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陶澍《靖节先生集注》教材课件_第1页
第十一讲陶澍《靖节先生集注》教材课件_第2页
第十一讲陶澍《靖节先生集注》教材课件_第3页
第十一讲陶澍《靖节先生集注》教材课件_第4页
第十一讲陶澍《靖节先生集注》教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讲陶澍《靖节先生集注》主讲:杨志君第十一讲陶澍《靖节先生集注》主讲:杨志君1第一节陶渊明及其诗歌创作陶渊明生在东晋的哀帝兴宁三年(365)。他一直活到宋朝的宋文帝时才死,死时63岁。在这63年里,他亲身经历了两次篡逆的变乱,亲见了东晋的灭亡。不但如此,那时还出现过平民的革命——孙恩起兵,发动反抗朝廷的变乱。所以陶渊明生活在一个篡、乱交替的动荡不安的时代。第一节陶渊明及其诗歌创作陶渊明生在东晋的哀帝兴宁三年(362陶渊明的经历陶渊明在中国的诗人里面,是内心最为平静的一个诗人,可是他不是单纯的平静,他是经过许多心灵的矛盾冲突之后才得平静下来的。出仕与归隐1、五次出仕孟子: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陶渊明的经历陶渊明在中国的诗人里面,是内心最为平静的一个诗人329岁,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历史记载35岁,桓玄属官为江州刺史,替桓玄到皇帝那里上表文,请求讨平孙恩时三年左右40岁,刘裕属官为镇军参军在军队中管理文书的大臣(因为桓玄叛乱)41岁,刘敬宣属官为建威将军不久刘敬宣辞职了,陶渊明也就不做了,此时为义熙元年三月。41岁,彭泽县令义熙元年八月80多天第1次,是为“亲老家贫”(他八岁父亲去世),他要奉养他的母亲;第5次,是因为他“幼稚盈室”(5个儿子,还有女儿),“瓶无储粟”,他要抚养子女。中间三次,是因为他看到当时天下大乱,他想如果能平定这些叛乱,使国家有安定的日子,让人民安居乐业,也是一种功劳。29岁,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历史记载35岁,桓玄4归隐的原因:1、嫁给姓程的人家的妹妹,“程氏妹”突然在武昌死了,他要赶去奔丧。2、箫统《陶渊明传》记载:当时“督邮遣至”。彭泽是一个县,比县更高一级的是郡,当时比县更高一级的政府派遣了一个督邮,来考察地方上的政治得失利弊,检查地方官吏治绩行为的。当时有人提醒陶渊明,一定要好好款待他,说“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很厌恶官场的这一套虚伪的规矩,就说了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归隐的原因:5归隐后的生活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见《乞食》)。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泛指美食佳肴

,被他挥而去之。

归隐后的生活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6陶渊明的思想陶渊明是中国诗人里边最有思想性的诗人。儒:“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77处释: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陶渊明的思想陶渊明是中国诗人里边最有思想性的诗人。7田园诗及散文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在他的诗歌中,以田园诗最为重要。他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除诗歌外,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五柳先生传》是一篇简短的自传,《归去来辞》写他离开仕途,归隐田园,回归自然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他对自由的向往。《桃花源记》则描写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靠劳动而自给自足的真淳、宁静的理想社会。这二篇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田园诗及散文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在他的诗歌中,以田园诗最为重8陶诗文整体评价陶渊明共留下100来篇诗文。关于陶渊明的作品,不少人认为《归去来兮辞》是最好的一篇。可是我实在要说,在中国所有的作家之中,只有陶渊明一个人可以说是没有一篇作品不好。其他那些作者,不管名声多么大,作品多么高明,你总能在他的集子里发现有一两篇或者一两句有虚浮的、不够真诚的地方。包括大诗人李白、杜甫都不免于此。但只有陶渊明的诗和文,你找不到他一点儿虚浮的所在。(叶嘉莹)箫统说陶渊明的作品篇篇俱佳,惟独《闲情赋》一文白璧微瑕。陶诗文整体评价陶渊明共留下100来篇诗文。