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重难点突破)_第1页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重难点突破)_第2页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重难点突破)_第3页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重难点突破)_第4页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重难点突破)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强化训练】1.如图反映了西欧部分国家商船队运载量变化情况,图中曲线①所代表的国家应是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2.如图为某本著作的目录片段,所列章节中涉及的国际新秩序是指A.维也纳体系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C.联合国的成立 D.国际裁军协议3.1516年,法兰西斯一世同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1539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使用法语,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上述举措A.引发了基督教改革运动B.导致封君封臣制度进一步强化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D.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4.国际法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法律,是为了维持国际社会的秩序,维持世界的和平稳定,满足以国家为成员的国际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下列有关国际法的发展史实错误的是A.荷兰人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B.维也纳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C.《非战公约》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D.《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5.国际联盟曾是近代世界的重要组织。下列关于国际联盟的说法错误的是(易错)①美国和苏俄(联)始终没有加入②强调“大国一致”的原则③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④带有大国控制和强权政治色彩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6.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主要机构会员国数量大幅增加,联合国大会的作用显著提高,美国代表指责这是“多数暴政”,甚至宣称愿意看到联合国会址从美国搬走。这反映出A.美国放弃对联合国的控制 B.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走到了终点C.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D.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了霸权政治7.下面结构图中"?"处应填入A.国际联盟 B.联合国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8.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聘请美国传教士翻译瑞士法学家滑达尔所著《国际法》有关违禁品章节,并两次向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致函,从《国际法》角度指出鸦片贸易的罪恶与不合法性。这反映了林则徐A.与英交涉方式符合时代要求B.促进了中国外交与国际接轨C.引发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D.主张清政府全面向西方学习9.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在于()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②在欧洲,宗教的势力遭到严重削弱③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加强④有利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思想传播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0.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下列地点与史实对应正确,并推动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A.德意志——颁布《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本国教会首脑B.法国——涌现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批启蒙思想家C.英国——规定须用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撰写法律D.荷兰——出版《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国际法主体是主权国家11.1965年,联合国大会将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从原来的6个增加到10个,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理事国从1973年起增加到54个。这些增加的名额,大多数给了亚非、拉国家。这一调整A.标志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舞台 B.打破了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C.有利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推动苏联解体及两极格局的瓦解12.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兄弟之声”、“伙伴之声”、“敌人之声” B.“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C.“伙伴之声”、“兄弟之声”、“敌人之声” D.“兄弟之声”、“敌人之声”、“伙伴之声”1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外交就①从“中苏结盟”到“不结盟”②从“因营周边”到“人舞国际”③从“一边倒”到“求同存异”④从“团结亚非”到“跨洋握手”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4.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中苏建交15.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和康熙帝相同的做法有①曾经使用过武力手段征服②设立羁縻府州进行管辖③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④给予少数民族一定的自治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曲线①所代表的国家在1670年达到顶峰,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7世纪的“海上马车夫"荷兰,17世纪中期三次英荷战争以后,荷兰逐渐衰落,故选择B;西班牙主要在16世纪强盛,排除A;②所代表的国家一直在增长,且在18世纪超过了荷兰,据所学可知②所代表的国家应是英国,在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排除C;③所代表的国家发展趋势和英国相一致,但速度相对较慢,可知这是法国,排除D。2.【答案】B【解析】“德国对欧洲统治的追求”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与国际新秩序”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维也纳体系,即1814—1815年欧洲部分国家在维也纳举行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来维护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故排除A项;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际裁军协议,故D项排除。3.【答案】C【解析】据材料“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可知有利于国家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形成民族国家,故选C项;基督教改革运动开始于德国,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度强调天主教的至高地位,材料削弱了天主教影响,排除B项;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的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排除D项。4.【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维也纳会议开创了用国际会议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会后形成了维也纳体系,B说法有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说法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5.【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国联实际上被英法操纵,美国鉴于其无法操纵国联,故一直没有加入;国联成立之初,苏俄(联)因为受到排斥而没有加入,但1934年苏联加入了国联,所以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故①表述错误,符合题意,③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国联在形成决议时实行“全体一致”原则,故②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国联被英法控制,带有大国控制和强权政治色彩,故④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排除B、C、D。6.【答案】D【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亚非拉国家赢得民族独立,第三世界崛起,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正因为此,才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故选D;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走到了终点,排除B;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发展趋势,C错误。7.【答案】B8.【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林则徐依据《国际法》相关内容向英王致函维护本国合法利益,此种交涉方式符合近代外交原则,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的行为并不代表中国政府,只是代表个人,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林则徐本人,仍存在传统天朝上国的外交思想;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并未引发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对整个中国社会影响较小,直到二十年后中国洋务派才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D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并未将学习的层次向深层次拓展,其思想仍停留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基础上。9.【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宗教改革虽然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但新教兴起了,所以,欧洲的宗教的势力并没有遭到严重削弱,②说法错误,故排除A、C、D。①③④均是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故B正确。10.【答案】C11.【答案】C12.【答案】D【解析】新中国成立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坚定的站在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所以最初应该是兄弟之声;但后来中苏关系恶化,所以应该是敌人之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中国关系交好,建立了伙伴关系,所以应该是伙伴之声,故选D,排除ABC。13.【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建国初期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再到50年代参加日内瓦会议步入国际舞台,并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故②③B正确;不结盟是新时期的内容,排除①;“跨洋握手”是中美关系的缓和,是70年代的,排除④;故排除ACD项。14.【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以取得圆满成功,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故选C;日内瓦会议是由中、苏、美、英、法以及有关国家参加的会议,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无法体现“和而不同”,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