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笔记_第1页
文学概论笔记_第2页
文学概论笔记_第3页
文学概论笔记_第4页
文学概论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概论笔记【童庆炳】第一编导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应该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的品格。概念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它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五个分支。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研究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3、文学批评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4、文学史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从历时的视角探讨各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的学科。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文学理论,它的理论支点是文学活动论、意识形态论、反映论和艺术生产论。后来列宁、毛泽东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提出新的命题,有了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理解是,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上层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是供人消费的。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文学本体论本体论(ontology)是一哲学用语,它是探讨一切存在,即现实对象的基本特征的学说。该术语由德国哲学家、唯理主义者伍尔夫所创,其含义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理论哲学)相近,但不涉及精神、宇宙等范畴。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性作出界定的学说。它是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兰塞姆(JohnCroweRansom,1888—1974)提出的术语,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用以指关注文艺形式的理论。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论述的重要问题。从根本上说,文学生产随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要受其他意识形态生产的影响,并且又可以对物质生产等领域产生反作用。但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甚至也不是直接关联的,其相互影响往往有着中介环节,所以在发展上可以不同步,这就是所谓的“不平衡关系”。它的具体表现有两种典型状况:一是某种艺术类型在后来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反而衰落了,如古希腊时高度繁荣的神话、史诗,成为后代不可企及的范本;二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可能超越经济发达地区,如19世纪的俄国文学比英、法文学并不逊色,而俄国是欧洲的经济落后地区。◆关于文学活动四个阶段及其构成.从文学反映活动、文学表现活动、作者创造的活动、以及读者在创造的活动几个方面,来考察文学活动的几个断面,它同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文学四要素之说有所相通:作品、宇宙(世界)、作家、读者四个要素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他诸说有更大的合理性?其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其二,劳动催发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动机产生)、提供了文学的主要内容。文学是人自觉的、自由的活动,所谓自觉,是在于它有合目的性;所谓自由,是人在文学中要表达出超越现实束缚的理想。上述特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劳动中产生的。另外,文学作品要描写人的社会生活,而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方面,作者经历的劳动过程、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素材。其三,在文学的早期形式上也体现了劳动的痕迹。诗这种文学体裁成熟时间较早,它往往讲求韵律、节奏,而这与人的劳动过程是直接相关的,如通过劳动号子来协调步伐,通过有节奏的声音来协调狩猎者队伍的推进速度与包围猎物时的队形等。早期的诗歌,从文学史的发掘、整理情况采看,它基本上是作为歌曲的唱词出现的,同时在吟诵中,往往伴随着吟诵者的身体语言动作,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诗歌、音乐、舞蹈几种艺术形式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文学发展在最终意义上是受经济制约的,但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发展变化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发展的动因可以粗略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其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意识形态的变革往往首先表现在政治等领域中,政治意识形态的变革,又进一步对文学意识形态提出相应的变革要求。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艺术的变革就与政治上的变革要求直接相关;在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也可以找到政治上革新要求的影响,它们都不是由经济直接推动的文学变革。其二,文学发展有着自身体系化的要求和发展惯性,有着它相对的独立性。如诗歌文体对于韵律、句式的一些调整,小说文体在叙事模式上的一些演进,大都是文学发展自身规律在起作用,与经济的关系不明显。其三,在承认经济状况与文学的变化发展并非一一对应的同时,还应看到经济的影响也是可以反映在文学领域中的。古希腊城邦制国家以市民作为公民主体,它的戏剧艺术很早就步人了发达阶段。而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农民居住分散,闲暇时间不多,也没有建立商品消费的生活模式,这使中国戏剧长期停留在巫术仪式、傩戏阶段。中国戏剧的兴盛起于南宋时江南的一些商业城市。江南一带物产丰裕、生活舒适、居民集中,使得戏剧艺术有着广大的市场,能够得到经济保障,因而有了很快的发展。在欧美国家,长篇小说产生在文艺复兴之后,几百年来,成果丰硕,它与版权法等经济法规的推行直接相关。电影业的发展在技术上有赖于科技,而在制作中有赖于一些企业化的管理方式。从上述方面,可见经济因素对文学发展的直接影响。总之,推动文学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有着不同的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在这种种原因中,有些与经济因素相关,有些则没有直接关系。但在最终决定意义上,经济因素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文学活动的整体性以《诗经》为例,春秋之前,社会上流传的“诗”成千上万首,传说孔子将其纂集删编为一册,只取305首,称为“诗三百”。他将其主题归纳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无邪”的含义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合乎礼仪规范,有助于增进社会伦理秩序的。孔子的这一概括将本来是不同作者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不同的写作动机下创作的诗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诗经》的阅读就是在孔子这一诠释下来接受的,就是说,它的创作状况的差异在接受活动中得到了整合,体现出统一的特性,并且对于其后的诗歌创作和批评起到了示范性的影响。在这里体现出了文学活动的各个阶段的整体性。