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科科技研究报告:智能制造领跑者_第1页
能科科技研究报告:智能制造领跑者_第2页
能科科技研究报告:智能制造领跑者_第3页
能科科技研究报告:智能制造领跑者_第4页
能科科技研究报告:智能制造领跑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科科技研究报告:智能制造领跑者1公司概况:智能制造与智能电气先进技术提供商1.1发展历程:智能电气起家,发力智能制造公司以智能电气业务起家,2015年起发力智能制造业务,现已成为智能制造与智能电气先进技术提供商:2006年12月,公司前身北京索控欣博通电气有限公司成立,成立初期主要从事工业电气节能相关业务;

2015年3月,设立控股子公司能科瑞元,并开始筹建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的工作团队,针对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开展专项研究;

2016年10月:上交所主板上市;

2019年1月,并购联宏科技,完善了公司“智能制造”全产业链条,提升了公司在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优势;

2021年1月:推出了连续十年期的员工持股计划,加大对核心人员的激励力度,持续确保公司人才优势;

2021年9月:自研产品乐仓生产力中台、后厂造新品牌正式发布,软件系统与服务业务的平台化和产品化建设取得了进展,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2022年3月,派发现金股利每10股人民币1元,预计现金股利1665.7万元。智能制造+智能电气双核心业务布局,聚焦重点行业。智能制造业务方面,公司主要服务于以型号产品为特征的制造业企业,提供aPaaS和SaaS相关的工业软件产品与服务,主要聚焦国防军工、高科技电子与5G、汽车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四个行业。智能电气业务方面,公司以电力电子、自动控制为技术基础,自主研发包括电气传动、电能质量、智能电源、配套系统等智能电气产品,深耕能源动力等行业客户需求。自2018年起,公司智能制造业务营业收入即超过智能电气业务,2021年营收占比已超8成,成为公司重点核心业务。1.2股权结构较为集中,员工持股形成有效股权激励祖军先生、赵岚女士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前十名股东共计持有47.24%股权。祖军先生为公司控股股东,与赵岚女士为夫妻关系,二人合计持股26.56%,是公司实际控制人;深岩投资为赵岚女士投资的合伙企业,其出资额占比97.25%。公司旗下有能科瑞元、能科瑞泉、联宏科技等子公司,协同发展增强公司市场竞争优势。能科瑞元主要服务于离散制造业企业,目前已有百余人的精英研发团队,2021年以排名第59的成绩成功入选,并获得推荐申请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联宏科技是一家为汽车、通用机械、工业电子等制造业领域内的广大用户提供以产品全生命周期(PLM)软件、面向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及相关服务的科技型企业,目前已积累了逾2000家客户,在PLM系统的实施和深度开发上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并与西门子等国际知名工业软件厂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多次荣膺西门子大中华地区、亚太地区最佳合作伙伴。能科科技收购联宏科技后,完善了公司“智能制造”全产业链条,提升了公司在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优势。十年期员工持股计划形成持续激励机制,确保员工积极性与公司人才优势。公司自2021年推出了连续十年期的员工持股计划,加大对核心人员的激励力度,持续确保公司人才优势。2021年激励对象主要为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管,预计持有份数占当期员工持股计划总份额的36.75%;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激励对象中,董事、监事和高管预计持有份数占当期员工持股计划总份额的20.27%。1.3公司管理团队和核心技术人员拥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公司具备人才优势,高管团队及核心技术人员经验丰富,专业背景深厚。经过近几年快速发展,公司已形成了一支符合工业互联网行业人才标准的软件产品研发团队、应用服务团队和数字工艺团队。公司经营管理团队和核心技术人员拥有深厚的专业背景,不仅具有信息技术和软件业务相关能力,还拥有工业工艺相关技术知识背景。管理团队多为技术出身,核心高管稳定。公司董事长祖军先生工程师出身(1992年-1994年任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北京通信元件厂助理工程师);

副董事长兼总裁赵岚女士同为工程师出身,曾任中石化北京燕山石化工程师;

