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小微实体企业研究_第1页
金融服务小微实体企业研究_第2页
金融服务小微实体企业研究_第3页
金融服务小微实体企业研究_第4页
金融服务小微实体企业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31343摘要 22252引言 219732正文 222861一.合肥金融的现况 229669二.合肥金融服务小微实体企业需面临的难点 418187三.我们该如何让合肥金融更好的服务小微实体企业 56993.1商业银行如何服务小微实体企业 557433.2国际上对小微实体企业金融服务的经验 752383.3合肥的互联网金融与小微实体企业的融资 101706四.合肥的服务小微实体企业的一些方法路径的创新性研究 11256344.1更新信贷经营理念 1112004.2防控信贷风险 12144854.3适当调整信贷经营政策 12232714.4创新服务方式以及产品 12322244.5培养更加专业的人才 13274804.6我们可以创立微型金融去服务小微实体企业 13825总结 13摘要占企业总数95%的小微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自身积累和民间借贷,银行融资尚不足20%。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小微企业的经营特征与金融行业传统的经营理念之间存在冲突,小微企业个性化的金融需求对金融行业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根据此,我们对合肥金融如何服务小微实体企业做出一些自己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理论,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关键词:小微实体企业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小微金融引言小微企业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最早由民生银行提出。与传统中小企业的定位有所不同,小微企业的覆盖范围相对窄一些。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共同发布《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和微型。按照四部委的划分标准,小微企业包含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正文一.合肥金融的现况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中获悉,上半年,合肥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23亿元,同比增长12.3%;金融税收51.07亿元,同比增长29%,对财政贡献度达10.8%。合肥市政府金融办综合处处长李群声对外称,合肥近几年来的金融业总量不断增加,占GDP及三产比重稳中有升,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金融业增加值也在快速增长,13年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1%。数据显示,2000年合肥金融业增加值仅17.55亿元,到2008年突破百亿元,2012年达214.6亿元。2006年,合肥市政府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区域金融中心”步伐,出台了《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和《若干政策》,对在合肥市建设总部经济及金融业给予相关优惠政策,重点项目可“一事一议”。2009年初,滨湖新区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规划建设正式启动。滨湖新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宁波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随着滨湖新区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迎来了第一个总部的入驻——工商银行后台中心。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徽商银行、中国信达资产、中国长城资产、中国人保、中国平安、前海人寿、海通证券、幸福人寿灾备中心等20多家金融机构总部或综合生产(灾备及后援)基地已经落户合肥滨湖新区,并陆续开工建设,已入住机构总投资超200亿元,到2015年,全区将入驻金融企业30家,吸纳就业人员超10万。众多金融机构将“后台”放在合肥,在杭州银行合肥分行副行长周其文看来,是因为合肥的地缘优势和科技人才优势,这是众多金融机构最青睐的资源。作为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合肥,每年可提供金融、计算机、软件开发、商务类人才约3万人,可为金融机构入驻提供充裕的“智力”资源。根据金融行业规定,金融机构的数据中心必须在距离其总部800公里以上距离的城市设立备份中心,合肥与北京、上海、深圳等金融业最发达的城市距离都在辐射范围之内,且便利的交通优势,也使合肥成为金融机构设立数据备份中心(即备灾中心)的首选地。滨湖新区建设指挥部招商局局长朱心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抢抓国际服务业资本加速转移和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新区有选择性引进一批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国内、国际性金融机构后台入驻,进一步提升集聚区产业聚集度和辐射带动能力。同时,积极拓展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产业链,引入部分国际性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金融机构在新区设立总部或者中部区域分部,实现从后台到前台的全金融产业链跨越。