◆关于文学发展动因上的多方面性与终极追溯文学发展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说,经济因素是其中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所谓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指文学发展中,对其进程起直接影响的可能是诸如政治的、文化的因素等但其根本原因,往往可以追溯到经济因素。◆弗雷泽的巫术理论弗雷泽(工·G·Frazer,1854—1941),英国人类文化学家、民俗学家和古典文学专家。他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是多次修改出版的《金枝》。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1.关于文学概念的辨析文学历来有三种不同含义:第一,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第二,狭义文学专指今日所谓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因素的语言作品;第三,折中义文学是那种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的难以确切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2.关于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表现在:第一,文学指人们的说、写、听、读、思等活动及其产品即话语活动和话语产品,简称话语;第二,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受社会制约并为社会服务;第三,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产物。总之,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质的概括,文学活动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3。关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1、广义文学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2、狭义文学狭义文学是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和散文等。3、折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是对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的难以确切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概括。4、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5、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概念、情感与认识的话语活动。6、话语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进行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7、话语含蕴;话语含蕴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8、文学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1、文学概念有哪三种含义?我们的解决办法是什么?文学概念通常有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按上述三义,文学分别是作为文化、审美和惯例被认识的,难以统一。我们的解决办法是,以狭义的和审美的文学观念为中心去综合广义的和文化的文学观念及折中义和惯例的文学观念,从而建立明确的文学概念——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这可以从三方面看:第一,文学是一种话语活动,即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包括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和语境。第二,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所谓社会性话语活动,指文学不是单纯的个人话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话语沟通恬动;这种话语活动是社会的产物,其发展与变化最终取决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它或隐或显地代表着超个人的阶层、阶级、民族或人.民的利益。第三,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从实质上讲,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作为反映,是受动反映与能动反映的统一。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概念、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这可以从三方面看:第一,从目的看,文学并不直接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然而,间接地或内在地又有某种功利性,即力求审美地掌握世界,并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可以说,在文学中,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第二,从方式看,文学以审美形象为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又渗透着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并要求人以活生生的审美直觉去把握。但形象被置人文学、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必须依赖于概念的力量。作家创作时难免会通过概念方式去分析时代、素材、主题,预测读者和批评界的反应等。在文学活动中,形象是直接的和内在的,概念是间接的和外在的。第三,从态度看,文学的形象世界直接凝聚着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二审美情感,同时,也包含着他们的客观理智反映——认识。4、什么是文学的双重性质?文学的双重性质指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文学是审美的,表明文学具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节爷性质。这种特殊性在于,文学对现实抱有无功利目的,它采取形象方式,表现全疼痞感评价。但文学同时又是意识形态的,它具有与其他意识形态相同的一般性质。这种一般华在于,文学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从而必然带有间接的功利目的、运用概念方式、具有认识因素。但在这种双重性质中,审美性质总是直接的和突出的,而意识形态性质则是间接的和隐蔽的。文学总是力求保持自身的审美风貌,但保持审美风貌并不仅仅意味着超乎现实社会之上而升人纯审美境界,而意味着更充分和巧妙地体现意识形态性质。5、什么是话语含蕴?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1、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多样性、层次性和审美性。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活本身既有主导的方面,又有不同的层次。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因此,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也就呈现出主导性、多样性,具有不同层次的审美特征。2.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最主要的价值取向,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申冶人民的情操,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艺活动的根本方向和目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1)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理论。对文化遗产采取虚无主义和“全盘继承”的态度都是错误的。正确认识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2)借鉴与创造,沟通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歌德、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中华民族不仅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同时又最善于学习和借鉴一切外来文化和文学艺术。鲁迅提倡的“拿来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对一切外来文化进行分析,区别对待。