董事范爱民历任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公司技术员、副主任、主任、副处长及石化厂厂长。祖军、赵岚、于胜涛均自2010年起即分别担任能科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于2018年更名为能科科技)董事长、副董事长兼总裁、董事兼副总裁。公司管理团队多具备硕士、博士学历,核心高管稳定。1.4财务分析:业绩持续增长,人均产能优秀营收持续增长,盈利能力不断提升。自2015年起公司布局智能制造业务以来,该业务迅速成长,为公司业绩持续注入力量。营业收入近年来高速增长,2017-2021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29、4.08、7.66、9.52和11.41亿元。归母净利润持续增长,近几年增速均超30%,2017-2021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0.38、0.51、0.90、1.2和1.59亿元,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分业务看,智能制造营收占比大幅提升;分行业看,国防军工营收占比持续增高。分业务看,2017-2021年,公司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营收占比由44.10%提升至87.73%,超越智能电气,成为公司重点业务。分行业看,2019-2021年国防军工行业营收占比分别为27.15%、40.55%和45.14%,军工客户粘性强,其收入占比的不断提升强化了公司核心优势。毛利率相对稳定,净利率有所提升。2019-2021年公司总体毛利率稳定在40%左右,分别为40.05%、39.89%、39.93%。分行业来看,国防军工及能源动力行业毛利率略高于其他行业,国防军工收入占比的提升有望进一步增高公司整体毛利率。2021年公司净利率为14.61%,较2020年提升1.94个百分点,盈利能力增强。管理费用率&销售费用率呈下降趋势,财务费用率略上升。公司销售费用率持续下降,2017-2021年分别为13.97%、9.07%、7.18%、5.88%和5.70%;

