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湿性疾病概论与进展幻灯片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风湿性疾病概论与进展幻灯片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第一局部:西医风湿性疾病一、风湿性疾病的概念风湿性疾病〔rheumaicdisases〕是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神经等的一组疾病。第一局部:西医风湿性疾病一、风湿性疾病的概念风湿病的病因感染:如莱姆病、淋球菌性关节炎。免疫: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代谢:如痛风。内分泌:如指端肥大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退化:如骨关节炎。地理环境:大骨节病、氟中毒。肿瘤:骨瘤、多发性骨髓瘤。……等。风湿病的病因受累部位周身性或系统性:如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局部:软组织风湿病、肩周炎、腱鞘炎。受累部位
性质功能性:也可以是精神性的或功能性的。器质性:本病可以是器质性的。性质功能性:也可以是精神性的或功能性的。
风湿性疾病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疾病:是指所有风湿性疾病的总称。风湿性关节炎:是指以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热。风湿性疾病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疾病:是指所有风湿性疾病
二、风湿性疾病开展简史二、风湿性疾病开展简史古老的风湿病学
〔公元前3世纪—公元16世纪〕公元前3世纪?希波克拉底全集?中就出现了〔rheuma〕一词。“rheuma〞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流动。体液论认为:体液中〔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其中任何一种失调或流动异常都会导致疾病,如引起疼痛那么称为风湿病〕在2000年的时间里“风湿病〞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主要用说明身体的酸胀、疼痛。这是在体液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古老的风湿病学
〔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中世纪的风湿病学
〔公元16世纪—公元19世纪〕风湿病学开展到中世纪,由于解剖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的开展,体液论已不能解释临床上的一些新发现。如Leeuwenhoek(1632-1723)发现了痛风石内尿酸盐结晶的显微镜外观。1892年Garrod总结了30年各种关节病的研究后,提出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病名。1691年爱尔兰的Conner在一篇论文中提到强直性脊柱炎〔AS〕。但是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对这些疾病的认识是非常粗浅的。中世纪的风湿病学
〔公元16世纪—公元现代风湿病学
〔公元19世纪至今〕1927-1934年间Klinge在研究风湿热的发病机制时发现有全身的结缔组织病变。1942年病理学学〔KIempeper〕提出“胶原病〞的概念。他通过对系统红斑狼疮和硬皮病的研究,认为这些疾病是全身胶原系统遭受损害的结果。1954年,Ehrih提出由于风湿病变并不局限于胶原组织,因此建议更改为“结缔组织病〞这一病名曾被临床学家和根底学家广泛应用。然而结缔组织病并不能包含“风湿病〞的全部,所以当今临床医学家多主张使用风湿病〞这一名词。现代风湿病学
〔公元19世纪至今〕1927-1现代风湿病学近50年来,由于生物化学,免疫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开展,风湿病的研究领域也大为扩大和深入。类风湿因子〔1940〕、狼疮细胞〔1948〕、抗核抗体〔1950〕等自体抗体的检出、泼尼松及其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使风湿病学研究进入了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崭新阶段,因此“结缔组织病〞已不能含盖“风湿病〞的全部,所以当今临床学家多主张使用“风湿病〞这个概念。但这和古代的“风湿病〞的概念已经完全不同,不过是借用了古代的名词罢了,也不仅是“胶原〞、“结缔组织〞组织学上的概念了。现代风湿病学近50年来,由于生物化学,免疫学,免
三、风湿性疾病的分类三、风湿性疾病的分类美国风湿病学会对风湿性疾病的命名和分类(1993)摘要美国风湿病学会对风湿性疾病的命名和分类(1993)风湿性疾病的分类一、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二、与脊柱相关的关节炎三、骨关节炎四、感染所致的风湿性综合症五、伴有风湿性疾病的代谢或内分泌疾病六、肿瘤七、神经血管疾病八、骨及软骨疾病九、关节外疾病十、其它有关节表现的疾病风湿性疾病的分类一、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一〕弥漫性结缔组织病1、类风湿关节炎2、幼年类风湿关节炎3、红斑狼疮4、硬皮病5、弥漫性筋膜炎、有或无嗜酸粒细胞血症6、多肌炎7、坏死性血管炎和其他血管病8、枯燥综合症9、重叠综合征10、其他〔一〕弥漫性结缔组织病1、类风湿关节炎〔二〕与脊柱相关的关节炎1、强直性脊柱炎2、赖特〔Reiter〕综合征3、银屑病关节炎4、炎性肠病关节炎〔二〕与脊柱相关的关节炎1、强直性脊柱炎〔三〕骨关节炎1、原发2、继发〔三〕骨关节炎1、原发〔四〕感染所致风湿综合征1、直接性〔如细菌、病毒感染等〕2、反响病〔如急性风湿热〕〔四〕感染所致风湿综合征1、直接性〔如细菌、病毒感染等〕〔五〕伴有风湿性疾病的代谢或内分泌病1、结晶引起的疾病〔如痛风〕2、其他生物化学异常〔五〕伴有风湿性疾病的代谢或内分泌病1、结晶引起的疾病〔如痛〔六〕肿瘤〔七〕神经血管疾病〔如红斑性肢痛病、雷诺病〕〔八〕骨及软骨疾病〔如骨质疏松〕〔九〕关节外疾病〔十〕其他有关节表现的疾病〔六〕肿瘤四、风湿病的诊断方法〔一〕风湿性疾病的问诊〔二〕风湿性疾病的体格检查〔三〕风湿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四〕风湿性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四、风湿病的诊断方法〔一〕风湿性疾病的问诊五、风湿性疾病临床新近展多种自身抗体的检出COX2选择性抑制剂风波血浆置换的临床使用干细胞移植生物制剂的临床使用五、风湿性疾病临床新近展第二局部:中医风湿病第二局部:中医风湿病一、中医风湿病的概念中医风湿病即“痹证〞或“痹病〞。