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天水市麦积区藉河示范区项目建设
情况汇报中共天水市麦积区委天水市麦积区人民政府(二。。五年五月二十日)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藉河示范区,是我国黄河流域第一个水土保持区域性示范区,一九九八年十月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准立项实施。其目的是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要建设一个结构科学合理,科技含量高,形成产业化经营,具有城郊型特色,达到高质量标准、高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高示范效应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以探索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今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经验和依据,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树立一个大型水土保持示范样板工程。几年来,天水市麦积区各级党政部门,把工程建设列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全面落实示范区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工作,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示范区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初步形成,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经过六年连续治理,圆满的完成了各项治理措施任务,达到了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项目涉及我区的花牛、马跑泉、甘泉、社棠、道北、新阳、渭南、伯阳七镇和一个办事处,122个行政村,2004年底,有总人口273490人。农业人口100541人,21538农户。总面积354.78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66.65平方公里。项目六年规划治理面积180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9.6%,其中兴修梯田5431.49公顷,营造水保林4790.54公顷,发展经济林果7034.28公顷,人工种草744.96公顷,新增水利水保工程1127处(座),总投劳1179万工日,总投资1.02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080万元,地方匹配1080万元,群众投劳折资8024万元,年治理进度为13.63%。治理结束后,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由1998年的14.47%提高到2003年的54.28%,人均产粮由347公斤提高到396公斤,人均纯收入由896元提高到1333元。因此,该项目的实施,无论对治理我区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还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我区经济,都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一、项目建设实施情况我区藉河示范区项目建设,在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省、市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们紧紧围绕示范区建设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创建精品工程为重点,精心组织和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示范区建设工作,圆满地完成了项目建设计划。1.综合治理经监理认证,六年来,示范区共完成治理面积186.64平方公里,占计划任务180平方公里的103.69%,年治理进度11.67%,其中:完成新修梯田5498.96公顷,营造乔木林3468.47公顷,灌木林1478.11公顷,经济林7169.26公顷,人工种草1049.41公顷。沟道治理工程:修建治沟骨干工程2座,淤地坝4座,谷坊1022道,沟头防护283处,水窖1000眼。配套道路402公里,修建桥涵12处。环境工程:完成北山公园绿化美化植被建设,绿化面积13.39公顷,分四个景区,秋景区、冬景区完成3.67公顷,夏景区、花卉区完成9.72公顷,栽植绿化树种和花卉5.4万株,道路拓宽7000米,道路绿化7000米。2.苗圃工程在藉河示范区工程实施的六年中,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和项目建设的需要,先后在石佛镇峪口、花牛镇赵崖建设了优质育苗基地,加强经营管理,采用先进的育苗技术,提高苗木的产量和质量,为示范区提供低成本的优质苗木,保证示范区工程造林建园措施的顺利实施。石佛镇峪口中心苗在石佛乡峪口村建立了以荒山绿化苗木为主的藉河示范区中心苗圃,苗圃总面积1.67公顷,打机井一眼,修建泵房及蓄水池一个,配套了现代化的喷灌设备,修建新型育苗棚一座,育有杏、国槐、侧柏、刺槐、花椒、速生杨等树种,共出圃优质绿化苗木149.5万株,共投入资金49.61万元。(2)花牛镇赵崖苗圃二。。二年根据实施项目的需求,又在花牛镇赵崖建立了示范区第二个苗圃,以培育高、新、稀、优品种为主的城市绿化和经果林苗木,苗圃总面积14.67公顷,建有管护房10间,机井1眼,并配有灌溉设施,采用管灌的节水灌溉形式,育有桃、杏、葡萄、仁用杏、偏桃、核桃、杜仲、银杏、侧柏、刺槐、速生柳、速生杨等树种,共出圃优质苗木416.5万株,投入资金198.26万元。3.