2005年之时,温州炒房客在上海楼市呼风唤雨,并逐渐向苏州、无锡这些长三角发达城市撒豆成兵。合肥此时无人问津,2008年房地产市场遭遇冷场,正是这个时候,合肥房地产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全国实力房地产公司纷纷进驻开发业务。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以及经济实体越来越多,对金融服务需求也“水涨船高”。此后合肥市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目标,大力创新金融产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城市发展。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6月末,全市各项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498.6亿元、8129.6亿元,同比增长均达到14.4%。上半年,新增本外币贷款709.4亿元,占全省36.1%,有力保障了合肥市经济发展资金需求。在这些传统的银行信贷之外,合肥市的股市、债市、基金和保险也呈现齐头并进。截至6月末,全市累计完成直接融资285.44亿元,占全省41.3%,完成全年直接融资目标的61.3%。此外,合肥市还做实“金融超市”等实体金融服务平台,发挥市场力量在融资撮合方面的主动性。今年至今,“金融超市”已经成功帮助小微企业落实贷款0.823亿元。“金融业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加速发展。”合肥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采访了解到,合肥市目前共有160余家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金融资产占全省比重超过三分之二,其中,外资银行已达4家。与此同时,首创证券、日信证券、财达证券、华鑫证券、国元期货也落户合肥。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新增前海人寿、国元农村人寿两家机构入驻,入驻金融机构近20家。在传统金融机构增量发展的同时,小贷、担保、创投基金、典当、拍卖、融资租赁公司、金融服务公司等新型金融业态也壮大了“金融体系方阵”。这些新型金融业态的错位优势,为经济实体提供了更多便捷的融资渠道。二.合肥金融服务小微实体企业需面临的难点当前,一方面大部分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经营维艰,“等米下锅”等现象还很普遍;另一方面因机制体制问题,银行小微企业维护难、拓展也难,信贷有效需求不足,“找米下锅”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企业自身方面:一是小微企业资产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不强。多数为家庭小作坊式生产,技术设备陈旧,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转型升级难度大,抗风险能力弱是必然的。二是小微企业资金实力不强,融资担保措施落实难。部分小微企业资本金少,资产规模小,原始积累不多;部分小微企业租用标准厂房,缺少押品,同时“难攀高枝”让在中型优质企业为自己提供保证担保,出现担保不足。三是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对称导致信用风险难把控。部分小微企业脱胎于家族式企业,采购、销售、收入、费用只有一本“流水账”,财务装在老板“脑子里”,利润分配和成本控制因无真实的财务报表无法了解。同时企业对外投融资特别是参与民间高利借贷等重要信息无法了解清楚,极有可能发生“走路”、“逃债”等违约风险。四是经营管理不规范,极易诱发道德风险。部分小微企业管理者素质相对偏低,对业务市场、产品销路、发展前景不甚了解。有的管理者品行不端、染指不良习性,甚至采用骗贷方式套取银行信用,这些都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融资阻碍。银行方面:一是机制体制还不完善。“准入难、门槛高、流程长”,对小微企业没有专门企业评级体系,是制约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拓展的主要障碍。行业信贷政策是小微企业的“准入壁垒”。二是风险控制难度大,经营成本高。小微企业贷款因信息不对称,经营管理比较混乱,风险较高。要实现收益覆盖风险目标,就必须要求贷款人提供足值押品或用提高定价的方法来覆盖风险与成本。但现实情况是,小微企业贷款定价提高难度较大,综合回报不高,使得商业银行“有得嚼没得咽”。同时,小微企业贷款额度小、期限短、用款急、借贷频繁,农行现有制度下,小微企业运作流程与一般企业没有区别,无形中增加了贷款管理成本。三是缺乏适合小微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不良容忍度。如资产证券化、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理财产品主要针对大企业,由于在规模、资质等方面的限制将小微企业挡在门外。在风险容忍度上,没有体现收益覆盖风险原则。在责任追究时,片面关注形式,特别是追究前台客户经理经办责任,没有将尽职免职落实到风险管理工作之中,拓展潜能难激发。四是营销体系不完善。目前分层经营的层级还只停留在一级支行及以上,二级支行作为小微企业的营销主体和业务经营发展的神经末梢,受权限、对公业务上收和无专职对公客户经理等因素制约,对网点属地范围内的小微企业,除提供开户结算等柜面服务外,对小微企业资产业务很难使上劲。针对这些难点,我们进行一些对策的研究三.我们该如何让合肥金融更好的服务小微实体企业3.1商业银行如何服务小微实体企业3.1.1贷款风险的整体控制模式依托小微企业所在的行业、商圈、产业链进行整体风险控制,是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控制和长远发展的根本,是现有研究提出的互保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等从单一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的综合运用。