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_第1页
19.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_第2页
19.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_第3页
19.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_第4页
19.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一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注释】[1]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2]铎(音夺):指车马的钤铛。[3]槲(音斛):落叶乔木。叶片冬天虽枯,仍留枝上,早春树枝发芽时始脱落。[4]枳:灌木或小乔木,春季开白花。[5]杜陵:在长安南郊,作者曾寓居于此,有《鄠杜郊居》等诗。大中末年离杜陵外出宦游,作此诗,故诗中以杜陵为故乡。【作者介绍】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排行十六,太原祁(今山西岐县)人。好讥讽权责,因此屡举不第,仅任方城尉、隋县尉、国子监助教等职。才思敏捷,八叉手成八韵,人称“温八叉”。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惟题材较狭,多数篇章以绮错婉媚见长,其成就远逊于李。其怀古七律气钧清拔,多含讽论。绝句中亦不乏清灵疏秀的佳作。有《温飞卿诗集》,《全唐诗》存诗九卷。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商山早行》是温庭筠诗词中的名篇,也是写商洛的名篇。内容一般,但是艺术水平很高,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第二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极受称赞。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二温庭筠,字飞卿,山西祁县人。是晚唐颇有影响的一位诗词名家。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卒年说法不一,有的说死于公元870年,有的说死于公元886年。据他说,他的祖上温彦博曾在唐贞观年间做过宰相。应该算是名门后裔。可是到他时已是家境衰微,失去昔日祖上的辉煌了。温庭筠貌丑好色,不修边幅,行为放荡,但是天资聪慧,文思敏捷,而且精通音律,擅长诗赋。因此,他在士大夫中名声不好,认为他“有才无行”、“德行无取”。在唐文宗、唐宣宗年间他曾三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所以他在政治上一生是不得意的,只做过一些小官。早年他曾出入于宰相令狐的书馆,还颇受器重,可是后来他埋怨令狐为他的求取功名没有帮助,就给予嘲讽,于是与令狐交恶。令狐镇守淮南时,他路过时也不肯去拜访,却不争气去逛妓院,而且醉酒闹事,被令狐暗中派人把他还打了一顿,连牙齿都打断了。后来杨收当宰相,起用他担任国子助教,还参与主持秋试。结果他对一位叫邵谒的考生讽刺时政的文章大加称颂,触犯了权贵,杨收就撤了他的官。此后他四处流落,穷困潦倒而死。他的这首《商山早行》诗,大概是写于唐懿宗咸通元年春天(公元859年),从长安去襄阳投靠徐商时。当时他已是近50岁了。《商山早行》确实写得很美,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作者仅用了几个名词,就生动的勾勒出一幅充满形、神、影、色美感的山村早春拂晓图,今天读来,一千多年前的商山路上早春拂晓的风光景物仍然历历在目,倍觉亲切。关于这首诗历来论家很多,但有些注释多有牵强附会,想当然的解说。比如首句“晨起动征铎”。多解为早晨起来“摇动征车上的铃子”。铎是铃不错,《古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挂于牛马颈下或屋檐下的小铃。”按照温氏当时穷困潦倒的实际情况,恐怕很难乘坐着车子长途旅行的。同时,倘若坐上车子恐怕也很难看到河上架的木板桥上人踩霜的脚印。因此,这一句确切一点说,应是店主敲响店铺屋檐下挂着的铎(铃),催客人起来上路。再是第四句“人迹板桥霜”中的“板桥”。大概生活在商洛山中的人都经历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无论是丹江还是山里的其它河流小溪,凡是村庄前后的河水上,都架设着木板桥(有的也用原木),供山民上山下地劳作和旅人行走,免去脱鞋涉水之苦。这种木板桥一般是在洪期过后的秋季架设,第二年的初夏洪期到来前拆掉。在深秋初冬和早春降霜的日子,早上人走在桥上,总可以看到桥板面上结着薄薄一层白霜,脚踩过去,也会留下清晰的印迹。“人迹板桥霜”一句,正是这一景象的生动真实写照。至于现在商州西北四十里的板桥镇,与温氏的这首诗更不可能有任何关系。因为,板桥镇并不在商山道上,而且离这条大道很远,温庭筠绝不会绕到那么远的地方去过“木板桥”。关于“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有的注释以“槲叶落”,而且有霜迹,就说这首诗写的是“晚秋”景象,也是纯粹的想当然之说。“槲”树属壳斗科,乔木,叶阔大,卵形。商州老百姓都知道“槲叶”是什么,而且用它衬蒸馍笼,端阳节用它包粽子。槲叶秋冬季并不落,而是枯黄在枝上,到第二年春天新叶萌发时枯叶才脱落。“枳”,商州人俗称“铁梨寨”。枳木多丛生,叶少刺多而粗,春天开白花,果实象桔,深绿色,味苦涩不能食。枳木多生长在河堤、畔或人家场院墙边。有的人家还把它当作篱笆栽植。现在已少见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丹江两岸河堤和村庄旁随处可见。这两句也是早春时节商山道上景物的真实描绘。“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字就用得非常巧妙而确贴。因为在拂晓前的月光下,驿站墙外边一片白色的枳实花,显得特别的明亮耀眼。总之,这首五言律诗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用字、声律都是十分讲究,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第一联与第四联首尾照应,抒发了诗人远途跋涉,思念故乡的辛苦和仕途不得意的失落无助情怀,第二、三联以眼前生动而又清寂的景象,既照应了诗题的“山路早行”,也映衬出诗人当时心情的凄清落寞。全诗情景浑然一体,感人至深。温庭筠诗词文章都很有特色,但总的说来他的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他的诗词思想内容比较狭窄单薄,多为香软艳丽的描写女性篇章,但艺术水平很值得称道。尤其是他的词,对后世影响较大,历代把他称为“花间派”词风的鼻祖。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三首句以“动征铎”表现一起床即上马赶路,铃铎声声,其辛苦匆忙之状宛然在目,故继之以“客行悲故乡”。赶路时还在“悲故乡”——为离开故乡而悲伤,那么在“茅店”过夜时,不用说也是想家的。