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浐灞生态区环境变迁原因及景观优化(论文12000字)】_第1页
【西安浐灞生态区环境变迁原因及景观优化(论文12000字)】_第2页
【西安浐灞生态区环境变迁原因及景观优化(论文12000字)】_第3页
【西安浐灞生态区环境变迁原因及景观优化(论文12000字)】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浐灞生态区环境变迁原因及景观优化目录876_WPSOffice_Level1引言 430586_WPSOffice_Level1一、浐灞生态区现状研究 530586_WPSOffice_Level2(一)浐灞生态区概况 530586_WPSOffice_Level31.区位条件 512593_WPSOffice_Level32.自然条件 56085_WPSOffice_Level33.主要园区介绍 61616_WPSOffice_Level34.生态景观结构 731628_WPSOffice_Level35.浐灞生态区景观系统概况 78752_WPSOffice_Level36.人文环境的变迁 812593_WPSOffice_Level2(二)对浐灞生态区的评价 9108_WPSOffice_Level31.对浐灞生态区河流的评价 932684_WPSOffice_Level32.对浐灞生态区湿地的评价 912593_WPSOffice_Level1二、浐灞生态区环境变迁的原因 96085_WPSOffice_Level2(一)浐灞生态区下游段水量少水质差,严重影响整体景观效果 91616_WPSOffice_Level2(二)生境类型简单,不同生境斑块之间缺乏物质交流 1031628_WPSOffice_Level2(三)生态驳岸修复效果不佳,依然存在岸带硬化问题 118752_WPSOffice_Level2(四)生态区内水景类型少,亲水设施不完善 11108_WPSOffice_Level2(五)众多人文环境亟待开发 116085_WPSOffice_Level1三、浐灞生态区滨水景观分段优化 1132684_WPSOffice_Level2(1)月登阁桥到浐河十里铺桥段 1117090_WPSOffice_Level31.现状问题分析 1119186_WPSOffice_Level32.优化对策 1217090_WPSOffice_Level2(二)秦灞桥到灞河特大桥段 1416951_WPSOffice_Level31.现状概况 1424662_WPSOffice_Level32.优化对策 141616_WPSOffice_Level1四、结论 1631628_WPSOffice_Level1参考文献 17引言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首个生态示范区,浐灞生态区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性进行调查和评价,发现浐灞生态区的生态景观存在环境变迁问题。我们希望分析浐灞生态区环境变迁的原因,并以景观生态学和生态修复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对浐灞生态区进行系统性的生态修复,恢复浐灞生态区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和功能性,实现浐灞生态区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展现浐灞生态区的景观风采,以期能为以西北自然条件为背景的滨水景观优化提供新思路。本文探索浐灞生态区环境变迁原因为基础,从生态修复的视角入手,探析城市滨水区景观优化对策。通过对滨水景观生态修复方法的研究,在满足人的心理、生理需求的基础上,寻找科学的生态修复方法,以期能够实现让滨水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希望经过该课题的分析与研究,在对浐灞生态区滨水景观的生态修复设计提出优化对策的同时,能深入学习生态修复理论及针对滨水区的修复手段,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滨水景观规划思想,建立一种生态优先的景观规划模式,在保证滨水区生态系恢复生态机能的同时,用生态修复的方法来提高滨水区生态景观效果让滨水区能够充分展现滨水区的自然生态景观,更好的为城市服务。通过对浐灞生态区现状概况的调研,为浐灞生态区滨水景观的生态评价和景观效果评价提供依据,发现浐灞生态区发展的现存问题。以西北地区的地域条件为背景,分析浐灞生态区环境变迁的因素,以景观生态学和生态修复学理论为指导,对浐灞生态区滨水景观的生态修复设计提出优化对策。一方面通过搜集资料,阅读文献,学习借鉴己有的研究成果,整理总结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脉络;另一方面实地调研是了解研究对象最直观有效的方式。通过实地调研法,了解浐灞生态区景观现状情况,以便对浐灞生态区滨水景观状况进行更客观的分析评估。一、浐灞生态区现状研究(一)浐灞生态区概况2007年7月,浐灞生态区委托具有水资源评价,且有甲级资质的西安理工大学水资源研究所,编制了《浐灞生态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其中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水系整治和修复、污水回用和污水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等,总投资18.9亿元。