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穿刺法在临床静脉输液中的应用【论文】3000字》_第1页
《逆向穿刺法在临床静脉输液中的应用【论文】3000字》_第2页
《逆向穿刺法在临床静脉输液中的应用【论文】3000字》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逆向穿刺法在临床静脉输液中的应用目录TOC\o"1-2"\h\u99051对象与方法 1276912结果 2113083讨论 3234334结论 423877参考文献 4摘要:目的:探讨使用逆向穿刺法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组和观察组对420例住院患者进行穿刺法对比,连续观察4天。结果:两组血管穿刺成功率比较,X2=32.79,P﹤0.001;两组穿刺法同一手臂静脉血管使用率比较,X2=4.15,P﹤0.05,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逆向穿刺法进行静脉输液要比传统的静脉穿刺法对患者的影响较小,而且还不会影响液体滴速。关键词:逆向穿刺;静脉输液;成功率;血管利用率中国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静脉输液对于临床治疗以及抢救病人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老年人身体状况不佳,需要进行长期静脉输液,传统的顺向静脉穿刺法有时很难满足临床上的静脉输液要求,逆向静脉穿刺技术与常规的顺向穿刺技术操作方法有一些不同,在进行操作时,输液针穿刺方向相反,操作时需要面向患者手指远端站立,患者被穿刺手握拳,呈握杯状,进行皮肤消毒后,操作者左手握住患者的手腕,大拇指用力将患者手背皮肤向近心端方向牵拉,使皮肤保持紧绷,静脉良好,右手持针在血管上方或侧边进针,角度维持在35-40度之间。我国很多学者经过研究,将逆向静脉穿刺运用到各个不同类型患者的治疗之中,如李雪华、吴小燕[1]等人将逆向静脉穿刺法运用到肥胖小儿输液中;孙雪梅、王莉、崔馨月[2]研究了肿瘤患者的逆向静脉穿刺;王琳、赵云燕、王温娟[3]研究了静脉穿刺在肝硬化病人中的输液运用,但也有学者认为,逆向静脉穿刺在临床输液中具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成功率低、血管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基于此,笔者深入展开研究,选择两组患者进行对比,探讨逆向穿刺在临床静脉输液中对于患者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为了研究逆向穿刺法这一技术的实用性,使这一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患者,特地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这段时间以来,在我院住院的长期反复静脉输液的患者210例。这些患者的年龄跨度较大,从29岁一直到83岁,其中男性患者150例,女性患者60例。这些患者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静脉血管由于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而受到一定的损害,血管的脆弱性较大,不过,由于手指处的静脉血管并没有经过注射,所以静脉血管的充盈性较好,适合逆向穿刺法进行治疗。1.2对患者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由于对患者的治疗存在着一定的严肃性,所以不宜让患者之间进行相互对照,而是让患者自身进行自身对照较为适宜。对这些患者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日期的单双性,把日期分为单号和双号。单号时,对患者进行传统方法注射;双号时,则使用逆向穿刺法对患者进行注射。为尽可能地减小实验误差,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要保证都是同一名护士对患者进行注射,并且所用注射仪器必须是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型号注射器,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客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注射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收集。1.3观察指标:①在穿刺点固定后,详细观察病人的手指活动情况;②在针稳定后,详细观察并记录对照组与观察组穿刺后是否容易产生液体渗漏;③观察手臂静脉血管使用率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两种穿刺方法穿刺后,病人手的活动度、针的稳定性及液体的流速的比较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是否存在差异。2结果2.1两种穿刺方法成功率比较。在对这210例患者进行注射后,搜集实验数据,得到以下实验数据:对这210名患者总共进行了420次逆向穿刺法注射,其中首次注射即成功的次数为414次,首次注射失败的次数为6次,成功率为98.57%;对这210名患者总共进行了420次传统方法注射,其中首次注射即成功的次数为374次,首次注射失败的次数为46次,成功率为89.05%。表1两组穿刺方法成功率比较穿刺方法穿刺总例数首次穿刺成功首次穿刺失败例数%例数%逆向穿刺42041498.57%61.43%顺向穿刺42037489.05%4610.95%注:X2=32.79,P<0.012.2两种穿刺方法对手活动度的比较。