在?黄帝内经?中称为“痹〞,痹即闭塞不通之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风湿〞的病名,该书“痉湿喝病脉证治〞中说:“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名风湿〞。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为了与西医风湿类疾病相区别,在“风湿病〞前冠以“中医〞两字,称“中医风湿病〞。因为“痹〞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一种证候,故近年教课书又称为“痹病〞。一、中医风湿病的概念中医风湿病即“痹证〞或“痹病〞。在?黄帝概念一般认为痹病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暢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的疼痛、麻木、酸楚、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畸型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概念一般认为痹病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二、中医风湿病开展史中医风湿病学的形成与开展源远流长,古代医学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这些珍贵的遗产至今对中医风湿病的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有益的知识,古为今用,推动当代中医风湿病学的开展。二、中医风湿病开展史中医风湿病学的形成与开展源远流长,古代医中医风湿病史现存的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素问?〔成书大约在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就有“痹论〞专篇论述痹证,说明当时痹病就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痹论〞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分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展了系统、全面的论述。中医风湿病史现存的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素问?〔成书大在病因方面,“痹论〞认为痹证主要是人体感受风寒湿外邪所致,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同时也指出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情志变化及过度劳累对痹证的发生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如该论说“其饮食居处,为其病本也〞,“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乏竭,痹聚在肝〞等。在病因方面,“痹论〞认为痹证主要是人体感受风寒湿外邪所致,提“痹论〞认为痹证的病机主要是营卫气血运行不利和阴阳失调。如该论说:“逆其气那么病,从其气那么愈〞,又说:“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痹论〞认为痹证的病机主要是营卫气血运行不利和阴阳失调。如该
“痹论〞对痹证的分类有三种一是按病因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二是按肢体受累的部位分为“皮痹〞、“肌痹〞、“筋痹〞、“脉痹〞和“骨痹〞。三是按受累脏腑分为“心痹〞、“肺痹〞、“肝痹〞、“脾痹〞、“肾痹〞、“肠痹〞和“胞痹〞等。同时“痹论〞认为肢体痹证与脏腑痹证有密切相关,肢体痹证开展可以累及时脏腑发生脏腑痹证。?内经?对痹病的分类说明在当时已认识到痹病具有多组织、脏腑受累的特点。
“痹论〞对痹证的分类有三种一是按病因分为“行痹〞、“痛痹“痹论〞对痹病的临床表现也作了描述,如“痹在于骨那么重,在于脉那么血凝而不流,在于筋那么屈伸不利,在于肉那么不仁〞等,对脏腑痹的临床表现也分别作了描述,如“心痹者,脉不通,烦那么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那么恐〞。该描述与西医风湿病出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极相似。由此可见古人对痹证临床表现的描述是来自临床实践,也可以看到古人对临床表现观察是多么细致。“痹论〞对痹病的临床表现也作了描述,如“痹在于骨那么重,在于?黄帝内经?对痹证的论述不仅限于“痹论〞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那么养神,柔那么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大偻与现代强直性脊柱炎相似。?灵枢经?有“周痹〞篇专门论述痹证等。?黄帝内经?对痹证的论述不仅限于“痹论〞?黄帝内经?对痹证的认识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至今在病因、分类等方面仍然是以?黄帝内经?的理论为根底。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提出了:“风湿〞、“历节〞、“血痹〞、“肾著〞、“狐惑〞、“阴阳毒〞等病名,并有专篇论述,这些疾病,虽然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方面各有特点,但都属痹证的范畴。