其控制模式是将个体放入其所在的行业、商圈、产业链,商业银行准入评估认可后,通过产业环境、发展趋势、竞争形势、群体特征的综合分析,开发特定行业的金融服务方案,满足该行业小微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要求。整体开发有助于商业银行广泛运用交叉验证,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性,真实的信息是正确分析和降低风险的前提。交叉验证措施包括:①第三方信息的检验:运用仓储、上下游、征信、税务等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交叉验证;②客户之间的检验:对客户的经历、经营模式、道德品德等非财务信息进行比对验证;③财务信息的检验:对客户的财务数据内部关系进行逻辑验证,通过可量化的物理数据对客户经营结果的合理性进行求证。显然,整体风险控制模式不适合散单操作。小微企业的群聚效应,使得行业和区域风险相对集中,而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客户是否具备稳健的现金流。因此,商业银行重点拓展的小微企业市场,应该是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区域优势明显、受经济波动和通胀影响较小、经营周期相对稳定、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日常认知度高的行业,民生银行称之为大消费类行业。3.1.2确定合理贷款金额确定合理贷款金额的内涵是确保贷款人不过度负债,确保贷款人具备足够的还款能力。在小微企业的贷款融资过程中,小微企业的违约成本包括五个方面:①失去抵押品;②失去企业控制权;③商圈声誉损失成本;④失去融资的机会成本;⑤银行的惩罚和诉讼成本。违约收益则为贷款本金。小微企业是否违约,取决于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如果违约带来的收益不够大,小微企业违约的激励效应将大大降低,只有违约收益足够大时,小微企业才有可能考虑违约。降低违约收益的途径包括:降低贷款额度、提升违约成本。由于小微企业的贷款金额不大,违约收益与声誉损失相比往往得不偿失。声誉损失直接造成商业信用的丧失,在小微企业赖以生存的商圈、产业集群或供应链中,现金交易将取代信用赊销,交易成本大幅上升。出于长远考虑,小微企业出现还款压力时,仍然会努力通过其他途径获取资金偿还银行贷款。良好的借贷经历将成为小微企业的一笔无形资产,构成小微企业在借贷市场上的声誉。实践表明,小微企业贷款额度在200万以内,客观和主观违约的几率都较低,小企业贷款金额与不良贷款回收率成显著的反比关系。3.1.3确定合理还款方式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控制的时候,很少强调还款方式。但仔细分析实际的贷款期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已经在大量推行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包商银行更是该模式的践行者,严格坚持分期付款。包商银行认为分期还款模式有助于银行及时监控客户的偿债能力和还款表现,及时了解客户资产和财务变动,引导企业更好地规划其现金流,缓解还款压力;有助于防范信贷员的道德风险,提升信贷员的监控能力和意识,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和利用率。包商银行坚持首次还款的最长期限为放款后三个月,认为分期模式是控制和发现风险的重要手段,有助于降低小微企业的道德风险,有助于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包商银行对外公布的贷款利率为10%-18%,是目前所有商业银行对外公布贷款利率最高的银行,在按月还款模式下,贷款不良率控制在0.7%以内。3.1.4创新担保方式不同担保方式的贷款风险有一定的差异,信用和保证模式的贷款不良率较高,抵押和质押模式的贷款不良率较低。担保强度越弱,风险越高;反之,担保强度越强,风险越低。担保方式的运用,目的是实现小微企业还贷风险在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分担。抵押、质押和信用方式,使风险在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可以进行分担;担保方式,风险分担主体为商业银行、担保公司、企业。进一步拓展,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可以在风险投资机构、商业银行、企业之间进行分担。典型的成功案例是硅谷银行,硅谷银行利用美国风险投资市场非常完善的特点,一般在风险投资开始首轮或第二轮投资时,才开始跟进该企业,实践证明该模式是成功有效的。在政府参与下,风险还可以通过财政资金参与的各种机构进行分担,如高科技孵化器、互助基金、创业基金等。综上,一方面,对商业银行来说,纷纷从“战略高度”重视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可以带来多重效应。最直接的是,小微企业金融业务能够带来盈利水平提升。一方面,小微企业客户资源丰富,信贷需求旺盛,商业银行可以“成片开发、批量授信”,达到降低业务成本、控制信贷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贷款利率还可以上浮30%甚至100%,进而实现“以价补量”,保证整体盈利水平稳中有升。从长远来看,在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直接融资快速发展、大型企业客户对贷款依赖度降低的形势下,小微企业金融业务是一片广阔的“蓝海”。重视潜力巨大的小微企业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打造经营特色、奠定差异化竞争优势、加快转型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积极主动服务小微企业,也是商业银行应对监管压力、重视社会责任的需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已成为考核商业银行业绩的一项“硬指标”。