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问答题剖析_第1页
中建史问答题剖析_第2页
中建史问答题剖析_第3页
中建史问答题剖析_第4页
中建史问答题剖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史必背★-PAGE24-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特征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取材方便,易于加工,富有自然天趣和人情味。保持构架制原则,以柱、梁屋架等组成的结构骨架与墙体等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内部空间可自由分隔,门窗设置不受限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创造斗拱这一独特的结构形式采用模数制的方法,各种构架可标准化批量制作并进行现场拼装,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并有助于各种工作之间的整体协调。有较好的整体结构性能,抗震效果良好。单体建筑标准化,其外观均由阶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屋顶形式为显示建筑特点的重要标志,因此形成外部轮廓特征明显,迥异于其他建筑体系的特质。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布局原则是内向含蓄的,多层次的,力求均衡对称。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木构建筑体系也存在一些缺点,如破坏生态环境,不易形成大跨度空间,耐久性、防腐性、防潮性较差,且易于失火。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来看,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基址的选择,甚至出现了风水术,讲求与环境的和谐,采用因地制宜的手法来营造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强调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淡于宗教而浓于伦理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国古建筑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具有“亲地”和“恋天”的倾向,建筑不同于西方的石构建筑体系,不盲目追求高峻而遵循“百尺为形”的人性化尺度,以“和”为美而非以“崇高”为美。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和“实用理性”精神,一般性建筑不求万世永存但求满足现世需要,以木构为主流的建筑传统可以反映这种文化心理,而陵墓、佛塔等一些有永恒含义的建筑则用砖石建造。对“精神居住”的关注基于“物质空间“,物质空间是有限的,而其所表达的文化意境是无限的,后者正是中国古代建筑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注重建筑群体的“整体协调“,单体建筑的”个性表达“服从前者”。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特征它们都是显示建筑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装饰的式样、色彩、质地、题材都服从于建筑的社会功能。它们大多数都有实用价值,并与结构紧密结合,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物。油饰彩画可保护木材。它们大部分都趋于规格化、定型化,通过搭配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它们的艺术风格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区性和民族性,唐代浑放开朗,宋代流畅活泼,明清严谨典丽。北方朴实,彩画砖雕成就高,南方丰富,砖木石雕成就高。各个民族也在各个方面具有不同的艺术成就。汉代建筑艺术成就汉代是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高潮,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到汉代已基本确立,木构架体系,院落式布局等特点已基本定型。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多层木架建筑已较普遍,木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进步,但还没有解决大空间建筑的技术问题。作为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拱形式虽不统一,但在汉代已普遍使用。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之一的屋顶,形式也多样起来,当时以悬山顶和庑殿顶为最普通,歇山和囤顶也已应用。在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西汉时除了空心条砖,还创造了楔形砖和有榫卯的企口砖。墓室中出现了砖砌筒拱、砖穹窿顶。筒拱顶有纵联砌法与并联砌法两种。石建筑主要是石墓和石祠,石墓有崖墓、石拱券墓和石梁板墓。墓穴上出现了石阙、石兽及石墓表等石建筑。唐代建筑艺术成就:宏大严整的城市规划,其都城长安是构图最为严整的里坊制城市典范。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唐代宫殿、陵墓等建筑群体的布局突破了汉代重要礼制建筑纵横对称的形式,更加强调纵轴方向的空间序列,这些特点对后世直至明清的建筑群体布局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大明宫麟德殿面积相当于明清故宫太和殿的3倍。当时木架结构——特别是斗拱部分,构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设计施工水平提高。都料: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砖石佛塔增多。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唐塔全是砖石塔。唐塔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楼阁式砖塔系由楼阁式木塔演变而来,可供登临远眺,又较耐久,如西安大雁塔;密檐塔平面多作方形,外轮廓柔和,多用叠涩法砌筑,如西安小雁塔;单层塔多作为僧人墓塔,规模小,数量多,如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色彩明快端庄,琉璃瓦件增多。宋代建筑艺术成就: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取消了里坊制度和夜禁,取而代之的是开放的街巷制,形成商业城市的面貌。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北宋,在政府颁布的建筑预算定额——《营造法式》中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即将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成八等,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都是可以操作的实际经验总结,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使后人得以全面了解宋代官式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状况。著书人是将作李诫。《营造法式》是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这本书不仅对北宋末年京城的宫廷建筑有直接影响,南宋时还影响江南一带,以后历朝的木架建筑都沿用相当于以“材”为模数的办法,直至清代。建筑群体空间组合方面,进一步发展了隋唐以来强调纵深轴线的做法,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一些单体建筑的体量及屋顶组合复杂,显示了极高的建筑技艺。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木架部分采用各种华丽的彩画,室内已主要采用木装修,《营造法式》列出的42种小木作制品充分说明宋代木装修的发达与成熟。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仍是佛塔,其次是桥梁。园林兴盛,建造了大量宫殿园林,“艮岳”更是皇家园林的经典之作。元代建筑艺术成就:元代在建筑上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大都城的兴建,其规划设计人又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达尔,城市水系的设计者为郭守敬。元代的木构建筑趋于简化,用料加工都比较粗放,斗拱缩小,柱与梁多直接联络,常用彻上露明造及减柱法。宗教建筑异常兴盛,代表者如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其正殿用减柱法)和永济永乐宫(其壁画为元代艺术的典范),藏传佛教建筑兴起,如北京西得妙应寺白塔,位于元大都的一座喇嘛塔,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的。此外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元代在城市中突出了钟鼓楼的地位,多将其置于市中心或城市的中轴线上,许多小城市则建“市楼”作为商业中心的标志。明代建筑艺术成就:明代的北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集大成者,宫城紫禁城更是院落式建筑群得最高典范。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明以后普遍采用砖墙,由于明代大量应用空斗墙,从而节省了用砖量,推动了砖墙的普及,砖墙的普及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明代砖的质量和加工的技术都有提高。