其中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工程的总面积达到了约1350万平方米,实施后新增湖泊湿地5处;与此同时河道内实施拦河造湖形成湖泊14处(灞河与浐河各7处),面积约900万平方米。经过改造后,天然河道将与扩大的水面一起,为生态区的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特别是恢复生物多样性和种群数量。通过实施生态景观建设和生物工程后,新增绿地面积81万平方米;经过生态景观建设的浐灞区护岸,道路等措施既可以使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还可以有效的改善生态观赏价值[1]。1.区位条件西安浐灞生态区的规划总面积为129km²,位于灞河流域的下游,处于西安市东北部,北临渭河,南衔秦岭,研究区域范围包括了浐河、灞河四岸南北向的所有带状区域,到2010年为止,浐灞生态区常住人口密度为2160人/km²。浐灞生态区河流水域集中治理区已达89km²,灞河流域在城市的这段,已经全部按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治理完成。在西安市城区范围内算面积最大的湿地景观区域和生态带,由可知该研究区域的区位环境既有优势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空间区位优势在于,研究区域处于西安的东部偏北方向,离市中心仅仅只有10公里;交通优势在于,周边有西禹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铁路、包括地铁1、3号线和环城公路延伸线也穿过生态区,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0公里的浐灞生态区路网密布通达性好,交通优势明显。劣势在于,虽然作为城东核心区域的浐灞生态区也为城市的经济与生态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但尽管如此,浐灞生态区与其它新区相比,劣势依然明显,它不像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规模的高新区,基础设施完备,而且有多年发展经验,综合实力被广泛认可。也没有达到曲江新区的综合实力。浐灞生态区如果想在西安市各种开发区中大放异彩,吸引更多的关注获得更多的肯定,依然存在很大的挑战。2.自然条件浐灞生态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春季时温暖干燥、多风;夏季时则炎热多雨,日照强烈,多雷雨大风天气;秋季时凉爽温润,气温速降;冬季时却寒冷干燥,多雾、少雨雪。年最高气温在40℃左右,年最低温度在-8℃左右,多年平均气温13.6℃,年,无霜期平均为219~233天。最大冻土深45cm。年蒸发量平均700~750mm,年平均日照2058.2小时多年平均风速为2.2m/s,多东北向。灞河发源于秦岭北麓的蓝田、渭南、华县交界处箭峪岭南的九道沟,其支流众多。在灞河流域中,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支流毛沟共有61条,其中一级支流有24条,灞河水流量当地受降水量的影响较大,径流量全年内分布不均,通常情况下每年7、8月为讯期,12月到翌年2月为枯水期。浐河是灞河的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秦岭北麓的蓝田县西南秦岭北坡汤峪乡,全长64公里,全流域面积760平方公里。流经长安区,雁塔区,灞桥区和未央区,然后在西安浐灞生态区附近汇入灞河。浐河汇入灞河后,灞河的水量增加,但其下游地势平缓,水流速度较慢且比较平稳,因而大量泥沙沉积与此,在灞河、渭河相交汇处形成了三角洲区域。浐灞生态区西北部为浐灞河河谷和渭河冲积平原,生态区东南部的白鹿塬、铜人塬,和西南部的高原,少陵塬,杜陵地区形成半围的情况。由于浐灞湿地水分相对比较充足,成为各种动植物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得浐灞湿地成为西安地区物种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2]。3.主要园区介绍浐灞生态区建设,紧扣生态区的规划理念,区域城市化、生态化特征明显,其建设对树立自身生态形象,提升西安城市生态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浐灞生态湿地公园位于西安市灞河城市段中游,规划全长15公里,北起东城大道的华清桥,毗邻西安世博园,南至蓝田县界,总面积约为6.75平方公里,分两个工期建设。其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彻底解决由于长期受杂草丛生、过度采沙、建筑垃圾等污染的环境面貌。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五大生态工程发展为支点,新增水面7800多亩,其中新建亲水码头5个,橡胶坝4座。因建桃花岛而取名桃花潭的桃花潭景区,经过4年的建设,于2009年5月1日正式开园。公园建在浐河西岸的一处湿地,在建桃花潭之前是一处建筑垃圾堆。