其中风湿、历节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狐惑与白塞病相似,“阴阳毒〞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似等。?黄帝内经?对痹证的认识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至今在病因、分类张仲景针对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证候提出了不同的治法和方药。如风湿病,表阳虚证,治以温经通阳以散风湿,用桂枝附子汤;里阳虚证,治以健脾行湿以逐水气,用白术附子汤;表里阳气皆虚,治以助阳温以除风湿,用甘草附子汤。治疗历节病有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治疗血痹有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肾著有甘姜苓术汤。治疗狐惑有甘草泻心汤、苦参汤、赤小豆当归散。治疗阴阳毒有升麻鳖甲汤等。张肿景对中医风湿病的奉献主要是把辨证论治的思维用于痹证的治疗,同时他所创制的方剂,至今仍是行之有效的,并被临床广泛使用。张仲景针对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证候提出了不同的治法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证候专著,该书列有“历节风候〞、“风湿痹候〞、“血痹候〞、“背偻候〞、“风湿腰痛候〞等,该书丰富了多种痹证的临床证候表现。其中“风湿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等描述与西医之硬皮病,皮肌炎相似。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证候专著,该书列唐代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该书收集了许多治疗痹证的方剂,其剂型除汤剂外,还有散剂、酒剂等。其中犀角汤治疗热毒入口、历节肿痛,说明当时对痹证的病因除风寒湿邪之外,亦可因热毒所致,这在病因学上是一个新的突破。?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独活寄生汤对后世影响较深的方剂,至今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王焘在?外台秘要?又立“白虎病〞之名,形容本病发那么“痛如虎之啮,故名白虎之病也。〞唐代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该书收集了许多治宋代王怀隐等所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在痹证的分类上明确提出“热痹〞的病名。在宋代的医籍记载的方剂中,比前人更多地使用动物药,如地龙、全蝎、蜈蚣、僵蚕、白花蛇等。宋代王怀隐等所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在痹证的分类上金元时代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四大医家对痹证的认识和治疗各具特色。如刘河间宗?黄帝内经?痹证病因风寒湿三气偏胜之说辨证治疗;张子和那么强调湿热致病谓“痹病以湿热为源〞,李东垣创羌活胜湿汤治疗风湿在表之证。朱丹溪认为痹证的病机与体质有关,谓:“肥人肢体痛,多是风湿与痰浊流注经络而痛,瘦人肢体痛是血虚。〞这种对体质与病机关系的认识,对痹证的辨证论治是非常有益的。金元时代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四明代李士材在?医宗必读?中对痹证的治疗原那么作了的概括,提出:“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脏者,养正为先。治疗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湿,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温,而气足无顽麻也。〞明代李士材在?医宗必读?中对痹证的治疗原那么作清代医家对痹证的认识又有新的开展。如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提出小儿鹤膝风的发病与先天禀赋有关,他说:小儿鹤膝风“非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禀肾气衰薄,阴寒凝聚于腰膝而不解〞。清代医家对痹证的认识又有新的开展。如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提随着温病学的开展,温病学家们对痹证的认识,亦反映出温病学的特点。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痹证“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误用辛温,立见其害,吴氏还制宣痹汤以治湿热痹证。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主张用清法治疗热痹,他说:“暑热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著于经络,内受之邪,著于脏腑,故辛解汗出,热痹不减,全以急清阳明而致小愈。〞随着温病学的开展,温病学家们对痹证的认识,亦反映出温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强调血瘀在痹证的重要病理变化,用活血祛瘀法治疗痹证,并创制了身痛逐瘀汤。王氏之说承前启后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叶天士认为痹证日久,邪入血脉,致血行痹阻,提出“久病入络〞之说,临床善用虫类药化瘀通络止痛是其特点。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强调血瘀在痹证的重要病理变化,用活血祛