支持服务系统(1)科研推广在示范区项目建设中,开展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模式及管理机制研究》、《水土保持优良植物的繁育与推广》和《雨水集流及节水灌溉技术示范与推广》等科研课题,这些课题由黄委会天水水土保持试验站主持完成,区、乡、村三级水保科技服务机构作为协作单位参加了课题研究和技术应用推广。按照科研项目总体设计书的目标要求,圆满的完成了花牛镇,社棠镇水保林和经济林果优良品种的示范与推广以及甘泉镇大江沟优良牧草的示范种植与推广项目。雨水集流节水灌溉项目在花牛镇、社棠镇的北山通过示范推广共完成了人饮水窖360眼,集雨节灌水窖231眼,并配套旱作日光温室15座,节灌面积16.7公顷。在社棠的中山、西山流域推广节水灌溉面积184.4公顷,其中滴灌33.4公顷,喷灌101.5公顷,低压管灌49.5公顷。(2)监测体系建设为了掌握示范区水土流失动态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质量和效益,为今后治理工作积累科学实测资料,我们严格按照《藉河示范区工程监测设计》要求,建立了区、乡、村三级监测机构,并进行了监测点布设和观测,开展了典型农户、典型地块、工程质量、土壤理化性质、植被覆盖度、小气侯的跟踪监测,建立6个监测分站,选择了13个监测点,确定了39户典型农户,完成了监测数据表册,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技术培训组织有关乡镇领导、项目管理人员和水保技术人员,到庆阳、庄浪、陕西省延河项目区等参观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水土保持技术、育苗造林技术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技术。先后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市项目办举办的示范区工程建设管理技术、农业新技术运用、果树栽培技术、示范区财务管理、水保执法监督等培训班。区项目办举办了农民技术培训班。参观、培训三千人次,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了农民技术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办公条件,先后购置了电脑、扫描仪、打印机、测量仪器等办公设备,广泛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提高了规划设计和项目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了办事效率。分项建设情况是:梯田建设梯田建设直接关系着示范区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是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的关键措施,也是项目建设的主体工程。在梯田建设中坚持科学规划、连片治理、一山一坡一湾整体推进,以国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为依据,进行设计施工,做到田面宽度合理,田面平整,埂坎稳定。通过六年的工程建设,共完成梯田5498.96公顷,占计划任务5431.49公顷的101.24%。在规模、质量和效益方面都比较突出的工程,如甘泉吴家坪两千亩梯田点、伯阳曹石湾,杏树坡千亩梯田及凤凰闫家湾、渭南唐家风台、花牛镇西坡湾、董沟和马跑泉崖湾千亩机修梯田等一批集中连片,上档次,高质量,高标准的示范工程,项目区共建设五百亩以上的梯田示范点30多个。花牛镇北山流域和社棠、寨子税柳沟流域、牛头河流域及凤凰桥子沟流域基本实现了梯田化。在梯田形式上,根据不同的地质和地类采取土坎连台梯田、软埂梯田、坡式梯田,生物埂梯田等多种形式的梯田模式,并用地埂种草和分台地埂的办法增加埂坎的稳固性,提高地埂的利用率,大力发展地埂经济的梯田模式。在梯田施工方式上,采取以村或联村施工,机修和人机结合,群众大会战等不同形式、并试行了工程招标和组织专业队施工的工程建设新机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加快了梯田建设的进度,提高了规模和质量,梯田效益更加突出,为梯田建设探索出了新的施工组织形式,加快了农村实现梯田化的步伐。(二)水保林建设在水保林建设上,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沿梁设带,逢沟延伸,乔灌结合的原则,采取专业队工程造林的方法,把营造与管护融为一体。六年共栽植乔木林3468.47公顷,占计划任务3125.78公顷的110.96%,灌木林1478.11公顷,占计划任务1663.76公顷的88.84%。修建护林管护房27座,确定护林人员54人。在林种配置上,有纯乔木林、纯灌木林,乔灌混交林,林木生长较好,造林保存率多在80%以上。大部分防护林带都已郁闭,在造林树种选择与配置上,主要以刺槐、侧柏为主。在造林方法上,我们根据小流域的自然特点,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优树优种的原则,实行方格网、水平台和鱼鳞坑高标准的工程整地方式,集中连片,规模营造;在栽植技术上应用覆膜套袋、保湿剂、生根粉等先进科学技术,来提高造林成活率,使造林工作一年比一年好,规模一年比一年大,质量一年比一年高,成效一年比一年好。在工作中,实行一年办点,二年连线,三年成带的方法,分别建成了东山梁峁经果林带,北山水保林带和南山水保林带。摸索出了黄土区造林中,应优先选用当地乡土树种,提前进行工程整地;在栽植方法上,常青树苗木要采用根部带土球,边挖、边运、边定植;在定植时间上,常青树种最好在早春季节,刺槐、沙刺等水保林应采用夏季整地,秋季定植的方法,这样树苗易越冬,成活率高。(三)经果林建设在经济林建设中,根据群众需求及国内林果品种发展趋势,合理设计经济林果树种,并结合流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配置林种数量,重点发展以名、优、特、新、稀为主的各类经济林果,建成经济林果带,以形成既有规模又有拳头产品的产业基地。使经济林果这项支柱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发展经济林果基地、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子。