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义的异同_第1页
古今字义的异同_第2页
古今字义的异同_第3页
古今字义的异同_第4页
古今字义的异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古今字义的异同第一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基本理论】古今字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哪几种情况?古今字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字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各有什么特点?古今字义在情感色彩上有哪些差异?第二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一、词义的变化与词汇的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讲古今字义的异同之前,首先应该明确,词义的变化与词汇的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词汇是语言中所有词的总合。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是由众多的词构成的,自古至今,词汇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汉语的字词也一样,这种发展变化包括三个方面:第三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1、旧词消亡由于社会制度的变更,与之密切联系的一些词也就随着旧制度的消亡而消亡了。如:《左传·昭公三年》有一段记载奴隶社会中把人分为十等的文字:“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由于奴隶制度的消亡,其中“皂、舆、隶、僚、仆、台”等表示各种奴隶等级的词也就随之而消亡了。第四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㸬(两岁牛)、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在以畜牧业生活为主的社会里,这些词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明人们对牲畜的重视和认识。但当社会发展到以农耕为主的时代,这些专门的词汇,就逐渐失去了它们存在的意义。因而这些词汇以后就很少再用了。再如一些反映古代酷刑的词:劓:割去鼻子;黥:在脸上刺字,并加墨于其上,又叫墨刑;膑:剔去膝盖骨(孙膑),这些词语也随着旧制度的消亡而消亡了。第五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2、新词产生词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最为敏感,因此词汇的发展变化比起语音、语法也最快。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习俗等等的不断变化,人类思维的深化,新思维、新概念也大量地产生出来,这些都要求语言能够满足新的交际需要,因而也就推动了新词的大量产生。第六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如:

孝廉:汉时官制。

桌:宋朝时才产生。近年产生的新词:电脑、光缆、克隆、非典、拼车、团购第七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3、字义的发展变化严格说来,人们对社会、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所有的字义古今都有差异,比如以最简单的“人”为例,古今所指虽然相同,但是古代人所理解的“人”跟我们今天观念中的“人”肯定会有不同,又如古今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使一些词的内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例如“坐”,古代是指双膝着席,臀部落在脚后跟上,而现在是双脚垂地,臀部着物。我们所讲的字义的变化,一般不包括这种概念上的差别。第八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由以上三点可知,我们讲古今字义的异同,只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情况。我们讲的字义异同,是指同一个词,它所指的意义古代和现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第九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二、古今字义异同的基本情况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同时又是有继承性的。反映就在字义上,古今字义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有继承的一面,也有发展的一面。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字义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字义演变的知识。全面考核古今字义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发现,古今字义的异同表现为三种情况:第十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1、古今意义基本相同我们知道,古今汉语在字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即语言词汇中同人们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础的部分,具有历时的稳定性。这些词数量不多,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意义基本未变。第十一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名词——人、手、牛、羊、日、月、山、川、风、雨、雷、电。

动词——出、入、起、立、哭、笑、打、骂、跳、叫。形容词——长、短、轻、重、方、圆、大、小、扁、平、尖、钝、美、丑、善、恶。数词——一、二、三、四、十、百、千、万。上述诸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我们说“基本”,意味着它们自古及今并非没有一点变化。例如,“人”的字义,古人和今人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第十二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现代汉语词典》:“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可见,现代人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要比古人深刻得多。但不管怎么说,古语中的“人”和今语中的“人”,所指并无不同。基本词汇的古今字义基本相同,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基本词汇里的字词数量不多,却是汉语词汇的基本部分。正是这类字词,同发展缓慢的语法结构一起,保证了语言的稳固性。第十三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说文》:“钓,钩鱼也。”即用鱼钩钓鱼。又:“秕,不成粟也。”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都反映了古今字义有继承性的一面。第十四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就古代汉语的学习来说,基本词汇一般不会给我们造成什么困难。但是,即使是这部分词,我们也要留心学习和比较,不能认为好懂而轻易放过。比如“去”,现在是“到、往”的意思,“我去北京”,北京是我将要到的地方,而古代则正好相反,“孔子去鲁”,鲁是孔子将要离开的地方。第十五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有些词,古今词形(书写形式)完全一样,但含义迥异,即同字异词。本来是不同的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因而该字的古义和今义迥然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第十六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集韵·麻韵》:“划,舟进竿谓之划。或从手。”(“或从手”说明“划”的另一写法为“找”)《字汇·手部》:“找,与划同,拨进船也。”现代“找”义为“寻找”。绸——古代是“缠绕”之义。“绸,缚束也。”成语“未雨绸缪”中“绸缪”二字,义为紧密缠绕。后常以“未雨绸缪”喻防患于未然。“绸”在现代指“丝绸”。第十七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抢——古代义为“突过”或“撞”。《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句中“抢”为“突过”义。《战国策·魏策四》:“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句中“抢”是“撞”义。现代“抢”是“抢夺”义。叔——上古作“拾取”讲,如《说文》:“叔,拾也。”《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现代“叔”只用于亲属称谓。第十八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完——古代是“完整”、“完好”之义。《说文》:“完,全也。”成语“完璧归赵”,完都表示“全”义。现代汉语中“完”是“完了”、“终结”之义。交通——古代是“勾结”义,贬义词,如《汉书·江充传》:“(赵太子丹)交通郡国豪猾,攻剽为奸,吏不能禁。”现代则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第十九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3、古今意义有同有异

