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编:先秦文学_第1页
曲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编:先秦文学_第2页
曲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编:先秦文学_第3页
曲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编:先秦文学_第4页
曲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编:先秦文学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说一、掌握先秦社会和文学概况。第二章 神话(4学时)一、掌握神话的概念。二、掌握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1.自然神话。 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4.传奇神话。三、掌握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1.神话的创作具有集体性和口头性,是集体意识的反映。2.神的形象多是人兽合体, 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结果,往往也渗透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意识观念。3.艺术形象的创造往往采用幻想化、夸张化、理想化和集中化的艺术手法,具有不自觉的浪漫主义的特征。4.神话的思维方式具有神秘的互渗性、象征性、具体性和形象性。[阅读篇目 ]《鲧禹治水》、 《女娲补天》、 《黄帝擒蚩尤》、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第三章 《诗经》( 12学时)第一节 《诗经》概说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因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诗经》所收诗篇的年代上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商末;二是周初。下限至于春秋中叶。2.《诗经》的集结与成书。旧说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诗经》的作品少部分为公卿列士所作,大多出自民间。古代的乐官在集结与整理、加工中起了重要的作用。3.《诗经》的分类与编排。《诗经》按音乐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十五国风是按各诸侯国或地域编排的。“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乐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大部分产生在黄河流域,少部分涉及江汉流域。4.汉代的传《诗》 学派有四家:齐、 鲁、韩“三家诗”属今文经学,后均失传, 唯存《韩诗外传》 。毛诗属古文经学, 独传至今, 即今本《诗经》。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熟练掌握《诗经》的内容:1.颂诗。《商颂》、《周颂》、《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是颂扬祖先功德,亦有祭祀神灵祈求降福等。《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也是一组歌颂周人先公、先王的颂诗。但同时又是周族早期的史诗。2.怨刺诗。这类诗多产生在王室衰微、政治昏乱的西周末东周初,所谓“变风”、“变雅”即是这类诗。如《大雅》中的《荡》、《抑》、《瞻卬》等;《小雅》中的《北山》、《十月之交》等;《国风》中的《魏风•伐檀》、《秦风•黄鸟》、《邸风•相鼠》等。这类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批判精神。3.婚恋诗。这类诗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主体,反映了那一时代的婚恋观念、情感体验,以及家庭、婚姻生活状况。如《周南・关雎》、《召南•野有死鹰》、《郑风•漆涛》、《卫风•木瓜》、《邢风•静女》、《秦风•兼葭》等。反映家庭、婚姻的诗歌以《邮风•谷风》和《卫风•氓》写得最为出色。4.农事诗。周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体,酿成了重农的文化传统,因此也直接反映在诗歌中。如《周颂》中的《臣工》、《噫嘻》等,以祭歌的形式反映出周人的农业生活和重农意识。 《小雅》中的《甫田》、《大田》,以及《国风》中的《周南•茉苜》、《魏风•十亩之间》、《豳风•七月》等亦属此类。5.征役诗。战争和徭役也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存在, 也被直接地反映在诗歌中。如《秦风•无衣》、 《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熟练掌握《诗经》的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诗经》的大多篇章都体现着直接反映和干预现实生活的创作精神,自然、真实的艺术风格中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正概括了这一创作精神。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3.《诗经》的抒情艺术。《诗经》大部分是抒情诗,即使是少量的叙事诗也有较浓的抒情色彩。其主要的抒情手法有:( 1)借景抒情;(2)直抒胸臆;( 3)叙事言情。4.《诗经》的语言和形式。《诗经》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作品阅读篇目 ]《诗经》:《周南•关雎》、《周南•茉苜》、《邮风•谷风》、《卫风•氓》、《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王风•黍离》、《王风•君子于役》、《秦风•兼葭》、《秦风•无衣》、《豳风•七月》、《豳风•东山》、《小雅•采微》、《大雅•生民》、《周颂•噫嘻》。第四章 历史散文( 20学时)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一、《尚书》1.掌握《尚书》一书的基本情况:(1)《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2)《尚书》的真伪和今文、古文之别。2.了解《尚书》的文学价值:(1)《尚书》虽主以“记言”,却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一、掌握《左传》一书的基本情况。一、掌握《左传》一书的基本情况。2)《尚书》文字多古奥艰深,但语言技巧较之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有了很大的进步,古朴艰涩之中也体现了一定的形象性、生动性。(3)《尚书》的文风质直古朴,《尚书》主要是“记言”,而所记之言,多属论事。记“论事”之言,重在意旨,故其所记,大都质实,不事藻饰。(4)《尚书》是“记言”之祖,且结构完整、独立成篇,在文体上对后世散文有一定的影响。二.《春秋》1.掌握《春秋》一书的基本情况。2.了解《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1)《春秋》是我国记事文之祖,并开创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 2)《春秋》叙事简要洁净、平实含蓄,较之《尚书》明白易晓,文字的表现力也有很大的进步。