2005年生态区建设者利用建筑垃圾建造成150多亩湖心岛,之后在上面培土植桃花,因而取名“桃花岛”。桃花潭是由所组成。加之河道清淤工程,为桃花潭辟出800多亩湖面,与相邻的3座建筑垃圾改造承成的桃花山、杏花山、樱花山一起构成桃花潭景区。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2013年5月正式开园位于灞河与渭河交汇口建设内容包括,生态保育恢复区、湿地展示游览区、生态农渔体验区、兰湖休憩区总规划面积大约7.98平方公里。该公园的建成目的是,修复和保护本地区河流湿地生态系统。雁鸣湖湿地也是由垃圾场改造而成,位于浐灞生态区南端,与浐河一路之隔。此处原为天然河漫滩,无防洪能力。浐灞生态区通过源头治理、垃圾治理、水系水质监控系统建彻底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并且建成了浐河西岸一级堤防3.5公里,雁鸣湖湿地工程是通过引导浐河水进入堤外原有的沙坑,蓄水形成的湖泊,面积达1000亩,并通过湿地的生物降解、自然沉淀等方式来完成净化浐河污水的目的。通过人工湖泊湿地净化水质的成功尝试,雁鸣湖水系水环境治理工程,不但改善了周边环境,而且还保证了下游地表饮用水源的水质[3]。4.生态景观结构浐灞生态区的总体生态布局结构特征为“一核三点两廊”。很多重大项目都集中开发建设在浐灞三角洲,因此浐灞三角洲成为浐灞生态建设的核心区域,一方面是其它区块开发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严格控制其它区块开发趋势。所以浐灞三角洲就成为总布局中的“一核”。在浐灞生态区中发挥着明显生态绿化作用的三个湿地公园,都分布于产霸河沿岸,它们就是“三点”不仅可以为浐灞河净化水质,还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从湿地公园的建设位置可以看出,它们是整个生态区的环境控制区,目的就是净化来自南部城区的污染。“两廊”就是灞河、浐河两条水系旁的绿地景观带,是生态区绿地系统规划中极其重要构成部分。绿地景观带与浐灞河两条水域廊道一起成为生态区中连接重要节点的纽带。5.浐灞生态区景观系统概况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2.07%,浐河水质恢复到地表III类水平。由于河道内曾有过挖沙,使浐灞河床下切6米之深,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到2010年,浐灞河堤防洪工程已经全面完成,河流防洪标准按百年一遇洪水设防,维持了现状河宽,河道内碍洪设施清除。原有的良好的植被已遭到严重的破坏,现存水挺水浮水植物稀少。水、鸟种类单一,水域生物多样性较差。自然原型生态驳岸加石笼护岸,还有少部分是原始驳岸,黄土裸露。亲水设施丰富,形式简单,不具有吸引力。生态用地比率达到22%,到广运潭生态景区建成后,平均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900吨,产生氧气650吨,可以极大的提升西安市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效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杂草,尤其是夏季,杂草长得郁郁葱葱,部分区域的杂草生长的过于茂盛,争夺种植植物群落的生长空间和营养物质等,已经严重影响了人工种植的植物,甚至很多灌木和地被已经完全消失在杂草中,乔木的长势也受到影响。植物种类过少,物种多样性不高。交通流线完整,但不通畅,铺装被泥土覆盖严重。游憩设施简单,不具有吸颖力,大部分都被闲置。动植物资源中,鱼类,鸟类,珍惜濒危物种较为丰富,在浐灞河生态区内发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13种;新增绿化面积为8000亩,形成林地达1964公顷,林地覆盖率达到15.4%。建筑量少,未能形成完美的天际线[4]。6.人文环境的变迁依据2009年《陕西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中规划:2009-2014年,西安市已建成依托灞河水面形成的大型活水运动健身文化区、以米家崖岛屿风情为辐射点形成的浐河滨水休闲文化带,以广运潭为主体的生态观光休闲文化区。通过这些文化产业功能区的建设,迅速构建起生态区的文化产业架构,形成产业互补和互动,使浐灞生态区真正成为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和示范基地。作为综合旅游型城市,西安发展浐灞生态区旅游品牌应通过有意的促进和重建历史、文化,使其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浐灞生态园区中的各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都与浐灞两河紧密相连,在生态区成立后的近十年中,建成的城市亮点品牌包括西安世园会、西安金融商务区及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特别是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自2013年4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公园以“感悟生命品味生活”为主题,设置野趣、精致、时尚、河道等四大主题板块,集湿地保护、观光旅游、科普科研、户外运动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旅游目的地。