管理费用率近三年相对稳定,分别为7.83%、7.35%和7.62%,较2018年前有较大幅度下降;2020-2021年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95%和0.88%,较2019年前略有上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现金流表现良好。公司始终重视技术研发,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021年公司费用化研发投入及资本化研发投入分别达0.93亿元和1.48亿元,合计较2020年增加0.13亿元;研发费用达1.15亿元,同比增加0.21亿元。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自2019年起取得了明显改善,2019-2021年分别为0.38、0.79和0.49亿元。2021年经营活动现金流较上年有所减少,主要为业务量增加采购货物及研发费用增加所致。人均产值优秀,强化公司竞争优势。2017-2020年公司人均产值分别为50.00、75.28、97.58和112.13万元,人均净利润分别为8.30、9.41、11.46和14.13万元,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根据公司2021年年报,公司本科及以上员工人数占比72.51%,员工质量较高,持续强化公司人才优势。2智能制造大势所趋,整体行业向好2.1智能制造助力制造业提质增效软件+硬件,智能制造助力制造业实现智能化。智能制造是以数字化信息为驱动力,由智能化软件系统、智能化硬件和人共同组成的,具备实时自主分析、判断、应变和调整能力,以匹配不断变化的生产需求的新型制造模式。智能制造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制定计划、调配资源的ERP系统、负责信息传递的PLC系统,以及连接ERP、PLC等系统、控制生产的MES系统等;智能制造硬件主要包括传感器、RFID标签,以及传输信息的线路、工业以太网等。智能制造实现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柔性生产、生产过程信息化大规模定制化生产:在传统制造业模式下,大规模生产与定制化产品需求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大规模生产成本低,但无法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而定制化虽可满足客户个性化追求但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智能制造通过RFID、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制造企业摆脱批量化、同质化产品的束缚,可以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实时生产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其有效解决了规模化工业生产与个性化定制产品之间的矛盾,实现由传统制造企业批量化生产向个性化、定制的转型,顺应了下游客户需求决定上游生产供给的全新商业运营逻辑。柔性生产:智能制造与传统制造相比,对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生产订单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智能制造通过生产机台功能模块化和生产机台之间柔性传输系统实现快速调整,在感知、分析、决策和执行四个方面提高机器小批量生产能力和供应链精准反应能力,从而实现柔性生产,避免产能不足或产能过剩。生产过程信息化:随着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的增多,信息管理及计划调度难度越来越大,生产流程信息化管理需求增大。信息管理包括采集生产数据、OEE等指标分析、订单调度、产品质量追溯、订单跟踪等。生产流程性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客户、供应商和分销合作伙伴纳入生态系统中,跟踪生产过程数据,并通过仿真、建模等技术进行评估与分析,使得厂商具备自我学习和纠错的能力。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多元,需求确定性高汽车、计算机通讯、家电等制造业领跑智能制造,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业等改革需求强烈。智能制造领导者包含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家电制造业/家具建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这些行业普遍下游市场较大,市场更新换代需求高、制造过程较复杂,其中电脑、手机、汽车、医药等是科技应用最广泛、更新换代最快的市场。智能制造挑战者包含:纺织服装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电气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铁路及船舶制造业。这些行业产品普遍偏中游,市场没有领导者规模大,客户对产品更新换代要求较低,但行业中劳动力成本影响较大,智能制造改革需求强烈。汽车零配件行业对智能制造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快速定制化选配生产、JIT管理系统、供应链保障、成本核算控制、供应商评估系统和质量控制等六个方面。智能制造将企业所有经营数据在同一个数据库集中处理,实现降本提效的同时,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和决策。3C电子制造流程存在数量多、重复工作多等特点,产品制造自动化趋势明显。我国3C电子智能制造业自动化渗透率还不高,仅覆盖了20-30%的生产流程。未来行业将进一步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革,减少人力成本,进一步释放产能。2.2政策端基础已夯实+技术提供支撑,行业具有高景气度智能制造政策端基础已夯实,力度持续加码。智能制造助力制造业提升生产力和节能减排,是实现“碳中和”的必要路径。国家层面持续强调智能制造,陆续制定相关政策指南,“工业互联网”连续5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策目标明确,制造业智能化趋势逐渐清晰。2021年12月,《“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正式公布,规划提出多个量化指标。转型升级方面。到2025年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达70%等;供给能力方面,工业软件市场满足率达50%等;基础支撑方面,建成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120个以上。技术成熟驱动智能制造推广,我国智能制造存在较大上升空间。数字孪生技术、人机交互、云制造、3D打印与工业软件的成熟将推进智能制造的优化。从而提升其渗透率。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大趋势,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制造业对我国GDP贡献巨大,智能化是不变的目标,预计智能制造行业将维持高景气度。2020年,我国工业行业完成的GDP为31.3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0.8%,其中制造业完成GDP26.59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6.2%。制造业对全国经济重要性极高,智能制造将成为不变的目标。