( 3) 《春秋》以其经学的地位和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及简练严谨的笔法,对后世文、史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节 《左传》二、理解《左传》的基本思想:《左传》的基本思想也是取向于儒家的。.《左传》具有更加鲜明、突出的民本思想。《左传》表现了民重于天、民为神之主、民重君轻、民为邦本的观点,比较重视民心的向背及民众舆论和民意,即重视人民的意志、人民的力量。.《左传》也把握着儒家的礼仁思想及伦理道德观念,并常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一种尺度。3.此外,《左传》还热情歌颂了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爱国思想的人物,揭露批判了统治者的残暴荒淫。4.同时《左传》也有许多宣扬大道鬼神、吉凶灾祥的内容。三、熟练掌握《左传》的艺术成就:.《左传》散文艺术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2.《左传》注重文章的结构和选材。3.《左传》尤其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4.《左传》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作者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5.《左传》的语言简练含蓄,富于文采,言近旨远,辞浅义深,尤工于外交辞令。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有很高的造诣。第三节 《国语》一、掌握《国语》一书的基本情况:《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二、了解《国语》的思想特点:在人神关系上, 虽然仍有殷周以来天命神学观念的影响, 但也表现了重人事的倾向。在君民关系上,显示出“重民”的思想倾向,体现了某种程度的民本思想。2.《国语》也体现了儒家尚礼崇德的思想。3.《国语》多处预言吉凶祸福、宣扬天命鬼神。这也说明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中尚保留着原始巫术文化的孑遗。三、《国语》的艺术特点:1.《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集,原始材料多,艺术加工较少。2.《国语》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3.《国语》虽然是以记言为主,但是并不是语录体和论说性散文,仍是记言和记事结合的作品。《国语》的语言总的来说,具有文辞古朴、简练晓畅的特点,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倾向。但各个部分的语言风格不尽统一。第四节 《战国策》一、了解《战国策》一书的基本情况。二、掌握《战国策》的主要内容:《战国策》是记叙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的言论及其活动,反映了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各诸侯国之间的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 《战国策》的思想主要是纵横家的思想,也杂有儒、墨、道、法、兵等家的思想。三、熟练掌握《战国策》的艺术成就:.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如追名逐利的苏秦,善于讽谏的邹忌,食客中的能士冯谖,以及荆轲、赵太后、唐且、鲁仲连等等。2.《战国策》最突出的是其语言艺术的高度成就。《战国策》运笔灵活自如,文辞活泼流畅,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比喻来增强生动性和说服力。《战国策》说理论事,铺张扬厉,纵横驰骋,感情充沛,气势逼人,体现了纵横家的语言特色。《战国策》语言比较通俗明白,接近口语。 《战国策》对后代散文和辞赋的发展及文风都产生过重要影响。[阅读篇目]《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国语》:《邵公谏弭谤》、《勾践灭吴》。《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五章 诸子散文第一节 《论语》和《墨子》一、孔子和《论语》l.掌握孔子的思想和地位。孔子思想学说是以“人”为中心,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建构起他的具有实用理性精神的思想体系。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与“仁”。2.掌握《论语》的内容和艺术特点:今本《论语》共二十篇。书中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 政治思想、 学术思想、 教育思想等等,是研究孔子思想学说的最集中、最重要的文献。《论语》的文学价值表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和极强的文字表现力上。首先,其语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言近旨远,词约义丰,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和表现力。其次,语言幽默风趣,善于运用各种语气表达思想情感,语言体现着情感、性格特征。第三,一些语句富于形象性、启发性和哲理性,成为警句、格言、成语。第四,在记言的同时,也表述了人物的神情语态,展示了人物形象, 也有精彩的场面和人物行为的描写。二、墨翟和《墨子》.墨翟是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学说在先秦与儒家并称为儒墨显学,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墨子学派代表着小生产者的思想和要求。. 《墨子》一书是先秦墨家学派的代表作,是墨子及其弟和后学所著。书中阐述了墨子的思想, 记载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墨家重实践,其文学主张也独具一格。尚实尚质是其文章的最大特点。主张“先质而后文”。文章质朴无华, 观点鲜明, 有较强的现实性、 针对性和功利性,但逻辑严密、善于论辩。对先秦说理散文有一定的影响。墨子在文学批评上,还提出过著名的“三表法”。第二节 《老子》和《庄子》一、《老子》1.了解老子生平及《老子》一书的基本情况。2.掌握《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由宇宙自然论到社会人事论, 建构了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体系。 其体系的核心就是“道” ,“道”是宇宙的本源,又是宇宙宙自然和社会人事存在与变化的根本规律。老子的哲学具有很强的思辩性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3.了解《老子》一书的艺术特色:《老子》采用的是韵文与散文结合的文体,以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深邃的哲学思想,是哲理与诗意的结合。《老子》善于运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哲理,在具体的形象中寓于着深刻的哲理,是艺术与哲理的结合。《老子》的语言亦独具一格,凝练精警,朗朗可诵,语意浓缩深刻,启人深思,多用格言、警句。二、《庄子》1.掌握庄子的思想学说:庄子的思想学说与老子一脉相承,而又有变化。无论在哲学观、社会观、人生观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思想更为复杂。在哲学上, 继承了老子的道以及自然无为的思想。 