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前儿童的家庭性别教育现状及策略_第1页
论学前儿童的家庭性别教育现状及策略_第2页
论学前儿童的家庭性别教育现状及策略_第3页
论学前儿童的家庭性别教育现状及策略_第4页
论学前儿童的家庭性别教育现状及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学前儿童的家庭性别教育现状及策略摘要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也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学前幼儿性别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更是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首先对性别教育概念说明,接着浅谈进行家庭性别教育的必要性。然后指出我国当前家庭教育中性别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现状,提出进一步完善家庭性别教育的对策措施。关键词:家庭性别教育问题策略目录TOC\o"1-5"\h\z弓|言3\o"CurrentDocument"一、家庭性别教育的重要性3\o"CurrentDocument"二、当前家庭性别教育存在的问题4\o"CurrentDocument"(一)忽视对学前儿童的性别教育4\o"CurrentDocument"(二)性别刻板印象十分普通4\o"CurrentDocument"(三)性别偏见仍根深蒂固4\o"CurrentDocument"三、学前儿童家庭性别教育的完善对策5\o"CurrentDocument"(一)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5\o"CurrentDocument"(二)实施“双性化”教育5\o"CurrentDocument"(三)创设理想和谐的家庭环境6\o"CurrentDocument"(四)家庭、幼儿园、社会三股合力的共同作用6四、结语6引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人获得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在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重视、性知识教育渐渐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父母都非常关心和重视孩子青春期的性教育,让孩子了解自己、学会保护自己、爱护自己,这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性别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尤其是学前儿童阶段的家庭性别角色教育。幼儿老师、家长及大众传媒是儿童性别教育的主体。家庭是个体最初接触的社会团体,对个体早期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有助于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顺利完成,因此进行合乎科学、合乎时代要求的家庭性别教育是必要的。所以,我对家庭性别教育进行分析,可以让家长们更合理更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一是对自己性别的认识,二是对他人性别的认识。儿童对他人性别的认识从2岁开始的,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性别角色的初步知识,如女孩子要玩娃娃,男孩子要玩汽车。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此阶段的儿童已经能明确分辨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对性别角色的知识逐渐增多。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在此阶段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如男孩勇敢坚强,女孩要文静、不能粗野等。但与儿童对其他方面的认识发展规律一样,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表现出刻板性。1一、家庭性别教育的重要性所谓家庭性别教育通常是指父母根据男女身心发展存在着性别差异的特点,按照一定社会对男女性别的不同行为规范要求,进行不同的抚养和教育,使孩子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性别角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家庭是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家庭教育是幼儿接受最早教育的环境,同时又是终身教育,因此学前家庭教育为引导儿童认识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家庭特别是父母是影响儿童性别社会化的最早也是主要的因素。父母往往对不同性别的孩子寄托着不同的期望,并以不同的行为标准规范和约束孩子,对性别角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对孩子的身体以及心理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调节社会性别存在的差异,同时调节如今女多男少或者是男多女少的局面,对社会的稳定有重要的影响,最终使我们的社会和谐发展。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385-397页其实儿童性教育特别重要,小孩子在3岁前性别意识已形成,所以对幼儿早期的性教育十分重要。因家庭性别教育应得到重视,家长更应学会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性别教育,使其人格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二、当前家庭性别教育存在的问题专家分析认为,虽然现在社会对性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在一些家庭中,对性别教育还是很薄弱或者偏激现象,对孩子仍不会谈“性”,因此造成错误的性别观念,就这些局限性和片面性我总结一下几条。(一)忽视对学前儿童的性别教育家长对子女性别教育的强化是出自“自古皆然”观念的支配和影响,很少把性别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家长受传统性别角色价值观的影响,对未出生的孩子就有了性别期待,却对性别教育忽视了。只是知道孩子长大成人就好,不生病身体健康就好,在他们的思想里健康的概念很简单,只是不生病身体健壮就好,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性别教育等一些无形的教育思想。导致如今一些男孩“娘娘腔”,女孩“假小子”现象越来越多。还有一些家长不了解男女孩身心发展的性别差异特点,缺乏针对性。也有家长对男女性格差异不甚了解而忽视性别教育,会使引导不当,认识偏错,教育失误。致使一些孩子走向极端,产生错误的性别意识,影响孩子的一生幸福。(二)性别刻板印象普通刻板的性别印象是指对男女两性的性格、作用、能力、从事的活动、在家庭、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等方面的差异有固定的看法,而且这种印象相当普遍并深植人心。2一般家长会认为,理想的男孩性格明显偏于理性外向型,表现为坚强的、独立的、勇敢的、冲动的、具有攻击性的等等;然理想的女孩性格为感情敏感而且体验深刻,具体表现为文静温柔的、心细耐心的、听话乖巧的等等。男孩就是干大事打江山,女孩则是做琐碎之事,所以性别刻板化往往带有性别歧视。除了家长的性别刻板上的教育,还要大众媒体塑造性别刻板印象。许多商业广告都把妇女定位为物品的代表,当作观赏对象;而标榜城市品味的流行画报更是大量采用性感女郎作为封面。新闻人物、教材、杂志、电视广告等内容的分析发现,女性大多是家庭角色,男性大多是社会角色;这些都是传统社会对男女两性的角色规范。(三)性别偏见的根深蒂固当前,一些家长仍然认为男孩特质比女孩的更优越,并因此产生性别角色偏见。这种观念的存在与我国传统思想观念有关。自古就有这个“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思想观念,至今还有此观念。