9闲情赋(节选)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第二段)大家读了这段会想到什么?《来自星星的你》闲情赋(节选)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10在重视华美辞采的南北朝时代,陶渊明的诗风被目为“质直”,并不被人们特别看重。钟嵘《诗品》仅仅将他列为中品,而将写山水诗的谢灵运列入上品。萧统编的《文选》对他的诗文收录也不多。直到唐代,开始摒弃六朝浮华文风,推崇自然朴素之美,陶渊明的地位才大大提高。从那以来,陶渊明一直是历代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对他的文学创作及志行品节的学习与研究,也一直延续了下来。陶渊明的作品,在他生前流传并不甚广。在他死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把他的作品作了收集和整理,编成《陶渊明集》。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更加搜求,粗为区目。”其后有北齐阳休之十卷本。这个本子后来经过许多变化,逐渐与原貌有了不同。从北宋开始,《陶渊明集》有了刻本。比较重要的,是宋仁宗年间宋庠十卷本和宋英宗治平年间僧思悦的十卷本。这两个本子今天都看不见了。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几种南宋的本子,它们互相之间又都有些不同。在重视华美辞采的南北朝时代,陶渊明的诗风被目为“质直”,并不11《陶渊明集》的注本也有不少。比较早的有南宋汤汉《陶靖节诗注》四卷。这个本子主要只注诗,文则只有附在后面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汤汉字伯纪,饶州安仁人。他的这个注本非常简略,不注重字义训诂,只注重阐发陶渊明在诗歌中寄托的对晋宋之际时世变化的感怀。由于汤汉过于强调陶诗的这种寄托,把这一点到处套用,所以也就难免穿凿附会。汤汉的注本,其南宋原刻本今天还有,保存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这个本子在清代还多次被重刻。元代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十卷》。关于这本书的作者,还有许多疑问。有很多学者认为,李公焕并不是作者,而只是把宋人的笺注辑录到一起了而已。这个本子最大的特点,就是集录了宋代各家的评论,而很少有自己的见解,也很少有对字词的解释。书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如苏轼、黄庭坚、李格非、朱熹、杨万里、韩子苍等人对陶渊明作品的许多评语,都靠它保存了下来。这本书在后世版本很多,最好的是《四部丛刊》影印本。《陶渊明集》的注本也有不少。比较早的有南宋汤汉《陶靖节诗注》12在李公焕本问世后,又出现了几十种注本,其中保存到今的有十几种,如明代何孟春《陶渊明集注》十卷、黄文焕《陶诗析义》四卷、清代邱嘉穗《东山草堂陶集笺注》五卷、张子烈《评注陶渊明诗集》六卷、蒋薰《评阅陶渊明集》四卷、吴瞻泰《陶诗汇注》四卷、马璞《陶诗本义》四卷、温汝能《陶诗汇评》四卷等。这些注本虽然也都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整体水平还是不太高。真正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的,是陶澍的《靖节先生集注》。在李公焕本问世后,又出现了几十种注本,其中保存到今的有十几种13第二节陶澍《靖节先生集注》的特色清代陶澍集注的《靖节先生集》十卷,现在人们一般称之为《靖节先生集注》。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官至两江总督,是嘉、道年间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靖节先生集注》用李公焕本为底本,另外搜集了许多资料作为附录。比如卷首除了目录和例言外,还附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诸本叙录、象磺、陶渊明墓山图、颜延之诔、《宋书?陶渊明传》、萧统《陶渊明传》、《南史·陶潜传》、《莲社高贤传》及其他各种关于陶渊明的逸事的资料二十三则。卷末还有李公焕、何孟春、毛晋、吴瞻泰及其他数家的评陶汇集;又把吴仁杰、王质两家的陶渊明年谱,逐年排比,然后加上自己的按语进行考辨,为“年谱考异”。另外,陶澍在正集的十卷内各篇诗文之后,还附录了前人对该篇作品的评价和考证。第二节陶澍《靖节先生集注》的特色清代陶澍集注的《靖节先生集14陶澍《靖节先生集注》,在他生前并没有刊行。在他死后的次年,即道光二十年(1840),他的女婿周诒朴在南京将之刊行。后来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都影印了这个版本。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了戚焕埙校勘的排印本,线装两册,但是这个本子今天已经很难找了。陶澍《靖节先生集注》在资料的收集上是很下功夫的。