(3)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思想的意义及教训。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正确方针。1、主导性与多样性——主导性是指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最基本性质,即社会主义的性质。多样性是指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艺术的绚丽多姿、色彩缤纷的景象,无论是作品的主题、题材、形式、风格、还是创作方法、表现三段、艺术种类等等,都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多样化的文学艺术,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主导性与多样性,是社会主义文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统一的。2、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邓小平于1979年10月30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首次提出的概念。他说:“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甲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要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女性创造活动。”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一个根本性和长期性方针,其基本精神是让艺术上下同的形式和风格自由发展,学术上不同的学派自由争论。这是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务会议少作报告《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的。他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也符合科学文化和艺术发展的规律。4.推陈出新1951年毛泽东在为中国戏曲改革的题辞中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它与后来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过程中古与今、洋与中的关系问题,批判继承中外文艺遗产与创造社会主义新文艺的关系问题。继承借鉴,是革新创造的基础和前提;革新创造是继承借鉴的目的。推陈与出新的关系,就是批判地继承借鉴与革新创造的关系。5.人民性人民性是文学作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社会属性。中外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程度不同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方式、生存境遇、需求愿望、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的作品,都是具有人民性的作品。在文学理论史上,最早使用人民性这个概念的是19世纪俄国诗人、批评家维亚捷姆斯基。他在1819年给屠格涅夫的信和1824年写的《古典作家和出版者的谈话》中,率先以人民性的标准评价古典作家作品。以后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广泛运用和发挥了人民性这一概念。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雅与俗的问题?雅与俗,即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是文艺活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文艺现象。从字面上讲,雅即高雅美好,高雅艺术一般是指思想艺术水平高或较高的作品;俗即平凡通俗,通俗艺术是指水平一般或较低的作品。文学艺术的雅与俗是相对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雅与俗在文艺领域被使用,同毛泽东提出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具有同一层面的含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是中国古代楚国的艺术。当时,楚都唱“下里巴人”的,“国中属和者数千人”,而唱“阳春白雪”的,“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毛泽东所说的“阳春白雪”即高雅的、提高的文艺,它的特点是比较细致,比较难于生产,并且往往比较难于在目前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下里巴人”指通俗的、普及的文艺,它的特点是比较简单浅显,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由于文化素质的关系,那些不识字、无文化或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众,在劳动、工作之余,迫切需要从那些普及的、通俗的文艺中得到消遣、娱乐。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普及——提高——普及——再提高,俗——雅——俗——雅,这是一个双向循环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文学艺术活动发展中的一条重要规律。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也必将在雅与俗、提高与普及的双向循环的无限发展过程中,走向更大的繁荣。第三编文学创造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形式,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如衣、食、住等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就是说,物质生产是人凭借工具通过物质行为对物质世界进行实际改造并创造新的物质世界的活动。2、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如科学知识、艺术品等)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在精神生产活动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就是说,精神生产是人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性的思索或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凭借符号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活动.3、艺术生产艺术生产就是艺术创造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人对世界的一种审美掌,握方式,即主要通过情感体验和直观的方式掌握世界,形成对世界的审美意识并运用艺术符号将其物化、创造一个独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世界的活动。在各种精神生产活动中,艺术创造突出地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严和保持着“精神的自律”,因而皋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4、文学创造的对象文学创造的对象即文学的反映对象,也称文学客体。文学客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自然界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也是文学的反映对象。文学创造无论直接描写和反映的是什么,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反映对象,是整体性的、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之后具有审美价值的、为作家体验过的生活.5.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指处于文学创造活动中的作家、诗人,也称为艺术生产者。但在这种活动中,作家、诗人只有处于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即具有主体性或者说具有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时,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不同于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主要是作为审美主体出现,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但文学创造包含着对世界的认识,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实践活动去完成,因而兼有思想者和实干家的身份。