在社会观上,崇尚“至德之世”,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在人生观上,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也有全性保身的思想。2.熟练掌握《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多运用寓言、神话、比喻来说理,也常运用虚构、幻想、夸张等艺术手法,将深刻的哲理与形象的艺术融为一体。在构思与结构上,往往重在内在旨意的表达,而不拘章法规矩,看似形散而神却不散。常以神为线索串联起寓言、故事、人物对话等,构成缀玉连珠式的结构。《庄子》的语言艺术多姿多彩,或汪洋恣肆,挥洒自如,自然流畅,或奇诡谲怪,变化多端,或幽默诙谐,尖锐泼辣。第三节 《孟子》1.掌握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是战国中期影响最大的儒学大师。其主要思想理论有:( 1)性善论。( 2)仁政王道。(3)民本思想。2.熟练掌握《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1)《孟子》是通过对话体展开论辩的说理散文,较之《论语》篇幅加长,议论增多,是语录体散文向专题性论文过渡的形式。(2)孟子散文最突出的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首先,孟子散文比较注意论辩的逻辑性。其次,善于揣摩对方心理,设置机巧,引人入彀,抓住要害,因势利导地进行论辩。第三,常运用巧妙的比喻和故事以增强说服力3)孟子散文观点鲜明,辞锋犀利,感情强烈,气势磅礴,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性、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第四节 《荀子》1.掌握荀子的主要思想:荀子是战国末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和成就卓著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思想以儒家为中心,并具有兼融百家的色彩。( 1)荀子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 2)荀子发展了先秦时期的自然论,提出了具有朴素唯物色彩的天道观。( 3)荀子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相对抗,提出了“性恶论”。2.掌握《荀子》的艺术成就:《荀子》一书多为长篇专题性论文,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体系博大,思想精深,内容广博,而且说理散文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首先,其书体系完备,构思严谨,中心突出,论述周详,说理透辟。其次,善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以加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善用形象的事物和繁富的比喻,来深入浅出地说明抽象的道理。第三,《荀子》的语言风格质朴缜密,明晰晓畅,而又淳正浑厚。此外,荀子在文学形式上还有特别的贡献。第五节 《韩非子》1.掌握韩非的主要思想:韩非是战国末期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的人物。韩非吸纳和综合了先秦法家思想, 建构了一套最完备的法家思想体系。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法、术、势。韩非的思想体系是适应中央集权和封建专制的产物。2.掌握韩非散文的特点:韩非的散文体现了法家文章的特点,重实质而不尚文采,强调文学的功利目的性。韩非的散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政论或学术论文;另一类是主以寓言故事说理的散文。( 1)文章的主体风格峻峭挺拔,锋芒毕露,语气专断,直言不讳。( 2)文章的论说形式多样,有正论,有驳论,有说解。善于围绕中心议题、抓住关键和要害进行论述。论证精密周详、条理分明,说理深刻透彻,语意鲜明直露,有很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3)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尤其是《内储说》、《外储说》、《说林》等篇,更是有意识地利用寓言故事来表述自己的思想。第六节 《吕氏春秋》1.了解《吕氏春秋》的基本情况:《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组织手下门客共同编著的,其书杂采百家,保存了先秦各家的一些学说,但也有自己的思想倾向性和选择性。 此书可以说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总结。《吕氏春秋》体制宏大,包罗广博,但组织严密,体例新颖,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多由短篇组成。《吕氏春秋》内容庞杂, 作者不一, 但总体而言文章历史经验意识和现实针对性较强,风格平实, 语言明畅; 文章构思精巧, 结构紧凑, 条理清晰, 短小精悍,题旨明确;文章经常运用譬喻、寓言、历史史实或故事来说明道理,具有较强的文学意味。[阅读篇目]作品选所选《论语》的全部。《墨子》:《兼爱》、《非攻》。《庄子》:《逍遥游》、 《养生主》。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 、《鱼我所欲也章》 、《民为贵章》 。《荀子》:《劝学篇》。《韩非子》:《内储说上》(节录)、《外储说左上》(节录)、《外储说右上》(节录)。《吕氏春秋》:《察今》。第六章 屈原和楚辞第一节 楚辞及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一、掌握楚辞的概念。二、了解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1)楚国独特的地方文化是楚辞产生的根本基础。( 2)楚国的地方民歌和音乐则直接影响了楚辞的艺术形式。( 3)北方中原文化的影响。第二节 屈原的创作一、了解和掌握屈原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状况。屈原的作品学术界基本认定的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其它作品争议较多。二、《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 它以深刻的思想内蕴和独特的艺术成就, 成为矗立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块丰碑。 《离骚》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叙述诗人在现实中的遭遇, 反映了楚国现实的黑暗和屈原美好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奇诡的幻想,描写了诗人苦闷彷徨及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和艰难的选择。1.《离骚》的思想内容:( 1)《离骚》的主旨一般认为是忠君和爱国。美政理想。 其美政理想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明君贤臣。 二是举贤授能。三是修明法度。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屈原的批判精神是基于他的忠君爱国和美政理想。他的批判一是针对历史上的暴君昏君, 二是针对那些奸佞的“党人” ,三是针对那些变节的贤人君子。2.《离骚》的艺术成就:《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