出现了砖砌的长城,无梁殿。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如山西大同九龙壁。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官僚地主私园发达。出现了《园冶》这样的造园专著。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彩画以旋子彩画为主要类型。著名的工匠有徐皋和祥,出现了《鲁班营造正式》的木工行业术书。明代还增加了金刚宝座塔这一新的佛塔类型,典型者如北京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清代建筑艺术成就:园林达到了极盛期,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十分兴盛,其影响远及欧洲。藏传佛教建筑兴盛,顺治二年开始建造的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既是达赖喇嘛的宫殿,又是一所巨大的佛寺。出现了汉、藏建筑式样相结合的新型建筑,如承德“外八庙”。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清朝官式建筑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定型化,出现了官方规范《工程做法》,列举了27中单体建筑的大木做法,并对一些做法、用工、用料做了规定。改宋代的“材”、“栔”模数系统为“斗口”模数系统,出现了“样式雷”等建筑世家。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采用了水湿压弯法,对接与包欀法等。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四个阶段: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城市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期,产生了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开创了布局规划严整、功能分区明确地里坊制城市格局。开放式街市期。相当于宋代以后,形成开放式的城市格局。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四个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在瓦没有发明之前,既是最隆重的家庙、宫室,也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夏商两代宫室处于“茅茨土阶”时期。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春秋战国时瓦广泛用于宫殿,与此同时,各诸侯国竞相建造高台宫室,加上春秋战国时的建筑色彩已很富丽,配以灰色的筒瓦屋面,使宫殿建筑彻底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秦统一中国后,在咸阳建造了规模空前的宫殿,各宫之间布置有池沼、宫殿、树木等,格局自由,富有园林气息。4)纵向布置“三朝”阶段,隋之后各宫城基本纵向布列“三朝”。12、汉、唐、明三代宫室发展趋势:1)规模渐少。汉长安长乐、未央两宫占地分别为6.6及4.6平方公里;唐长安大明宫为3.3平方公里;明北京紫禁城仅0.73平方公里。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汉未央宫、唐大明宫台殿池沼富有园林气氛。13、北京天坛建筑艺术成就:1)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位于北京正阳门外东侧。2)天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南有圜丘、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30米宽的甬道相连接。3)天坛在设计意匠上主要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具体表现在“形、色、数”的象征。“形”的象征:天坛基址平面接近正方形,但两重墙北端的角均做成圆弧形,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坛建筑群中主要建筑物,如圜丘、祈年殿及皇穹宇等,平面皆为圆形,屋顶形式为圆攒尖,这些都是以平面和空间造型来象征“天”的意向。“色”的象征:明代大享殿三重檐攒尖顶的上、中、下檐分别用青、黄、绿色琉璃以象征天、地与万物。清代重建三檐均用青色琉璃,只取其象征“天”的意象。再如皇穹宇也为青色琉璃攒尖顶,有同样的喻意。“数”的象征:天坛主要建筑中圜丘与祈年殿是主体。圜丘坛设计在采用数字上均符合“阳数”,中国以奇数为阳数又称“天数”,其中九为“极阳数”。祈年殿为三重台三重檐金色宝顶青琉璃瓦攒尖圆殿,十二根檐柱承下檐,十二根金柱承中檐,四根龙井住承上檐,结构布置合理。它的造型有层层收进的台阶、层层收进的屋檐、攒尖顶构成的外观给人一种强烈向上与天相接的感觉。它室内空间高,彩画绚丽。4)天坛除运用象征手法外还有如下艺术特色和建筑成就:成功的选址:天坛位于北京南郊,这既符合古制,又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建筑群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由于全区遍植柏树,为建筑群提供了肃穆静谧的气氛。轴线法则的灵活变通:由于天坛南临外城墙,又位于北京城中轴线之右,故入口设在西侧。圜丘、皇穹宇及祈年殿这一组成轴线的建筑位于天坛总平面的轴线的东侧,而在西面入口附近设置了神乐署、斋宫,与圜丘、祈年殿形成三角构图。建筑群之间的尺度控制:天坛建筑密度很低,建筑之间距离较远,又被大片松柏所隔离,视线无法通达,只以甬道相连接,增加了建筑的神秘感。建筑尺度:天坛并没有超大的建筑尺度,但由于祈年门欲扬先抑手法、三层台基的烘托以及层层减收的三重檐圆攒尖顶的视错觉,使祈年殿获得了气势恢宏的尺度感和视觉效果。14、明十三陵建筑艺术成就:1)整体环境:陵区北东西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沿山麓散布。环抱的地形造成内敛的完整环境,整个陵区结合自然地形,各陵彼此呼应,称为气象恢宏而肃穆的整体。2)诸陵方位:诸陵各对山脉主峰,建筑轴线虽自然环境而生成,布置灵活生动。3)基本格局:十三陵的陵寝建筑由共用的神道前导和陵宫建筑两部分组成。神道长千米,设石牌坊、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象生及龙凤门等。神道渲染出陵墓建筑群威严神圣的建筑意境,增强了总体布局的空间层次。4)注重整体景观效果:如神道距体量小的山峦稍近而距大者稍远,是山峦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5)纵轴形制:取消唐宋推行的下宫制度,扩大祭殿(祾恩殿)规模,形成前后三进院落的纵轴型制。6)宝城宝顶及方城明楼制度:陵体改方为圆,称为宝顶,周围用砖砌墙,称为宝城,宝城前面修筑高大宏伟的方城明楼。7)上下宫合而为一:方城明楼前设石五供,象征祭祀用物,而祭祀集中于下宫,上下宫合而为一。8)长陵:为十三陵中最宏伟一处。祾恩殿为最高等级殿宇——九间重檐庑殿,其面积稍逊于故宫太和殿而正面面阔超越之。9)地宫:由前中后和左右5个厅组成,地面是“金砖”铺地。15、土楼特色:1)以祠堂为中心,是客家聚族而居的必需内容,供奉祖先的中堂位于建筑中央。2)中轴对称3)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其技术有如下特征:出于防卫需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地处南方,注意防晒,檐口伸出较远。在建筑内部利用活动屏风,有利空气流通。外环楼层开箭窗,外小内大。选址注重风水。16、北京四合院特色:1)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以常见的三进院为例。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厅、客房;大门由于风水信仰多设在东南角,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门房或男仆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院内设厕所。前院属对外接待区。2)内院是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外院和内院之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正院正北是正房,是全宅地位和规模最大者,为长辈起居处;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为晚辈起居处;正房两侧较为低矮的房屋叫做耳房,由耳房、厢房山墙所组成的窄小空间称为“露地”,常作杂物院使用,也有于此处布置假山、花木的;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为抄手游廊,雨雪天可方便行走。3)后院的后罩房居宅院的最北部,布置厨、贮藏、仆役住房等。后院是家庭服务区。4)这种住宅的布局特点是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住宅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同时注意对内的生态环境、绿化和风水的制约。其构成要素为正房(坐北朝南,家长居住),以硬山居多;东西厢房(第二代居),倒座(会客、书房),大门,耳房,后罩房(小姐居)和抄手游廊。17、中国佛塔类型1)楼阁式塔是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的,它出现较早,数量最多,是我国佛塔中的主流。南北朝至唐宋是我国楼阁式塔的盛期。塔的平面,唐以前都是方形,五代起八角渐多,六角形较少。早期楼阁式木塔和仿木的砖石塔之用一层塔壁结构,刚度欠强,后来改用双层塔壁(木塔实例以辽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早,砖塔以五代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为先)。