三、痹病的分类三、痹病的分类〔一〕按病因病机分类1、风痹:又称行痹。感受风寒湿邪,以风邪为主引起的痹病,临床以关节肢体疼痛,痛无定处,或疼痛时发时止为特点,多见于西医的风湿热,复发性风湿病及多种风湿病的早期。2、寒痹:又称痛痹。感受风寒湿邪,以寒邪为主引起的痹病,临床以关节冷痛,遇寒加重,遇热痛减,痛处不移为特点,见于多种西医的风湿性疾病,如骨关节病。〔一〕按病因病机分类1、风痹:又称行痹。感受风寒湿邪,以风邪3、湿痹:又称着痹。感受风寒湿邪,以湿邪为主引起的痹病,临床以肢体关节肿胀,肢体沉重,麻木为其特点,多见以关节肿胀为主的风湿性疾病。4、热〔毒〕痹:感受热邪,或感受风寒湿邪,日久化热引起的痹病,临床以肢体关节红肿热痛,或伴全身发热为主要特点,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特别是疾病的活动期。3、湿痹:又称着痹。感受风寒湿邪,以湿邪为主引起的痹病,临床5、燥痹:感受燥邪,或因体内水液缺乏所引起的痹病,临床以关节肢体疼痛,伴口干口渴,唾液少,眼干少泪为其特点,多见于枯燥综合征。6、寒湿痹:具有寒痹和湿痹的临床特点。7、湿热痹:具有湿痹和热痹的临床特点。5、燥痹:感受燥邪,或因体内水液缺乏所引起的痹病,临床以关节8、瘀血痹:感受外邪,邪阻经络;或正气缺乏,推动无力,气血痹阻,血行不畅,瘀血阻滞引起的痹病,临床以关节肢体疼痛,痛处不移。或疼痛夜甚,或刺痛,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或涩为其特点,多见于痹病日久。9、痰瘀互阻痹:痰湿与瘀血互阻所引起的痹病,临床以关节肿痛日久,兼有痰湿和瘀血的其他临床表现为特点。多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中晚期。8、瘀血痹:感受外邪,邪阻经络;或正气缺乏,推动无力,气血痹10、虚痹:患者素体虚弱或痹病日久正气虚衰所致的痹病,临床以正气虚弱为主要表现,常见气血缺乏、肝肾亏虚证。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10、虚痹:患者素体虚弱或痹病日久正气虚衰所致的痹病,临床以〔二〕按病位分类1、皮痹:是以皮肤浮肿,继之皮肤变硬,萎缩,或皮肤不仁为主要病症的一种痹病,多见于西医系统性硬皮病。2、肌痹:是以肌肉疼痛,甚至肌肉萎缩,疲软无力为主要病症的一种痹病,多见于西医多发性肌炎,风湿性多肌痛,纤维织炎-纤维肌痛综合症等。3、脉痹:是指血行瘀滞,血脉闭阻引起的肢体疼痛,皮肤红斑,甚者那么溃破,或皮肤红肿,或皮色黯黑或苍白,脉搏微弱,或无脉为主要病症的一种痹病,多见于西医血管炎一类疾病,如血栓闭塞性动脉炎,雷诺氏现象等。〔二〕按病位分类1、皮痹:是以皮肤浮肿,继之皮肤变硬,萎缩,4、筋痹:是以筋脉拘急,肢节屈伸不利为主要病症的一种痹病,多见于西医的筋膜炎、神经痛等。5、骨痹:以骨关节疼痛、肿大、甚至僵直畸形为主要病症的一种痹病,多见于西医的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病等。6、心痹:指痹病累及心脏,多见于西医的风湿性疾病累及心脏,如风湿热之心脏炎等。7、肺痹:指痹病累及肺脏,多见于西医的风湿性疾病引起的肺质间纤维化等。4、筋痹:是以筋脉拘急,肢节屈伸不利为主要病症的一种痹病,多8、脾痹:指痹病累及于脾,多见于西医风湿性疾病累及消化系统,如硬皮病之食管硬化。9、肝痹:指痹病伴有睡眠易惊,腹胀胁痛,头痛等肝之疏泄失常的一种病症,多见于西医风湿性疾病引起的肝脏损害,如自身免疫性肝炎。10、肾痹:指痹证见有腰脊强直、脊背弯曲、步履困难的一种病症,多见于西医的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等。8、脾痹:指痹病累及于脾,多见于西医风湿性疾病累及消化系统,〔三〕按临床表现分类及其他1、历节:指以周身关节皆痛为特点的痹病。2、鹤膝风:指膝关节肿大,小腿肌肉萎缩,形如鹤膝之状的痹病,多见于西医类风湿性关节炎。3、漏肩风〔肩痹〕:指以肩关节疼痛为特点的痹病,多见于西医肩周炎。4、尪痹:尪痹是以关节疼痛、肿胀、晚期僵直、畸形为特征的痹病,主要是指类风湿关节炎。5、颈痹:颈痹是以颈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痹病,主要见于颈椎病。〔三〕按临床表现分类及其他1、历节:指以周身关节皆痛为特点6、痛风:中医学所说的痛风与西医所说的痛风不是一个概念,它包括了西医的痛风病。中医的痛风是指疼痛较重的一种痹病,多与血热有关。7、众痹:众痹是指肢体关节左右交替走窜疼痛,且呈发作性,有疼痛休止间隙,发作及变化迅速为特点的一类痹病。8、周痹:周痹是指肢体关节上下左右交替走窜疼痛,痛无休止间歇期为临床特点的一类痹病。9、血痹:血痹是指血虚感受风邪,临床以肢体麻木、状如风痹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痹病10:气痹:气痹是指情志失调,气血不畅引起的痹病,临床表现往往与患者的情绪有关。6、痛风:中医学所说的痛风与西医所说的痛风不是一个概念,它包四、中医治疗风湿病的进展〔一〕雷公藤制剂在风湿病中的应用雷公藤的临床广泛使用使中药治疗多种风湿病获得重大进展,但其毒副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雷公藤的临床使用,是非激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所能替代的。同类药物还有昆明山海棠〔火把花根〕。四、中医治疗风湿病的进展〔一〕雷公藤制剂在风湿病中的应用〔二〕清热解毒法在风湿病中的应用近10多年来国内许多临床专家认为有些风湿性疾病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与感受毒邪有关,在治疗上使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二〕清热解毒法在风湿病中的应用
〔三〕尪痹冲剂与益肾蠲痹丸尪痹冲剂是中日友好医院在焦树德老中医“补肾治尪汤〞的根底上研制的,焦老根据?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症的描写“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把类风湿关节炎称为“尪痹〞,并用“补肾治尪汤〞治疗。“益肾蠲痹丸〞是南通市老中医朱良春研制的,朱老认为类风湿关节炎为本虚标实之病,肾虚为其本,痰浊瘀血互结是其标,在治疗上补肾治其本,化痰祛瘀故其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朱老善用虫类药物。
〔三〕尪痹冲剂与益肾蠲痹丸尪痹冲剂是中日友好医院在焦树德〔四〕燥痹的治疗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路志正老中医认为西医的枯燥综合征应属中医的“燥痹〞。治疗上主张滋阴润燥之法。〔四〕燥痹的治疗