其次,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关于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特殊性首先在于它是一种精神生产。但物质生产对精神生产的支配又不是绝对的,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这表现在:一方面,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或成比例,这就是不平衡现象。另一方面,精神生产一旦出现,就对物质生产发生反作用。如何理解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生产,具有与物质生产不同的特征:第一,在精神生产中,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精神关系,它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和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而不是物质领域中实际地改造对象世界和创造新的物质世界的生产。第二,精神生产是以符号为手段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而不是运用物质工具去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第三,精神生产一般以“精神个体性的形式”出现,因而其活动富于个性和自由性。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具有上述一般特征。但文学创造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而有别于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精神活动。其特殊性主要应从两方面去把握:第一,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的精神掌握,因而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它对世界的精神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等特点。第二,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创造所凭借的符号是语言,但不是语法意义上的语言,而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语言,即“言语”.“言语”,就是实际交往中的讲话,是发生在至少两个人之间的语言行为。构成“言语”的基本句子称为“话语”.文学创造所凭借的言语或话语不同于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它更富于艺术性、形象性、技巧性和个体风格,且含蓄、多义、模糊,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所以,文学创造是一种创造性的言语表现,是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并通过创造性话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的一种特殊活动.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文学创造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因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1)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其特点是:第一,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即多方面生活的交融,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统一的生活;第二,是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第三,是作家体验过的生活,即思维化、情感化的生活。(2)社会生活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极为丰富和宽广,而作家所感受、体验到的生活总是有限的。即使如此,能成为作家创作对象的,或者说,能成为文学创作的现实客体的,也只能是作家所感受、体验过的生活(当然,间接感受、体验的生活仍可以写)。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为什么?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1)不能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因为“主体”有特定含义,即必须具有“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人在与客体的特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主动性、主导性即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没有主体性的人包括作家就不是真正的主体。“写作的作家”不一定具有主体性,如成为自然的奴隶或屈从于金钱而写作的作家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2)人作为主体包括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价值判断主体三种角色。文学创造活动主要不是实践(物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而是价值判断活动,作家属于价值判断主体,具体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主体,作家在创造活动中主要通过对审美客体的审美体验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即审美评价。因此可以把作家理解为美的体验者和评论家。进一步说,作家不仅仅体验和评价美,他还要通过想象去创造一个美的观念世界,给人们提供一个新的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因而可以称作家为美的创造者。文学创造的主体有哪几种解释?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作家、诗人。但如何理解这个主体的特殊性质和身份,文艺理论史上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主体即“摹仿者”或有创造的“摹仿者”说、主体即“旁观者”或“移情者”说、主体即“集体人”说等。这些说法都有明显的片面性。我们认为,从生产活动的角度说,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去理解:第一,文学创造的主体必须存在于艺术创造活动中。就是说,没有进入创造活动的人还不是创造主体。但还必须指出,作家、诗人只有在艺术活动中处于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具有主体性,即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时,才是真正的创造主体。第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文学创造活动是一种审美价值判断活动,即主要通过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价值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评论者,又是美的创造者.第三,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就是说,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个体、具体的“单个人”,但又是“社会存在物”,不能从社会关系中孤立出来。关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始意象”和“原型”荣格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创始人。他不同意弗洛伊德把艺术看作个人无意识(原欲)的转换形式,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所谓“集体无意识”,荣格解释说,“是指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一定的心理倾向”(《心理学与文学》)。它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远自洪荒时代就产生了,产生之后就代代相传下来;它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人类深层心理经验和普遍观念,是人类的精神本体。