逆向穿刺法对手部活动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顺向穿刺对手的活动就存在一些影响,两者的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1)详见表2所示。表2两组穿刺方法对手部活动影响穿刺方法总例数对手无影响对手有影响例数%例数%逆向穿刺1050000顺向穿刺105009590.5%注:X2=76.16,P<0.012.3两种穿刺方法对针稳定性的比较。逆向穿刺法液体透漏发生率为4.8%,整体发生几率较小,而顺向穿刺法液渗漏发生率为28.57%,两者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1),详见表3。表3两组穿刺方法对针稳定性的影响穿刺方法总例数未发生渗漏发生渗漏例数%例数%逆向穿刺10510095.2%54.8%顺向穿刺1057571.42%3028.57%注:X2=4.8,P<0.012.4两种穿刺方法手臂静脉血管使用率比较。逆向穿刺法手臂静脉血管使用率为59.52%,而顺向穿刺法手臂静脉血管利用率为28.57%,两者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1),详见表4。表4两组穿刺方法手臂血管使用率比较穿刺方法总例数手臂静脉血管使用例次使用率(%)逆向穿刺42025059.52%顺向穿刺42012028.57%注:X2=4.15,P<0.013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即可发现,逆向穿刺法的成功率较高,这对重症患者无疑是一个福音。因为对重症患者来说,每一秒的时间都十分宝贵。而且,逆向穿刺法主要有以下优点:3.1固定起来尤为方便。在对患者进行传统注射方法注射时,由于注射位置在患者的指关节处,所以固定起来尤为困难,并且也会对患者的行为带来巨大的困扰,增加患者治疗的痛苦。在对患者进行逆向穿刺法进行注射时,则没有这一困扰。因为逆向穿刺法的固定点在患者的手背上,而手背是较为平坦的,所以固定起来较为方便。并且患者活动起来也较为方便,不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困扰。3.2使患者的体液渗漏大为减少。当采用传统注射法对患者进行注射时,由于技术的局限性,患者稍微活动注射处就会导致针管扎破血管,从而导致注射液注射到血管外边去。这就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是患者的不满情绪开始滋生。而逆行穿刺法则不会出现这一现象,在对患者使用逆向穿刺法注射时,注射液外流这一现象基本为零,这一技术的先进性由此可见一斑。3.3逆向穿刺法在与传统注射法进行比较时,注射相率也无明显不同。输液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人心静脉的压力与输液压力之间的压力差,来时药物注射到静脉中,逆向穿刺法由于注射原理与传统注射法并无不同,所以在注射效率上这二者也可以说是不分伯仲。3.4此外,在对这210例患者的实验中,也可以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发现逆向穿刺法的优点是十分多的。在对患者进行逆向穿刺法进行注射时,患者出现的药物渗漏、针头脱出的现象也大为减少。这说明,逆向穿刺法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本临床应用观察充分利用了手背下1/2段至指端粗、直、短、充盈较好的血管,减少了较大静脉的损伤,增加了输液方式,提高了静脉利用率,未发现因逆向穿刺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实践证实逆向穿刺法同样安全可靠。4结论在医患关系尤为紧张的今天,医务工作者的每一点进步是对患者认真负责的表现。当代的医务人员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素养,力求让患者做到对医务人员的无条件信任。因此,作为21世纪的医护工作者,利用自己的所学与所知来减轻患者的痛苦,使输液治疗这一基本疗法变得更成熟,是广大医护工作者最基本也是最纯真的梦想。现如今,逆向穿刺法的出现,使输液时的一次注射成功率大大提高,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因此,逆向穿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使我国的输液技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应该让所有的医护工作者都来学习。参考文献李雪华,吴小燕,和强.逆向静脉穿刺法在肥胖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22(002):185-185.孙雪梅,王莉,崔馨月.逆向静脉穿刺在肿瘤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2):267-268.王琳,赵云燕,王温娟.静脉留置针逆向静脉穿刺在肝硬化病人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032(003):162-163.林化莉,李珏惠.逆向静脉穿刺法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医学,2009(02):65.邓少平.逆向静脉穿刺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应用的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15,000(006):116-117.陈玲.逆向穿刺法在临床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5).桂蕾,罗艳平.手足背静脉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