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工程0整校推进规划_第1页
信息技术工程0整校推进规划_第2页
信息技术工程0整校推进规划_第3页
信息技术工程0整校推进规划_第4页
信息技术工程0整校推进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规划省/市/县: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学校名称:宾阳县新圩镇中心学校省/市/县: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学校名称:宾阳县新圩镇中心学校学段:负责人:联系电话:一、基本信息学校名称宾阳县新圩镇中心学校所涉学段小学通讯地址宾阳县新圩镇中心学校邮编530406学校负责人姓名职务职称联系电话手机邮箱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姓名年龄学历专业职务二、信息化教育整校推进发展规划学校基本情况分析(A)请阅读并填写下面的文字,思考学校发展的方向。(一)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分析.从网络条件来看,学校接通互联网,WIFI覆盖教室及办公区。.从硬件环境来看,学校多媒体(白板)教室达50%以上;没有配备平板等学生终端教室;教师配备办公电脑比例50%以上;无VR教室;有3D打印机;无创课实验室;无机器人教室。.从软件平台来看,学校无教学平台;有阅卷平台;无教研平台;无办公平台。.从教师队伍来看,学校45岁以下教师比例50%及以下;学校理科教师50%及以下;教师达到本科学历50%及以下。.从学校办学理念来看,大多数领导认为应该改变现有教学方式,探索适合于信息时代的教学。注:1-4题,选择第一项为3分,第二项为0分;5题选择第一项为5分,第二项为0分;总分45分以上,可考虑智慧环境;25分以上可考虑混合环境;25分以下可考虑多媒体环境。基于以上分析,学校选择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多媒体环境)(二)实施提升工程2.0对学校带来的发展机遇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思考学校的发展,并依据下面的方式做本校的SWOT分析内部因素 优势(S) M(w)'•''、、 1.学校信息化教学条件大幅改 1.教师认识不到位,忽略提升工、 善。 程。

外部环境.提升工程1.0让教师有了准备。.国家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应用。.充分准备,多层次、多角度、宽领域探讨,奠定推进基础。.信息化环境设备更新缓慢。.不同层次年龄教师认识不同,起管理与领导作用的老教师倦怠。.平台多,资源重复。机会(0).学校校长高度重视,学校教科研、培训、电教、教研资源协同有序推进。.原有的学校研修制度不适应当前形势,借助提升工程2.0梳理和改进原有制度。.借助能力提升工程2.0建设课堂新环境,推进信息化教育教学,适应未来发展需要。SO组合.完善提升工程组织机构,学校统筹管理,教学副校长具体负责,出台推进能力提升工程2.0相关文件。.结合能力提升工程2.0要求,学校有计划改善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有序推进提升工程2.0基础上,实施新老结对子方式,探索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法。.加强与培训机构合作,开展教学创新活动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培训针对性与时效性。WO组合.划分好学校教师层次差异,分骨干教师、老教师、特岗教师与新教师等若干层次推进。.强化学校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指导能力培训,组建校内融合专家团队,探索“互联网+教研"新研修模式.提前做好和能力提升工程2.0有关工作准备,尤其是做好学校各平台的资源优化。威胁(T).教育资源准备与建设不足,部分教师不认同的风险。.因教学方式变化遭家长反对的风险;.信息课程资源生成质量参差,无法有效推广的风险。§丁组合.赋予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证书效能;明确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证书在学校评优中的作用。.优化整合学校培训、电教、教研资源,丰富校园平台内容。阿组合.扩大社会宣传,强化社会各界对能力提升工程2.0的认识,降低外部干扰。.充分酝酿讨论,形成差异发展微能力考核机制。形成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老教师、新教师等不同类别测评结构。.明确课程资源生成标准,重视成果奖励和运用。学校发展愿景与绩效目标(B)(请根据学校基本情况和核心诉求,明确本校在未来三年中的发展愿景与绩效目标。)发展总目标发展愿景:实施信息化教学,为师生发展服务绩效目标:借助信息2.0工程,提升办学品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渐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让全体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应用理念、应用习惯等方面提升。年度目标第一年.提高教师演示文稿、微课程设计与制作能力,应用于教学实践。.学科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创新信息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鼓励优秀教师技术突破,探索创造智慧学习(个性化)环境.建立学校学科信息技术三个维度、能力点的课例资源库。第二年.借助信息化2.0工程,提升学校办学品质。.90%的老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30%的老师基本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促进教师全员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第三年应用信息化提高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校园网管理,建设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三、项目研修计划