所谓“原始意象”也叫“原型”,它是构成“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因此有时与“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通用,荣格说,原型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不过,严格地说,它是构成或体现着集体无意识的一个个具体的意象(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荣格列举了种种原型,如出生原型、儿童原型、骗子原型、魔鬼原型、智慧原型、大地母亲原型、自然的原型等。例如阿利玛原型即自然原型,原是一条挑逗人欲的娃娃鱼,是一位优雅的女神、女妖、女魔,会变成各种形象,激起各种迷醉状态;是一个害人精,捉弄人们,唤起幸福、不幸、忧伤、狂喜、爱等,因此又被称作“生活本身的原型”。审美“心理距离”说审美心理距离说的主要阐发人是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他于1912年发表的《心理距离》一书对这一学说作了专门研究,认为距离是一种审美原理,“距离要求被视为‘审美知觉’的主要特征之一”;美感是主体与对象在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时产生的,没有距离的间隔,美和美感均不可能成立;正是由于距离,才使审美和艺术提高到超出实践关系、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范围之外,使一切审美价值与实用的(功利的)、科学的或伦理的价值区别开来。具体说,距离说包括两个方面:从主体说,审美要完全摆脱现实的功利目的,即与现实功利目的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采取纯粹观赏的态度;从对象说,要完全割断和其他事物的联系,使其成为孤立的、与它物绝缘的观赏形象。他举例说,乘船在大海上遇雾时,只有抛弃了一切个人生命财产的功利考虑,才能对大雾产生美感。总之,审美主体是一个与功利目的、利益关系无沾无碍的主体,艺术创造的主体也是这样。这种观点与古希腊人的“旁观者”说、康德的审美“五目的”说、叔本华的“静观”说(与意欲一刀两断)是一致的。“虚静说”是指审美无功利的概念。它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的。“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求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都能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移情”说主体为“移情者”是“移情”论者的观点。“移情”论的主要阐发人是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他在《论移情作用》一文中认为美感的根源不在对象而在主体的“生命灌注”即移情。具体说,主体把自己的生命、情感移注到外在对象上去,使本无生命的东西有了生命,本无情感的东西有了人的情感、思想、感觉和意志,非人的事物因而人情化、人格化;在移情中,人的“自我”得到自由伸张的机会,进入“非自我”的外在对象中去活动,这样,人的“自我”就由有限到无限(因外在事物繁复无穷,“自我”伸张的机会也无限),由禁锢(“自我”本来被禁锢在自己的躯体里)到自我解脱,获得充分自由,于是,美感就发生了。由于“自我”进入“非自我”中活动,“非自我”的东西变成“自我”的形象,因而令人感到欢乐或愉快的被审美欣赏的对象实际就是那个“自我”,对象不过是“对象化了的自我”。当移情论者将这一理论运用于说明艺术创造时便认为,艺术创造实际上就是主体把自我感情外射到对象上去的结果,因而艺术创造的主体就是移情者。当然,最早使用“移情作用”这一概念的是德国另一心理学家、美学家劳伯特·费舍尔。而他的父亲弗列德·费舍尔此前已提出“审美的象征作用”,这其实就是移情作用。他把这种把对象“加以人化”的作用称作“象征作用”,对象便被看作人的象征。他认为,艺术家或诗人的创造活动就是“把我们投射出去”的一种活动。伏尔盖尔、浮龙·李等都有类似的论述。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关于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主要从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二个相互渗透的环节人手,阐释文学创造发生阶段的动态过程。关于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主要阐释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及其方式,重点了解文学活动;中创造主体的内在状况,把握创作过程中最复杂、最玄妙难解的阶段。(1)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①回忆与沉思回忆是积极地和有意识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回忆的发生是外在刺激或内在需要与创作中心意念挂勾时的神经传导活动,作家于此时在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常见的回忆方式有:直接回收法、挨次扫瞄法、按层次推沦法等。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十心意象或意念的深沉思索,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交叉活动过程,也是独特体验获得之时-②想象与联想想象就其本义来说,就是“想出一个象”。其类型有再现想象。和创造想象,后者又分为比拟想象、虚构想象。所谓形象思维,就是借助想象所从事的思维。联想由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想象:联想的规律有三: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此外,还有较为复杂的意义联想、关系联想等。联想是由记忆痕迹而引起的刘另一事物的回忆、复现或创造。③灵感与直觉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外在特征是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顿悟。其特点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灵感的机制虽复杂并不神秘,从心理学角度讲,它产生于大脑集中注意的优势兴奋之后。因此,其发生虽是偶然的,却是长期思考的结果。直觉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作出的直接了解和认知。直觉不是“不要”而是“省略了”推理过程,因此,它需要更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更老辣的推理训练。直觉有两大作用:一是作家对某事物、现象的直观式把握,由此他可能迅速建构整部作品;二是作家在某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使人深省的内蕴。直觉与灵感的区别有三:灵感是艰苦思索的结果,直觉却是对事物的突兀判断;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发生在第—次碰头之时;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却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④理智与情感理智指作家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和思维。情感分为情绪与感情。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理智与情感在文学创造中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促进,共同对同一创作过程起作用。⑤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识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无意识指作家没有明显地觉察到但暗中却对排列、组合材料发生作用的心理能力。意识和无意识共存于同一创造过程。意识对无意识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无意识机制使用的材料要靠意识机制提供;第二,无意识机制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机制指引。(2)构思方式①综合综合,指作家围绕一个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综合不是拼凑,因为它有定向性、选择性,和新颖、鲜明的整体性。②突出和简化突出,指作家在构思时抓住一个意象或意念,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其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突出有两种途径:其一是浓涂重抹;其二是淡化背景。简化,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细节而抓住主干,以便传神地把握一个意象或意念的主要特征的构思方式。突出与简化的区别是:前者以浓墨重彩、淡化背景吸引读者注意力,后者则将意象或意念上的遮蔽物剥掉,只留下最核心、最能表现本质的要素。