除了上面说到的各种附录外,他在具体每一篇作品的注中,也是先列各家成说,然后再加上自己的按语,裁夺是非,有的时候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也正符合“集注”的体例。就整体风格来说,这部书要言不烦,简练精致。虽然篇幅并不大,但是内容却很丰富扎实。陶澍自己在《例言》中说:陶澍《靖节先生集注》,在他生前并没有刊行。在他死后的次年,即15“诗无达诂,古今善说诗者,无过孟子,《小弁》、《凯风》、《北风》、《云汉》,不过片言,砉然以解。宋元以来,诗话兴而诗道晦,连篇累幅,强聒不休,其实旨趣无关,徒废纸墨而已。”陶澍所欣赏的解诗方法,是像孟子那样言简意赅的方法。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的集注,往往在不长的篇幅中表现出了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识。如《归园田居》之一的头几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邱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澍的集注如下:何注:刘履曰:“三”当作“瑜”,或在“十”字下。按《靖节年谱》,太元十八年起为州祭酒,时年二十九,正合《饮酒诗》“投未去学仕,是时向立年”之句。以此推之,至彭泽退归才十三年。此云“三十年”,误矣。澍按:吴仁杰以此诗为义熙二年彭泽归后所作,自初仕为州祭酒至去彭泽而归才岁星一周,不应云“三十年”,当作“一去十三年”,刘说所本也。又按“三”当作“已”,不作“瑜”。“三豕渡河”,“已”之误“三”,旧矣。“诗无达诂,古今善说诗者,无过孟子,《小弁》、《凯风》、《北16何孟春的注本中引用了刘履的话,认为“一去三十年”应该是“一去腧十年”,或者“一去十三年”。陶澍在按语中指出了两点:第一,刘履的观点来自吴仁杰,并非其首创。第二,陶澍自己并不同意吴仁杰、刘履的意见。他认为“三当作已”,诗句应该是“一去已十年”。他还举了古书中著名的讹误例子——“己亥渡河”讹为“三豕渡河”,指出既然“己”讹为“三”,古已有之,那么“已”、“己”形近,“已”讹为“三”也就是完全可能的了。对于争论已久的“一去三十年”的公案,陶澍结合对诗意的理解,运用校勘学的知识,给出了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答案。何孟春的注本中引用了刘履的话,认为“一去三十年”应该是“一17陶澍的《集注》,兼顾评、注两方面,而且在这两方面都做得比较好。上面一个例子是关于“注”的,现在来看一个“评”的例子。在《咏三良》一诗后,陶澍发表了自己的评论:古人咏史,皆是咏怀,未有泛作史论者。曹子建《咏三良》曰:“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此慨魏文之凉薄,而欲效秦公子上书愿葬骊山之足者也。渊明云:“厚恩固难忘,投义忘攸希。”此悼张讳之不忍进毒而自饮先死也。况《二疏》明进退之节,《荆轲》寓报雠之志,皆是咏怀,无关论古。而诸家纷纷论三良之当死不当死,去诗意何啻千里!陶澍的《集注》,兼顾评、注两方面,而且在这两方面都做得比较好18陶澍在这段话中,表明了自己对《咏三良》一诗主旨的意见,认为它是有寄托的,是陶渊明借写三良来悼念忠义之士张伟的。这一点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或许还可以讨论,但是陶澍的意见,起码是足以备为一说的。除此之外,陶澍更总结了一条规律:“古人咏史,皆是咏怀,未有泛作史论者。”这是一个很通脱的观点,比许多泥古不化的评论家要高明许多。综上所述,陶澍《靖节先生集注》的优点很多。当然,它也有一些失误之处,如有的注解不准确,《年谱考异》也还有疏漏的地方。但是,在清代以前的所有注本中,它是最出色的一本。要读陶渊明集的古注,首选这一部。陶澍在这段话中,表明了自己对《咏三良》一诗主旨的意见,认为19第三节逯钦立《陶渊明集》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对陶集进行了精确的校勘整理工作,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最可信据的本子。第三节逯钦立《陶渊明集》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对陶集进行了精确20第十一讲陶澍《靖节先生集注》主讲:杨志君第十一讲陶澍《靖节先生集注》主讲:杨志君21第一节陶渊明及其诗歌创作陶渊明生在东晋的哀帝兴宁三年(365)。他一直活到宋朝的宋文帝时才死,死时63岁。在这63年里,他亲身经历了两次篡逆的变乱,亲见了东晋的灭亡。不但如此,那时还出现过平民的革命——孙恩起兵,发动反抗朝廷的变乱。所以陶渊明生活在一个篡、乱交替的动荡不安的时代。第一节陶渊明及其诗歌创作陶渊明生在东晋的哀帝兴宁三年(3622陶渊明的经历陶渊明在中国的诗人里面,是内心最为平静的一个诗人,可是他不是单纯的平静,他是经过许多心灵的矛盾冲突之后才得平静下来的。出仕与归隐1、五次出仕孟子: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陶渊明的经历陶渊明在中国的诗人里面,是内心最为平静的一个诗人2329岁,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历史记载35岁,桓玄属官为江州刺史,替桓玄到皇帝那里上表文,请求讨平孙恩时三年左右40岁,刘裕属官为镇军参军在军队中管理文书的大臣(因为桓玄叛乱)41岁,刘敬宣属官为建威将军不久刘敬宣辞职了,陶渊明也就不做了,此时为义熙元年三月。