古今字义有同有异,这是古今字义对比中最常见的情况。“同”,指古今字义有联系、有继承;“异”,指古今字义有发展、有变化。学习古汉语词汇,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掌握古今字义之间的差别,特别是细微的差别。第二十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劝——古今皆有“劝说”之义。但古义侧重于积极提倡,即“鼓励”、“勉励”,如《左传·成公二年》鞌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即以此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又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今义则侧重于消极阻止,即“规劝”、“劝告”、“劝解”。第二十一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给——古今皆有“以物与人”之义。但古义是“供给”、“供应”、“使……足”,即把物质生活数据给予需要的人使用,如《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今义则是一般的“给予”。再——古今均有“第二次”之义。但古义只表“第二次”或“两次”,如《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今义则是“再来一次”之义,表示动作反复进行,可指“第二次”,也可指“第三次”、“第四次”等。第二十二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暂——古今均有“时间短”之义。但古义还表“突然”、“仓猝”,《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暂腾”是“突然(一下子)腾跃起来”的意义。此义现代已无。信——古代指“信使”、“使者”,即传递信息(含书信)的专人。如《世说新语·雅量》:“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句中“信”指使者,“书”指“信”带来的书信。现代则指“书信”。第二十三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古今字义有同有异的情况十分复杂,字义差别有时可以相当细微,容易造成误解。对于古今字义的细微差别,在学习中尤应注意分辨,防止以今义去解古义。

敌——古代是匹敌、相对等的意思。《左传》有“凡公女嫁于敌国”的说法。意思是国君的女儿嫁到大小对等的诸侯国去(即门当户对的意思)。但是人们从许多语感出发,会把“敌国”理解为敌对的国家,这就完全错了。第二十四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又如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位读者和一位文学史专家讨论问题,《尔雅》说“凫,雁丑也”,他理解为凫是一种丑陋的雁,这就完全错了。字义搞不清楚,讨论也就失去了前提。“丑”在古代作“类”讲,雁丑,就是雁的一类。在现代动物学里,雁属鸭科,凫是野鸭,可见古人把凫和雁堪称同类是有科学根据的。第二十五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三、古今字义发展变化的类型古今字义在各方面都表现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字义范围、字义感情色彩、字义程度轻重等。第二十六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一)字义范围不同字义范围主要指字义的外延而言,我们以圆圈表示词的古义和今义,可以形成以下几种几何关系:第二十七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古今古今字义的关系图(一)今古右图代表古今意义完全相同。右图代表古义与今义之间的交叉关系,字义在发展过中,古义的部分意义消失,今义又产生出来新的意义。第二十八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古今今古古今古今字义的关系图(二)右图表示今义包含古义,即今义扩大。该图表示古义包含今义,即今义缩小。右图古今意义不在同一个意义范围,表示字义转移。第二十九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1、字义范围扩大(简称字义扩大)字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字义范围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十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①菜: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直到清代吴敬梓写《儒林外史》时,菜才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来。”这里的“菜”显然指前面的“鸭子、鸡、鱼”等。第三十一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菜”的意义演变可以用下图表示:第三十二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②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打盹。《说文·目部》:“坐寐也。”《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释义为“睡觉”,是错误的:一是情理不通,君臣相见,无睡觉之理。二是词语搭配不当,岂能时时睡觉。他不是笼统地说秦孝公不愿听商鞅的话,而是说秦孝公不时地打瞌睡。用了“时时睡”,指一阵阵地打瞌睡。第三十三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史记·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苏轼《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以上几例中“睡”均为“坐寐”义。古之“睡觉”作“寐”作“寝”。《论语》:“宰予昼寝。”后来“睡”由“坐寐”发展到各种方式的睡觉。第三十四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睡”的意义演变可以用下图表示:第三十五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③粮:古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旅行者吃的)干粮。《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唐陆德明注为:“居家为食,行道曰粮。”后来泛指各种粮食。《后汉书·和帝纪》:“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这里的“粮”均泛指所有粮食,尤能做种粮的“粮”显然不是指“干粮”。现在所说的“粮”也是干湿生熟均可。第三十六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粮”的意义演变可以用下图表示:第三十七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④皮:古专指兽皮。今泛指多种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样的东西。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傅”中的“皮”即为古义。《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礼记·坊记》郑玄注:“古者杀牲,食其肉,坐其皮。”

