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人少年多立志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林则徐的“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名人少年多立志岳飞的“精忠报国”1毛泽东少年时故事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桑梓:指家乡)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毛泽东少年时故事2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阴。明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郑正鹄毛泽东咏蛙郑正鹄毛泽东3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毛泽东45551、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朝2、又名“长短句”、“诗余”3、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4、题目结构:词牌名+词题词牌名:各种词调的名称(沁园春、雨霖铃、虞美人)5、词可分为上下两段,叫做“片”或
“阕”。关于词的常识1、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朝关于词的常识6分类
按长短分:
按片数分: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单调、双调、三调词的流派
气势豪放,意境浑厚。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清丽含蓄,婉转缠绵。代表作家柳永、秦观、李清照。豪放派婉约派关于词的常识分类小令(58字以内)单调、双调、三调词的流派7沁园春的由来相传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后人便咏诗叙其事,“沁园春”由此而来。沁园春的由来89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湘潭韶冲人,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诗人介绍9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91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运动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10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湘江这些读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1写作背景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12相关图片相关图片13沁园春长沙的意象一课件14沁园春长沙的意象一课件15一九一九年毛泽东在长沙一九一九年16沁园春长沙的意象一课件17课文插图课文插图18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朗读读准字音19橘子洲百舸争流怅寥廓峥嵘岁月稠挥斥方遒万户侯浪遏飞舟(jú)(gě)(liáokuò)(zhēngróng)(chóu)(chìqiú)(hóu)(è)注音(jú)(gě)(liáokuò)(zhēngróng)20朗读体会
沁园春长沙1925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朗读体会沁园春长沙19221朗读,思考本词塑造了一个主人公形象——“我”,为了塑造这一形象,作者运用了那些关键性的动词,请找出来。
立→看→怅→问→忆→记领字又叫“一字逗”。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
常用的如“看”/“恰”/“惜”等。朗读,思考本词塑造了一个主人公形象——“22三、学习上阕(立、看、怅、问)三、学习上阕231、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请发挥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画面。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我的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1、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24思考,讨论:(1)作者用“看”字统领了哪几句诗?(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事物来描绘湘江秋景?选用了哪些具有表现力的词语来突出这些事物的特点?(3)概括湘江秋景图的特点及所运用的手法。(4)“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作者在湘江秋景图中融入的情感。2、看(湘江秋景图)思考,讨论:2、看(湘江秋景图)25(1)作者用“看”字统领了哪几句诗?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事物来描绘湘江秋景?选用了哪些具有表现力的词语来突出这些事物的特点?
山、林、江、舸、鹰、鱼
→万类(点——面)
2、看(湘江秋景图)(1)作者用“看”字统领了哪几句诗?2、看(湘江秋景图)26万山红遍万山红遍27层林尽染层林尽染28漫江碧透漫江碧透29百舸争流百舸争流30鹰击长空鹰击长空31鱼翔浅底鱼翔浅底32具有表现力的词语:万山红遍:“万”写出山之多;“遍”写出红之广。层林尽染:“层”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则写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漫江碧透:“漫”写出江水溢满之状;“透”表现出江水的碧绿清澈。2、看(湘江秋景图)具有表现力的词语:2、看(湘江秋景图)33百舸争流:“百”写出舸之多;“争”则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击”形象描绘了雄鹰展翅的迅猛有力、拍打翅膀时的矫健以及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翔”原指鸟盘旋回飞的状态,此处形容鱼在水中轻快游动的样子。2、看(湘江秋景图)百舸争流:2、看(湘江秋景图)34万类霜天竞自由:
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2、看(湘江秋景图)万类霜天竞自由:2、看(湘江秋景图)35(3)概括湘江秋景图的特点及所运用的手法。特点:生机勃勃、壮阔绚丽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远近高低相间动静结合
色彩渲染
由点到面,总分有序2、看(湘江秋景图)(静)(静、动)(动)(动)(3)概括湘江秋景图的特点及所运用的手法。2、看(湘江秋景图36(4)“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作者在湘江秋景图中融入的情感。景:生机勃勃、壮阔绚丽情:乐观热烈、奋发向上
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2、看(湘江秋景图)以壮景抒豪情(4)“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作者在湘江秋景图中融入的情感。37点:时、地
山上——层林尽染江中——百舸争流天空——鹰击水底——鱼翔(静)(动)(远)(近)
秋景图(生机勃勃)万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描写议论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看上阕点:时、地山上——层林尽染江中——百舸争流天空——鹰38《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意象”是我国古典美39“意象”简释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简释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40
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意境生机勃勃壮阔绚丽感情乐观热烈、奋发向上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以壮景抒豪情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意境生机41《沁园春长沙》的意象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以壮景抒豪情《沁园春长沙》的意象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从空间:从42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表达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表达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43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表达事物动态的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竟”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表达事物动态的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44小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这是因为,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小故事453、怅、问面对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图,毛主席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他想到了什么?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3、怅、问面对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图,毛主46根据提纲,背一背