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的建成,也为生态区已有的旅游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据此,生态区开发以下具有浐灞生态区人文生态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1)将“灞柳风雪”的著名场景设置其中,设立灞河送别主题公园或浐灞汉唐风韵主题公园,借以展现古时浐河灞河两岸浓郁的汉唐风情及当时的民风民俗。(2)浐河两岸的孙家沟村、中殿村、梁家村等拥有旧时关陇风情的民居院落民俗建筑的村落,可借鉴礼泉袁家村、韩城党家村的民俗旅游发展模式;将生态资源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形成集生态旅游、民俗体验、农家生活于一体的生态民俗村,借以展现老关中古村落的民俗风情。(3)灞河流域附近新发现的新街口遗址、上林苑狄寨熊猫头骨化石等都可以进一步开发成为新的遗址公园、自然博物馆;上林苑遗址则可开发成新的遗址公园等新的旅游景点,以吸引旅游开发投资。总之,依托浐灞生态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与人文历史遗迹的结合,打造浐灞人文生态旅游的民俗新品牌。(二)对浐灞生态区的评价1.对浐灞生态区河流的评价水污染是浐灞生态园区水环境治理的重要难题。由于早期经济发展建设忽略环境保护,浐灞生态区一度作为西安城区污水排放地而存在,使得自然净化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园区治理前监测结果显示,浐灞两河中氨氮、高锰酸钾盐指数平均超标达5倍以上,且指标浓度变化呈现出自上游断面到下游断面不断增高的趋势,与排污现象吻合。为改善区域水质,营造良好的区域水文环境,园区以生态工程理论为指导,规划流域污染类型和成分,采用疏通河道、集中污水处理、构建人造湿地等措施治理水污染,实施效果显著。区内已建成污水处理厂4座,直接增加园区污水处理能力41.5万t/天。园区生态环境改善直接受益于水文环境的恢复,其带来的直接效益是园区生物多样性,其中鸟类种类由2004年的62种增加到2013年的206种,野生被子植物种类增加了37种。2.对浐灞生态区湿地的评价浐灞河岸聚集了3个湿地公园,在整个生态体系中起到了净化空气、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增强自然净化的功能。其中,浐河、灞河上游拥有大面积湿地,规划为生态区环境系统的控制区域,投资建设有两个湿地公园;灞河与渭河交汇处,以平坦的入河三角洲为基础,建设灞河生态湿地公园,为园区南部地区生态净化提供支持。二、浐灞生态区环境变迁的原因(一)浐灞生态区下游段水量少水质差,严重影响整体景观效果水量与水质是保证滨水景观效果的前提条件,也是湿地动植物生存的基础,因此水资源的质与量是滨水景观生态修复的重点问题。根据资料可以得出,灞河的平均径流量是4.95亿m³,夏秋季的径流量为冬季的径流量4.4倍,占年径流量的56.1%。地表水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在时间与空间分布上却极不均匀,从而导致水量不足。在丰水期有涝灾威胁,而在枯水期断流显现也是常常出现。主要由于农业、工业、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造成污染物超标,水质已经恶化到V类。植物群落严重的退化,是由于水位降低和水质的污染所导致的,这是使浐灞生态区的生态系统的遭到严重的威胁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要修复浐灞生态区生态系统,成功营造滨水景观效果,需要在水源的质量上得到有效的保证[5]。在2008年11月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前,浐灞生态区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大量堆积造成环境的变迁。由于灞河非规范化采砂现象严重,超量开采造成河床破坏严重,河道及河岸植被遭到破坏,河床普遍下切1-2m,局部下切6-7m,河道中形成了沙坑、深潭和鸡心滩密布的复杂地形,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并严重影响水流平稳下泄。浐灞河主要接纳西安市城区东部的工业和城市污水,浐灞生态区的点源污染包括浐河的23个排污口及灞河的6个排污口,两河共接纳污水量为12.58万m3/d,主要的面源污染包括农业和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源,农业污染源主要为农田和养殖业产生的污水。浐灞区域内的固体废弃物,尤其是农村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对周围水体造成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危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乃至生命安全。