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3课件_第1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3课件_第2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3课件_第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3课件_第4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3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门硕士研究生公共课,17课时,1学分。课程计划:课堂讲授+课下作业+课堂讨论+考试。考核形式: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主讲教师:常晋芳,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博士后,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政治哲学、全球化与信息化问题等。课程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导论: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一讲:主体:人与社会第二讲:实践、劳动与资本第三讲:历史辩证法第四讲:交往与全球化第五讲:经济基础与信息化第六讲:发展与进步第七讲:文化与意识形态目录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海德格尔: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萨特: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还处在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没有被超越。德里达:“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化,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P16)二、当代学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5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詹姆逊:在其微妙和灵活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远胜于其他系统的在不同语言间翻译斡旋的模式。那些伟大的带有普遍性的体系莫不如此。……就我所知,在这些普遍性系统中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世俗的思想体系。(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21页。)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的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急需解决的问题。”(1938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6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立场、观点、方法立场有真假、大小、高低,无对错。理论创新为什么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植根于实践、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如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当代。如何创新?三、现在我们怎样学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7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一是逃避现实,语言文本游戏。

以文本、概念研究为目的,回到***。作为纯学术史的研究有必要,对马哲的理论创新有无必要?断章取义,用僵化理论对比现实,如果符合,是自己正确,如不符合,是马错误。

与注经传统有关,唯上唯书不唯实。二是实用主义,过度实证化、经验化。

比前者有价值。但问题是容易庸俗化,实证化不是马哲的优势和特色。以已之短比他之长。文本派与现实派两者结合,互相补充互相帮助才是正路。不能也不必互相攻击。学习创新的误区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8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关键是学习发展马义的精髓:

社会批判精神、实践思维方式、唯物辩证法卢卡奇: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辩证的总体性)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毛泽东,毛选V1P212)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10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2012《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第一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谈谈辩证法问题》,《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1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一、“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二、人的本质与社会的本质三、主体性与阶级分层理论四、社会有机体理论第一讲主体:人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14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存在“人学的空场”?见物不见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人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15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抽象的人2、现实的人2、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活动一、“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16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59页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17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人的本质2、社会的本质3、人与社会的关系二、人的本质与社会的本质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18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马恩全集》第42卷.1979,P24首先应该避免重新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马恩全集》第42卷.,1979,P122–123

社会的本质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20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主体——客体2、主体性与公共性3、阶级分层理论三、主体性与阶级分层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2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主体性与客体性公共性=主体间性+主客体间性当代公共性问题:生态公共性、政治公共性、经济公共性、社会公共性、文化公共性主体性与公共性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2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的存在的双重性:事实与价值、必然与自由、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人的本质与异化人的自由和解放人的异化与自由解放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24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伟大的创举》,《列宁选集》第4卷第10页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26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韦伯的三位一体的标准①财富——经济标准。财富反映人们所拥有的经济财产,包括土地、金钱和其它物质产品。②权力——政治标准。权力是指一些人对其它一些人施行控制和支配的能力。③声望——社会标准。声望是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和尊敬,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标准确定的。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27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依据对社会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将目前中国社会分成:1.国家与社会管理层2.1%

2.经理人员阶层1.5%

3.私营企业主阶层0.6%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1%

5.办事人员阶层4.8%

6.个体工商户阶层4.2%

7.商业服务人员阶层12%

8.产业工人阶层22.6%

9.农业劳动者阶层44%

10.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3.1%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28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1949)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几千年来总是说:压迫有理,剥削有理,造反无理。自从马克思主义出来,就把这个旧案翻过来了。这是一个大功劳。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就干社会主义。(1939)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30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阶级理论、阶级斗争理论过时了吗?阶级斗争调和了?熄灭了?阶层、利益集团。既得利益集团VS弱势群体革命VS改良,革命VS启蒙,斗争VS和谐,解放VS自由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3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2、社会有机体及其运动3、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方法论意义四、社会有机体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3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生态系统人口系统经济系统: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政治制度系统文化观念系统1、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3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的。——马克思2、社会有机体及其运动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34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不是机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搭配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列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这是一个客观的物质力量与主体选择之间的辩证运动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35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恩选集》2卷,95年,33页

