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与共赢教材_第1页
合作与共赢教材_第2页
合作与共赢教材_第3页
合作与共赢教材_第4页
合作与共赢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城老乡论坛http://312400.5PAGEPAGE30合作与共赢第一讲加强道德修养应对时代挑战一、合作与共赢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1、何为合作,共赢?合作,即为了共同的目的而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双赢即交往双方都能获得利益。而共赢是双赢的扩展,它要求在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时,在不损害公共利益、不牺牲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各方均获得较满意的结果。共赢不仅仅局限在经济利益方面,还包括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主体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主体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等。之所以说合作与共赢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首先是鉴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点,即作为知识经济中基础性、战略性资源的知识和信息,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中基础性、战略性资源的土地、资本已截然不同,它具有可共享性与利用的无限性。2、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到,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增强合作与共赢的意识?(1)合作共赢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诉求(2)合作共赢是解决全球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需要(3)合作共赢是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的需要(4)合作共赢是适应知识综合化趋势的需要1、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国际劳动力流动和国际技术转让,已成为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的重要机制。2、河流水污染与水资源争夺、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转移、核电站安全与核废料污染、海洋污染3、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以下特点:具有突出的跨国性、具有明显的扩散性、主体呈“网络化”态势3、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最显著的表现是全球面临的人口压力和全球生态系统的衰退趋势。二、合作与共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1、合作与共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的发展离不开合作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与本质属性。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是一个客观规律,商家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击败竞争对手,这也是属于一种“零和”现象。合作可使“零和”现象转变为“双赢”的新格局。(2)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离不开合作与共赢的理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不是自由放任的经济。这就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也即“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和“看得见的手”的作用。2003年10月14日第十六届三次会议提出三方面任务:1、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2、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3、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无论是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市场要素市场,还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维护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除了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外,都还需要用合作与共赢的理念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才能克服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弊端。(3)弘扬以合作与共赢为核心内容的集体主义主旋律2、为什么说合作与共赢是集体主义的核心内容?(1)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合作是源于以集体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社会人”的假设。从历史上来看:集体主义的产生是由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阶级属性和历史使命决定的。(2)个人主义并非是灵丹妙药新加坡“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3)践行集体主义原则4、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有个公式:I+We=FullyI,这个公式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完善自己的人生。三、专业技术人员对合作与共赢的祈求1、合作与共赢意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必要性(1)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性质的内在要求应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脚踏实地并善于与人合作。(2)合作共赢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合作共赢。合作共赢能够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促进和谐的人际氛围的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A)可克服个人实践、个人能力的有限性;(B)可克服个人发展环境的有限性;(C)能最大化发挥个人潜力。