苹果园、梨园、桃园、葡萄园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既保水保土,又增产增收六年共完成经果林7169.26公顷,占计划任务7034.28公顷的101.92%。基本形成了四个经果林带:寨子马家湾、南家湾和社棠北山万亩优质葡萄产业开发带;花牛镇峡口千亩“黑红堤”葡萄示范基地;甘泉镇千亩大樱桃科技示范园;马跑泉南崖、伯阳花南千亩奥州青苹果基地及南山以苹果、桃、梨为主的优质鲜果林带。在经果林整地方式上,多采用窄带水平梯田、丰产沟、丰产坑等高标准的工程整地,提高苗木成活和增强拦蓄能力。(四)种草工程六年累计完成坡耕地退耕种草和梯田地埂种草1049.41公顷,占计划任务744.95公顷的140.87%。草种主要以多年生紫花苜蓿为主,由于苜蓿草层厚,覆盖度大,根系发达,固结土壤能力强,因而保土防蚀作用明显,示范区年产草总量达761.61万公斤,载畜量达到1.7万只羊单位,在畜牧业生产中,甘泉大江沟的三千亩紫花苜蓿、五百亩红豆草和新阳桥子沟五千亩林草间植示范带,把零星劣质荒草地通过人工改良,成为了规模大品种优的畜牧业基地,为在全区推广优良牧草品种起到了示范作用。特别是为了提高梯田地埂田坎利用率,有效拦蓄径流,增加埂坎稳定性,示范区地埂种草达到了二千多亩。(五)拦蓄工程示范区工程建设在主抓梯田、林、草配套措施的过程中,配套修建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六年共完成谷坊1022座,沟头防护工程283处,淤地坝4座,骨干工程2座,桥涵12处,道路402公里,配套上水工程9处,建蓄水池16个,示范区水窖总量达到3215眼,增加有效灌面430公顷。通过利用水窖集蓄地表径流,坝库拦蓄径流,年蓄水量可达118万立方米,可缓解示范区灌溉用水和人畜饮水问题,水窖多布设于道路、村庄、院落和农田附近,有一定的径流来源,工程设计标准高,布局基本合理,水窖质量良好。谷坊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支毛沟由上到下成群布设,大部分工程质量良好,能够发挥拦蓄径流利用径流的作用,目前有90%的谷坊已经淤满。新建骨干工程和淤地坝,总拦蓄库容为115.06万立方米,工程达到了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高,工程效益好,能够在一定时期内起到拦蓄控制作用。二、综合治理效益经过六年的综合开发治理,麦积区藉河示范区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由山到川,梁峁到沟谷,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互配套,有机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治理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区域内小气候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改善,农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缺粮是贫困的突出特征,解决温饱问题首先是解决吃饭问题。在示范区建设中,由于坚持了综合治理与综合开发相结合,狠抓梯田建设,使稳产高产农田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蓄水保土能力增强,为科学种田和水利配套创造了条件,梯田增产效益显著增高,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建设基本农田加上科学种田是保证粮食增产、解决缺粮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六年来,示范区大搞梯田建设,把5500公顷坡耕地变成了水平梯田,为推广应用科学技术,进行精耕细作创造了条件,为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从而促进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基本农田由九八年的人均0.02公顷上升到现在的0.07公顷,监测资料分析表明:我区黄土丘陵区梯田比邻近坡耕地在同等耕种条件下,平均每亩增产70公斤,增产率为60%以上;示范区已有52个行政村实现梯田化,彻底摆脱了贫困面貌,并为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推动了“两高一优”农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大搞梯田建设,培育保水、保土、保肥的基本农田,不仅为粮食的稳定增产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开发支柱产业奠定了基础,使推广农业科技有了用武之地。示范区粮食平均单产量由九八年的2010公斤/公顷提高到现在的3667公斤/公顷,人均产粮为330公斤,同时配套修建了小型水利灌溉工程,修建农路402公里,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区域内的交通和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随着粮食和收入的增加,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群众住房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由过去的土木结构变成砖木结构,农村一座座新庄院,一排排新瓦房拔地而起。群众对子女的文化教育更加重视,学龄儿童都能入学,村村通电话,户户有电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了较大发展。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经济生态效益初步显现为了使自然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示范区在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同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和水保林建设,使土地利用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粮食产量,丰富了农副产品,保护了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小流域经济产生了示范带动效应,土地利用率和产业效益显著提高。