建立进行强化。依据——一味注重测量活动的方法指导,会让测量活动的目标走样,因为强调了方法与要求,那么在某一个侧面就削弱了学生对单位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在基本保证方法正确和要求合理的基础上,把目标和主要的精力放在学生通过测量活动对单位的体验上,通过不同的比较多的测量活动经历,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去感受分米与毫米,强化了观念的建立。二、观点的认同(一)两个教学设计选择的比较点,或者说在设计意图的区别上,选取了一个比较好的点即(注重文本、经验与注重测量、活动)教学设计比较研究,我们的初衷并非是指传统与现代的“PK”。应该是不同的设计理念,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不同的学生活动途径,最终达到了同样的教学目标,然后我们再来比较两种教学背后的理论支持、两种设计的各自风格特点,达到互补,达到提升。就像两个画师,一位是岭南画派,一位则是西域画派,也许两位都是画写意的高手,两位画师的画都有很高的品位,都很值钱;但是,两位的个性特点与风格流派却是大相径庭,但依然都是写意中的极品。两种设计又可以比作两种“绝世武功”,它们都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一种是少林“十八罗汉阵”,而另一种则是青城剑“梅花阵”,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但是,手段方法、风格流派却可以是“风马牛不相及”。故,今天的研究点,林老师选择了“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关注文本”与“注重测量活动”上,这就不是以“线”性和“块”状来诠释就能够含盖的,可能又是另一个角度和不同层面上的一种对比,这种对比是对线与块对比的一种突破和拓展。这与我们的初衷越来越近。(二)在课堂的趣味性、主动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学生学得很有热情、愉快。在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感性的基础上,显然,设计B的方案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有很多的动手操作,很多的活动与交流机会,学生觉得学得很愉快,这在访谈中可以得到证实。所以,两个设计在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否愉快上,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活动与交流。(三)测量的实践活动设计一定有助于学生对计量观念的建立老师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发表了自己很多很有见地的观点与看法,经过一定时间的“长枪短炮”式几回合争论和逐渐趋向平静地思考以后,大家都觉得:测量的活动一定有助于学生对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并且如果我们能够在设计上再作些研究与修改,那么我们可以实现通过测量活动的经历去沟通单位、名数间的换算,这样,我们就可以少让学生去机械地训练单项的习题。[对教研组织的反思点评]每一次活动的开展,我也经历着每个组活动行进的整个过程,充分关注着过程与结果,与其说想试着去反思每个学科组在组织过程中的得与失,还不如说是一种“感动”!因为感动着,所以,可以说每一次活动都很成功,至少在参与的层面上。大家为了这个工作,都累并充实着,我也并不想赘言。只能向各位辛勤付出的老师们致以最高的敬意!现场回顾与答谢:今天我们进行这样的一次教研活动,以比较研究为主要的形式和载体,试图让我们老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去思考一些问题。活动的组织进行了比较长时间的准备,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是进行了活动前的资料收集和相关文献的查找,活动材料的准备,前测后测问卷等等。然后我们进入到今天的课堂教学及互动交流,刚才老师们也谈了很多很好的想法,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争论,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主张,这是我们很期待的。接着我们还需要进行活动后期的材料整理和分析,形成文本交流。三年级学科组承办了本次活动,几位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组长林老师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领衔执教,非常负责很投入,在此以示感谢!更要感谢今天出席我们活动并给予指导的特级教师杨薇华老师和科研室全力主任,感谢他们对数学教研工作的支持与关爱!篇十一:科研室对活动的监控“两桌好菜”的烹制全力今天应邀参加数学教研组《比较教学研究》教研活动,这是我第二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吸引我来的原因除了数学老师们的热情和他们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之外,还有补偿本人以往教研活动因公务缠身不能如期参加的遗憾的心理。活动伊始,迎接我的却是二年级老师对我上期活动不来参加的“谴责”,真是有些辜负了大家辛勤的劳动啊,作为学校的研究机构,确实是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校本教研”这块教师们最关心最倾力打造的热土。接下来谈谈参加本次教研活动的思考。从两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身而言,林老师的课堂教学几乎无可挑剔,每节课都忠实地按照原有的设计意图进行,学生也完全如预设般收放自如。两节课出乎意料的顺利,这种顺利也导致了课后大家访谈学生时的沉默,没有矛盾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