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3.如何高效利用课堂时间_第1页
完整word版,3.如何高效利用课堂时间_第2页
完整word版,3.如何高效利用课堂时间_第3页
完整word版,3.如何高效利用课堂时间_第4页
完整word版,3.如何高效利用课堂时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时间是宝贵的,课堂时间更为宝贵,如何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这是常说的话题。本文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以下高效利用课堂时间的九个策略。一、把握“飞跃时间”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如新授课,作为认识世界过程,它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感性认识阶段,即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学习对象;第二是理性认识阶段,指学生对已经获得的感性知识逐步加深理解,概括出原理、规则;第三是从认识回到实践阶段,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际训练,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能力得到提高。在这三个阶段学生要完成两个质的飞跃: 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再由理性知识到技能、能力的飞跃。课堂上,要合理分配实施这两个飞跃的时间。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两种偏向。一种是“先多后少”,即用于第一个飞跃的时间较多。如有的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概念、 公式和定理,推演例题的所剩时间也过程较长,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阶段教学结束后,就不多了,最后只能以布置作业的方法让学生到课外去完成第二个飞跃。这样两个飞跃时间间隔太长,大大降低了学习效果。因为该课的作所剩时间也业学生在下课后难以立即完成,等到有时间完成这一作业时, 头脑中对第一个飞跃的印象已经模糊了,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老师及时的指导,难以形成技能和能力。另一种偏向是“先少后多”,即投入大量时间用于第二个飞跃。如有的教师相信题海战术,压缩结论推导过程,只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结论,然后以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完成第二个飞跃。这样,同样降低了学习效果。殊不知,课堂教学的前两个阶段是第三阶段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第一个飞跃就不会有第二个飞跃。 如果前两个阶段教学时间不足,不能充分揭示五类过程(概念的抽象和概括过程、问题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方法的思考和选择过程、结论的归纳和演绎过程、规律的总结和提炼过程),学生的认识难以完成质的飞跃,最终还是形成不了技能和能力。能否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关键就在于把握两个飞跃时间,克服上述两种偏向。对每节课来说,两个飞跃的时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有人认为是1:1,其实这个比例不是绝对固定的,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对象而定,不同的课型,比例也就不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第一个飞跃的时间内,既要充分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又要突出重点、要言不烦,留出第二个飞跃时间。在第二个飞跃时间内,课堂练习要有阶梯性,教师要注意信息反馈,及时指导,让学生顺利地完成第二个飞跃。二、保证“上下文时间”从某种意义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不过这里的“知识”概念是广义的,与我们日常所说不同。广义的知识可以分成三类:①陈述性知识,表示“知道是什么”。②程序性知识,表示“知道应该怎样”运用特定的概念、规则和原理。③上下文知识,表示“知道在什么时候及为什么”选择特定的概念、规则和原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反映的是知识的数量;上下文知识既反映了知识之间存在的结构性联系,又显示了人思维过程中的控制策略。仅掌握前两类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学好上下文知识,学生才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水平。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大缺陷是将70%的时间用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而忽视了上下文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培养。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著名教育技术专家罗伯特•坦尼森曾提出过一种综合性课堂教学模式, 该模式将上下文知识的教学时间大致等同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和。罗伯特•坦尼森之所以把大量教学时间放在上下文知识上, 主要认为上下文知识构成了知识点的“组织”和“便利性”成份。而知识点的价值主要在于其“组织”和“便利性”两大功能上,前者是指知识之间存在的结构性联系,后者是指“思维过程中(例如回忆、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执行性控制策略”。没有上下文知识的有力支撑,综合、应用和扩展知识点的机会将受到极大限制。国内也有学者比较重视上下文知识的教学,认为三类知识教学时间的比例最好为2:4 :5。