(3)能使“蛋糕”做大2、专业技术人员合作与共赢方面的现状(1)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抬头(2)自负(3)自卑(4)刻板(5)嫉妒(6)封闭自我(7)不善于沟通(8)不能正确把握竞争与合作的关系(9)缺乏共赢思维(10)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3、成功人士的启示王选院士(被誉为“中国现代印刷技术革命的奠基人”、“激光照排之父”)的事迹他认为他对方正最大的贡献是营造了一种团结奋斗,不断创新的风气和氛围。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显示,在技术、资金、人力资源这三个生产力要素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第二讲探索理论渊源增进合作共赢一、“和合”思想的现代意境1、“和合”思想的由来与发展(1)“和合”思想的提出(A)“和”原指声音相应,“合”原指上下唇合拢。后来,“和”演化出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义;“合”演化出汇合、联合、融合、组合、合作等义,两者都有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组合之义。(B)春秋时期,“和合”两字开始连用,“和合”概念因些出现。(2)“和合”思想的深化与发展(A)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和合是以和为前提的。老子提出:万物负阴面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战国末期荀子提出“人能群”的思想我国思想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创造和阐发了和合文化的精神:1、将自然界理解成为一个阴阳和合的统一体2、强调社会的人际关系要和合3、强调人要与自然界保持统一泛爱众p292、弘扬“和合”思想的时代意义(1)有助于化解矛盾一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一旦达到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个国家就有可能进入黄金发展期(2)有助于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二、人的本质理论及其意义1、人的本质的诠释(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康德有关人的主体性、黑格尔有关人的发展的历史规定性、费尔巴哈拯救人类于宗教神学和理性主义之泥潭的思想P32人一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社会性(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的相互依存性、社会交往性、道德性以及劳动中的合作性等。(社会性是最根本的,本质的属性))(2)具体性(所谓人的本质具体性就是人的多种社会规定性的统一。)(3)综合性(人在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多方面的社会规定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变动性(5)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对人的本质的深刻揭示,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在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实践中,P35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最高表现,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和最高目标。)2、人的本质自私论剖析(1)人天生自私的命题不能成立“人性自私论”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它与生俱来,不可消除。自私的心理和行为根源于私有制。(2)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不科学(3)人类“基因自私论”不能自圆其说3、人的本质理论为合作与共赢提供了理论基础(1)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的有机体中,个人是“细胞”,而社会是“细胞的躯体”。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体现在三方面1、任何个体都必须以一定的社会及其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2、人的社会的人3、人化社会与社会化人是相辅相成的互动过程。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与社会关系的主体就是具有不同地位和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在角色规范中,行为的模式和方式是角色的外部形式,角色的责任和权利则是其内核P39(2)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共赢集体主义价值观构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三、和谐社会理论的启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思想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1)孔德的社会合作思想(A)在社会学家中最早阐述“和谐”思想的是奥古斯特·孔德。(B)社会秩序是社会最基本的整体性特征。(C)要重建秩序,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推进社会合作。首先,要增加信仰与道德的一致性;其次,要重视家庭在促进社会合作方面的作用;再次,要发挥国家的职能。(2)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思想社会团结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分工;社会团结的精神基础是集体意识。(A)社会团结两种形式:一种机械的团结,一种的有机的团结。迪尔凯姆认为,解决社会失范问题、维持社会团结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副培植政府与个人之间的中间群体。2、社会和谐理论的深化与发展(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3)2005年2月胡锦涛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确立和谐思维方式第三讲加强诚信建设务实合作基础诚信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道德基础,是合作共赢的必然要求。一、诚信是合作共赢的必然要求1、构筑合作共赢的社会道德环境需要诚信(1)什么是诚信?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方面。“诚”主要指诚实、诚恳;“信”主要指重承诺、讲信誉、守信用。