与九八年比,示范区总面积中农地由57.69%下降到30.42%,林地由11.98%上升到52.08%。在发展小流域经济中,把水土保持工作与发展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适地适树大力发展苹果、葡萄、仁用杏、桃为主的经济林果,推动了经济林果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六年来共发展经果林7169.26公顷,使人均经济林果生产用地由治理前的0.01公顷上升到现在0.09公顷,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884元提高到现在的1635元,增长了84.94%。实践证明,发展林果业,不仅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还增加了群众收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为群众致富奔小康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综合防治体系初步形成,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藉河示范区工程建设六年来,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实施,增加了地表植被,保持了水土,减少了河道淤积,保护了基本农田,各项工程措施经受了不同频率暴雨的考验,发挥了有效的作用。治理区内流域面貌大变,山坡层层设防,沟道节节拦蓄,形成了综合防治体系,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社会效益。一是治理区自然面貌明显改善,林草覆盖率大大增强,与治理前相比,林草覆盖率由13.10%上升到57.99%,增加了44个百分点。荒山、荒坡全部绿化,治理区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循环转变,加之预防监督措施得力,从而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二是水土流失明显减少,流失面积中侵蚀程度在中度以上的面积由治理前211.29平方公里减少到75.83平方公里,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5462吨减少到每年每平方公里1036吨。径流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8.73万立方米减少到每年每平方公里3.91万立方米。三是蓄水保土能力明显增强,随着地表植被的恢复,梯田,坡面造林和沟道工程等措施的不断完善,较好地发挥了蓄水保土功能,年拦蓄径流量1413.13万立方米,年拦蓄泥沙量128.77万吨,减沙效率为80.92%,减水效率为55.19%。增强了防御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危害。四是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我区干旱、冰雹等农业自然灾害频繁,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针对这种情况,区委、区政府在认真总结以往抗旱抗灾经验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山地修梯田、川区兴水利、普遍抓肥料、丰产靠科技”的指导方针,按照这一方针,大抓了梯田建设,低产田改造,兴修水利,植树种草等多种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1993年以来的连续八年大旱中,基本农田极大地增强了抗灾减灾能力,为实现大灾之年少减产发挥了显著作用。实践证明,治山治水、大面积建设基本农田,造林种草,控制水土流失,可以减轻洪涝灾害,增强抗旱能力,是抗灾减灾的一项重要措施。三、主要做法和特点1.健全机构,加强协调,保证项目建设健康发展为了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项目的建设工作,区委、区政府从加强项目的科学管理和服务工作做起,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服务体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区上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任正副组长,农口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专门负责工程协调和实施。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的日常工作,示范区的八个乡镇也都分别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了职责,强化了责任,使项目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每年都要从水利、林业、园艺等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到有关乡镇,包乡抓点,逐乡逐村进行示范指导。二是建立管理机制。项目启动实施后,区上就认真研究制定了《示范区项目建设管理办法》、《项目考核验收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和《奖罚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规定,保证项目管理高效规范,为项目顺利实施打下了基础。三是强化政府行为,落实双轨责任制。