〔五〕王为兰老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历王为兰老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急性发作期使用清热解毒除湿汤;缓期解期余热伤阴,用养阴清热汤;阳虚余热未解,用温阳解毒汤;隐匿型,肾阳偏虚,督脉瘀滞,用右归丸加减;肾阴偏虚,督脉瘀滞,用左归丸加减;阴阳两虚,督脉瘀滞用益肾通督汤等。
〔五〕王为兰老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历王为兰老中医治疗〔六〕痹病的病因非独外感风寒湿热邪气痹证的病因非独外感风、寒、湿、热邪气所致,亦可单独因情志郁结,饮食不节,禀赋缺乏,年高肾虚等非外感因素所致。如情志失调、肝气郁结可以引起痹证。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因嗜酒,或多食辛辣,脾之运化失权,水湿不化,蕴久化热,湿热由内而生,湿热之邪流注肢体关节,那么可因起关节红肿热痛等湿热痹证,治疗需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法。〔六〕痹病的病因非独外感风寒湿热邪气痹证的病因非独外〔七〕痹病从肝论治肝在生理上有疏泄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那么气机条达舒畅,气行那么血行,血的运行就不会发生瘀滞,如?血证论?说:“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那么血脉得通〞。假设情志失调,抑郁不疏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肝气抑郁,气机不畅,那么血行受阻而发生瘀滞,表现在肢体上可出现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病症的病证。肝郁可以致痹,痹病过程中可以发生肝郁,针对疾病的病因其治疗宜从肝论治。〔七〕痹病从肝论治肝在生理上有疏泄的功能,肝的疏泄谢谢!谢谢!风湿性疾病概论与进展幻灯片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风湿性疾病概论与进展幻灯片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第一局部:西医风湿性疾病一、风湿性疾病的概念风湿性疾病〔rheumaicdisases〕是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神经等的一组疾病。第一局部:西医风湿性疾病一、风湿性疾病的概念风湿病的病因感染:如莱姆病、淋球菌性关节炎。免疫: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代谢:如痛风。内分泌:如指端肥大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退化:如骨关节炎。地理环境:大骨节病、氟中毒。肿瘤:骨瘤、多发性骨髓瘤。……等。风湿病的病因受累部位周身性或系统性:如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局部:软组织风湿病、肩周炎、腱鞘炎。受累部位
性质功能性:也可以是精神性的或功能性的。器质性:本病可以是器质性的。性质功能性:也可以是精神性的或功能性的。
风湿性疾病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疾病:是指所有风湿性疾病的总称。风湿性关节炎:是指以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热。风湿性疾病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疾病:是指所有风湿性疾病
二、风湿性疾病开展简史二、风湿性疾病开展简史古老的风湿病学
〔公元前3世纪—公元16世纪〕公元前3世纪?希波克拉底全集?中就出现了〔rheuma〕一词。“rheuma〞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流动。体液论认为:体液中〔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其中任何一种失调或流动异常都会导致疾病,如引起疼痛那么称为风湿病〕在2000年的时间里“风湿病〞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主要用说明身体的酸胀、疼痛。这是在体液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古老的风湿病学
〔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中世纪的风湿病学
〔公元16世纪—公元19世纪〕风湿病学开展到中世纪,由于解剖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的开展,体液论已不能解释临床上的一些新发现。如Leeuwenhoek(1632-1723)发现了痛风石内尿酸盐结晶的显微镜外观。1892年Garrod总结了30年各种关节病的研究后,提出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病名。1691年爱尔兰的Conner在一篇论文中提到强直性脊柱炎〔AS〕。但是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对这些疾病的认识是非常粗浅的。中世纪的风湿病学
〔公元16世纪—公元现代风湿病学
〔公元19世纪至今〕1927-1934年间Klinge在研究风湿热的发病机制时发现有全身的结缔组织病变。1942年病理学学〔KIempeper〕提出“胶原病〞的概念。他通过对系统红斑狼疮和硬皮病的研究,认为这些疾病是全身胶原系统遭受损害的结果。1954年,Ehrih提出由于风湿病变并不局限于胶原组织,因此建议更改为“结缔组织病〞这一病名曾被临床学家和根底学家广泛应用。然而结缔组织病并不能包含“风湿病〞的全部,所以当今临床医学家多主张使用风湿病〞这一名词。现代风湿病学
〔公元19世纪至今〕1927-1现代风湿病学近50年来,由于生物化学,免疫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开展,风湿病的研究领域也大为扩大和深入。类风湿因子〔1940〕、狼疮细胞〔1948〕、抗核抗体〔1950〕等自体抗体的检出、泼尼松及其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使风湿病学研究进入了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崭新阶段,因此“结缔组织病〞已不能含盖“风湿病〞的全部,所以当今临床学家多主张使用“风湿病〞这个概念。但这和古代的“风湿病〞的概念已经完全不同,不过是借用了古代的名词罢了,也不仅是“胶原〞、“结缔组织〞组织学上的概念了。现代风湿病学近50年来,由于生物化学,免疫学,免