“诚”是“信”的内在思想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2)在人与人交往、合作中,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就个人而言,诚信是人际交往中能够显示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维系全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的准则;就国家之间的交往而言,诚信能够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2、构筑合作共赢的市场经济环境需要诚信(1)诚信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基础诚信是链接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领域的人格力量。(2)诚信是市场主体不可或缺的道德规范(3)诚信是市场经济主体的立身之本AB四种交易P56“银广夏”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是保证市场主体利益实现的基础,也是保证合作继续的基础,是市场主体的道德责任,是人类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3、诚信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诚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民主法治是政治方面的明确要求,公平正义首先是经济方面的价值目标,安定有序是社会组织和管理方面的任务,充满活力是社会建设多方面努力的综合成果,和谐相处是对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要求。“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尺,是人们行为导向和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是以德治国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诚信是整个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精神支撑。(2)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内诚外信”是一切文明社会及其成员都应该努力践行的普适性价值观念。(3)诚信是人际合作的基石市场经济从运行机制上讲是一种契约经济,也是一种法制经济。二、诚信缺失的沉重代价1、诚信缺失妨害道德建设(1)诚信缺失使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成本增长(2)诚信缺失使道德风险加剧(3)诚信缺失使社会信任危机加剧2、诚信缺失扰乱经济秩序(1)诚信缺失引发恶性战争(2)诚信缺失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团体或组织四类信用主体。(3)诚信缺失阻碍市场化进程3、诚信缺失动摇合作根基三、强化诚信建设的措施1、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自身的诚信素养(1)对已要讲诚信P671、真诚无妄,忠心耿耿2、说实话,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2)为人要讲诚信P671、对上级不欺骗2、对同级不哄骗3、对下级不蒙骗(3)处事要讲诚信2、构筑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1)建立健全良好的市场运行规则(2)着力打造良好的市场运营环境社会信用体系应该包括政府信用体系、企业信用体系、个人信用体系、行业信用体系等(3)完善以诚信为基础的合作体制第四讲遵循合作原则优化合作系统一、系统协调发展的原则1、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构建合作体系统论的观点也就是整体性思维观点(1)何为系统?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元素集,它是整个系统科学中最基本的概念。(2)系统的特点就是要做到使总体功能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3)整体性是系统的首要特征,是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加和非还原的关系。2、系统要素与结构的协调(1)在一个合作体系统中,其成员是该系统的要素,同时各成员的特征差异,包括知识基础差异、认知能力差异、认知结构变量差异、兴趣差异、动机差异、情感差异、意志差异和性格差异等,也是该系统的要素。(2)结构是系统与要素的中介。3、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系统协调发展的原则强调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功能与结构是系统的两个方面,结构是系统的内在构成,是横向的、相对静态的方面;功能是系统的外在行为,是纵向的、动态的方面。结构联结着系统与要素,功能联结着系统与环境,结构决定功能。二、尊重人的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从自己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不同方式掌握客体所显现出来的功能特点,是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增强人的主体性品质与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1、坚持以人为本(1)尊重人的主体地位(A)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扬弃旧的观念,确立全新的观念。(B)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以不断满足人的物质要求。(C)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人的发展提供活动基础,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2)发挥人的主体作用(A)唤起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认识实践活动中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象,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B)发展主体能力;主体能力,人的主体性要得到充分发展,仅仅具有主体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即主体能力。主体能力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其才能发挥的推动作用,从而使自身主体性得以不断发展的能力。(C)塑造主体人格。人的主体性发展实质上是指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发展,它不仅包括人的各种物质、理性能力,还包括人的非理性精神领域即人格。主体人格包含了人的独特性、个别性与个体性,包括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直觉等诸多方面。(3)确立主体价值观念主体的动力趋向决定于主体的价值取向,主体的能动作用过程,是一个趋向于由价值取向决定的价值对象的过程。2、尊重人的个性的多样化(1)多样性。专业技术人员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A)表现形式多样性;(B)发展方式的多样性;(C)发展速度的多样性。(2)差异性。人的差异产生源于三种因素:遗传、教育、环境。个体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智力类型差异、智力水平差异、知识结构差异、性格差异、兴趣差异等。