小微企业金融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树立社会形象、确立行业地位的重要筹码,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扮靓”业绩报告的功效。服务小微企业,还可以让商业银行获得一定的政策“红利”。为鼓励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有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激励政策:对考核达标的商业银行,其小微企业贷款可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范围,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适当放宽,小微企业贷款呆账核销程序简化、效率提高,同时还准予增设机构和网点以及发行专项金融债等。总之,对于商业银行服务小微实体企业,我们要不折不扣的按照指示和计划去执行!3.2国际上对小微实体企业金融服务的经验3.2.1日本:政府护航日本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政府扶持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信用担保和融资结构方面体现较为明显。1、管理:国家管理机构行政特征显著。日本在通产省设立了中小企业厅,都、道、府、县也设立了中小企业局,在通产省各地的派出机构——通商产业局中设立中小企业科,形成了负责管理和指导中小企业活动的行政机构系统。中小企业厅内部部门设置和职务划分严格遵照行政级别,分别负责制定国家中小企业大政方针,以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性管理。2、模式:外源性金融服务中政府扶持明显。日本小企业内源性资金少,仅约25%来自自有资本,对外源性融资特别是间接融资依赖性较强。受传统文化影响,日本融资机制具有“政府+市场”的双重特征,政策性、商业金融和风险投资机构组成了日本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其中,农林牧渔业金融公库、原国民生活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和国际协力银行国际金融部四家机构合并形成日本政策金融公库(简称JASME),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支持中小企业贷款证券化以及提供信用保险;普通商业银行对中微小企业的资金融通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日本的风险基金较为完善,向新兴高技术中小微企业提供“风险投资”。3、担保:政策性融资信用担保占比高。日本的信用保证协会(全国约50余家)是以中小微企业为服务对象、实施公共信用保证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日本金融业明显区分了商业性融资和政策性融资,因此借款信用保证也分为普通保证和政策保证两大类。当保证业务发生实际代偿时,地方信用保证协会承担30%的损失,国家保险公库承担70%的损失,保证了信用保证协会的正常运营。2004年度政策保证金额占承保总额的67%;普通保证占33%。信用保证协会的资金来自两部分,2004年自有资金占比33%,国家和地方厅介入资金占比67%。4、法律:体系健全、针对性强。日本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体系极为完善,除了《中小企业基本法》固定了企业地位以外,《商工组合中央金库法》、《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信用保证协会法》、《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纲要》、《中小企业振兴资金助成法》等均从不同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法规扶持。如为了鼓励和规范中小企业组建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以满足他们融通资金的需要,日本制定了《信用金库法》等法律,将信用金库的会员主要限定为中小企业或者个人,主要为其会员提供金融服务。此外,日本的企业共济制度也具有互助合作的性质。3.2.2德国:融资减税德国的小微企业发展管理机构与其他国家不同,机构多头设置,各司其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制定了“一篮子”计划;其减税力度在发达国家中力度相对较大。1.管理:机构多头设置。联邦政府在经济部设立了中小企业局专门促进小企业发展。经济部按行业和职能分设八个处,在各州设有分局,其对小企业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市场环境等方面,并不直接干预管理小企业生产经营。此外,联邦政府财政部、科技部等也设有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卡特尔局负责监督和管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吞并等垄断性行为。2.模式:金融扶持多样化。德国为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篮子”计划,计划的重点在于解决企业融资难。德国政府和银行合力出资组建企业发展基金,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补贴。符合政府补贴的中小微企业可在所属财政局申请贷款,评估检验通过后可得到基金的资助。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亦有所创新,如复兴贷款银行、欧共体银行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创业贷款、技改贷款、出口信贷等多种低息优惠贷款。政策性银行还可以参与私人股份制公司进行股本投资。