③变形和陌生化变形指作家在构思中调动想象力、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方式创造意象。其方法有:扩大的方法和缩小法;粘合法;漫画法;夸张法;幻事法等。陌生化指作家把与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从身边推开,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关于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主要阐释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如何将基本酝酿成熟的意象、意念转换为文字符号、形成作品(即由心到物)的过程。(1)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般情况下,作家的意图与作品(即由心到手、到物)的过程是统一的,但由于具体写作时,构思活动还在继续,因而,展纸落笔的瞬间,已具雏型的意象有时会“倏作变相”,造成心手不一,表现为意图与作品的矛盾。形式有二:一是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二是作家创作动机中途变换。(2)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语词提炼的任务是寻找最准确的文字符号,把心中的意象鲜明地表现出来。技巧运用则应注意如下原则:①为物化心象的内在物理服务;②为心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3)即兴与推敲即兴与推敲既是物化阶段的两种操作方式,又是作品定型的闪种手段。即兴是在某‘刺激或内在冲动作用下,作家兴会来临,迅速完成作品的情况。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它需要:①足够的材料和情感积累;②特殊的气氛和契机;③综合心力的开发;④作家先天禀赋、气质,后天的本领、技巧。推敲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巾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意象物化为定型作品的过程。由于文学创造的工具和媒介都是文字符号,因而推敲的妙处在于精雕细刻。即兴与推敲是同一操作过程的不同侧面,不可绝对分开。1、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2、艺术发现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从所观察的事物中发掘出的一种独特的感知。3、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4、艺术构思传媒考试论坛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象及其序列的过程。5、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直接判断和认知。6、灵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7、综合作家围绕一个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新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在创作中,作家调动各种材料加工中心意象或意念,使之比周围其他意象更为明确、清晰,更加与众不同。9、简化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中心意象或意念的主要特征的构思方式。10、变形作家驰骋自己的想象力,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方式创造意象。11、陌生化在创作中,作家把与人上切近的事物或现象当成是第一次看见,无法称呼,不得不进行非指称的描写,以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12、即兴在某一刺激或内在冲动的支配下,作家兴会来临,迅速完成作品的状况。13、推敲在文字操作过程中,作家反复斟酌,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妥帖地传达意象的过程。第八章文学创造原则文学创造的原则是指文学创造应该遵循的准绳,它是建立在对文学创造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的。因此,当我们阐述文学创造的原则时,实际上也是在揭示文学创造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自觉地掌握与运用这些基本规律。作为认识与审美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文学创造基于自身规律的要求,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原则:艺术真实原则、艺术概括原则、情感把握原则与形式创造原则。1、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印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又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2、艺术概括艺术概括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普遍性的艺术形象。3、情感把握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4、形式创造形式创造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形式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结构、体裁、韵律、表现手法)对内容的外在形态的追求。艺术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1、艺术真实有哪些基本特征?它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有什么不同?艺术真实是一种审美化的真实,它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认识或反映生活的主观性、内蕴性、假定性与诗艺性。所谓主观性,指文学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关注的立场上对待客体世界,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与感悟、揭示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观性,在作品中建构的是从属于人的目的及意义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作家对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揭示与表现;尽管由于创作主体个性不同,达到的深广度存在着很大差别,但它总是对社会生活深层涵义的能动反映。这就是艺术真实的内蕴性。在文学创造中,以主观性立场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与感悟,只能通过虚构假定性情境的方式予以揭示与表现,因而,情境的假定性就成为艺术真实存在的必然形态和基本特征。假定性情境是作家运用艺术手段和表现手法创造出来的,这就使艺术真实成为“诗艺”中生成的真实而具有了诗艺性。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主要在于它的内蕴性和假定性。生活真实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真实,即没有经过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揭示与表现的真实。艺术真实不同于科学真实,主要在于它的主观性和诗艺性。科学真实是致力于认知客观性的真实,它排斥主观因素而追求实证性和精确性。总之,艺术真实同自然状态的生活真实和本质上属于发现的科学真实相区别,它是一种创造的真实。2、为什么说艺术概括是在“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中实现的?怎样理解“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介入和把握的过程?艺术概括作为使假定性情境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更大概括意义的途径,只能通过“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去实现。这是因为个别特殊事物的特征是不可重复的,掌握并完整地描述它,不仅能够从“特殊”中显示出“一般”,而且“一般”会因“特殊”而意无穷,从而产生艺术的魅力。相反,从一般概念出发,把个别特殊事物只是作为说明普遍概念的例证,则违背文学创造的规律。所谓“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并不意味着自然主义地摹写这些事物。