三、风湿性疾病的分类三、风湿性疾病的分类美国风湿病学会对风湿性疾病的命名和分类(1993)摘要美国风湿病学会对风湿性疾病的命名和分类(1993)风湿性疾病的分类一、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二、与脊柱相关的关节炎三、骨关节炎四、感染所致的风湿性综合症五、伴有风湿性疾病的代谢或内分泌疾病六、肿瘤七、神经血管疾病八、骨及软骨疾病九、关节外疾病十、其它有关节表现的疾病风湿性疾病的分类一、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一〕弥漫性结缔组织病1、类风湿关节炎2、幼年类风湿关节炎3、红斑狼疮4、硬皮病5、弥漫性筋膜炎、有或无嗜酸粒细胞血症6、多肌炎7、坏死性血管炎和其他血管病8、枯燥综合症9、重叠综合征10、其他〔一〕弥漫性结缔组织病1、类风湿关节炎〔二〕与脊柱相关的关节炎1、强直性脊柱炎2、赖特〔Reiter〕综合征3、银屑病关节炎4、炎性肠病关节炎〔二〕与脊柱相关的关节炎1、强直性脊柱炎〔三〕骨关节炎1、原发2、继发〔三〕骨关节炎1、原发〔四〕感染所致风湿综合征1、直接性〔如细菌、病毒感染等〕2、反响病〔如急性风湿热〕〔四〕感染所致风湿综合征1、直接性〔如细菌、病毒感染等〕〔五〕伴有风湿性疾病的代谢或内分泌病1、结晶引起的疾病〔如痛风〕2、其他生物化学异常〔五〕伴有风湿性疾病的代谢或内分泌病1、结晶引起的疾病〔如痛〔六〕肿瘤〔七〕神经血管疾病〔如红斑性肢痛病、雷诺病〕〔八〕骨及软骨疾病〔如骨质疏松〕〔九〕关节外疾病〔十〕其他有关节表现的疾病〔六〕肿瘤四、风湿病的诊断方法〔一〕风湿性疾病的问诊〔二〕风湿性疾病的体格检查〔三〕风湿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四〕风湿性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四、风湿病的诊断方法〔一〕风湿性疾病的问诊五、风湿性疾病临床新近展多种自身抗体的检出COX2选择性抑制剂风波血浆置换的临床使用干细胞移植生物制剂的临床使用五、风湿性疾病临床新近展第二局部:中医风湿病第二局部:中医风湿病一、中医风湿病的概念中医风湿病即“痹证〞或“痹病〞。在?黄帝内经?中称为“痹〞,痹即闭塞不通之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风湿〞的病名,该书“痉湿喝病脉证治〞中说:“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名风湿〞。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为了与西医风湿类疾病相区别,在“风湿病〞前冠以“中医〞两字,称“中医风湿病〞。因为“痹〞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一种证候,故近年教课书又称为“痹病〞。一、中医风湿病的概念中医风湿病即“痹证〞或“痹病〞。在?黄帝概念一般认为痹病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暢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的疼痛、麻木、酸楚、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畸型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概念一般认为痹病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二、中医风湿病开展史中医风湿病学的形成与开展源远流长,古代医学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这些珍贵的遗产至今对中医风湿病的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有益的知识,古为今用,推动当代中医风湿病学的开展。二、中医风湿病开展史中医风湿病学的形成与开展源远流长,古代医中医风湿病史现存的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素问?〔成书大约在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就有“痹论〞专篇论述痹证,说明当时痹病就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痹论〞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分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展了系统、全面的论述。中医风湿病史现存的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素问?〔成书大在病因方面,“痹论〞认为痹证主要是人体感受风寒湿外邪所致,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同时也指出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情志变化及过度劳累对痹证的发生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如该论说“其饮食居处,为其病本也〞,“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乏竭,痹聚在肝〞等。在病因方面,“痹论〞认为痹证主要是人体感受风寒湿外邪所致,提“痹论〞认为痹证的病机主要是营卫气血运行不利和阴阳失调。如该论说:“逆其气那么病,从其气那么愈〞,又说:“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痹论〞认为痹证的病机主要是营卫气血运行不利和阴阳失调。如该
“痹论〞对痹证的分类有三种一是按病因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二是按肢体受累的部位分为“皮痹〞、“肌痹〞、“筋痹〞、“脉痹〞和“骨痹〞。三是按受累脏腑分为“心痹〞、“肺痹〞、“肝痹〞、“脾痹〞、“肾痹〞、“肠痹〞和“胞痹〞等。同时“痹论〞认为肢体痹证与脏腑痹证有密切相关,肢体痹证开展可以累及时脏腑发生脏腑痹证。?内经?对痹病的分类说明在当时已认识到痹病具有多组织、脏腑受累的特点。