五大社会形态理论首先由斯大林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提出来,构筑了一个严密的线性发展系列。主要的不同点在于他用原始社会取代了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奴隶社会取代了古代的,而且加强了普遍必然性。社会形态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36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是完全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地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马全V46下,P104)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37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商品拜物教”中,马克思进一步将这一理论概括为“直接的社会关系”,“物化的社会关系”和“自由人的联合体”三大阶段。这三大社会发展阶段分别对应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以商品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和产品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38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系统方法普遍联系方法历史与发展方法层次性与开放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39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当代中国的阶级(阶层)状况思考题二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40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一、实践本体论与思维方式二、实是求是的方法三、劳动与资本四、权力、资本与民众第二讲实践、劳动与资本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4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近代哲学并不是淳朴的,也就是说,它意识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必须通过思维去克服这一对立,这就意味着把握住统一。——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实践本体论与思维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4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改变现实的实践。——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4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44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实践的思维方式和批判方法:人的生存问题,始终是一个现实实践问题,而不是抽象的理论问题,只能通过现实的历史发展的社会实践不断得到解决。批判和积极干预社会历史进程。目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解放。人的生存的当代意义与危机。实践思维方式和批判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45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求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毛泽东二、实事求是的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46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毛泽东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47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调查研究、理论指导、分析批判、贯彻执行、总结经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1页。实事求是的具体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48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008年金融危机与马克思的《资本论》资本主义发展史是一部对内对外疯狂剥削(资本剥削劳动)掠夺(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三、劳动与资本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马全V17,P228)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49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当代价值斯蒂格利茨:《自由市场的坠落》工业资本、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资本主义3.0》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50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全球金融危机的来源、本质、出路失误、阴谋、缺陷还是战略?赫德森《金融帝国》宋鸿兵《货币战争》全球化与信息化问题51常晋芳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新自由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破产金融海啸与我何干全球化与信息化问题52常晋芳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公共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导致的权力滥用和腐败,资本力量恶性膨胀导致的社会财富两极分化,两者共同对公民利益和公民权利造成越来越严重的侵害,如果再加上国际垄断资本利益集团对中国国家利益的侵害更多地转嫁到中国普通民众身上,那么中国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三种强势力量的侵害。这是当代中国很多社会问题存在的总根源,是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总根源,是多数中国民众在国家经济增长、个人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幸福感和安全感没有得到相应提升甚至相对下降的总根源。(《十月·李刚·怎么走》)国家(权力)控制资本,资本服务民众,民众监督权力四、权力、资本与民众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5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你认为当代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是什么?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这一危机。思考题三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54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一、传统的辩证法概念二、自然辩证法三、实践辩证法四、实践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第三讲历史辩证法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55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一、对辩证法的通常理解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乃是客观的辩证法,事物在他们自身内的过渡。”(黑格尔)“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着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苏格拉底辩证法两层涵义:“对话”、“正反”。二、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仅有的人。”

——《反社林论·三版序言》

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三、实践辩证法正统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是对立的范畴,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不是真正的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本质特征,而是一切形态的辩证法的共同特征,包括黑格尔辩证法的特征。事实上,马克思的辩证法不是一般地看到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而是在实践,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历史处境中理解联系和发展,理解关系范畴,理解过程本身。四、实践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历史趋势:机械的必然性向可能性意识的转变