材料的使用也由全部用木材,逐渐过渡到砖木混合和全部用砖石。[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楼阁式木塔。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2层砖石基上,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高9层(外观5层,暗层4层),共67米。底层内外二圈柱,即金厢斗底槽,包砌在土坯墙内,檐柱外设有回廊,即副阶周匝。各楼层间有斜撑,从而改善塔的刚性。上层檐柱较下层檐柱内收半柱径,其交接方式为缠柱造。2)密檐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5——15层(一般为7——13层,用单数),大多不供登临眺览,意义与楼阁式塔不同。有的虽可眺览,但因密檐窗小,又不能外出,故观览效果远不如楼阁式塔,建塔材料一般用砖石。隋唐多用正方形,辽金多为八角形。[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塔平面为12边形,我国塔中的孤例。建有密檐15层,高40米。塔最下为低平台基,塔身分为二段,下层塔身平素,上层塔身密檐出挑都用叠涩,未用斗拱,塔身外轮廓有缓和收分,呈略凸之曲线。3)单层塔大多用作墓塔母乳北齐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唐代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如隋代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塔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多种。4)喇嘛塔分布地区以西藏、内蒙一带为多。多作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也有以塔门形式出现的,内地喇嘛塔始建于元代。[北京妙应寺白塔]建于元,是尼泊尔工匠阿尼哥的作品。须弥座2层,座上水平线脚数条,承以塔肚子、塔脖子、十三天与金属宝盖。5)金刚宝座塔是在高台上建塔5座(中央一座较高大,四隅各有一较低),仅见于明清二代,位数很少。台上塔的式样,或为密檐塔或为喇嘛塔。[北京正觉寺塔]建于明,是金刚宝座塔的最典型实例。高台上5座密檐方塔。台上中央密檐塔较高,四角的较小。傣族佛塔建于云南傣族地区,外观较细高而秀逸,极富当地民族风格。[云南景洪曼飞龙塔]为我国云南傣族小乘佛教极具代表性之佛塔。它由大小佛塔9座组成,形体高大之主位于中央,其余小塔分置八隅。建筑各部装饰均采用具有浓厚当地民族传统形式。18、我国传统园林帝王苑囿和私家园林特点:1)皇家园林(帝王苑囿):大多利用自然山水加以改造而成,一般占地很大,气派宏伟,包罗万象。在有山有水的园林布局中,非常注重建筑在园林中的控制作用和主体作用。如颐和园的佛香阁,是全园的制高点。皇家园林中许多造景皆模仿江南山水,吸取江南园林的特点。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是模仿无锡寄畅园,昆明湖上西堤六桥模仿杭州西湖苏堤六桥。此外皇家园林多具有特色的群体组合,皇家园林多形成复合式景观,如颐和园的昆明湖和万寿山的天然山水园。2)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并与住宅相连,占地甚少。在园景处理上,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巧妙地组成千变万化的景区和游览路线。如无锡寄畅园,其造园有虚有实,步移景异,主次分明,其趣无穷。巧于因借是私家园林的特点,利用借景手法造成空间渗透。如无锡寄畅园借景于惠山、锡山。3)在皇家园林中也运用我国传统的叠石手法,一般在一些园中之园使用若干石山。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而在大范围内主要还是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洞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与真山相结合的办法,这点与私家园林不同。花木配植也因园林规模大而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不同于私家园林的以单株欣赏为主。19、《营造法式》、《洛阳伽蓝记》《园冶》三部著作的作者,成书朝代和基本内容。1)《营造法式》,著书人是将作监李诫,成书于宋代,为政府颁布的建筑预算定额。书中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即将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成八等,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都是可以操作的实际经验总结,并附有大量精致图样,使后人得以全面了解宋代官式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状况。《营造法式》是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这本书不仅对北宋末年京城的宫廷建筑有直接影响,南宋时还影响江南一带,以后历朝的木架建筑都沿用相当于以“材”为模数的办法,直至清代。2)《洛阳伽蓝记》,著书人杨衔之,成书于北魏,属纪实性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洛阳成、北魏最大佛寺洛阳的永宁寺、佛教传入初期“舍宅为寺”的建筑文化现象等的情况。3)《园冶》,著书人是计成,成书于明代,共三卷,卷一的“兴造论”和“园说”是全书的立论所在。《园冶》的精髓可归纳为“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两句话,“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说明我国传统造园原则和手段。

绘图并注出其建造朝代、建造地点和结构、外形特征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河北赵州安济桥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09、11……7开间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7开间天津极限独乐寺观音阁★08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山西洪洞广胜寺下寺大殿★…………7开间山西永济永乐宫三清殿★07、10北京妙应寺白塔明十三陵西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庙大红台北京紫禁城中轴线北京午门北京故宫太和殿★……11开间北京天坛北京四合院福建圆形土楼简答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特征《营造法式》《洛阳伽蓝记》《园冶》基本内容、成书年代、作者姓名及对后代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总体布局的特点唐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的特点,试比较两城市的异同明十三陵总体布局和建筑设计等方面的特点中国佛塔类型,分别举一例说明其特点我国传统园林中帝王苑囿和私家园林搁置特点,各举一例我国宋代、清代屋面曲线确定办法(宋称举折,清称举架)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我国木构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连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间,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以柱承檩: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连气力啊。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山面抗风性能好,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而抬梁式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消耗木材较多,所以适合于宫殿、庙宇等建筑。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拱犹如密布的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庭院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四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房屋(“门屋”或“倒座”),称为“四合院”。罗盘:古代风水操作工具,也是宋代以前的一种定向工具。中国古代的工官制度变化:周至汉,司空。汉代以后,代之以将作(秦至西汉将作少府和汉以后将作大匠)。唐宋则称为将作监。隋代设立工部。明清两朝在工部设营造司,清代康熙后内务府另设工部,后改称营造司,管行宫和苑囿的建设。司空:汉代之前国家的最高工官,是城市建设、建筑营造的掌管者。第二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原始社会建筑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岩洞,这种住所还不是真正意义的建筑,因为它并非人工构筑的产物。当先民们有意义地营造洞穴的时候,便是建筑真正的起源。穴居的平面形式以圆形或方形圆角为多,空间形式有竖穴、石壁横穴(类似于后来的靠崖窑)、地坑式窖穴,称为“全地穴式”穴居,后来发展为“半地穴式”,进而演化为原始地面房屋,稍后于穴居的是巢居,巢居用于地势低洼地带(南方地区较适宜),穴居用于地势高亢地带(北方地区较适宜)。《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这位营窟”。干阑式建筑典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木骨泥墙房屋单体典例:西安半坡村F22遗址(作图),聚落遗址典例: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仰韶文化和父系氏族社会的龙山文化。