政府还要求各证券交易专门制定新的市场准入条例帮助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3.担保:政府担保为主。德国的信用担保体系形式较为健全,政府融资担保占比较高。一是联邦政府出资,以低息长期责任贷款的方式对以行会为基础的担保银行进行扶持,担保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二是对有风险的项目和落后地区新建项目,政府可以提供担保。联邦政府和各个州都成立了担保银行,最高可提供贷款总额80%的担保。4.法律:致力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德国成立了反对限制竞争局,多次修订《反对限制竞争法》,避免垄断竞争损害小企业;公司法方面也较多地考虑了中小微企业的特殊利益。尽管德国联邦没有单行的中小企业法,各个联邦州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关立法。5.减税:制定特别条款。各个国家均有所侧重地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但德国的减税政策力度相对较大。德国开始对中小企业实施有利的特别优惠条款累计约20年,对大部分中小手工业企业免征营业税;对中小企业盈利用于再投资部分免交财产税;落后地区创立的中小企业5年内可以免交营业税;所得税的最高税额降至53%,最低税率降到19%。3.2.3加拿大:差异化服务加拿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在管理方面,各级机构避免权限交差。联邦政府成立了国家中小企业部,省、市政府设有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为了避免职能上的重复,各级政府在中小企业事务上的职能完全不同。联邦、省、市三级政府的管理机构之间是伙伴关系,主要通过预算途径,迫使和引导地方政府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与联邦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进行合作。联邦政府还设有中小企业贷款管理局,负责实施联邦议会通过的《中小企业融资法案》。在担保方面,加拿大政府组织实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与银行合作开展中小企业授信担保业务,担保的净损失基本由政府补贴。在法律方面,加拿大颁布了《中小企业贷款法案》用以协助为中小企业获得商业贷款,该法案历经数十年、多次及时修订。为了减轻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拿大设立了降低所得税税率特别条款:只适用于加拿大控制的资产少于1500万加元企业的第一个20万加元收入。从执行的效果并结合合肥的具体情况看,为使合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效力最大化,可借鉴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经验,提升合肥现有小企业管理机构的政治地位,独立研究小微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及时向政府反馈并提出解决思路;有力协调金融、财政、税务及其他相关部门,理顺小微企业政策事权关系,促进小微企业各项相关法律法规、扶持政策落实;对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的指导与监督,对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协调等。通过这个媒介,可以有效实现金融与财政、税务等扶持政策的“联姻”,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效力,促进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根据合肥的具体情况,目前还需借鉴日本经验以行政力量全权推动;不同层级机构的设置可以借鉴加拿大经验,避免职责的重复交差、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3.3合肥的互联网金融与小微实体企业的融资一,互联网金融通过平台优势,为小微企业提供覆盖广、成本小、门槛低、流程短、互动强、灵活度高的贷款产品,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直接对接。互联网金融的主体是P2P,其贷款服务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相比具有较强的优势,摆脱了物理网点、营业时间的约束,通过网络平台大范围拓展金融服务的边界,以极低的成本把服务延伸到任何需要的地方及主体,广泛覆盖需求。在客户选择上主要以小微企业为主,贷款门槛低,自由度高,且贷款的流程简单、手续简化,中间环节费用大幅降低。通过网络平台,资金的供需双方接触的频次和宽度大幅增加,深度互动,可以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及时进行产品的设计与调整,产品周期大幅缩短。贷款服务直接而迅速,是一种点对点、时对时、批量的贷款服务,更为适合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二,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碎片化的资金归集与碎片化的资金供给,契合小微企业融资核心,可以有效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提高资金可得性,向实体经济输血。互联网金融汇集的是碎片化资金及储蓄,在贷款上也是一种碎片化资金供给,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匹配度很高。虽然目前P2P等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还较高,但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相比,至少贷款渠道更加畅通,小微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可以在可承受范围内获得资金。