但在目前课堂上难以达到这样的比例,不过为了使学生不在无意义的孤立的环境中获得知识,而能在有意义的情境中理解和运用知识,课堂上必须要保证一定的上下文知识教学的时间,如罗伯特•坦尼森所说的“上下文时间至少要占到一堂课的25%不能再少了”。当然教学时间的分配并不是规定三类知识呈现的固定顺序,而只是代表在一个相互作用学习环境中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得每一类型知识的时间总量。三、减少“师用时间”一堂课的时间,从配置归属上看,可分为:“师用时间”、“生用时间”、“合用时间”。“师用时间”,即指教师单独占用的时间,是教师用于离开学生的独自活动,如看教材、教案、思考等个人活动行为,在此时间内,年龄大的学生,会产生一点个人自学行为,而年龄小学生,由于缺乏自觉性,往往终止学习活动。“生用时间”又分“生独用时间”和“生交往时间”,前者是指学生用于自个朗读、默读、思考、理解、记忆以及独立作业等,此时教师主要是巡视答疑等;后者即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合用时间”,顾名思义指教师学生共同活动的时间,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学生操作以及师生一同参观、共同实验、讨论等等。一般情况下,师生“合用时间”在课堂时间分配上所占比例最大,达60%左右,但也不能占的太多,必须注意留出一定量的时间给学生单独使用,由学生自由支配。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情况,要适当加大“生用时间”的比例,通常占一节课的10%^35%上下。“师用时间”必须严格控制,一堂课占用不得超过5%因为在教师独用时间内,多数学生会放弃学习,如最差劲的教师在讲解说明一个问题时,讲着讲着,连自己也糊涂了,只得停下来独自思考,此时,除个别有自觉性的外,多数学生终止了学习活动,坐在那里没事干,这样肯定影响课堂学习效果。许多优秀教师的授课,几乎不发生个人单独活动行为,连教案也不过多翻看,将“师用时间”减少到最低程度。不少的教学经验也说明了,要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时间结构,必须尽量减少教师独用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熟记教案,以便减少课堂上独自活动。从主体活动上分析,一堂课可归为两大活动:教师讲授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前者如教师的讲解、说明、提问、示范、指示、命令、提示、讲话等;后者如学生听讲、答问、笔录、观察、读书、写算、讨论、表演、操作、实验等等。这样可以把一节课的时间分为两部分:教师讲授活动时间与学生学习活动时间,于是我们引进下列的教学比系数概念:教学比系数二教师讲授活动时间十学生学习活动时间据调查我国农村学校课堂教学的教学比系数一般在 1.25〜0.8之间,这就是说教师讲授活动时间控制在 20〜25分钟之内,最多不超过25分钟,否则学生容易出现疲劳,精力分散,减弱学习效果。有些学校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加大学生学习活动时间,努力去缩小教学比系数。如泰兴洋思中学实施教师5分钟讲授活动,教学比系数只有0.125。目前国际上正在掀起新的教学改革思潮,共同的倾向是增加学生学习活动时间,教学比系数今后将会出现越来越小的趋势。四、增加“自主时间”目前在课堂时间分配上存在着“统一性时间”过多,“自主时间”太少,即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师用时间”增多,造成学生自主时间缩减,必然对学生的发展造成损害。如今要增加“自主时间”,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增加学生思考的时间。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没能给学生充足的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如教师提问以后,要学生马上回答。学生不能立刻“标准答案”,教师或者不断重复问题,或者是忙不迭地启发暗示,或者干脆自己公布答案。然而,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能思考什么。所以增加学生思考时间,让他们自主分析问题,才能有较好效果。第二,增加学生质疑的时间。调查发现有些教师课堂上很少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不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做学生并没有学习效率。古人说:“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目前必须增加学生质疑时间,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体现出较高教学效果。 第三,增加学生探究的时间。课堂上,教师要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从而有利提高学生的探索水平和创新能力。第四,增加学生合作的时间。根据“互助互补”的原则,教学中要改变单纯的师生交往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实行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的环节。 第五,增加学生评价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评价,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课堂上要安排评价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通过这一时间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辨别能力,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五、延长“黄金时间”一堂课时间也可以分为起动阶段、发展阶段、结束阶段三个部分,然而学生在这三个阶段时间内思维发挥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实验研究表明,课堂上学生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若用 s表示学生的思维集中程度,t表示时间,则在一堂课上,s与t变化的关系可用右图表示:如一节课是40分钟,根据图中曲线,可以把课堂时间分割成三个阶段,开始的几分钟是“起动时间”,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注意力逐渐集中,思维活动逐渐活跃,过了启动时间,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教学出现了高潮,我们把这段时间称为课堂的“黄金时间”。