北方地区仰韶文化时期的建筑木构架之间以绑扎法相连接,木构架与墙体结构分工明确,地面墙面多采用烧烤陶化处理,甚至出现了白灰抹面,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采用夯土地基,室内地面上开始广泛使用白灰面层,墙体土坯砖或木骨泥墙,在山西陶寺村遗址的白灰墙面上有刻画的图案,这是我国已知的最古老的居室装饰。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奴隶社会建筑【夏】在奴隶社会,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夯土墙与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构造方法。夏朝代表性的宫殿遗址有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即夏末都城——斟鄩,有建筑遗址数十座,其中一号宫殿规模最大,夯土台基108mX100m,殿堂柱列整齐,开间统一,檐柱两侧有永定柱遗迹,四周为封闭的廊院,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商】商代著名城址有郑州商城、尸沟乡城址、湖北盘龙城遗址及后期的殷都遗址。其中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城池,全城都是夯土版筑的形式筑城的。尸沟乡城址出现宫城、内城、外城的格局,宫殿区内的主殿是迄今所知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采用“前朝后寝”格局的宫殿建筑。【周】西周有代表性建筑遗址是陕西歧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形制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二进院落,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大门前有影壁。另外一个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湖北蕲春的干阑式建筑。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出现了半瓦当,此外还出现了铺地方砖和三合土(白灰+砂+黄泥)墙体抹面。【春秋】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该时期宫殿建筑的特点是“高台榭,美宫室”。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了用砖的历史。(墙体用砖)建筑装饰及色彩有极大的进步,《论语》“山节藻棁”: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传》“丹楹刻斛”:红柱刻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战国各国纷纷“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市规模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高台宫室很盛行。【秦】长城起源于战国,秦统一全国后,西其临洮,东至辽宁遂城,扩建原有长城,联成3000公里的防御线,现在所留砖筑长城系明代遗物。【汉】汉代是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高潮,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到汉代已基本确立,木构架体系、院落式布局等特点已基本定型。汉代建筑艺术成就?【三国、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中国的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仍以塔为主要崇拜对象,置于佛寺中央,而以佛殿为辅,置于塔后。舍宅为寺:佛教传入初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即将私宅捐为寺庙,是当时市井寺庙的重要源头。该现象决定了寺庙住宅化地空间布局,也是佛寺建筑中国化地重要诱因之一,不仅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原来的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这些佛寺也成为市民游览的活动场所。塔是为埋藏舍利,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传到中国后,把它缩小变成塔刹,和已有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北魏佛寺以洛阳的永宁寺为最大。北魏时所建造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密檐式砖塔,是现存我国最古老的佛塔。魏晋时期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窟洞型佛寺。从建筑功能布局上看,在我国主要有三种布局:一是塔院型,即以塔为窟的中心,而是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三是僧院型,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之一是琉璃瓦件的出现,创造了彩色的琉璃吻兽。《洛阳伽蓝记》:杨衔之封建社会中期建设【隋】隋朝在建筑上的成就有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建设。大兴城是隋文帝所建,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洛阳城是隋炀帝时所建。隋代留下的建筑物有著名的河北赵县安济桥,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称空腹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负责建造此桥的匠人是李春。(作图0【唐】唐代中国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主要成就有哪些?【宋】宋代建筑水平具体有哪几方面的发展?宋代我国建筑水平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城市结构布局根本变化,木构架采用模数制。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在砖砌塔身外面加砌了一层铁色琉璃面砖作外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高达84m。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用石料仿木建筑形式,高度均为40余米,是我国规模最高、大的石塔。都料喻皓《木经》【辽】辽代建筑是吸收唐代北方的传统做法而来,工匠也多来自汉族,因此较多地保留唐代建筑的手法。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元代建筑艺术成就?【明】明代建筑艺术成就?砖细:砖作细作的简称,即用刨子加工砖面及线条,可得到极为平直的效果。无梁殿:明代出现的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多用作为防火建筑,重要的实例是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原称无量殿)。《鲁班营造正式》记录了明代民间房舍、家具等方面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清】清代建筑艺术成就?清代康熙、乾隆两朝,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建造了12座喇嘛庙,它们汲取或模仿了蒙、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形式,俗称“外八庙”。其中普陀宗乘庙仿布达拉宫,达到一定效果。样式雷:在样式房供役时间最长的雷氏家族。城市建设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战国策·赵策》:千丈之墙,万家之邑相望也。里坊制:将宫殿以外的城区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和手工业则限定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与“市”皆环以高墙,设里门和市门,实行夜禁制度。中国古代都城的居住区划分单位在汉朝称“里”,在唐朝称“坊”。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洪、排水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1)对于都城的选址历朝都很重视,勘察地形与水文情况,主持营建。2)古代都城设置城、郭来保护统治者的安全。3)城市道路系统都采用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4)从南北朝到唐代城市居民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的风景区作为其娱乐场所。两宋时都城戏场单独成立“瓦肆”,包括各种技艺。金元以后戏台称为一种建筑类型被广泛采用5)历代重视都城绿化6)设置望火楼,鼓楼等供报时或报警之用7)采用陶管、砖砌下水道、明沟以排泄雨水。相土尝水:即勘察地形与水文状况,春秋时吴王阖闾委派伍子胥“相土尝水”,建造阖闾大城(今苏州)。中国古代都城都有城郭之制,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二者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所谓“内之为城,城外为之郭。”(《管子度地》)就是这种方法。都城设三道城墙和城壕(明南京,北京则设四道),由内至外分别为宫城(大内)、皇城(内城)和外城(郭)。闾里: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漕运:京城粮食和物资的供应线。