行为风格差异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分析型、推动型、表现型及温和型。3、重视人的发展诉求(1)合作方式应考虑人的发展诉求;人的发展与合作方式的发展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人的相互合作,人类的生产能力也一会提高。(2)合作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不能离开人的发展而片面追求合作模式的发展,也不能离开合作模式的发展空谈人的发展,应强调人的发展与合作模式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3)合作促进人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克服个人实践、个人能力的有限性,有利地人的身心健康。合作是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合作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人类社会,就是指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互相联系的人们的总体,它本身就“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三、平等信任宽容的原则在合作过程中,平等是合作的前提,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宽容是合作的理念。无论是组织的发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都不能背离平等、信任和宽容原则。1、相互平等是合作的前提(1)平等离不开主体的价值评价;(2)平等的前提是公开和民主;(3)寻求平等是人的基本权利;(4)制度规则是保证平等的重要手段。2、相互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合作的进程只能从信任开始:(1)信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2)信任作为基本的合作原则之一,也是人们一切职业活动中都应奉行遵守的道德原则。(3)信任是道德之本,是合作之基,要合作就要从彼此信任开始。(4)了解是信任的前提,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成功的保障;(5)信任使人体会到生命的温暖,信任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3、彼此宽容拓展合作空间(1)宽容是崇高的美德何为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是一种高贵的品德、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宽容至少有五大好处:第一,宽容的人爱记住别人的好处,总是心存感激,所以很多人乐意帮助他;第二,宽容的人能与人同乐,给人快乐,自己也是只记快乐,不记烦恼,所以他总是快乐比别人多;第三,宽容的人关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肯定别人的长处,所以他的朋友很多;第四,宽容的人善解人意,能够体谅别人,尊重别人,所以愿意与他合作的人很多;第五,宽容的人对别人宽容时,必须对自己宽容,因而计较得失少,知足常乐,所以他的幸福感很高。宽容别人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一种接受、一种爱心、有时更是一种力量(2)合作需要笑容宽容并不代表软弱;宽容是一种美德,应理解宽容,学会宽容。第五讲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和谐社会生活的实践证明: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美好人生的坚实基础。健康的心理能够占用前进路上的崎岖与坎坷,创造人生的幸福与成功;能够经受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和挫折,以乐观的人生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欢乐;能够使人善于合作、广结人缘,创造幸福的人生。一、心理健康与合作共赢1、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1)人的健康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辩证统一。(2)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发展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以及道德健康。心理健康主要有: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内容(3)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正常的智力;智力正常是人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能力的总称。正常的智力包括:乐于学习和工作,敬业乐业;有强烈的求知欲,确立终身学习观念;对本职工作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工作效率比较高;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在素质,努力获得工作成绩,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快乐感。(B)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C)积极稳定的情绪;情绪是一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能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好的心境,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稳定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影响人际关系,影响自身身心健康。(D)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一种具体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对集体和个人的合作、共处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作用。(E)完整统一的人格;人格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是指作为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以及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F)健全的意志;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健全的意志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能明确自己的行为目的并主动支配自己的行为去达到目的,自觉而不盲目;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执行决定,果断而不优柔寡断或草率从事;能较长时间地专注和控制行动去符合既定目标,顽强而不意志薄弱;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自律、自制而不莽撞、冲动。