环境选择(A)多媒体环境 口混合环境口智慧环境绩效目标(B)(根据上述发展愿景,结合能力提升工程2.0的要求,确定学校在这个项目上的绩效目标。学校可以在下面表格列出项目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或完善,使之符合学校的实际。)指标类型指标名称数量或者百分比负责部门及负责人产出目标教师研修各能力点案例汇编1教研组教师信息化教学方案(含项目学习、混合学习、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汇编各学科信息化教学备课(听评课)记录汇编1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汇编教师信息化教学反思(提升工程2.0培训总结)汇编1教导处教师信息化教学课例集锦1教研组效益目标促进信息化各类教学制度汇编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1教研组学校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各教研组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汇编学校信息化教学校本应用考核方案1教导处各学科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汇编学校各学科融合团队管理制度汇编1副校长、教导处满意度目标教师对提升工程2.0培训的认可度90校长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可度90教导处家长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可度85教导处模式探索(C)□项目学习□混合学习□深度学习口跨学科学习口基于数据的评价^STEM学习口翻转课堂也优化教学模式注:模式选择时,要思考各模式的能力点构成。校本应用考核能力点选择(D)根据年度发展目标和研修计划,确定本校的应用考核能力点范围(可在下面的能力点列表中打“J”),并说明选择该微能力的理由(能力点选择要考虑八、B、C、D)。维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学情分析□V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C1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设计□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J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C2创造真实学习情境□J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口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口人4数字教育资源管理学法指导0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C3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0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口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C4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0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C5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A8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B7家校交流与合作0A9学生信息道德培养□B8公平管理技术资源0A10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学业评价□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B9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C6应用数据分析模型□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B10档案袋评价□C7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0人13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注:A为多媒体环境,支持集体教;B为混合环境,支持集体学;C为智慧环境,支持个性化学习(根据项目的绩效目标,确定项目的研修主题、研修内容、研修形式和研修安排。)研修计戈U(E)时间研修主题(活动)流程活动形式预期成果学科教研组2020年6月-8月网络课程研修.明确责任与分工,组织培训学习,确定学校能力点,指导教师选择能力点。.制定校本研修活动方案,指导教师拟定个人发展规划。.学习网络课程,掌握方法,聚焦能力突破点,形成教学实践计戈限培训学习课程学习.实施方案.校本研修活动方案.教学实践计划U各学科教研组2020年9月-10月听课评课.组织学校各学科教师开展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组织学校各学科教师开展第一次听课评课活动,提供听评课模板工具;.根据听评课活动的结果,组织教师开展研讨交流,第二次集体备课;.组织学校学科教师开展第二次听评课活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小组学习.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听评课记录、案例各学科教研组2020年11月-12月能力点提交与评价、经验总结.组织学校各学科教师根据自己所选择的能力点,指导教师完成能力点认证材料的制作;.在规定时间内,组织教师提交能力点认证材料;.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组织教案例分析与点评专题研讨能力认证.校本应用考核指南.能力点认证考核材料.学校实践案例和校本各学科教研组