瓮城: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两道以上城门,形成瓮城。马面:城墙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或“马面”。箭楼:城门上设有众多窗洞(以备发箭防御之用)的城楼,如北京前门箭楼。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新建城市,如先秦时期的诸侯城和王城;第二类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如隋朝都城大兴城、元大都;第三类是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如明初南京和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都城,其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黄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在建设程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城和外郭城;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以及手工业、商业地段。中国古代城池多为方形,这从龙山文化时期便开始成为主流,后在《考工记》中被定制为理想的城市平面模式。当然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由于地形及位置所限,以《考工记》王城图为范本的方形构图也会因地制宜地进行变化调整,形成各种不同的城池平面。历代都城规模大小的顺序:1、隋大兴城(唐长安城)2、北魏洛阳城3、明清北京城4、元大都5、隋唐洛阳6、明南京城7、汉长安城。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若加上杭州、安阳则为七大古都)。唐长安城在隋大兴城基础上发展起来,唐代基本沿用了隋的城市布局,但由于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权贵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中心偏于东边,这是它的特点。北京明清时期内城的街道坊巷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胡同的主要走向为东西走向。明清北京城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和《考工记》左祖右社的布局方式是一致的。封建社会前期的城市建设74、【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了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一个高潮,这个时期的城市特点是:1)灵活性:规模及型制不再受周礼的约束,各诸侯城往往违制而建、规模庞大,且城市形状多不规整;2)城、郭功能分区明确:城为政治活动中心,郭为经济活动中心;3)经济性加强:各功能分区规划用地比例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经济性用地增多,政治性用地减少;4)注重防御性: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城防建设,甚至出现了长城;5)贵族生活品质提高,高台之风盛行,争相建制离宫别馆;6)城市文化的继承:并未完全抛弃周礼王城规划制度,仍以变通的形式体现以宫为中心,突出中轴,前朝后市的城市特点。75、【秦咸阳】秦代循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高潮,发展成为“秦制”。其都城规划的主要特色为:1)大咸阳规划:以咸阳为核心主体,进而扩展城郊系统,把环绕咸阳城西两百里内的两百多座宫观组织起来,形成宏伟的帝都模式;2)打破传统集中封闭的城郭形制,以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外郭,既强化了京城外围的防御能力,又活跃了城郊经济;3)城市格局:以功能分区为基础,结合地理、历史条件形成渭南、渭北两个综合区,同时借咸阳宫中轴线及渭河辅轴线将渭南、渭北两区浑然一体地组织起来;4)运用“体象天地”的挂念部署城市:以渭水象征银河天汉,各宫比拟天体星座,用复道、甬道及桥梁为联系手段将各宫参照天体星象组成一体,形成以咸阳宫为中心的宫城群(天宫意象);5)宫苑发达:大造离宫别苑,如上林苑、阿房宫、兴乐宫等。76、【汉长安】汉长安其城市规划及建设有如下特点:1)良好的环境条件:山环水抱,“八水绕长安”,自然环境优良;2)继承秦制,实行大长安城市区域规划,即京城与城郊相结合的规划,形成以京城为核心的城市群,为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奠定了基础,进一步革新了旧有的营国制度传统;3)“强干弱枝”:强制迁富豪之家聚居城郊地陵周围,形成七座“陵邑”,形成所谓“七星伴月”的宏伟格局,也形成京城、陵邑和郊县的三级结构;4)京城采用扩建模式:以秦咸阳离宫兴乐宫为基础增建未央宫、桂宫、北宫、建章宫,形成不完全规划的城池形状和城市布局;5)城内各宫分区布置,打破“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及“前朝后寝”的传统手法,形式分散而自由,宫苑式园林化的布局手法特征明显,如未央宫;6)宫的比重大,城内面积大部分被宫殿区占据,居民的闾里应在外城中;7)集中的商业区:长安设九市,基本属于“前朝后市”格局,城内四市城外五市,构成了长安城庞大的商业区;8)宏观分区概念:城市周围经济性分区偏于城北,政治性分区偏于城西、城南,居住区的分布原则是“仕者近宫、工商近市”,9)有大规模的皇家苑囿区,城市、园林有机结合,并结合园林规划综合解决城市蓄水和漕运等问题;10)城南有大型礼制建筑群落,反映了周礼的复兴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11)基础设施完备:有发达的水运系统、陆路交通系统,并完善了秦代以来的邮驿系统。封建社会中期的城市建设77、【曹魏邺城】三国时的曹魏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划严整、功能分区明确地里坊制城市格局,将全城作为棋盘式分隔而形成十分规则的里坊,是已知中国最早的轮廓方正的都城,是里坊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后来的隋唐长安很可能就是以它最为蓝本进行设计的。唐长安城堪称这类城市的典范。78、【南朝建康】南北朝时期,六朝古都建康是江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特点是:1)精心选址:城市周围有很好的山水形势,素有“虎踞龙盘”之称;2)宫城、皇城及外郭结构明确,宫城、皇城是规则的矩形,外郭形态自由,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3)“择中立宫”:城市南北主轴明确,宫城偏于皇城北部,面朝后寝,皇城南设左祖右社,沿城市中轴对称,这些特点反映着《考工记》王城图的影响;4)官署多沿宫城南御街两侧布置,一直延伸到皇城外的太庙和太社,皇城南部东西两侧更有东府城和西州城,强化了中轴对称的格局;5)扬弃“面朝后市”的做法,根据实际需要在皇城南北分散地布置了南市、西口市、盐市和北市;6)出于同自然地形相呼应的目的,外城中里坊的划分可能采取了自由式的街巷布置,而不同于曹魏邺城的棋盘式格局;7)外城内多寺庙、豪宅、别墅以及公共风景区,城市面貌丰富。79、【北魏洛阳】北魏洛阳建置时间晚于南朝建康。魏孝文帝时期出于政治目的迁都于此,以南朝建康为蓝本建设了洛阳城。该城特点是:1)文化性格:以汉文化(如周礼、儒学)为指导思想进行城市规划,突出洛阳为全国政治中心的主导功能,凭借它的气象体现孝文帝的政治理想。改变其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落后的形象;2)经济地位:落实洛阳作为经济中心的功能,带动北魏全境的经济发展;3)环境特征: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山环水抱,环境适宜;4)城市结构:采用了传统的宫城、皇城及外郭的三级结构,城郭功能分区明确,各区功能按类聚结,有机结合;5)严整的布局:择中立宫,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宫城前的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道路严整,强化轴线;6)里坊制:外城区的组织结构是划分严整的里坊,是曹魏邺城里坊制的继承和发扬。7)商业区:废弃“后市”之制,根据里坊主要分布于皇城东西两侧的特点布置了对内的东市和西市,在外城正南设置了对外的四通市,形成了“三市制”的集中市制,分工明确,并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80、【隋大兴(唐长安)】二者统称为隋唐长安,其城市建设的特点是:1)隋唐长安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规模最宏大的城市,它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经典代表,对当时国内地方政权(如黑龙江渤海国的上京和东京)以至东南邻国(如日本平京城和平安京)的都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长安城的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划,每面开三门,左祖右社,与《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3)吸取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其规模尺度、城市轮廓、布局形式、坊市布置都和洛阳很相似,但更为规整。4)宫阙(在宫城内),官府(在皇城内)与民居(在外城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民居“不复相参”;5)在布局上把皇城、宫城放在城市居中的北端,使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皇城打断,功能更为合理;6)全城采用规整的棋盘式布局,形成规整的路网和里坊,道路十分宽阔;7)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内开门,实行宵禁;8)唐代在城北修建了大明宫。