(G)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以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H)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角色要求。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角色认知:是指对某一角色规范的了解和认识;角色期待:是指人们在角色认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某一角色的期望和要求,通常包括自我期待和社会、他人期待。(4)理解和运用关于心理健康标准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是否心理健康与是否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心理疾病。第二,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状态,从良好的心理状态到严重的心理疾病之间还有一个广阔的过渡带。第三,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可以从不健康变为健康,也可以从健康变为不健康。第四,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较理想的尺度和要求,它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是否健康的一般标准,又为人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提供了努力方向,从而能使人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潜能。2、关注心理健康促进合作和谐(1)心理健康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2)心理健康有助于开发自身潜能(3)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身心和谐一方面,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健康的生理有助于心理机能的正常发挥和健康心理的形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的水平也会直接影响生理健康。(4)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二、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分析1、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现状(1)职业适应性差,导致职业倦怠(2)各种认知偏差,导致行为障碍认知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3)情感情绪不稳定,导致情绪障碍情感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内心体验。(4)人际关系紧张,导致交往障碍人际关系是个人之间以情感亲疏为标志的心理关系,其实质是社会关系在个人意识中的反映。(5)社会压力过大,导致心理疾病2、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原因分析(1)社会环境中的紧张因素(2)职业特点因素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和活动,包括与之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经历过程。(3)个体主观的因素个体主观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主要有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情绪因素和个性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等因素)等。个性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格特征是个人面对突发事件心理健康问题的催化剂和诱因。三、学会心理调适促进身心和谐1、增强挫折适应能力(1)提高挫折认识能力(A)正确认识挫折,把握挫折的实质,是战胜挫折的前提。首先,要视挫折为正常;心平气和地面对现实、接受挫折、是战胜挫折的第一步。其次,有正确的认知方式。再次,要看到挫折的积极效应。(2)增强挫折承受能力挫折承受能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主要包括生理因素、生活经历、思想基础、个性特征、认知方式、期望水平和心理防御机制等健康的人生观是挫折承受力的核心心理防御机制也是影响扫挫折承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之,挫折承受力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素质,关键在于平时的训练(3)提高挫折排解能力挫折承受力是一种较被动的挫折抵抗力,它主要起缓解压力、等待时机、保持心理行为正常状态的作用。具有挫折排解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个性成熟、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2、培养情绪调节能力何为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具体地说,就是要学会保持愉快的情绪,维护良好的心境;学会克制、约束某些不良情绪的表达;学会疏导、宣泄情绪,使其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得到释放。(1)要学会保持良好的情绪;(A)养成快乐的习惯;(B)学会宽容;(C)适当的自我定位(D)善于与人交往。(2)要学会克服不良的情绪;(A)正确归因;(B)合理疏泄;(C)积极的自我暗示;(D)学会放松。3、提高心理障碍防御能力(1)正确认识心理障碍;(2)积极预防心理障碍。如何有效的预防心理障碍?首先,要注意端正自己的认知方式,提高认知水平,学会心理调节,保持心理平衡;其次,要注意及时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心理障碍的形成与一个人消极的生活态度、错误的认知方式、不良的个性特征、脆弱的心理素质、过强的心理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第三,还要加强思想修养、个性修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4、促进身心和谐走出心理误区、防治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低层次完善心理调节、增强抗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般要求认清自己的潜能所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高效率地学习与工作,全面而充分地发展自己,幸福而创造性地生活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1)正确地把握自我(A)要自我了解;(B)要自我悦纳;(C)要自我控制;(D)要自我改塑。(2)优化个性品质(A)要成为一个健康、快乐、成功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个性:其一是自信;其二是独立;其三是乐观;其四是顽强,其五是理智;其六是乐群。