“痹论〞对痹证的分类有三种一是按病因分为“行痹〞、“痛痹“痹论〞对痹病的临床表现也作了描述,如“痹在于骨那么重,在于脉那么血凝而不流,在于筋那么屈伸不利,在于肉那么不仁〞等,对脏腑痹的临床表现也分别作了描述,如“心痹者,脉不通,烦那么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那么恐〞。该描述与西医风湿病出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极相似。由此可见古人对痹证临床表现的描述是来自临床实践,也可以看到古人对临床表现观察是多么细致。“痹论〞对痹病的临床表现也作了描述,如“痹在于骨那么重,在于?黄帝内经?对痹证的论述不仅限于“痹论〞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那么养神,柔那么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大偻与现代强直性脊柱炎相似。?灵枢经?有“周痹〞篇专门论述痹证等。?黄帝内经?对痹证的论述不仅限于“痹论〞?黄帝内经?对痹证的认识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至今在病因、分类等方面仍然是以?黄帝内经?的理论为根底。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提出了:“风湿〞、“历节〞、“血痹〞、“肾著〞、“狐惑〞、“阴阳毒〞等病名,并有专篇论述,这些疾病,虽然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方面各有特点,但都属痹证的范畴。其中风湿、历节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狐惑与白塞病相似,“阴阳毒〞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似等。?黄帝内经?对痹证的认识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至今在病因、分类张仲景针对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证候提出了不同的治法和方药。如风湿病,表阳虚证,治以温经通阳以散风湿,用桂枝附子汤;里阳虚证,治以健脾行湿以逐水气,用白术附子汤;表里阳气皆虚,治以助阳温以除风湿,用甘草附子汤。治疗历节病有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治疗血痹有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肾著有甘姜苓术汤。治疗狐惑有甘草泻心汤、苦参汤、赤小豆当归散。治疗阴阳毒有升麻鳖甲汤等。张肿景对中医风湿病的奉献主要是把辨证论治的思维用于痹证的治疗,同时他所创制的方剂,至今仍是行之有效的,并被临床广泛使用。张仲景针对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证候提出了不同的治法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证候专著,该书列有“历节风候〞、“风湿痹候〞、“血痹候〞、“背偻候〞、“风湿腰痛候〞等,该书丰富了多种痹证的临床证候表现。其中“风湿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等描述与西医之硬皮病,皮肌炎相似。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证候专著,该书列唐代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该书收集了许多治疗痹证的方剂,其剂型除汤剂外,还有散剂、酒剂等。其中犀角汤治疗热毒入口、历节肿痛,说明当时对痹证的病因除风寒湿邪之外,亦可因热毒所致,这在病因学上是一个新的突破。?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独活寄生汤对后世影响较深的方剂,至今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王焘在?外台秘要?又立“白虎病〞之名,形容本病发那么“痛如虎之啮,故名白虎之病也。〞唐代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该书收集了许多治宋代王怀隐等所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在痹证的分类上明确提出“热痹〞的病名。在宋代的医籍记载的方剂中,比前人更多地使用动物药,如地龙、全蝎、蜈蚣、僵蚕、白花蛇等。宋代王怀隐等所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在痹证的分类上金元时代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四大医家对痹证的认识和治疗各具特色。如刘河间宗?黄帝内经?痹证病因风寒湿三气偏胜之说辨证治疗;张子和那么强调湿热致病谓“痹病以湿热为源〞,李东垣创羌活胜湿汤治疗风湿在表之证。朱丹溪认为痹证的病机与体质有关,谓:“肥人肢体痛,多是风湿与痰浊流注经络而痛,瘦人肢体痛是血虚。〞这种对体质与病机关系的认识,对痹证的辨证论治是非常有益的。金元时代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四明代李士材在?医宗必读?中对痹证的治疗原那么作了的概括,提出:“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脏者,养正为先。治疗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湿,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温,而气足无顽麻也。〞明代李士材在?医宗必读?中对痹证的治疗原那么作清代医家对痹证的认识又有新的开展。如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提出小儿鹤膝风的发病与先天禀赋有关,他说:小儿鹤膝风“非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禀肾气衰薄,阴寒凝聚于腰膝而不解〞。清代医家对痹证的认识又有新的开展。