从国外经验看,P2P网贷平台的主要贷款目标是小微企业,为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渠道。如美国的LendingClub公司为小微企业提供1.5万~10万美元的贷款额度,期限一般在5年以内,为小微企业提供了便利的融资渠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P2P网贷平台的功能在国外已被高度重视,并且,其在小微企业贷款中的比重还在不断增加,其发展经验可以为我国P2P网贷平台的发展提供借鉴。三,互联网金融充分利用大数据弥补小微企业信用不足的缺陷。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不健全是影响其获得贷款的一项关键因素。互联网金融对大数据的高度利用可以弥补小微企业信用机制的不足,通过对触网小微企业的身份信息、交易信息、社交信息等海量数据的有效记录和抓取,对其真实交易需求、历史交易数据和关联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处理,形成有效的信用评估体系,做好信用风险的定价和信用风险的控制,对小微企业进行精准的信息甄别、风险判断、资金定价、贷后风险管理等,形成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信用解决手段。虽然银行也对小微企业的信息进行了一定的记录,但银行掌握的小微企业数据较为割裂,形如孤岛,不能与小微企业深度融合,无法构建有价值的信用链条。因此,互联网金融能够有效解决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估难题。四,互联网金融通过竞争机制和渗透机制倒逼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融资倾斜。一是竞争机制的推动。互联网金融以小微企业和个体消费者为切入点,短时间内就取得了一席之地,与银行相比,将大额贷款的被动转化成小额贷款的主动,将大客户的劣势转化成中小企业的优势,并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表现出了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在市场蛋糕重新划分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倒逼银行不断向小微企业倾斜。二是渗透机制的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使银行在经营模式、业务方式上向互联网金融靠拢,纷纷成立类P2P平台、电商网站等,并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将金融资源注入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五,互联网金融推动金融体系重构与金融市场重组,构建有利于小微企业成长的组织形态和金融体系。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满足一直是金融市场的薄弱之处,从银行角度而言,由于无法找到既能够满足其风控及资本要求,又能够有效向小微企业贷款的商业模式,银行顾此失彼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错配。互联网金融开启了一种专门针对小微金融服务的全新的商业模式,在金融体系中植入了小微企业的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双赢的基因,金融市场的风险点与需求点也开始重新组合,生态体系得以重构。在这种生态体系和市场结构下,金融机构发现小微企业是一块极大的市场蛋糕,甚至是未来金融的主打方向和盈利的主要领域。为此,金融业迎来突变和拐点,服务小微企业的替代性金融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和青睐。四.合肥的服务小微实体企业的一些方法路径的创新性研究4.1更新信贷经营理念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是否有效取决于信贷经营理念的科学性,所以,有效解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方式就是改变原有传统的信贷经营理念,打破传统的“垒大户”的观念。较长一段时间,各个银行中都比较愿意贷款给大型企业以及大客户,致使这些大型企业所得的贷款金额远大于实际需求的金额,资金相对充足的企业开始进一步投资扩展,增加了投资的盲目性,致使宏观调控的资金链断裂,各银行无法按照预期收回应有利益。所以,银行业针对企业投资应更加慎重,利用投资小微企业可以将投资风险有效减小。还应打破以往“抵押为本”的观念,对企业过度的强调抵押,将第一还款来源的信贷经营理念完全忽略,违背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使小微企业的发展履步维艰,所以,对于银行金融机构,要做到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基本理念,使小微企业对信贷风险的控制更加科学化,使小微企业贷款担保的方式更加方便化、合理化。4.2防控信贷风险目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仍有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存在,因此,在促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迅速发展中,应该重点对实质风险进行控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对小微企业信贷实施专职审查的制度,将专职审查人员的审查与经理审查同时展开,以达到将风险的关口前移的目的。其次,对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的管理控制工作应进一步加强,将小微企业的贷款抵押率等进行有效管控,及时调整。第三,对授信客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