社会机制: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社会理论: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社会认识:绝对性向相对确定性的转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59一、马克思论交往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三、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四、全球化理论的方法论意义第四讲交往与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60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交往问题的兴起,理论上源于传统哲学的危机;实践上源于对西方文明与生存危机的超越与反思。马克思:“交往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个人、阶级、国家之间在物质、精神上互相往来互相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物质交往是最基本的交往,它决定了其他一切交往活动及其形式。”P153两个维度:横向上,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社会联系,纵向上,这种联系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一、马克思论交往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6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交往体现为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内部交往和外部交往,地域性交往和世界性交往,个体性交往与普遍交往。共产主义:交往范围超出个体、民族和地域界限,成为普遍的、世界性的交往;交往主体不再是偶然存在,而成为普遍的历史性存在,交往关系不再是强制性不平等的,而成为自由平等的关系。交往不再只是谋生手段,而成为属人的目的。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6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交往形式的发展导致社会形态的更替和人类历史的进步:自然关系共同体时期:氏族公社、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的依赖性”,交往的狭隘性和单一性。商品关系共同体时期: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物的依赖性”,异化,虚幻共同体。世界关系共同体时期: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P160交往关系的历史演进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6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的实践和社会发展的所有环节都离不开交往,交往是消除主体的空间狭隘性、实现并发展其本质力量的重要途径,交往把个人力量整合为最大合力,赋予社会以正向积累、总量增长、动态平衡、优化进步的良性动力。从主体性到公共性。解决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类之间的矛盾。超越个体主体性和自我中心主义。一是从个人主义走向共同交往;二是从个人主义走向新个体主义。精神的自主性和人格的独立性。现代交往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64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三)“世界历史”的两重性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65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景象万千,事态纷纭的世界历史”,是“精神”的发展和实现过程——这是真正的辩神论,真正在历史上证实了上帝。只有这一种认识才能够使精神和世界历史同现实相调和——以往发生的种种和现在每天发生的种种,不但不是“没有上帝”,却根本是上帝自己的作品。——黑格尔:《历史哲学》,426.(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66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8页。“世界历史”不是一个历史编撰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哲学历史观的概念,是各个国家和民族进入全面的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时代,结合成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有机联系的世界性系统整体(全球化)的事实。“世界历史”既是社会发展的世界性整体特点的反映,也是研究在全球化条件下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的方法论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67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为,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P89。资本的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一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P114。(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68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选集》第1卷,P276。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69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以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为物质基础。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使人类活动超越民族和地域局限,形成全球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全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的趋势和过程。全球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个人异化的扬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同一个过程。共产主义是全球化进程即“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进程的最终结果。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全球化理论的先驱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70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一)全球化图景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全球化时代事物的非线性、复杂性和系统性,“普遍联系”,“蝴蝶效应”。这是一个美丽、和谐、宁静的星球,白云掩映之下是一片蔚蓝,它给你一种透彻肺腑的家园感、存在感和认同感。它是我更愿意称之为全球意识的寓所。——埃德加·米切尔我们目击的一切重大事件的共同特点是全球性,把我们目击的重大事件与过去的、有史以来的一切重大事件区别开来的也正是全球性。——埃廷尼·吉尔森三、全球化及其矛盾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7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你知道我的迷惘》一个人在孤独的时候,走到人群拥挤的街头,是在抗议过分自由,还是荒谬的地球一个人在创伤的时候,按着难以痊愈的伤口,究竟应该拼命奋斗,还是默默地溜走只有你会理解我的忧,让我紧紧握住你的手我们曾经一样地流浪,一样幻想美好时光,一样的感到流水年长我们虽然不在同一个地方,没有相同的主张,可是你知道我的迷惘地球村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72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二)全球化的历史第一阶段(萌芽)第二阶段(发展)第三阶段(形成)时间起止15世纪末——19世纪末19世纪末——20世纪中后期20世纪中后期——空间特征单一中心对多中心的侵蚀和单一中心确立单一中心的维持与更迭(西欧中心向美国中心转变)单一中心的衰落和多中心的复兴核心特征工业化、资本市场的世界性扩张以及西方对东方的殖民经济(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全球化多元化的全球化生产力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网络革命代表性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电的发明和应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主体状况群体本位个体本位类本位表1全球化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73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15世纪航海大发现:全球化进程的开端。