2008年11月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湿地公园的建立使湿地公园生态资源得到了有效管理。首先建立保护管理体系,湿地公园运营期间应重视后期管理,建立健全园区保护管理体系,在探索管理实践中,推行“以法治园”指导方针,定期检查执行情况,依法保护和管理湿地公园,保障城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时依法保障湿地公园经营者的经营权和收益权。其次建立共管体制。湿地公园建设与生态旅游开发应与当地社区、社团发展结合,建立共管体制,遵循社区参与、社团监督的原则,积极争取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吸引社区群众参与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旅游服务等事务,同时吸引民间社团组织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将公园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社区的建设发展和利益需求联系起来,最终实现公园建设与社区发展的“双赢”。最后扩充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府等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民众、民间组织投资赞助,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在资金投入和经营管理方面,采取“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建设机制,实施政府政策导向,采取合资、合作和股份经营等运作模式建设湿地公园。(二)生境类型简单,不同生境斑块之间缺乏物质交流生态区内,最为典型的湿地生境仅仅只有三种,而这仅有的生境类型也受认为的影响而逐渐变化甚至消失。景观生态学中明确说明,只有生境类型丰富了,才能吸引各种动植物群落,从而提高物种的多样性,很明显浐灞生态区内的生境类型十分匮乏,其次分布在浐灞生态区中的五个园区都规划的很成熟,但是它们之间没有连接的通道,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流受阻,不能达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缺乏绿色生态廊道的沟通。(三)生态驳岸修复效果不佳,依然存在岸带硬化问题生态环境遭严重破坏;由于非规范化采砂现象严重,导致河道及河岸的植遭到破坏,从而形成了大量的砂坑、沙滩和扬尘等,进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地形复杂,现有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低下,景观异质性较低,动植物生境的丧失,河道采用石笼护岸,但是生态效果并不明显,没有起到为水生动物、滨水鸟类等动物提供生境的作用部分护岸依然是硬质护岸,严重阻碍了水岸环境交流渗透。(四)生态区内水景类型少,亲水设施不完善滨水区内空间狭长水景类型单调,亲水设施差;车辆穿梭往返的噪音影响生态区宁静的氛围及环境,对水禽等生物栖息极为不利,同时也不利于游客游赏。部分滨水活动空间存在着水面视线不通透、亲水平台不亲水、空间趣味性低、景观效果差等致使空间失去活力的问题。(五)众多人文环境亟待开发浐灞生态区作为西安首个以“生态发展”为发展理念的生态区,贯穿该区的两条重要河流浐河与灞河是昔日“八水绕长安”胜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流经的区域被人们称誉为“三辅盛地”;又有众多亟待开发的人文环境资源,就需要针对性的开发策略。汉唐时期依浐灞两河开凿出最重要的人工运河与漕运码头与伴随其产生的众多历史遗迹与事件都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人文资源。如果将这些潜在的人文资源与现存的自然生态资源相结合,则会形成新的旅游热点项目,为西安现有的城市旅游模式创造新的发展基点。三、浐灞生态区滨水景观分段优化浐灞生态区位于浐灞河流域的下游,浐河是灞河的最大支流,在灞河大桥段与灞河交汇,一起汇入渭河流域[6]。现针对浐灞生态区不同段位的景观效果和生态问题,提出优化对策。(1)月登阁桥到浐河十里铺桥段1.现状问题分析月登阁桥到浐河十里铺桥段两岸多为居住区,水质受浐河上游的影响含沙量大,加上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放影响水质,导致该段成为浐灞生态区水质最差,污染最严重的一段;该研究区域目前均为自然原始驳岸,滩涂多为湿地,杂草丛生,尤其是在夏季,杂草群落已经明显比种植群落具有竞争优势,很多乔木、灌木和地被已经被生长茂盛的杂草覆盖,严重影响种植群落的发展使其数量减少,多样性降低。甚至有些岛屿的植物群落结构只剩下乔草种植结构,简单的群落结构会影响动物的生存繁衍。在丰水期,有些湖岛沼泽湿地里的岛屿被淹,直接造成植物群落的死亡,为杂草的的入侵提供了机会;关于月登阁桥到浐河十里铺桥段服务设施设置,并没有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导致服务设施,游乐场等娱乐设施被闲置十分浪费资源。