如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提随着温病学的开展,温病学家们对痹证的认识,亦反映出温病学的特点。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痹证“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误用辛温,立见其害,吴氏还制宣痹汤以治湿热痹证。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主张用清法治疗热痹,他说:“暑热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著于经络,内受之邪,著于脏腑,故辛解汗出,热痹不减,全以急清阳明而致小愈。〞随着温病学的开展,温病学家们对痹证的认识,亦反映出温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强调血瘀在痹证的重要病理变化,用活血祛瘀法治疗痹证,并创制了身痛逐瘀汤。王氏之说承前启后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叶天士认为痹证日久,邪入血脉,致血行痹阻,提出“久病入络〞之说,临床善用虫类药化瘀通络止痛是其特点。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强调血瘀在痹证的重要病理变化,用活血祛
三、痹病的分类三、痹病的分类〔一〕按病因病机分类1、风痹:又称行痹。感受风寒湿邪,以风邪为主引起的痹病,临床以关节肢体疼痛,痛无定处,或疼痛时发时止为特点,多见于西医的风湿热,复发性风湿病及多种风湿病的早期。2、寒痹:又称痛痹。感受风寒湿邪,以寒邪为主引起的痹病,临床以关节冷痛,遇寒加重,遇热痛减,痛处不移为特点,见于多种西医的风湿性疾病,如骨关节病。〔一〕按病因病机分类1、风痹:又称行痹。感受风寒湿邪,以风邪3、湿痹:又称着痹。感受风寒湿邪,以湿邪为主引起的痹病,临床以肢体关节肿胀,肢体沉重,麻木为其特点,多见以关节肿胀为主的风湿性疾病。4、热〔毒〕痹:感受热邪,或感受风寒湿邪,日久化热引起的痹病,临床以肢体关节红肿热痛,或伴全身发热为主要特点,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特别是疾病的活动期。3、湿痹:又称着痹。感受风寒湿邪,以湿邪为主引起的痹病,临床5、燥痹:感受燥邪,或因体内水液缺乏所引起的痹病,临床以关节肢体疼痛,伴口干口渴,唾液少,眼干少泪为其特点,多见于枯燥综合征。6、寒湿痹:具有寒痹和湿痹的临床特点。7、湿热痹:具有湿痹和热痹的临床特点。5、燥痹:感受燥邪,或因体内水液缺乏所引起的痹病,临床以关节8、瘀血痹:感受外邪,邪阻经络;或正气缺乏,推动无力,气血痹阻,血行不畅,瘀血阻滞引起的痹病,临床以关节肢体疼痛,痛处不移。或疼痛夜甚,或刺痛,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或涩为其特点,多见于痹病日久。9、痰瘀互阻痹:痰湿与瘀血互阻所引起的痹病,临床以关节肿痛日久,兼有痰湿和瘀血的其他临床表现为特点。多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中晚期。8、瘀血痹:感受外邪,邪阻经络;或正气缺乏,推动无力,气血痹10、虚痹:患者素体虚弱或痹病日久正气虚衰所致的痹病,临床以正气虚弱为主要表现,常见气血缺乏、肝肾亏虚证。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10、虚痹:患者素体虚弱或痹病日久正气虚衰所致的痹病,临床以〔二〕按病位分类1、皮痹:是以皮肤浮肿,继之皮肤变硬,萎缩,或皮肤不仁为主要病症的一种痹病,多见于西医系统性硬皮病。2、肌痹:是以肌肉疼痛,甚至肌肉萎缩,疲软无力为主要病症的一种痹病,多见于西医多发性肌炎,风湿性多肌痛,纤维织炎-纤维肌痛综合症等。3、脉痹:是指血行瘀滞,血脉闭阻引起的肢体疼痛,皮肤红斑,甚者那么溃破,或皮肤红肿,或皮色黯黑或苍白,脉搏微弱,或无脉为主要病症的一种痹病,多见于西医血管炎一类疾病,如血栓闭塞性动脉炎,雷诺氏现象等。〔二〕按病位分类1、皮痹:是以皮肤浮肿,继之皮肤变硬,萎缩,4、筋痹:是以筋脉拘急,肢节屈伸不利为主要病症的一种痹病,多见于西医的筋膜炎、神经痛等。5、骨痹:以骨关节疼痛、肿大、甚至僵直畸形为主要病症的一种痹病,多见于西医的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病等。6、心痹:指痹病累及心脏,多见于西医的风湿性疾病累及心脏,如风湿热之心脏炎等。7、肺痹:指痹病累及肺脏,多见于西医的风湿性疾病引起的肺质间纤维化等。4、筋痹:是以筋脉拘急,肢节屈伸不利为主要病症的一种痹病,多8、脾痹:指痹病累及于脾,多见于西医风湿性疾病累及消化系统,如硬皮病之食管硬化。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运输合同承诺书模板二零二五年
- 从市场到实践如何用好区块链技术进行品牌营销
- 2025至2030中国酸辣粉产业销售渠道及营销创新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行业发展现状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幼儿园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模板范文(30篇)
- 九年级英语备课组第二学期工作总结(6篇)
- 初三英语教学个人工作总结范文(29篇)
- 2025至2031年中国多媒体IC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区块链在办公设备供应链的效率提升实践
- 北美金融科技市场创新科技驱动的商业变革
- GB/T 9661-1988机场周围飞机噪声测量方法
- GB 29541-2013热泵热水机(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FZ/T 07019-2021针织印染面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重症医学科各项规章制度汇编
- 社会组织培训概述课件
- 春节作文优秀课件
- 三角函数的应用论文Word版
- 农业创业风险控制与防范培训课件
- 生物制造国内外状况课件
- 幼儿园大班数学口算练习题可打印
- 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和质量控制课件(PPT 55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