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复习纲要_第1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纲要_第2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纲要_第3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纲要_第4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动物学复习纲要绪论1.五界系统: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动物2.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3.物种的概念: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整体,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的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4.双名法:每个动物都有一个学名,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面一个是该动物的属名,后一个是它的种本名。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1.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内胚层发育,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肌肉组织,神经组织,2.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3.系统:一定机能尚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成为系统。第二章原生动物门鞭毛纲代表动物眼虫,肉足纲代表动物大变形虫,孢子纲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纤毛纲代表动物大草履虫。(重点:草履虫的结构1.间日疟原虫生活史:(见书2.世代交替:世代交替指的是在生物的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与产生配子的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生物发生律:也叫重演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2.中胚层形成的意义:从扁形动物们开始出现中胚层,中胚称的产生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从而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的水平;中胚层的形成不仅促进了动物的新陈代谢,并为各器官系统的统一分化和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路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第四章多孔动物门1.是生物进化的侧枝因为有胚胎逆转现象(与大多数细胞动物原肠胚形成相反,即动物极内陷第五章腔肠动物代表动物水螅1.辐射对称,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原始神经系统:神经网2.分类: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3.皮肌:上皮肌肉细胞技术与上皮也属于肌肉的范围。4.消化循环腔:由内外胚层围成的体内的腔,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它和海绵的中央腔不一样具有消化功能,可以进行细胞外及细胞内消化,这种消化腔邮件由循环的功能,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本门动物有口无肛。5.水螅的生殖腺由外胚层的间细胞发育形成的临时性结构。6.石山瑚的骨骼是构成珊瑚缴获珊瑚岛的主要成分。第六章扁形动物门代表动物:涡虫1.皮肌囊:中胚层形成了复杂的肌肉构造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互相紧贴而形成的体壁。2.分为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寄生虫生活史重点,如中间寄主,各个时期的名称和特点3.本门特征:出现两侧对称(意义见书P112,出现中胚层(意义见书P112,消化系统为不完善的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出现原肾管,为外胚层层内陷形成,神经系统为梯式神经,生殖系统。第七章原腔动物线形动物门:代表动物:人蛔虫1.假体腔:假体腔外面以中胚层的纵肌为界,里面以内胚层的消化管壁为界,没有体腔膜,因而又称为原体腔或初生体腔。(或者只有提笔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无体腔膜2.完善的消化管:有口有肛,消化管为前肠中肠后肠,前肠为外胚层内陷,中肠内胚层发育,后肠为外胚层发育。3.筒形神经系统。第八章环节动物代表动物环毛蚓(重点1.分节现象:无脊柱动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见书P1702.次生体腔(见书P1703.各个系统(重点4.后肾管:本门动物开始出现,两端开口,由肾口,细肾管,排泄管和肾孔组成,肾口开口于体腔,肾孔开口于体外。5.索式神经系统6.本门特征:分节现象,次生体腔,刚毛和疣足,循环系统(蚯蚓为闭管式,其它为腔隙循环。重点第九章软体动物门代表动物:河蚌1.动物界第二大群类。2.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3.