(B)优化个性品质的途径:第一、丰富知识,择优从之;第二、锻炼意志;第三、培养良好性格,从小事做起;第四、培养广泛的兴趣;第五、要掌握好“度”。列宁指出:一个人的缺点仿佛是他优点的继续……P123第六讲协调人际关系营造合作氛围一、协调人际关系对合作的意义协调关系,主要指专业技术人员协调好与领导、与同事、与服务对象等对自己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的相应关系。协调关系就是要在双向沟通基础上,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和谐、合作共赢的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对于合作的意义与价值人际关系是人们依赖一定的媒介,通过个体交往而形成的思想、物质、与情感交流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直接、具体与现实的反映。(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合作的需要;(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需要;(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1、为一个人的事业的成功创造优良环境2、保证人们在完成某一事业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分工合作3、1+1>2,使工作能力提升、效益增值2、人际关系的困惑什么导致人际关系的复杂和人们对它的困惑呢?(1)在改革开放的社会里,文化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人的个性差别也越来越大。(2)市场经济条件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际关系功利化倾向。(3)社会网络化的发展也容易导致人际关系淡化。(4)随着社会有偿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物质和服务方面的相互交换增多,这对传统人际关系结构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3、人际交往心理障碍(1)孤僻;(2)忌妒;特点:1、针对性2、对等性、3、潜隐性(3)多疑;(4)自卑;(5)干涉;(6)羞怯;(7)敌视。二、协调人际关系的内容与艺术1、协调与领导关系的艺术(1)摆正位置,树立尊重和服从意识;(2)角色换位,相互理解;(3)主动交往,沟通信息;(4)强化责任,有所作为。2、协调与同事关系的艺术(1)树立协作意识,弘扬团队精神;(2)尊重同事,礼貌待人;(3)学会宽容,理解体谅;宽容和忍让是人生的一种豁达,是一个人有涵养的重要表现宽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生跃上新的台阶。(4)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5)要乐于助人。3、协调与服务对象关系的艺术(1)缩短心理距离,建立信任关系;(2)关注公众需要,提高服务质量;(3)不断听取意见,协调好关系。三、实现有效的人际交往端正人际交往态度和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是实现有效合作共赢的需要,也是适应现代社会,驾驭生命之舟,展翅振飞的需要1、端正人际交往态度美国心理学家爱利克·伯奈依据对自己与他人所采取的基本生活态度,提出了四种人际交往的心理态度模式:(1)“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2)“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3)“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自我中心(4)“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2、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1)真诚守信;真诚是人际交往的第一原则,它要求我们真心诚意,表里如一,不矫揉造作地待人处事。守信,是合作交往得以继续的前提。(2)尊重平等;尊重与平等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感情的基础,也是人际交往与合作的基本原则。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3)宽容互助;宽容和互助能使我们在人际效中保持快乐的心情。3、人际交往的技巧(1)重视第一印象技巧,首因效应若想给别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应做到仪表大方,语言文明,热情诚恳,举止得体。(2)运用交谈语言技巧首先,要学会用含蓄、幽默、简洁、流利、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幽默是语言的调味品其次,要学会倾听;最后,要妥善地运用赞扬和批评。(3)学会社交礼仪技巧不同的交往对象,不同的交往场景要求不同的社交礼仪:一般来说:1、仪表端庄大方、2、态度热情坦率3、举止彬彬有礼是社交礼仪的基本要求一是应尊重不同民族的礼仪风俗,要入乡随俗;二是应根据交往双方身份、地位,运用适当的礼节;三是在异性交往中既不要过于拘谨,也不要过于随意。(4)妙用微笑技巧微笑是热情的标志,是友好的信号。心理学家的多次实验证明,热情是最受欢迎、最易于结交的个性特征,而微笑是热情的表现。第七讲讲究沟通技巧实现有效沟通一、沟通的内涵及其意义1、沟通的内涵(1)何为沟通?所谓沟通,是指为了设定的目标,发送者通过一定渠道(也称媒介或通道),以语言、文字、符号等表现形式为载体,与接受者进行信息(包括知识和情报)、思想和情感等交流、传递和交换,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2)沟通的基本要素:(A)为什么(Why),指沟通的目标、目的。(B)何人(Who),指沟通的对象。(C)何地(Where),是指沟通活动发生的空间范围,包括地理区域、特定场所和室内布置等。(D)何时(When)时间对沟通效果的影响非常复杂,是多方面的。首先,不同的人在作息规律上存在很大差异,在同一时间不同沟通对象在情绪、体力,注意力等方面差异很大;其次,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时间观念;再次,时间的长度对沟通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E)何事(What),指沟通的主题。(F)如何(How),指实现沟通目标的手段,也是最复杂、最困难的要素。(3)根据沟通的含义及要素,具体来说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A)沟通是信息的传递;(B)沟通是对信息的理解;沟通最终目的是通过说、写、听等多种方式,把信息传递给接收者,以处理住处和改善关系。(C)沟通是双方的传播、交换和说服。(D)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沟通的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传达意见、交流思想、表示态度、交流感情、表达愿望等。人们之间的相互认知、相互吸引、相互作用都必须通过沟通来进行。2、沟通的基本类型(1)根据沟通参与者类型的不同,可分为:(A)机—机沟通,即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沟通,如通讯工具之间的交流。(B)人—机沟通,即人与机器之间的沟通,这广泛存在于人对物资设备的高效运用过程中,如确定车间现场管理中设备的摆放位置、与操作人员的距离远近、劳动效率及安全性等。