项目实施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政府十件大事之首,并确定为“一把手”工程,实施行政首长负责制,把项目建设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加强行政监督力度,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区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片,一般干部包村,技术人员包规划设计,施工技术指导和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全面落实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2.广泛宣传,全面发动,提高全民参与工程建设的意识为了增强全民参与藉河示范区项目建设热情,提高对示范区工程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我们始终把宣传工作贯穿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会、观摩会及区、乡、村、组四级干部会,进行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示范区建设是一项恩泽后代,惠及子孙的工程。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示范区建设对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市区、城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农村集镇及项目区交通便利处书写固定宣传标语167条,散发、宣传资料3万余份,树立大型标志碑3座,小型标志碑30余座,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广泛宣传,深入发动,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示范区建设的积极性。在项目建设中,我们通过组织有关乡镇领导和水保技术人员走出去参观学习和举办农民技术培训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了农民技术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3.科学规划,精心施工,全面提高工程建设质量项目启动实施后,我们始终把提高工程质量,创建精品示范工程放在工程建设的首位,按照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生物、工程、农耕三大措施科学配套,乔灌草有机结合,山水田林路配套,发挥综合治理效益的原则。对整个工程分五大措施进行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对重点地段,重点工程,由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典型设计,再由区项目审查小组组织专家评审,严格把关,做到任务一次性下达,设计一次性成型,措施一次性到位,资金一次性包死,质量一次性达标。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优质化、规模化、以创特色、出精品为目标,对审查确定的工程,要求做到“三个不变”。一是建设地点不变,即实施计划和单项设计中确定的重点治理区,重点地段,重点流域不变,自觉维护计划的严肃性。二是主要建设内容不变,项目乡镇各重点工程都是经过反复踏勘,论证后确定的治理措施、树种苗木,一经规划设计不得变更。三是工程建设规模不变,质量标准不变。为了达到工程能够上水平,上规模,高质量,出精品,我们始终围绕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川两山”、三条高效治理开发示范流域、十四条重点小流域及北山公园景区建设为综合治理框架来开展工作。通过六年来项目建设实践证明,规划设计成果确定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产业开发,调整农业结构,25度以上全部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完全符合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如社堂镇中山沟流域综合治理是城郊南北两山的重点工程,六年来,项目区从山梁到山脚,全面规划,点滴不漏地实行一次性治理和开发,完成梯田577.27公顷,水平台、鱼鳞坑整地930公顷,栽植行道树2万株,水保林259.62公顷,经果林679.76公顷,人工种草80.44公顷,新修6米宽的农机路70公里,淤地坝1座,谷坊147座,沟头防护3处,水窖915眼,修建3处三级以上的提灌,扩大灌面276公顷,解决了4000多人饮水困难,使一道梁、四道沟、六面坡得到了综合治理,形成了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生态经济型产业化体系。把原来零星分散的果园发展建设成集中连片,统一管理的果品基地,通过综合治理解决了道路水利不配套,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问题。使该流域改变了单一的种植模式,以经济林为主,札林、果、水、路全面发展,经营方式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使整个流域实现了梯田绕山转,农路沿山盘,绿树路两边,满山果飘香,提灌上山巅,农民户增收,产供销一体化的优质果品产业示范基地。经济效益显著,示范效应突出,使流域内群众的经济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896元提高到现在的1880元。已初步建成设施配套完善,高产优质,具有产业开发型的示范样板流域。走出了一条较为成熟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突出效益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路子。为示范区工程建设规模治理,树立了榜样,起到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注重质量,突出效益,全面提升工程的示范效应在六年来示范区的治理中,我们始终坚持把质量和效益摆在工程建设的首要位置,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建设相结合。