上阕(写景抒情)立(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看山——红林——染江——碧舸——争鹰——击鱼——翔万类——竞自由怅(寥廓)问(主沉浮)根据提纲,背一背上阕立(时间:寒秋、地点:橘子47四、学习下阕(忆、记)四、学习下阕481、忆(峥嵘岁月稠)(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过渡(承上启下)作用。由上阕的故地重游,自然想起以前和“同学”游玩的情景,从而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2)从“恰”引领的七句词看出,20年代的“同学少年”有着怎么样的精神风貌?意气风发,风华正茂,
关心国家命运,
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1、忆(峥嵘岁月稠)(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492、记(中流击水)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含了词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了象征手法,形象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并照应上阕,含蓄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的问题。2、记(中流击水)“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含了50根据提纲,背一背
下阕(抒情)
携:百侣
忆:往昔恰:同学、风华、书生、挥斥、指点、激扬、粪土记:中流击水根据提纲,背一背下阕携:百侣忆:往昔51板书设计(万)山——红(遍)(远眺)(层)林——(尽)染(远眺)静态(漫)江——碧(透)(近观)(百)舸——(争)流(近观)鹰——击(仰视)动态鱼——翔(俯瞰)沁园春·长沙少年意气挥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看忆富表现力的语言板书设计(万)山——红(遍)(远眺)沁园春·长沙52五、扩展思考读下面一组描写秋景的诗句,说说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和中国传统诗词中的秋景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秋思》)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树为霜。(曹丕《燕歌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乌夜啼》)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曹雪芹《红楼梦》)
五、扩展思考读下面一组描写秋景的诗句,说53
“秋天”在传统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在毛主席笔下则是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不是一介普通书生,而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秋天”在传统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54采桑子·重阳
1929年6月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55卜算子·咏梅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56毛泽东诗词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毛泽东诗词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57总结全文1.用语形象生动2.思路
立—看—怅—问—忆—记3.立意
通过对长江秋景的描绘及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表现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总结全文1.用语形象生动58
作业有感情背诵全词。作业有感情背诵全词。59名人少年多立志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林则徐的“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名人少年多立志岳飞的“精忠报国”60毛泽东少年时故事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桑梓:指家乡)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毛泽东少年时故事61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阴。明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郑正鹄毛泽东咏蛙郑正鹄毛泽东62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毛泽东63645641、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朝2、又名“长短句”、“诗余”3、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4、题目结构:词牌名+词题词牌名:各种词调的名称(沁园春、雨霖铃、虞美人)5、词可分为上下两段,叫做“片”或
“阕”。关于词的常识1、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朝关于词的常识65分类
按长短分:
按片数分: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单调、双调、三调词的流派
气势豪放,意境浑厚。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清丽含蓄,婉转缠绵。代表作家柳永、秦观、李清照。豪放派婉约派关于词的常识分类小令(58字以内)单调、双调、三调词的流派66沁园春的由来相传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后人便咏诗叙其事,“沁园春”由此而来。沁园春的由来6768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湘潭韶冲人,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诗人介绍9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681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运动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69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湘江这些读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70写作背景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71相关图片相关图片72沁园春长沙的意象一课件73沁园春长沙的意象一课件74一九一九年毛泽东在长沙一九一九年75沁园春长沙的意象一课件76课文插图课文插图77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朗读读准字音78橘子洲百舸争流怅寥廓峥嵘岁月稠挥斥方遒万户侯浪遏飞舟(jú)(gě)(liáokuò)(zhēngróng)(chóu)(chìqiú)(hóu)(è)注音(jú)(gě)(liáokuò)(zhēngróng)79朗读体会
沁园春长沙1925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朗读体会沁园春长沙19280朗读,思考本词塑造了一个主人公形象——“我”,为了塑造这一形象,作者运用了那些关键性的动词,请找出来。
立→看→怅→问→忆→记领字又叫“一字逗”。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
常用的如“看”/“恰”/“惜”等。朗读,思考本词塑造了一个主人公形象——“81三、学习上阕(立、看、怅、问)三、学习上阕821、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请发挥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画面。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我的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1、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83思考,讨论:(1)作者用“看”字统领了哪几句诗?(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事物来描绘湘江秋景?选用了哪些具有表现力的词语来突出这些事物的特点?(3)概括湘江秋景图的特点及所运用的手法。(4)“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作者在湘江秋景图中融入的情感。2、看(湘江秋景图)思考,讨论:2、看(湘江秋景图)84(1)作者用“看”字统领了哪几句诗?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事物来描绘湘江秋景?选用了哪些具有表现力的词语来突出这些事物的特点?