文学创造作为一种“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它是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家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经验,以主体介入的方式,对这些个别特殊的事物作出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不抓住个别特殊就不会有艺术概括,不进行加工改造也不会有艺术概括。因此,“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创作主体以审美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介入和把握的过程。4、什么是艺术形式?形式的创造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所谓艺术形式,在质的规定性上,是指文学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具体说,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容的内在组织构造,二是由话语材料与各种文学表现手法组成的体现内容及其内在结构的外部形态。艺术形式就是内容的内在组织构造与外部表现形态的统一。按照文学创造的规律,艺术形式的创造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从内容出发选择与创造形式。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虽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从内在逻辑上说,形式是根据内容需要产生的.是为内容决定的,文学创造是把内容形式化的过程。因此,形式创造应该遵循从内容出发的原则。(2)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它能够让内容获得尽可能完善的呈示,而且表现在它可以使内容得到深化或升华。只有通过精心创造让形式对内容具有生成作用,才会取得理想的艺术效应。(3)、重视形式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形式除对内容具有表现和生成作用外,它本身也存在着审美意义。因为形式作为积淀着社会历史内容及人类审美感情的稳定形态,虽然已与具体事物相分离,却依然能与人们长期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而给人以“有意味”的审美感受。因此,各种艺术品类都应重视形式美的创造。第四编文学作品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1、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再现客观现实。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旨。它强凋立足客观现实,正视现实,忠实现实,对现实作冷静的观察、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二是写实的方式。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现实型文学具有写实的逼真性。它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闩,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它以描写见长,描写不夸张,不变形。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2、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从两个方面理解:—是表现主观理想。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旨。它突出主观因素,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它艺术地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作家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是直接抒情的方式。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它的情感态度主要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之中。3、象征型文学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从两个方面理解:—是寄寓审美意蕴。这是象征型文学的主旨。这种意蕴或是侧重客观现实,或是侧重主观感受,都往往有某种超出具体、个别现象的抽象、概括、朦胧的性质。二是暗示的方式。这是象征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它侧重以间接的方法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往往塑造变形、虚拟的假定性形象,启发读者去体味象外之意。需要说明的是,象征型文学不是个别词句、形容、段落具有象征性,而是整个作品的形象体系具有寓意性的象征意义。整体象征与个别的象征手法不同。象征手法指作品中局部性的寓意描写,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暗示、喻指另一种事物或观念意绪。这种局部象征,在现实型、理想型文学中也是存在的。而象征型文学则在整个作品中塑造一个统—的象征体系。它的暗示、象征。不像个别词句、形象的象征那样有明确的(往往是单一的)寓意,而是具有多义的、朦胧的、深邃的含义。4、诗诗是—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从三个方面理解:(1)凝练性。诗用词精粹,篇幅短小,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2)跳跃性。其结构安排遵循情感、想象逻辑,超越时空限制,不注重情节、事件的连续性。(3)节奏、韵律性。诗有节奏——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节有规律的变化;有韵律——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的重复。虽然诗也可以不押韵,但与小说、散文等比较来看,押韵恰是它的一大特点。其节奏、韵律在表现情感意味上具有重要的功能。5、小说小说是—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体裁。从两个方面理解:(1)刻画人物形象。诗和散文可以不写人物,而小说必须写人物。它在刻画人物方面拥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段,不像剧本那样受舞台时空限制,局限于以人物台词展示性格,也不像报告文学那样受真人真事约束。(2)叙述故事情节。小说篇幅可以随故事内容无限度地增加长度,容量非常人。其情节比叙事诗、叙事散文、戏剧、报告文学都更完整和复杂。6、剧本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从两个方面理解:(1)以人物台词为手段。小说可以利用叙述人的话语来直接叙述生活事件,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以及介绍、分析、议论人物和事件。而剧本则不允许作者出面,一般不能有叙述人的言语,只能靠人物自身的言语塑造形象。离开了台词就没有了剧本。(2)集中反映矛盾冲突。戏剧舞台时间、空间的限制要求剧本集中地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并使之达到剧烈程度。矛盾冲突不集中、不剧烈,剧情的发展必然会缓慢。矛盾冲突的集中展开也为人物展示性格提供了充分条件。戏剧的观众性也要求以剧烈的冲突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力。7、散文散文是—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从三个方面理解:(1)题材广泛。一般说来,只有比较完整的生活事件和人物形象才可以入小说;只有含有集中的矛盾冲突的生活现象才可以入戏剧;而散文则不必以某个人物为中心,不必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而往往摄取生活中的—个片断、侧面,写人、写景、叙事、咏物,无所不可。(2)结构灵活。与诗、小说、剧本等较规范的程式相比,散文的结构没有严格的限制和固定的模式,灵活、随意,是其特色和长处。(3)抒写真实感受、境遇。不同于小说、剧本的虚构,散文注重叙实事,写实物,记真人。而和同样强调纪实的报告文学相比较,散文更侧重于作者的真实感受,以情韵胜。8、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从三个方面理解:(1)记真人真事。它不虚构人物、情节,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2)塑造艺术形象。这是强调其艺术性、文学性。报告文学必须塑造丰满生动的艺术形象,既要有生动、形象的细节描绘,又要有鲜明的性格特征。(3)及时性。它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如果发表不及时,就削弱了它的独特的新闻价值。