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语文》考试要点第一单元《大雅·生民》《诗经》概述了解早期文学样式:远古神话、原始歌谣了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了解《诗经》共收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305篇。了解《诗经》按照音乐性质不同的分类,每一类的特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民间歌谣,包括“十五国风”,是《诗经》的核心内容,艺术水平最高。“雅”为朝廷之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是的乐歌,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分“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歌颂祖先的功业,分“周颂”、“鲁颂”、“商颂”。了解传授《诗经》的四个学派,重点是毛诗。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现存的《诗经》即为“毛诗”。如果给出必要的注释,应当能够分析国风中诗歌基本的主题思想。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国风”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思妇的诗,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这一类诗篇的代表作。“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类爱情诗的重要主题。《氓》、《谷风》等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生活画面。而《柏舟》还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抗意识。基调健康、乐观的恋歌(如《静女》、《木瓜》等),更给爱情诗增添了一种和谐、喜悦的情愫。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国风”中还有不少民歌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予以有力的讽刺和鞭笞,如《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这方面的名篇。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现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国风”中有很好的体现,并且成为它显著的艺术特点。在形象塑造上,“国风”也具有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作者们能通过抒情主人公的内心倾诉,表现他们的欢乐与悲哀,刻画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征。“国风”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它常冲破四言的规定,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伐檀》就是一首杂言诗。这些随着情感的波动而富于变化的诗句,读起来节奏分明,极富音乐性,“国风”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精确恰当地使用双声、叠韵、叠字,更增加了艺术魅力。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国风”大大增强了表现力。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郐、曹、豳,共一百六十篇,能表现各地的民情风俗习惯。国君以诗教化百姓,百姓以诗讽刺君王,可以潜移默化,移风易俗,也可以讽刺施政得失,反映民情。能够解释赋、比、兴,重章复唱(重章叠句),四始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四始: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了解《诗经》与《楚辞》的历史地位。《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第二节《大雅·生民》熟读《大雅·生民》。能够熟练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了解史诗的概念,史诗本应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诗体叙述。史诗是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叙事长诗。多以古代英雄歌谣为基础,经集体编创而成,反映人类童年时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神话传说。了解诗歌主题思想。描述了周人作为一个农业民族走过的艰辛历程,其中倾注了先民的理想、智慧和美德,也客官地反映了上古人类社会的生活情况。了解《大雅·生民》艺术特色,能够举例说明。1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像后稷为姜嫄“履帝迹而生”、“初生如达”、“三弃不死”以及聪颖过人。2叙事性很强。后稷是神农,是一位精于庄稼的生产能手,在他的身上体现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的力量、智慧以及意志与愿望。3结构严密,章法布局极为讲究。后稷自诞生到成人自立,基本上是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描述的。4讲究修辞技巧。多出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四五六章着重描述了后稷在农业种植方面的技能,用一系列的排比把农作物生长的全过程形象地描绘出来。能够把《大雅·生民》与其他诗歌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第二单元《史记·项羽本纪》粗略了解汉赋和《古诗十九首》的情况汉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创文体,也是汉代占主流的文学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歌化。它融合《诗经》、“楚辞”、先秦散文等诸种文体于一体,形成了一种容量宏大且颇具表现力的综合型文学样式。汉赋经过了骚体赋、汉代大赋和抒情小赋几个发展阶段。《古诗十九首》(南朝梁萧统《文选》最早)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后五言诗开始获得空前的发展。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背景和大概过程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这一划时代的著作的撰写。能够比较《史记》与《汉书》的异同史记24史之首汉书内容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体例十二本纪,十表,八书,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七十列传思想性大于文学价值大于1楚汉相争,西汉初期人物传记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述2人物传记写单个人为主记叙很多世袭官僚家族历史3具浓郁的悲剧色彩悲剧人物数量相对不多4笔法疏荡往复重视规矩绳墨,行文严谨5迁文直而世露固文赡而事详熟读本课文内容,从故事情节,场景,细节中分析人物形象能对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加以分析。1.
项羽的英雄事迹在《项羽本纪》中给予了大量的描写和充分的肯定,不需要在最后多说了。
2.