我们坚持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并重,综合治理与开发建设并举的原则。把项目建设与发展林果、畜牧、蔬菜支柱产业,培植地方财源结合起来;与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实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宜田则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综合治理,整体开发。如:马跑泉南沟流域的梯田地种西瓜,每亩产值1200多元;甘泉软埂梯田中的地埂经济林带;二是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在治理工作的安排部署与操作指导上,我们确定了“抓重点、抓难点、抓关键、以点促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在抓好整体治理的同时,把南北两山,特别是花牛北山和寨子、社棠北山段作为重中之重,集中人、财、物力抓落实,促突破。如青咀沟和中山沟小流域的治理,推动了周边西坡湾、马家湾、西山、东山等小流域的治理工作,通过抓重点,促进点向面扩散,面向点靠拢,从而推动了示范区整体的治理工作。三是生态建设与美化城市相结合。我们把项目建设与加快城市美化绿化紧密结合起来,确定南北两山为治理的重点,发动组织区直各部门,驻区部队,各企事业单位广大干部职工参加修地、筑路、建园、造林。在花牛镇南北两山造林绿化工程中,区直机关各部门工作人员,社会各界人士捐资,为项目建设做贡献。区藉河项目办作为项目管理部门,示范承包北山峡口段绿化任务,从整地质量、栽植、成活、管理等方面都起到了示范表率作用。城建部门也进一步加大了南北两山治理,尤其是绿化工作。北山公园区域已栽植乔、灌木风景绿化林20余万株,经济果树5万余株,修筑了一条盘山公路,建起了一些亭台游乐设施,把过去的一片裸露坡地治理成为一处城市园林,并使这一地段易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隐患得到了有效防治。如:花牛镇北山流域依据城郊水土保持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农田梯田化、林果产业化、道路网络化、灌溉水利化”的基本治理思路,六年来共完成治理面积941.46公顷。一是建设高效农田,坡地实现梯田化,新增梯田260.08公顷。二是体现区位特色,突出绿化美化,增加城市功能。山顶建成长9.8公里,宽250米的水保生态防护林带;山脚到梁顶完成地埂绿化39万米,栽植塔柏、刺柏、圆柏等13万株;荒山荒坡荒沟全部得到绿化。三是林果产业经济基本形成。建成青土坡优质千亩果园;肖、邓、阳千亩优质经济林;吴、靳、峡千亩优质黑红提”葡萄示范园。四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增强综合效能。修建七条长78公里的农机路;配套肖、靳、吴上水工程三处;打水窖1100眼。五是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建成十座旱作农业节水日光温室,示范推广沙棘、火炬树、四倍体刺槐、“黑红提”葡萄等造林建园新品种。通过治理北山已形成了“山顶林戴帽,半山果缠腰,地埂长青树,沟壑林覆被,沟道塘坝节节拦”的综合治理模式,治理程度达到90.2%,土地利用率提高到87.74%,植被覆盖率达到48.52%,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植被覆盖率高,生态调节功能强,产出效益高,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建立了新的美的、自然和谐的流域生态景观,创造了良好的城郊生态环境,使北山流域真正形成了典型的城郊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样板。完善机制,强化管理,探索工程建设新机制一是建立了项目法人制和工程质量监理制。明确规定由区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项目办为责任主体,各乡镇长为施工单位负责人。同时,在重点梯田、水利工程、骨干坝等工程的实施中,实行招投标制。二是建立了工程监理制和资金报账制,以及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藉河示范区建设是国家黄委首次在水保治理中实行资金报账制的建设项目,工程启动后,区上首先利用地方匹配资金开展工程建设,对中央资金,严格按照示范区资金管理办法,专款专用。每季度由西安黄河监理有限公司现场监理报账。这种监督机制的实施,促进了地方匹配资金的及时到位和保证了工程质量的提高,也加快了藉河示范区工程建设进度,降低了工程造价,提高了投资效益,确保了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使资金使用率明显提高。我们在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机制上,形成了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厂防雨棚改造施工方案
- 2025年汽车清洁剂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护具营销方案
- 房地产上市活动方案策划
- 简单旧楼顶防水施工方案
- 中性粒细胞功能调控的精准医疗应用-洞察及研究
- 天津企业咨询培训调研方案
- 2025年光伏组件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与能源互联网融合报告
- 2025年光伏组件效率提升技术市场潜力与竞争格局报告
- 无障碍旅游服务发展-洞察及研究
- 预防高处坠落安全监理细则
- 大规模模型蒸馏技术
- 贝朗DIALOG+透析机水路设计概览课件
- 光电功能材料课程-13-18课件
- 施工现场污水排放方案
- 黔西市中医医院金阳院区环评报告
- 我的家乡-枣阳
- 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讲座男生篇
- 高中期中考试家长会PPT课件 (共51张PPT)
- 全球卫生治理课件
- 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