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典型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典型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2、特征化特征化是写实性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即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一种人物关系,高明的作家可以通过特征化使之变为传世之作。3、意境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4、意象意象,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1、叙事学又称“叙述学”(NaRRAtologie),这—一词始见于法国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tOdorov)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一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法国当代叙事学是二十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沦与法国结构主义思潮双重影响下的产物,它与传统叙事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加注重作品本文及其结构而不是作品的社会意义,注重叙事作品的共性而不是具体的艺术成就。在我们看来,叙事学应当是在传统的叙事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产生的系统的叙事研究学科。2、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应当体现出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3、行动元与角色这是叙事作品中人物功能的两个方面。行动元即人物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故事进程产生推动作用的功能;角色即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功能。这两种功能在作品中人物的身上应当是统一的。4、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这是分析叙事作品内部结构的两个向度。表层结构是历时忙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字面顺序研究作品各个单元之间在作品本文中的关系;深层结构是共时性向度,研究的是叙事内容各个要素在叙述顺序背后的内在的关系。5、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这是叙事作品中的两种时间关系。本文时间指的是阅读作品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时间,也就是表示作品所叙述的内容本文长短的时间概念;故事时间指的事所叙述的故事内容中虚构的时间过程。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在顺序上的相同或不同构成了叙述中的顺时序(顺叙)与逆时序(插叙、倒叙)等不同的叙述方式;而本文时间长度与故事时间长度二者关系的变化则构成了叙事速度的变化。6、叙述频率叙述频率是指叙事作品中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之间的重复关系,包括事件的重复(即反复出现相似的事什)和话语的重复(即对一个事件反复叙述)两种重复关系。7、视角视角是指作品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传统上区分视角主要从人称划分,即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但同时应注意到在不同人称的叙述视角中,都存在着内在视角与外在视角的差别。在有些作品中,叙述视角是可变化的。8、叙述者的声音叙述者的声音是叙述动作在作品本文中的体现。叙述者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叙述者声音就构成了什么样的特点,不同的叙述风格也可以从叙述声音的差异上加以区别。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成了被关注的对象,便形成了“戏剧化”的叙述者。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1、抒情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小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2、抒情性作品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抒情性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和审美特什,是由情感内涵和抒情话语直接融合而成的整体。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散文、杂文等另外,中国戏曲文学也以抒情写意为主。3、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是抒情内容直接融人其中的、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抒情话语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表现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过程。与普通话语相比,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精炼又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4、抒情话语的修辞指抒情作者为创造审美化的抒情话语而采用的特殊用语方式。主要有比喻、象征、倒装、歧义、夸张、对比、借代、用典等。5.抒情角色指抒情作者在抒情性作品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常见的抒情角色有第一人称的抒情、代言式的抒情和叙事者的抒情。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指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声音、画面、情感经验。在一般情况下,抒情性作品中这三个要素相互融合而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是抒情性作品的完美结构形态。7,声情并茂指抒情话语的声音组织与其表现的情感内涵相互协调融合的状态。具体表现为,抒情性作品中,音调与情调、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的高度一致,直接可感的声音组织成为抒情内容生动有力的象征性表现。情景交融指抒情性作品中描写的景物(画面)与情感内涵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具体表现为抒情性作品中的景是情中之景,情是只中之情,写景之语成为象征性表现情感的写情之语。9、节奏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10、隐喻指不用喻词,喻体与喻本直接相合的比喻方法。11、象征指以具体事物(意宴()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方式,具体表现为不是用词语直接表现而是暗示情感意义的纯意象性抒情活浯。文学风格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文学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秉赋等综合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方式的表现。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表现。3、话语情境是指本文中由语词、体裁、结构和形象等构成的具体话语环境。作家的个性和作品的风格就是通过这种话语情境体现出来的。不同的语词,可以表现不同的格调、色彩、气势和节奏;不同的体裁具有不同的体势和效果;完美统一的结构,才能造成显示风格的艺术整体;形象创造包括题材选择、主题提炼、人物刻画、环境描写,是表现作品风格的主要内容。简约是力求语辞简洁扼要的文体风格。其特点是简洁洗炼,单纯明快,辞少意多。筒约不是简单摹写,也不是简陋肤浅,而是经过提炼形成的精约简省,富有言外之意。其弊在容易流于郁而不明的晦涩。繁丰是不节约辞句、任意衍说、说到似乎无可再说而后止的风格形态。其特点是内容充实,辞藻丰富,描述详尽,篇幅较大。其弊在于容易流于冗长。刚健是刚强、雄伟的风格形态。刚健的作品,气势豪迈壮阔,感情奔放激烈,笔力刚健遒劲,境界雄奇浑厚,具有阳刚之美。7、柔婉是柔和优美的风格形态。柔婉的作品,内在和美,外表秀丽,抒情表意曲折委婉,具有阴柔之美,给人闲静和谐的感受。平淡平淡是少用辞藻、务求清真的风格形态。平淡的作品,其特是单纯通俗,质朴冲淡,给人平实而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