这一点,在尾联作了照应和补充。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认为最好的诗应该“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他便举出这两句,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见欧阳修《六一诗话》)李东阳还从另一个角度指出这两句诗“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宇,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怀麓堂诗话》)。李东阳的论述,涉及充分利用汉语语法特点塑造意象的重要问题。汉语语法相当灵活,特别在诗歌语言中,主语、动词和一切表示语法联爹的虚词都可以省略,纯用名词或名词片语构成诗句,有利于塑造意象,唤起读者的联想。把这两句诗分解为最小的构成单位,便是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当然,“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是以“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形式出现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在“鹦声”中,作了“声”的定语的“鹦”,不是仍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联想吗?这两句诗,正是筛选紧关“早行”的最富特征性的景物名词塑造意象,从而收到了“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欧阳修的“西风酒旗市,细雨落花天”、“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都取法于此。五、六句写离店过桥,刚踏上山路的情景。朝前走,槲叶纷纷飘落;回头看,因还未天亮,“茅店”看不分明,只有驿墙旁边的枳花白得显眼。由此引出结句:昨夜在“茅店”中梦见杜陵:鸠雁成群,在他塘里嬉游,自得其乐。与首联呼应、补充,使梦中的故乡春景与旅途苦况形成强烈的对照,强化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四《商山早行》是温庭筠的一首比较著名的写景抒情诗。商山,又名尚阪、楚山,在现陕西省商州市东南。这首诗大概是作者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在商山途中所作。全诗紧扣“早行”二字,写景抒情,表达了羁旅中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首联提挈全诗。清晨起来,院子里已响起了车马的铃铛声,旅客们要驾车上路了。他们可能一夜都没休息好,想到新的一天的奔波又要开始,心中不免又升起了一阵思乡的悲苦之情。作者紧扣题目,写出早行情景后,接着点明了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心绪。一个“悲”字定下了全诗的基调。颔联全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诗人来到院子里,远处传来雄鸡的啼鸣,看看天色,一弯残月还高悬于幽暗的天际;收拾行装上路,路上十分空旷、沉寂,板桥上铺满白霜,留下行人的踪迹。作者选取了鸡鸣、残月、茅店、寒霜、板桥等富有特征的景物,极其生动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立体的荒山早行图。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此联每字一种物象,合在一起意蕴无穷,真正达到了“状难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境地,而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是千古名句。沈德潜曾以“早行名句尽此一联”给予了高度评价。颈联仍是早行中商山路上的自然景色。路边槲树的叶子落满山径,枳树的白花把驿站的墙照得亮亮的。叶花本无情,但叶落归根撩人思乡之情;枳花让驿墙更醒目,使羁旅之人又倍感异乡奔波的劳顿之苦和思乡之切。“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此联对仗工巧,进一步充实了上联所描绘的典型环境,使气氛更显寂静、悲凉。尾联所写乃是清晨在征途中回忆昨晚的梦境。早行的情景使诗人想起昨晚梦中的故乡杜陵,那里已是春光满园了,成群的野鸭、大雁挤满了暖暖的池塘,嬉戏游玩。这些残留的印象,更衬托出诗人对长安的留恋,对人生之路的无奈。因为昨晚的他在茅草砌成的房子里歇脚,此时的他正在凄清的山路上奔波。此联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乐景反衬哀情,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应,首尾圆合。统观全诗,不过是抒写旅途景物和个人的生活感慨,但表现精巧,不仅每联都紧扣了“早行”的主题,而且语言明净,情景交融,对仗工整,结构严谨。巧状早行难言之景,尽抒羁旅思乡之情,不愧为古典文学中羁旅诗、乡愁诗的上乘之作。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五《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羁旅行役诗之一,为诗人离开长安时所作。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已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早”字是这首诗所描写的中心,诗中的一切动作、场景、情绪都围绕着它而发出,为镜头焦点之所在。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诗人已经起床而后驿站催人登程的铃声才响,从此足可见出诗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态。“悲故乡”三字则点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倍加思乡之情折磨的内心痛楚。次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见。这里,诗人用感情的红线穿起了一串名词之珠,为我们构成了一幅别具情彩的早行图:雄鸡啼鸣,昂首啄开了新的一页日历,正在此时,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脚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经过诗人这样一词一景致的层叠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便跃然纸上了。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净天沙》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