第三十八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字义扩大的现象在汉语字义的发展变化中十分普遍。古汉语许多词的意义在发展中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为通名,都属于这类情形。第三十九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①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沈。”

②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

③江:古专指长江。《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径巫峡。”今泛指多条河流。

④河:古专指黄河。《山海经·海外北经》:“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今泛指多条河流。第四十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2、字义范围缩小(简称字义缩小)字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字义范围缩小。(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第四十一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①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说文·金部》:“五色金也。”银注为“白金也”,铅注为“青金也”,铜注为“赤金也”,讯注为“黑金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我们现在称作金文的就是铸刻在各种铜器上的文字。“金”起初是指一切金属,等铁锡银等广泛使用后,字义就发生了变化,“金”逐渐主要用来专指黄金了。《现在在“金属”、“五金”等复合词中还保留了古代字义的用法。第四十二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②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既有好闻的,也有难闻的;既有香气,也有臭气。《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气味象兰草一样芳香)。”在表示秽气时在“臭”之前加“恶”,如《礼记·大学》:“如恶恶臭。”“恶臭”指难闻的气味。后来又泛指各种气味而专指秽气,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这里“臭”和“香”相对,显然指秽气。第四十三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③宫: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称“宫”。《说文·宀部》:“宫,室也。”《《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经典释文·尔雅音义》:“宫,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为宫也。”先秦无论贵贱所住的地方皆称宫,自秦始皇始专指皇帝所住的地方。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宫”的意义范围又进一步缩小,现在指一些群众集会的地方,如“文化宫”、“少年宫”、“科技宫”等。第四十四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④禽:古义为飞禽走兽的总称。《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周礼·天官·庖人》:“有六禽。”郑玄注:“宜为羔、豚、犊、麛(mí)、雉、雁。”《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后来字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如《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者谓之禽,四足而毛者谓之兽。”第四十五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⑤虫:古代对动物的总称。《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后指人以外的其他动物,《西游记》第一回:“如今人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再后来专指昆虫。今方言中,鸟称虫蚁,麻雀称小虫,蛇称长虫,虎称大虫,仍可见端倪。

此外,人们的称谓“子、丈夫、丈人”等也属于字义范围缩小的例子。第四十六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3、字义范围转移(字义转移)字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今义古义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字义范围由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由甲范围变为了乙范围。第四十七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①暂:古义指突然、一下子。《说文·穴部》:“突,犬从穴中暂出也(狗突然从穴中出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后意义变为短暂的、短时的,庾信《镜赋》:“不肯片时入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哪怕是短暂地出去不久也把它随身带上)再后来变为暂时的意思。在表示时间范畴不长久上,古今义有联系,但具体范围发生了转移,从仅表示时间“极短暂”到针对将来而言。第四十八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②坟:本指大的土堆、河堤。《楚辞·九章·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在远古,人死了,埋起来,并不堆土,后来在墓穴上堆土,堆成一个大堆。所以《礼记》上说“古者墓而不坟”,是说在墓穴上不堆土。《史记·文帝本纪》“不治坟,欲为省。”——不去治大坟,是想节省一点钱。后来,“坟”由土堆转指坟墓,从《说文》到《新华字典》,“坟”都只是注“坟墓”这一层意思,但必须了解其最早的意思。第四十九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③叔:《说文·又部》:“叔,拾也。从又,尗声。”本义是拾取,捡,《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意思是说九月份去捡拾麻子。叔在先秦时通常指兄弟排行在后的(伯仲叔季),本义很少用。实际上字义已经转移。