作为史学家,司马迁要给予项羽在历史上公正地位和评价,而不能任随自己的感情行事,体现高度的治学严谨精神。第三单元初盛唐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基础知识了解初盛唐诗歌发展概况。初唐诗歌是从齐梁余风到盛唐气象的一个过渡,它在风骨、声律、意境等诸多方面为盛唐诗歌高峰的到来做好了准备。一个时代的文学必定要沾染一个时代的气息,统一的大唐王朝斩新的气象必然要反应到唐代诗歌中来。于是在初唐的后五十年,诗风发生了转变,这表现在诗风、题材、体裁等几个方面。从诗风上看,诗歌逐渐摆脱了齐梁浮艳淫靡的习气,显示出一种清新刚健的风骨;从内容上看,诗歌已经突破了六朝诗歌狭窄的题材领域,开始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从体裁上看,律诗的形式基本确立,七言歌行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了解“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各自作品的总体艺术风格。杜甫:沉郁顿挫、兼容并蓄、炼字对仗、内容深远李白: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静中有声”3.了解《春江花月夜》原属乐府清商曲辞旧题,它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地位:此诗自明代起逐渐受到重视,至清末被称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后,确立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成为不朽名篇。该诗在唐代文学发展史上还具有某种象征性的意味,它的出现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以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预示着兴象玲珑、不可凑泊的盛唐诗即将到来。4.了解高适《燕歌行》在唐代边塞诗歌中的地位。《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5.识记“初唐四杰”、“吴中四士”。“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6.识记盛唐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山水田园:王维、孟浩然7.识记唐太宗、唐玄宗的年号,了解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前期)、天宝(后期)“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简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表现的哲理意蕴。诗歌着力于展现一幅寥远幽美的月夜春江图。表达了诗人对个体之短暂与宇宙之永恒的感悟,对月下思妇与江上游子别离相思的同情。目睹此番春夜丽景,作者不由地对人生感到一种欣慰,因而一边遐思着“江畔何人初见月”,一边又宽解到“人人代代无穷已”,一边同情着痴男怨女的天各一方,一边又歌颂着可以超越时空的纯洁爱情。分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主要线索与诗歌意蕴。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分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从内容、结构、构思方面体现出来的情、景、理相融合的特点。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并把探索宇宙、人生的哲理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中,同时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第四单元第一节苏轼《定风波》词的概述了解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一般认为,词是隋代到初盛唐时期产生的。了解词的产生与这一时期的主要音乐——燕乐的关系。1)唐宋词是一种曲牌体声乐艺术形式,其曲牌的音乐定式产生于“隋唐燕乐”。也可以说,由于“燕乐”曲子的程式化而产生了唐宋词这一艺术形式;
2)由于“唐宋词”是声乐艺术的一部分。所以其声辞配合的方式决定着词体的形式;
3)“词体”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词乐的衰亡与新兴乐种的繁盛,是其退出主流声乐艺术舞台的根本原因了解词的特点,懂得一些词的术语的含义,如词牌、宫调、阕、片、摊破、叠韵、偷声、减字等。词牌:词的格式的名称;宫调:音乐的调式;阕:乐终曰阕;摊破:与添声、添字,摊声等相同,都是对本调在音乐上添入乐句或加繁节奏。在歌辞上增多字句,从而推出新调。叠韵:是将本调再重叠一遍,即由小令叠为长调,它不改变乐津与腔调。偷声与减字:意义相同,都是对本调在音乐上节短乐句或简化节奏,在歌辞上减少字句,从而推出新调。因此,在宋词中经常两者并称。了解词的几种分类,如从分段上,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令、引、近、慢等。单调:乐曲一段成一调;双调:有上下片或前后阕,全依乐段而非歌词;三叠:即三段成一段;四叠:即四段成一段;令一般较短,调段字少,为词曲中短章的一种泛称。早期文人词多填小令。引和近一般较长,被视为中调,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多长调。了解婉约词派是词的正宗。苏轼与《定风波》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乌台诗案”,黄州流放,重点体会他的两难境地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反对导致“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在黄州的六年流放和他因为反对全盘否定新法而连遭打击体会以苏轼为代表的古代文人在仕途失意情况下思想上由儒入佛入道的转变。苏轼的思想: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意识在其身上矛盾又统一;政治上从儒家思想出发,排斥老庄为异域;同时又表现为佛、道二教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他一生虽受挫,文学创作上却没有人始终走向消极颓废。