41岁,彭泽县令义熙元年八月80多天第1次,是为“亲老家贫”(他八岁父亲去世),他要奉养他的母亲;第5次,是因为他“幼稚盈室”(5个儿子,还有女儿),“瓶无储粟”,他要抚养子女。中间三次,是因为他看到当时天下大乱,他想如果能平定这些叛乱,使国家有安定的日子,让人民安居乐业,也是一种功劳。29岁,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历史记载35岁,桓玄24归隐的原因:1、嫁给姓程的人家的妹妹,“程氏妹”突然在武昌死了,他要赶去奔丧。2、箫统《陶渊明传》记载:当时“督邮遣至”。彭泽是一个县,比县更高一级的是郡,当时比县更高一级的政府派遣了一个督邮,来考察地方上的政治得失利弊,检查地方官吏治绩行为的。当时有人提醒陶渊明,一定要好好款待他,说“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很厌恶官场的这一套虚伪的规矩,就说了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归隐的原因:25归隐后的生活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见《乞食》)。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泛指美食佳肴

,被他挥而去之。

归隐后的生活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26陶渊明的思想陶渊明是中国诗人里边最有思想性的诗人。儒:“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77处释: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陶渊明的思想陶渊明是中国诗人里边最有思想性的诗人。27田园诗及散文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在他的诗歌中,以田园诗最为重要。他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除诗歌外,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五柳先生传》是一篇简短的自传,《归去来辞》写他离开仕途,归隐田园,回归自然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他对自由的向往。《桃花源记》则描写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靠劳动而自给自足的真淳、宁静的理想社会。这二篇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田园诗及散文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在他的诗歌中,以田园诗最为重28陶诗文整体评价陶渊明共留下100来篇诗文。关于陶渊明的作品,不少人认为《归去来兮辞》是最好的一篇。可是我实在要说,在中国所有的作家之中,只有陶渊明一个人可以说是没有一篇作品不好。其他那些作者,不管名声多么大,作品多么高明,你总能在他的集子里发现有一两篇或者一两句有虚浮的、不够真诚的地方。包括大诗人李白、杜甫都不免于此。但只有陶渊明的诗和文,你找不到他一点儿虚浮的所在。(叶嘉莹)箫统说陶渊明的作品篇篇俱佳,惟独《闲情赋》一文白璧微瑕。陶诗文整体评价陶渊明共留下100来篇诗文。29闲情赋(节选)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第二段)大家读了这段会想到什么?《来自星星的你》闲情赋(节选)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30在重视华美辞采的南北朝时代,陶渊明的诗风被目为“质直”,并不被人们特别看重。钟嵘《诗品》仅仅将他列为中品,而将写山水诗的谢灵运列入上品。萧统编的《文选》对他的诗文收录也不多。直到唐代,开始摒弃六朝浮华文风,推崇自然朴素之美,陶渊明的地位才大大提高。从那以来,陶渊明一直是历代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对他的文学创作及志行品节的学习与研究,也一直延续了下来。陶渊明的作品,在他生前流传并不甚广。在他死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把他的作品作了收集和整理,编成《陶渊明集》。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更加搜求,粗为区目。”其后有北齐阳休之十卷本。这个本子后来经过许多变化,逐渐与原貌有了不同。从北宋开始,《陶渊明集》有了刻本。比较重要的,是宋仁宗年间宋庠十卷本和宋英宗治平年间僧思悦的十卷本。这两个本子今天都看不见了。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几种南宋的本子,它们互相之间又都有些不同。