使城市增加了不对称的因素,并与城北的皇家宫苑遥相呼应;9)隋唐时期佛教兴盛,故城中佛教建筑颇多;10)城东南有曲江池、芙蓉苑,是著名的公共风景园林。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建设81、【宋东京(汴梁)】宋代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重大的转折时期,该时期唐之前的封闭里坊制被废除,代之而起的是开放的街市制,北宋东京在城市建设上具有以下特点:1)由州扩建为都城,原州城变为皇城,又在外面加建外城,形成三级结构2)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的修建上,故宫城较小,而是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改善交通系统、扩大城市用地、疏通交通河道,注重防火和城市卫生及绿化等,适应了生产及生活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与以往的都城规划有很大的不同3)因主体部分沿用旧城结构,故建筑密度大4)经济性功能增强,城市中经济性分区的类别增多,面积增大5)城市为开敞式的街巷结构,沿街为市,沿巷为居;6)打破集中封闭的市制,坊有机结合,形成遍布全城的商业网7)取消夜禁制度,形成繁华的不夜之城,城市面貌更趋人性化;8)庙会、集市等公共性活动频繁,城市生活丰富9)城市基础设施完备,城内河道众多,供水便利,漕运发达10)城内及城周有发达的皇家园林(如艮岳)82、【元大都】元大都布局与建设有以下特点:1)依托旧城建设新城,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旧城作为建设基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使新城的布局不受原有设施的限制而能追求一种理想的效果,这是元大都规划与建设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2)以水面为中心的城市格局,元大都规划最具特色之处是以太液池水面为中心来确定城市布置的格局,并在城市中心设置钟鼓楼作为全城报时的机构,这也是元大都的另一创举3)适宜的规模和严整的格局,由于元大都的轮廓和街道系统整齐、规则,使整个城市呈现庄严、宏伟的外貌,这是旧城扩建型的都城无法达到的效果4)居民区和商业街市的分布,居民分布总的特点是以皇城为中心,权贵显要的邸宅靠得最近,其他居职较低的散处新城各处,而一般庶民则被挤到偏僻的地区,5)城市引水、排水工程,大都城引水主要靠设置专渠从城外引人,排水沟设在南北主干道的两侧,是用条石砌筑的明沟,局部沟段用条石覆盖。83、【明清北京】明清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具有以下特点:1)定都主要原因:北京地区处于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界,定都于此有助于政治的稳固和军事的防护;2)北京城的北部,西部及东北为阴山山脉及其余脉,可作为天然屏障,有很理想的环境条件;3)北京城的城市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是《考工记》营国制度和历代都城规划传统的集大成者;4)在元大都基础上合理改建;宫城、皇城基本与元大都内的宫城、皇城位置保持不变,而外城整体南移,使宫城居于都城核心,更符合封建礼制的要求;5)城市南端加筑了一部分外城,形成“凸”字形的城市轮廓;6)在城市整体布局方面是以明南京城为蓝本,但规模更加宏伟,气度更加严整;7)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内南端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坛,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观;8)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形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息,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9)集中市制和分散市制相结合,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四个,其余的则按不同的行业分类散步在各个坊巷内;10)清代在西郊原有景观的基础上建置了大量园林宫殿,如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等。84、【明南京】明南京城的布局有以下特点:1)明南京城分为三大区:市区、军事区、宫城区,城墙也就是这三区外缘的围合2)街道、河道系统。街道分三等:官街、小街、巷道。由于城内分区明确,流经各区水道的作用也职能分明3)宫城、皇城与官署区的布局直接反映了朱元璋的意图4)市区基本上都以职业分类而居,并明确地分为工业区、商业区、官吏富民区,风景游乐区等区域。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85、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几个阶段?86、秦汉时期是中国宫殿建设的第一次高潮,隋唐之后形成了中国宫殿建设的第二次高潮,唐代作风华丽,宫殿形制影响及于日本。北宋宫殿布局不如唐代气魄,宋代宫殿的创造性发展是御道千步廊,后来元、明、清的宫殿均设千步廊金水桥,就是宋的影响;宋宫还常次用工字形殿。元代宫殿也有自己的特色。他们保持游牧生活习俗和喇嘛教建筑、西亚建筑的影响,产生许多新异手法。例如大量使用多种色彩的琉璃,使用高级木刻紫檀,用金红色装饰;墙壁挂毡毯毛皮和丝质帷幕;采用石料建造浴室等等。元代的特色对于明代宫廷建造和装饰是有影响的,明清时期是中国宫殿建设的第三次高潮。87、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1)规模渐少,汉长安长乐,未央两宫占地分别为6.6及4.6平方公里;唐长安大明宫为3.3平方公里;明北京紫禁城仅0.73平方公里。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汉未央宫,唐大明宫台殿池沼富有园林气氛。88、前朝后寝:前朝:处理政务;后寝:生活居住。89、三朝五门:东汉《礼记》曰:“天子诸侯皆三朝”,又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阁”,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90、【唐长安大明宫】大明宫即东内,在长安城外东北,主要有以下成就和特点:1)选址良好: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原高地,俯临全城。具有良好的风水意境和景观视线。2)规模宏大:如不计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遗址范围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面积的三倍多3)基本格局:宫城平面成不规则长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其北属于“禁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前朝后寝”,朝会部分与西内太极宫相似。在丹凤门顺置含元,宣政和紫宸3座大殿为三朝。宣政门北面是围绕太液池布置灵活自由的园林化内廷居寝区。4)宏伟的单体建筑: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相当于明清北京故宫太和殿的三倍。再如主殿含元殿用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方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5)完整的建筑群空间:空间组合处理趋于成熟,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加强主体建筑的表现,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达1600余米的中轴线,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如含元殿利用突起的高地(龙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的空间变化,造成威严壮丽的宫廷气氛,6)建筑艺术风格:气魄宏伟、严整健朗、朴素真实,艺术加工和结构相统一,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91、【明清北京故宫】北京故宫紫禁城东南宽760米,南北长960米,墙高10米。它共有四门: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称神武门),周围环以护城河,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结构精巧,造型秀丽。紫禁城共有宫殿8000多间,多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其建筑成就和主要特色如下:1)与北京城的关系:故宫位于北京城之中央,符合周礼王城规划“择中立宫”的思想。2)总体格局:北京故宫是参照南京宫殿的规制而建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会《周礼•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布局原则建造的,紫禁城前部东侧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西侧是祭祀土神、谷神的社稷坛;前面为朝会之所,后面为内廷宫苑。景山矗立在紫禁城北,犹如天然屏障3)轴线法则:宫殿建筑沿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左右严格对称布置,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体现了帝王权利的设计思想。