识记苏轼的字、号,籍贯,他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了解苏轼在诗、词、文等方面的成就,识记他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作家。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风气;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开宗立派人物。识记苏轼对于词的两大贡献,即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俗套,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了解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主要作家。豪放: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婉约:李清照《如梦令》秦观《鹊桥仙》、周邦彦《汴都赋》等了解《定风波》写作的背景和主题、艺术特点(语言、意境与风格、写作特点等),重点在于体会苏轼这一时期思想上的转变。背诵并默写这首词。背景:创作于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此时的苏轼已经不再像初到贬低时那样,惊魂未定,鲜与人交,整日饮酒浇愁。而是开始尝试躬耕的辛劳与收获的快乐,开始感受恬静自适的生活,常常寄情于自然山水,以求内心的平和,也参禅悟道,冷静探寻人生的道路,思索生命的真谛。主题:就途中偶遇春雨之事,即景抒情、以小见大,写出了一种人生哲理,显露了苏东坡在逆境打击之下,依旧淡定从容、洒脱豪放的胸襟气艺术特点:本首词描写的是苏轼道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表现的却是人生哲理。词人不以风雨为忧,不以晚晴为慰,大自然的风雨变化,对他说来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人生感悟,渊源于作者的禅宗悟道和旷达情怀。涉足官场多年,词人经历了人生的几番政治风雨,历经荣辱,饱经风霜。人生如果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东坡一生多遭困顿踬踣,仕途坎坷。第五单元《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明清的小说了解小说的早期形态源于神话,发展于传说,与史传混杂了解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唐传奇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以谈鬼神怪异为主的志怪小说,如干宝的《搜神记》,以记录人物逸闻琐事为主的志人小说,如刘义庆《世说新语》。唐代文人开始有意为小说,称其为“传奇”。初、盛唐是发韧期。中唐时代是创奇发展的兴盛期:白行筒《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晚唐剑侠传奇兴起:杜光庭《虬髯客传》明清小说发生、发展的背景明代小说明代小说包括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长篇小说大致分为四大类型——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怪、世情小说;短篇小说又可分为文言短篇和白话短篇。长篇小说和白话短篇小说,是在宋元时期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了解古代短篇小说三言二拍等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四大奇书和中国古代小说的几种主要类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点(一)志怪小说:代表作《搜神记》特征:1、题材的怪异性2、简略,粗陈梗概(二)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与其前后的相类作品产生根源:汉末清谈的产物特征:1、简略,偏重记言2、写实(三)唐传奇:标志着文言小说的完全成熟1、“传奇”:唐末裴铏小说集的名称北宋尹师鲁用它比拟一种文章类型:《岳阳楼记》元代,指唐人小说明胡应麟把传奇列为小说的一个类别2、艺术特征A仍有六朝小说的痕迹,题材具有怪异性B由神怪世界向现实人间转化C自觉的虚构想像3、与志怪小说相比,在艺术上的进步A完整的艺术构思B注意细节的描绘C情节曲折D语言:追求词采的华丽;文人语言与口语融合(四)宋元话本1、宋元说话的“四家数”:讲史、说经、小说、合生(声)2、说话艺术的起源:唐代寺院的俗讲和民间说唱(佛经、历史和民间故事)3、话本组成:题目入话正话篇末诗(五)长篇章回小说及其艺术体制1、产生原因:近源是宋元的说话艺术和话本的出现2、艺术体制:A分章标目B说书体的叙事方式C从世代积累到文人独创的创作方法第二节了解《水浒》的作者,了解《水浒》的成书经过和全书概貌。施耐庵成书经过:由北宋末年至元末明初(甚至明中叶),长达二三百年(或四百年)概貌:《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按120回本计,前70回讲述各个好汉上梁山,后50回主要为宋江全伙受招安为朝廷效力,以及被奸臣所害。谈谈你对《水浒传》主题的理解。主题:“官逼民反”、“逼上梁山”,反映农民一起发展规律,宣传了投降主义路线。结合以前学过的《水浒传》的章节,谈谈你的林冲性格的认识。刚烈正直、重情重义,但主要是能忍,特别能忍辱负重,因为他还有心爱的妻子在等着他,他还对平静的家庭生活抱有一线希望。如开始是他对两个公差低声下气;被两个公差暗算,烫伤了脚,也不反抗,甚至抱怨;最后鲁智深救了他,他还为两个公差说话。通过本课,分析一下鲁智深、林冲的形象塑造。鲁智深多情多义,粗中有细。反对任何清规戒律,反对任何偶像崇拜,率性任性,惊世骇俗结合课文简略讨论作品的艺术特点 (一)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富于个性特色的典型形象;但水浒显然是以故事带动全局,而不是以人物个性的发展带动全局(二)与内容相适应的艺术结构;水浒故事的发展基本上是单线式的,(三)语言富于个性化和形象化。水浒常常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来显示人物的个性第六单元1.了解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民族压迫与融合;文化的沟通;都市繁荣;思想活跃;儒生不幸的遭遇。(元代,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既是一个空前统一的王朝,又是一个充满苦难的时代;元代文学,虽然在传统诗文方面远逊于唐宋,但在戏剧文学方面,又取得了前无古人,光照后世的成就。元朝统治者,十分注重学校教育,目的在于利用儒学进行思想统治。)2.元曲包含散曲与杂剧两个部分3.了解北杂剧和南戏的基本情况(主要作家作品)元代的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这两个居中,的剧本虽然也都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但是体制又有不同。