最后几分钟是“结束时间”,学生注意力开始滑坡,思维活动水平逐渐下降。要优化时间结构,就应设法尽量缩短“起动时间”和“结束时间”,以相应的延长“黄金时间”, 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具体说,在“开始时间”里,要适当增强输入信息的强度,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学习的课题上。例如导入新课,或新颖别致、出奇制胜,或设疑布阵、引起悬念,或巧妙安排、顺势导入,或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或以美激情,拨动心弦。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黄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以便尽快结束课堂“起动时间”。在金时间”内,由于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法则、原理等知识能够较好的掌握,教师输入信息的强度可以有所下降,但课堂教学进行到35分钟以后,学生大脑可能要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这“黄时输入信息的强度根据学生情况应适当加大, 以便再次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否则“黄金时间”就会过早结束。在最后 快结束的这段时间内,应提倡学生活动多样化,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降低大脑皮层的疲劳程度,提高学习效果,显然这样也就相对延长了课堂上的“黄金时

间”。课堂教学的“黄金时间量”可由教学高潮来定,一堂课总有几个高潮,高潮的部位就是“黄金时间”。高潮的位置可由优选法公式算出:(最大点一最小点)X0.618+最小点二第一点时间。如果一堂课组织两个高潮,分别在前25分钟之内和后15分钟之内。那么第一个高潮的时间为:(25—1)X0.618+1=14.832,即在第15分钟形成第一个高潮为佳。第二个高潮的时间为:(40—25)X0.618+25=34.27,即在第34=34.27“黄金时间”也就越多,通过增加高潮次数的设计,是延长“黄金时间”的常用办法。金时间”的常用办法。节省“过渡时间”所谓“过渡时间”是指课堂教学从一项活动转到另一项活动的所用时间,在其时间内,教师可以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学生可以从听讲转到练习,从读书转到实验,等等。“过渡时间”不能过长,一般控制2分钟之内,否则容易出现不良课堂行为,如说话、做小动作等。教学活动过渡时,教师要给出清晰的指令,让学生明确已从一项活动转到另一项活动,并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以免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这样便能节省“过渡时间”。也可以采用“自然过渡法”,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下一学习活动,这样更能节省“过渡时间”。七、安排“隐性时间”

根据时间使用的表象不同,可把40分钟划分为“显性时间”和“隐性时间”两部分。“显性时间”,也即动态时间,或用于教师讲解、板书、演示、提问、评判等,或用于学生听讲、笔记、读写、答问、演练等。“隐性时间”也称静态时间,如教师讲解时有意做较大的停顿,留出一定的时间间隙让学生思考,领悟所学知识;教师暗示学生,学生神聚;教师提问后,让学生思而不答等等,用于这方面的时间就是“隐性时间”。在优化课堂时间结构的设计中,往往要安排一定量的“隐性时间”,与“显性时间”穿插使用,以保证学生学得主动,知识得以深化,思维得到发展。“隐性时间”安排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1、“讲解的停歇”。学生在听老师讲授知识时,不是一下子就理解的,而是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讲解时应有必要的停顿,特别是在进行重点内容讲解时,更要有意识形成一定的中断, 已引起学2、2、“提问的等待”。教师提问,不应让学生立即作答,要有一个等待时间让学生思考。研究显示,如果教师等候学生答复问题的耐心不超过一秒钟,学生就来不及思考,就会较多出现“问而不答”、“答而不全”以及“答非所问”等现象,要是等待时间延长到三秒钟以上,学3、3、“笔录的间隙”。学生在课堂上要常做笔记,在听与记之间必须保证有隐性时间。因为学生做笔记,既要把教师的话语提炼、简化为若干语句,又要把这些语句化为书面语记下来,这就需要教师留出一定的时间间隙,让学生把课堂知识信息加工整理,做好笔记。4、“结课的空白”。在课堂活动快完结的时候,要给学生留1〜4、分钟时间,让学生回忆本课内容,可以考虑解法之外的解法,说法之外的说法,以此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可以说下课前的一段时间“空白”,既是一种结束,又是一种开始,正所谓“墙里秋千墙外、甘”道。八、用好“边角时间”实际在上课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一篇课文教学或一个知识点教学结束了,还有一二分钟,这一二分钟在课时教案里并没有计划过,我们把这样的时间称为“边角时间”。学生认为本课事情做完了,可以干别的了,而教师却让学生阅读或增加练习。其实这样做效果并不好,教师可以借用电视里“插播广告”的方法,根据“边角时间”的多少,插播简短的小故事。如一位语文教师课堂上教完了一篇课文,还剩 2分钟。一个爱好数学但不重视语文的学生就偷偷做起数学作业, 这位语文老师发现后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插播了关于华罗庚的轶事:1951年初,由华罗庚、钱三强、邓九章等人组成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国外考察。 在飞机上,有人以“三强赵韩魏”为上联,要求征对下联。“三强”是钱三强的名字,又指战国时期逞雄并列的赵韩魏三国,一语双关,颇为奇妙。华罗庚沉思片刻,对出下联:“九章勾股弦”,“九章”既是邓九章的名字,又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以勾股定理为主要内容的数学著作,寓意双重,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