师对本教研组其他教师上传的微能力点认证材料进行互评;4.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对本校教师的能力点材料进行评价。5.回顾反思,总结经验研修案例2021年1月-7月案例分享、成果推广.评选学校优秀的教学案例和能力点成果;.组织开展本校优秀课例和能力点案例的分享展示,督促全校教师开展案观摩与学习;.反思总结提升。展示分享示范观摩优秀案例和能力点认证材料观摩学习笔记与反思总结各学科教研组注:研修主题的确定应考虑A、B、C、D;研修形式可从下面列出的方式中选择,也可以自己确定。集体备课B.示范观摩。听课评课D.同课异构E.微格教学F.案例分析G.专题讲座H.案例点评I.咨询诊断J.交流研讨K.课堂实录分析L.移动听评课M.以老带新N.结对互助O.专题沙龙P.兴趣小组。实践反思R.技能训练S.教学竞赛T.专题研究U.论文撰写确定本校教师在本年度研修中应达到的考核要求(考核要求可参考下面列出的方式,也可自行设计,确定的考核内容要考虑ABCDE)考核

要求

(F)0教师完成三个能力点学习并合格;口教师完成四个能力点学习并合格;口撰写一篇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口完成一个信息化教学的小课题研究,并撰写结题报告;□探索一种信息化教学的创新课堂方式,并开展实践;0上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公开课(直播课);0做一个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设计;0做一个信息化教学的课件;口参与一次移动听评课;口做一次课堂教学实录分析;□尝试应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个教学问题,并提交解决方案;口做一次信息技术应用的微讲座0考核

要求

(F)为了使整校推进顺利开展,学校将采用怎样的机制(机制构建需要思考下面的“如何”,并考虑BCDEF)?机制

设计

机制

设计四、校级校本应用考核方案学校名称宾阳县新圩镇中心学校所涉学段小学学校校本应用考核参与人员姓名年龄学历专业职务考核目标完成25学时的课程学习考核内容每位教师本学期自我开展两次基于问题主题探索活动,形成教学设计,上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公开课,完成教学反思;考核标准课堂教学能够积极使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课堂教学成效提高显著考核实施安排各教研组根据考核内容和标准组织实施学校名称宾阳县新圩镇中心学校所涉学段小学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考核项考核标准考核分值过程评价课程学习完成25学时的课程学习。25学时过程评价能力点选择选择3个能力点的课程学习。10学时过程评价听课评课每位教师上传1节完整的课堂实录课(涉及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点)到学习研修平台,并在平台上对其他教师上传的课堂实录课进行评价,每人评课数量不少于3节。5学时

结果评价展示分享信息化教学案例展示、分享活动及学时认定,计5学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案例、工程实施案例评选、展示活动,通过现场学习、网络展示、专家点评等多种方式开展信息化教学案例展示、分享活动。5学时备注:项目考核分两大部分,分别是线上课程学习和校本应用实践,各占25学时。其中,校本应用实践的25学时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学校开展以基于网络的听评课活动为抓手的信息化教学研课磨课活动,计5学时;二是校本实践应用考核材料提交,计15学时;三是校本实践应用考核材料提交与展示分享,计5学时;各项具体要求可以参照以下内容进行考量:课程学习:完成25学时的课程学习。能力点选择:县区学校的老师选择3个能力点,市直属学校的老师选择4个能力点的课程学习。听课评课:每位教师上传1节完整的课堂实录课(涉及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点)到学习研修平台,并在平台上对其他教师上传的课堂实录课进行评价,每人评课数量不少于3节。计5学时。能力认证:校本实践应用考核材料提交,计15学时。教师在研修平台上提交校本应用考核材料,其中县区学校教师提交3个微能力点(涵盖3个维度)认证材料,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教师提交4个微能力点(涵盖4个维度)认证材料。同时对本教研组其他老师提交的微能力点认证材料进行互评(不少于3个微能力点)。展示分享:信息化教学案例展示、分享活动及学时认定,计5学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案例、工程实施案例评选、展示活动,通过现场学习、网络展示、专家点评等多种方式开展信息化教学案例展示、分享活动。(根据学校信息化教育整校推进发展规划和项目研修计划,制定本教研组研修目标,研修目标要符合学科特点。)研修目标(根据研修目标,确定研修主题、研修内容、研修形式和具体研修安排。)研修计划(确定本研修组教师在本年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