(C)人—人沟通,即人与人之间和以人为主体的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沟通。它既包括了住处在人与人之间的传递,又包括了人与人之间思想、观点、态度的交流,属于一种综合性沟通。(2)根据沟通途径存在的差异,可分为:(A)正式沟通,是指通过正式的组织程序,按照组织结构所进行的信息沟通。按信息流向的不同,正式沟通又可细分为上行沟通(是指自下而上的沟通,即下级向上级汇报情况,反映问题。)、下行沟通(是指自上而下的沟通,即领导者以指令或文件的方式向下级发布指示、传达政策、安排和布置计划工作等。)、横向沟通等几种形式。(B)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非正式沟通途径是通过组织成员的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了单位、部门以及级别层次等。优点是沟通方便、沟通速度快且能提供一些在正式沟通中难以获得的信息,缺点是容易失真。(3)按照传播媒体的形式可划分为:(A)书面沟通,即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进行的沟通,信息可以长期得到保存。(B)口头沟通,是以口头交谈的形式进行的沟通,包括人与人之间面谈、电话、开讨论会以及发表演说等。(C)非语言沟通,是通过声调、音量、手势、体语、颜色、沉默、触摸、时间、信号和实物等进行情感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D)电子媒介,是指运用各种电子设备进行信息的传递。(4)按沟通网络的基本形式划分:(A)链式沟通属于控制型结构,在组织系统中相当于纵向沟通网络。(B)轮式沟通又称主管中心控制型,该种沟通网络图中,只有一名成员是信息的汇集发布中心。(C)Y式沟通又称秘书中心控制型,这种沟通网络相当于企业主管、秘书和下级人员之间的关系。(D)环式沟通又称工作小组控制型,该网络图中,成员之间依次以平等的地位相互联络,不能明确谁是主管,组织集中化程度低。(E)全通道式沟通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沟通网络,沟通渠道多,成员之间地位平等,合作气氛浓厚,成员满意度和士气均高。(5)根据沟通时的信息反馈,可以分为:(A)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过程中,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地位不变,一方主动发送信息,另一方只被动地接收信息,没有反馈发生。(B)双向沟通,是指在沟通过程中,发送者和接收者的地位不断变换,信息在双方间反复流动,直到双方对信息有了共同理解为止。3、沟通对合作的意义(1)沟通是建立组织与外部之间联系的桥梁(2)沟通是组织协调内部关系,实现科学管理的手段(3)沟通是领导者履行职能的基本途径(4)沟通有利于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改善人际关系二、沟通障碍及其原因分析1、沟通障碍沟通难以实现目标原因是1、主要是在信息策划、信息接收、信息理解和信息渠道等方面存在沟通障碍。160信息策划障碍,是指信息的发出者无法形成和表达信息。信息障碍包括:思维能力上的障碍;表达能力上的障碍;文化背景能力上的障碍;、个人兴趣能力上的障碍;等信息策划障碍主要表现在:第一,表达能力不佳;第二,信息传送不全;第三,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不适时。(2)信息接收障碍,指影响信息接收者完善、准确接收信息的障碍。影响信息沟通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信息译码不准确,对信息量的承受力有限,心理上的障碍,过早地评价,不良情绪(3)信息理解障碍,是指影响信息接收者完整、准确理解信息的障碍。信息理解障碍主要包括:记忆能力、诠释能力、文化背景、思维能力和方式、个人背景、个人兴趣等方面的障碍。思维能力和方式方面的障碍指的是由于人对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和思维取向的不同而产生的障碍。(4)沟通渠道障碍。沟通渠道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选择沟通媒介不当;(B)几种媒介互相冲突;(C)沟通渠道过长;(D)外部干扰。2、沟通障碍原因分析(1)个人原因;(2)人际原因,主要包括沟通双方的相互信任程度和相似程度。(3)组织原因。3、克服障碍的对策(1)信息发送者要提高信息传递的效果;(A)要有认真的准备和明确的目的性;(B)沟通的内容要准确完整;(C)沟通者要注意运用沟通的技巧。(2)优化信息渠道;(A)缩短住处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住处的双向沟通;(B)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沟通的速度、广度和宣传效果;(C)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噪音的干扰。(3)信息的接收者要学会有效的倾听。(A)信息的接收者要以正确的态度去接收信息;(B)接收者要学会“听”的艺术;提高倾听的技能,可能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一是使用目光接触;二是展现赞许性的点头和恰当的面部表情;三是避免分心的举动或手势;四是要提出意见;五是复述,用自己的话重述对方所说的内容;六是要有耐心;七是不要妄加批评和争论;八是使听者与说者的角色顺利转换(C)留心观察信息接收者的反馈。三、有效沟通的原则及技巧1、沟通原则(1)完全性原则,指的是沟通信息的发出者应在沟通中注意:沟通中是否提供了全部必要信息;是否根据听众的反馈回答了询问的全部问题;是否为了实现沟通的目的而在需要时提供了额外的信息。(2)对称性原则,是指提供的信息对于沟通双方来说应该是准确对称的。(3)对事不对人原则,要求沟通双方应针对问题本身提出看法,充分维护他人的自尊,不要轻易对人下结论,从解决问题的目的出发进行沟通。存在两种导向:问题导向和人身导向(4)责任导向原则,就是在沟通中引导对方承担责任的沟通模式。与之相关的方式有两种:自我显性的沟通与自我隐性的沟通(5)事实导向原则,在沟通中表现为以描述事实为主要内容的沟通方式。2、学会沟通技巧(1)拥有自信;(2)心中有爱;(3)真诚坦然;(4)充满智慧;(5)真诚微笑;(6)有同情心;(7)积极倾听;(8)给予赏识;(9)接纳包容;(10)慎用批评。批评也是相互帮助,实现沟通的一种手段。3、提高人的沟通素养实现有效沟通,需要提高个人的沟通素质,增强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能力。直接影响口头沟通效果的素质要求,主要指在沟通过程中注意做到:清晰、准确、礼貌、自信、自然、注意反馈、衣着得体、姿态优雅等。第八讲加强团队建设弘扬团队精神一、团队建设的理论基础1、团队生命周期(1)何为团队生命周期?是指履行团队任务的过程,由于团队大部分是临时性的,以完成既定的任务为目标,任务完成之后即宣告解散,所以团队的生命周期与任务周期基本相一致。(2)根据团队的特点,大致上可以把团队生命周期划分为六个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评估、形成、震荡、规范、表现、解散。解散阶段是指某些临时组建的项目团队在项目临近结束的阶段,这是项目团队生命的最后阶段。2、团队结构优化(1)团队优化的三个原则(A)效率原则;(B)人才互补原则;(C)和谐统一原则。(2)团队结构的优化团队成员组成搭配是否科学,是1、影响团队目标实现,2、推进团队结构优化3、提高团队效能和团队竞争力的重要条件。(A)专业结构,是指团队中各类专长的成员的配比组合。(B)气质结构,指的是团队中各种不同的气质类型的成员的配比组合。团队成员的气质互补配置,要注意三个标准:1、有利于沟通和团结2、和利于互助和协作3、有利于和谐与活跃。(C)年龄结构,是指团队成员中不同年龄层次的成员的配比组合。年龄结构是团队群体结构中最基本的结构。