南戏流行于东南沿海。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曲词的宫调也没有规定。南戏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歌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又可以对唱、合唱、轮唱,不似杂剧只能由一人独唱到底。
杂剧和南戏在唱腔上有明显的区别,杂剧的曲调是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包括宫廷,寺庙,民间音乐)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则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
其根源是由于地域文化特色,语言方言区别而形成的。王骥德说“南北二曲,譬如同一师承,而顿渐分教;俱为国臣,而文武异科。”王世贞则谓“北字少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曲藻》北杂剧的主要作家作品: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揭露社会问题:代表作《梧桐雨》、《汉宫秋》、《赵氏孤儿》合称为“元曲四大悲剧”写妇女生活与斗争:《救风尘》(《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喜剧)历史故事:《单刀会》(《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白朴:《梧桐雨》(描述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与《墙头马上》而《梧桐雨》表现了一种对盛衰荣枯无法预料的幻灭感马致远:《汉宫秋》,着重抒写的是国家衰败之痛,是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王昭君出塞,假借一定背景而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纪君祥:《赵氏孤儿》历史剧郑光祖:《倩女离魂》,出于唐代传奇小说《离魂记》南戏的主要作家作品:高明《琵琶记》元末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4.了解元代杂剧的基本体制结构:四折及一个或两个楔子的基本结构,有时为了适应剧情需要,突破限制。曲子:一折用一套曲,套曲俗称“套数”,至少由同一宫调中的支曲牌联合组成一个整体,通常十支左右。演剧角色可分为,末,旦,净,三类。末分为正末,小末;旦分为,贴旦,搽旦,小旦。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一个剧本由一个主要角色从头唱到尾。(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个人主张,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宾白:即台词,有散白和韵白之分,前者用当时的口语,后者是个或顺口溜式的韵文。科范:“科”,主要是演员的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题目和正名:杂剧最后二句或四句七言诗,前面的一句或两句概括内容,叫题目,后面一两句叫正名,也就是剧名砌末:舞台演出时的道具角色:旦、净、末、杂5.熟悉王实甫《西厢记》的渊源和主要内容据说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小迎十岁那年,父亲去烟粉作坊做工,举家搬迁。于是便跟随小迎的父亲一起前往。两人经常在斑竹林里逗耍,过家家,拜天地,称公道婆,并在沁园内结识了很多文人过客,如著名的文学家令狐楚,韩愈,白居易,李绛等。受其熏陶,学习诗文,15岁就以明两经擢第。小迎也长得如出水芙蓉,美丽超群,两人私定终生。元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从政,后深受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丛婚配。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寻找,却杳无音讯。小迎的聪慧美丽,清纯质朴的音容笑貌,缠绕了他一生的梦魂,于是写《会真记》以表衷情,在文中将自己化做张生,把小迎化为莺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把对小迎的感情升华到了最高点。《会真记》传到了元代,由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改编成剧本《西厢记》,张生与莺莺的爱情一直传唱至今。内容:《西厢记》描写的是张生赴京应试途中,在普救寺偶遇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但他们的爱情遭到老夫人阻挠,历经坎坷,幸得莺莺的婢女红娘从中帮助,崔张二人最终冲破封建礼教约束,毅然私合,结为夫妻;其后张生应考高中状元,两人的爱情亦得以大团圆美满结局。6.能够赏析《西厢记·草桥店梦》中的词曲:书P155—1567.能够结合课文分析莺莺与张生艺术形象,并对作品的梦境表现有所理解。人物形象:剧中莺莺是一个美丽多情、胆大心细、柔中带刚的执着追求真爱、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形象。(表里面不一,内热外冷的莺莺:封建社会里,婚姻只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不能自由恋爱,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是“不合法”的。莺莺要追求真爱,只能采取隐秘的方式,瞒过老夫人,因而必须时时处处小心谨慎,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内外不一,内心情海翻腾,但外在表现却处处与此相矛盾。)张生:志诚种——忠于爱情,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才气与勇气——追求爱情和解决危难果断、机智、大胆。