两次历史事件,相似历史表象,不同历史后果和历史本质。哥伦布与郑和哥伦布航海图郑和下西洋历史唯物主义专题74常晋芳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梁启超问题中国航海技术比西方发达,为什么没有“发现新大陆”?为什么郑和以后中国与西方的海洋地位倒转,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郑君之初航海,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伽玛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伽玛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伽玛。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噫,岂郑君之罪也。1904规模目的手段部分结果郑和下西洋“航空母舰”厚往薄来和平亲善造福亚非哥伦布航海“小渔船”东方金梦殖民扩张祸殃美洲东方航母与西方小渔船:航行次数多、时间长、航程远、范围广、规模大、参加人员众和素质高、组织严密友谊之舟与掠夺之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75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中西文明的不同路径前者开辟了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全球化)的历史。后者昙花一现,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此后,中国走向衰落,退出了“世界中心”的位置,丧失了世界历史进程的主导权。郑和历史性的遗憾。如果历史再给我们一次这样的机遇,绝不能再错失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76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三)全球化的本质兴起于1960’s。罗马俱乐部首先提出此概念。经济论。*就是经济的全球化——甚至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技术论。由于交通通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得人类的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地球因之联成为一个整体。文化论。不同文化从封闭、孤立走向交往、冲突、整合的过程。国际关系论。主要表现和重要后果是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日益重要,国与国的相互依赖空前增强。人类生存危机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都出现了全面的人类生存危机(即全球性问题)。全球社会学。一个跨越国界和跨越民族文化的世界社会或全球社会的形成过程,要探索一种维系全球社会的机制。后现代论。*是现代性的后果和人类进入后现代社会的一种表征。全球化绝不是一体化,而是世界范围内对现代性的消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77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全球化的本质词源:global,空间概念;化-ization,时间概念。时间上,不是某种特定时期的固定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空间上,没有一个全球统一的普遍模式和标准,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高度复杂的系统过程,是统一和多样并存互动的过程。主体和实质角度,不只是资本、市场、金融、信息、文化等的全球化,核心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和谐进步。全球化进程是冲突—解决—再冲突—再解决的不断进程。全球化就是这样一种过程和趋势:在生产力和普遍交往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人类实践活动不断跨越时间、空间、制度、文化的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物质、信息之间普遍联系、达成共识与共同行动,最终实现个体与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78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对全球化的不同价值立场新左派:全球化等于新帝国主义新自由派:全球化是人类进步的象征转型学派:全球化推动社会转型怀疑派:全球化是无中生有把作为客观进程的全球化与“美国化”分开。把全球化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分开。全球化与现代化到目前为止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时间上的变革和空间上的扩张。主体仍然是西方发达国家,内容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规则和秩序仍然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并受益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79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四)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矛盾新自由主义是美国式全球化的指导思想:个人主义,效率第一,市场万能,政府退出,私有化和自由贸易。代表了垄断资本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自由流动、自由扩张的要求。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通过金融、贸易、市场、技术、军事、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将发展中国家置于垄断资本的统治之下。对于不服从新自规则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武力恫吓和军事打击。控制和操纵世界三大经济组织,掌握着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和裁判权。看不见的市场之手从未离开看得见的拳头。后果:不平等、不均衡、危机四伏。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80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经济全球化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还加剧了全球范围内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阶级与阶级的关系的危机,出现全球性问题。西方新自的目的是维护并扩张西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霸权。中国新自者引进西方理论并参与政府决策,客观上使中国经济面临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附庸的危险,西方的资本和价值观扩张更多指向外部,引发国际竞争与冲突;中国的资本和价值观扩张更多指向内部,引发国内竞争与冲突。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81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12320130525全球反孟山都游行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8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一)以世界眼光看待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二)以全球眼光看待具体的社会现象(三)以人类眼光看待未来发展思考题四中国应当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三、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8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一、生产力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三、信息网络化四、信息时代的生产力与经济第五讲经济基础与信息化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84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生产力的历史变化:农业经济时期的生产力公式:

(自然)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土地和自然资源)工业社会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力公式:

(科技)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知识经济时期的生产力公式:

(知识)生产力=(知识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管理)×知识和信息一、生产力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85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代替资本,已成为产业的最终资源,知识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托夫勒如果工业社会以机器技术为基础,后工业社会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如果资本与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那么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知识经济与知识生产力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86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传统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知识是力量,科学技术是力量,然而这力量可以使人类走向进步,也可走向毁灭。知识和科技缺乏对自身的内省,若不加以节制和规范,会使人类走向毁灭之路。转基因、克隆技术、生化武器、流行性疾病、恐怖主义、暴力犯罪等无不是高新科技的直接间接产物或后果。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如果不能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那么,生产力水平越高,人类离毁灭越近。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后工业社会的兴起能否解决传统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困境?能否挽救危机四伏的工业社会?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87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改革开放前:被迫独立自主。现在大多数科技和工业基础都是那时打下的,前30年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两弹一星”、运载火箭、大型喷气飞机、核潜艇、大型计算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断肢再植、“红旗”轿车、万吨巨轮、杂交水稻、银河-I巨型计算机、同步通讯卫星等。改革开放后:“市场换技术”和“土地换技术”。技术没换来,市场和土地也丢了。严重的技术依赖,受制于人。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中国科技发展的曲折历史与自主创新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88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为什么那个时代条件差,又“迫害”知识分子,而一大批留学海外的优秀知识分子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奉献,而这个时代条件好,又“善待”知识分子,却有一批批知识分子冲破重重阻力出国或为外国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89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王选“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中国大型飞机战略,奇瑞自主品牌轿车,“龙芯一号”,载人航天、高铁、基因组研究、四代战机、航母。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创新型国家。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运十飞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胡锦涛)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90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你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轻易就把我困在网中央我越陷越深越迷惘路越走越远越漫长如何我才能捉住你眼光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网络不仅和网络有关,而且关系到我们的生存!—姜奇平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和信息形态在社会中广泛渗透和应用的过程和趋势。三、信息网络化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9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互联网发展史全球互联网用户20亿,ITU2011。2011年底,中国网民数达到5.13亿,居世界第一位,普及率38.3%。网络发展三大规律: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摩尔定律;信息网络扩张效应的梅特卡夫法则;优势与劣势反差强烈的马太效应。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9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把网络看成是电脑之间的连接是不对的。相反,网络把所有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了。互联网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对人的影响。交往与束缚、普遍联系。网络就是物质、信息和人的普遍联系的当代形态,是存在于一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中的关系。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中者谓之网。网络的本质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9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很可能,信息技术将打破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但取而代之的很可能不是人们原来设想的一张网结构,而是两张网结构。一张是小网,那是精英集团,他们互相之间没有层级结构而是平等的网状结构,但他们的这张小网是高高在上的;另一张是大网,低低在下,绝大多数人都在这张大网里。(王小东)信息鸿沟:信息网络应用的两极分化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94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微博

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网民使用率为48.7%。现在互联网上的地图都以‘我’为中心,而不在乎实际地理位置坐标。信息也一样,史上第一次围绕‘我’运转,为‘我’量身打造。(胡泳)自媒体多对多裂变式传播即时互动性主流化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95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义过时论(历史终结论):知识经济的发展已经超出马所批判的问题域,知识经济扬弃了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时代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离的基本矛盾,且马所批判的工人阶级和资本家的阶级矛盾不存在了。马克思思想的深刻和预见性。全球化、全球金融危机。纳斯达克(网络经济)神话。四、信息时代的生产力与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96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知识生产力仍以物质生产力为基础,能源、资源、粮食等物质资料的生产仍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知识经济和知识生产力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知识生产力并不能真正脱离异化。一是知识和主体的内部异化关系。当拥有知识仍然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时,拥有知识的主体仍然处于一种内在紧张关系中。本应全面发展的人成为专业化知识的奴隶;二是知识阶层与大众的矛盾对立。知识经济和知识生产力并未完全超出马克思及其历史唯物主义的论域