根据调查问卷发现,很多游人在此休憩娱乐时会感到很容易疲惫且没有安全感,主要原因不仅是由于面积大造成的,主要是由于该区域内供游客休息、娱乐的设施设计不合理,例如:交通指示不明显,照明设施不完善、座椅、休闲亭周围没有用于遮阳避雨的树木,造成不仅没有舒适感还十分没有安全感,大家不愿意在此多停留;该段的驳岸设计基本以原始驳岸为主但是已经失去驳岸的自然形态,某些区域黄土裸露景观效果差,雁鸣湖公园段为硬质驳岸,严重阻碍水陆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流。该段虽进行了河道整治,但是浐河下游驳岸设计方式依然单一,渠岸化严重基本丧失了河道的自然形态[7]。2.优化对策水域环境优化。地球上唯的一个连续的景观元素就是河流,同时也是天然的生态廊道。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生态交错,物种丰富的生态敏感区,而且河流廊道中最活跃的因素就是水,水又是生态系统中参与地表物质能量转换的重要角色,地球上的物质能量交换和气候调节都要靠水。所以,水系景观廊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然而,在浐灞生态区中,浐灞河流的基底都是历经多年的断流采沙活动的古河床,基底只剩中沙粗沙,虽然利于地下水的补给,但是西北地区气候条件差蒸发量大,这样的基底不利于地表水保有。因此,想要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就要保证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要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首先要修复基地。基底的生态修复中最重要的是处理防渗层和深槽-浅滩序列的构建,才能更好的解决浐灞流域的的水质问题,还浐灞生态区一个清澈自然的水域环境。天然河流基底部分是河流平水期水流和泥沙的冲刷和淤积所占据的谷底部分。在浐灞生态区中,月登阁桥到浐河十里铺桥段的水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防渗工程,旨在减缓地表水下渗速度,延长水量保有时间,创造可观水景面。在自然河流中,低于河床0.3m以上的那部分叫深潭,高出河床0.3~0.5m的那部分叫浅滩,在河道中它们是相互交错的,所以深槽-浅滩序列,该方法也是月登阁桥到浐河十里铺桥段,河道基底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只有在保证月登阁桥到浐河十里铺桥段水量的情况下,才能为更多的动植物提供生境,保证该段动植物的多样性,促进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水质,才会有波光粼粼绿水环绕的景象,保证月登阁桥到浐河十里铺桥段的水域环境能够更好的为周围居民服务。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根据月登阁桥到浐河十里铺桥段目前的现状和问题,最主要的是选择更有竞争优势的物种。所以在对该段陆生植物群落及水生植物群落的修复和构建之前,首先,一定要充分了解植物的生态位、生境需求等影响因素,以便于选择到适应性强的优势物种。其次,景观生态学理论明确说明,无论是对陆地、湿生、水生还是岛屿植物群落结构的构建,都应该以丰富为原则,以提高物种多样性为目的,因为结构复杂的群落才能够展现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所以该段植物选择的另外一个原则,就是多样性原则,因为月登阁桥到浐河十里铺桥段的原有植物群落数量少多样性低才造成植物群落结构的不稳定,所以要提高该段植物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创造稳定的群落结构,防止外来有害物种的入侵;充分了解浐灞生态区内的植物群落和优势物种,遵循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保护原有的生长良好的植物群落不被人为破环;以原生植物群落为参考,进行人工栽培和整理那些生长状况较差,或者已经被破坏的植物群落,顺应自然演替过程才能修复该段植物群落结构。最后,若要在月登阁桥到浐河十里铺桥段构建一个具有自维护自革新能力的植物群落,就要依据生态位理论,避免生态位重合,物种选择要以生态位宽度大为原则,避免各植物恶性竞争的风险。为了防止水淹岛屿,充分了解该区域水文的变化时期,明确知晓各种水生植物对水深度,种植密度的要求,合理种植植物群落,让植物群落的设计适应,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水文变化规律。保证科学合理的营建其生境和植物群落。让该研究区域形成自然和谐有观赏价值的湿地景观[8]。生态驳岸设计。灞河田王桥到秦灞桥段运用了石笼垫护坡的生态修复方式,保留了河道两侧原有的植被,河道两侧的草地、树林、灌木以加上岸边挺水和沉水植物,构成了自然原生生态系统,使其有了一定的自净能力,为野生动物和昆虫提供了栖居、繁衍,形成良性的生物链。但是这样的修复方法,只适用于水流量小流速慢对河岸冲刷力弱的城市河道。浐灞生态区想营造自然驳岸状态但是景观效果不佳,很明显在月登阁桥到浐河十里铺桥段,完全的自然驳岸无法适应该区域环境,要想提高该区域驳岸景观效果应雁鸣湖公园段采用自然人工生态驳岸设计,人工自然型护岸与自然原型护岸相比更具有抗水流冲刷能力,它是在自然型护岸的基础上,混合植物、石料、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木材、等材料来确保护岸抗洪能力,同时也具备了其它生态护岸所具备的的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果。