(3)项目团队的特征(A)虚拟团队的特征;虚拟团队是由跨部门或跨组织边界的独立机构、组织或个人为完成某项任务,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结构组织。选择虚拟团队成员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一是互补增值的原则,就是充分考虑个体在能力、性格、见解等方面具有优势互补性;二是智商和情商并重原则,只有两者都具备,才有助于虚拟团队实现既定的;三是不受地理区位限制原则,这为获得通常很难招聘到的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创造了条件;四是角色与个性相适应的原则,这样可以尽可能发挥成员的潜能并提高其满意度;五是宁缺毋滥的原则,宁可一个岗位空缺,也不能让不适合的人替代。(B)全球化团队的特征;虚拟团队有时也是全球化团队。全球化团队由分布在多个国家的团队成员构成。(C)新型团队的特征;组织边界更加宽泛;成员集中度较低;沟通方式信息化信任与协同度低。二、团队领导的方式方法1、团队领导方式(1)学习型团队领导方式;学习型团队领导有三项主要任务:首先,领导者必须设计一定的环境和事件,推动必要的活动,从而为学习创造机会;第二,营造倡导学习的良好氛围,建立鼓励学习的有效机制;第三,他们必须亲自引导讨论过程,提出问题,注意聆听,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并决定何时终止讨论。(2)自我管理型团队领导方式;自我管理型团队是以成员为中心并由成员指导,而不是以领导为中心或由领导指导的团队。自我管理型的团队领导具有以下特点:对团队成员回应挑战的能力充分相信;赋予成员更多的责任和权力,让团队成员获得更多的信息;给员工以持续的训练;使团队成员意识到自己在成长;树立终身学习观念。(3)教练型团队领导方式2、团队领导者的能力(1)正确选人用人的能力;(2)激发团队合作的能力;(3)把握团队目标的能力;(4)运筹时间的能力。3、团队领导的激励方法(1)奖惩激励,分为奖励与惩罚两种。管理者可以采取的奖励方法主要有:金钱、肯定、参与决策、升迁、自由、奖品、欢迎、个人成长的机会等。进行奖惩的时候应注意以下问题:1、惩罚要合理2、惩罚要适当3、惩罚要一致4、惩罚要有效(2)目标激励,就是把大、中、小和远、中、近的目标相结合,使团队成员在工作中时刻把自己的行为与这些目标紧密相连。目标激励包括三个阶段:设置目标、实施目标和检查目标。(3)内在激励在团队管理的实践中,要有效发挥团队激励的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认同个体差异;第二,使个体与职务相匹配;第三,运用目标导向。第四,设法使个体认为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三、团队精神的培育1、对团队精神的诠释(1)团队精神是团队文化的核心团队精神既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忠诚和奉献,又表现为团队成员之间的尊重、信任、宽容、团结协作,同时还表现为团队成员奋发向上、积极创新的精神风貌。(A)个性飞扬——团队精神的基础;(B)协同合作——团队合作的的核心;(C)凝聚力——团队合作的最高境界。团队凝聚力主要表现为高度的归属意识、强烈的亲和意识、负责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自豪感。(2)团队精神的作用团队精神可以规范约束团队员工的行为,增强团队凝聚力,是团队运作的助推器。(3)高绩效团队精神的特征高绩效的团队精神包括高忠诚度、高信任度、强进取心、相互尊重四个方面的内容。2、团队文化建设(1)团队文化的内容(A)团队核心价值观,既包括团队领导的职责、社会责任感和对核心工作任务的规定,又包括团队全体员工的共同信念,一致的行为规范。(B)团队的宗旨,实现团队目标必须遵循的、最根本的、最核心的一些准则。(C)团队文化的实质,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作为一定组织体系中的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或技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人生价值,是组织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2)优秀团队文化的创建要创建优秀的团队文化需要遵循以下八点:(A)设定共同的目标;(B)培育团队凝聚力;(C)有控制的授权;(D)良好的沟通;(E)有效的激励;(F)集体决策;(G)领导的作用;(H)不断创新。3、塑造团队精神(1)明确的团队目标;(2)健全的运行规则;(3)分享团队的资源;(4)着眼于整体利益。第九讲排除合作障碍确保合作顺利一、合作障碍及其原因分析1、合作成员的信任危机(1)信任危机的个体表现;(A)普通成员之间的信任危机;(B)新老成员之间的信任危机;(C)合作发起人与其他成员的信任危机;(2)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A)合作成员间缺乏了解;(B)合作成员间缺乏耐心;(C)合作成员间缺乏谅解。2、合作成员的结构失衡(1)合作体中的角色特征(A)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的角色理论认为,在合作中人们喜欢扮演九种潜在角色:创造者——革新者、探索者——倡导者、评价者——开发者、推动者——组织者、总结者——生产者、控制者——核查者、支持者——维护者、汇报者——建议者和联络者。(B)合作体的结构失衡:把能力与岗位角色有不匹配称之为合作体的结构失衡。(2)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A)成员的个人能力与自我角色定位不匹配;(B)成员的个人能力与合作的角色要求不匹配;(C)成员的自我角色定位与合作的角色要求不匹配(3)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A)合作组织内部的责任模糊;(B)合作成员的自我认知错位;(C)组织成员缺乏交流沟通。3、合作成员的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1)自我管理机制不健全的主要表现自我约束机制最重要的体现是成员的自我管理能力。(A)缺乏灵活性;(B)缺乏主动性;(C)缺乏对困境的坚韧反应。(2)自我管理机制不健全的主要原因(A)从成员个体发展的角度看,主要是缺乏必要的锻炼机会;(B)从合作组织发展的角度看,主要是工作环境机制的松散。4、合作成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何为激励机制?是组织为了激励组织成员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1)激励机制不健全的具体表现(A)激励不公平;(B)激励手段单一;(C)忽视个体差异;(2)激励机制不健全的原因(A)组织设计缺陷;(B)管理者水平有限;(C)组织文化创新滞后;(D)合作成员信息不对称。二、合作障碍的负面影响1、合作体效率低下(1)妨害工作流程设计;流程,是指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等工作的一系列步骤和活动,是群体工作最基本的活动过程。(2)干扰合作目标实现;(3)导致合作绩效降低。2、合作体运行不流畅(1)合作成员间信息不畅;(2)合作体内部矛盾冲突;(3)合作成员配合不默契。3、合作成员满意度下降(1)合作障碍制约个体自身发展;导致合作障碍的一个因素是激励机制不全,如缺乏必要的培训、缺乏必要的奖励等。(2)合作障碍破坏合作成员心态;合作障碍,工作长期无规律和分工不明确,会导致成员身心活动周期的紊乱和情绪的不稳定。(3)合作障碍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团队凝聚力下降会产生以下几个不良后果:第一,凝聚力下降会使员工没有归属感;第二,凝聚力下降会使员工对工作的责任感也下降;第三,凝聚力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