4)空间序列:沿主轴线以连续的、对称的、尺度丰富变换的封闭式庭院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空间序列,并以此突出主要殿宇5)“三朝五门”之制:外朝的主体部分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构成三朝,其南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及太和门形成所谓“五门”,作为前导空间6)礼乐相成:故宫的建筑多遵循轴线对称法则,突出君权神圣,“前朝后寝”、“左文右武”的布局又符合封建伦理纲常的要求,这些都是“礼”的反映,此外,故宫中还有形状自由迂曲的金水河,以及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乾隆花园等布局相对自由的建筑空间,形成“乐”的一面,而这种“礼乐相成”的思想表达了儒家治世的思想境界7)对比手法:为了突出主体建筑,故宫建筑群的设计中运用了多种对比手法。如天安门、午门、太和殿等建筑前宽阔的庭院尺度与内廷居寝建筑小尺度空间的对比,主体建筑与次要建筑开间进深。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台基形式等方面的对比。8)象征手法:有建筑单体或群体的象征以及建筑小品等不同层次的象征手法。前者如内廷之乾清宫象征天,坤宁宫象征地,东西六宫象征十二星辰,形成附会北极星及紫薇星的喻意,后者如太和殿外丹陛上下陈列的鼎式炉、铜龟、铜鹤,既是举行典礼时点燃松柏枝和檀香的用具,也是象征江山永固的陈设品。92、【清沈阳故宫】沈阳故宫是清朝入关前创建的宫殿,具有满族的特色。第二节坛庙93、古代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项:天地、社稷、宗庙,所谓坛庙,主要指的就是天坛、社稷坛、太庙。94、明堂: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辟雍:汉代明堂是十字轴对称的坛庙混合形式,周围围绕圆形水渠,称为辟雍。95、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庙宇,皇帝的宗庙称为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庶人无家庙,只能在家中献祭。96、坛是祭祀各类神灵的台座。社稷坛祭土地之神。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先农坛是皇帝祭神农和行籍田礼之处。97、祠庙是列入朝廷礼制的祭祀庙宇,其中一类是祭祀朝廷表彰的历史人物,如北京历代帝王庙、山西解州关帝庙、四川成都武侯祠、山西太原晋祠等,孔庙在祠庙中规格最高,另一类是祭祀著名的山川。98、【北京天坛】1)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位于北京正阳门外东侧。2)天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南有圜丘、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30米宽的甬道相连接。3)天坛在设计意匠上主要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具体表现在“形、色、数”的象征。“形”的象征:天坛基址平面接近正方形,但两重墙北端的角均做成圆弧形,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坛建筑群中主要建筑物,如圜丘、祈年殿及皇穹宇等,平面皆为圆形,屋顶形式为圆攒尖,这些都是以平面和空间造型来象征“天”的意向。“色”的象征:明代大享殿三重檐攒尖顶的上、中、下檐分别用青、黄、绿色琉璃以象征天、地与万物。清代重建三檐均用青色琉璃,只取其象征“天”的意象。再如皇穹宇也为青色琉璃攒尖顶,有同样的喻意。“数”的象征:天坛主要建筑中圜丘与祈年殿是主体。圜丘坛设计在采用数字上均符合“阳数”,中国以奇数为阳数又称“天数”,其中九为“极阳数”。祈年殿为三重台三重檐金色宝顶青琉璃瓦攒尖圆殿,十二根檐柱承下檐,十二根金柱承中檐,四根龙井住承上檐,结构布置合理。它的造型有层层收进的台阶、层层收进的屋檐、攒尖顶构成的外观给人一种强烈向上与天相接的感觉。它室内空间高,彩画绚丽。4)天坛除运用象征手法外还有如下艺术特色和建筑成就:成功的选址:天坛位于北京南郊,这既符合古制,又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建筑群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由于全区遍植柏树,为建筑群提供了肃穆静谧的气氛。轴线法则的灵活变通:由于天坛南临外城墙,又位于北京城中轴线之右,故入口设在西侧。圜丘、皇穹宇及祈年殿这一组成轴线的建筑位于天坛总平面的轴线的东侧,而在西面入口附近设置了神乐署、斋宫,与圜丘、祈年殿形成三角构图。建筑群之间的尺度控制:天坛建筑密度很低,建筑之间距离较远,又被大片松柏所隔离,视线无法通达,只以甬道相连接,增加了建筑的神秘感。建筑尺度:天坛并没有超大的建筑尺度,但由于祈年门欲扬先抑手法、三层台基的烘托以及层层减收的三重檐圆攒尖顶的视错觉,使祈年殿获得了气势恢宏的尺度感和视觉效果。99、享殿:一是指帝王陵寝内祭祀的殿宇,二是指帝王祭天或祭祖的殿宇。100、寝殿(寝庙):帝王陵寝或祭祀建筑中放置死者衣冠、牌位的殿宇,一般在享殿之后。101、斋宫:皇帝行祭礼斋戒时的住宿之处。102、【太原晋祠】建于北宋,位于山西太原西南郊悬瓮山麓,主殿供叔虞之母,称为圣母殿。圣母殿是宋代所留殿宇中最大的一座。殿身5间,副阶周匝,所以立面成为面阔7间的重檐,角柱升起特别高,檐口及正脊弯曲明显,斗拱已较唐代繁密,外貌显得轻盈富丽,和唐辽时期的凝重雄健风格有所不同。第三节陵墓103、西汉以前,帝王贵族用木享做墓室。战国末年,用大块空心砖代替木材做墓室壁体。汉代采用拱顶墓室。汉末年,唐、宋采用穹窿顶。明清用石作拱券结构。104、黄肠题凑:西汉以前帝王、贵族用木享做墓室的构造方法之一,指用短方木垒成墓,内置棺及葬品。105、梓宫:汉代帝王或贵族们的棺木用梓木制作,称为梓宫。106、陵邑:汉代帝陵因陵设邑的做法称为陵邑。107、方上:汉代帝陵都起方形截锥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108、因山为陵:唐代帝陵(如乾陵)以自然山体为陵台。109、上下宫:陵寝制度之一,始于唐,宋因之,唐代因山为陵,供食不便,遂将献殿建于陵园南门内,称为上宫;而在山下设下宫一寝以便供食,从而形成上下宫制,北宋陵台到神墙南门中间的空地建有献殿,称为上官,陵的西北是皇帝死后供其灵魂衣食起居的地方,称为下宫。110、神道:通往陵墓殿堂等处的大道,位于陵墓区的最前方,对进入陵区的人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最初神道比较短,道路两旁的石刻也比较少。到了唐代,神道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但道路加长,而且石刻“石像生”也渐渐增多,。明清时更是有了较大发展,明代神道到达7500m,清代更是长达1万多米。111、华表:为望柱形,柱身布满雕饰,上端多设横交的云板。常设在宫殿、庙宇、城垣脊陵墓前。112、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明楼:明清帝陵中宝城宝顶前为方城,方城上的建筑为明楼。113、宝城宝顶:明清帝陵的坟头部分称为宝城。其四周用墙垣包绕,明清帝陵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为宝顶。114、哑巴院:明清帝陵宝城与方城之间有一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墙。或称小院为“哑巴院”,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115、汉唐两代皇陵设计手法上的异同:相同点有1)陵体部分的四周设方形陵墙,设四门,与“四像”“五行”空间上暗合。2)陵体居于空间序列的末端,都有较大尺度,是艺术处理的高潮3)陵区多设陪葬墓。不同点有1)汉代帝陵后部都为方形截锥体陵台,称为“方上”,而唐陵则以自然山体为陵台,称为“因山为陵”。2)汉代帝陵和后陵陵体东西并列,属于“合葬不合陵”制度,唐代帝陵属于帝后同陵合葬。3)汉陵唐陵虽均有庙寝之制,但汉陵庙寝在陵台附近,呈前朝后寝模式,唐陵陵园设献殿,山下设寝,形成上下宫制度。4)汉陵陵体与庙寝间不在一条轴线上,而唐陵则强化这一纵轴,突出神道这一空间序列,并影响后世神道布置。116、【唐乾陵】乾陵是唐代帝陵“因山为陵”的代表,也是中国唯一的帝后合葬墓兼二帝合葬墓。乾陵位于乾县北梁山上。梁山分三峰:北峰居中为主。前方东西两峰对峙且形体相仿,犹如门阙,两峰之间依势向上坡起的地段形成神道,乾陵地宫即在北峰。乾陵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117、【明十三陵】建筑特色如下:1)整体环境:陵区北东西三面山峦环保,十三陵沿山麓散步。环抱的地形造成内敛的完整环境,整个陵区结合自然地形,各陵彼此呼应,成为气象恢宏而肃穆的整体2)诸陵方位:诸陵各对山脉主峰,建筑轴线虽自然环境而生成,布置灵活生动。3)基本格局:十三陵的陵寝建筑由共用的神道前导和陵宫建筑两部分组成。神道长千米,设石牌坊、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及龙凤门等。神道渲染出陵墓建筑群威严神圣的建筑意境,增强了总体布局的空间层次。4)注重整体景观效果:如神道距体量小的山峦稍近而距大者稍远,是山峦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5)纵轴形制:取消唐宋推行的下宫制度,扩大了祭殿(祾恩殿)规模,形成前后三进院落的纵轴形制6)宝城宝顶及方城明楼制度:7)上下宫合二为一:方城明楼前设石五供,象征祭祀用物,而祭祀集中于下宫,上下宫合二为一8)长陵:为十三陵中最宏伟一处,祾恩殿为最高等级殿宇——九间重檐庑殿,其面积稍逊于故宫太和殿而正面面阔超过之。9)地宫:由前中后和左右5个厅组成,地面是“金砖”铺地。118、典型清代帝陵的主题建筑序列举例:以清西陵嘉庆帝的昌陵为例,建筑物由南至北主要有神功圣德碑、石拱桥、望柱、侍立于神道两侧的石像生、三孔桥、大碑亭、隆恩门、隆恩殿、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119、明清陵墓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1)集中修建,注重环境效果,环境都是正面开敞,其余三面山峦环抱,前低后高,建筑与环境尺度适中,既保证整体气势雄阔,又使人能把握住完整的艺术效果。