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97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现实定位在信息时代,服务业、第三产业、虚拟经济不是越多越好!在中国工业经济仍不发达,科技水平低(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低),知识普及率低,人民科学文化素质低的国情下,若全盘照搬西方知识经济,会有拔苗助长、本末倒置的后果。实体经济、物质生产力、基础工业和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之本!信息化与全球化是中国赶超西方的难得的历史机遇。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时代发展生产力的现实定位与价值定位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98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要摆脱人为物役的生存境况,恢复人的地位和价值,最根本任务是实现人类解放,即消除阶级暴政和经济暴政、实现人类解放、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发展经济、生产力的目的是什么?人的发展。发展生产力绝不能以人的牺牲和堕落为代价。应当追求人与自然、人类共同体的和谐发展。价值定位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99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五谈谈互联网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100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一、发展与进步的概念二、社会进步的机制和实质三、当代社会进步悖论及解决第六讲发展与进步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10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类社会是否是向前进步的?进步的过程中有没有代价?进步的实质、意义和目标?社会进步的悖论是否存在?人类为什么要发展?发展的目标、方向、动力、速度?所谓进步的悖论就是社会的进步与人的发展的矛盾。古代思想,无论东西方,进步观念不占主流。历史循环论、周期论和末日说真正确立历史进步观念的是近代启蒙思想家、现代性与理性主义一、发展与进步的概念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10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孔多塞:“人类在实现其能力的完善上决无限制,人类的完善是真正无限的,这种不断完善的进步将挣脱任何使之停顿的力量,它比自然所赋予给他们的地球的持久还要无限,毫无疑问,这种进步只会在速度上或慢或快,但它绝不会倒退。”P306理性主义立场、科学万能论、机械决定论、线性发展模式、全面进步图景、盲目乐观主义信念、物质利益追求的价值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10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二战后,西方社会自启蒙以来对理性和进步的乐观与自信消失殆尽。后现代主义兴起,走向现代性和理性的反面。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工具理性和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全面控制,人的全面异化、单面人。在历史观上是虚无主义、怀疑论,怀疑批判理性主义进步观对理性和进步的信仰以及历史的规律和决定性。深刻揭露了资义社会的矛盾,为发展进步观念注入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代价意识,为盲目追求进步敲响了警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104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马克思(选1-775)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105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传统发展进步概念都是片面的、机械的、非历史的。认为进步就是绝对的直线上升,不会伴随退步、斗争、冲突、矛盾、灾难,不承认进步的代价。要历史地、具体地、现实地理解发展进步。进步不是直线上升过程,进步本身就内涵着矛盾和冲突。发展和进步是非线性的,付出代价不可避免,往往通过付出代价,又扬弃代价的方式来开辟道路。合理的发展进步概念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106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进步付出代价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是说,社会进步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必须付出代价,更不是说任何代价都是合理的、不可避免的。应当尽可能地在允许条件下,制定合理公正的发展战略,采取合理的手段,运用得当的防范措施,尽量少付出不合理不必要的代价。否认代价的存在,对社会进步盲目乐观不对,而一味强调代价的不可避免性,为急功近利而不计成本不计后果,甚至为某些短期或集团利益人为扩大代价的程度和范围,或者损害公众利益和长远利益,更是错误行为。这两种错误观念和行为在我国都有广泛存在,必须认清危害并彻底消除。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107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生产力动力说、科学技术动力说、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说、历史终结论、主体创造论、主体选择论。马认为,历史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两种力的合力就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为人的实践。社会进步是一个全面、综合、系统、复杂的过程。社会进步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只是手段和内容,人自身的发展和幸福才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和目的。马的发展进步观的核心和主旨是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批判和反思来揭示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规律和途径。二、社会进步的机制、动力和实质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108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对“人”的理解:一,人是“对立统一的”,人既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又是社会文明的产物,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需要的满足者,是主体与客体、目的与手段的对立统一。二,人是“公共的”,这个“人”是最大多数人的公共体,而是私人或者小群体。三,人是“全面”的,包括人的肉体和精神、体力和智力、意志、情感、创造力。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人的发展进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和最终目的,一切社会发展最终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发展进步是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价值追求的统一。当代发展进步观/科学发展观?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109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一)中国改革发展道路的反思与调整改革理论:缺乏系统、长远、公正的改革理论做指导。改革目标:没有理顺甚至颠倒了改革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改革主体:始终由政府主导,“精英”参与,广大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几乎没有参与改革决策和实施的机会与权利。改革共识破裂。改革具体模式:“单项突进”、“两个归结”。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发展,把经济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把经济增长归结为GDP的增长。经济增长模式:粗放式增长,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国际产业链低端。既没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又付出环境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对外开放:无原则无条件,为开放而开放,自立性丧失和安全危机。文化价值,普遍盛行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价值观。“失衡”、“失序”、“失效”、“失态”。三、当代社会进步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