傻角——软弱、忠厚、傻气。梦境的理解:书P156第七单元鲁迅《伤逝》1、粗略了解现代文学发生的一般背景和深刻变化⑴一般背景:现代文学肇始于新文化运动,但文学是其核心内容。⑵深刻变化:大致分为“三个十年”——1917-1928年,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鲁迅、郭沫若、胡适、茅盾、周作人、郁达夫、叶圣陶、冰心、许地山等)1928-1937年,是左翼思潮的背景(柔石、叶紫、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1937-1949年,是战争的文学背景(孙犁、胡风、艾青、张爱玲、钱钟书等)2、了解鲁迅的生平、小说创作概况。⑴鲁迅(1881-1936)生平: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学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⑵小说创作概况: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以古代神话故事为题材的《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2、鲁迅小说的题材、主题与艺术成就。⑴题材:农民与知识分子⑵主题:①抨击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高举反封建的大旗。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步性,总结其缺点、不彻底性,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有清醒认识。③探索国民性,暴露愚弱的国民精神萎靡及心灵麻木。④探讨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道路和命运等问题。⑤描绘农村生活,关注农民命运。⑥同情广大下层劳动妇女的命运,揭露野蛮的封建统治,开始探讨妇女解放问题。⑶艺术成就:①在叙述方式上大量采用第一人称写法。②小说的主要目的是反映社会现实或主人公的思想内涵。③采取倒叙的笔法,先把故事的结果展现给大家,然后再叙述事情的起因和经过。④用对比的方法来组织故事情节。⑤注意结构的首尾呼应。⑥在结构上或语言上及情节安排上都有简洁、凝练的特点。3、鲁迅的前后期创作的转变及原因。1924年的思想界正处于“五四退潮期”,各种保守和反动势力猖獗,新文化势力分化。鲁迅一时看不清历史发展的前景,不得不面对“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的现实,于是有了精神上的寂寞、彷徨之感。鲁迅前期的作品,主要以小说与散文为主,思想集中于审视国民的劣根性,客观描写乡土的败落,在审视之余,略有些许惆怅,哀其不平,怒其不争,甚至有着革命落潮时期知识分子的彷徨,倾向于“冷嘲”为主。鲁迅后期的作品,主要以杂文为主,思想集中于与各种不同学术观点的人论战,以及作为一个进步文学的代表者,勉励后来者奋发向上,还有揭露时政的昏聩,句里行间往往一针见血,坚决且不容质疑,批驳入木三分,倾向于“热讽”为主。4、结合鲁迅的时代背景、创作个性,理解鲁迅《伤逝》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作品分析)主题:它是鲁迅从婚恋的角度“对五四运动高潮过去之后”像涓生一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及像子君一样的妇女问题、个性解放问题的深刻思索。①要取得爱情婚姻自由,要争取个性解放的胜利,绝对不可能离开社会解放道路而单独获得。②个性解放也是以整个社会的解放为前提的,小说批判了涓生式的个性解放的自私、冷酷、局限,宣告了个性解放的破产。③以子君的经历警告中国女性:妇女没有一定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格独立,也就不能有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5、结合作品的过程和主要细节讨论涓生子君的形象,讨论其悲剧的内外两方面的根源。⑴外因:封建黑暗势力的强大,社会现实的残酷。⑵内因:男女主人公自身的缺陷。从个性方面来讲:涓生:失业后,面对生活压力,错误地把逃离子君作为出路,缺乏与困境作斗争的力量和坚毅的性格,退缩行为下面隐藏着自私、怯懦。子君:婚后停滞不前、失去远大的生活目标,实质上,子君从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房产买卖及使用权委托协议
- 二零二五版豪华别墅木地板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合作社农产品品牌建设合作协议范本
- 二零二五版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样本
- 2025版典当公司个人消费贷款合同样本
- 2025版建筑门窗安装工程创新技术与项目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电商物流管理专员劳动合同规范书
- 2025版电动滑板车二手买卖与品牌授权及售后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文化产业投资合同协议书
- 山东省成武县2026届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2025年上半年上海科学院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抖音主播直播流程
- 2025年山东兖矿化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广西柳州市柳钢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飞书项目管理
- 《牵引供电新技术》课件
- (中级)数据安全管理员(四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中(多选、判断题)
- 燃气行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 第五届应急管理普法知识竞赛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2024年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初级信息处理技术员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酒水饮料运输协议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