山、林、江、舸、鹰、鱼
→万类(点——面)
2、看(湘江秋景图)(1)作者用“看”字统领了哪几句诗?2、看(湘江秋景图)85万山红遍万山红遍86层林尽染层林尽染87漫江碧透漫江碧透88百舸争流百舸争流89鹰击长空鹰击长空90鱼翔浅底鱼翔浅底91具有表现力的词语:万山红遍:“万”写出山之多;“遍”写出红之广。层林尽染:“层”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则写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漫江碧透:“漫”写出江水溢满之状;“透”表现出江水的碧绿清澈。2、看(湘江秋景图)具有表现力的词语:2、看(湘江秋景图)92百舸争流:“百”写出舸之多;“争”则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击”形象描绘了雄鹰展翅的迅猛有力、拍打翅膀时的矫健以及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翔”原指鸟盘旋回飞的状态,此处形容鱼在水中轻快游动的样子。2、看(湘江秋景图)百舸争流:2、看(湘江秋景图)93万类霜天竞自由:
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2、看(湘江秋景图)万类霜天竞自由:2、看(湘江秋景图)94(3)概括湘江秋景图的特点及所运用的手法。特点:生机勃勃、壮阔绚丽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远近高低相间动静结合
色彩渲染
由点到面,总分有序2、看(湘江秋景图)(静)(静、动)(动)(动)(3)概括湘江秋景图的特点及所运用的手法。2、看(湘江秋景图95(4)“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作者在湘江秋景图中融入的情感。景:生机勃勃、壮阔绚丽情:乐观热烈、奋发向上
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2、看(湘江秋景图)以壮景抒豪情(4)“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作者在湘江秋景图中融入的情感。96点:时、地
山上——层林尽染江中——百舸争流天空——鹰击水底——鱼翔(静)(动)(远)(近)
秋景图(生机勃勃)万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描写议论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看上阕点:时、地山上——层林尽染江中——百舸争流天空——鹰97《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意象”是我国古典美98“意象”简释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简释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99
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意境生机勃勃壮阔绚丽感情乐观热烈、奋发向上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以壮景抒豪情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意境生机100《沁园春长沙》的意象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以壮景抒豪情《沁园春长沙》的意象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从空间:从101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表达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表达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102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表达事物动态的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竟”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表达事物动态的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103小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这是因为,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小故事1043、怅、问面对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图,毛主席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他想到了什么?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3、怅、问面对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图,毛主105根据提纲,背一背
上阕(写景抒情)立(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看山——红林——染江——碧舸——争鹰——击鱼——翔万类——竞自由怅(寥廓)问(主沉浮)根据提纲,背一背上阕立(时间:寒秋、地点:橘子106四、学习下阕(忆、记)四、学习下阕1071、忆(峥嵘岁月稠)(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过渡(承上启下)作用。由上阕的故地重游,自然想起以前和“同学”游玩的情景,从而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2)从“恰”引领的七句词看出,20年代的“同学少年”有着怎么样的精神风貌?意气风发,风华正茂,
关心国家命运,
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1、忆(峥嵘岁月稠)(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082、记(中流击水)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含了词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了象征手法,形象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国企招聘2025宁波前湾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第1批次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招聘7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招商新检及成员公司招聘(5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山东滕州市悟通香料有限责任公司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半年贵州毕节市纳雍县鸽子花农业有限公司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的创新策略与实践探索
- 历年中考英语2016年浙江宁波英语试卷+答案+解析
- 历年中考英语2014年江苏扬州英语试卷+答案+解析
- 合同协议书布局
- 员工合同协议书
- 完整版继电保护定值整定计算书
- 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课堂PPT)
- 毕业设计粗饲料粉碎机的设计全套CAD图纸
- 钣金报价计算表(强)
- IATF16949过程审核检查表模版
- 云南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附注
- 单相半桥逆变电路
- 第5章 瓦斯抽采参数的测定及计算
- 南外加试卷精华.doc
- DSP的指令系统
- 节能施工专项方案(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