认为男孩比女孩聪明,爱动脑筋,能干大事,比女孩有出息,所以对男孩子都是特别的培养。则对女孩子是留2魏国英.教育:性别维度的审视[M].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279页在家里干家务,生男孩就是传宗接代。这些思想都在不停地引导我们走向错误的教育观,一些经济贫困地区更为严重。这些性别上的偏见与歧视都使如今一些家长只是想着男孩好,男孩比女孩好。以这样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有些家庭没有男孩就会把女孩当男孩教养,这是极其不对的行为。所以这种观念如果不灭除,那么实现现代科学教育就有些困难。三、学前儿童家庭性别教育的完善对策(一)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首先,父母要消除“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等一些封建传统守旧思想,和一些自古错误的男女有别的认识,父母要克服刻板性别角色意识,为孩子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攻破性别刻板印象是十分重要的。父母不再一谓按照一个模板来教育孩子,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成长的同时给予适合的指导与引导。树立起正确科学的家庭环境,这样为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作好铺垫。其次,家长之间要采取一致的教养方式,忽视孩子的社会性别角色差异。父母亲在为孩子挑衣服、玩具、书籍、游戏、玩伴等等时不要按照刻板印象来挑,也要给女孩挑选一些男孩子气的玩具,也要和男孩一起游戏,学习男孩的勇敢独立坚强等良好的品质;而男孩子也学习女孩的心细耐心的好的心理品质,与女孩一起合作完成游戏,学会冷静思考,友好待人。(二)实施“双性化”教育“双性化教育”在美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早至孩子的幼儿期便开始了。所谓的“双性化教育”,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双性化人格模式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至少不会因为人为的性别限制而限制个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挥。3家长要尊重幼儿先天性发展,淡化性别角度意识。家长从小培养幼儿双性思想,不仅要让他感受与他同性孩子的生活,还要让他们感受异性孩子的生活,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其实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还要学会从异性身上学习良好的性格品质,达到优势互补。不过在实施双性化教育时也不能忽视对不同孩子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这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进行双性化教育的关键是改变差别教养的方式,以更一致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4(三)创设理想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性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幼儿性教育的启蒙老师。做父母要懂得如何向孩子进行性教育,父母应把性教育贯穿于平时的生活中去。首先,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考虑,为幼儿挑选幼儿喜欢的玩具、书籍,做幼儿喜欢做的事。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培养幼儿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调3Constantnople.A*Masculinty-feminimiy:AnExceptiontoAFamousDictum[J].PsychologicalBulletin,197380.389-4074李少梅,郭显梅,周方.幼儿双性化人格的研究及其培养[J]早期教育,2003,1动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性,促进幼儿身体心理健康发育成长。其次,父母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环境,同时家长还要给幼儿多些鼓励关爱,增强幼儿的安全感,让幼儿感觉不到孤独寂寞,让幼儿的身心在愉快的氛围中茁壮成长。最后,社会学习理论者班杜拉认为,直接强化、模仿和观察学习是性别角色定型的基础。所以更要充分发挥家长在性别教育上的角色作用。首先父母之间一定要有一致的教育方式,父母在对待自己性别角色时要科学。平时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用童话的方式教给孩子一些性知识和性别角色的知识,让幼儿对性及性别有初步的认识。如:洗澡时可以给孩子介绍一些身体器官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保护身体器官,怎么使用身体器官,讲一些有关性方面的小故事,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等等,说一些在孩子可以理解和可以接受范围内的性知识。家庭、幼儿园、社会三股合力的共同作用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协调统一。性别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面方位的重要任务,根本离不开三者的协力配合。家庭中的性别教育十分重要,然而也需要幼儿园的努力配合。幼儿园是孩子接触最多地社会团体,幼儿园中的关系主要是: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师师关系。师幼关系有重要的榜样作用,当今社会幼儿老师大多是女性,也会导致性别教育有些偏差和不全面性。幼儿老师应该不仅为女孩树立好的形象,也应该为男孩树立男子气的形象,做到“双性教育”。同伴关系对幼儿的性别角色也十分重要,在同伴活动中相互模仿学习,优势互补,所以这时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科学健康地成长。不管什么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这个重要的因素,社会中包括许许多多的教育条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大众媒体。大家知道媒体的传播效应之快,不管是坏是好,而如今社会媒体存在一些刻板地性别印象,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媒体在进行一些广告宣传时要多考虑要是否会有影响孩子家长思想发展。还有社会对性别教育的重视程度及资金投入程度大小要得当,要多出一些对性别教育精湛的专家,帮助家长进行性别教育。结语如今“双性化”是教育的时代主流,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实行双性化教育,有利于形成个体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模式,构建更为平等的两性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双性化教育不仅能够得到家庭教育的重视,更有可能走进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为未来性别教育的发展趋势。孩子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与存亡。学前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普遍的家庭问题。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一起努力配合下,让幼儿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最初的教育,所以要打好这个重要的基础,才能使楼房建得又高又稳。参考文献: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