生活方式方向4.外套膜:身体背侧皮肤浙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外套膜有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外上皮分泌物形成贝壳。5.个体发育分为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6.乌贼排泄物为鸟嘌呤。第十章节肢动物门代表动物:蝗虫重点1.真正陆栖动物的开始,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一门动物。2.特征:发达坚厚的外骨骼,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简单的开管式循环,异律分节,分节的附肢,强劲有力的横纹肌灵敏的感觉器官和发达的神经系统,独特的消化系统和新出现的马氏管(中肠和后肠之间发出的多数细管,直接qin浴在血体腔的血液中。3.分类有爪纲(大栉蚕气管,甲壳纲(日本昭虾,排胺型代谢动物,腮呼吸,触角腺排泄,肢口纲(鲎,书腮呼吸,蛛形纲,(蜘蛛,书腮呼吸,基节腺马氏管排泄,多足纲(蜈蚣,气管呼吸,马氏管排泄,昆虫纲(中华稻蝗,气管呼吸,马氏管排泄。4.昆虫为什么适应陆地生活5.昆虫口器分类咀嚼式:蝗虫(有咀嚼式口器的昆虫有直翅类、鞘翅目的成虫和幼虫、脉翅目的成虫、鳞翅目的幼虫、膜翅目的大部分成虫和叶蜂类幼虫等舔吸式:苍蝇[舔吸式口器是双翅目蝇类(如家蝇、花蝇、食蚜蝇等具有的口器]刺吸式:蚊子虹吸式:蝴蝶(为鳞翅目成虫(除少数原始蛾类外所特有嚼吸式:蜜蜂第十一章棘皮动物门代表动物海盘车1.最高等的无脊椎动物,后口动物,原口形成肛门,在原口相对一端形成一新口。2.特殊结构,管足,水管系第十二章半索动物门代表动物:柱头虫1.适应辐射:趋异进化的结果使一个物种适应多种不同的环境而分化成多个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各不相同的种,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的进化系统,即是适应辐射。第十三章脊索动物门动物界中最高等1.三大特征:一,有脊索(是背部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机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富含液泡,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存在于幼体时期,高等等动物只存在于胚胎期间,后被分节的骨质脊柱代替,二,有背神经管(由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有咽鳃裂(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于外界相通。(循环闭管式,有的动物有肛后尾第十四章鱼纲1.器官:鳔(可以涨缩的气囊,鱼借以沉浮。有的鱼类的鳔有辅助听觉或呼吸等作用。俗称“鱼泡”。侧线环境感知器,鱼类通过侧线可以感知水压大小、水流方向、水流速度、水中物体的位置和其他各种变化。2.鱼类适应水生生活(从体型,呼吸,排泄,循环,骨骼,肌肉等方面答3.鱼鳞分类:骨鳞,仅限于硬骨鱼,盾鳞为软骨鱼特有,硬鳞,少数硬骨鱼的硬鳞类有(中华鲟。(软骨鱼硬骨鱼区分4.脊椎分为躯椎和尾椎5.洄游:某些鱼类在生活的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的条件均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必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的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他们对生殖索饵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返回原地。6.软骨鱼类动脉圆锥,可随心室自动有节律地收缩。第十五章两栖纲1.五趾型四肢2.脊柱分区: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3.本门动物:脑原脑皮(见书P4334.古脑皮,新脑皮,原脑皮的进化,原脑皮出现于肺鱼和两栖类,这一阶段的灰质分为3部:位于脑顶部外侧的为古脑皮,新出现的原脑皮位于脑顶部内侧,神经细胞已开始由内部向表面移动,原脑皮和古脑皮皆是和嗅觉相联系;第三部分为位于腹侧的纹状体.新脑皮自爬行类开始出现,到哺乳类得到高度发展,神经元数量大增,排列在表层且层次分明,它们在半球内以联络纤维错综复杂地相互联系,又通过胼胝体在两半球之间联系,并有上行与下行的纤维与脑干各部分相通,形成一个强大的高级神经活动的中枢.较高等的种类,大脑表面形成沟,回,使表面积大为扩大.原有的古脑皮,原脑皮,纹状体皆退居次要地位成为大脑的低级中枢.古脑皮被推挤到腹面成为梨状叶,以嗅沟与新皮层为界;原脑皮则突向侧脑室中成为海马.。5.脑神经10对,6.循环系统:见书P4287.出现胸骨但无胸廓。第十六章爬行类1.类在小肠和大肠间第一次出现了盲肠和胸廓。2.特征,和羊膜卵出现的意义及结构。见书P452。3.脊柱的分化: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4.牙齿着生类型: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5.循环系统:不完全的双循环(见书P4616大脑出现新脑皮,脑神经分为12对,变温动物,成体以后肾执行排尿功能,尿以尿酸为主,鼓膜下陷形成外耳道,雄性具交配器,体内受精,产具有钙质或革质壳包裹的羊膜卵,体表被以角质鳞,缺少皮肤腺,具典型五趾型四肢,趾指端具爪,头骨具单一枕髁,有颞窝形成,出现完整或不完整的次生腭,荐椎和颈椎数目增多,胸廓出现,完全以肺呼吸,血液仍为不完全双循环,但心室已出现不完全分隔。第十七章鸟纲1.鸟纲适应飞行和恒温的意义(书P487页(从体型,骨骼,呼吸系统等方面回答2.具右体动脉弓(哺乳类为左体动脉弓3.鸟类进步的特征第十八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