2)每陵正对一山峰,将自然山陵组织到人造的陵墓建筑中,增加了建筑艺术形象的内涵3)注重前导部分的序列处理,清陵每陵前都有神道、牌楼,加深各陵层次。明十三陵只有一条神道,艺术效果也极为强烈4)陵墓建筑整齐对称,造型严谨,特别是明楼宝城,坚实有力。第五章住宅与聚落120、《韩非子》:构木为巢,以避群害。121、冬窟夏庐:夏季用树枝、树叶、树皮等植物编制成遮蔽风雨的粗糙棚屋,冬季用泥土或树枝、茅草封盖地穴,即冬窟夏庐。122、坞壁: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堣建角楼,略如城制。123、干阑式建筑: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形成了一种上下两层的建筑,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124、井干式建筑:东北与西南大森林将木材层层相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交合,形成房屋四壁,既是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构成房屋。125、土楼是客家人的住宅,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土楼多用土夯筑而成,夯土技术令人赞叹,其土质多属“红壤”或“砖红性土壤”,质地黏重,有较大韧性,糯米红糖是凝固剂。至今保存较好的最古者为明楼土楼,土楼的类型主要有六种:1)五凤楼2)方形土楼3)圆形土楼4)凹字形土楼5)半圆形土楼6)八卦楼。五凤楼:福建土楼的早期形式,主要分布于闽西北南,广东和江西南部。126、土楼在形制上有如下特征:1)以祠堂为中心,是客家聚族而居的必需内容,供奉祖先的中堂位于建筑中央2)中轴对称3)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其技术有如下特征:1)处于防卫需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2)地处南方,注意防晒,檐口伸出较远3)在建筑内部利用活动屏风,有利空气流通4)外环楼层开箭窗,外小内大5)选址注重风水。127、福建圆形土楼:土楼的一种类型,圆形土楼布局呈环状,中心为大厅,建祠堂,内一圈为平房,外一圈为2层,最外一环底层用作厨房,畜圈,杂用,二楼贮藏,一二楼层对外不开窗,上2层为卧室,回廊相通各室,外环高大,但内环和祠堂低矮,故内院各卧室采光通风良好。128、窑洞主要有三种;1)开敞式靠崖窑2)下沉式窑院(地坑院)3)砖砌的锢窑。主要流行于黄土高原和干旱少雨、气候炎热的吐鲁番一带。下沉式窑院(地坑院):在没有天然崖面的情况下,于平地下挖竖穴成院,再由院内四壁开凿窑洞的方式。下沉式窑院入口方式常见的有坡道式、台阶式、直通式和坡道台阶并列式几种。锢窑以拱券为结构,不用支模即可砌成。窑洞具有冬暖夏凉,防火隔音、经济适用、少占农田等优点,但也存在潮湿、阴暗、空气不流通、施工周期长等劣势。129、锢窑:地面上用砖、石、土坯等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与靠崖窑、地坑式窑并称为窑洞的三大类型。130、阿以旺:是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常见之一种。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40——80厘米,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亦称冬室,各室也用井孔采光。131、云南一颗印住宅:由于云南高原地区多风,故墙厚瓦重,住宅外围用厚实的土坯砖或夯土筑成,或用外砖内土,称为“金包银”。“印”内的房屋梁架则主要是穿斗式,采用小天井,高型小窗为了挡风沙或防火,住宅以地盘和外观方整如印为特征,故称“一颗印”。132、碉楼:西藏、四川一带在地形陡峭处采取分层的办法修筑的楼房,因外观似碉堡故称碉楼。133、颇章:西藏地区把高大的官寨碉楼称为颇章。134、徽州明代民居以精美的雕刻著名。135、北京四合院特色?136、垂花门:北京四合院的中门,位于四合院中轴线上用以界分外院和内院。它的外“檐柱”不落地,常作莲瓣、串珠、花萼云、石榴头,酷似含苞待放的花蕾。旧时称未出嫁的香闺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其二门就是指这道门。137、抄手游廊:四合院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连廊。138、倒座:四合院第一进院落中与正房相对,坐南朝北的附属性房间。第六章宗教建筑139、我国古代出现多种宗教,比较重要的石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140、我国最早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时建于洛阳的白马寺。141、南禅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寺庙建筑。142、佛教四大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道场和山西五台山文殊道场。道教:武当山、青城山。143、伊斯兰教在唐代就已有西亚传入中国,其礼拜寺(清真寺)常建有召唤信徒礼拜的邦克楼或光塔,以及供膜拜者净身的浴室;殿内不设偶像,仅设朝向圣地麦加供参拜的神龛;建筑常用砖或石料砌成拱券或穹窿。早期的礼拜寺为建于唐代的广州怀圣寺和元代重建的泉州清净寺,在建筑上仍保持了较多的外来影响。144、邦克楼(密那楼):清真寺中用于召唤教徒做礼拜用的高楼或高塔。佛寺、道观及清真寺145、我国中土佛寺划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佛殿为主的两大类型,以佛塔为主的佛寺在我国出现最早,如东汉洛阳白马寺,汉末徐州浮屠祠及北魏洛阳永宁寺,以佛殿为主的佛寺源于南北朝“舍宅为寺”。146、【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唐代1)面阔7间,进深8架椽,单檐四阿顶2)大殿建于低矮的砖石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即金厢斗底槽,内外柱高相等,柱身都是圆形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檐柱有侧角及升起。斗拱中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区别明显,柱头铺作外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而补间铺作简洁。梁架分为天花下的明栿和天花下的草栿,梁架上用叉手、托脚,天花用小方格平拱,屋面坡度较平缓,正脊及檐口都有升起曲线,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拱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雄健有力的感觉。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147、【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建于北宋,面阔7间,进深7间,重檐歇山殿顶,四面正中都出龟头屋。外檐檐柱间砌以砖墙,内部大殿柱网由二圈内柱组成,面阔和进深方向的次间较梢间为狭,檐柱有侧脚及升起,下檐柱头铺作出双抄偷心造,殿内采光及通风欠良好。148、【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建于辽代,面阔3间,进深2间4攒,单檐四阿顶。平面有中柱一列,即“分心槽”。柱头铺作五铺作,梁架上用叉手、托脚,此门出檐深远,斗拱雄大,台基低矮。149、【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建于辽代,面阔5间,进深4间8攒。外观2层,内部3层,中间有一夹层,屋顶为九脊殿,台基为石建,平面为金厢斗底槽,内有16米的辽塑观音像,柱子端部有卷杀,并由侧脚。上下层柱交接采用叉柱造和缠柱造的构造方式。上层和夹层檐柱较底层檐柱收进半个柱径,在外观上形成稳定感,夹层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的刚度,梁架分明栿和草栿两部分,仍用叉手和托脚。150、【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8世纪松赞干布王时期,后清顺治二年,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是达赖喇嘛行政和居住的宫殿,也是一组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此宫依山而建,上部中央的红宫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也是达赖喇嘛接受参拜及其行政机构所在,有经堂、佛殿等,红宫以东的白宫是达赖喇嘛的住所,位置较红宫稍低,装饰华丽。布达拉宫拔地高200余米,外观13层,实际9层。建筑与山岗合为一体,气势雄伟。总平面上没有使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但在体量位置色彩上强调红宫与其他建筑的鲜明对比,仍达到主次分明效果,布达拉宫在建筑形式上既使用汉族建筑的若干形式,又保留藏族建筑的许多传统做法,表现藏族建筑艺术水平的高超。151、【山西永济永乐宫三清殿】建于元代,原在山西永济永乐镇,后因修水库,迁至山西芮城。永乐宫是一组元代道教建筑。三清殿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四阿顶,平面采用减柱造,檐柱有生起及侧脚,檐口及正脊都呈曲线,殿前有月台二重,殿身前檐中央5间及后檐口当心间开门外,都用实墙封闭。斗拱六铺作,为单抄双下昂,殿内有元代壁画,堪称瑰宝。152、【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大殿】建于元代。广胜下寺正殿是元朝重要佛教建筑遗迹。正殿柱列布置采用减柱法,去了6根柱子,有4榀梁架搁置在内额上,但因其内额跨度大,后来不得不与内额下补加柱子作为支撑,说明了减柱法是失败的。檐口屋面由斜梁挑出承托,斜梁后尾压在殿中的内额上,上面再搁梁架,斜梁是用弯曲的木料作成的。佛塔经幢153、中国佛塔在类型上大致可分为大乘佛教的楼阁式塔、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