2.3工业软件为智能制造基础,行业解决方案需求增高软件定义制造,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核心与基础。工业软件被看作是智能制造(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基础性工具,与前三次工业革命(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相比,智能化是工业4.0新的内涵,而软件承载着从设计、制造和运用阶段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并根据数据对制造运行规律建模,从而优化制造过程。软件是智能化的载体,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工业软件国产替代可期。当前我国研发设计类软件市场基本被国外占据,西门子、达索等为主要厂商;生产控制类系统中,MES是连接管理层和执行层的重要软件,ABB、西门子等占据主要市场;业务管理系统在中国普及较早,应用较广。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工业软件的自主创新迎来技术红利,国产替代未来可期。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市场处于快速发展期,且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市场整体处于快速发展期,国内外虽已出现部分龙头企业,但未来对优质企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大规模、自主化、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的行业解决方案需求增高,成为重要发展趋势。2.4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政策持续加码,技术基础逐渐成熟,智能制造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根据头豹研究院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应用场景持续拓宽,市场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2016-2020年复合增长率达21.1%;预计2025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5.3亿元,5年复合增速13.9%。3公司端:智能制造业务为公司核心增长点3.1乘行业东风,智能制造业务成为公司强劲增长点3.1.1覆盖全场景需求,赋能客户数字化转型升级公司智能制造业务以数字化咨询为牵引,以平台化产品提供为载体,赋能客户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全场景的需求与应用。公司智能制造业务主要服务于以型号产品为特征的制造业企业,主要聚焦国防军工、高科技电子与5G、汽车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四个行业,提供aPaaS和SaaS相关的工业软件产品与服务。从产品和服务形态来看,公司的智能制造业务可划分为软件系统与服务、数字孪生产线建设与服务、数字孪生测试台建设与服务三类。3.1.2在智能制造大背景、国产化趋势下,公司智能制造业务增长迅猛智能制造业务高速增长,占比提升,带动公司业绩增长。2017-2021年,公司智能制造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1.01、2.18、5.66、7.77、10.01亿元,复合增速达77.43%;智能制造业务营收占比由2017年的44.10%提升至2021年的87.73%,超越智能电气,成为公司营收主要来源。细分来看,智能制造业务中软件系统与服务为核心,增长较快。软件系统与服务方面,平台化与产品化建设取得了进展,自研产品乐仓生产力中台、后厂造和基于场景的数据治理平台均已上线,2021年营业收入为8.48亿元,同比增长29.14%;数字孪生产线建设与服务方面,2021年营业收入为1.11亿元,同比增长60.36%;数字孪生测试台建设与服务方面,2021年营业收入为0.43亿元,同比减少37.99%。毛利高速增长,毛利率略有提升。2017-2021年公司智能制造业务分别实现毛利0.46、1.12、2.22、3.08、4.00亿元,呈现高速增长趋势,筑厚公司整体业绩。受上海联宏并表等因素影响,公司2019年毛利率变化较大,此后毛利率平稳提升,2021年智能制造业务已实现39.98%的毛利率。3.1.3业务发展趋势:产品化、平台化、云服务化智能制造业务由定制化解决方案为主向产品化、平台化和云服务化转变,有助实现规模经济。公司生产力中台、数据资产平台、中小企业服务创新云的建设将促使公司软件产品服务模式由传统的定制化解决方案为主向产品化、平台化和云服务化转变,由单点业务子系统的建设需求向企业层面的业务集成和应用集成的转变,将大量的工业原理、行业知识、业务流程和算法模型等以微服务的形式封装成为可重复使用的资产,通过平台为客户提供开发接口,实现敏捷开发、持续交付、快速迭代等功能。2021年,公司软件系统与服务业务的平台化和产品化建设取得了进展。公司发布了aPaaS、云服务平台及数据平台——自研产品乐仓生产力中台、后厂造和基于场景的数据治理平台均已上线。3.2智能电气业务保持一定规模发展坚持自主创新,深耕能源动力等行业客户需求。公司智能电气业务依托电气传动、机械传动、自动化控制、数据采集等方面的技术优势,聚焦于工业电气领域的电能控制和电源系统,自主研发工业电气产品与系统、电源产品与系统两类。智能电气业务以工业能效管理解决方案为核心,通过技术指导、核心设备研制、应用服务、运维服务等相结合的方式提供整体服务。节能减排目标明确,公司智能电气仍将保持一定规模发展。2017-2021年,公司智能电气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28、1.90、2.00、1.75、1.37亿元,毛利率略有下滑。智能电气业务作为能科科技发家业务,公司深耕十余年来,积累了一定的行业经验与客户基础。在“碳中和”大目标下,节能减排目标明确,公司未来智能电气业务将保持一定规模发展。3.3优质客户基础为公司核心优势智能制造业务聚焦国防军工、高科技电子与5G、汽车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四个行业,具备客户布局优势。智能制造领导者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家电制造业等,这些行业普遍下游市场较大、市场更新换代需求高、制造过程较复杂,智能制造需求确定性高。公司对这些行业布局较完善,具备较强优势。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国防军工行业需求确定性较高。公司国防军工收入占比较高,而军工客户粘性较强,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军工客户需求确定性较高,有利于公司整体业绩增长。通过行业头部客户的数字化平台布局带动产业链的需求。公司聚焦头部客户,以推动头部客户的方式带动整个产业链的需求,拓展垂直行业客户。具体来讲,公司一方面依靠长期业务积累形成的客户关系和信息网络,主动进行市场开拓,挖掘潜在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公司经过持续的市场开拓与案例积累,已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行业知名度,公司通过参与招投标或竞争性谈判的方式取得客户订单。在生态合作中,公司与行业伙伴紧密合作,加强业界交流。公司积极与

西门子、华为等公司开展数字化生态建设,分别获得了“西门子2021财年全球最佳合作伙伴”和“华为优秀央企重工合作伙伴”。2021年,公司组织举办市场活动70余场,参加全国重大论坛会议数场,包括第十一届航空航天信息化建设合作峰会、2021年先进汽车动力系统国际会议、贵阳工业博览会、2021年世界物联网博览会、SAE2021汽车智能与网联技术国际学术会议等。通过线上线下市场活动整合,能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