浐河流域由于水量小,流动性差十分适用于用自然原型生态驳岸。(二)秦灞桥到灞河特大桥段1.现状概况位于渭河与灞河交汇口的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总的规划面积约为7.98平方公里。2008年11月,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成为西北地区首批国家级湿地试点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湿地的认识不仅仅只停留在创造小气候这样的层面,人们渴望了解湿地希望参与其中,所以,湿地公园就肩负起了科普教育的新责任。只有使人们更多的深入了解湿地公园,通自身的体验,才能够真正唤起人们对湿地生态还有湿地动、植物保护的意识,湿地生态区才能更好的发挥综合效益[9]。2.优化对策保持湿地生境修复系统正常运行。从湿地修复的技术手段上来说,浐灞生态区的湿地生境修复已经十分成熟,采取了防渗措施、分段分时的供水闸口系统,重塑土壤结构、创造微地形为动植物提供生境等措施。整个湿地修复区是由自然渗滤、景观、功能湿地所组成的,其中结构最复杂的功能性湿地是3部分组成,分别为:砂池、快速渗滤湿地以及潜流湿地。而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湿地,又是由不同类型的湿地所构成,这些需要人为构建的水系分别为:沼泽地、种植池、森林湿地。根据滨水区的水域空间特征,水域部分在纵向上是由四级高差、五个标高一致的片区组成的。在正常水期时,打开各片区的阀门,让水由高到低依次供水,同时要保证高差相同的片区内,土梗局部打开使得各水塘水系相互贯通,当水系系统中每个片区都达到常水位时,及时关闭阀门停止供水,如需换水打开阀门通过自然渗透湿地和北边的幸福渠来实现。为保证在枯水期可以维持湿地两岸景观效果,在湿地两岸分别设计了,可单独供水的人工种植带,使其可以与湿地水塘进行水体交换,同时湿地两岸的这两条种植带还可以用作输水渠,并且延长了净化过程。随着时间推移,由于水陆交错带的生态敏感性,使得这东西两条种植带成为植物群落最丰富,且能够充分展现西北地区湿地的风采的空间区域。湿地生境体验。该研究区域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湿地修复系统,更是适合展现给人们参观体验,这里的体验景观并不是湿地公园内开展的养殖项目,采摘、垂钓等体验项目而是为人们创造亲近湿地的条件,随着时间推移可以看到生态修复过程的一种体验景观[10]。不仅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也可以为浐灞生态区扩大宣传力度。要站在可持续性发展的高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科学的安排景观点;限制游客数量,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严格划分野生动物保护区保护生态廊道不受人为影响,维护物种多样性。体验项目内容要反复考察其可行性,既要保证生态性不损坏环境也不能伤害动植物。选择合适的区域,种植珍稀的湿地植物形成小型的群落景观。吸引游客观赏游玩的同时,激发游客的求知欲,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普及湿地植物的知识。设计中一定要通过亲水、木栈道,等设施拉近游客与湿地生境的距离,将游客的观赏切实延伸到湿地中,做到游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泛舟湖中,穿梭在各种湿地植物群落中,娱乐中学习,使湿地知识体验变为乐趣。自浐灞生态区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生态立区的战略,按照“生态化、城市化、产业化、国家化”的发展思路,以“打造国际化管理团队、建设现代生态新城”为目标,加强生态建设,完善配套,培植产业,初步建立了生态治理与城市建设统筹兼顾、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随着浐灞的不断发展,生态建设主要是以浐河、灞河治理为主线,逐步建成了雁鸣湖、世博园、桃花潭和国家浐灞湿地公园等辐射点元,建立了大水大绿的城市生态景观廊道,形成了河湖相连的城市生态水系网络。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林地2.9万亩,形成水面1.4万亩、湿地1.8万亩,鸟类增至200多种。形成“人、城、水、绿”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近年来,浐灞生态区通过实施美丽城区建设示范项目,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改善城区面貌,增强城市功能,生态宜居环境、生活品质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自2004年成立以来,浐灞生态区坚持“生态立区”的发展理念,创立了以生态文明引领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