④难:本义鸟名,字义转移为“困难”的“难”。第五十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⑤替:先秦是“废弃、衰萎”。“不替孟明”。——不废弃孟明的职务。文言词“兴替”是兴盛和衰萎的意思。这是先秦“替”表示的意义。“替”指“代替”是后起义。《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个“替”是“代替”意义。“代替”意义产生以后,就排斥了它原来的意义,造成了字义的转移。第五十一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⑥谅:后代指原谅。宋欧阳修《与刁景纯学士书》:“某之愚诚,所守如此,然虽胥公,亦未必谅某此心也。”但在先秦,它表示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诚实。《说文·言部》:“谅,信也。从言京声。”《论语》里孔子说过这样的话:“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五十二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二)字义感情色彩不同词的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词以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词的感情色彩没有变化。但有少数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第五十三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①复辟:古义指恢复君位。唐元稹《迁庙议状》:“中宗复辟中兴,当为百代不迁之庙。”感情色彩为褒义。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用作贬义。鲁迅《集外集·选本》:“《文选》的影响却更大……五四运动时虽受奚落,得‘妖孽’之称,现在却又很有复辟的趋势了。”1、由褒义变为贬义第五十四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②爪牙:古义指勇猛的干将、得力的助手。是一个带有赞美意味的词。《诗·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一直到唐代,爪牙还是一个褒义词。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同时,引申为亲信、党羽,指供人驱使的人。这一意义发展到最后,“爪牙”就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唐元结《问进士》之一:“外以奉王命为辞,内实理车甲,招宾客,树爪牙。”现在指坏人的帮凶。《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爪和牙是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党羽。”

1、由褒义变为贬义第五十五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锻炼:古义有玩弄法律诬陷人的意思。《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注:“锻炼犹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用为贬义。今义则用为褒义。2、由贬义变为褒义第五十六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预兆时为中性词,既可指吉兆,也可指凶兆。后指吉祥,《韩非子·内储说上》:“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为褒义词。3、由中性变为褒义第五十七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①谤:《新华字典》注释为“恶意的攻击别人”,这显然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词。通常给别人提意见是不能用这个字眼的。然而,在古代,它不带贬义。例如:《左传·襄公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史记·夏本纪》:“女无面谀,退而谤予。”。这两例中的“谤”都是批评议论的意思。与今天的“毁谤”、“诽谤”大不一样,《战国策·齐策》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在这里,“谤讥”还能够受“下赏”,这也证明该词不是贬义。4、由中性变为贬义第五十八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②侵:古义指不宣而战,无正义非正义之分。《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轻曰袭。”后指非正义的侵略、侵犯。《韩非子·内储说上》:“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第五十九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③谣言:《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谣言”指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现在“谣言”指流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并且具有贬义。

④下流:《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下流”在古代指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天则指品德恶劣,并且有明显的贬义。第六十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三)字义程度轻重不同有些词意义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异。表现是古义轻今义重或者古义重今义轻。第六十一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①诛:古义为指责、责备。从诛的字形可以分析出来。《说文·言部》:“诛,讨也。”今成语有“口诛笔伐”。《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意思是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后来字义变重,成为“杀”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成语有“天诛地灭”。1、字义由轻变重,即古义轻今义重第六十二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②恨:古义指遗憾。司马迁《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私恨”即内心私下的遗憾。《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洛阳伽蓝记》:“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今义指痛恨,字义程度明显加重。李贺《老夫采玉歌》:“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第六十三页,共七十页,2022年,8月28日

①怨:古义指痛恨。《史记·淮阴侯列传》:“秦父兄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