在重视华美辞采的南北朝时代,陶渊明的诗风被目为“质直”,并不31《陶渊明集》的注本也有不少。比较早的有南宋汤汉《陶靖节诗注》四卷。这个本子主要只注诗,文则只有附在后面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汤汉字伯纪,饶州安仁人。他的这个注本非常简略,不注重字义训诂,只注重阐发陶渊明在诗歌中寄托的对晋宋之际时世变化的感怀。由于汤汉过于强调陶诗的这种寄托,把这一点到处套用,所以也就难免穿凿附会。汤汉的注本,其南宋原刻本今天还有,保存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这个本子在清代还多次被重刻。元代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十卷》。关于这本书的作者,还有许多疑问。有很多学者认为,李公焕并不是作者,而只是把宋人的笺注辑录到一起了而已。这个本子最大的特点,就是集录了宋代各家的评论,而很少有自己的见解,也很少有对字词的解释。书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如苏轼、黄庭坚、李格非、朱熹、杨万里、韩子苍等人对陶渊明作品的许多评语,都靠它保存了下来。这本书在后世版本很多,最好的是《四部丛刊》影印本。《陶渊明集》的注本也有不少。比较早的有南宋汤汉《陶靖节诗注》32在李公焕本问世后,又出现了几十种注本,其中保存到今的有十几种,如明代何孟春《陶渊明集注》十卷、黄文焕《陶诗析义》四卷、清代邱嘉穗《东山草堂陶集笺注》五卷、张子烈《评注陶渊明诗集》六卷、蒋薰《评阅陶渊明集》四卷、吴瞻泰《陶诗汇注》四卷、马璞《陶诗本义》四卷、温汝能《陶诗汇评》四卷等。这些注本虽然也都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整体水平还是不太高。真正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的,是陶澍的《靖节先生集注》。在李公焕本问世后,又出现了几十种注本,其中保存到今的有十几种33第二节陶澍《靖节先生集注》的特色清代陶澍集注的《靖节先生集》十卷,现在人们一般称之为《靖节先生集注》。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官至两江总督,是嘉、道年间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靖节先生集注》用李公焕本为底本,另外搜集了许多资料作为附录。比如卷首除了目录和例言外,还附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诸本叙录、象磺、陶渊明墓山图、颜延之诔、《宋书?陶渊明传》、萧统《陶渊明传》、《南史·陶潜传》、《莲社高贤传》及其他各种关于陶渊明的逸事的资料二十三则。卷末还有李公焕、何孟春、毛晋、吴瞻泰及其他数家的评陶汇集;又把吴仁杰、王质两家的陶渊明年谱,逐年排比,然后加上自己的按语进行考辨,为“年谱考异”。另外,陶澍在正集的十卷内各篇诗文之后,还附录了前人对该篇作品的评价和考证。第二节陶澍《靖节先生集注》的特色清代陶澍集注的《靖节先生集34陶澍《靖节先生集注》,在他生前并没有刊行。在他死后的次年,即道光二十年(1840),他的女婿周诒朴在南京将之刊行。后来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都影印了这个版本。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了戚焕埙校勘的排印本,线装两册,但是这个本子今天已经很难找了。陶澍《靖节先生集注》在资料的收集上是很下功夫的。除了上面说到的各种附录外,他在具体每一篇作品的注中,也是先列各家成说,然后再加上自己的按语,裁夺是非,有的时候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也正符合“集注”的体例。就整体风格来说,这部书要言不烦,简练精致。虽然篇幅并不大,但是内容却很丰富扎实。陶澍自己在《例言》中说:陶澍《靖节先生集注》,在他生前并没有刊行。在他死后的次年,即35“诗无达诂,古今善说诗者,无过孟子,《小弁》、《凯风》、《北风》、《云汉》,不过片言,砉然以解。宋元以来,诗话兴而诗道晦,连篇累幅,强聒不休,其实旨趣无关,徒废纸墨而已。”陶澍所欣赏的解诗方法,是像孟子那样言简意赅的方法。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的集注,往往在不长的篇幅中表现出了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识。如《归园田居》之一的头几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邱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澍的集注如下:何注:刘履曰:“三”当作“瑜”,或在“十”字下。按《靖节年谱》,太元十八年起为州祭酒,时年二十九,正合《饮酒诗》“投未去学仕,是时向立年”之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